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初中 > 语文 > 九年级语文下册课件9 鱼我所欲也【教案匹配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课件9 鱼我所欲也【教案匹配版】

ppt 2021-11-08 12:00:03 58页
剩余54页未读,查看更多需下载
9鱼我所欲也第1课时第2课时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时新课导入在2020年初突发的疫情中,我们常常被奋战在一线的医务人员深深感动。在个人安危与道义职责两难全的抉择下,他们为什么能甘冒生命危险奋战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当我们在人生中面对生与义两难全的抉择时,又该如何做决定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先哲孟子的《鱼我所欲也》,在文中寻找答案吧! 9鱼我所欲也 初读课文默读课文,对照课下注释,结合工具书扫除读音障碍。 (1)需要注意的字音。故不为苟得也(wéi)(ɡǒu)死亦我所恶(wù)一箪食(dān)一豆羹(ɡēnɡ)蹴尔(cù)不屑(xiè)今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 (2)需要注意的句子停顿。①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②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③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④是/亦不可以已乎 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1)通假字。①故患有所不辟也(“辟”同“避”,躲避)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同“辨”,辨别) ③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同“德”,感恩、感激。“与”同“欤(yú)”,语气词)④乡为身死而不受(“乡”同“向”,先前、从前) (2)古今异义。古义: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形似高脚盘例句:一豆羹今义:豆科植物豆 古义:代词,这例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今义:判断动词,是是古义:益处,好处例句:万钟于我何加焉今义:加上、增加加 古义:能够用来例句:则凡可以得生者今义:表示许可,能够可以 (3)一词多义。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介词,为了)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动词,做,这里引申为采用)为 故不为苟得也(动词,得到,获得)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感恩、感激)得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欤”,语气词)呼尔而与之(动词,给予)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连词,那么)得之则生(连词,就)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却)则 (4)词类活用。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名词用作动词,感恩、感激) (5)重点虚词。呼尔而与之(代词,他)为宫室之美(助词,的)之 呼尔而与之(连词,表修饰,不译)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连词,表转折,却)而于所欲有甚于生者(介词,比)万钟于我何加焉(介词,对) 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准停顿、读出节奏。 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自主翻译下列句子。(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再读课文 (2)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3)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 (5)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食物),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6)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 (7)此之谓失其本心。这就叫作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翻译全文。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也是我所喜爱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也是我所喜爱的,但是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 (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也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祸患(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 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这种心),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踩踏后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的俸禄却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大小老婆的侍奉、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 激我吗?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而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所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而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作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背诵全文。课后作业 第2课时检查背诵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理解了文章大意,大家已经能流利地背诵全文。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从细节处探究文章,加深体会。 把握论点文中哪句话可以作为全文的中心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个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这个论点是由比喻引出来的,以“鱼”喻“生”,以“熊掌”喻“义”,点明“义”的价值高于生命,提出“舍生取义”的论点。 这样提出论点有什么好处?先设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在当时都是难得的食物,而“熊掌”是其中更珍贵者。二者不可得兼,取其中更珍贵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同理,生命和道义的价值也不同。在作者看 来,道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在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道义。这样由此及彼,由浅入深,运用比喻论证,引出“生”与“义”的论题,自然,明晓。 阅读教材P49课后习题第一题,将图表补充完整,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所恶有甚于死者→何不为→有不为提出论点类比舍鱼而取熊掌→舍生而取义道理论证正面所欲有甚于生者→不为苟得所恶有甚于死者→患有所不辟反面所欲莫甚于生→何不用→有不用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之……为之……为之举例论证正面一第食,一豆羹……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反面勿失其本心 品读课文第1段结尾的“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的“是心”和文章最后一句“此之谓失其本心”的“本心”各指什么?“本心”指的是“人的羞恶之心”,“是心”指的是“这种心”,其义和“本心”相同。 怎样理解这两句话?第1段结尾的这句话是说贤者会保持与生俱来的“羞恶之心”,不让它丢失;相反,“失其本心”正是丢失了“羞恶之心”。这种观点正是孟子“性善论”的体现。 孟子的性善论孟子提出“性善论”,认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情感(四心)是仁、义、礼、智的萌芽。仁、义、礼、智这四种德行即来自这四种情感,故称四端。孟子把四心作为完美人格心性的起码价值尺度,认为假如没有同情恻隐之心、羞恶知耻之心、礼敬谦让之心、褒是伐非之心,那他就是一个心性有缺陷的人,一个麻木的人,一个不合格的人。 既然“箪食”“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为什么“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因为是用“呼尔”“蹴尔”的方式给予的,这种行为是轻视,是带有侮辱性的施舍,说明在“生”面前,尊严更重要。也与前文“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相呼应。 “万钟”指的是什么?“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指的是什么?“万钟”和“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之间是什么关系? “万钟”指的是利益;“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指的是权力、美色、虚荣,也就是欲望。利益是欲望的折射,满足欲望是追求利益的目的。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运用了今昔对比,作用是什么?写出了一些人在追逐利益的过程中,逐渐丧失了本心,词锋针对仕宦之徒。也与前文中的“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相呼应,说明这些人已经失去了本心。 赏析语言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 比喻。把“生”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巧妙又贴切地论述了“生”与“义”的关系。 对比。如将生和义对比,认为义比生更可贵;将死与不义对比,认为不义比死更可恶。又把假设与事实进行对比,最后将“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辨礼义而受万钟”进行对比。 排比。通篇皆是,排比句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语势和论辩力量。如“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归纳本文的语言特点。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举例说明。①比喻论证。如开篇以鱼和熊掌的比喻来论证生与义。②举例论证。如第2段举“不食嗟来之食”的例子论证舍生取义的原因。③对比论证。如第1段从“所欲”“所恶”正反两方面说明为什么要“舍生而取义”,第2段中把以前与现在对“万钟”的不同态度做了对比,从反面证明了“舍生而取义”这一观点。 拓展延伸早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阅读课件上的名句,说说你的看法。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2.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裴多菲)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生取义的精神,这一观点在“上下交征利”的战国时代有积极作用,对后世知识分子的精神修养也有相当的影响。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正义,“利”指一己之私利,当面对这两者难全的时候,我们应该坚持社会正义。 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和孔子提倡的“杀身成仁”,一起成为儒家道德的最高标准,同时也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为祖国贡献出最大的力量。孟子由口腹之欲推衍到道德之美的独特论证方法,化抽象为形象,便于理解,令人深思,我们在以后的写作过程中,可以借鉴这种手法。 请以“义与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500字左右。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鱼我所欲也舍所欲鱼生熊掌义不可兼得不可兼得取喻体结论本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