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学 > 数学 > 《笔算乘法》说课稿

《笔算乘法》说课稿

doc 2021-08-18 09:53:06 4页
剩余2页未读,查看更多需下载
《笔算乘法》说课稿一、说内容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中第二课时《笔算乘法》,本课知识点包括71页例1和课后“做一做”。(电脑出示教材主题图)二、说教材。多位数乘一位数是笔算乘法的开始,学生之前已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教学不进位的乘法,探讨每一位上的积都不满十的任意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引出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让学生切实经历笔算的过程,为进一步学习笔算乘法打下基础。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不进位的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它是在学生掌握了整百、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和相应的估算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主要解决笔算竖式乘法中乘的顺序及积的书写位置,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乘法笔算方法。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了不进位的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以后,进位的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就迎刃而解了,为学生解决今后生活中遇到的“因数是更多位数的乘法”问题打下了基础。三、说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特点,结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本节课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经历尝试探究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过程,理解算理,掌握笔算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方式,相互评价,感受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方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合作意识。,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生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知识的体验和认识。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掌握笔算的方法。难点为:理解竖式中蕴含的算理。根据本课教学的内容与目标,我设计本节课的思想是:以旧建新,以理促算,策略多样,思维开放。四、说过程《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了在计算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让学生自主探索计算过程、帮助学生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直观形象地理解笔算乘法的算理;让学生在充分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我通过三个层次的活动展开教学。第一层次:自主探索、唤醒经验,还原算理。主要分两块:(1)提出问题。“12×3”你能用自己的方法表示出结果吗?直奔主题,这个环节,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去尝试解决新知。给学生这样的时间与空间,既可以锻炼他们探究解决新知的能力,也为学生用多种算法解决问题、激发创造性思维提供土壤。此时,我则进行全面巡视,通过学生的做法了解他们的思维状态。(2)交流评价。逐一呈现画图法,加法算式(附竖式)、口算、乘法竖式等,请学生说想法,重点帮助学生理解每种算法的思考过程。并且加强学生之间的评价,从而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这样设计便于激发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意识,为理解算理构建思维。从而使抽象的算理形象化、直观化。,第二层次:质疑交流、理解算理、明确算法。主要分三块:(1)设疑引思。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经说过:“做教员的不可一句一句或一字一字的都讲给学生听,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教员不讲也可以,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去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12×3=36这个竖式是怎么回事?谁来给大家讲讲?由这个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将知识的重心转移到乘法竖式的教学上。(2)组织分析、质疑、释疑。请学生来介绍,并提出问题,就计算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进行强化,注意突出以下两个问题:为什么3和2相乘的积要写在个位上?为什么3和1相乘的积要写在十位上?通过学生的质疑,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讨论,进而帮助学生释疑,既凸显了学生学习的主题地位,又避免了学生活动的盲目性。使学生明确算理中的难点。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我适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比较完整地说一下这个题的计算过程,从而学生能够比较完整地感知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法则,使学生的认知得到系统提升。(3)优化策略。通过分析、对比发现画图法、加法竖式、口算、及乘法竖式之间的联系,从而优化出竖式比较方便。这样设计会让学生自觉地优化感受到竖式带来的方便,因为无论何种方式他们的算理是相通的,只是外在的表现形式不同。学生经历这一探索过程后,就会从相通算理下外显出的不同形式中明确优化的方法。同时突破了对算理的理解这一难点。第三层次:自编自练、抽象算理,提炼算法。主要分三小块:(1)请迅速计算出下列算式的答案。师出示:23×2=123×2=1123,×2=(2)组织交流算法,突出计算方法。由于比赛有要求,学生自觉地选择了竖式这种快捷的方法,从最初的算法多样化到算法趋于统一,完全是学生在实际解题过程中真切地感悟出来这种优化不是教师的强制,完全是孩子的自觉、自愿行为。(3)自编题目,体会成功的快乐。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使学生逐渐理解了算理,算法也逐渐清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