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新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五章《植被与土壤》测试卷 2套 (word版,含答案)
doc
2021-10-08 09:38:54
18页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新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五章《植被与土壤》测试卷1考试时间:90分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土壤中排放的CO2主要来自生物残体分解和根系呼吸,与土壤温度密切相关。读某地8月份土壤CO2实地监测统计图。完成下面小题。1.与其它植被相比,红松阔叶林土壤CO2排放量峰值明显滞后的原因是( )A.蒸发量较小,土壤湿度大B.生物群落多,多样性丰富C.枯枝落叶多,微生物丰富D.树冠较茂密,土壤升温慢2.由图示信息可推断,仅考虑生物体作用和土壤温度,下列自然带土壤CO2排放量较大的是( )A.热带雨林带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C.温带草原带D.亚寒带针叶林带植物的光合作用释放出的氧气在短波紫外线辐射下,易发生光电效应,形成氧负离子,从而提升小区域空气负离子水平。研究表明,空气负离子与光照、温度、湿度等环境因子关系密切,高温对植物叶片光合作用有一定抑制。某研究团队测定了我国T山山顶、山中及山麓固定样地中9个柳杉(我国特有的一种常绿乔木)群落中空气负离子水平的日变化情况。下图示意T山6月空气负离子日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导致T山6月空气负离子日变化呈双峰型的主导因素是( )A.气温B.降水C.光照D.风力第18页共18页
4.T山最有可能位于我国( )A.浙闽丘陵B.秦岭山脉C.横断山脉D.天山山脉树干液流是自然环境中营养物质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树干的液流变化特征受环境因素影响明显。下图为我国某地樟树在同一月份内三种不同天气条件下的液流速率和液流量变化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5.据图中信息推测一年中樟树液流量最大的时期出现在()A.春季B.秋季C.夏季D.冬季6.樟树对干旱环境反应敏感,干旱期液流量大大减少。樟树适应干旱的特征表现在()①树干脱皮,抑制水分蒸发②根系枯萎,减少地下水吸收③气孔收缩,削弱蒸腾耗水④树木大量落叶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原产于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中的几种高大桉树,主根深扎地下,能大量吸收地下水。这几种桉树适应性强,生长迅速,3—5年即可成材,统称速生核。近些年来,我国广西某地引种速生桉作为造纸原料。下图示意该地种植速生桉前后的变化。读图回答下面小题。7.广西的地带性植被主要是()A.常绿阔叶林B.针阔叶混交林C.落叶阔叶林D.针叶林8.广西适合种植桉树的主导自然因素是()A.气候B.地形C.土壤D.科技第18页共18页
9.广西大量种植桉树,可能导致()A.生物多样性增多B.沼泽面积变大C.地下水水位下降D.年降水量增大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中央,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固定、半固定沙漠。沙漠中的沙丘顶部多流沙,植被较少,而沙丘底部植被相对丰富。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年降水量70—150mm,年蒸发量2000mm以上,冬季一般有稳定积雪覆盖,最大积雪深度在20cm以上。下图为沙漠中某沙丘剖面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10.沙丘土壤水分最丰富的季节是()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11.沙丘地表以下浅层土壤水分含量总体变化规律是()A.坡顶>坡中>坡脚B.坡顶>坡脚>坡中C.坡脚>坡中>坡顶D.坡中>坡脚>坡顶12.位于丘间平地处的梭梭等植被,可以有效地()A.增加降水,调节气候B.涵养水源,增加土壤水分C.防风固沙,保护农田D.保持水土,减轻洪涝灾害土壤有机碳是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其累积量主要取决于有机质的输入数量及其周转速度。福建省西北部的武夷山,其主峰黄岗山海拔高2158米,植被垂直带谱分布完整。下图示意武夷山不同海拔高度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变化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第18页共18页
13.下列有关武夷山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不同海拔高度中,海拔越高,含量越少B.不同海拔高度中,海拔越高,含量越高C.同一海拔高度中,土层越深,含量越少D.同一海拔高度中,土层越深,含量越高14.武夷山植被垂直带谱中,土壤有机碳累积量最高的植被类型是( )A.常绿阔叶林B.针阔混交林C.针叶林D.高山草甸15.能够使武夷山山麓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的人类活动是( )①过度放牧②种植速生丰产林③秸秆还田④免耕制度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题,共55分。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研究森林土壤水分是揭示森林生态系统功能、评价森林环境综合效益的基础。下图是黑龙江省鹤山农场鹤北流域2号小流域的横坡林带和8号小流域的顺坡林带不同位置1m深处土层监测期内平均含水量的变化情况。鹤北流域坡向朝向正西。(1)比较横坡林带上坡和下坡土壤含水量的大小并简述原因。(6分)第18页共18页
(2)分析横坡林带内部a处较林带边缘b处土壤含水量高的原因。(6分)(3)横坡林带、顺坡林带土壤含水量都远低于林带两侧,试分析原因。(6分)1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山西蔡家川流域为黄土高原典型的小流域。某地理研学小组选择该地最有代表性的人工刺槐林地和其他次生林地作为观测样地,探讨不同植被状况与土壤水分的关系,以期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植被恢复与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依据。下表为该小组观测的两种类型林地土壤含水量随深度变化的统计数据。深度102030405060708090100110130150土壤含水量(%)人工刺槐林地12.31717.41517.419.617.41614.61817.41216其他次生林地12.120.314.417.317.416.120.520.22525.22631.531(1)一般认为在水土流失地区植树造林可增加土壤含水量,请对此加以解释。(6分)(2)据表格信息,补充完成人工刺槐林地和其他次生林地土壤含水量随深度变化的折线图。(8分)(3)针对人工刺槐林地与深层土壤含水量的矛盾,提出合理化建议。(4分)第18页共18页
1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9分)水分含量是土壤关键的物理性质,也是土壤系统养分循环和维持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土壤水分高度的时空变异性主要受不同区域自然和人为作用共同影响,其中自然因素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植被类型等。如图示意金沙江干热河谷的典型代表地段不同植被状况下土壤水分含量情况。(1)描述旱季土壤水分含量的空间分布规律。(4分)(2)推测林地植被根系主要分布的土层深度,并说出推测依据。(5分)(3)分析灌丛地土壤水分含量高于林地的原因。(4分)(4)比较草地表层和深层土壤水分含量的季节变化差异并简述原因。(6分)第18页共18页
答案以及解析答案:1.D; 2.A解析:1.本题考查土壤温度与有机质分解的关系。与其他植被相比,红松阔叶林分布的纬度较髙,土壤升温慢,且枝干较茂密,枯枝败叶多,故有杋质分解慢,导致CO2排放量峰值明显滞后,D项正确。红松阔叶林土壤中CO2排放量峰值滞后与蒸发量、物种多样性无关,且所在地温度低微生物难以存活,微生物量少,故A、B、C三项错误。2.本题考查影响土壤CO2排放量的因素。根据上题分析结论和图中信息可判断,土壤温度越髙,树冠越茂盛,有机质分解越快,士壤CO2排放量越大。热带雨林地区土壤温度最髙,枝叶最茂盛,土壤CO2排放量较大,故A项正确。答案:3.A; 4.A解析:3.由材料可知,高温对植物叶片光合作用有一定抑制,北京时间14时当地气温可能达到最高,在高温的抑制下,空气负离子出现较低值,因此导致T山6月空气负离子日变化呈双峰型的主导因素是气温。4.当地时间一般是14时气温最高,图中显示当地北京时间14时出现高温,对植物叶片光合作用有抑制作用,空气负离子出现较低值,因此可以推断当地经度与北京接近,故T山最有可能位于我国浙闽丘陵。答案:5.C;6.D解析:5.据图可知,樟树晴天的液流量大于阴天,阴天的液流量大于雨天,说明液流量的变化与温度和光照有关。夏天温度高,光照强,植物的生长速度快,营养物质循环快,因此液流量应该是最大的,故选C项。6.树干脱皮是树木生长的一种表现,并不能抑制树干水分蒸发,①错;环境干旱,为适应干旱,根系应该发达而非枯萎,②错;树木适应干旱,要减少水分蒸发,可以通过收缩气孔和大量落叶的方式减少植物的蒸腾,③④对,故选D项。答案:7.A;8.A;9.C解析:7.广西地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为季风气候,地带性植被主要是常绿阔叶林。8.由材料信息“原产于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中”可知,桉树适宜生长在高温多雨的环境中,广西地处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温较高,降水较丰富,适合桉树生长,故A项正确。9.由文字材料和图可知,桉树生长需大量吸收地下水,广西大量种植桉树,可能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答案:10.A;11.C;12.B解析:10.由材料可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年降水量小,但冬季积雪厚且稳定,次年春季气温回升,积雪融化,土壤水分增加,因而春季是沙丘土壤水分最丰富的季节,A项正确。11.读图可知,坡顶地势高,多流沙,水分不易存留,故土壤中水分含量最少;坡中的降水,通过植物使部分地表径流下渗,转化为地下水储存在土壤中;坡脚地势低平,土层较厚,储水能力强,加之有坡顶、坡中土壤水以及地表水下渗,故土壤含水量最大。12.尽管丘间平地有梭梭等植物分布,但植被稀疏,调节气候的作用不大,A项错误;丘间平地地势低平,土壤水分条件好,植被起涵养水源的作用,B项正确;该地位于沙漠中,少有农田分布,C项错误;该地水分条件差,外力作用以风力为主,洪涝灾害发生的可能性较小,D项错误。第18页共18页
答案:13.C; 14.D; 15.B解析:13.读图可知,下列有关武夷山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叙述,正确的是同一海拔高度中,土层越深,含量越少,C正确。不同海拔高度中,海拔越高,含量越多,A错误。不同海拔高度中,海拔越高,含量越低,B错误。同一海拔高度中,土层越深,含量越低,D错误。故选C。14.土壤有机碳是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其累积量主要取决于有机质的输入数量及其周转速度。武夷山植被垂直带谱中,土壤有机碳累积量最高的植被类型是高山草甸,高山草甸由于容易腐烂,有机质的输入数量较多,及其周转速度快,D正确。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的微生物作用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较少,有机碳含量较低,ABC错,故选D。15.能够使武夷山山麓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的人类活动是③秸秆还田④免耕制度,提高土壤肥力,提高有机碳含量。①过度放牧②种植速生丰产林都会是土壤肥力下降,有机碳含量减少,③④对,①②错,故选B。16.答案:(1)上坡土壤含水量大于下坡。原因是横坡林带拦截上坡径流,导致下坡地表输入的水量减少。(2)林带内部a处地表植被覆盖,枯枝落叶多,延阻径流,下渗增加;林内土壤结构改善,下渗增加;林内光照弱,蒸发量小。(3)林带植被蒸腾量较大;林带结构复杂,对降水的截留明显,在降雨停止后消耗于蒸发,减小了补给林带土壤的水分。解析:(1)读图可知,上坡土壤含水量大于下坡(上坡0.2-0.35之间,下坡在0.15-0.25之间)。原因是小流域的横坡林带拦截了上坡径流,下泄水量少,导致下坡地表输入的水量减少,含水量低。(2)林带内部a处地表森林茂密,地表植被覆盖,枯枝落叶多,延阻了降水的径流,下渗增加,水分较高;林内腐殖层较厚,土壤结构改善,下渗增加;林内森林茂密,阻挡阳光,光照弱,蒸发量小,土壤含水量较边缘高,边缘水分容易流失,蒸发较旺盛。(3)林带植被的土壤才0.25左右,而两侧都远远大于0.25。因为林带植被茂密,蒸腾量较大;林带树木结构复杂,各种作用对降水的截留明显,在降雨停止后由于高温、湿度大,消耗于蒸发,减小了补给林带土壤的水分,使横坡林带、顺坡林带土壤含水量都远低于林带两侧。17.答案:(1)植被截留降水,增加下渗,提高土壤含水量;植被覆盖率提高,减少土壤水分蒸发。(2)绘图:第18页共18页
(3)适当降低人工林密度;种植耗水量小、耐旱的树种;采取封山育林,自然恢复等方式。解析:(1)本题考查植被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水土流失地区植树造林可增加土壤含水量的原因可从植被的滞流作用和减弱蒸发两方面分析。植被通过截留雨水,减慢雨水的汇流速度,从而增加下渗,提高土壤含水量;同时植树造林会提高植被覆盖率,减少土壤直接接受的太阳辐射量,从而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使土壤含水量提高。(2)本题考查表格数据分析能力和绘图能力。根据图中坐标数值、图例以及表格数据,先描出不同林地不同深度土壤的含水量的各点,然后画出人工刺槐林地及其他次生林地土壤含水量随深度变化的折线。(3)本题考查提高土壤含水量的措施。图表信息表明,人工刺槐林地的深层土壤含水量远低于其他次生林地,表明人工刺槐林地消耗深层土壤水量较大。要缓解人工刺槐林地的深层土壤含水量低的状况,首先,应减少人工刺槐林地耗水量,可以适当降低人工林的密度;其次,植树造林时尽量少种植人工刺槐林这种耗水量大的树种,应种植耗水量小、耐旱的树种;再次,由于其他自然状况生长的次生林深层土壤含水量较大,因此当地恢复植被时,可以采取封山育林、自然恢复等方式。18.答案:(1)整体随深度增加,土壤水分含量先减少后增加;相同深度,土壤水分含量为灌丛地>林地>草地。(2)30〜50cm。随着植物的生长,植物会通过根系汲取土壤中的水分,导致根系所在土层水分含量下降;从图中可以看出,林地旱季30〜50cm深度的土壤水分含量明显低于其他深度,因此可以判断出30〜50cm是根系主要分布的土层深度。(3)与林木相比,灌丛具有较浅的根系和较小的冠层,蒸腾作用较弱,对土壤水分汲取的最小;灌丛枯落物厚度大,土壤蒸发作用的耗水量较小。(4)草地深层土壤水分含量季节差异小,表层土壤水分含量季节差异大。旱季草地植被枯萎,对地表覆盖作用较差,使得表层土壤蒸发作用强烈,表层土壤水分含量减小;雨季植被茂密且根系众多,吸纳、滞留降水的能力强,使得表层土壤水分含量增大;深层土壤距地表较远,受蒸发和降水的影响较小,因此土壤水分含量变化不大。解析:(1)土壤水分含量的分布规律可以从图中直接看出,第18页共18页
注意设问为空间分布规律,则要从垂直方向和不同植被所在区域两个角度考虑。(2)植物根系会汲取土壤中的水分,使土壤水分含下降,因此可以根据垂直方向上土壤水分含量的变化,找出根系主要分布的土层。(3)土壤水分含量的多少,取决于其水分的收入和支出状况。该地土壤水分收入主要来自降水,支出主要是蒸发和蒸腾作用。(4)表层土壤易受地表降水和蒸发作用影响,因此其水分含量季节变化大。第18页共18页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新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五章《植被与土壤》测试卷2(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下表是北京市某年依据红叶观赏气象指数(黄栌等植物叶片变红的比例越大,指数越高,它是确定最佳观赏区的依据)预报的部分数据表。读表回答下面小题。日期最佳观赏区10月17日海拔400米以上山区10月31日海拔200米以上山区11月10日全市1.影响红叶观赏气象指数的最主要因素是()A.降水B.地形C.风D.气温2.当北京红叶进入观赏尾声时,将出现“漫山红遍,层林尽染”景观的是()A.新疆喀纳斯B.吉林红叶谷C.南京栖霞山D.广东石门谷植被的形态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下图是某植物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3.该植被生长地区的自然环境最突出的特征是( )A.干旱B.湿润C.寒冷D.炎热4.随着全球变暖,当地蒸发加剧,该类植被最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A.地上部分植株变得高大B.地上部分叶片变大C.地下部分向更深处生长D.地下部分缩小减少“银杏黄时秋意浓”,每至暮秋,银杏树便“尽换黄金甲”,当秋风袭来,遍地碎金,如梦如幻的浪漫景色吸引大量游人前去观赏。下图为我国主要银杏观赏地分布及丹东某银杏大道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第18页共18页
5.丹东的地带性植被属于( )A.常绿阔叶林B.针阔叶混交林C.落叶阔叶林D.针叶林6.与湖州相比,丹东的银杏( )A.生长缓慢B.枝叶繁茂C.冬季落叶D.树干高大下图是某山地植被分布状况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7.该山地位于()A.北半球低纬度地区B.北半球中纬度地区C.南半球低纬度地区D.南半球中纬度地区8.甲植被名称是()A.常绿阔叶林B.常绿硬叶林C.落叶阔叶林D.针叶林下图中a、b、c分别表示土壤中固态、气态、液态成分的体积分数,①②③④分别表示四种土壤。读图回答下面小题。第18页共18页
9.表示理想土壤的是()A.①B.②C.③D.④10.关于土壤肥力的说法,叙述正确的是()①土壤肥力是土壤特有的本质属性②土壤肥力的高低取决于土壤中养分的多少③土壤肥力是人类从事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自然资源④农业生产中,土壤肥力越来越高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地处赤道附近的亚马孙平原终年高温多雨,形成生物多样的热带雨林景观,发育成砖红壤。完成以下两题。11.亚马孙平原的气候、植被、土壤三者之间具有的关系是()A.密切关联,相互影响B.各自独立,互不联系C.土壤不受气候的影响D.土壤不受植被的影响12.在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环境下发育而成的砖红壤应该具有的特征是()A.有机质含量高B.多为黑褐色C.多呈碱性D.土层厚度大某校的地理学习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到郊区进行了红壤的野外观测调研,撰写了土壤与自然要素关系的报告。据此完成下题。13.地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发现:红壤的有机质含量非常低,导致这一结果的基本因素是( )A.生物B.成土母质C.气候D.成土时间14.关于土壤形成因素及养护的说法,正确的是( )A.成土母质是岩石的风化产物,决定土壤有机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B.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最活跃的因素,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矿物质C.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常用的方法有休耕、种植绿肥、作物轮作等D.治理土壤盐碱化可以通过大水漫灌、引淡淋盐、地膜覆盖等方法第18页共18页
15.红壤的肥力、疏松程度和酸碱度不利于农作物高产,为了实现当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民可采取的改良措施有( )①大力推广秸秆还田②增施熟石灰③大量施用化肥④掺沙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题,共55分。1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发挥土壤的功能是解决城市“看海”问题的主要突破口之一。而土壤功能的发挥与土壤厚度、孔隙度及含水量密切相关。20世纪90年代,从美国兴起的“雨水花园”(下图)对解决城市内涝问题效果显著。(1)简述土壤的孔隙度、含水量与土壤蓄水量的关系。(6分)(2)分别阐述树皮覆盖层及砂层的主要作用。(12分)1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1分)由于受到地势起伏的影响,山谷不同位置自然环境差异较大。如图是我国东北某山谷农作物分布图。(1)分析说明东北山区植物种类丰富的原因。(6分)(2)比较A处与B处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差异,并说明原因。(9分)(3)与山谷底部农作物相比,说明半山坡农作物不易受冻害的原因。(6分)1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香根草是热带多年生草本植物,喜湿润,当温度在22~40℃时达到生长高峰,每天可长高2—第18页共18页
3厘米。香根草根系数量多,在土壤中成网状密布,能穿透坚硬红粘土,最深达到5—6米。福建省不少公路建在山区,新建成的公路边坡土壤侵蚀严重。60年代开始,香根草从海南引入福建,用以保护公路边坡,。经多年实践发现,在坡地上沿等高线方向密集栽培,形成生物绿篱(下图),水土保持、边坡固定效果好。(1)根据材料推测,香根草的主要特征及其生长环境特点。(6分)(2)根据水循环原理,说出种植香根草影响了水循环哪些环节?说明沿等高线方向密集栽培香根草对保持水土的作用。(10分)第18页共18页
答案以及解析答案:1.D;2.C解析:1.海拔高处,气温低,红叶出现日期较早,红叶枯黄和凋零日期也较早,因此,气温是影响红叶观赏气象指数的主要因素。2.由海拔高处向海拔低处、由高纬度向低纬度,红叶观赏日期逐步推迟。吉林纬度较高,红叶观赏日期比北京早。新疆喀纳斯和北京纬度差不多,但海拔较北京高,故其红叶观赏日期较北京早。南京纬度较低,栖霞山红叶观赏日期在北京红叶观赏尾声才出现。广东纬度更低,石门谷红叶观赏日期更晚。答案:3.A; 4.C解析:3.结合图可以看出骆驼刺地下根系相当长,而地上植被矮小,而且叶子变成细刺,减少蒸发,主要是为了适应当地干旱缺水的自然环境。故选A。4.随着全球变暖,当地蒸发加剧,该类植被最可能发生的变化是地下部分向更深处生长,以便获得足够生存的水分,所以C正确;故选C。答案:5.C; 6.A解析:5.从图中可以看到,丹东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其地带性植被是温带落叶阔叶林,C正确。故选C。6.从图中可以看到,丹东的纬度更高,气温较低,银杏的生长速度较慢,A正确;两地都是银杏树,因此枝繁叶茂、冬季落叶和树干高大,都是相似的,B、C、D错误。故选A。答案:7.B;8.D解析:7.读图可知,该山地针阔混交林带、甲自然带的上限海拔南坡高于北坡,故该山地位于北半球;由山地基带植被为针阔混交林可知,该山地应位于中纬度地区,B项正确。8.该山地基带植被为针阔混交林,随着海拔的升高,水热条件发生变化。甲植被靠近针阔混交林且位于针阔混交林以上,故甲植被应为针叶林,D项正确。答案:9.C;10.C解析:9.理想土壤中矿物质占45%左右,有机质占5%左右,空气和水分各占20%~30%。读图可知,③土壤的有机质、矿物质含量占48%左右,空气含量占28%左右,水分含量占30%左右,符合理想土壤构成。10.土壤肥力是其特有的本质属性。土壤肥力的高低取决于水、肥、气、热的协调程度。土壤肥力是人类从事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自然资源。人类农业生产过程中,如果合理经营管理,做到用养结合,土壤肥力会逐渐提高;如果利用不当,则会引起土壤肥力的减退。答案:11.A;12.D解析:11.高温多雨利于植物生长,形成热带雨林植被,高温多雨使得微生物对枯枝落叶分解速度快、分解彻底,而且淋溶作用强,土壤贫瘠。气候、植被、土壤三者之间存在密切关联,相互影响的关系,故A正确。12.热带雨林气候区,土壤淋溶作用强烈,有机质含量低,铁、铝残留在土壤中,土壤的颜色为砖红色,土层深厚,质地黏重,呈酸性至强酸性。故D正确。答案:13.C; 14.C; 15.D第18页共18页
解析:13.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因素有:植被的枯枝落叶、气温、降水等。红壤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淋溶作用强,不利于有机质积累,所以导致红壤的有机质含量低的基本因素是气候,C对。南方植被丰富,故A不对。成土母质对有机质含量没有影响,B不对。成土时间对有机质含量没有太直接的关系,D不对。故选C。14.成土母质是岩石的风化产物,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AB错误;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常用的方法有休耕、种植绿肥、作物轮作等,C正确;引淡淋盐、地膜覆盖是可以治理土壤盐碱化的,灌溉、排水、放淤、种稻和防渗等措施也可以减轻盐碱化,但大水漫灌是有可能增大土壤盐碱化的,D错误。故选C。15.红壤的有机质含量低,肥力低,土质黏重,呈酸性。改良的措施有秸秆还田,补充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①正确;增施熟石灰,中和酸性,平衡酸碱度,②正确;掺砂改良黏重土质,④正确。大量施用化肥,会导致土壤板结,③错误。故选D。16.答案:(1)土壤孔隙度越大,蓄水量越大;土壤含水量越大,蓄积的雨水就越少。(2)树皮覆盖层:拦截杂物;利于雨水下渗;减少蒸发。砂层:对下渗的雨水进行过滤和净化。解析:(1)本题考察土壤的功能。土壤是多孔体,土粒、土壤团聚体之间以及团聚体内部匀有孔隙存在。单位体积内土壤孔隙所占的百分比,称为土壤孔隙度。因此土壤的孔隙度越大,渗入到土壤中的水量越多,土壤的需水量就越大,而土壤中的含水量越大,蓄积在地表的雨水就会越少。(2)由图可知,树皮覆盖层位于地表,起到初步过滤和拦截杂物的作用,并且为保证地表植被生长,必须保持土填合适的水分条件,覆盖树皮能截留水分蒸发,并且利于雨水下渗。该模式的底部为砂层和砾石层,铺设此层利于让经过上层土层处理的雨水下渗,并把渗下的雨水导出流走。17.答案:(1)东北地区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热量和水分丰富,为植物生长提供了必要条件;山区相对高度大,气候垂直差异明显(不同的海拔形成不同的水热组合),形成了适合多种植物生长的环境。(2)A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比B地少(A地土壤有机质少,B地土壤有机质多)。东北山区植被丰富,地表枯枝落叶多,微生物分解枯枝落叶产生的有机质丰富;受地表径流的影响(搬运),A处的有机质容易随水流动到B处,增加了B处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所以A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比B地少(B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比A地多)。(3)冬季夜晚,山坡降温快,冷空气下沉至谷底;冷空气将谷底暖空气抬升至半山坡,使半山坡气温相对较高,农作物不易受到冻害。解析:(1)据图可知,该地地势起伏大,水热条件差异大,东北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水热条件充足。(2)B处植被覆盖率高,植物枯枝落叶多,土壤有机质多,B处地势平坦,土层较深厚。(3)受山谷风影响,夜晚的山风容易在谷地集聚,山坡上海拔较高,冷空气不易入侵。18.答案:(1)根系发达,生长快;高温、湿润,水热条件好。(2)下渗、地表径流。在公路边坡通过密集栽培香根草,提高了植被覆盖率,减缓了雨水对地表的直接冲刷;另一方面对地表径流截流效果好,下渗增加,地表径流减少,有效地减少地表径流对公路边坡的侵蚀,从而有利于保护边坡。第18页共18页
解析:(1)结合材料分析,香根草“喜湿润,当温度在22~40℃时达到生长高峰”,说明香根草喜高温、湿润的生长环境;“每天可长高2~3厘米”,说明其生长快;“根系数量多,在土壤中成网状密布,能穿透坚硬红粘土,最深达到5~6米”,说明其根系发达,水土保持、边坡固定效果好。(2)注意题干关键信息“利用水循环原理”,可从水循环的环节等角度分析说明。在公路边坡通过密集栽培香根草,提高了植被覆盖率,减缓了雨水对地表的直接冲刷;另一方面对地表径流截流效果好,下渗增加,地表径流减少,有效地减少地表径流对公路边坡的侵蚀,从而有利于保护边坡。第18页共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