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初中 > 化学 >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 3.1 溶液的形成-教案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 3.1 溶液的形成-教案

doc 2021-10-26 09:01:04 6页
剩余4页未读,查看更多需下载
教学内容溶液的形成课  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知道溶质溶剂的概念,理解溶液的概念,能够分辨常见溶液的溶质和溶剂。2.了解物质溶解的微观实质,知道物质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3.认识常见的乳化现象,知道溶解与乳化的不同。4.认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知道其相互转化关系。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食盐在水中溶解的微观分析,了解物质溶解的微观实:溶剂微粒(水分子)与溶质微粒(钠离子氯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2、通过氢氧化钠和硝酸铵等物质溶解于水时溶液温度的变化,了解物质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及其产生的原因。3、通过观察实验饱和现象和不饱和现象知道物质的溶解受多种因素影响,了解饱和溶液的概念;通过实验、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探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相互转化的条件。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日常生活实例的分析加强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强化化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溶液的性质。教学难点:溶解的微观过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相互转化的条件教     学     过     程个性思考第一课时[新课导入]展示情景图片[教师]溶液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很多的溶液,比如喝的饮料、打针前涂抹的碘酒、输液用的氯化钠注射液等。在前面学习接触到的稀盐酸、稀硫酸、澄清的石灰水等也是溶液。那么,水是不是溶液?牛奶是不是溶液?到底什么是溶液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第一节溶液的形成。【新课导入】实验导入:课本58页“活动天地31”观察食盐的溶解:现象:食盐颗粒逐渐减小最后消失思考:问1:为什么蔗糖固体(氯化钠固体)会“消失”在水中?蔗糖分子(钠离子氯离子)在水分子作用下,运动扩散到水中去了,形成了溶液。问2:观察蔗糖溶液颜色深浅是否各处相同?说明了什么?相同,说明了溶液的均一性问3:静置一会后,形成的溶液有固体与液体分离吗?说明了什么?不分离,说明溶液是具有稳定性6问4:此时的溶液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溶液是混合物通过上面的问题,大家试着概括一下什么叫做溶液?一、溶解的过程1.溶液: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2.溶液的组成:起溶解作用的物质叫做溶剂;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注意:一般不指明溶剂的溶液,都是以水做为溶剂来研究。3.溶液的特征:均一性:各部分组成性质相同(密度、浓度、性质等)稳定性:外界条件不变(温度、压强不改变,水分不蒸发),组成不会改变,溶液长时间放置不会发生分层和变质。思考:1.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吗?不一定硫酸铜溶液(蓝色)——Cu2+氯化铁溶液(黄色)——Fe3+氯化亚铁、硫酸亚铁溶液(浅绿色)——Fe2+高锰酸钾溶液(紫红色)——MnO4-2.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吗?不一定,如水是纯净物3.溶液里的溶质只能是一种物质吗?不是,可以是多种溶质4.将蔗糖溶液和氯化钠溶液混合后溶质是什么?蔗糖和NaCl5.溶液一定为液体吗?不一定,如空气。思考:从溶质状态和溶剂的种类上看你发现什么了?溶液溶质(溶解前的状态)溶剂蔗糖溶液蔗糖(固体)水75%的酒精溶液酒精(液体)水碘酒碘(固体)酒精氯化氢(氯化氢气体溶于水形成的溶液)氯化氢(气体)水6溶液中溶质和溶剂是如何确定的?总结:1、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一种或几种,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而溶剂只有一种。2、溶剂一般是液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但不是唯一的溶剂。汽油、酒精等也可以做溶剂。3.液体溶于液体,量多的是溶剂。4、不同的溶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能力是不一样的;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也是不一样的。第二课时[实验探究3-1]1.取两只小烧杯(A和B),分别加入约50mL蒸馏水,用温度计测量水温(T1)2.向A烧杯中加入约5g氢氧化钠固体,搅拌,测量溶液的温度(T2)3.向B烧杯中加入约5g硝酸铵固体,搅拌,测量溶液的温度(T3)温馨提示:1.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不要粘到皮肤和衣物上。2、5g的氢氧化钠和硝酸铵大约为两药匙。3.使用药匙和玻璃棒前后都要进行擦拭,且玻璃棒搅拌时不能碰到容器内壁。4.温度计的下端应全部浸没在液体内,但不接触容器的内壁。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实验温度变化氢氧化钠溶于水温度升高硝酸铵溶于水温度下降小芳认为:溶液温度变化了,说明物质在溶于水时可能从水中吸收了能量,也可能向水中释放了能量。你同意她的观点吗?同意溶解过程的两种变化:一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叫扩散过程,这一过程吸收热量。二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叫水合过程,这一过程放出热量。62、几种表现:(1)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小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表现为放热,温度升高.例如:NaOH固体溶于水(2)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大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表现为吸热,温度降低,例如:NH4NO3固体溶于水(2)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等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表现为温度不变.例如:NaCl固体溶于水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小结:1、温度升高,溶于水放热的物质有:浓硫酸、氢氧化钠、氧化钙(生石灰)2、温度降低,溶于水吸热的物质:硝酸铵3、温度不变,NaCl等溶于水;4.溶液的用途无土栽培的植物在营养液中,医药上广泛使用的注射液(1)可以加快化学反应的速率。(2)便于动植物吸收养料。溶质在溶液中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一地分散在溶剂分子中间。两种或多种溶液混合时,发生反应的分子或离子直接相互接触,因此反应比较快。如:铝与硫酸铜均为固态时,不容易反应,但把铝浸入在硫酸铜溶液中时,立即有红色的铜析出。悬浊液:难溶性的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水中形成的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乳浊液:难溶性的小液滴悬浮在水中形成的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第三课时思考:盘子上的油污仅仅用水清洗,很难除去。可是滴上洗洁精后,油竟然很快除去了,甚至能和水混合的比较均匀。你认为哪些物质也能像洗洁精一样,使油和水混合的比较均匀?若把你想到的物质加入到盛有油和水的试管中,振荡,会发生什么现象?二.乳化现象乳化现象:物质以细小液滴的形态分散在水中,形成的不易分层,比较稳定的混合物。洗洁精的乳化功能—6洗洁精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成大油珠且小液滴能随水流走。说明:洗涤剂、洗发液、肥皂具有乳化作用,它们被称为乳化剂。注意:汽油洗涤油污是溶解现象,洗洁精洗涤油污是乳化现象。秋季是人们腌制萝卜的季节,请你帮助他们如何制得最浓的盐水??三、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实验步骤:(1)如上图,向两支各加入约5ml水(2)向两只试管中分别缓缓加入氯化钠和硝酸钾固体,边加入边振荡,观察溶质能否在溶剂中无限度的溶解。看一看①对已饱和的硝酸钾溶液(有剩余固体)加热,观察现象②向已饱和的氯化钠溶液(有剩余固体)中加水,观察现象③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里加入适量氯化钠,观察现象。饱和溶液:在一定的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在一定的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再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结合以上的实验,你有什么办法使:①一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②一接近饱和的不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浓溶液与稀溶液为了粗略表示一定量的溶液中溶质含量的多少,对溶液进行分类:一定量的溶液里含溶质较多为浓溶液,含溶质较少为稀溶液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与溶液的浓,稀的区别与联系:1、饱和溶液即可能是浓溶液,也可能是稀溶液;2、不饱和溶液即可能是浓溶液,也可能是稀溶液;3、一定温度下,同种溶质,同种溶剂的饱和一定比其不饱和溶液浓。作业设计:1.下列物质属于溶液的是()A.冰水混合体B.澄清石灰水C.泥水D.油水混合物2.下列物质不属于溶液的是()A.汽水B.食盐水C.蒸馏水D.糖水3.溶液是一种()A.化合物B.混合物C.纯净物D.无色透明液体4.溶液的基本特征是()A.含有溶质和溶剂B.其组成中一定含有水6C.具有无色及透明性D.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5.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A.固体B.液体C.气体D.三者都可以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任何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B.泥水中泥是溶质,水是溶剂C.溶液中只能含一种溶质D.如果温度不变,溶剂也不蒸发,溶质是不会从溶液中析出来的7.下列说法是否正确?(1)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2)在同一温度下,氯化钠饱和溶液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3)某硝酸钾溶液在20℃时是饱和的,当其它条件不变,温度升到100℃时,该溶液也一定是饱和的。板书设计第一节 溶液的形成一、溶解的过程1.溶液的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2.溶液组成溶剂:起溶解作用的物质。溶质:被溶解的物质。3.溶液特征:均一性和稳定性。二、乳化现象三、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不能继续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称为该物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该物质的溶液称为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2.相互转化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