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学 > 数学 > 西师大版六上第4单元比和按比例分配第四单元概述和课时安排教案

西师大版六上第4单元比和按比例分配第四单元概述和课时安排教案

doc 2021-10-26 12:00:17 4页
剩余2页未读,查看更多需下载
第四单元比和按比例分配Ø单元备课方案u教学内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共包括以下几部分:①比的意义和性质;②问题解决;③整理与复习;④综合与实践等内容。本单元一共安排了2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比的意义和性质,在这一部分中教材一共安排了3道例题。例1是认识比,先通过除法引入比,即比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然后介绍比的写法和读法、比的意义以及比各部分名称。教材选用两个量(张丽用的时间和李兰用的时间)作教学素材有利于学生更好理解这两个量的关系。介绍了比的多种写法,使学生对比的认识更加全面。例2由分数和比的比较引入教学,有利于学生启动分数的相关经验来理解比的知识,上排的分数既可以看作分数,也可以看作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促进学生对比的基本性质的理解,用最简分数的概念理解最简比的概念。例3化简比包括化简整数比和分数比,都是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强调比的结果应该是最简整数比。第二部分是问题解决,在这一部分当中,教材一共安排了3道例题。例1通过两个小孩的对话,强调“按两人拿出钱数的比”分配合理,突出按比例分配的应用价值。呈现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是用方程解(实质上是归一法);另一种是按比例分配。对照按比例分配的操作过程,归纳总结按比例分配的意义。例2和上一题不同的是,题中的比是一个连比。在学生解题的基础上,归纳总结按比例分配的解题方法。例3既涉及按比例分配的知识,还涉及分数的知识,综合性比较强。突出“按所行的路程的比”分配。在书写上又有所变化,不再先求总份数,而是用分母相加的形式体现总份数。利用算法多样化,沟通归一问题与按比例分配的联系,帮助学生形成整体认知结构。u教材分析:比和按比例分配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意义。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和分数乘除法等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由于它和前面学习的很多知识具有密切的联系,把这一单元安排在分数除法之后进行教学,既加强了知识的内在联系,又为以后学习比例等知识打下基础。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1.选择贴近现实生活的教学内容。比和按比例分配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本单元注重选取和实际生活相联系的实例来呈现教 学内容,凸现比和按比例分配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例如,第52页课堂活动第2题中提到的《学校课桌椅功能尺寸》;教材第52页练习十四第2题第(4)小题三峡库区由于水运量的增加,所需拖船的只数的情况;第52页练习十四的第3题,我国高考的人数情况;第53页第7题,动物跑动的快慢与小腿骨和大腿骨长度的比有关等。学生在学习这些内容的同时,不但掌握了比的有关知识,也感受到比和按比例分配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作用。2.注意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比、分数、除法三者之间有其不可分割的关系。教科书关注知识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从比的意义进行构建。因为学生已经学习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比的意义又是建立在除法之上的,可见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教科书在第50页就安排了“议一议”,让学生探究,构建三者之间的关系。又在第52页安排了“议一议”,讨论三者性质之间的联系,找出它们的相同与不同之处。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构建知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探索能力。3.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科书多次引用“试一试”、“议一议”、观察、比较等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通过探索与交流的方式,让学生经历比、分数、除法之间联系的探究过程,经历比的基本性质的探究过程,经历什么是按比例分配的探究过程……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推导、归纳、总结的每个环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4.注意和其他学科的整合。本单元选取的素材比较广泛,涉及自然、社会、品德、生物、地理等学科。例如,第52页的第2题,第53页的第7题等。这样编排,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同时还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有的内容和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如第58页第11题),还能让学生受到思想品德的教育。u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分数、除法三者之间的关系,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并会化简比和求比值。2.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什么是按比例分配,并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能力目标: 3.在探究比的基本性质以及在用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4.通过学习体会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u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并掌握比的意义、比的读法和写法、认识各部分名称并能求出比值。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和化简比的方法。掌握解按比例分配问题的方法。运用按比例分配的知识进行材料预算。难点理解比、分数和除法的关系。理解化简比和求比值的区别与联系。会解较难的按比例分配问题。学会修建道路等的方案设计。u教学建议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课程生活化,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以学生从体验的和容易理解的现实问题为素材,并注意与学生已经了解和学生过的教学知识相联系,让学生在熟悉的事物和具体情境中,通过自主活动理解教学知识,建构数学知识结构。让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形成,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己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就是“再创造”。必须让学生看到数学知识形成和发展过程,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1.注意体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比、分数、除法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时,要充分利用以往的知识经验,沟通三者之间的联系,完成比的教学。在比的应用方面要注意引导学生将按比例分配问题转化成“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学会解答方法。2.提供丰富的现实素材,让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比”包含了同类量比较和非同类量比较两种,教师要借助教材问题情境中提供的素材,使学生理解同类量比较中的含义。另外,还应借助练习题中的素材,帮助学生理解非同类量 比较中的比的含义,从而使学生全面理解比的含义。3.注意培养学生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意识。按比例分配问题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把按比例分配问题转化成“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同时也要鼓励学生用方程解决问题。列方程解问题的最大优势是未知数与已知数同样参与列式,将逆向思维转化为顺向思维,学生容易理解。让学生体会方程的优越性,逐渐形成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意识。u课时安排:课题课时1、比的意义和性质22、问题解决33、整理与复习14、综合与实践修晒坝的经费预算1总计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