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 > 地理 >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新教材必修第一册第六章《自然灾害》测试卷 2套(word版,含答案)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新教材必修第一册第六章《自然灾害》测试卷 2套(word版,含答案)

doc 2021-10-08 09:38:54 18页
剩余16页未读,查看更多需下载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新教材必修第一册第六章《自然灾害》测试卷1(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2019年10月29—30题,一轮冷空气自西向东影响我国。下图为2019年10月30日8时—31日8时全国雨区及霜冻线(0°C等温线)预报图。图中丙地此季节会有长时间连绵细雨,被称为华西秋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图中甲、乙两地霜冻线分布状态的主要影响因素分别是()A.地形、寒潮B.寒潮、纬度C.经度、纬度D.地形、海陆位置2.华西秋雨对丙地的影响是()A.利于缓解冬季旱灾B.易造成洪涝灾害C.来年农业收成减少D.来年病虫害减少孟加拉国地处南亚,是全球水患问题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被称为“水泽之乡”。下图为“孟加拉国位置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3.导致孟加拉国水患严重的原因有(   )①地势低平②位于赤道,全年多雨第18页共18页 ③台风(飓风)频频侵袭④春季积雪大量融化⑤受印度洋西南季风的影响A.①③⑤B.②③④C.①②③D.③④⑤4.下列防洪减灾的措施中,属于非工程措施的是(   )A.兴建水库,退耕还湖B.修筑堤坝,防止洪水漫溢C.开辟分洪区,降低洪水水位D.提高森林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2018年8月,欧洲航天局发射了全球首颗用于测量地球底层大气风速和风向的“风神”卫星。下图为该卫星工作原理示意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5.“风神”卫星将有助于()A.减缓全球变暖B.监测地震活动C.预防暴雨洪涝D.阻止台风侵袭6.利用“风神”卫星可以为抗灾救灾提供依据,主要是“风神”卫星能()A.分析灾害的原因B.判断重灾区的位置C.制定救灾方案D.及时获取灾害信息安徽省寿县的古城墙是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宋朝古城墙,城墙内侧有蓄水塘,由月坝(与城墙等高)、涵道、护墙石堤构成了对洪涝灾害“最为严密的外部防线”。2020年7月,淮河流域暴发特大洪水,淮河支流河畔的寿县城内却安然无恙。下图为寿县古城御洪“最为严密的外部防线”的结构图。据此完成下题。第18页共18页 7.非汛期,涵道的主要作用是(   )A.御敌B.排水C.航运D.供水8.当护城河洪水入侵寿县古城时(   )①木塞向城外方向移动②木塞向城内方向移动③月坝水位较高④月坝水位较低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9.随着洪水被多次成功抵御,为维持“外部防线”的防御效果,最应该(   )A.加固城墙B.及时清淤C.扩容水塘D.筑高月坝历史上,淮河流域洪涝灾害严重,人们在干流两侧低洼地带修筑了蓄洪区以容纳洪水。蓄洪区内分布着农田及居民点,修建有堤坝、人工堆土筑高而成的庄台、周围修筑堤坝围合而成的保庄圩等设施。下图为淮河干流某蓄洪区示意图。完成下题。10.早期,蓄洪区堤坝修建得较矮的主要原因是(   )A.洪水水位较低B.节省建设成本C.便于洪水漫泄D.建设水平较低11.蓄洪区启用后,与保庄圩相比,居民转移到庄台(   )A.人居环境更好B.容纳灾民数量更多C.转移距离更短D.物资的补给更便利12.蓄洪区种植的农作物应具有的特点是(   )第18页共18页 ①早熟②生长周期短③晚熟④生长周期长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读“长江流域1949年以来发生洪涝的次数图”,完成下面小题。13.影响长江流域发生洪涝次数最多区域与最少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地势差异B.距海远近不同C.人口和城市多少D.经济发展水平14.在长江中下游的自然灾害中,与洪涝均属于最常见自然灾害的是(   )A.泥石流B.地震C.干旱D.火山爆发15.治理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涝灾害有效的方法有(   )①大量兴建污水处理厂②退耕还湖③中上游修建水利工程④陡坡修梯田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题,共55分。1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材料新加坡平均海拔约为15m,最长的河流不足16km。20世纪60年代,新加坡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洪涝灾害频发。从1970年开始,新加坡大规模地将天然河流(如图中甲处)修建成混凝土河道和排水渠系统。2006年,新加坡推出“活跃、美丽和干净的水计划”,将河流修复为蜿蜒的天然河流和美丽的滨水环境。下图示意新加坡地理位置及甲河修复前后景观。第18页共18页 (1)分析20世纪60年代新加坡洪涝灾害频发的原因。(6分)(2)说明将甲河修建为混凝土河道对防御洪涝灾害的作用。(6分)(3)指出将甲河修复为蜿蜒的天然河流的积极作用。(6分)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淮河支流多、中游河道窄、主汛期暴雨频繁是淮河防汛的主要特点。淮河是一条难治之河,有“小雨小灾、大雨大灾,无雨旱灾”的说法。2020年7月20日8时32分,淮河王家坝闸开闸泄洪。王家坝闸地理位置特殊,它地处河南、安徽两省交界处,也是淮河、洪河、白露河三河的交汇处,有“千里淮河第一闸”的称号,也被誉为淮河防汛的“晴雨表”,是淮河灾情的“风向标”。图1为淮河纵剖面图,图2为淮河主要支流分布图。图1第18页共18页 图2(1)分析淮河“小雨小灾、大雨大灾”的自然原因。(6分)(2)简析王家坝闸为淮河防汛的“晴雨表”,是淮河灾情的“风向标”的原因。(6分)(3)简析为降低淮河洪灾发生频率,流域内应该采取的有效治理措施。(6分)18.阅读下列图表资料,回答问题。(19分)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水、旱灾害尤其突出,对我国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极大危害。1949年到1998年我国部分地区水、旱灾害频次地区旱灾频次水灾频次三江平原及长白山地32219松辽平原169357第18页共18页 环渤海平原415799黄淮平原8461407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江南丘陵9492151(1)概括我国水、旱灾害的分布及发生频次的特点。(7分)(2)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江南丘陵是水灾最严重的地区。从气候、地形的角度分析其原因。(6分)(3)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江南丘陵地区为减少水灾的影响,分别应该采取哪些措施?(6分)第18页共18页 答案以及解析答案:1.A;2.C解析:1.读图可知,甲地霜冻线呈闭合状态,位于塔里木盆地,周围有高山阻挡,气温略高,因此影响因素为地形,排除B、C;由文字材料可知一轮冷空气自西向东影响我国,结合时间可推知是寒潮带来的降温天气,使得霜冻线在乙地附近呈东北—西南走向分布,选A。2.丙地多山地,可耕作土地面积小,且该时段气温低、蒸发量小,工农业生产需水量少,旱灾不明显,A错误;连绵细雨,说明降水强度不大,降水能够及时下渗,不易引起洪涝灾害,B错误;长时间连绵细雨会使光照减少,越冬作物生长受限,影响来年农业收成,C正确;丙地纬度较低,连绵细雨并不会形成极低气温,并不能减少来年病虫害,D错误。答案:3.A; 4.D解析:3.孟加拉国的洪涝灾害主要受该地区的热带季风气候影响,降水集中;位于恒河下游,地势低平,易受印度洋西南季风的影响,且位于孟加拉湾顶部,热带气旋频频侵袭,因此①③⑤正确;该地没有位于赤道,②错误;该地属于热带,冬季不会降雪,④错误。故选A项。4.防淋减灾措施主要分为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两类工程措施主要包括:兴建水庠,退耕还湖,提高对洪水的调蓄能力;修筑堤坝,防止浃水漫溢;疏浚河道,加快泄洪速度;开辟分洪区,开挖分洪道,降低洪水水位等。而提高森林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属于非工程措施,故选D项。答案:5.C;6.D解析:5.“风神”卫星可用于测量地球底层大气风速和风向,监测大气状况,进行天气预报,发布灾害预报,可以预防暴雨洪涝,减轻洪涝灾害,C项正确。对大气风速和风向的监测不能减缓全球变暖,A项错误。该卫星不能监测地震活动,B项错误。“风神”卫星可以监测台风,但不能阻止台风侵袭,D项错误。6.利用遥感技术可及时获取灾害信息,为抗灾救灾提供依据。答案:7.B;8.C;9.B解析:7.本题考查涵道的功能,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及调动、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非汛期,该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将寿县古城内的积水排出。城内蓄水塘的积水通过涵道排进月坝,当月坝水位高于朝外的涵道时,积水通过朝外的涵道排到城墙外的护城河中。故B选项正确。8.本题考查寿县古城防洪系统原理,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及调动、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当护城河洪水入侵寿县古城墙时,水流将木塞向城内方向推移,木塞堵在内侧涵道口,阻挡洪水倒灌,使城内免受洪水侵袭,②正确;此时,洪水蓄积在月坝内,月坝水位较高,起到滞洪的作用,③正确。故C选项正确。9.本题考查寿县古城防洪系统设施的治理,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及调动、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随着多次洪水入侵,洪水挟带的泥沙淤积在涵道、月坝内,降低了防洪、泄洪能力,因此需要及时清淤。故B选项正确。答案:10.C; 11.C; 12.A第18页共18页 解析:10.早期淮河流城整体防洪能力较差.蓄洪区堤坝修筑较低,使得河水位到达一定高度,就漫堤泄流.降低河流水位,减轻蓄洪区以下河段防洪压力。故选C。11.庄台相较于保庄圩,规模更小,数量更多且分散。蓄洪区启用后,居民可就近到达临近的庄台,以躲避洪水。而保庄圩相对靠河岸,数量少分布在蓄洪区边缘,居民转移距离更远。故C正确。保庄圩面积大,公共服务设施更完善,物资补给更充足,容纳的居民数量更多,人居环境更好,故ABD错误。故选C。12.淮河汛期多在6-9月,农作物最好在汛期到来前就收获,因此选择早熟、生长周期短的作物。故①②正确,故选A。答案:13.A;14.C;15.B解析:13.据图可知,长江流域上游的青藏地区和横断山区发生洪涝次数最少,主要受地势落差大的影响。长江流域发生洪涝次数最多区域是洞庭湖平原,由于地势低平,区域汇水量大,泥沙淤积、围湖造田等,导致洪涝灾害增多。故选A。14.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处季风气候区,季风的不稳定性导致旱涝灾害多发。在长江中下游的自然灾害中,洪涝和干旱均为常见灾害。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势平坦,泥石流不易发生,A错误,长江中下游地区不是位于火山地震带上,地震和火山不是常见的自然灾害,BD错误,故选C。15.在中上游修建水利枢纽工程(如三峡工程)可以在河流汛期时蓄积洪水,明显减轻中下游地区洪涝灾害,同时湖泊周边退耕还湖,恢复湖泊的调蓄功能,是最有效的措施。大量兴建污水处理厂和陡坡修梯田,不能缓解洪涝灾害的威胁,故选B。16.答案:(1)降雨丰富,多暴雨;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地面硬化面积大,雨水下渗量减少,汇水速度快;海潮顶托。(2)将弯曲的天然河道改造为笔直的河道,混凝土河道对流水阻碍小,提高水流速度;拓展河道宽度,加大泄洪量,有效防御洪涝灾害。(3)增加城市生物多样性;净化水质;营造滨水景观,提升了河流景观品质,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空间。解析:(1)本题考查洪涝灾害产生的原因。20世纪60年代,新加坡洪涝灾害严重的原因既包括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自然原因是新加坡的热带雨林气候带来了丰沛的降水;地势低平加之海潮顶托作用导致排水不畅。人为原因是新加坡城市化导致地面硬化面积大,下渗减少,汇流快,地表径流量大。(2)据材料可知,新加坡大规模地将天然河流系统修建成混凝土河道和排水渠系统,改建后的河道笔直且为混凝土建筑,对流水的阻碍小,水流速度快;拓宽了河道,加大了泄洪量,泄洪能力提高,可以有效防御洪涝灾害。(3)将渠道化的河流修复为蜿蜒的天然河流,其积极作用可从水质、水生生态系统以及河流修复后衍生的其他作用等角度分析回答。首先,将渠道化的河流修复为蜿蜒的天然河流,水生生物多样性增加,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能力增强,河流水质得到净化;其次,河流修复后,营造了美丽的滨水景观,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空间。17.答案:(1)淮河支流众多,汇水面积大;上游落差大,汇水速度快;中游河道窄,泄洪能力差。(2)上游落差大,汇水速度快;位于淮河、洪河、白露河三河的交汇处,汇水量大;王家坝闸以下河段河流落差小,地形平缓,河道狭窄弯曲,排水不畅;淮河中下游有许多重要城市、工矿企业和交通大动脉;王家坝闸为保护淮河中下游的一道安全屏障。第18页共18页 (3)上游,修建水库,植树造林;中游,开辟分洪区,退耕还湖;下游,加固堤坝,疏浚河道。解析:(1)“小雨小灾、大雨大灾”说明洪灾多发,该河流洪灾多发的自然原因从支流数量、河道宽度、地形等角度分析。从主要支流分布图中可以看出,淮河支流众多,汇水面积大;纵剖面图显示该河上游落差大,汇水速度快;中游河道窄,泄洪能力差。(2)淮河洪灾的影响程度取决于王家坝闸的防洪能力,王家坝闸上游来水量大、汇水快,中下游泄洪能力弱,因此王家坝闸为保护淮河中下游的一道安全屏障。(3)河流治理可根据上、中、下游的不同情况,因地制宜,采取修建水库、植树造林、退耕还湖、加固大堤、疏浚河道等措施。18.答案:(1)分布特点:我国水、旱灾害集中分布在东部地区;南方以水灾为主,北方以旱灾为主。频次特点:我国水、旱灾害发生频次较高,且发生频次由南向北减少;无论南方还是北方,频次均是水灾多于旱灾。(2)该地区受夏季风影响大,降水集中,易于引发洪涝灾害。江南丘陵地区地势起伏,易引发山洪;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易发生内涝(或受长江干流洪水威胁)。(3)江南丘陵地区:加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有条件的地区建造水库,削减洪峰的威胁。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加固堤防;疏通河道;退田还湖,增强湖泊调蓄能力;河流截弯取直,提高河流的泄洪能力。解析:(1)读图表,由图表可以看出水、旱灾害在分布上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且存在南北差异:南多北少;北方以华北最严重。发生频次:由南向北降低;南北方水、旱灾害特点不同:南水灾、北旱灾。(2)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江南丘陵水灾最严重,从发生的气候、地形角度分析。(3)丘陵地区与长江上游类似:治理原则是调蓄洪水,做法是修建水库、植树造林;中游治理原则是分洪、蓄洪,做法是修建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下游治理原则是泄洪、蓄水,其做法是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第18页共18页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新教材必修第一册第六章《自然灾害》测试卷2(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2018年1月初“霸王级”寒潮横扫中国近一周,全国各地纷纷经历了2017年冬季以来的“最冷周”。据此回答下面小题。1.图中表示寒潮路径的是()A.甲B.乙C.丙D.丁2.台风和寒潮共同的天气特征是()A.沙暴B.大风C.干旱D.强烈降温2020年新一轮寒潮于12月26日正式登场,28日寒潮势力会倾泻南下,北方各地气温急转直下。两天后,寒潮势力可能会全面覆盖南方。据此回答1~2题。3.寒潮是我国常见的天气,它可以造成(   )A.西北地区常年干旱B.江南地区的雨雪冰冻C.东南沿海地区的台风D.江淮地区的梅雨4.本次寒潮的发源地可能是(   )A.我国的东北地区B.日本海C.俄罗斯的西伯利亚D.我国青藏高原俗话说水火无情,洪水灾害往往在短时间内造成巨大损失。据此完成下题。5.下列不属于洪水形成原因的是(   )A.冰雪融化B.冰凌堵塞河道C.人为因素导致垮坝D.严寒的天气6.下列人类活动会诱发或加剧洪灾的有(   )①建筑物占据河道②流域内植被受到破坏第18页共18页 ③大规模退田还湖④上游山区大量陡坡开荒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读某地理专题研究建立的地理信息系统图层,回答下面小题。7.叠加甲图层与乙图层,最可能应用于预防()A.泥石流B.地震C.台风D.寒潮8.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制定水污染突发应急预案,则需要叠加的图层有()A.甲与乙B.丙与乙C.丙与丁D.乙与丁在山区公路和铁路道旁经常可以看到如下图所示的工程建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9.图中的防护工程主要是针对下列灾害中的()①地震②滑坡③泥石流④崩塌⑤山洪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10.图中边坡上网格状建设的主要功能是()A.加速径流B.保持水土C.促进蒸发D.美化环境下图是我国某地区气象灾害成因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第18页共18页 11.图中甲、乙、丙气象灾害分别是()A.春旱、寒潮、沙尘暴B.寒潮、台风、沙尘暴C.伏旱、暴雪、沙尘暴D.伏旱、洪涝、冻害12.该地区最有可能是()A.青藏高原B.东北平原C.华北平原D.东南丘陵2020年7月11日晚11时,四川阿坝州小金县春厂坝“北斗智慧云公共监测平台”的人工智能预警广播系统发出了滑坡预警(在地质灾害发生前,当原本固定在某个区域的传感器发生沉降或偏移时,卫星能够感知其运动变化,实现全天候全自动在线监测预警),当地干部群众收到通知后成功组织避险。结合资料,完成下面小题。13.监测传感器沉降或偏移主要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遥感B.地理信息系统C.全球卫星导航系统D.数字地球14.下列是村民建议该地可进行的滑坡防范措施,其中不合理的是(   )A.保护坡地植被B.在坡体软弱面修建排水沟C.修建大型水库D.在滑坡底脚修建抗滑挡墙15.遇到滑坡灾害,我们应该做的是(   )A.出现滑坡征兆时,立即跑回室内紧闭门窗B.处在滑坡体上时,迅速朝滑坡方向撒离C.在滑坡停止后,立即回家检查情况D.无法逃离高速滑坡时,抱住身边大树等固定物体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题,共55分。16.下图是云南省多年平均干旱灾害分布图,读图回答问题。(14分)第18页共18页 (1)从气候、地形、经济状况等角度分析云南干旱灾害东西差异的原因。(8分)(2)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巨大,试为云南农业提出三条防旱抗旱措施。(6分)17.读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23分)(1)在各种气象灾害中,我国分布最为广泛的是_________。(2分)(2)我国华南地区虽然纬度较低但有时也会受到低温冻害的影响,其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6分)(3)干旱是一个突出的世界性问题。我国华北地区的旱情以_________季最为突出,其主要原因是什么?(6第18页共18页 分)(4)台风是我国夏半年的主要气象灾害,但它在给我国带来灾害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有利的影响,台风的有利影响主要有哪些?(6分)(5)为减少上述各种气象灾害可能带来的损失,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多选)()(3分)A.修建水库和分洪工程B.禁止在灾害多发区居住C.建立灾情监测预报系统D.建立健全保险救灾体系18.读我国地震带与泥石流多发区分布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8分)(1)泥石流形成的条件有哪些?(6分)(2)图中显示地震带与泥石流多发区的分布有明显的相关性,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3)下列地区中形成泥石流的水流与其他三地不同的是()(3分)A.云南B.广西C.新疆D.台湾(4)近年来,长江上游地区泥石流加剧,其主要的人为原因是_____。(3分)(5)我国地质灾害严重,除地震和泥石流外,地质灾害的表现形式还有哪些?(3分)第18页共18页 答案以及解析答案:1.A;2.B解析:1.寒潮是指来自北方的强冷空气迅速南下导致明显降温的天气,图中甲表示偏北风。2.台风会带来大风、暴雨和风暴潮等现象,寒潮会带来大风、降温、雨雪天气,所以两者共同的天气特征是大风。答案:3.B;4.C解析:3.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西北地区常年干旱是因为深居大陆内部,水汽难以到达,A错误;寒潮是冷空气快速南下,导致大幅度降温的一种自然灾害;主要表现为大风、霜冻、雨雪天气,江南地区出现雨雪冰冻,B正确;东南沿海地区的台风发生在夏秋季,与题目中“2020年新一轮寒潮于12月26日正式登场”不符,C错误;江淮地区的梅雨发生在每年的6、7月份,与题目中“2020年新一轮寒潮于12月26日正式登场”不符,D错误。故选B。4.由材料中“寒潮势力会倾泻南下,北方各地气温急转直下”可知,发生地应该我国北部的冷源地俄罗斯的蒙古-西伯利亚地区,C正确;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南,D错误;我国的东北地区、日本海都位于我国东北部,A、B错误。故选C。答案:5.D;6.D解析:5.洪水可能是由暴雨、冰雪融化引发特大地表径流溢出河道而形成的,也可能是冰凌堵塞河道、人为导致垮坝而形成的。严寒的天气与洪水的关系不大。6.流域内破坏植被、上游山区陡坡开荒、建筑物占据河道会加剧洪灾;而大规模退田还湖会减轻洪灾。答案:7.A;8.D解析:7.甲图层为地形图层,乙图层为河流图层,两图叠加可研究地形与河流的关系,最可能应用于预防泥石流。8.水污染主要考虑水域和人口居住区,与公路和地形关系不大。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制定水污染突发应急预案,需要叠加的图层有乙与丁。答案:9.C;10.B解析:9.挖方边坡、建设护栏、阻挡碎落台可以防止滑坡、崩塌;排水边沟可减轻泥石流和山洪灾害危害。10.挖方边坡上网格状工程建设可以减缓地表径流,拦截泥沙,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答案:11.A;12.C解析:11.根据甲气象灾害形成的四个成因可知,体现了春季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故为春旱。乙受冬季风影响,且是沙尘暴的成因之一,故为寒潮。丙的成因之一为接近沙源地,故为沙尘暴。12.根据上题中的灾害种类,可以判断出该地区是气象灾害的多发区——华北平原。答案:13.C; 14.C; 15.D第18页共18页 解析:13.传感器属于点状地理事物,其位置的沉降或偏移主要利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来进行监测,C正确;遥感技术主要用于面状地理事物的获取;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的查询、分析、处理,材料重在体现传感器位置的沉降或偏移;数字地球是将地理信息数字化后,借助计算机系统来进行管理的技术,均不是监测传感器沉降或偏移主要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故选C。14.修建大型水库易诱发地质灾害,不利于滑坡的防范,C选项不合理,符合题意;其他选项均属于防范滑坡的有效措施。故选C。15.出现滑坡征兆时,应立即撤离滑坡地带,而不是跑回室内紧闭门窗,A错;处在滑坡体上时,迅速朝与滑坡方向垂直的高处撒离,B错;在滑坡停止后,有可能还会发生二次灾害,不能立即回家检查情况,C错;无法逃离高速滑坡时,可以抱住身边大树等固定物体,D正确,故选D。16.答案:(1)①云南地处我国西南,夏季受西南季风,降水量由西向东减少;②西部山地,山高谷深,城镇、人口稀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干旱影响小;③东部高原,地势相对平缓,城市、人口密集,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干旱影响大;④东部喀斯特地貌,地表水难以保存,加剧干旱灾害。(2)①兴修水利,搞好农田建设;②选育抗旱品种,提高抗旱能力;③节约用水,合理灌溉;④植树造林,提高土壤保水能力。解析:(1)从气候、地形和经济状况等角度分析云南干旱灾害东西差异的原因分别是:云南地处我国西南,夏季受西南季风,降水量由西向东减少;西部山地,山高谷深,城镇、人口稀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干旱影响较小;东部高原,地势相对平缓,城市、人口密集,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干旱影响大;东部喀斯特地貌,地表水难以保存,加剧水旱灾害。(2)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巨大,为云南农业提出三条防旱抗旱措施如:①兴修水利,搞好农田建设;②选育抗旱品种,提高抗旱能力;③节约用水,合理灌溉;④植树造林,提高土壤保水能力等。17.答案:(1)暴雨(2)冷空气势力强(或春季阴雨天气多)农事活动早(3)春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强,而降水少;春季是农作物播种和生长时期,需水量大。(4)带来丰沛降水,缓解旱情;降温解暑。(5)ACD解析:本题对我国各地区多发的商然灾害进行综合考查,考查学生对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特点和原因的掌握情况。(1)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六大地区都有暴雨灾害。(2)我国华南地区由于位于我国南部沿海,因此,农事活动较早,而一旦北方冷空气较强,就会使得我国华南地区的农作物受到影响。(3)干旱在我国的分布较广,但各地出现的时间不同,华北地区的干旱主要出现在春季。(4)夏秋季节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由于经常受到副热带高压的控制,容易形成高温少雨的天气,造成高温和干旱,而台风可以带来丰沛的降水,同时又可以降低温度,缓解夏季东南沿海地区的高温天气,因此,台风不仅给我国带来灾害,同时还可以带来一些有利的影响。(5)减少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修建水库和分洪工程、建立灾情监测预报系统、建立健全保险救灾体系等。18.答案:(1)流域内具备大量的易于搬运的松散物质;具备丰富的能够在短时间内汇集在一起的水流;具备比降较大的沟谷;流域内植被覆盖率低。(2)地震活动频繁的地区,地壳活跃,岩石易破碎。(3)C第18页共18页 (4)植被破坏(5)火山喷发、滑坡、地面沉降。解析:(1)陡峭的沟谷、大量松散的碎屑物、充足的水源、植被覆盖率低都是泥石流形成的条件。(2)地震活动频繁的地区,一般地壳也很活跃,岩石易破碎。(3)新疆的泥石流多发生在春季,积雪融化形成大量水流,引发泥石流;其他三地都是大气降水形成的水流引发泥石流。(4)近年来,长江上游地区的植被破坏越发严重,导致该地区泥石流加剧。(5)我国地质灾害多发,除了地震和泥石流外,还有火山喷发、滑坡、地面沉降等。第18页共18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