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页精品】冀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doc
2021-09-28 19:35:33
75页
冀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运动着的世界 教学目标:1、能够提出三个以上自己感兴趣的有关运动的问题。2、能够从提出的问题中选出自己认为最值得研究的问题,并能说明自己选择的理由。3、能够通过多种途径查阅到一只三角有关物体运动的信息,并且能制成资料卡片。4、能够感受到自然界中多种运动形式的奇妙。 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提出有关运动的问题,学习查阅资料制作卡片。教具准备:反映各种物体在运动的图片和录像资料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播放运动录像谈话:风在吹、水在流动、人在走路、鱼在游泳,我们生活在一个运动着的世界。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给学习《运动着的世界》。(板书课题)评:通过录像引起学生探究运动而你的兴趣。2、学习新课指导学生认识自然界中的物体具有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在生活中你们知道哪些物体在运动?他们是怎样运动的?学生讨论,汇报讨论结果。你们还能举出那些有关物体运动的例子?自然界的物体都在运动吗?学生讨论,汇报讨论结果。关于物体的运动,你们还想知道什么?把它们记录下来,并且在自己最想研究的问题上作出标记。学生思考,并且记录自己的问题。学生汇报,帮助学生意识到关于运动有许多问题,也许我们今天还不能够很好解决,但是随着自己年龄的增大,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许多问题的答案将会被发现。评:注意启发学生的想象引导学生说出更多的物体的运动形式。指导学生学习搜集有关运动资料的方法。你想了解更多关于运动的知识吗?那么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搜集有关运动的资料。你搜集资料吗?你有什么好方法?学生讨论搜集资料的方法,汇报讨论结果。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收集材料资料,教师可以结合自己查阅资料的经验,把自己在报纸上说晚上和网络上查阅资料的经验与同学交流。比如,如何通过标题查阅资料,如何进行快速阅读,教师要特别对学生如何在网上查阅资料、选择信息进行指导,并要提醒学生及时将有用的信息记录下来。你知道怎样记录搜集来的资料吗?你有什么方法?评:知道学生在网上查阅资料的技巧。
教师指导:把自己才查阅到的资料记录下来并制成卡片是科学研究常用的方法之一。请你参阅书中的资料卡片和自己设计一个资料卡片,同学之间可以互相讨论,看看谁设计的资料卡片最好!学生讨论并设计资料卡片格式。请你在下课后收集有关物体运动的资料,并且把它做成资料卡片,看看谁制作的资料卡片最好!谁的资料最完整、最准确!评: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资料卡片的设计和制作过程,让学生体验到独立完成资料卡片制作的乐趣。 3、本课小节: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4、板书设计: 课后小记:有了问题之后,还要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方法已经找到了,那么该如何来实施呢?小朋友被难住了。此时小小的挫折与刚获得的成功体验形成了一个小小的落差,促使学生要找到验证假设的方法。这就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习成为他们的一种内在需要,他们渴望教师给予帮助。教师在此时介入指导,对学生无疑是“雪中送炭”,他们会很珍惜这种帮助的,这比老师提前灌输给他们要强得多。 2、动物运动会
教学目标:1、能够从多种途径观察到动物运动的方式。2、能够通过感官和全身的活动,感知并模仿某种动物运动的主要方式。3、能用图和文字的形式记录观察结果。4、能够归纳出动物的多种运动方式,并能按不同的标准对动物进行分类。5、认识周围常见的动物并找出它们的共同特征。教学重点难点:认识动物的运动方式,认识动物的共同特征。 教具准备:有关动物运动的图片和录相片。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播放动物运动的录相片,提问:那些动物天上飞?那些动物地上爬?那些动物路上跑?那些动物水中游?教师指名让学生回答。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动物的运动。2、学习新课指导学生观察、模仿动物的运动。你知道动物怎样运动吗?举例说说。谁能说说书上的动物是怎样运动的?学生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从哪些途径可以观察到动物的运动?请在书上写出你的做法?学生记录并且回答。教师表扬积极发言的同学,给以充分的肯定。请你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动物,模仿他们是怎样运动的。提示:在模仿时,注意感觉自己身体哪个部位用力大?学生开始模仿表演,教师适当平价。分组活动:比1比,谁模仿得更准确。请把每个小组同学的模仿情况记录在书中。评出你们小组的超级模仿秀。全班交流讨论,统计出全班同学模仿动物的数量,发现动物有多少种不同的运动方式。汇报活动结果。鼓励学生报名参加学校一年一度的运动会。指导学生填写学生运动会报名表。指导学生填写动物运动会报名表。提示:有的动物擅长2项,不要忘记填写!提问:在每个项目中那种动物能得冠军呢?你是怎么知道的?说1说,参加飞行比赛的动物有哪些共同特征?他们身体的那一部分比较发达?其他各组动物又如何呢?学生讨论交流,汇报讨论结果。指导学生按不同标准对动物进行分类。你知道可以有哪些标准对动物进行分类?除了按照运动方式对动物进行分类以外,还能有哪些标准对动物进行分类?并把你的分类标准和结果记录下来。比1比,那该小组的分类方法多?哪个小组分得细?
学生活动:思考分类标准并记录。汇报结果。学习动物运动扩展材料:<动物运动之最>动物的种类很多,已经发现的大约有150多万种。它们的运动方式多种多样,而且运动的速度、距离等也各不相同。动物学家们通过实地考察并利用摄像机等仪器设备,记录动物的运动情况,并计算出它们的运动速度。到目前发现:猎豹的奔跑速度最快,每小时能跑145千里,而一般的赛马每小时只能跑70千米左右;在会飞的鸟中飞行最高的要数秃鹰,飞行速度可在9,000米以上;飞行距离最长的是燕鸥,可从南极飞到北极,行程约20,000千米;游速最快的动物是旗鱼,每小时可游108千米左右。阅读了这段文字,你有什么感想?3、全课小节。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4、板书设计:2、动物运动会 课后小记:学生搜集了第一手资料之后,肯定会很兴奋,想急于表达,此时教师应该满足学生的愿望,让学生来交流,来分享成功的喜悦。交流不能泛泛而谈就结束了,教师应抓住契机,指导学生分析资料,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小学科学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教知识,而是教孩子。教孩子怎样去科学地看事情、想事情。
3、生命在于运动 教学目标:1、能够通过分析发现多种动物运动的目的。2、能通过比较发现运动前后身体的变化。3、能利用简单工具进行测量,并对测量和分析的结果进行记录。能与同学分工合作完成测量工作。4、能逐渐养成坚持进行合理的体育锻炼的习惯。教学重点难点:认识运动后身体的变化,能利用简单工具进行测量分析记录结果。 教具准备:跳绳、秒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二、了解两个名词:心率、呼吸频率。三、小组活动:测量每位同学的心率和呼吸频率。注意:分工合作,看哪组做得既快又好。测量在安静状态下的情况,不要故意做深呼吸等。及时做好记录。四、讨论小结。根据同学们测量的结果发现:....
五、全班集体活动,根据老师拍手的节奏原地跳或跑步。两分钟后赶紧测量此时的心跳,并进行记载。自己重复活动,测量运动后呼吸的频率,并进行记载。评:此环节可学生分组自由进行也可以全班和老师一起集体活动,集体活动时因老师拍手节奏的变化和气氛的热烈,学生可能会兴趣更浓。六、小结。1、讨论:现在你们发现了什么? 自由发言,鼓励积极发表意见看法和提出新问题。2、引导学生了解坚持体育运动能使身体更强壮,增强抵抗疾病的能力。3、提出个人锻炼计划。评:让学生把自己在参与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受来交流、共享,可以让一个人的经历变成大家的经历,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课后小记: 《科学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中提到:“教育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之前先思考行动计划。”因为这是行动得以成功的保证。同时,学生又是第一次尝试通过控制变量来实验,有一定的难度。科学探索的过程是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所以,教师应先扶学生“上路”,指导学生如何来控制实验。
4、小吊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制作小吊车及了解其运作原理来认识人和动物肢体运动的原理,感悟肢体运动结构和运动功能的协调。 2、认识仿生是一门科学技术,了解人们在生物的启示下进行的发明创造。 3、尝试仿生创意设计。【能力目标】 培养动手和合作能力、类比推理和想象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提高分析资料、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探究学习能力。【情感目标】 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在“做科学”中培养科学情感和态度;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制作小吊车,联系其工作原理推想和分析,探知动物肢体运动的原理。2、初步了解仿生学,尝试设计或制作仿生作品。教学难点
联系小吊车的工作原理,类比、推想和分析动物骨骼、肌肉、关节与其运动的关系。 教具准备教具:投影仪、演示用小吊车模型、课件学具:小吊车制作材料、彩色方块、白纸(两张)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激趣导入:教师演示小吊车模型,引起学生制作兴趣,并提出制作任务。二、学习活动:1、学生阅读教材,认识小吊车的基本构造,明确小吊车的制作方法。2、师发放材料和工具3、组织小组设计制作计划如何使用材料、具体制作过程如何、怎样分工、如何使用工具、应该注意什么问题等等。4、按设计计划进行制作5、对完成的作品进行调试和评价6、小组演示,交流:牵引绳是如何拉动吊臂运动的?
评:学生通过分组实验,充分自主的展开科学的探究,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观察方法。学生不仅自主的掌握了观察技能,而且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在合作中有交流,培养了学生合作与交流,观察与实践的能力。三、归纳小结:自制的小吊车是怎样工作的?第二课时 收和放活动目标:1、能利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分析动物骨骼、肌肉与其运动的关系。2、能举例说出人体的运动是肌肉的收缩和舒张的结果。3 、能利用图或文字的形式将自己的推想表达出来。4、能描述某种运动方式有利于锻炼人体哪部分的肌肉。教学过程:一、活动引入:组织交流牵引绳是如何拉动吊臂运动的。二、学习活动:1、学生比较生物的骨骼肌肉构造和小吊车的构造有什么相同之处。2、观察交流: 小吊车的结构、牵引绳的运动方式、引起臂的运动方式3、将自己的推理结果用图画的方式记录下来。三、归纳小结:举例说明人体的运动是肌肉的收缩和舒张的结果。第三课时 科学在线 有趣的仿生活动目标:
1、将自己收集的有关仿生的实例与同学交流2、能联想到现代各种交通工具的运动方式与动物的哪种运动方式相似。3、能模仿某种生物功能或结构的特点进行设计。4、能发挥创造力,大胆设计仿生产品。5、能说出仿生产品是科学技术结合的产品。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二、学习活动1、学生自主活动将自己收集的有关仿生的实例与同学交流。2、教师指导,强调: (1)根据生活周围事物的缺点,找出具有这方面优点的生物,确定打算模仿的生物。(2)分析该生物具有的特殊结构和功能。 (3)类比出的产品结构和功能3、展示会: 组织学生对各自的作品进行评比。三、归纳小结:现代各种交通工具的运动方式与动物的哪种运动方式相似。
课后小记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尽可能的给予了学生充足的时空和材料,让学生有展示自己设想的机会,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法和步骤,培养他们积极探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标新立异的创新精神。由此看出,这样的教学过程的设计,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意识,以学生的自主创造为目的的精神,激发了学生的内部动因,发挥了主观能动性,促进了参与,增长了自主学习的才干。使四十分钟的课堂成为了研究的天地、探求的天地、创造的天地。5、确定位置 教学目标:1、能选择参照物,并能准确地、定性地描述一个给定物体的相对位置(前后、左右、远近、东西、南北等)。2、会使用平面图,能在图上找到自己要去的位置。3、能根据从甲地去乙地的语言描述,画出相应的路线图,并按图设法找到相应的地点。4、能用一些表示方位的术语清晰地描述自己的位置。 教学重点难点:能准确地、定性地描述一个给定物体的相对位置能根据从甲地去乙地的语言描述,画出相应的路线图,并按图设法找到相应的地点,教具准备 各种小物件(尺子、笔、塑料块、小木块、小球、书等等)。红色小方块。地形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记忆游戏。1、 每组分发一些小物件(用小塑盒装好)。在10秒钟内尽可能地记住桌上的物件的位置。转过身去,由另一同学迅速改变桌上物体原来的位置。 再转回来,说出桌上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哪些变化。 引导学生了解:一个物体的位置是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来说的,另一个物体就是这个物体的参照物。评:利用游戏这种学生喜爱的方式直接引出研究主题,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掀起所要探究问题的好奇心,引发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使课堂一开始就显得轻松而又快乐。二、在图上找位置——欢迎你到我家来。
每组分发一张长沙市市区地图,1、请每位同学找到自己学校和自己家的具体位置。2、通过观察地图,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问题?学生会讨论关于方位描述、比例尺、图形符号等方面的问题。三、分析我校校园的地图。 小组活动:弄清东西南北各个方向,北校门和南校门的位置,在200亩的校园范围内,建筑物和绿化带的分布情况。第二课时一、在校园内开展找红色小方块的比赛。 每组分发一张标有红色小方块位置的校园地图,同学们根据地图的指示在规定时间内分散到校园各个角落寻找红色小方块,老师做计 时的工作,看哪个组最快最准。 准备工作:1、提醒同学们注意安全。2、不要打扰其他班上课。3、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在小方块旁边标明距离。学生根据比例尺进行推算。 二、小结,公布比赛结果,对所有同学予以鼓励。三、布置课外活动:1、收集各种地图。2、给同学画一张从学校到自己家的路线图。
课后小记:新的时代,新的教育,新的环境,新的课堂。只有创设宽松的环境,才能让孩子成为创造者。教学一开始,用一个神奇的游戏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点名研究的主题,这就使教学研究有了目的性。在辨认物体的环节,由于没有教师的过多限制,学生的自行探究更像科学家在从事科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科学和理解科学,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师生之间心灵交往的和谐境界,是教育技巧的顶峰。 6、做沙盘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1.能根据学校中各个建筑物的位置,画出自己学校的平面示意图。2.能在沙盘上摆出自己学校各种设施的位置。3.会制定简单的活动计划。4.根据自己的计划或方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能与小组同学有效的进行分工合作。2.能与其他小组交流评价各组的活动结果,并分析成败的原因。3.关心校园环境,愿意设计新校园。科学知识目标 能用沙盘的形式展示自己设计的未来新校园的规划图,说出设计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如环境等)教学重点难点:
1、能根据学校中各个建筑物的位置,画出自己学校的平面示意图。2、能在沙盘上摆出自己学校各种设施的位置。教具准备:泡末塑料板包装纸盒饮料瓶大纸箱潮湿的沙土卡通人玩具树等尺子剪刀每组一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二、制作校园沙盘模型 1.小组活动:根据课前画出的平面图,选择材料动手制作校园沙盘模型。注意:分工要合理2.交流:鼓励学生开展在各组间进行对比,看哪一组做的最形象,最准确。3.讨论小结:通过制作和分析,你认为学校的布局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三.集体活动:参加未来校园设计大赛,看哪组的设计方案最有创意。 课后小记
上课时,教师放下了架子,走进了学生,热爱学生,在课堂内充满宽松和谐、信任的氛围,并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使他们感爱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在学习中保持愉快的心境。所以在合作交流中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思维活跃,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自然研究时“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尽可能的给予了学生充足的时空和材料,让学生有展示自己设想的机会,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法和步骤,培养他们积极探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标新立异的创新精神。 7、动与静 教学目标知识:能举例说明物体的位置和运动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能力:能够利用参照物判断某一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对物体“运动和静止”的问题进行探究,能意识到对一些物体状态的描述是相对的。 教学重点难点:选择参照物判断物体的动与静。 教具准备:结合学校条件选择研究所需要的材料,如秋千、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提问:我们坐在行驶的汽车里观察车外的景物,会有什么发现?学生回忆坐车的体验,说出自己的发现,从而引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二、分析研究1、引导学生根据自己乘车的经验,讨论分析:自己坐在汽车上静止不动,对于自己来说,汽车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汽车对于地面上的房屋或树木来说,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由于站在不同的角度,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判断,得出的答案是不同的。这里应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并一定要说明理由,即以什么为参照物来判断,被判断的物体与参照物之间的关系。评:教师能从学生汇报中顺藤摸瓜、穷追不舍,紧抓学生语言的片面性及时给予反诘,这样的引导不仅有较明确的目的性,而且又具有隐蔽性。它不会让学生感到突然,学生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师的引导。2、小结:根据以上分析,得出结论:说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是相对于一个参照物来说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改变了,就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反之,就是静止的。三、加深巩固1、在以上活动的基础上,观察教材23页插图,分析“秋千上的男同学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2、观察教材24页插图,分析“戴帽子同学的运动情况”。
通过以上活动,引导学生用参照物、位置改变等概念去描述不同情况下,物体的运动情况。四、课外探讨“分析电扇工作时各部分的运动情况”,注意向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及时与学生交流研究情况课后小记:开放的活动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讨论和探究的机会,体现了面向全体的原则。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学生的汇报由浅入深。 8、快与慢 教学目标: 知识:能从位置、方向和快慢来描述物体的运动。能力:能通过实验探究小车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用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设计实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与小组其他同学分工合作探究小车运动情况;愿意把本组让小车跑得快的方法告诉其他组。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如何描述一个物体运动的快与慢。
教学难点:在比较实验中学习如何控制实验变量。 教具准备:秒表、玩具小车、资料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复习“动物的运动”单元,初步认识动物运动的快慢。二、感受快慢1、把学生带到操场进行分组,每4至6人为一组,在规定的一段距离内,进行比赛,看谁跑得最快?2、回到课堂交流、讨论:你们小组谁跑得最快,为什么?引导学生总结:在同等距离下,谁最先到达终点谁跑得最快。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知道速度是用来表示物体运动得快与慢的。三、比较列车的快慢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的“列车运行时刻表”,明确表中所列的车次、始发地点、到达各站的时间等信息。2、计算每列火车的运行速度,最后根据快慢给列车排序。3、互相交流,说明自己排列的结果及理由。
通过活动,引导学生感受物体运动的快慢是相对的,一个物体运动的速度是快还是慢,关键是看比较的对象。锻炼学生的运算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帮助学生认识“T”字头的列车一般为特快列车,以增强学生外出时的生活能力。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检查课前准备情况检查学生自带的玩具小车的运动情况。说明自己的小车是怎样动起来的。二、研究小车的运动快慢1、引导学生如何定量地判断小车运动的快慢。(参照教材所给出的方法,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2、学生分组活动按照自己选择的方法,分组进行实验,测量各种数据。交流实验结果,分析测量数据,比较哪组的小车运动的最快,并说明理由。(引导学生从两方面说明理由,即相同时间内小车经过的距离最长,或在相同距离下所用的时间最短。)3、研究“小车运动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假设(在进行对比实验时,引导学生每次只改变一个条件,其他条件不变,才能准确观测这一条件对小车运动快慢的影响。根据研究结果,改造自己的小车,让它跑得更快一些。
评:探究的材料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已有的感性经验,材料的层次性还有利于对学生有层次的提出和解决问题,学生在运用直接生活经验时发现探究障碍,感到感性认识的不足,并急于寻找解决的途径,从而变被动的思考为主动的探究,学习热情极大的调动,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三、收集资料,加深理解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搜集资料,并记录在卡片上。可利用教材中第2页的资料卡片进行记录。拓宽学生对物体运动快慢的知识面。课后小记:一种想参加到学生的研究团体中的商量的口吻,使学生对研究更有信心、有激情,学生肯定会因为教师的加入感到做此件事的意义重大而倍加认真仔细。 9、推和拉 教学目标: 1、能预测物体受到推和拉时会发生什么变化。2、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实验体验、探究出力有大小和方向,推和拉都是力。3、能够按照制作方法说明制作蝙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愿意按照制作方法说明制作纸蝙蝠。科学知识目标:1、能够举例说明物体受到推和拉之后发生的变化。2、能够分析出推和拉各是一种力,推和拉的用力方向和结果是不同的。其他目标:能够找出生活中存在的推和拉现象。
教学重点难点:“感受推和拉” 教具准备:1、每组一套材料(60克的卡纸1张,彩笔、剪刀等)。2、沙包或纸团、手球、木块等,粉笔、小铲、木棍、纸盒、记分表等。 教学过程: 一、引言:同学们好!我们今天开第四单元“力与运动”。它是我们这本书的重中之重。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推和拉”,从中感受到力的作用。进一步来研究力与运动的关系。首先请大家看图“推和拉”。师:找一找,图中哪里用到了推或拉?受到推和拉的物体会怎样呢?生:拉动绳红旗升起来了;拉到线风筝飞上了天空;拉动玩具鸟身上的吊线,鸟会抬爪走路。生:推开篱笆门;割草机割草;用脚蹬自行车都是在用力推。(让学生分组讨论后,提问小组代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师:通过交流你们发现了什么?谁能用概括前面几种事情的一个词的填空( )推( );( )拉( )生:(手)拉(风筝);(手)推(门)师:你们前面说的手、风筝、脚、车子等都可用一个词来形容,(学生可以发言说一下)然后老师更正为“物体”。同学们你们发现无论推或拉都需要几个物体之间发生?
生:至少两个。师:说明无论推或拉都是物体对物体施加了力。推和拉都是力,推是物体移开或移动的力,拉是强行将物体拉向自己的力或拖力。同学们你们还发现了什么?物体对物体施加了力后,物体有变化吗?从不同的位置施加力,物体变动的方向相同吗?生:力的作用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力有大小、方向,必须在两个物体间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老师可以引导,让学生通过发现来根据出上面的物理常识)二、感受推和拉师:为了更进一步了解推和拉,我们做下面的一个游戏。活动目标:1、能与同学合作用身体的运动感受推和拉是两个不同的力。2、愿意参加推和拉的活动。3、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用实验体验探究出力有大小和方向,推和拉都是力。4、能举出生活中更多推和拉的例子。实施过程:师:(1)三人一组,两人活动,另一人裁判,交替进行。(2)活动前,要做好准备工作,推手掌双方要站在相距100厘米的位置,手掌放在中间位置;拉手臂双方逆向侧面站好,手掌相握。在准备过程中,不允许用力推或拉对方。(3)裁判员下达命令后,双方用力推或拉,力争战胜对方。
师:通过活动,让学生们讨论,并让大家说出自己的感受。生:两个同学同时推,力气大的一方会将力气小的一方推出界线,要想赢,就要增大脚与地面的摩擦力,发现力有大小。生:用力推时,必须对正方向,方向偏了,也会输,发现了力有方向。师:同一规则再做拉手臂游戏。(同理感受拉的作用效果)让学生积极参与游戏,可给获胜方一个“小奖品”来调动同学的积极性。师:还可以让学生做掰手腕等游戏。师:活动结束后,让同学们进行小组交流,引导学生讨论在游戏中手臂有什么感受?要战胜对方应该怎么做?生活中还有哪些推和拉的例子?比一比谁列举的例子多。生:推和拉的用力,方向和结果是不同的。推和拉会使物体移动位置或变形,推和拉是一种力,方向不同,大小不同,使物体移动的位置远近也同。生:打开抽屉需要向外拉;关上抽屉需要向里推;拉开冰箱门;拉灯;拉窗帘;拉落水儿童;马拉车;推手掌;拉手腕;拔河赛;推铅球;引体向上;按图钉;拔钉子等。评:改变统一按教师的的意愿统一做同一实验的作法,让学生按照不同的研究方案进行实验,包括研究材料的选择,研究途径、方法、手段的选择等,使学生的主体探究得以有效的进行,是实实在在的尊重学生,而不是停留在形式上的。
三、通过上面的游戏,我们认识了推和拉,下面我们来做一个纸蝙蝠,用推和拉让它飞起来。活动目标:1、能照图制作纸蝙蝠。2、能够让纸蝙蝠动起来,从中体会推和拉的作用。3、能描述制作纸蝙蝠的重要过程。实验过程:1、(1)拿出你们的学具,将一张正方形纸形折成一个三角形。(2)将这个三角形再对折成小三角形。(3)在有四层纸的一边剪一个三角形的口子。(4)向前拉动它的两只“耳朵”,并在下面画出“眼睛”。(5)将每一侧的三角翅膀向下折。2、大家可以用彩笔把自己的蝙蝠装扮的漂亮一点。制作完后,让学生一只手捏住纸蝙蝠的身体,另一只手推或拉它的翅膀,观察有什么现象,分析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体会大小和方向不同的力所带来的不同结果,并用图或文字把观察的现象记录下来。3、组织学生分组展示自己的纸蝙蝠,并把推或拉观察到的现象与同学交流。评价建议:1、用下面的评价表进行个人评价。学生姓名:__________ 活动:纸蝙蝠评价项目: 1、我能按示意图制作的蝙蝠。 2、我做的纸蝙蝠造型美观。 3、我用手推或拉蝙蝠的翅膀,发
现它的耳朵跟着张或合。 小结:通过这么多的推和拉的实例,你对推和拉有了新的认识了吗?在你以后的生活中用到推和拉时,你是否会更好地利用这两种力来实现你的目标,你能用推和拉制作其它工艺品吗?师:请同学们把自己作品的笔录收好,下面我给大家一个任务。请同学们课间活动时做一个比赛,题目是“看谁得分多”,在游戏中体会力有大小和方向。老师说一下活动准备。1、建议课下分组进行,每组4-5人,活动时间20分钟。2、活动规则:(1)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将轻重、形状相同或相近的物体投进某一个自选的圆圈内,根据圆圈内的分值而得分。(2)投到圈外不得分。(3)游戏在规定时间内轮流进行或同时进行。(4)每组设计制作一份活动记分表。姓名: 活动得分: 1次2次3次4次5次总分3、活动材料:沙包纸团、手球、木块等;粉笔、小铲、木棍、纸盒、记分表。4、先用粉笔画一条直线,在离直线2米、3米、4米、5米处,分别画上若干个小圈,根据圈的远近确定由大到小的分值,并写在圈内。活动时可以轮流进行,或有一人为裁判,其他同学同时进行。
5、交流评价,讨论怎样才能把沙包投到理想的们置。比一比谁的分多。鼓励学生在讨论中用到用力大小、方向、沙包所处位置的远近等术语,引导学生体验到物体施加力的大小、方向,物体的运动轨迹和落点会不同。建议评价:请学生自己制作一个评价表,然后交回。课后小记 常识课到科学课,教学内容从“传授科学知识——关注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素养”三个阶段,教育目标也在向多无化发展。所以科学教育不再是背一些条目,做一些实验这么简单的事了。科学教育更应注重学生的能力发展,更接近他们的日常生活,更强调他们学习科学的亲历过程,更重视他们的情感体验,更关注他们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人生观。在科学课程中,学生是一个个具有个性的人,因此教师要创设多种情境,提供给学生有结构的材料,让他们的个性得以充分地发挥。 10、常见的力 教学目标:1.能够按照制作方法制作重锤。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2.能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任务。科学知识目标:1.能通过重锤说明重力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其他目标:1.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释重锤原理并尝试制作重锤。
教学重点难点:制作滚轮 教具准备: 铁锁、螺母、橡皮、橡皮泥、砖头、石子、细线等,泡沫塑料板或硬纸板、线轴、502胶或白乳胶、细木轴、小盘、细线、钩码或小石子、剪刀、锥子、圆规等。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好,通过上节课对常见的力的归纳和学习,研究了使物体下落的力是地球引力,今天我们做一个活动“自制重锤”进一步验证地球引力的科学利用。活动目标:1.能解释重锤所利用的原理。2.能用物体和细线制作重锤,并能用自己做的重锤检测周围的物品是否与地面垂直。3.能体会到科学与生活,技术的密切联系。实施进程:1、2—3人一组,活动时间20分钟。2.活动分三步进行:(1)观察设计,教师出示重锤或工人利用重锤工作的课件,并提问:你知道重锤是干什么用的吗?它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师生互动)
师:请同学们分析重锤由几部分组成,重点是观察锤与线是怎么连接的。请大家用自己准备好的东西来做一个重锤。生:动手做(老师指导)。师:用自己做的重锤检测教室,校园,家中物品是否与地面垂直,可以用几个重锤检测同一个物品,从而体会重锤的锤线都是与地面垂直的,体会科学与生活,技术的联系。通过这个活动大家会做重锤了吧?它在生活中的用处你能举出更多的实例吗?希望大家以后多留新(盖房子,砌墙,木匠做家具等)下面我们大家拉爱做一个游戏“玩滚轮”。评:观察比较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在具体操作中启发、指导学生创造性运用多种方法观察、比较,这就是科学课上教师指导作用的具体体现。活动目标:1.能按说明绘制图样,分解纸件,组装成滚轮。2.能操作滚轮,使滚轮转起来。3.能体验到滚轮是在重力的作用下运动的,重力的大小是可以改变的。实施进程:1.拿出学具,开始做游戏,时间20分钟。2.(1)圆板要尽量大一些,一般直径为20厘米——30厘米。(2)粘木轴时将胶涂在圆心的周围,线轴中心一定要置与圆心处。(3)小盘线轴的一端应固定在线轴上,可以粘在细轴上或木轴一起插入线轴孔内。3.使用尖刀要注意安全,使用觉时不要随意涂抹,万一不小心涂在了衣服和皮肤上,要立即用酒精清除。4.先往小盘里放入少量的钩码让滚轮动起来,在想办法让滚轮装的更快。滚轮是在什么力的作用下运动起来的?
5.教师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展示各自制作的滚轮并演示效果。请同学们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释滚轮转快的原因。评价活动:1.活动2结束后,使用教材中的评价表2进行评价。2.本课教学结束后,对学生进行评价。姓名:_________第_____小组 日期_________1、我能举出_____种______力在生活中的应用。2、我找到了使物体下落的力是_________。3、我用自己制作的重锤检测了_________。4、我能用__________方法,使滚轮转的更快。小结:这节课我的重点是经过自己动手、动脑进一步了解重力、拉力,在玩的过程中学会了有关力的应用。希望大家以后多留心生活,用眼去观察、发现,科学就在身边,我给大家读一点前人《科学家故事》希望大家爱科学学科学。 课后小记: 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独立研究能力,并使他们体验到探究后的成功的快乐。 11、怎样让小球动起来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1、能设想出多种使物体运动起来的方案。2、能够用实验证实自己的设想。3、能够正确描述实验中产生的现象,通过分析,得出结论。知识目标:1、能说出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可以由静止转为运动。2、能辨别出物体的运动主要是由哪种力(如风力、水力、重力、弹力等)作用的结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愿意动脑筋想出使物体运动起来的多种方法。2、能够与其他小组交流假设和实验方法,并找出最好的办法。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目标:能联系生活实际,举出更多的力使物体运动发生改变的例子。 教学重点难点:能设想出多种使物体运动起来的方案,能够用实验证实自己的设想。 教具准备:橡胶球、大头针等;其它:观察记录表、拓展练习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从学生们喜欢玩乒乓球、篮球,引入新课中小球的玩法:想出各种办法让小球由静止运动起来,并且想想是什么力使它动起来。二、活动:让小球动起来建议:3人一小组,先猜想与设计,然后自己验证,再请同位同学学验证。1.教师提出问题:你能用几种方法让小球动起来?看谁的方法多、谁的方法妙。2、 想与设计:将自己的想法记在观察记录表中3、 验验证自己的猜想与设计。设计让小球动起来方案 实验验证 什么力 同学评价 行 不行 1 2 3
4 5 6 观察记录表:让小球动起来 记录人: 4.汇报:我设计了 种让小球运动起来的方案;经过实验验证,有 种方法可以使小球运动起来5.交流与评价:谁想的方法多而奇特 6. 思考:⑴实验中是什么力使小球由静止变为运动的?并将结论写在教材的横线上(P38)。⑵结合课本P38中图片请学生说出图中的物体是在什么力的作用下开始运动的?⑶让学生结合生活举出更多人们如何利用力使物体运动发生改变的例子。
物体运动方式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阅读科学在线: 1、物体运动起来方式是不是一样的? 2、结合P39图请学生自己说说这些运动分别属于哪种运动方式:平动、转动、振动的特点:并分辨出每种形式的特点。 3、学生举例说说物体运动的方式。三、拓展(每个学生一份) 1、填空: ⑴我知道 力,可使小球由静止变为运动。 ⑵我知道帆船、箭、碾子分别在 力的作用下开始运动的。 ⑶下列物体的运动方式属于转动的是 ;属于平动的是 ;属于振动的是 。 A、转椅的运动 B、钟摆的运动 C、滑滑梯 D、敲击音叉后产生的运动 E、拉抽屉 F、自行车轮的运动 2、帆车比赛(课外小组自己组织完成)
A、比赛规则:⑴、只能用嘴吹一口气。⑵、吹车的什么部位都行。⑶、车的行程远者为赢。⑷、各大组组长负责组织本组学生课外比赛,将结果汇报给老师。B、比赛帆车说明:学生课外自己参考下面材料和右上图制作一个帆车:塑料瓶盖、彩纸、吸管、厚纸板、剪刀、胶带、大头针、乳胶等。 课后小记:课外作业使学生的探究活动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体现了科学课的开放性,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 12、让运动的物体停下来教学目标:能设计对比实验来研究空气阻力的问题。知识与技能知道空气对运动的物体会产生阻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培养探究空气秘密的兴趣;意识到科技进步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进步。教学重点难点:空气阻力是研究影响物体运动主要因素之一。 教具准备:录像片:撑伞奔跑的人。
实验材料:小车及改进工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1、(多媒体显示)有一天,小明撑着一把伞在郊外散步。突然,他眼前一亮。啊!一个巨大的湖出现在他的面前,水是那么蓝,阳光跳跃在湖面,一闪一闪的,多美呀!小明急忙向湖边奔去。2、提问:像他这样撑开伞奔跑,会有什么感觉?3、学生交流。二、预测空气对运动的物体有阻力1、提问:小明为什么会感到很吃力呢?2、学生交流。3、小结:看来,大家一致认为是空气影响了物体的运动,空气对运动的物体产生了阻力。【评析】这里通过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情境,可以让学生来感受、体验、发现,以此激发学生学习与创新的兴趣和欲望。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体验生活经历,从而把这种旧知迁移到新的学习过程中,把经验知识纳入到了一个完整的新的体系中,让学生有效地迁移了旧知。三、设计对比实验验证假设1讲述:那到底我们的假设正不正确呢?我们该怎么办呢?2、学生提出检验假设的方法:设计实验来验证一下。
3提问:我们该如何来设计实验呢?4、学生一时难住了。5、讲述:老师来与大家一起想办法吧!我待会儿给每小组提供一辆电动小车(出示),并且预备给你们三张硬板纸。想想看,我们可以怎样设计实验来验证我们刚才的假设呢?6、小组讨论。7、各小组汇报交流。8、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用硬板纸给小车装上不同形状的“车厢”,研究当不同形状“车厢”的车跑起来时,空气对它们有无影响,有怎样的影响。【评析】讨论中,激发了集体的智慧,统一了大家的思想,让大家快速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9、学生再次讨论:在此实验中,应该保持哪些条件相同?惟一不同的条件是什么?10、学生讨论、交流。相同的条件是:使用同一辆小车;小车跑的路程一样长;在同一个地方实验等。不同的条件是:只有小车的外形是可以改变的。11、学生预测:不同外形“车厢”的小车运动时,空气对它们的影响是不一样的。12、学生讨论行动方案。四、动手探究
学生先动手制作“车厢”,然后进行实验研究。【评析】科学课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的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五、交流分析资料,得出结论1、讲述:刚才大家研究得津津有味,现在不妨来交流一下你们的研究吧!2、学生交流记录的数据。3、讲述:科学家在收集了资料之后,常会坐下来想一想,看看这些资料能告诉我们什么。我们今天也来当个小小的科学家,分析分析我们的实验记录,看看能证实些什么。4、学生分析资料。5、学生交流。6、学生得出结论:空气影响着物体的运动,而且对不同外形的物体所产生的阻力是不一样的,流线型的物体能减小空气对它的阻力。7、提问:你们还有其他发现吗?六、减小空气阻力的实际应用1、讲述:今天我们通过自己探究,发现了空气的一个秘密,是什么呢?2、学生回答。3、讲述:人类早已把这种发现运用到了生活与生产中,我们一起来找一找,人们是怎样对这一发现加以巧妙的运用的?4、学生联想生活实际进行交流。
七、拓展延伸1、谈话:学习了今天这一课,对你有什么启发吗?2、学生交流感想。3、你们是不是也有美好的愿望,愿意把“流线型”推广到更多的地方去呢?4、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美好的设想。5、讲述:今天这堂课,你们还有问题吗?6、总结:是的,只有不停地思考,不断地有新的问题产生,那我们的学习才会有进步。教学片断赏析制定研究空气有阻力实验计划的教学环节师:在行动之前,我们应该先制定一个研究计划。小组讨论一下,我们该如何来实验?要注意些什么呢?我来看看哪一小组考虑问题最周到。(学生讨论)师:刚才,大家讨论得热火朝天,相信对于这次实验一定有许多好的建议吧!让我们赶快来交流交流吧!生:我们可以这样做:先给小车安装上不同形状的“车厢”,让小车跑起来,再分别记录它们的时间。师:要给小车安装怎样形状的“车厢”呢?
生:第一次安装上像门板一样直的高大的硬板纸;第二次安装上比第二次硬板纸矮一半的硬板纸,我们只需将第一次的硬板纸向后折过来就行了;第三次将硬板纸弄成一个弧线形,再来实验。师: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点什么呢?生:我认为要让小车行驶较长的距离,因为如果路程短的话,有可能一会儿工夫就到了,很难测量时间,误差较大。我们可以到走廊或室外的水泥地上去做。生:小车的“车厢”应该先固定好,而且要弄牢,不然跑了一半会掉下来的。生:我认为可以用胶带纸等物品来固定硬板纸。生:小车每次跑的距离应该一样长。师:为什么呢?生:因为如果小车每次跑的距离不相等的话,就没法比较了。师:对呀,这个问题值得引起大家的注意,除小车每次的行驶距离必须相等外,我们还必须控制哪些条件也要相同呢?生:每组要使用同一辆小车。生:小车在同一个跑道上运行,不能一会儿在这儿,一会儿又到了那儿。师:为什么?生:因为如果选择的地点不同,也许地面的粗糙程度就不同了,这会影响实验的效果的。师:你说得真有道理!生:还有,或许换了一个环境,受到的风的影响也不同了。师:你考虑得真周到。
生:我建议最好在无风的环境中实验,或者选择走廊和教室里做实验最好。生:如果这样的话,大家都挤在教室里或走廊里,也会影响实验效果的。大家不如自己找个避风一点的地方,如围墙的一侧等等。师:真不错,你真会思考。生:还有要做好记录。师:是啊,搞科学研究要及时地把第一手资料收集起来。生:小组成员要分工好,一个人作记录,一个人喊口令,一人看时间。生:我补充,看时间的人很重要,因为如果看时间的人不会看,那可不行,所以一定要选一个认识钟表的人,还有看时间的人看时间一定要与喊口令的人喊“开始”、“停”同步进行。师:是的,大家都要配合好。生:大家都要仔细观察,要细心。生:还有要反复多做几次实验,要有耐心。师:刚才大家对空气对不同形状车厢的小车的影响的实验提了不少意见。相信大家已经有了足够的信心了,那就让我们开始行动起来吧!
课后小记:素质教育注重可接受性,更注重可发展性。通过这种师生“对话”的方式,不但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即控制实验的因素,而且学到了科学研究的重要品质,即要细心、耐心等等。让孩子主动参与研究的全过程,为活动的发展出谋划策,使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可以这样说,我们教孩子,并不是要教他们多少知识,而是要教他们怎样去了解、怎样去弄明白身边的科学问题,如何去获取知识,我们要教给他们捕鱼的技巧。美国学者巴特勒也认为:“教学过程只有让学生参与连续的反应活动才是有效的。”因此,此交流环节既促进了学生参与活动的欲望,又使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得以实现,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知识才是“活”的知识,才具有繁衍的生命力。 13、我们的地球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历史及科学技术在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2、观察地球仪,认识经线、纬线和地球仪上不同颜色代表的含义。3、制作地球仪模型,搜集有关地球的资料,制作资料卡片。 教学重点难点:观察地球仪,认识经线、纬线和地球仪上不同颜色代表的含义。制作地球仪模型 教具准备 :地球仪、小球、报纸、胶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在“的”后面要不要加一个“?”。2、提问:有人不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二.新课1、过渡:我们现在知道地球是圆的,那么生活在几千年前的古人认为脚底下的陆地是什么形状的呢?2、让学生观察地板,并让其回答:若只用眼睛看,不经过大脑的思考:你们认为地板是平整的还是弯弯曲曲有起伏的呢?3、解释古人为何认为大地是平的(生活范围小)。4、让学生观察书中的两图,解释古代中国人的“天圆地方”说。5、过渡:(1) 是谁证明地球是圆的?(麦哲伦)(2) 麦哲伦环球航行是什么时候?在此之前的几千年里,古人是怎样认识到地球不是平的而是圆的呢?6、介绍毕达哥拉斯的猜想。7、介绍亚里士多德的推论。8、介绍麦哲伦环球航行的重要意义。9、过渡;麦哲伦绕地球一圈用了3年多的时间,那么绕地球一圈到底有多长呢,地球到底有多大呢?10、请学生读出书上的一组关于地球的数据。11、讨论:能否用一把超长的卷尺直接绕地球赤道一周来测量其周长呢?
12、请学生说出地球表面积、中国领土面积(注意单位要相同),用地球仪直观感受两者的比例。评:让学生选择不同的观察方法,在自由、有趣的氛围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学时教师应不断地给予引导、点拨,使学生的观察具有目的性。三.总结拓展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了什么呢?2、关于地球你们还知道些什么呢?3、关于地球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呢?4、完成书后活动记录制作地球模型一、准备1.请学生说出地球内部的三圈层。2.为了能具体、形象地看到这个构造,我们今天就要把来把一些枯燥的地球数据变成一个地球模型。3.提问:制作模型前要做什么准备工作?4.学生把书中的模型数据换算成所需橡皮泥球的大小比例。二、学生制作三、评比1.生把制作好的模型一切为二,用纸遮住一半,露出四分之一的球。2.评比谁的模型制作地最好。地球表面是什么样的
一、导入新课 上几节课我们是走到了地球的内部去瞧了瞧,今天,我们要从地球的内部走出来,走到我们生活的地表来看一看。二、新课1. 提问:生命要维持离不开什么?2.指明地球表面主要的固体、液体、气体分别是岩石、水和大气层。3. 讨论:(1)地球表面还有哪些地形?(2)无锡是什么样的地形。4.提问:地球上有几大洲、几大洋?5.请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七大洲和四大洋。三.总结1.请学生在书后的世界地图上找到并写出洲名、洋名。认识并绘制地图一、导入1.地图有什么作用2.那些地方要用到地图二.新课1.给学生看本市地图,请学生找到自己的家大致在什么地方。2.仔细观察地图,说出地图有哪些基本要素组成及其作用。3.讨论比例尺的大小该怎样选择。4.绘制校园地图(1)准备:统一所使用的图例及比例尺,要求在地图上
标明方向、比例尺、图例。(2)请学生绘制校园地图。(3)评比谁的地图画的最好。 课后小记:课堂上教师只是适时对学生进行引导,把实践和空间都留给学生进行思考、探究、交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4、太阳和影子教学目标 两人合作,画出自己及其它物体的影子,观察影子。自制日影仪并会用它测量影子。观察记录一天中太阳的位置和观察时刻。模拟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模式以及影长的变化。知识技能:认识到影子的方向和长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认识太阳在天空中的(视)运动模式。知道太阳的(视)运动与影子变化的关系。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持久而细心地连续进行一天的观测。体会到宇宙万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建立起对宇宙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观察记录一天中太阳的位置和观察时刻。模拟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模式以及影长的变化。 教具准备:温度计、尺、测量器、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 导入1、师说谜语:人人有个好朋友,乌黑身子乌黑头,太阳光下伴你走,一到黑处就分手。(谜底:影子)2、学生猜谜。3、讨论:你怎么知道谜底是影子的?关于影子你还知道哪些?4、 学生交流对影子的了解。评析:猜谜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方式。学生从下课到上课有个思维转换的过程,谜语可使学生迅速集中思维,很快地进入课堂角色中来。同时,这个谜语中还暗含了许多科学知识,如影子是什么颜色,影子是怎样形成的(影子的产生需要光线等)二、 画影子(一)画自己的影子。
谈话:你们画过影子吗?有人画过自己的影子吗?评析:还有什么比画下自己的影子更吸引孩子们呢。画影子不是目的,只是手段,目的是要让学生留下影子的痕迹,为再一次观察影子埋下伏笔,便于比较。学生在画的过程中有了感受,经历了一次趣味性地动手做的活动,有所发现。注意:这是他自己的发现。讨论:你们打算怎样画自己的影子?你的影子可能是什么样的?带学生到操场上画自己的影子。这么多的学生一齐来到操场上画影子,这是从来没有过的场面。学生在讨论中就已经盼望着画出自己的影子来看个究竟。影子虽然是极为普通的,但他们就是对这些极为普通的影子没有太多的关注,更谈不上关注自己的影子了。这一活动中,学生在画影子的过程中会有很多发现:1、 影子与太阳分别在人(物体)的两侧。2、 影子的底端是与人(物体)相连的。3、影子是灰黑色的(即使穿着彩色的衣服也一样)。4、 影子比人长(注:早上9点钟)在获得这些发现的同时,他们学会了合作,懂得:有时候,一个人是很难完成任务的,只有相互合作,才能画出自己的影子。过程:1、 出发之前,告诉学生将干什么。2、 发给学生每人一支粉笔,和学生一起到操场上画影子。3、 画影子的同时把脚印也要画出来,并且把名字写在影子里。
4、记住自己站的姿势。5、 让学生观察此时太阳在哪边,影子和太阳的方向。现场的观察更具有说服力,也为下面的研讨打下基础。6、 画好之后,领取新任务。(二)画其它物体的影子此时,学生还沉浸在画影子的乐趣之中,再让学生画其它物体的影子,让他们找一找,操场上还有哪些物体有影子,把他们的影子画出来。如有难画的,只要求画出一部分,哪怕是影子最外缘的一条线也行。学生在画其它物体影子的同时,他们会:1、 寻找:哪些物体有影子?认识到,并不是有了物体就有影子,在没有光线的地方,或是在其它物体影子里的物体就没有影子。2、 观察:这些影子是什么样的,和物体本身的形状有没有什么联系。3、 比较:这些影子哪个大一些,哪个小一些。哪个亮一些?(或是哪些部分亮一些)哪个暗一些?(或是哪些部分暗一些)4、交流:你画的是什么影子?有哪些发现?哪些比较有意思或是比较特殊?(三)制作简易日影仪,画影子教师讲述示范制作的方法:在卡纸的中间画一个“”或“”记号,把橡皮泥捏成底盘放在中心,在橡皮泥上插一支塑料小棒,在卡纸上标出“东南西北”四个方位。
教师示范画影子的方法:按东南西北的方位把日影仪平放好,准确的方位要用指南针测定,在影子末端用“”或“”作出记号,同时记下测定影子的时间。过程:1、 分发学生材料。2、 学生制作简易日影仪。3、 操作记录杆影。评: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详尽地说明操作的方法,因为这是教会学生科学地学习方法,要求摆放日影仪时,一定要用指南针测准方位,确保科学性。三、 猜想影子的变化组织学生围坐一圈,老师参与其中。猜想:过一段时间,影子还会是原来的样子吗?学生最先想到的是影子会动。然而仅仅到这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接着让学生猜想影子会怎么动?朝哪个方向动?为什么要朝那个方向动?除了方向变化,还有什么变化?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请他们说说为什么这样猜测――意在向学生渗透:猜测也应是有根据的。以此培养学生根本已有经验对未来事物做出较准确预测的能力。
评析:猜测是由问题到实践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这种猜测,对于科学发现,科学概括往往是非常起作用的。它是“搞科学”道路上的第一步,往往指明着科学探究的方向,为了这个方向而去收集事实,分析整理事实,去验证它,修正它。学生作出猜想后,无需教师布置任务,相信他们肯定会再次观察那些在地上的影子。四、学生再次观察影子,交流讨论1、教师提问:影子真的会像你们所说的那样变化吗?2、学生再次观察影子。他们会惊奇地发现,站在自己的脚印上,影子和原先画的不一样了,特别是那些固定的物体的影子,变化很明显。3、交流讨论:(1) 有什么发现?说明什么?(2) 这些发现和你刚才猜想的一样吗?(3) 再过一段时间,这些影子又会有什么变化?评:学生的发现,这里涉及到了光的对比。阳光强烈,反射光也增强,因此,影子的对比色也增强。学生虽然现在不能解释其中的道理,但他们能够注意到这种现象,已经是不简单的了,相信他们以后会弄明白的。五、观测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以及记录日影仪上的影子。1、猜想:到了下午,这些影子又会怎样呢?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变化的?2、讨论:怎样证明你的猜想是对的呢?3、观测记录:在观察记录之前,让学生讨论需要注意些什么:日影仪要严格按着方位放。画图或记录时,一定要记下时间。
看太阳时,要隔着一层东西看,防止灼伤眼睛。(1) 记录一天中整点时刻的日影仪上的影子。(2) 观察记录一天中整点时刻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可以采用选参照物观察画图的方式,也可以在一张大纸上剪上一排排的圆,然后侧立在面前看太阳,把太阳所在的圆记录下来,最后拓印在纸上,就是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图)教师指导学生要选好观察的参照物体。六、 分析整理日影仪上的影长记录以及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观测记录1、 整理日影仪上的数据(1) 量出杆影的长度(2) 交流发现:比较杆影,有什么发现?(什么时候最长?什么时候最短?早晨和傍晚的有什么不一样?)2、分析交流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模式(1) 选择学生的记录图展示,观察太阳的运动模式。(2) 讨论:太阳在天空中是怎样运动的?(方向、高度)3、 讨论:太阳高度和影长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七、 模拟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模式以及影子的变化(课前学生从家里带来手电)教师提问:你能用实验模拟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以及影子的变化吗?学生讨论,设计实验。(可以用手电模拟太阳,控制太阳的运动,观察手电下物体的影子)
八、 总结学习了这一课,你有哪些收获?教学片断赏析:(学生在水泥地上互相合作画好自己的影子后,围坐在一起)师:刚才画影子的时候,大家有什么发现?生:我发现影子和太阳分别在人的两侧,无论人怎么动,它们都在人的两侧。生:影子的颜色是一样的,都是黑色的。不管你穿什么颜色的衣服。生:颜色的深浅有时不同,阳光强时,影子就会黑一点。生:人站在那里,影子是与人相连的。生:影子比人长。师:你怎么知道的?生:我刚才睡在那里比过了。(众生笑)评:学生只要有这种精神,这种热情,还有什么难题能够难倒他们呢?生:影子的形状与物体的形状有关。生:影子的形状与物体外缘的形状一样。(学生再次观察影子后,不断飞奔向老师汇报他们的惊奇发现)生:老师,影子真的变了。生:影子向东移了。生:影子也变短了。这时,又有一个学生,边跑边喊“老师,影子的形状变了。”其它人,一脸质疑。他又解释道
“刚才楼房的影子是斜的,现在正一些了。”师:那你猜猜看,过一会儿,还会有什么变化?生:可能变正了。生:我也发现了,刚才从树上漏出来的光斑,我用粉笔圈了出来,现在变得小一些了。师:这和你们刚才的猜想一样吗?生:一样。生:我不一样,刚才我还以为太阳越厉害,影子越长越大呢。师:那现在呢?生:不这样认为了。面对孩子们的喜悦,我也感到无比欣慰,我不断地向他们点头微笑,以示肯定。孩子们围坐在一起,和同伴分享自己的喜悦。这时,教者的身份就是一位忠实的倾听者,可惜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这样的倾听太少了,往往是学生成了忠实的听众。师:过一会儿,影子又会怎样变化呢?生:还会向北移。生:还会变短。师:是不是一直变短呢?生:是的。一生反驳:不是的,下午又变长了。师:那到了傍晚,影子会在哪边呢?生:影子和太阳的方向相反,影子在东面。
课后小记 1、宽松的学习氛围,详合而又热烈的学习气氛《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提倡: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学生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更广阔天地。在这节课中,没有讲台,没有黑板,没有课桌椅,甚至没有老师。有的只是愿易和孩子们一起分享他们喜悦的大朋友。教师是忠实的听众,学生有了发现,可以随时向教师汇报,大家也可以随时去观察。所有的学生都坐在草地上,课像闲聊一样,但又的的确确在搞科学研究,学生都有所收获。2、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科学教学不再以知识为载体,否则将会进入死记硬背的死胡同。科学教学以活动为载体,教者所需要考虑的是在课堂上创设什么样的活动,引起学生心灵上的反映,以期达到什么样的情感体验。本节课,学生以自己的影子作为研究对象,他们从没有像今天这样仔细观注过自己的影子。画自己的影子,给了学生无穷的乐趣,符合学生的心理,同时让他们获得真切的体验。3、 经历由猜想到实践验证的科学学习过程
学生画好影子后,对自己的影子动有一个猜想,那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的猜想,通过实际观察,验证自己的猜想。在尝试成功的喜悦之后,他们的信心更足了,对下午的影子,傍晚的影子又作出了合理的推论。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们会随时注意到自己的影子,谁又能说这不是科学课的功劳呢?学生经历的由猜想到实践验证的学习过程,也是他们以后学习科学的方法,这和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在本质上是没有多大区别的,对他们将终生受用。正如特级教师路培琦老师所说“学校教给学生的,那应该是在若干年后,还留在学生脑海里的那些终生受用的东西。” 15、昼夜的形成 教学目标 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2、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夜的形成,并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说明在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的知识。3、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从而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 教学重点难点:地球自转的基本特点及所产生的昼夜现象。
教具准备:大地球仪1个,小地球仪10个,昼夜形成演示仪,手电筒11个,《地球自转歌诀》投影片,地球公转运行仪,皮球等。 教学过程: 导入: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自然现象,可能没有引起大家太多的注意,如:为什么会有日出日落?为什么日出自东,日落向西?(因为地球的自转运动)教学新课板书一、地球的运动 大家知道这些现象是地球的自转运动引起的,那么地球是怎样进行自转运动的?自转运动又是怎样产生白天、黑夜的?我们这儿准备有手电筒和地球仪,你能演示一下地球的自转运动吗?你能通过演示来解释这些现象吗?学生四人一组,合作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有人拿手电筒,有人转动地球仪,有人观察并做好记录,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学生旋转地球仪时的方向,演示完毕后,小组讨论下面这几个问题:①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日出日落现象?(因为地球的自转)②为什么日出自东、日落向西?(自转方向和日出日落相反是自西向东)③
日出日落产生了什么现象?(白天黑夜)学生回答完毕后,请学生进一步思考下列问题:④昼夜的产生只是因为地球在自转吗? 若问题4学生回答不出来,教师用一较大的玻璃地球仪进行演示,让学生观察、思考后回答。(还因为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 教师作进一步的解释: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因此,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我们叫它昼半球;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黑夜,我们叫它夜半球(如教材图1.15昼与夜示意图)。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各地昼夜也就不断更替,而且总是自东方迎来黎明的曙光,由西方送走黄昏的落日。评:学生此时的猜想,并不是凭白无故的,他们根据平时的生活经验以及刚才的观察,作出了合理的推论,这就是科学的假想。科学的假想是做科学的第一步,接下来,孩子们的探究活动将会围绕验证这一假想而进行。 再请学生自己动手用手电筒和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如教材图1、昼夜交替演示图所示,思考下列问题:①指出昼半球、夜半球的范围。当中国是白天时,还有哪些国家是白天,有哪些国家是黑夜?(处在白天的有日本、朝鲜、蒙古等国家;处在黑夜的有美国、加拿大、巴西等国家。)②将地球仪转动180度,中国和美国分别处在白天,还是黑夜?(中国处在黑夜,美国处在白天。)③
地球上某地经历一次白天和黑夜大约多长时间?(24个小时左右,即一天。)④从南极和北极上空俯视地球自转运动的方向有什么不同?(从北极俯视为逆时针,南极俯视为顺时针。)⑤教材图l.18讨论思考,在同一时刻,中国北京的畅畅同美国的姨妈互相问候有差异,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因为地球不停地从西向东自转,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也就是说东边的地点的时刻比西边地点的时刻早。)教师小结:(边小结边板书)地球围绕地轴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还使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了时刻的差异。教师出示《地球自转歌诀》,学生朗读: 地球向东绕轴转,旋转一周为一天, 背着太阳为黑夜,朝着太阳为白天, 地球上面看日出,每天东边要早见。课堂小结:由学生填写下表进行总结: 地球自转 绕转轴心 方向 周期 产生现象板书设计: 昼夜的形成 自转运动 绕转轴心 地轴
方向 自西向东 周期 一天 产生现象 昼夜交替 ?课外实践 动动手,测量竿影的长度和方向。①首先,在学校空旷平坦的空地上垂直插立一根竿子,然后,在晴朗的日子,分别在早晨、中午和下午,观察和测量这根竿子的影子,并且填写下表: 次数 观察时间 竿影长度 竿影方向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②根据记录表,完成下面的填空题。 早上,竿影在 边,中午,竿影在 边, 下午,竿影在 边。 时,竿影最短。③请你想一想,这个观察实验,能说明什么问题。 课后小记: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每个学生都积极投入探究过程,使学生在疑惑中去探索,在探索中去思考,在思考中去发现。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高涨,有个别不知从何处思考的同学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通过看别人怎样观察,听别人怎样介绍,也学到了知识。16.昼夜与生物行为
本课概述 在学习了昼夜交替的现象及成因的基础上,本课从让学生解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入手,提出昼夜变化对生物行为影响的问题。通过对植物学家林奈“花钟”的观察,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让学生初步体会到生物的行为变化是有规律的。活动1完成没有画完的画,是引导学生用画图的形式总结昼夜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体会到动植物的行为变化与昼夜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活动2对一种动植物行为变化的研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以一个具体的动物或植物为例,通过较长时间的实际观察,引导学生发现某种动物或植物的昼夜行为变化规律。本课“科学在线”的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生物昼夜行为变化的认识,了解研究昼夜节律的实际意义。 本课的重点是通过实例,发现昼夜变化对动植物行为的影响,本课难点是选择一种动植物,研究其行为于昼夜变化的关系。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自己制定研究计划,探究一种动物或植物的昼夜变化情况。
2.能够用二维记录表连续记录较长时间的观察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对植物或动物在昼夜间的变化感兴趣。 2.愿意对植物或动物的行为进行长期观察。 科学知识目标: 能举例说明昼夜变化对动植物行为有哪些影响。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目标: 1.意识到青少年要保护足够睡眠时间的重要性。 2.关注人类在农业生产上是如何利用生物昼夜节律的。 背景资料
生物行为 动物的运动、繁殖、迁移,植物的萌发、开会、展叶及人类的各种生活都可以称为生物的行为。 昼夜节律 生命活动以24小时为周期的变动。发光菌的发光,植物的光合作用,动物的摄食,躯体活动,睡眠和觉醒等行为均显示昼夜节律。人体生理功能,学习与记忆能力,情绪,工作效率等也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波动。根据昼夜活动的特点,可以将动物分为两大类。猫头鹰和田鼠都是夜间活动的动物,它们属于夜行性动物。大部分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一部分哺乳动物、昆虫和少数鸟类属于夜行性动物。大多数鸟类、一部分哺乳动物、昆虫以及少数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属于昼行性动物。此外,有些动物是在拂晓时活动的,有些动物的活动是没有规律的。 生物钟 生物生命活动的内在节奏性。生物通过它能感受外界环境的周期性变化,并调节本身生理活动的节律,使其在一定的时期开始、进行或结束。植物在每年的一定季节开会,大多数是通过生物钟的作用。
好奇点 对花钟的认识会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可能还会对“如果没有昼夜变化,世界将会是什么样的呢?”的讨论感兴趣。 学科关联 语文:能用简练的文字描述观察到的生物节律现象。 美术:用图画的方式记录生物的昼夜行为变化。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 建议本课用2课时完成。引入部分和活动1用1课时,活动2和拓展活动用1课时。 导入活动 活动目标:
1.能发现生物行为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2.有兴趣研究生物昼夜行为变化规律。 实施建议: 1.先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花钟图或教师自制的相关课件,看有什么发现。 2.指导学生认识钟面内的各种花在1到12时不同时间开放,钟面外的花在12到24时之间开放。认识过程中可以提一些问题,如“××时开的花是什么花?”或“××花在几时开放?”,引导学生通过问题,利用花钟来判断时间。 3.引导学生讨论,观察了花钟以后有什么想法?进而引出昼夜变化对动植物影响的话题。 活动1 完成没有画完的画 活动目标:
1.能通过查阅各类资料,举例说明昼夜变化对动植物有什么影响。 2.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能用绘画的形式表示自己的分析结果。 实施建议: 1.本活动建议用25~30分钟的时间完成。 2.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示意图,了解图中的生物行为与昼夜变化的关系。如:一些小鸟、蝴蝶喜欢在白天活动;猫头鹰、蛾子却喜欢在夜间活动。以此为基础,让学生列举更多的例子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下来。绘画时需要注意:一是首先要判断自己发现的实例属于喜欢在白天活动的,还是喜欢在夜间活动,分别画在左栏和右栏中;二是要尽量形象地表现动物或植物的活动或休息状态。此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绘画和想像能力。 3.教材中的图为强调白天和黑夜的对比,显得过高过窄。教师要允许学生在自备画纸上绘制,也可用示意图的上面部分。 4.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画向同学展示,并用简练的语言做必要的说明。
活动2 对 昼夜行为变化的研究 活动目标: 1.能选择一种动植物,探究其行为变化与昼夜的关系。 2.能尝试用两种方法对同一种动植物的行为进行研究。 3.在研究时愿意与同学分工合作。 4.意识到青少年要保证足够睡眠时间的重要性。 5.关注人类在农业生产中是如何利用生物昼夜节律的。 实施建议: 1.本活动可在课上布置,小组内分工明确后在课下完成,完成后在课上交流总结。
2.本活动重在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活动要求不宜过高,更不能求全,只要学生略有发现即可。如学生可以只研究猫眼的瞳孔在白天黑夜是怎样不断变化的。 3.研究方法、成果形式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鼓励学生尝试查找资料、现场观察或请教咨询的方法,要求不可过高。 4.鼓励各小组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与老师和同学交流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解决的办法,新的发现等。 5.“科学在线”相当于对学生探究活动成果的总结和提升。引导学生阅读“科学在线”,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生命活动与昼夜的关系。同时,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在农业生产中是如何利用生物昼夜节律的,以及在利用过程中科学技术是如何发挥重要作用的。 拓展活动 如果没有昼夜变化,世界将会是什么样的呢? 活动目标: 1.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 2.能作出有一定根据的想像,没有昼夜变化会对世界产生什么影响。 实施建议:
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对学生的回答可不加任何限制,鼓励学生对自己的观点说出理由,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和思维能力,多作鼓励性评价,也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质疑。此拓展活动的目的还在于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昼夜变化会对生物带来影响。采用这种形式,可以很好地训练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课程资源 拓展知识 猫的瞳孔变化 猫眼睛的瞳孔在一昼夜中随外界光线强弱的周期性变化而发生变化。白天中午时刻,光照强烈,瞳孔缩小,呈上下竖直的一条线;夜晚光线微弱时,瞳孔充分放大呈圆形,其他时刻呈不同程度的椭圆形。
猫眼睛的瞳孔为什么会发生如此明显的变化呢?原来,猫眼睛瞳孔很大,负责瞳孔收缩的肌肉很发达,收缩特别强烈。猫这种一日三变的功能就是借助于瞳孔强大的张缩能力完成的。它能调整进入眼睛内的光线强弱,使其始终保持足以兴奋神经的水平,从而使猫不论在白天还是黑夜,都能清楚地看到外界的各种物体,这对猫夜间活动和觅食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节律 生命现象中的节律性变化,叫做生物节律。在生命过程中,从分子、细胞到肌体、群体各个层次上都有明显的时间周期现象,其周期从几秒、几天直至几月、几年。广泛存在的节律使生物能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 生物节律现象直接和地球、太阳及月球间相对位置的周期变化相对应。⑴日节律。以24小时为周期的节律,通称昼夜节律(如细胞分裂、高等动植物组织中多种成分的浓度、活性的24小时周期涨落、光合作用速率变化等)。⑵潮汐节律。生活在沿海潮线附近的动植物,其活动规律与潮汐时相一致。⑶月节律。约29.5天为一期,主要反映在动物动情和生殖周期上。⑷年节律。动物的冬眠、夏蜇、洄游,植物的发芽、开花、结实等现象均有明显的年周期节律。 林奈的花钟
林奈通过长期观察和研究,发现各种植物每天开花都有一定时间。他选择了一些植物,按它们开花的先后顺序,种在自己的花园里,要想知道几点钟了,只要去看看什么花在开放就行了,真是有趣极了。人们把林奈的这个别出心裁的创造叫“花钟”。“花钟”的开放时间是这样的: 蛇床花:黎明三点钟左右开花; 牵牛花:黎明四点钟左右开花; 野蔷薇:黎明五点钟左右开花; 龙葵花:清晨六点钟左右开花; 芍药花:清晨七点钟左右开花; 莲花:上午八点左右开花; 半枝花:上午十点左右开花; 马齿苋花:上午十二点钟左右开花; 万寿菊:下午三点钟左右开花;
紫茉莉:下午五点钟左右开花; 烟草花:下午六点钟左右开花; 剪秋罗花:晚上七点左右开花; 夜来香花:晚上八点左右开花; 昙花:晚上九点钟左右开花 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 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变化。现代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主要采取观察法和实验法,以及这两种方法的有机结合。 观察法就是在野外的自然状态下,实地观察动物的各种行为。有的动物学家隐蔽在茂密的树林里或草丛中,有的隐藏在伪装得很好的隐蔽处,用望远镜仔细观察动物的一举一动,并且详细、真实、客观地做好观察记录。
实验法是对发生行为的动物或接受行为的动物,模拟或干扰它们之间使用的信号,然后进一步分析刺激行为发生的因素。例如,繁殖时期的雄三刺鱼,经常相互攻击。如果将与雄三刺鱼大小、形状完全一样的模型放入水中,它们会视而不见。相反,如果模型的大小、形状与雄三刺鱼并不相像,但是在这种模型的下半部涂上红颜色,却会无一例外地受到雄三刺鱼的猛烈攻击。可见,雄三刺鱼辨别对手的依据是根据颜色。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研究动物行为的手段现代化。例如,摄像机和录像机的应用,能够真实地再现观察现场的情景。闭路电视可以每时每刻观察笼内或圈养动物的活动。录音机不仅能使研究者听到声音,并且能将声音输入到声频分谱仪上分析研究。观察和实验所得到的大量数据,可以用电子计算机迅速而准确地处理。可以说,现代技术的应用,推动动物行为的研究达到一个崭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