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2年级上册教案-教材分析_(2)
doc
2021-09-26 10:23:34
4页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 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进位)2.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退位) 3.问题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 4.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5.加减法估算 二、教学目标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2.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三、单元特点 1.从实际情境中引出计算问题,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计算问题的过程。 两位数加两位数:乘车参观博物馆的问题 两位数减两位数:奥运申办城市得票数的比较 问题解决:学校卫生评比 连加、连减:摘西瓜、运西瓜 加减混合:公共汽车上、下人 加减法估算:购买日用品需带多少钱 所以,计算内容不只是解决计算本身的问题,而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 2.借助直观操作(摆小棒)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3.体现算法多样化。 (1)不进位加、不退位减中既可用口算,也可用笔算。 (2)连减:既可以连续减去两个减数,也可以也把两个减数先加起来,再用被减数减去两者之和。 (3)估算策略的多样化。 4.让学生通过交流、探索,自己归纳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法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具体单元 1.两位数加两位数 主题图: (1)通过参观博物馆乘车的情境引出数学问题,使学生知道数学问题的提出是有现实意义的,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图中包含着解决“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的实际问题所需的信息,如车上写着每辆车准乘70人,每个班的人数都是已知的。可以引导学生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哪两个班的人数相加,和不超过70?”让学生列出每两个班人数相加的算式,使学生看到例1~例3中的算式都是自己列出来的,发现知识的前后联系。 (3)学生还可能提出更多的问题,比如“某班比某班多多少人?”等等,要鼓励学生养成提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不进位加: 例1 (1)两位数加整十数,一年级下册已经学过,这儿的重点是通过口算引出笔算。 (2)从主题图中抽取出其中两个班,自然地引出计算问题。 (3)体现算法多样化:小女孩用口算解决问题。小精灵提出还可以用笔算。 (4)列竖式时,借助小棒帮助学生理解算理,使学生学会竖式中的对位。 (5)计算时,把分步演算的过程放在虚框里,展示整个动态的计算过程。 (6)最后通过讨论,让学生说一说列竖式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例2 (1)一般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 (2)单元与例1一致。 (3)小精灵的问题“你是从哪位加起的?还可以怎样加?”就是鼓励学生采取多种计算策略,可以从个位加起,也可以从十位加起。进位加:例3 (1)整个单元方式与前面一致。 (2)教学时重点是要结合小棒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如何进位,以及十位如何相加。(3)使学生体会在进位加法中从个位加起的必要性。笔算加法法则的总结:不再给出现成的结论,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讨论交流,自行总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2.两位数减两位数主题图:(1)结合北京申奥成功的情境,用统计表的方式给出各申办城市的得票情况,使学生看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也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素材。(2)还可以让学生根据统计表说说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不退位减:例1(1)小精灵提出问题,两学生从统计表中找出解决问题的信息。(2)多种算法:口算(在这儿还不是统一要求),笔算,“还可以怎样算”提示学生发现更多的算法。(3)列竖式时,借助形象数位表,与竖式相对应。因为不退位,学生观察直观图就可以理解。(4)单元与不进位加一致。退位减:例2(一般的退位减)(1)借助小棒操作,用表格形式把小棒操作的每一个步骤与竖式计算的每一步对应起来,使学生获得退位计算的形象支持。(2)重点是掌握如何退位,退位过程中十位数与个位数怎样变化。(3)提出问题:从十位减起方便吗?使学生认识到在进位加、退位减中从个位加减比较方便。例3(被减数个位是0的退位减)(1)脱离形象支持,抽象程度更高。(2)重点让学生运用迁移、类推掌握个位要算几减几。笔算减法的法则总结:与加法一致,也是让学生自主探索,进行归纳。问题解决:例4(1)在本套实验教材的编写中,对“问题解决”的单元是从三个方面考虑的。①结合各部分内容的教学安排用数学解决问题的例题和练习。②结合计算教学,安排单元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与训练。A.计算教学从问题情境引入,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B.一些具有特殊数量关系的问题,专门单元例题进行教学。③一些纯数学问题,很难结合计算进行单元,所以单元成独立的单元。(2)“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问题,与“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
的问题一样,都是具有特殊数量关系的问题,专门安排例题。(3)教材设计了一个全校卫生评比的情景,给出了部分年级在卫生评比中所得红旗的情况,但每个班所得红旗数没有出全,下面一部分被树挡住了,只能通过一一对应看出各列之间的相差数,其他的信息通过学生的对话给出。(4)教材利用两名学生的对话,自然引出“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问题。在这儿,二(2)班的红旗数量不能直观数出,必须根据两个数的关系,通过分析数量关系求出。(5)最后教材通过小精灵提出“你能说出别的班得多少面红旗吗?”让学生利用图中的信息提出其他问题并解决。教材体现了资源的丰富性,教学时要注意挖掘情景图中的丰富资源。3.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顺序已经在前面学过,在这儿的重点是列竖式计算。由实际问题引出计算问题。例1:用统计表呈现数据,直接提出问题,引出算式。例2:通过对话给出信息,提出问题,引出算式。在教学连减时,体现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的思想。既可以用连续减去两个减数,也可以先计算一共运走多少个。例3:通过上下车的实际情景引出计算问题。加减法估算:关于估算,《课标》中有明确的说明,它是这样描述的:“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两点:计算、解释过程)在前两册教材的有关练习中已经渗透了有关估计、估算的内容,这儿是第一次正式教学。但近似数的概念、约等号还没出现。例4(1)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买东西这样一个估算情境说明估算的必要性,使学生理解用估算还是精确计算是根据计算的精确度需要而定的。(2)在进行估算时,其策略是可以多样化的。(例如,可以两步都用估算;也可一步用估算,一步用精确计算。)(3)重要的不是估算结果与精确结果相差多少,而是要让学生解释估算的过程。五、教学建议1.利用情景图,让学生充分体验提出数学问题的现实意义,培养他们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2.借助直观、操作,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尤其是进位和退位的过程,要让学生通过捆小棒和拆小棒来帮助理解。3.要让学生灵活采取计算策略,对口算、笔算和估算的选择要根据计算的要求和实际需要而定。在每一种计算里面(如估算),也可以采取不同的计算策略。4.发展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教材中很多地方都没有给出现成的结论,而是要让学生通过讨论去归纳、总结。实践活动:我长高了这是一个融操作性、趣味性、开放性于一体的很好的实践活动。一、目的1.本活动通过让学生测量门窗的宽度、身高、臂展等活动,加深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理解,进一步发展长度观念。2.巩固用各种测量工具测量长度的正确方法。3.利用统计表发展学生收集、整理数据,从统计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4.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能力。二、特点1.活动性:整个活动学生在课堂上就能进行,需要准备的东西也不是很多,操作性很强。
2.开放性:测量什么东西的长度由学生自己而定,可以测量门窗的宽度,也可以测量桌子的长宽;测量的工具也可以根据需要而定,可以选用学生用尺,也可以选用米尺,还可以用卷尺、皮尺。3.合作性:许多活动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要让学生在活动采取合作的方式,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参与活动。比如,测量黑板的长度,就需要几个同学合作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