小学科学青岛版五四制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水的三态变化》教案(共5课)
docx
2021-09-11 20:01:31
10页
第六单元水的三态变化18.地球上的水【教材分析】《地球上的水》是青岛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水的三态变化》单元的第一课,建议两课时完成。本节课以地球上的水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区别不同类型的水体、比较海洋和陆地的面积、体验地球上的淡水资源等活动,让学生对地球上的水体有一个初步了解,初步认识水圈这一地球圈层。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从地球上的水的分布情况和可利用的淡水资源现状引入本节课的学习;第二部分活动过程,让学生从认识各种水体开始学习,进而通过观察地球仪,比较海洋和陆地的不同,初步认识地球上的海陆分布,通过观察海陆的位置和大小,并通过数据分析,明确地球上海陆分布的详细特点,再通过亲身体验活动,了解淡水资源的现状,进而进行保护淡水资源的活动;第三部分拓展活动,通过制作电子报的活动,提高对淡水资源的保护意识。本课学习内容符合学生的兴趣,学生通过各项活动,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思考,体现探究的进阶性。【学生分析】三年级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初步认识了各种水体,能很好地进行区分,并且对淡水资源、节约用水等都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能够与小组成员合作完成探究任务,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得以激发,而对于这些问题有更加深入的认识。【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陆地表面有河流湖泊的等水体类型;2.知道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情况;3.了解地球上淡水资源的现状;4.知道生活中节约用水的方法;[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通过数格子活动等方式,比较海洋和陆地的大小;2.能用图示符号、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陈述证据和结果;3.能举例说出人类生活离不开淡水;[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行合作学习;[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具有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2.愿意采取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教学重难点】对比各种不同水体类型;了解地球上海陆分布状况;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器材准备】[学生]家乡水体的资料、海洋和陆地的面积数据、淡水资源的相关数据资料、格子纸、彩笔、剪刀、橡皮泥、各种大小的容器等。[教师]课件、地球仪、评价表。【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1.[PPT1出示]通过海洋的美景引入课题,板书课题:18.地球上的水。2.[PPT2-3出示]家乡河流与湖泊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介绍家乡的某一条河流与某一个湖泊,由学生进行介绍。10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二、活动过程第一课时活动一:说一说家乡的河流和湖泊1.[PPT3出示]家乡的地图,找到家乡的河流和湖泊。2.介绍自己认识的河流和湖泊。活动二:对比、分辨河流和湖泊。1.[PPT4-7出示]河流和湖泊的图片、定义、举例。2.[PPT8出示]开展小组讨论,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3.[PPT9出示]教师总结:水体是水的集合体。河流和湖泊属于水体。活动二:认识陆地上的其他水体。1.[PPT10出示]教师出示泉、瀑布、水库、冰川的图片2.学生观察并思考这几种水体的特点。3.[PPT11出示]介绍自己了解的其他水体,总结陆地上水体的种类。活动一:认识地球仪。1.[PPT12出示]地球仪图片。2.观察地球仪,介绍自己的发现。3.[PPT13出示]介绍地球仪上的赤道和两极、南北半球等。活动二:认识海洋和陆地。1.[PPT14出示]地球仪不同颜色标注。2.[PPT15出示]海洋和陆地的定义。活动三:海洋和陆地的分布。1.[PPT16出示]教师出示南北半球地图,引导学生分析海陆分布状况。2.[PPT17出示]教师出示东西半球地图,引导学生分析海陆分布状况。3.[PPT18出示]海洋和陆地的面积,引导学生进行数据分析。4.[PPT19出示]海洋和陆地面积对比图表。第二课时活动一:了解水是生命之源。1.[PPT20出示]生物需要淡水的图片。2.观察图片,介绍自己的发现。活动二:了解地球上的淡水资源。1.[PPT21-23出示]淡水的其他用途:发电、航运等。2.[PPT24出示]出示淡水资源的定义。3.[PPT25-27出示]了解淡水资源的现状。4.[PPT28出示]出示思维导航,引导学生进行体验淡水资源活动。活动三:如何节约用水。1.[PPT29出示]教师出示节约用水宣传片。2.[PPT30出示]教师出示节约用水方法。3.引导学生进行节约用水方法的讨论。三、拓展活动-----制作电子报。当个节约用水的宣传员。1.[PPT31出示]教师出示活动内容。2.引导学生讨论活动要点及注意事项。【教学后记】10
19.水蒸发【教材分析】《水蒸发》是青岛版五年制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水的三态变化》里的第二课时。本课将学生较为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探究活动的切入点,通过活动体验、实验探究蒸发现象和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激发起学生的研究欲望,感受大自然的变化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获得对蒸发现象的科学认识,体验成功的乐趣,锻炼和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以“水到哪里去了”为思维导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启发学生思考生活中的蒸发现象。教材中呈现了蒸发的概念和关于水蒸气的形态,目的是让学生将自己的研究结果与科学家的科学结论相对照,获得正确的认识。第二部分探究水蒸发会使周围的温度降低。先让学生思考“夏天,刚从游泳池出来时为什么感觉到冷”而获得感性认识,再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发现:水蒸发时,会吸收周围的热量,使温度降低。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收集数据并进行分析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感悟出运用数据可以更准确地解释科学现象。第三部分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在学生依据日常生活经验做出猜测后,让学生自行设计使水加快蒸发的方法,给学生的思维留有更大的空间。学生在进行对比实验时,要学会控制实验的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认识到控制无关变量的重要性。教材最后的拓展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调查水的蒸发与我们的生活的关系,认识到水蒸发既会给人类带来好处,也会给人类带来不利影响,从而培养学生科学地看问题的意识。【学生分析】水蒸发是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但是学生却很少去研究它,也很容易忽视它。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只能说出这种现象的名称及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出蒸发的过程,如水会慢慢减少,变成水蒸气等。水蒸气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气体,大多数学生没有去深究过,很容易与生活中常见的“白气”混淆。水蒸发时会吸收周围的热量,使温度降低,只有极少数学生在生活中因为体验与思考过,能达成共识。怎样使蒸发变得更快?水的蒸发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这些也是学生不是很清楚的。【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水蒸气是没有颜色、没有味道、没有气味、透明的气体。2.水慢慢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气中的现象就叫做蒸发。3.水蒸发时会使周围的温度降低。4.加热、加快表面空气的流通、增大蒸发面积等都能加快蒸发。[科学探究目标]1.学会利用生活资源和现有材料自行设计实验证明水蒸发时会使周围的温度下降,设计对比实验合作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2.能够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处理、交流。[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日常生活中的蒸发现象,培养科学地看问题的意识和认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2.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体验探究与合作的乐趣,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水蒸发既会给人类带来好处,也会给人类带来不利影响,从而培养学生科学地看问题的意识。【教学重难点】认识水蒸发现象,知道水蒸发时会使周围的温度降低,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器材准备】[学生]小毛巾、小风扇、棉纱、瓷盘、水、火柴[教师]课件、记录单、水温计、吹风机、烧杯、酒精灯、石棉网、试管夹【教学过程】10
一、导入新课1.[PPT2出示]提问:在我们每组同学的桌面都有一杯水,你能观察到什么?2.[PPT3出示]讲述:水在不知不觉间慢慢变少。老师用两周时间观察了装满水的鱼缸,一起来看。3.谈话:水蒸发了。生活中,你还在哪里见到过类似的蒸发现象?4.[PPT4出示]了解生活中其它的蒸发现象,如晾晒衣服、盐场晒盐、雨后路上水迹变干等。二、探究新知(一)认识蒸发现象及水蒸气形态1.认识蒸发现象(1)观察:往手背上抹少许水,细心观察蒸发过程。(2)谈话:描述一下观察到的现象。想一想水跑到哪里去了?变成了什么?学生交流。(3)[PPT5出示]讲解蒸发概念:水慢慢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气中的现象就叫做蒸发。2.了解水蒸气形态(1)提问:水蒸气是什么样的?用肉眼能看得到它吗?学生交流。(2)[PPT5出示]讲述水蒸气的形态:没有颜色、没有味道、没有气味、透明的气体。(3)[PPT6出示]区分“白气”与水蒸气:它们是水蒸气吗?如云、揭开锅盖后出现的“白气”、冬天说话时嘴边的那一团“白气”,都是小水滴而不是水蒸气。(二)探究水蒸发时会使周围的温度降低1.体验:再次把水抹到手背上,用心体会蒸发过程中手背的感觉。2.学生谈感觉,猜测原因。3.分组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4.[PPT7、8出示]交流实验方案及注意事项。(提示:实验前必须把包住棉纱的水温计放入水中,水必须是提前放置在室温下,不能用凉水或热水;实际实验中以室温26℃为例,几分钟后,水温计读数可能会下降到22℃,下降的速度是先快后慢,下降到22℃后就基本不再下降,甚至有回升的现象,注意时间的把控。)5.[PPT9出示]分组实验,记录表格,汇报数据。6.[PPT9出示]结论:水在蒸发时会吸收周围的热量,使温度下降。7.[PPT10、11、12、13出示]联系生活,了解降温现象。(如游完泳会感到冷、洗完澡后不擦拭身体容易感冒、人在出汗后会感到凉快、夏天往地面上洒些水可以降温、发高烧时可以用湿毛巾擦拭额头或手脚降温、植物会通过蒸腾作用降低身体的温度等现象。)(三)探究怎样让水蒸发得更快1.提问:怎样让水蒸发得更快?2.分组讨论。3.各小组利用准备的材料设计一个对比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4.[PPT14出示]分组实验,汇报现象。5.[PPT14出示]小结:通过对比实验,我们发现加热、加快表面空气流通、增大蒸发面积等这些方法都会加快水的蒸发。三、科学与生活[PPT15出示]联系生活,了解农民是怎样让粮食尽快晒干的。四、拓展活动[PPT16出示]交流:这些都是利用了蒸发现象,可有时候蒸发现象也并不是一件好事情,水的蒸发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请同学们课下继续探究了解。【教学后记】10
20.水沸腾【教材分析】《水沸腾》是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水的三态变化》单元的第二课时。本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烧开水入手,了解当温度大约升高到100℃水会沸腾,让学生体验到生活处处有科学。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引发学生思考水烧开时是什么样子的,并通过任务卡让学生课前留心观察日常生活中烧开水时的现象,为课堂上的研究做好准备。第二部分活动过程。首先加热水,观察烧开水时有哪些现象,测量水烧开时的温度并做好记录;利用记录表和思维导航引导学生思考,归纳总结,知道什么是沸腾现象。第三部分拓展活动,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在高山的山顶和山底烧水,水沸腾时所需的温度是否一样。引领学生继续研究气压与沸点的关系以及在生活中的影响,做到学以致用。本课探究让学生亲历烧开水的过程,体验到了合作探究的快乐。观察记录实验数据,绘制曲线图,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学生分析】本课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因为学生对于“烧开水”并不陌生,虽然不一定都烧过开水,但人人都喝过开水,至于“水在被烧开的过程中会发生哪些现象”“水在温度多高时被烧开”“水烧开了之后继续加热温度会怎样变化”等问题,许多学生都没有认真思考过,本课就以这种简单的生活现象为引领,激发起学生的探究热情,学生就会产生“对这种简单的事情竟然说不出具体答案,给水加热究竟包含着哪些科学道理”的想法,从而产生动手实验探究的欲望。【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认识水的沸腾现象。2.知道当温度大约升高到100℃时,水会沸腾。[科学探究目标]1.利用表格、曲线图等方法记录,整理、分析收集到的数据。2.认识到科学探究的结果是可以重复验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观察水的沸腾现象的活动中,感受合作探究的重要性。2.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合作探究的愉悦感。[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应用沸腾的相关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教学重难点】通过亲历烧开水的过程,知道当温度大约升高到100℃时,水会沸腾。【器材准备】[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观察水烧开时的现象。[教师]课件、记录表;酒精灯、铁架台、火柴、50毫升的烧杯、温度计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PPT1出示]谈话导入:(可结合同学们做的家务事并进行简单评价后引入)生活中你们亲自烧过开水吗?你认为把水烧开的过程中,会发生哪些现象?这节课我们就亲自烧一杯开水观察。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课题,从而导入新课。二、活动过程1.预测师:(出示一杯水)你认为水烧开时会有什么现象?水烧开时的温度是多少?水烧开后继续加热,温度还会升高吗?[PPT2出示]呈现“给水加热过程中我预测的现象”的表格。师:没烧过开水的同学可以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猜一猜,把猜想记录在表格中。10
2.进行“给水加热”的探究实验活动。(1)实验指导。师:为了给同学们留出充足的时间进行观察实验,老师已经把实验器材组装好了。待会儿,同学们点燃酒精灯就可以进行实验了。(2)如果我们现在来给水加热,你认为应该怎么做?还需要注意哪些事项?[PPT3出示]出示温馨小提示,提示学生在实验中需要注意的事项。[PPT4出示]出示实验记录单一,思考:0分钟是什么意思?就是在没加热之前,先把水的温度测量记录下来。然后再开始加热。加热到1分钟时记录下水的温度,2分钟时再记录下水的温度,一直记录下去。要特别注意两点:一是表不能停下来,每过一分钟记录-次,我们要记下把水烧开用了多长时间。二是水开了之后,再继续加热2~3分钟,仔细观察、记录。3.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并提醒学生做好实验表格的记录。4.汇报交流,讨论分析实验数据,引导学生绘制曲线统计图。[PPT5出示]出示实验记录单二。为了更清楚地观察到烧开水时温度的变化,我们还可以八进制曲线图。它是专门记录温度随时间变化情况的,假如0分钟也就是没加热之前,水的温度是16℃,就在0往上16的位置上点点记录,依次类推。然后,把所获得的点用折线或曲线连接起来就可以了。(1)找点。(2)连点成线。(3)分析:曲线图上的坡度大,说明温度升高的快。通过分析曲线图发现给水加热的时,温度升高是先快后慢。6.师生小结.[PPT6出示]通过以上观察、分析,我们知道:把水加热到一定温度(通常是100℃),水会迅速变成水蒸气并不停地翻腾起来,这种现象叫“沸腾”。三、拓展活动[PPT7出示]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不同的小组测得的水烧开时的温度不一定是100℃,我们平时所说的水沸腾时的温度100℃是在一个标准大气压的条件下没得的。课下请继续查阅资料,了解在高山的山顶和山底烧水,水沸腾时所需的温度一样吗?【教学后记】21.水蒸气的凝结【教材分析】《水蒸气的凝结》是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水的三态变化》单元的第四课时。本节课以小水珠为线索,引导学生通过生活经验猜测小水珠形成的条件,并进行探究,观察、讨论,水蒸气在什么条件下凝结成小水珠。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通过观察生活中小水珠形成的现象,引导学生猜测小水珠形成的原因;第二部分探索,通过小水珠形成的对比实验,探究小水珠形成的原因;第三部分研讨,在经历探索小水珠形成的基础上,让学生解释生活中小水珠形成的原因,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10
本课通过设计对比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小水珠形成的原因,从而解释生活中的小水珠形成的现象,在体验中感受,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学生分析】三年级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已经有了自己的科学思维方法。对科学探究的过程有所了解,并具备了一定的操作能力。虽然学生在生活中常见凝结现象,但大多数同学并没有深入的思考、研究过小水珠的成因,对于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珠比较陌生。学生对对比实验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学生思维缺乏严谨性,知识的迁移水品也有较大差距,因此在设计对比实验,尤其是实验的细节还需要老师的指导。【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认识凝结,知道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科学探究目标]1.能通过对周围自然现象的观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2.能设计对比实验探究小水珠的成因。[情感态度价值观]1.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体会到生活中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们生活、学习带来的方便。【教学重难点】通过对比实验,探究小水珠形成的原因。【器材准备】[学生]镜子[教师]课件、火柴,酒精灯,烧杯,玻璃片,试管夹、水、冰块【教学过程】一、实验导入,引出课题(一)观察小水珠的形成。1.老师这里有一杯热水,请注意观察,这杯热水正在发生什么现象呢?2.什么是水蒸气?水蒸气是水蒸发形成的无色无味的气体。杯子里的水正在蒸发,无数的水蒸气像调皮的小精灵,飞到空气中,让我们看不见、摸不着。那大家有什么办法捉住这些水蒸气吗?3.一个学生用玻璃片盖住杯口,观察现象。(二)猜测小水珠形成的原因。1.[PPT3出示]调皮的水蒸气被我们捉住了,玻璃片表面出现了许多小水珠,生活中你还见过这样的现象吗?2.物体表面出现小水珠这种现象在生活中很常见。关于小水珠,大家有什么想研究的吗?3.聚焦话题:请大家联系自己前面学过的知识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猜测:物体表面的小水珠的确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的。那水蒸气在什么情况下能形成小水珠?根据是什么?二、探索活动(一)制定方案,进行实验1.让我们动手来验证一下,准备怎么做这个实验?准备用两杯热水,上面分别放上冷的玻璃片和热的玻璃片,看看哪个玻璃片上出现了小水珠。2.[PPT4出示]用对比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这是可行的。下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依据老师给提供的实验材料和大家刚才的讨论,大胆设想,看看能设计出几种实验方案,并填写在实验记录单中。3.谁来交流一下你们小组的实验方案,其他小组的同学要认真倾听,仔细对比一下你们的实验方案。10
学生交流实验方案。4.[PPT5出示]同学们想得非常细致,在实验前,老师还想送给大家几点温馨提示,请看大屏幕(1.进行对比实验时,相同条件要保持一致;2.加热材料时,要用试管夹夹取,先预热,再均匀加热,安放时注意安全;3.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及时填写实验报告单及结论,实验现象不明显时可以多做几次。4.玻璃片容易破碎,使用时要轻拿轻放;倒取热水时要小心;5.酒精灯使用要规范,用完后马上盖好灯帽。)(二)实验探究,得出结论1.[PPT6出示]看得出大家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实验了,老师帮大家准备了很多实验材料,放在实验桌上,请小组长根据需要上前领取。现在就请小组为单位,按照我们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吧!看哪个小组合作的最好,实验进行的最顺利!学生自主实验,教师巡视2.经过大家的合作,现在各个小组的实验已经完成,下面让我们交流一下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生交流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3.在科学上,我们把小水珠叫做液态的水,把水蒸气遇冷变成液态的水的这一现象就做凝结。(三)解释生活中的凝结现象1.[PPT7出示]刚上课时,老师做实验的玻璃片上出现的小水珠和大家谈到的生活中许多物体表面的小水珠,现在你能用这节课学习到的知识解释一下吗?做饭时,锅里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锅盖就会凝结成小水珠;洗澡时,热水形成的水蒸气遇到冷的墙壁和天花板会凝结成小水珠;屋子里水蒸气遇到更冷的眼镜片会凝结成小水珠;屋子里的水蒸气遇到从冰箱里取出的物体会凝结成小水珠冬天,戴眼镜的同学从外面到暖和的屋里,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片会形成小水珠。三、拓展活动1.今天我们学习了水蒸气的凝结,说一说你收获了什么?2.[PPT8出示]冬天时,汽车车窗内常会出现一层白雾,影响司机叔叔的视线。你能用本节课的知识帮到他们,让这些白雾不出现吗?3.[PPT9出示]这节课我们通过猜想、实验、验证,发现了小水珠形成的秘密。那么,水蒸气不管在多冷的环境中都会变成小水珠吗?夏季我们从冰箱里拿冰棍,你观察过冰棍包面有什么变化吗?(有一层冰霜)这层冰霜的形成属于凝结现象吗?课后请同学们通过查找资料或是设计实验的方式进行进一步探究。【教学后记】22.水的三种状态【教材分析】《水的三种状态》是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水的三态变化》单元的第五课时。本节课从学生制作冰开始,引导学生观察到当温度降低到0℃时,水会结冰,并能知道水结冰时体积会膨胀;通过观察知道冰、水、水蒸气虽然状态不同,但都是同一种物质。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通过生活中是否制作过冰糕引入,思考怎么样制作冰糕,激发学生的兴趣;用任务卡指导学生课前制作冰,为课堂上的研究打下基础;用材料包提10
示学生准备小铁桶、冰块、塑料杯、食盐等,为课堂上的研究活动做好准备。第二部分活动过程。包括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制作冰,观察水在什么条件下会结冰?水结冰时有什么变化?使学生观察到一般情况下,当温度降低到0℃时,水会结冰,并观察到水结冰时体积会膨胀。第二活动是通过观察水、冰、水蒸气,了解三者的形状和体积有什么区别,知道水在自然界以冰、水、水蒸气的形式存在,同时也认识到虽然它们状态不同,但都是同一种物质,这三种状态可以相互转化。第三个活动是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实例,使学生认识到水的三态变化与我们生活的关系,意识到水的三态变化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既有对人类有利的一面,也有对人类不利的一面。第三部分拓展活动。找一找自然状态下有哪些固态的水,引领学生认识到自然界中不仅冰是固态的水,还有雪、霜、冰雹等也是固态的水,开拓学生的视野。本课的一些现象学生很常见,只是没有认真观察过,也没有认真思考过其中的道理。因此可以从生活入手,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因为制作冰的过程时间比较长,所以可以让学生课前在家里制作冰,进行观察,使学生能亲自观察到水结冰时体积膨胀的现象。【学生分析】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水蒸发、水沸腾、水凝结现象的基础上,对水的三种状态及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化进行的研究,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其规律是能够被认识的。同时利用这些规律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增强学生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认识。【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冰、水、水蒸气在形状和体积等方面的区别。2.观察并描述一般情况下,当温度降低到0℃时,水会结冰。3.知道水结冰时体积会膨胀;知道冰、水、水蒸气虽然状态不同,但都是同一种物质。[科学探究目标]1.指导学生能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2.在教师引导下,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2.能分工协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3.乐于为完成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和力量。[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2.了解人们是如何利用水的三态变化服务生活的。【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做好水结冰的实验,亲自测得水结冰时的温度,观察到水结冰时体积膨胀的现象。【器材准备】[学生]1.上课的前一天在家里制作冰,方法是:准备一杯水,在水位处做好标记,放入冰箱冷冻,过一段时间取出来观察。2.准备实验中需要用到的主要材料:小铁桶、冰块、塑料杯、食盐等;[教师]课件,实验记录表。温度计、铁架台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PPT2出示]出示冰山、水、下雨、下雪等场景图,提问:你在图中看到了哪些现象?观察到了哪些变化?2.教师总结,导入课题。二、活动过程(一)探究水在什么条件下结冰,水结冰时有什么变化。10
1.[PPT3出示]出示放置冰箱前和放置冰箱后的杯子图片,提问:水放入冰箱之前和放入冰箱之后有什么区别?初步认识水和冰的区别。通过水结冰之后变得更多了,认识到体积发生了变化。2.猜想:先来猜一猜水结冰需要什么条件?让学生充分猜想并说一说这样猜的理由,让学生学会合理假设。3.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1)学生自由设计实验方案,汇报交流。(2)[PPT4出示]出示方法指导,完善实验方案。(3)[PPT5出示]出示温馨小提示指导实验。4.方案实施。[PPT6出示]出示实验记录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填写实验记录单。5.汇报交流,师生共同小结:[PPT7出示]出示结论:一般情况下,当温度降低到0℃时,水会结冰。水结冰时体积会膨胀。(二)探究水在自然界中有几种状态,它们的形状和体积有什么区别。1.[PPT8出示]根据生活经验举例说一说水在自然界中有几种状态,它们的形状和体积有什么区别。(可以用课件出示图片也可以出示实物,让学生观察。)2.[PPT9出示]根据观察记录表讨论交流水、冰、水蒸气的形状、体积有什么区别。3.归纳、总结,得出结论。[PPT10出示]出示冰、水、水蒸气三者变化示意图。(三)了解水的三态变化与我们生活的关系。1.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交流生活中利用水的三态变化做的事以及自然界中水的三态变化现象,交流这些变化与我们生活的关系。2.[PPT11出示]出示晒衣服、鱼冷冻保鲜、制取蒸馏水、水缸冻裂的图片等资料,分析、归纳,交流水的这些变化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从而意识到水的三态变化对人类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三、课后拓展[PPT12出示]出示活动指向:这节课我们知道了冰、水、水蒸气是水的三种状态,雪是水的哪种状态呢?课下请同学们继续探究。【教学后记】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