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 古诗词鉴赏 练习题精选汇编(word版,含答案)
doc
2021-10-08 09:38:56
45页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古诗词鉴赏练习题精选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精选汇编[2020·门头沟一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2—14题。(共8分)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甲】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乙】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选自《孟子·滕文公下》)1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A.“岂不诚大丈夫哉”诚不能免心悦诚服诚惶诚恐B.“丈夫之冠”冠冕堂皇衣冠楚楚沐猴而冠C.“往送之门”大道之行处处志之举手之劳D.“富贵不能淫”淫雨霏霏骄奢淫逸乐而不淫12.A[解析]考查一词多义理解。A.加点词均解释为“的确、确实”;B.举行加冠礼/官员的帽子/帽子;C.到、去/无意义,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指记号/结构助词,的;D.使……迷惑/过多、过甚/放纵、沉溺/过分。13.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甲】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翻译: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理解:女子出嫁时,母亲会叮嘱她到了夫家一定要恭敬小心,不要违背自己的丈夫。孟子通过妾妇之道来巧妙的比喻君臣之道,认为臣对于君,也应该完全顺从。【乙】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翻译: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理解:孟子赞赏的大丈夫要遵循儒学所倡导的仁、义、礼,还要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胸怀和节操,那就能够成为堂堂正正的大丈夫了。13.乙[解析]本题考查名句翻译及含义理解。文中,孟子以“妾妇之道”的顺从来抨击张仪之流对秦王的顺从,进而提出真正的大丈夫之道,内心要有对仁义礼的坚守。第14页共45页
臣对于君,当然也应该顺从,但顺从的原则是以正义为标准,如果君行不义,臣就应该劝谏。可见,甲对于句子的理解是有误的。1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孟子对“大丈夫”的论述,这对后人品格的形成产生深远影响。结合下面【链接材料】,分别说说在董宣和文天祥身上是如何体现大丈夫特点的。(共4分)【链接材料一】董宣①特征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②苍头③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④。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⑤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箠⑥杀之。宣叩头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垂,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⑦,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⑧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节选自《后汉书·董宣传》 【链接材料二】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⑨,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注:①[董宣]字少平,河南陈留人。东汉光武年间,曾任北海相,以打击豪强闻名。②[湖阳公主]光武帝刘秀的胞姐。③[苍头]奴仆的通称。④[骖(cān)乘]陪乘。⑤数:列举、责备。⑥[箠(chuí)]鞭子,这里指杖刑。⑦[楹(yínɡ)]殿堂前的明柱。⑧[黄门]太监。⑨[皇上]指元世祖。14.示例:【链接材料一】中的董宣体现了威武不能屈的特点。虽为洛阳令,敢于斥主藏杀人之奴的过失,并且当主之面杀死了家奴。在帝大怒欲杀之时,没有畏惧而是以自杀的方式忠谏。在帝令之叩头谢主时,两手据地,终不肯俯。【链接材料二】中的文天祥体现了富贵不能淫的特点。面对高官的诱惑,拒不投降。[解析]综合考查材料探究以及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解题时,首先要读懂材料,结合文中对人物的描写,联系人物在典型事件中体现出的品质来与孟子对“大丈夫”的论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加以比照,从中找出人物品质与其的一致性。材料一重点记叙了董宣执法的故事,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语言描写来表现他不惧公主的权势敢于秉公执法的精神以及他不惧皇权以死劝谏来捍卫法律公正的大勇。这与孟子的“威武不能屈”的论述是一致的。材料二写洪范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天祥,却被文天祥拒绝。主要采用语言描写来表现他面对富贵的诱惑而不动摇表现出对国家的忠贞,这与孟子的“富贵不能淫”的论述是一致的。【链接材料一参考译文】光武帝召任董宣为洛阳令。当时湖阳公主的仆人白天杀了人,因为躲进公主府,官吏无 法逮捕。等到公主外出的时候,又叫这个仆人陪乘。董宣就在夏门亭等候,他见到公主的乘 车走过来,就勒住马纽叫车停下来,用刀画地不准再走,大声责备公主的过错,喝令仆人下 车,当场杀死。公主立即回宫向光武帝告状。光武帝大怒,召见董宣,要用木杖打死他。董宣叩头说:“皇帝神圣明智,使汉家 天下得到复兴,可是却放纵奴仆残害良民,这又怎能治理国家呢?我不须用杖打,请准我自杀!”随即用头撞柱子,流血满面。光武帝命令小太监拉住董宣,叫他给公主叩头认错。董宣就是不肯;硬使他叩头,董宣用两只手支在地上,始终不肯低头。 【链接材料二参考译文】弘范说:“你的国家已经灭亡,你作为宰相忠孝已经两全了,若能以事宋之心事我大元皇帝,仍不失你的荣华富贵,仍然是你做宰相。”文天祥泪如雨下,说“国家灭亡,为臣者却不能挽救,即使是死了也不能免除罪过,怎能苟且偷生而对自己的国家君主有二心呢?”[2020·丰台区二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14题。(共8分)第14页共45页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甲】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1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A.必敬必戒引以为戒戒备森严戒骄戒躁B.以顺为正天下顺之逆来顺受百依百顺C.与民由之由是感激必由之路咎由自取D.独行其道圣贤之道道听途说能说会道12.B[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理解。A.谨慎/警戒/防备/警惕;B.加点词均解释为“顺从”;C.遵从、遵循/由于/经过/原因、缘故;D.道路/学说/路上/说13.翻译文中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甲】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翻译: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理解:景春认为像公孙衍、张仪那样的纵横家,一举一动能左右天下的局势,是大丈夫;而孟子不以为然,认为他们“以顺为正”,算不得大丈夫。【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翻译: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理解: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重视“仁”“礼”“义”,在“富贵”“贫贱”“威武”面前能坚守做人的原则,得志时能“独善其身”,不得志时能“兼善天下”。13.甲[解析]本题考查名句翻译及含义理解。文中“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意思是: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乙】后半句理解与此整好相反,错误。14.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结合上文说说苏秦和于谦是否称得上“大丈夫”。(4分)[链接材料一](苏秦)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①。苏秦曰:“嫂,何前倨②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③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④,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⑤乎哉!”(节选自《战国策・秦策》)【链接材料二】(于谦)自奉俭约,所居仅蔽风雨。帝赐第西华门。辞曰:“国家多难,臣子何敢自安。”固辞,不允。乃取前后所赐玺书、袍、锭之属,悉加封识,岁时一省视而已。(节选自《明史•于谦传》)注:①[谢]表达歉意。②[倨]倨傲,不敬。③[季子]即苏秦。④[不子]不把他当儿子。⑤第14页共45页
[忽]不重视,忽略。14.示例:苏秦不能说是大丈夫。得志后的苏秦把权势与富贵看得过重,在家人面前有傲慢之意,不符合孟子所说的大丈夫“富贵不能淫”的主张。于谦可以称得上是大丈夫。国家多难,于谦厉行节俭,不为钱财动心,可谓“富贵不能淫”。[解析]本题综合考查材料探究以及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材料一叙述了苏秦游说时,父母、妻子、嫂子的反映,苏秦和嫂子的对话以及自己的感叹表现出苏秦对富贵的重视以及对嫂子的的傲慢,可见苏秦与孟子心目中的大丈夫不可相提并论。材料二,写于谦的生活简朴、拒绝皇帝赏赐,表明其不慕荣利、为国分忧的品质,这与孟子的“富贵不能淫”的论述是一致的。[链接材料一参考译文]苏秦将去游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听到消息,收拾房屋,打扫街道,设置音乐,准备酒席,到三十里外郊野去迎接。妻子不敢正面看他,侧着耳朵听他说话。嫂子像蛇一样在地上匍匐,再三再四地跪拜谢罪。苏秦问:“嫂子为什么过去那么趾高气扬,而现在又如此卑躬屈膝呢?”嫂子回答说:“因为你地位尊贵而且很有钱呀。”苏秦叹道:“唉!贫穷的时候父母不把我当儿子,富贵的时候连亲戚也畏惧,人活在世上,权势地位和荣华富贵,难道是可以忽视的吗?” 【链接材料二参考译文】于谦一向节俭,家中的房屋仅能遮风挡雨,皇帝就赐给他一处位于西华门的府第,于谦辞谢道:现在国家多难,臣子怎么敢安居呢?他坚决推辞,不接受皇帝的赏赐。他把皇帝赏赐的诏书、袍子、银锭之类的都全部封存好做好标记,一年查看一次。愚公移山[2020·密云区一模]阅读《愚公移山》(节选),完成12-14题。(7分)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12.下列语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年且九十得过且过穷且益坚且战且退B.帝感其诚精诚所至诚惶诚恐开诚布公C.无穷匮也穷途末路一穷二白穷凶极恶D.惧其不已壮心不已死而后已有增无已第14页共45页
12.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A.将近/暂且/连词,表转折/一边;B.诚心/诚心/实在,的确/诚心;C.穷:穷尽/达到极点/贫穷/极端;D.停止。意思相同。13.对以下语句的翻译和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翻译:凭你的力气,曾经不能削平魁父这座小山,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理解:其妻对移山存有疑虑,轻视愚公,既担心愚公的力量,也担心无处放置土石。B.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翻译:你也太不聪明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点草木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理解:这句话表明智叟对愚公的轻视和嘲讽,与上文的遗男跳往助之形成对比,更显示出智叟的目光短浅,态度冷漠。C.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翻译: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理解:这句话表现了愚公的信心。他懂得人力是无穷的,只要世代坚持挖下去,就有完成的希望。13.A[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和理解。A项,有误,理解错误,其妻对移山存有疑虑,既担心愚公的力量,也担心无处放置土石,没有轻视愚公。14.[2020·密云区一模]【链接材料】与上文前两段均叙述愚公移山之事,但有些内容比上文详细。请你概括其中一处并简要分析这样详写对塑造愚公这一人物形象有怎样的作用?(3分)【链接材料】昔太行耸峙,王屋作固①。千岩纠纷②,万仞回互③。蓄冰霜而居夏凝结,联源流而飞泉积素。爰④有谆谆愚叟,激老氏之志,且欲移山。乃言:我将拔本塞源,使无孑遗⑤。得则为功之美,否则为身之耻。终当诒厥孙谋⑥,施于翼子。于是协室而一乃心力,荷担而三夫杰起。一之日土垦石凿,二之日崩崖陨崿,三之日夷峰弥壑。云林摧以盖偃⑦,火石迸而星落。尔其洞突堙塞,阴阳交错。飞禽走兽,魄褫⑧气慑,而不复巢居穴托;王乔偓佺⑨,低徊频蹙,而无所骖鸾⑩驾鹤。(节选自《愚公移山赋》)【注】①作固:坚固。②纠纷:交错杂乱。③回互:回环交错。④爰:yuán于是。⑤孑遗:遗留,残存。⑥诒厥孙谋:为子孙的将来善做安排。⑦偃:倒下。⑧褫:chǐ夺去。⑨王乔偓佺:传说中的仙人。⑩骖鸾:cānluán仙人驾驭鸾鸟云游。14.示例:①材料详写了太行王屋两座山的高大,更能突出愚公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精神。②材料详写了愚公决定移山时表示决心的话语,表现了愚公的远大抱负和坚定信念。③材料详写了愚公一家移山的过程以及移山所带来的变化,体现了愚公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愚公的顽强毅力)。第14页共45页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抓住人物言行进行分析。“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昔太行耸峙,王屋作固。千岩纠纷,万仞回互。蓄冰霜而居夏凝结,联源流而飞泉积素”写了太行王屋两座山的高大,写出了愚公移山之难,从而突出愚公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精神;“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我将本塞源,使无孑遗。得则为功之美。否则为身之耻。终当诒厥孙谋,施于翼子。”通过愚公的话表明愚公决定移山时的决心,表现了愚公的远大抱负和坚定信念;“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一之日土垦石凿,二之日崩崖陨崿,三之日夷峰弥壑。云林摧以盖偃,火石进而星落。尔其洞突埋塞,阴阳交错。”详写了愚公一家移山的过程以及移山所带来的变化,体现了愚公改造自然的顽强毅力。【链接材料参考译文】过去太行山高耸矗立,王屋山坚不可摧。山峦叠嶂,高峰遮掩,冰雪累积夏天不化,山间流泉飞瀑常年不断。有个年老无力的老头,面对着这山林,居住在这低洼狭小的山间,苦于天寒地冻,激发了老头的志向,下定决心移山。于是说:我要从根本上清除堵塞的根源,不让有所残留。成功了就会留得美名,否则就是我的耻辱。最终要为子孙的将来善做安排,施恩与子孙后代。于是带领着家人齐心协力(去移山),挑选了挑担子的三人。第一天挖土凿石,第二天毁崖塌山,第三天削平山顶,填埋沟壑。山林被摧毁,纷纷倒下,火花飞溅,入星辰坠落。山洞被暴露填满,明暗交换。飞禽走兽吓得魂飞魄散,不再敢到原来的巢穴居住;仙人王子乔和偓佺在低空中徘徊,眉头紧锁,无处去驾驭鸾鸟云游。[2020·通州区一模]阅读文言文,完成第12-14题。(共8分)愚公移山《列子·汤问》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日:“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馬。12.下列选项各有两组词语,每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A.年且九十得过且过B.指通豫南指日可待第14页共45页
C.杂然相许杂乱无章D.帝感其诚坦诚相见12.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A.将近/苟且;B.直/指定;C.纷纷/多种多样。D.诚心。13.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甲】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翻译:于是愚公便召集全家人来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理解:因为愚公一家一直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进进出出曲折绕远,所以愚公才想到集合全家人的力量移山,解决出行难题。【乙】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翻译: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理解:妻子提出的疑问确实是愚公面临的现实困难;愚公年纪较大,单凭自己能力极其有限,曾尝试削平魁父那座小山都没能成功,更别说移动大山了。13.甲[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及理解句子含义。【乙】“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表示“连……都……”。“曾尝试”理解有误。14.坚定的信念是取得成功的关键。请结合下面【链接材料】,简要说明坚定的信念是如何在苏武身上体现的。作为中学生,你又是如何看待这种精神品质的。(4分)【链接材料】卫律知武①终不可胁,白②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③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④上无人处,使牧羝⑤。羝乳⑥,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⑦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廩食不至,掘野鼠去⑧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⑨尽落……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有删改)注:①[苏武](?一前60):西汉使臣。字子卿,公元前100年任中即将,奉命出使匈奴。②[白]禀告,报告。③[旃]通“毡”。毛织物。④[北海]现西伯利亚贝加尔湖一带,当时属匈奴的北境。⑤[羝(dī)]公羊。⑥[能乳]公羊生小羊。⑦[常惠]人名,苏武的随从之一。⑧[去]即“弆(jǔ)”,收藏。⑨[节旄(máo)]节杖上用牦牛尾做的饰物。14.[示例]匈奴为了逼迫苏武投降,对他进行了一系列的迫害。他们把苏武囚禁起来,不给吃喝。但苏武仍然坚守回汉的信念,雪天嚼雪、毡毛充饥;发配北海后,匈奴不给苏武粮食,他掘取野鼠所储藏的野生果实。即便匈奴放下狠话,让他放牧公羊,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得归汉时,他也没有放弃,最终在北海牧羊十九年之后实现了回国的心愿。(得分点:结合链接材料分析精神、结合现实生活谈自己的感受)[解析]本题考查材料探究和阅读启示。苏武在被“幽”“置大窖中,绝不饮食”以及“天雨雪”的艰苦环境中没有屈服,“啮雪与旃毛并咽之”。被迁移到更艰苦的“北海上无人处”孑然一身,“羝乳,乃得归”他也没有放弃,“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可知他回国的志向坚定。作为中学生应该把苏武作为自己的榜样,学习他这种第14页共45页
这种不忘初心,坚守执着的品质。【链接材料参考译文】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投降,报告了单于。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穴里面,不给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日不死。匈奴认为这是神在帮他,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说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能回来。同时把他的部下及其随从人员常惠等分别安置到别的地方。苏武到北海后,粮食运不到,只能掘取野鼠所储藏的野生果实来吃。他拄着汉廷的符节牧羊,睡觉、起来都拿着,以致系在节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脱尽……苏武被扣留在匈奴共十九年,当初壮年出使,等到回来,胡须头发全白了。[2020·石景山区二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共8分)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馀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选自《列子·汤问》)9.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A.年且九十道阻且长得过且过B.杂然相许屋舍俨然焕然一新C.汝之不惠览物之情持之以恒D.始一反焉窥谷忘反辗转反侧9.B[解析]本题考查重点词的理解。要求学生能根据语境理解词语。A.将近/又/暂且。B.都为“……的样子”。C.用在主谓之间,不译/助词,的/代词,指某件事。D.同“返”,往返/同“返”,回去/反复。10.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A.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翻译:我跟你们尽力克服艰险,让道路直通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行吗?理解:愚公用反问的语气,强调移山之易,说服家人积极投入移山大业之中。B.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翻译: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并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理解:愚公坚信人力是无穷无尽的,对移山大业定能成功充满了乐观和自信。第14页共45页
10.B[解析]本题考查翻译和理解重点语句。A.“可乎”是询问,不是反问的语气。“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强调的是移出成功后的美好前景,并不是强调“移山之易”。11.阅读下面【链接材料】,说说愚公和蜀地贫僧具有哪些共同之处。(4分)【链接材料】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②,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③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其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④不如蜀鄙之僧哉!【注释】①鄙:边境。②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③钵:用来盛饭食的器皿。④顾:难道,反而。11.①自身条件有限;②不惧困难;③积极行动;④坚信能够成功。[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理解与比较阅读能力。文中的“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和材料里的“吾一瓶一钵足矣”可知两人自身条件都非常有限。文中的“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可知愚公志向坚定,不惧困难,积极行动。材料中的“吾一瓶一钵足矣”和“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可知贫僧同样有着坚定的志向,并且积极行动,不惧困难,坚信自己一定能成功。【链接材料参考译文】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其中一个富裕。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要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富和尚说:“您凭借什么去呢?”穷和尚说:“我只需要一个盛水的水瓶一个盛饭的饭碗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要雇船沿着长江下游而(去南海),尚且没有成功。你凭借着什么去!”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这件事告诉富和尚。富和尚的脸上露出了惭愧的神情。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达了。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2020·海淀区二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2题。(共8分)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10.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第14页共45页
A.惩山北之塞 惩前毖后 惩一儆百B.固不可彻 固若金汤 根深蒂固C.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不毛之地 轻于鸿毛D.且焉置土石 本末倒置 置之度外10.D[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苦于/警戒/惩罚。B.固执,顽固/坚固、牢固/坚固、牢固。C.草/长草/羽毛。D.都为“放”的意思。11.结合上下文内容,对下面语句的进一步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甲】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理解:寒来暑往季节交替,愚公一家开始折返回家。这句话写出了移山进程之快,表现出愚公一家干劲十足。【乙】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理解:这是智叟讥笑、阻止愚公移山的语句。智叟认为愚公不可能完成移山任务,他不理解愚公的坚定执着。【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理解:愚公认为自己的子孙繁衍不断,但山不会加大增高,移山任务终将完成。这体现了愚公超越一般人的见识。11.甲[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及理解。“始一反焉”的意思是“才往返一次”。“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这句话表现出了愚公一家移山时间长、移山之艰难,“移山进程之快”,理解错误。12.愚公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结合下面两则链接材料,谈谈这种精神是如何被继承和发扬光大的。(4分)【链接材料一】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链接材料二】一渠绕群山,精神动天下。十万开山者,历时十年,绝壁穿石,挖渠千里,在太行之巅修建了红旗渠。20世纪60年代,河南省林县人民为解决当地干旱缺水的问题,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开始修建红旗渠这一水利工程。太行山绵延陡峭,在山腰修建沟渠本就十分困难,加上每延伸8000米才允许垂直高度降低1米的施工要求,使得修建过程难上加难。修渠民工从峭壁高耸的山顶,腰系大绳,下到山腰,再用荡秋千的方法到达渠线,在坚硬的石英岩构成的悬崖上抡锤打钎,劈山凿石。除此之外,他们还面临粮食紧张、物资短缺、技术设备落后等困难。修渠民工凭着自强不已、奋斗不息的精神,最终削平了1250座山头,开凿了211个隧洞,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最终完成了红旗渠工程,结束了林县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第14页共45页
12.示例一:宋濂面对读书难、从师难、请教难等诸多困难,借书抄书天寒不怠计日以还,百里从师色恭礼至,最终学有所获,体现了迎难而上、坚持不懈的精神;林县人民面临施工困难、粮食不足、物资短缺、技术落后等诸多困难,自强不已,奋斗不息,建成红旗渠工程,结束了林县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也是克服困难、坚持不懈的愚公精神的体现。示例二:宋濂面对读书难、从师难、请教难等诸多困难,借书抄书天寒不怠计日以还,百里从师色恭礼至,最终学有所获;林县人民面临施工困难、粮食不足、物资短缺、技术落后等诸多困难,自强不已,奋斗不息,建成红旗渠工程,结束了林县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他们都是克服困难、坚持不懈的愚公精神的体现。 (共4分。宋濂表现1分,体现的精神1分,修渠民工表现1分,体现的精神1分。分别写两则材料的示例,最后总说精神,可正常给分)[解析]本题考查拓展分析的能力。首先要明确愚公精神的内涵,然后提取概括链接材料中相关的事例分析作答。愚公精神首先是敢想敢干、不满足现状的精神气魄,其次是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精神。【链接材料一】讲述宋濂凭借自己好学的态度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克服求书、求师、求教的难题终有所成的故事。【链接材料二】讲述河南省林县人民面对山势陡峭、施工艰难的情况以及粮食紧张、物资短缺、技术设备落后等困难凭着自强不已、奋斗不息的精神,终于修成红旗渠。他们不怕困难的态度,迎难而上的勇气,攻坚克难的实干,正是愚公精神的体现。[2020·门头沟区二模]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2—14题。(共8分)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甲】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1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A.年且九十苟且偷安得过且过穷且益坚B.寒暑易节以小易大移风易俗平易近人C.惧其不已死而后已赞叹不已壮心不已D.山之一毛不毛之地轻于鸿毛九牛一毛12.C[解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的解释。A.将近/暂且,姑且/暂且,姑且/还,表示进一层。B.更替/交换/改变/平和。C都是“停止”的意思。D.草木/长草木/大雁的毛/动植物的皮上所生的丝状物。第14页共45页
13.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甲】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翻译:邻居京城氏的孀妻有个遗腹子,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理解:愚公在移山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连换牙的儿童都贡献自己的力量,可见愚公移山的行为得到了所有人的支持。【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翻译: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理解:愚公肯定了人力的无穷无尽,而山只能是越挖越少。这是对人力和自然发展变化关系的深刻认识,令人信服,智叟也哑口无言。13.甲[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翻译和理解。【甲】“愚公移山的行为得到了所有人的支持”有误,“智叟”就不支持。14.结合上文愚公移山的做法和【链接材料】的内容,谈谈自己的感悟。(4分)【链接材料】臣闻鲧①障洪水,九年无功。禹得《洪范》五行之书,知水趋下之性,乃因水之流,疏决就下,而水患乃息。然则以大禹之神功,不能障塞其流,但能因势而疏决尔。今欲逆水之性,障而塞之,夺洪河之正流,斡②以人力而回注,此大禹之所不能,此其必不可者四也。——《欧阳修集·奏议卷十三》[注释]①鲧:鲧(gǔn),大禹的父亲,有崇部落的首领,曾经治理洪水长达九年。②斡:(wò)旋转。14.要点:愚公认为人是无穷无尽的,而山不会增加,所以人可以移山,这是对人和自然变化发展的深刻认识;欧阳修则认为治水要遵循水本身的属性,只能疏通,而不能堵塞。启示我们与自然相处,要遵循自然规律。[解析]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大致读懂课外文言文是解答的前提,分别抓住愚公移山和大禹治水的做法来分析。愚公排除异议和克服困难,坚持移山,是因为他对人力和自然变化有自己的主张。“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他认为人力无穷尽,而山不会增高加大,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把山移走。大禹认识到“水驱下”的特性以后,采取疏导的方法治水得以成功,欧阳修认为这是“因势而疏决”的结果,也就是治水要遵循水本身的属性,只能疏通,而不能堵塞。这就启示我们与自然相处,要遵循自然规律。【链接材料参考译文】我听说鲧用堵塞的方法治理洪水,九年没有功效。禹得到《洪范》这本关于五行的书之后,懂得了水往下流就顺畅的特点,于是就顺着水流的方向,清除障碍,水就冲破堤岸直流而下,水患才得以平息。既然这样,那么凭着大禹的神功,都不能围堵水流,只能顺势疏导,让水流顺畅流下。现在想要违背水的特点,阻挡、堵塞水流,改变黄河本来的流向,用人力来旋转,使水流回旋灌注,这是大禹做不到的,这也一定是行不通的。[2020·房山区二模]阅读《愚公移山》,完成第12—14题。(共8分)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第14页共45页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选自《列子•汤问》)1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A.年且九十苟且偷生得过且过B.毕力平险丑态毕露同心毕力C.惧其不已年事已高万不得已D.固不可彻响彻云霄大彻大悟12.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含义。A.将近/暂时/暂且。B.全部。C.停止/已经/如此。D.通达,改变/贯通/明白。13.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甲】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翻译:你也太不聪明了!就凭你老迈的年纪、剩下的力气,曾经连山上的一点草木都动不了,如果碰上土块石头又该怎么样呢?理解:这句话带有明显的嘲讽口吻。智叟认为愚公想凭着这把年纪和这点力气把山移走,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办到的。写出了他目光短浅、知难而退、卖弄小聪明的特点。【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翻译: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理解:愚公认为自己虽然年迈,但还有众多的子孙,他们还会有他们的子孙,这样一代一代坚持挖下去,总有可以挖平的一天!表明他对人力的无穷无尽怀有坚定的信念。13.乙[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和内容的理解。【甲】句翻译错误,“其如土石何?”应该翻译成“能把土石怎么样呢”。“曾”的意思不是“曾经”,它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译为“连……都……”。“如”的意思不是“如果”,“如……何”的意思是“把……怎么样”。这句话的意思是:连山上的一点草木都动不了,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14.《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一篇优秀的寓言故事。愚公为实现目标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请阅读下面两则材料,说说二翁和鲁公身上是否体现了这种精神,并结合具体内容说明理由。(4分)【材料一】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甚友善。甲翁之妻子去乡,唯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①,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冀、雍②,然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③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翁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注释]①第:房屋、宅子、家。②冀、雍:古代两个州名,在今约山西、陕西、甘肃一带。③曩:以往,过去。第14页共45页
【材料二】鲁公治①园,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公遂止。或曰:“土可垒山。”公善之,欲行。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②耶?”公复止。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公犹夷③不能决,事又寝④。(节选自《新百喻经》)[注释]①治:修建。②颠踬:被东西绊倒。③犹夷:迟疑不决的样子。④寝:停止。14.示例:二翁树立了登泰山的目标后,克服了年龄大、体力差等因素,最终实现了目标,体现了为实现目标,不惧困难的愚公精神;鲁公修建园林时想要挖一个水池,受到“无地置土”“小儿女颠踬”“下房不足”等因素的阻碍,最终没有完成,不能体现愚公精神。[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愚公移山》中的愚公有迎难而上,不畏艰险、持之以恒的精神,【材料一】中的二翁跟愚公一样,虽然年龄大,体力差,但是不害怕困难,最终亲自去爬山,跟愚公的精神是一致的。材料二中的鲁公总是被别人的意见所左右,没有坚定的目标,导致最后失败,跟愚公精神不符。【材料一参考译文】从前有两个老翁,住在同一个城市里。甲老翁的妻子和孩子离开了家乡,只有他自己罢了。一天,他带着酒去乙翁的家,两个人一起喝酒,十分快乐!乙翁说:“以前我曾去河北陕西郊游,但没有登过泰山,你能不能和我一起去呢?”甲翁说:“那山我也没有登过,但是老了,恐怕力气不够了。”乙翁说:“你的话错了,以前的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的时候还可以移山,现在我们才六十多岁,哪里老呢!”甲翁说:“那太好了。”第二天,两个老人共同出发了,走过钱塘,横渡长江,走到泰山的北面。晚上住下休息,凌晨上山。乙翁要扶他,甲翁说:“我的力气还可以,不用互相搀扶。”从太阳出来到傍晚时分,已经走过了半座大山。【材料二参考译文】鲁公修建一个园子,想要凿出一个池子。他的父亲说:“没有地方放土。”鲁公于是停下来了。有人说:“土可以堆成山。”鲁公认为(这个意见)不错,想按照他的方法去做。他的妻子说:“你就不怕小女儿跌倒吗?”鲁公又停下来了。(又)有人说:“如果你修条小路通到园子里,设个栅栏围着它,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鲁公听从了他的话,又想按照这个人的办法做。家里又有人阻止他说:“园子修好了,必定要添仆人(打理),(给仆人住的下房)没有了,值得考虑啊。”鲁公犹豫不决,(修园这件)事情就停下来了。古诗词鉴赏专项练习题汇编望岳一、默写第14页共45页第16页共45页
二、练习1.本诗的作者是________(朝代)伟大的“诗圣”__________。2.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扣题目中的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首联写远望泰山、的特点;颔联写近望泰山、的形象;颈联则写凝望泰山云气升腾、薄暮鸟归之景;尾联联想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3.分析本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4.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的景物,请简要分析“钟”“割”“小”字好在何处。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试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雄心和气概?并品析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6.描绘画面“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7、下面对诗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这首诗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B.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C.颔联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D.诗的前六句在“望”字上下功夫,后两句是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8、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的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B.这首诗描写了泰山的神奇景色,抒发作者仰慕赞叹之情以及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D.“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上句写泰山是实写,下句是虚写。9、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第16页共45页
A诗人由实望泰山而产生登临意愿,于是想象登临泰山绝顶的景象和心理感受。B诗的第二句,作者没有用笔墨去勾勒泰山是多么高大,而是写泰山占地多么广大以距离广远衬托山势高峻,用笔不凡。C第三句中的“造化”是运气、福气的意思,这句是说神奇秀美都聚集在此,实为泰山的运气。D全诗格调高亢,尤其是七、八两句表现了诗人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读来催人奋进。10.在诗中,作者是怎样表现泰山之高的?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同答。(4分)春望一、默写第16页共45页二、练习1.本诗的作者是________(朝代)伟大的“诗圣”__________。2、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到。3、本诗首联作者写春望所见。一个“___”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破败,颓垣残壁的惨象,使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写出了____________。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4、结合全诗内容,说出试题中的“望”字包含哪几层意思。5.分析本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6.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绘了什么情景?有什么作用?7.赏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破”“深”二字的表达效果。8.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第17页共45页
9.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10、“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从形式和内容上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评析。11.古人作诗十分讲究炼字。本诗尾联中的“搔”字锤炼得好,好在哪里?12、对《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B、这首诗的首联表面描写都城破败、人烟稀少、草木茂密幽深的荒凉景象,实际深藏诗人的无限感慨。C、这首诗的颔联借对花鸟的感觉,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D、这首诗的颈联、尾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收到家书时的无比喜悦之情。13、下面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四句写眼前所望春天都城的破败之景,后四句抒发思念亲人的盼望之情。B.在颔联中,诗人移情于物,通过花鸟的情态表达了自己感时伤世的内心情感。C.诗人得不到家信,是因为战乱引发了长安城内一场持续了三月之久的大火。D.全诗意脉贯通,情景兼具,内容丰富,感情强烈,悬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石壕吏一、默写第17页共45页第19页共45页
二、练习1.本诗的作者是________(朝代)伟大的“诗圣”__________。2.分析本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3.本诗的题目是“石壕吏”,但对诗起决定作用的小吏却是略写,详写的是老妇人,这是为什么?4.老妇向官吏诉说家中的悲惨遭遇,目的是什么?5.对开头前四句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1句写捉人的差役乘着夜色向石壕村急奔而来。B.第2句交代故事的发生,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C.第3、4句,写老翁逃跑避难,老妇出门周旋。D.第3、4句反映了人民长期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的情景。第19页共45页
归园田居一、默写第19页共45页二、练习1.本诗的作者是________(朝代)著名的“田园诗人”__________。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志趣、愿望或理想?(主旨、中心思想)3.试描绘“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所展现出的画面。4.如何理解“但使愿无违”中的“愿”字的含义?你是如何看待陶渊明归隐“遁世”的?5.说说“带月荷锄归”一句的妙处。第20页共45页
6.诗中表现诗人辛勤劳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7.下列关于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起得平淡,明白如话,好像一个老农娓娓道来,透露了诗人热爱农村劳动的心情B、三四两句写一早一晚:早起去锄草,直到黄昏月出后才扛着锄回家。截取两个片断,将一天劳动的苦辛,从”理荒秽”中可体现出来。C、五六两句承上句而来,描绘了道路狭隘、草木丛生、夕露沾衣的画面,写诗人垦荒南亩劳动的艰辛。D、“但使愿无违”是全诗的归结和主旨。”愿无违”是说诗人不怕劳动的艰辛,不怕露水沾衣只怕朝廷又要他去做官的思虑。使至塞上一、默写第20页共45页二、练习1.本诗的作者是________(朝代)著名的诗人__________。2.分析本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3、颔联诗人以“”、“”自比,表达了的感情。4.从修辞角度赏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第21页共45页
5.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画面。6.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直”、“圆”二字的妙处。7、苏轼评价王维诗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一幅美妙的图画。请说说这幅画的美是如何表现出来的。①这幅图画具有美。②美的具体表现:8.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第三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以大漠、秋天为背景,以征蓬、归燕、孤烟、长河、落日为对象,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意境奇特,气势博大。B颔联写途中所见,既是叙事,也是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诗人孤独惆怅的内心情感。C颈联描写边塞奇特壮丽的风光。诵读时应该使用急促的节奏,低沉、悲凉的语调,表现劲拔、坚毅之美和苍茫之感。D尾联写行至萧关,探马来报,都护逐杀敌军,已到了最前线。语透雄豪,既见军情紧急,又见诗人对战事的关心。10.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重点笔墨在于写景,以大漠、秋景为背景,用征、归雁、孤烟、长河、日圆等景物,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B.第二联用“出”、“入”描绘动态景物,第三联用“直”、“圆”描绘静态景物,动静结合,使画面富于变化,意境深远。C.黄河横贯大漠,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表达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感受。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雄浑开阔,诗中有画,堪称千古绝句,体现这首诗歌哀婉消沉的艺术特色。渡荆门送别一、默写第21页共45页第23页共45页
二、练习1.本诗的作者是________(朝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仙”__________。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2分)3.这首诗前六句着重,后两句抒情,抒发了诗人的感情.(2分)4.赏析“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5.说说“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中的“下”字好在哪里。6.“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7.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第23页共45页
登岳阳楼(其一)一、默写第23页共45页二、练习1.本诗的作者是________(朝代)著名的诗人__________。2.诗歌以“”和“”点明登临岳阳楼的时间,以“无限悲”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情感。(2分)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一句所展示的画面。5.谈谈你对“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的理解。6.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此诗意境宏深,气象开阔,情感苍凉悲壮。第24页共45页
B.“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远及近,描绘了洞庭湖风平浪静、祥和安宁的景象。 C.“万里来游”“三年多难”,传递出诗人写此诗的处境。 D.“老木沧波”既是眼前实景,又包含了诗人历经风霜后的憔悴悲愁之绪。7.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是全诗写景最浓墨重彩的一笔,看似平常,实则细腻。可以想见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的扫描,逐渐放开,最后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B、诗的颈联以含蓄的方式,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事,收到了双重叠加的艺术效果。C、这首诗通过登楼所见,抒发诗人辗转江湘,颠沛流离之苦,国家破败、中原动荡之忧,以及老大伤悲的落寞情怀。读之让人感慨万分。D、与杜甫的《春望》《石壕吏》等诗相比较,能看出此诗的老杜风格。诗人在模仿的同时,又富于变化,布控精巧、情思绵绵,自成一格。长歌行一、默写第24页共45页二、练习1.从写法上看,这首诗有什么特点?告诉人们什么道理?2.体会“老大徒伤悲”中“徒”的妙处。第25页共45页
3.本诗劝勉珍惜青春,积极进取,不要老来空自悲叹。苏轼却在他的《浣溪沙》中用“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联想人生也可以老当益壮,你赞同哪一种观点,请举例说明。4.如何理解“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一句。5.请再写出一句劝勉人们珍惜时光的名句。野望一、默写第25页共45页第26页共45页
二、练习1.本诗的作者是________(朝代)著名的诗人__________。2.发挥你的想象,用生动的语言再现“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的景象。3.本诗寓情于景,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4.本诗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图景?5.体会“欲何依”这一细节,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6.分析开头景物描写的作用7.“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一句引用了怎样的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早寒江上有怀一、默写第26页共45页
七至九年级古诗词赏析二、练习1.本诗的作者是________(朝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__________。2.这是一首抒情诗。借鸿雁南飞,引起客居思归之情。中间写望见孤帆远去,想到,最后写欲归不得的郁积。3.用简洁的语言描绘首联所展现的画面。4.任选一个角度赏析“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5.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论语微子》里有孔子命子路向长沮、桀溺问津,却为两人讥讽事。这里作者借“”慨叹自己彷徨失意,如同迷津的意思。7.说一说“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一句写景的妙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默写第27页共45页二、练习第28页共45页
1.本诗的作者是________(朝代)著名的诗人__________。2.本诗前四句描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四句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3.描绘“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所展现的画面。4.杜甫诗“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形象地描绘出洞庭湖的壮阔之美,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杜诗有异曲同工之妙。5.“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句中的“蒸”和“撼”两个动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6.分析尾联的表达技巧,并说说它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7.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黄鹤楼一、默写第28页共45页二、练习1.本诗的作者是________(朝代)著名的诗人__________。2.诗的前四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抒写了怎样的感慨?3.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所展现的画面。第29页共45页
4.尾联情景交融。试想象烟波江上日暮之景,体会其中融入的乡愁之情。5.在马致远的《秋思》中与“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意境相似的两句诗是。6.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7.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送友人一、默写第29页共45页二、练习1.本诗的作者是________(朝代)著名的诗人__________。第31页共45页
2.分析本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3.赏析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4.赏析“横”与“绕”两字的妙处。5.赏析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6.请简要分析本诗以“萧萧班马鸣”收笔的妙处。第31页共45页
秋词一、默写第31页共45页二、练习1.本诗的作者是________(朝代)著名的诗人__________。2.展开联想与想象,描述“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情景。3.你怎样理解诗中“鹤”的形象?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4.“秋日胜春朝”的理由是什么?5.从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两个方面与《天净沙·秋思》进行比较阅读。6.诗歌后两句借景抒情。这两句描写丁什么样的景?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4分)7.诗中说:“自古逢秋悲寂寥”请写出一句“逢秋悲寂寥”的古诗词名句。(2分)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第32页共45页
A.从古到今文人总是悲叹秋天的寂寥,这是因为只看到秋天气象萧杀,而作者却看到了秋天正是喜获丰收的美好季节。B.第二句中的一个“排”字,写出了孤鹤搏击长空的豪情壮志,这正是诗人虽遭贬抑,却绝不消沉的顽强意志的生动体现。C.第一句应诵读得深沉旷远,使人们联想到从古到今众多“悲秋”的名句名篇,给人一种厚重的沧桑之感D.后二句,显示出乐观向上、气冲霄汉的豪迈气概和开阔雄健明净爽朗的意境。所以诵读时应愈来愈高昂有力。鲁山山行一、默写第32页共45页二、练习1.本诗的作者是________(朝代)著名的诗人__________。2.颔联“改”“迷”用的好,请简要分析两字好在何处?3.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所展现的画面。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33页共45页
5.这首诗描写景物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6.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总写“山行”所见所感,先写所感再写所见,突出了诗人爱山的情趣。B、颔联用一“改”字写山的千姿百态,用一“迷”字写诗人游兴之浓,两字十分传神。C、颈联采用互文见义的写法,写“山行”所见的动景,可见诗人内心非常闲适。D、最后写云外传来一声鸡鸣,告诉诗人有人家的地方还很远很远,诗人耐内心陡生隐懊之情。浣溪沙一、默写第33页共45页二、练习1.本词的作者是________(朝代)著名的________派词人__________。2.本词通过描写清泉寺优雅的风光和环境,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3.描绘上阕所展现的画面。4.词的下阕由写景转入抒怀,请结合全词内容,试从句意、哲理、作者情感等方面中的一点,谈谈你的理解。第34页共45页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默写第34页共45页
二、练习1.本词的作者是(朝代)著名的诗人。2.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所展现的画面。3.作者“僵卧孤村”,为什么“不自哀”?4.联系前两句诗,谈谈“尚”字的表达作用。5.对本诗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僵卧孤村”却不“自哀”,是因为诗人“尚思为国戍轮台”。B、诗中的“风吹雨”既是眼前情景的写照,又象征了南宋王朝岌岌可危的处境和命运。C、诗人特别想要去戍守“轮台”,说明他对“轮台”这一地方有一种特殊的感情。D、诗人以梦境来表现自己的报国之心,于激越豪迈之中也透出了壮志难酬的悲凉。参考答案望岳1.本诗的作者是唐代伟大的“诗圣”杜甫。2、望高大雄伟峰峦连绵山色青翠神奇秀丽巍峨高大3.分析本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通过描写泰山的神奇秀丽,表达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以及青年时期的豪情和远大抱负。4.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的景物,请简要分析“钟”“割”“小”字好在何处。①“钟”是“聚集”意思,大自然将神奇秀丽集中于泰山,运用拟人,将大自然写的有情,生动形象的写出大自然的神奇秀丽,抒发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②“割”是“分开”第45页共45页
的意思,写出了泰山将山南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隐天蔽日的奇险,抒发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③“小”在此处是“矮小”的意思。它不仅形象地写出泰山巍然高耸的气势,同时象征性地表达了诗人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意思接近即可)(2分)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试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雄心和气概?并品析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实现自己远大抱负的雄心壮志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意思接近即可)人生哲理:人生如登山,只有不畏艰难险阻,奋力登上“绝顶”,才能享受“一览众山小”的胜利的喜悦。6.描绘画面“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一面明亮,一面昏暗,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7、D8、D(上句是虚写,下句是实写。)9、C10、一是“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泰山苍翠的山色掩映着齐鲁大平原,借齐鲁两地烘托泰山参天耸立的形象;二是“阴阳割昏晓”,写出泰山横空出世,遮天蔽日,山北山南,一阴一阳,一昏一晓,实写泰山雄伟高矗;三是“荡胸生层云”,写细望泰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凸显泰山的高俊;四是“一览众山小”,想象自己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一个个都显得那么矮小,虚写泰山之高。(答出其中两点且言之有理得满分)春望1.本诗的作者是唐代伟大的“诗圣”杜甫。2、望山河草木花鸟3、破长安城里凄凉的春景4、“望”有“观望”“希望”“盼望”之意。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希望战火平息;盼望能与亲人团聚。5.分析本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通过写长安城沦陷的破败景象,抒发了诗人感时忧国、恨别思家的情怀。6.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绘了什么情景?有什么作用?国都沦陷,城池残废,虽山河依旧,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这两句诗用春草的茂盛反衬城中的萧条景象,突出了感时忧国、恨别思家的情感。融情于景,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国家山河依旧,可沦陷后的国都残破不堪、乱草丛生,这与昔日繁华形成巨大反差(1分),突出战乱对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或答“表现出国都战乱之后的荒凉萧条”)痛彻地表达出诗人忧国伤时的强烈感情。(1分)7.赏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破”“深”二字的表达效果。“破”是沦陷的意思,山河虽在,但国都已沦陷,“破”字突出战乱危害,以景衬情,突出作者的感时忧国、恨别思家的情感。“深”是茂盛的意思,写出了长安城春天乱草遍地,树木苍苍的萧条景象,“深”字写出了战乱的危害,第45页共45页
以景衬情,突出作者的感时忧国、恨别思家的情感。8.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感伤国事花也落泪,怅恨亲人离别,鸟啼令我心更乱。这句运用拟人的手法。借景抒情,生动形象的表达了诗人感时忧国、恨别思家的情感。9.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画面: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的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白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的无法梳髻插簪。含义:运用细节描写,含蓄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感时忧国、忧国思家的情怀。10、用对偶(夸张)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此时的一封家信显得极其珍贵,可以胜过万金,表达了诗人眷念家人的美好感情。尤其是“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的急迫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11.“搔”字是对诗人想解愁而不得的细节描写(1分),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忧国思家之情。(1分)诗人“白头搔更短”的原因是什么?(国家残破(忧国)(1分)。惦念远方亲人的安危(思家)(1分))12、D(这首诗的颈联、尾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家书难得,表达了强烈的思乡之情)13、C石壕吏1.本诗的作者是唐代伟大的“诗圣”杜甫。2.分析本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全诗通过叙述差吏乘夜捉人,连衰年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表达了诗人对时局、对国家的担忧,对人民遭受苦难的深切同情。3.本诗的题目是“石壕吏”,但对诗起决定作用的小吏却是略写,详写的是老妇人,这是为什么?详写老妇人,用老妇人的直接控诉,更能集中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战争政策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灾难,更形象地表达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4.老妇向官吏诉说家中的悲惨遭遇,目的是什么?想使官吏同情她,使家庭免于服役。但是官吏不同情她,老妇无可奈何自请服役。5.A.第1句写诗人乘着夜色向石壕村急奔而来。归园田居1.本诗的作者是东晋著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_。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志趣、愿望或理想?(主旨、中心思想)表达了诗人隐居躬耕,热爱田园生活,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志趣。3.试描绘“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所展现出的画面。第45页共45页
狭窄的田间小路边草木丛生,皎洁的月光照在草叶上的露水上,亮晶晶的,诗人走在小路上,衣服都被露水打湿了。4.如何理解“但使愿无违”中的“愿”字的含义?你是如何看待陶渊明归隐“遁世”的?“愿”指诗人隐居躬耕,热爱田园生活,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愿。“愿”是指诗人辞官归隐田园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1分)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迷失自我。(1分)归隐遁世,是他消极地逃避现实的表现或当时社会太黑暗,他无力抗争,只好逃避。5.说说“带月荷锄归”一句的妙处。这是一幅美好的月夜归耕图。我们好象看见诗人在月出山岗后,心满意得地扛着锄头,哼着诗句,漫步归家的情景。此时,人与月与自然环境构成了一个和谐的统一体。这一句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白描般的图画中,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6.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7.D:愿无违”表明诗人愿意保持人格的完整,坚持人生的理想,以真诚的态度、自然的方式,完成短暂的生命。使至塞上1.本诗的作者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王维__。2.分析本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被朝廷排挤不得志的飘零、孤寂、愤懑之情和远离故土的思念,以及飘泊天涯的悲壮。3、征蓬归雁激愤抑郁和孤独思乡4.从修辞角度赏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山高路远,诗人觉得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在叙事写景中巧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抒发了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飘零、孤寂、愤懑之情以及远离故土的思念。5.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画面。大漠无边,长天空阔,一缕青烟直上青天,滚滚的黄河呼啸着奔腾而去,在河的尽头,是一轮又红又大的圆圆的落日。6.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直”、“圆”二字的妙处。“直”是“笔直”的意思,大漠无边,长天空阔,一缕青烟直上青天。“直”字使景物在荒凉孤独中透出挺拔坚毅。“圆”是“浑圆”的意思,滚滚的黄河尽头,是一轮又红又大的圆圆的落日。“圆”字给人以温暖苍茫的感觉。这两个字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表现了诗人漂泊天涯的悲壮。7、示例一:①图画的构图美。(1分)②画面空间阔大,层次非常丰富:从上到下有天边的“落日”、空中的烽烟、地上的“长河”;从近到远有烽烟、夕阳、无边的“大漠”。(2分)示例二:①图画的线条美。(1分)②线条简约,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广阔的大漠上,纵的是烽烟,横的是黄河,圆的是落日。(2分)示例三:①图画的色彩美。(1分)②色彩艳丽、丰富:黄色的“大漠”、浑黄的“长河”、白色的烽烟、红色的“落日”,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2分)第45页共45页
示例四:①图画的意境美。(1分)②诗句形象生动描绘出壮丽、奇特、别致的塞外风光,动静结合,意境雄浑。“大漠”背景下,有缓缓升起的烽烟,有波澜不惊的“长河”,有即将西下的“落日”。(2分)8.写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1分);营造了“苍茫”(或“空旷”“旷远”“辽阔”“广袤”等,意思相近即可)的意境(1分);表现了孤寂的情感(1分)。9、C10.D渡荆门送别1.本诗的作者是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仙”李白_。2.(2分)答题示例:①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②赏字词:“随”是“随着”的意思,山随着原野的出现逐渐消失了,化静为动(或”以动写静”),“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是“流入”的意思,浩荡的江水奔腾不息,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无尽的原野。“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充满了喜悦的心情和昂扬的激情;“尽”是“消失”的意思,山逐渐消失了,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④品技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3.叙事写景思乡4.赏析“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船轻快地顺流东下,看到月亮就像飞镜一样向西坠下去,倒映在江水中,晓雾云生,变幻莫测,好像传说中的海市蜃楼。形象奇伟,想象瑰丽,表现出诗人放达洒脱的个性及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5.说说“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中的“下”字好在哪里。下,是“飞下来”的意思,月影像一面镜子从天上飞下来了,想象奇特,表现出诗人放达洒脱的个性及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6.“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赋予水以情态,深情为诗人送别,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一往情深、依依惜别。7.“送”字直接点题(扣题),(1分)“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1分)登岳阳楼(其一)1.本诗的作者是宋代著名的诗人陈与义_。2.夕阳迟欲暮时(2分)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破碎的哀伤和顾影自怜、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慨。4.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一句所展示的画面。第45页共45页
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之东长江之西,夕阳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旌旗一动不动。5.谈谈你对“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的理解。诗人满头白发独立秋风中,面对那枯木沧波怀古伤今、生出无限悲愁。本句景中有情,情景相生,“风霜”既指秋风,又比喻严峻的政治形势;“老木沧波”既是眼前实景,又包含了诗人历经风霜后的憔悴悲愁,流露出诗人的家国之恨。6.B(2分)7.B长歌行1.从写法上看,这首诗有什么特点?告诉人们什么道理?这首诗借物言理,首先以园中的葵菜作比喻。“青青”喻其生长茂盛。把园中葵变黄了到叶衰比喻人生短暂。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老,警示人们:光阴易逝,人生短暂,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努力学习,不要等到老了再伤心后悔。2.体会“老大徒伤悲”中“徒”的妙处。“ 徒”字是“空”“白白”的意思。意味深长:一是说老大无成,人生等于虚度了。二是说老年时才醒悟将于事无补,徒叹奈何,意在强调必须及时努力。3.本诗劝勉珍惜青春,积极进取,不要老来空自悲叹。苏轼却在他的《浣溪沙》中用“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联想人生也可以老当益壮,你赞同哪一种观点,请举例说明。两种观点都有道理,选择一种讲明理由,并举例证明。“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观点,可结合“少壮时期是人生精力最旺盛的时期,应抓紧时间努力奋进”来谈,正如孟郊说:“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可举历史上少年成才的事例如“年少万兜鍪”的孙权等。而“老当益壮”的观点就从“人老心不老”、“活到老,学到老”的角度谈,可举“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曹操等为例。、4.如何理解“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一句。运用比喻,以“江河东流入海,不复西归”为喻,生动形象地说明光阴一去不复返。5.请再写出一句劝勉人们珍惜时光的名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野望1.本诗的作者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王绩。2.发挥你的想象,用生动的语言再现“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的景象。每一棵树都顶着一抹金黄的秋色,起伏的山脉重峦叠嶂,披上了落日的余晖。树叶黄了,落到地上,山后的太阳余晖落在山上。举目四望,树林和山峦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3.本诗寓情于景,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4.本诗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图景?第45页共45页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野秋晚图,画面以诗人登高远望为中心,看到是落日的余辉中树叶凋零、山山错落、牧人驱犊猎马带禽返家的一派萧瑟景象,这一景象和诗句“相顾无相识”“徙倚欲何依”结合起来表达了作者落寞欲隐的心情。5.体会“欲何依”这一细节,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6.分析开头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表达感情,照应开头,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等。7.“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一句引用了怎样的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作者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了,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伯夷、叔齐在殷亡后,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怀采薇,诗人在隋亡后入唐,有易代之感,表示避世隐居之意)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早寒江上有怀1.本诗的作者是 唐 _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__。2.这是一首 怀乡思归抒情诗。借鸿雁南飞,引起客居思归之情。中间写望见孤帆远去,想到 自己无法偕同的怅惘,最后写欲归不得的郁积。3.用简洁的语言描绘首联所展现的画面。秋风乍起,树叶纷纷飘零,大雁南飞,北风呼啸,江上涌起层层巨浪,令人倍增寒意。4.任选一个角度赏析“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这两句寓情于景,把思归的哀愁和前路茫茫的愁绪寄寓在迷茫的黄昏江景之中。5.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歌表达了诗人思归的哀情和前路茫茫的愁绪。6.《论语微子》里有孔子命子路向长沮、桀溺问津,却为两人讥讽事。这里作者借“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慨叹自己彷徨失意,如同迷津的意思。7.说一说“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一句写景的妙处。作者捕捉了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树叶渐落,北雁南飞写秋意,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秋天的寒冷,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作者寓情于景,借深秋景象,渲染了悲凉的气氛。望洞庭湖赠张丞相1.本诗的作者是 唐 代著名的诗人孟浩然。2.本诗前四句描绘洞庭湖的壮观景象,后四句写渴望出仕和希望得到对方援引的心情。3.描绘“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所展现的画面。水汽蒸腾笼罩整个云梦大泽,洞庭湖水波涛汹涌彷彿就要撼动岳阳城一般。4.杜甫诗“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形象地描绘出洞庭湖的壮阔之美,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与杜诗有异曲同工之妙。5.“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句中的“蒸”和“撼”两个动词用得好,好在哪里?第45页共45页
“蒸”是“弥漫”之意,写出了水气蒸腾笼罩云梦泽的朦胧景象,突出了洞庭湖的壮阔;“撼”是“摇动”之意,运用夸张,写出了波涛翻滚汹涌的气势,突出了洞庭湖的壮观。6.分析尾联的表达技巧,并说说它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化用了“临渊羡鱼”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希望能够得到张丞相的举荐,入朝为官,报效朝廷的思想7.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借望洞庭湖有感,婉转地向张九龄表白了自己的心愿,前四句描绘洞庭湖的壮观景象,后四句抒写渴望出仕和希望得到对方援引的心情。黄鹤楼1.本诗的作者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崔颢。2.诗的前四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抒写了怎样的感慨?抒写了诗人对于人去楼空、岁月流逝、世事苍茫的感慨。3.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所展现的画面。晴天之时,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树木看得清清楚楚;鹦鹉洲上,草长得极其茂盛。4.尾联情景交融。试想象烟波江上日暮之景,体会其中融入的乡愁之情。太阳快要落山了,夕阳染红了长江,天色愈来愈暗,何处是我的家乡?等待我的又将是一个不眠之夜。长江上烟雾笼罩,波涛浩水,更引起作者无限的乡愁。5.在马致远的《秋思》中与“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意境相似的两句诗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6.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7.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浓郁的思乡之情。送友人1.本诗的作者是 唐 代著名的诗人 李白 _。2.分析本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作者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3.赏析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流过(画面)。运用拟人,生动形象;动静结合,以美景衬哀情,抒发了作者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4.赏析“横”与“绕”两字的妙处。第45页共45页
“横”是横卧之意,青山横卧外城北面,“横”字运用拟人,生动形象地勾勒出青山的静姿,以美景衬哀情,抒发了作者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绕”是围绕之意,清澈的水围绕着东城,“绕”字,生动地描绘出白水的动态,以美景衬哀情,抒发了作者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5.赏析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天上的白云随风飘浮,就像即将远行的友人行踪难定,漂流他方;一轮夕阳缓缓下沉,似乎不忍落山,就像诗人对朋友依依难舍的心情。运用比喻,以浮云孤飞,来去不定,喻游子之心;落日将下,依依不舍,喻故人之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6.请简要分析本诗以“萧萧班马鸣”收笔的妙处。诗的最后写诗人与友人挥手告别。两匹马仿佛理解主人的心情,禁不住萧萧长鸣。马尚且如此,人的感情自然不言而喻,不写人而写马,将离别之情渲染得更加深切动人。用马鸣犹作别离之声,衬托离情别绪。秋词1.本诗的作者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刘禹锡。2.展开联想与想象,描述“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情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那凌云的白鹤,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3.你怎样理解诗中“鹤”的形象?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诗人是以“鹤”自喻,视“鹤”为坚强不屈的化身,抒发了作者豪迈乐观之情。4.“秋日胜春朝”的理由是什么?因秋景爽朗明快优美,能激发诗人的灵感和激情,能使人产生积极奋发昂扬向上的精神气概。从中看出诗人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5.从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两个方面与《天净沙·秋思》进行比较阅读。两词同样是写秋景,但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截然不同。刘禹锡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豪放、热情;而马致远却抒发了凄愁。在表现手法上,《秋词》是议论兼抒情,而《天净沙•秋思》却是借景抒情。6.(4分)诗人抓住秋天“一鹤排云”这一别致的景观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飘拂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抒发了作者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诗人开阔的视野和豪迈乐观的情怀。7、(2分)示例: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8.A鲁山山行1.本诗的作者是北宋著名的诗人梅尧臣。2.颔联“改”“迷”用的好,请简要分析两字好在何处?第45页共45页
“改”是“改变、变化”的意思。幽静的鲁山,随着观察角度的变化,景色也在变化。因为“行”,所以好峰才处处改,由一个画面换成另一个画面。以“改”字体现“行”,正切合诗题“山行”的意思。“幽径独行迷”,“迷”的原因正是诗中说的,一是曲径幽深,容易走错路,二是独行,自己一个人,无人指路,也容易走错路,于是“迷”了。这里把一个人游山的体验逼真地表现出来了。3.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颈联所展现的画面。秋意浓浓之际,暮色渐渐融进了树林,一只笨重的老熊摇摇晃晃走来,缓缓地爬上树逗乐,而这时一只胆小可爱的小鹿趁夜色渐临,别的野兽都归巢之际,悄悄跑到溪边饮水。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歌写景之中处处流露出游山的欣喜愉悦,充满野趣,表达了喜爱大自然的感情。5.这首诗描写景物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主要运用了动中有静的写作手法。林中空荡,熊在爬树,鹿在饮水,构成了一幅很动人的秋日山林雄鹿图。这画面是动的,可是诗意却是静的,表现了山中人迹罕至、非常幽静的境界,尤其“云外一声鸡”,以动衬静,给人以“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感觉。6. D浣溪沙1.本词的作者是北宋著名的豪放_派词人苏轼。2.本词通过描写清泉寺优雅的风光和环境,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表现了词人虽身处困境却积极乐观、老当益壮的人生态度。3.描绘上阕所展现的画面。山下溪水潺潺,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松柏夹道的沙石小路经过春雨的冲刷,洁净无泥。傍晚时分,春雨潇潇地下着,杜鹃在松林间中啼叫着。4.词的下阕由写景转入抒怀,请结合全词内容,试从句意、哲理、作者情感等方面中的一点,谈谈你的理解。①句意:谁说人生不能再有青春年少,你看门前溪水尚能西流,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流逝,自伤衰老。②哲理:人的精神方面可以老当益壮,即:人可以青春常在,不必为光阴流逝、人生衰老而叹息;只要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勇敢地面对生活,就能保持青春活力。③情感:表现了词人虽身处逆境却积极乐观、老当益壮的人生态度。(感情)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1.本词的作者是南宋著名的诗人陆游。2.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所展现的画面。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深夜,诗人躺在床上,听着风吹雨打的声音,不知不觉就进入了梦乡;睡梦中自己一身戎装,骑着战马,跨过北国冰封的河流,同敌人在疆场厮杀。3.作者“僵卧孤村”,为什么“不自哀”?因为“尚思为国戍轮台”。诗人虽年老体衰,但犹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气概。表现了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第45页共45页
4.联系前两句诗,谈谈“尚”字的表达作用。“尚”是“还”的意思,第一句诗中“僵”和“孤”写出了诗人年老体衰,闲居乡下的生活状况,但诗人还想着去戍守边疆,表现出诗人强烈的报国之情。5.C第45页共4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