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 5.3 化学反应中的有关计算-教案
doc
2021-10-26 09:01:07
5页
教学设计课题名称:第五单元第三节化学反应中的有关计算姓名:工作单位:学科年级:九年级化学教材版本:鲁教版一、教学内容分析《化学反应中的有关计算》是鲁教版八年级教材第五单元第三节的课题。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的计算是初中化学的一项基本计算技能,是学生定量研究化学反应的开始。教材一开始没有首先呈现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一般步骤,而是把重点放在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充分理解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原理上。教材首先创设了“18Kg水分解产生的氢气可供汽车跑多远?”这样一个情景引导学生定量的分析水分解反应中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然后借助直观的分子模型,呈现出化学方程式与微观粒子的联系,引导学生在微观角度上认识宏观物质的质量关系。学生很自然地认识到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比等于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与各物质在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的乘积之比,而这正是进行计算的依据。最后通过例题演示和学生练习让学生感知、归纳、整理解题思路和步骤。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认识化学反应中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初步学会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的计算。2、理解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步骤和思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初步认识定量研究化学反应对于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意义。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计算原理的探究,培养学生从微观粒子的角度去分析化学反应中分子之间的质量关系,使学生理解化学反应中各物质质量关系的实质,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2、通过讨论及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未来的理想能源—氢能源的制取方法,培养学生的能源意识,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关系,激发其学习化学的热情。2、认识化学方程式不仅反映了物质在化学反应中质的变化,而且能反映出物质在化学反应中量的关系,认识定量研究化学反应对于生产和生活的实际意义。三、学习者特征分析5/5在前面四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对化学反应及其微观本质有了一定的认识,有了一定的定量研究化学反应的基础。特别是通过本单元前两个课题“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学生开始从定量的角度重新认识化学反应。学生认识到化学反应在质量上遵循守恒定律,并且化学方程式就是这一规律的最好体现,对于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学生的这一认识是比较模糊的,更没有意识到化学方程式就是我们进行定量计算的依据。因此本课题首先帮助学生从微观本质上进一步认识了化学反应中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进而建立已知量和未知量的比例关系,最后归纳出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一般步骤。帮助学生建立化学反应中宏观物质、微观粒子与化学方程式之间的联系,既是本课题教学的起点,也是突破点。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以学为主导的原则,把大量的课堂时间交给学生,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思考、讨论获得结论,并充分的利用学生集体学习的优势,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达到全面进步的和谐课堂。五、教学重点及难点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解题思路和一般步骤。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景)氢气是未来汽车的理想燃料,而水是氢之源,你能写出水分解生成氢气的化学方程式吗?学生正确写出方程式先从宏观现象入手,为下面的微观分析做准备。同时可以复习上一节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激发兴趣)很好,这说明大家已经能够定性的认识这一现象,那大家能不能继续做精确的定量研究呢?产生期待,并不自觉地在思考定性到定量的转化。激发学生定量研究化学问题的兴趣。(引发问题)请同学们阅读图片(来自课本第105页插图),思考讨论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哪些条件?小组讨论、交流之后得出结论:(1)要想知道可供汽车跑多远,就必须知道18Kg水分解能产生多少氢气。(2)要想知道18Kg水分解能产生多少氢气,就需要知道参加反应的水的质量与生成氢气的质量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找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关系,明白定量研究的一般思路(继续引导发问)那么,这个反应中反应物水与生成物氢气的质量关系如何寻找呢?对于情况一:给予肯定,提出新的问题——这时,学生的情况可能会产生分化:5/5化学方程式为何能够提供其质量关系,就势引入下一部分。对于情况二:引导学生说出这样做实际上是因为化学变化中原子的数目和质量不变。情况一:一部分反应较快或提前预习过的同学可能会回答利用化学方程式寻找质量关系。情况二:可能会有同学发言利用18kg×(2H╱H2O)×100%求出氢气的质量。情况三:很大一部分同学仍然在苦苦思考。学生的基础和能力不同,各种情况的出现都是合理的,应区别加以对待。但目的是一致的——引导学生主动地思考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与符号(化学式与化学方程式)之间的联系。(回顾思考)请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解释水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涵义。学生分别作出回答。回顾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为新知识的形成做准备。(点拨设疑)也就是说宏观物质发生的反应其实就是微观粒子作用的结果。那么,宏观物质间的质量关系也应最终归结为微观粒子之间的质量关系。同学们以前的学习中是如何表示微观粒子的质量的?现在又如何从微观入手找寻宏观物质间的质量关系?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肯定。并给予点评:化学式与化学方程式这两种化学符号就是化学中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纽带。学生回答:(1)利用相对分子质量表示水分子和氢气分子的质量。(2)参加反应的水与生成的氢气之间的质量比就等于参加反应的水分子与生成的氢气分子之间相对分子质量之比。(3)水:氢气=(2×18):(2×2)=9:1(可能有少数同学忽视了学计量数的作用或仍然感觉结论不够直观可在下一环节得到解决。)通过引导,让学生自主地从微观角度去分析化学反应中各微粒、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巩固认识)阅读图片(来自课本第105页插图下面的部分),小组互相讨论心得,帮助还未取得正确认识的同学理解这一规律。学生通过阅读直观的分子模型,原来不甚清晰的认识得到了提升。并且先理解的借助该模型能够更好的给其他同学讲解,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学生在进行了充分的思考后再接触教材中的分子模型,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发挥团结协作的作用,共同进步。(小结提高)哪位同学概括性地回答如何获得化学反应中各生成物与反应物之间的质量关系,并举出例子。学生回答:先正确写出反应方程式,各物质之间相对分子质量与化学计量数的乘积之比就是其质量比。并举实例。将由个例获得的认识升华为共性的结论。并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转入计算)这就是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理论依据。有了已知量与未知量的质量关系,请利用你学过的数学工具,学生很自然地想到了设未知数X列比例式求解。动手进行计算。(部分同学在黑板上进行)5/5解决问题。让学生明白在化学方程式计算当中比例式计算只是一个工具,避免了学生机械的模仿。(规范步骤)结合黑板上有代表性的解答方案,总结、规范解题步骤中应该终注意的问题,要求学生对自己的答案重新加以规范。学生通过教师的强调和自己的再实践,全面掌握正确的解题步骤。掌握正确的解题步骤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课堂练习)根据以上的思路,尝试解决下面的问题(课本106页中求氧化铝的问题)。采用小组责任制,一是帮助思路有困难的同学解决问题,二是互相检查从而找到彼此步骤上的错误的不足。学生完成题目互相检查,总结交流容易出错的地方。全组同学帮助个别同学解决困难。采用小组责任制,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扫清死角,面向全面。而且通过互相取长补短,可进一步巩固解题步骤的规范性。(课堂小结)通过我们本节课的学习与实践,请将你对化学反应中有关计算的解题依据和思路步骤总结出来。总结交流,自己对自己的学习作出评价。培养学生分析总结、回顾反思、自我评价的习惯和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发散)比较我们今天练习的两个题目,它们有何不同,对此你有什么想法。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肯定。学生回答:第一题是由反应物求生成物的质量,而第二题是由生成物求反应物的质量。化学方程式提供了各反应物与各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只要有一个已知量,就可求出其它各物质的质量。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化学方程式计算的理解与灵活运用。(课后作业)略七、教学评价设计要会熟练利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一般步骤解决问题八、板书设计化学反应中的有关计算1、化学反应中各物质质量比是恒定的=(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化学计量数)之比。2、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①设未知量②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③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的质量关系④列比例式求解⑤写出简明答案5/5九、实践反思1、本节课引入新课采用了教材中“18Kg水分解产生的氢气可供汽车跑多远?”的情景,情景新颖,很吸引学生的兴趣。更为重要的是题目的设问不直接,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进行思考:“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需要解决的是18千克的水能够产生多少氢气”,这样一个过程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2、在“如何得到化学反应中反应物水能与生成物氢气的质量关系”这一问题上不是直接就依赖教材中的分子模型,而是先通过对化学方程式微观意义的回顾思考、相对分子质量意义的回顾逐步引导学生在微观角度上认识宏观物质的质量关系。待学生有了充分的思考过程和一定的认识后,此时再带领学生接触教材中直观的分子模型,使学生的认识更加清晰。3、在课堂时间的分配上不够合理,留给学生消化、反思、练习的时间的空间不够充分。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