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重难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doc
2021-11-23 12:05:29
15页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塑造重难点练习题重点练1.北京市某中学师生到中国延庆世界地质公园进行野外考察。图中a是某学生绘制的地质素描图,b是被誉为“小桂林”的龙庆峡景区照片,c是硅化木国家地质公园照片。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据图a和图b景观判断()A.图a为背斜构造成山B.图b为流水堆积地貌C.图a地貌由外力作用形成D.图b中山体由花岗岩构成(2)该中学师生向专家了解到了图c“硅化木”的形成历史。数亿年前,火山喷发使许多高大林木被掩埋于地下,这些林木在地下经硅化和变质作用,形成了特殊的“木化石”。后来有部分“硅化木”出露于延庆白河两岸的高坡上,才被人发现。延庆“硅化木”经历的地质过程依次是()A.岩浆活动—沉积变质—地壳抬升—风化剥蚀B.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固结成岩—侵蚀搬运C.侵蚀搬运—岩浆活动—地壳抬升—固结成岩D.地壳下沉—固结成岩—变质作用—风化剥蚀2.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在野外研学时观察到如图所示景观,陡峭的山体下和坡麓地带分布有众多的碎石堆(图中虚线以内部分),呈上尖下圆的锥状,系山体碎石长期掉落后堆积而成。组内同学对这种独特的地貌十分感兴趣,带队老师告诉同学们,这种地貌叫做“倒石锥”。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出于安全考虑,同学们未能到达倒石锥锥体观察其细节,有同学推测倒石锥的表面堆积物应具有明显的分选性,应为上细下粗的构造。其推测依据的差异指标最有可能是( )第15页共15页
A.碎石的质量B.碎石的磨圆度C.碎石的岩性D.碎石掉落前的海拔(2)导致山坡上岩体逐渐破碎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风力侵蚀B.风化作用C.流水侵蚀D.冰川搬运(3)该地理兴趣小组沿途发现多处倒石锥,据图推测该兴趣小组研学旅行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攀登雪莲之乡B.寻迹京杭大运河C.探秘绿岛椰林D.发现曾经的北大荒3.青海湖处于我国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交会地带,具有其自身的湖泊效应。区域内西北季风盛行,湖风与陆风交替出现。青海湖周边地区分布有大量沙丘,其中以湖区东岸沙岛附近最为集中(如左下图,黑色区域为水域),西岸布哈河河口三角洲也有分布(如右下图),近年来这些沙丘面积有扩大趋势。据此回答下面小题。1.关于青海湖东岸沙丘的叙述,恰当的是()A.沙丘的沙源为河湖沉积物B.沙丘的形成与流水堆积作用有关C.沙丘东坡缓西坡陡D.沙丘向湖心移动2.据图推测,影响青海湖西岸沙丘形成的主要因素有()①西北风②湖陆风③地壳隆起④河流⑤地形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④⑤D.①④⑤3.推测近年来青海湖周边沙丘面积不断扩大的主要人为原因是()A.气候干旱B.过度放牧C.过度开垦D.水资源利用不当4.青藏高原东部地区,地下水中含大量可溶性碳酸氢钙,地下水出露地表后,富含钙离子和碳酸根离子的水,因水中CO2的消耗(主要是CO2从水中逸出或水中光合作用消耗CO2)或水的蒸发,导致水溶液发生碳酸钙过饱和而发生沉淀。水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与压强、温度、流速和植被等具有明显相关性。下图是钙华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第15页共15页
(1)青藏高原东部是我国钙华集中分布的地区,却很少形成溶洞,主要原因是( )A.地壳活跃,缺少形成溶洞的稳定地质条件B.地壳相对稳定,不易形成溶洞C.河流落差大,流速快,流水侵蚀作用显著D.缺少形成溶洞的物质条件(2)下列自然因素中,有利于青藏高原东部钙华景观形成的有( )①海拔高,气压低②海拔高,气温低③落差大,水流速度快④植被茂密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5.绰尔河为嫩江支流,发源于大兴安岭顶1369高地(海拔1300米)南侧。金代界壕以上河段,河谷深窄,两岸森林茂密;金代界壕以下河段,流入低山丘陵区,河谷开阔平坦,谷底呈U型,下游音德尔至河口地段,两岸地势平坦,多沼泽湿地。受大兴安岭森林过量采伐等影响,绰尔河出现断流。下图示意绰尔河地理位置及其周边情况(注:金代界壕是我国古代金代时期在北方边境兴建的防御工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塑造绰尔河金代界壕以下河谷形态的主要作用是()A.风力作用B.冰川作用C.流水作用D.地壳运动(2)下游音德尔至河口地段多沼泽湿地是由于()A.河流多凌汛B.海拔高,气温低C.地面下沉D.地下有永冻层(3)河流断流可能导致周边地区()A.加剧土地沙漠化B.水土流失加重C.出现土壤盐碱化D.沼泽面积扩大6.2020年7月26日重庆武隆区发生山体滑坡,威胁沿河居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下图为滑坡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第15页共15页
(1)滑坡发生后,坡面等高线示意图为( )A.B.C.D.(2)河流沿岸的聚落( )A.为防范洪灾,在上游峡谷多选择地势较高处B.为取水方便,在上游峡谷多选择地势较低处C.在下游平原多选择地势较高处,以通风透气D.在下游平原多选择地势较低处,以便于耕作难点练7.岩溶台地是指山体为石灰岩,顶部相对平缓,四周为陡崖的一种岩溶地貌。湘西岩溶台地因与峡谷伴生而独具特色。下图为岩溶台地绝壁上悬挂式瀑布景观及湘西主要岩溶台地空间分布示意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1)绝壁形成的地质过程是()①地壳抬升,流水下蚀加剧②流水沿岩体断裂处溶蚀③地壳运动,岩层断裂第15页共15页
④岩体沿断裂处解体崩塌A.①②③④B.③②①④C.④②①③D.②①③④(2)悬挂式瀑布形成的关键是()A.丰富的降水形成较大的河流B.活跃的地壳运动形成巨大的高差C.地表河流下蚀强于地下河溶蚀D.河流溯源侵蚀造成崖壁岩石坍塌(3)与峰脊峡谷区域相比,台地峡谷区域台地分布更广泛的主要原因是()A.岩性坚硬B.河流较多C.降水较少D.断裂较少8.位于美洲大陆最东端的拉布拉多半岛(见下图),湖泊众多,有“高原湖泊”之称。在第四纪冰期时,拉布拉多半岛是北美大陆三大冰川中心之一。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拉布拉多半岛众多湖泊的成因主要是( )①地壳断陷后积水成湖②冰川侵蚀后洼地积水成湖③冰碛物堵塞部分河道后积水成湖④火山口积水成湖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2)据调查,近年来拉布拉多半岛上湖泊呈持续扩大和增多的趋势。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A.暴雨天气增多B.人类活动减少C.地表蒸发减弱D.全球气候变暖(3)拉布拉多半岛东部的甲海域渔业资源丰富,其冬季渔业生产遭遇的困难有( )①台风②海雾③极夜④低温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9.伴随着美国西部地区的地壳运动,科罗拉多河的河床不断下切,形成壮观峡谷。下图为科罗拉多大峡谷某段的地层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第15页共15页
(1)①②地层和峡谷的形成时间,由早到晚的顺序是( )A.①地层、②地层、峡谷B.②地层、①地层、峡谷C.峡谷、①地层、②地层D.①地层、峡谷、②地层(2)根据M界面的特征,可以判断( )A.M地层界面属于断层构造B.③地层早期,褶皱运动显著C.④地层中期,侵蚀作用强烈D.③④地层年龄具有不连续性10.张掖祁连山丹霞主要由红色砾岩、砂岩和泥岩组成,以交错分层、四壁陡峭、色彩斑斓而神奇。下图为其形成初期岩层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1.张掖丹霞地貌中多七彩岩层,不同颜色岩层交替呈现的原因是( )A.流水在溶蚀作用过程中,使岩层成分和性质发生改变B.不同时期人类活动方式不同,导致岩层破坏程度不同C.冷热干湿的气候频繁交替,出现沉积色彩交互的地层D.地壳运动过程中,岩浆侵入形成了不同颜色的变质岩2.图示地貌地区,垂直节理发育后,地表岩石最易风化破碎的地点是( )A.甲B.乙C.丙D.丁3.结合材料推测张掖丹霞地貌的形成过程是( )A.地壳运动―岩层弯曲―外力侵蚀―外力沉积B.外力沉积―地壳运动―岩层弯曲―外力侵蚀C.地壳运动―外力侵蚀―岩层弯曲―外力沉积D.外力侵蚀―外力沉积―地壳运动―岩层弯曲第15页共15页
11.小明爷爷家在江南,他有一个烦恼,自2018年11月份以来当地一直都是阴雨天气为主,家门口的井水时涨时落,多数时间很浑浊,有时还有一股猪粪便的异味。小明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可知,爷爷家住在下图中的甲处,甲处的海拔110米,承压水位海拔111米,甲地竖直向下第一隔水层顶部海拔95米,底部海拔92米。承压水是充满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地下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关于小明爷爷家水井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井的类型属于承压B.井水的补给以湖水为主C.井水有时会溢出地面D.井水的更新周期较短2.从地质构造和地貌分析,甲处是( )A.向斜山B.向斜谷C.背斜山D.背斜谷3.为帮助爷爷解决这个烦恼,小明准备在原有井的基础上继续凿井,则该井( )A.井深至少18米,井口至少加高1米B.井深至少18米,井口不用加高C.井深至少15米,井口至少加高1米D.井深至少15米,井口不用加高12.秦岭山地是古老的褶皱断层山地。地质历史时期,秦岭造山带属于扬子板块北缘,而后分裂出秦岭板块,导致秦岭造山带出现了三个板块共存的格局。北秦岭早在4亿年前就已上升为陆地,遭受剥蚀,山脉主脊偏于北侧,河流深切,形成许多峡谷。南秦岭却淹于海水中,接受沉积,在距今3.75亿年的地壳运动中,南秦岭隆起,露出海面。下图示意秦岭地质历史时期构造。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秦岭的主要成因是()A.华北板块向扬子板块俯冲,地壳隆起B.扬子板块断裂下陷,南秦岭形成地垒C.位于板块张裂地带,海底火山灰堆积D.陆地多河流发育,泥沙在半深海沉积第15页共15页
2.图示地质历史时期,与南秦岭相比,北秦岭()A.煤炭资源更丰富B.植被种类更少C.岩层中化石更多D.山坡短且陡峭3.勉略洋()A.洋面不断扩大B.洋壳稳定C.多玄武岩D.多珊瑚岛13.下图为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图中( )A.断层①形成时间早于岩层⑥B.岩层②断裂之后相对下降C.形成③④的内力作用不同D.⑤处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2)图中区域( )A.a处适宜开凿隧道可防水渗漏B.b处的花岗岩可用作优质石材C.c处有河流流经,适宜建坝蓄水D.d区地质构造具有良好储水条件14.里海为一封闭海盆,水平面变化主要受制于伏尔加河径流量。近百年来里海水平面升降幅度大,1930—1977年,里海水平面快速下降。伏尔加三角洲位于里海北部,以多汊道著称,下图示意伏尔加三角洲分区及相邻各地形单元,图中a为伏尔加三角洲顶部地区,b为上三角洲平原,c为下三角洲平原,d为前三角洲(三角洲水下部分),短虚线为人工开挖的鱼类洄游水道。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伏尔加三角洲多汊道,与其形成相关的是()A.地势起伏较大B.河道下切严重C.水量变化较大D.人工开挖排水渠第15页共15页
(2)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伏尔加河下游相继建成一些大型水库用于农业灌溉等,水库建成后的伏尔加三角洲地区()A.三角洲顶部地区面积缩小B.上三角洲平原沉积物颗粒变大C.下三角洲平原侵蚀加剧D.前三角洲面积可能减小(3)在里海水平面快速下降时期,伏尔加三角洲上()A.主要汊道河床变宽、缩短B.与主要汊道相邻的汊道将萎缩废弃C.人工鱼道的作用减小D.生物多样性增加1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三岔河古城地处黄土高原和鄂尔多斯高原交界的干旱、半干旱荒漠气候区。800年前,水浅流缓的无定河蜿蜒流经古城边上。由于地壳运动,如今无定河河床下降了61m,地下水位下降了35m。下图为三岔河古城位置示意图。(1)指出三岔河古城选址的特点,并说明理由。(2)与800年前相比,说明无定河河床的变化及原因。(3)分析三岔河古城从繁荣走向衰落的自然原因。第15页共15页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1)A(2)A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地质营力的了解掌握。A.读图可知,图中a岩层向上拱起,属于背斜地质构造,故A正确;B.读图可知,图中b桂林山水,属于典型的流水侵蚀地貌,故B错误;C.读图可知,图中a地形是内力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故C错误;D.读图可知,图中b山体主要是石灰岩构成的,故D错误。故选:A。(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硅化木形成过程的理解掌握。硅化木也被称为木化石。数亿年前的树木因种种原因被深埋入地下,在地层中,树干周围的化学物质如二氧化硅、硫化铁、碳酸钙等在地下水的作用下进入到树木内部,替换了原来的木质成分,保留了树木的形态,经过石化作用形成了木化石。随着气候的演变,又经千万年的风雨剥蚀,硅化森林逐渐露出地表,形成今日之化石森林—硅化木。“硅化木”经历的地质过程依次是岩浆活动—沉积变质—地壳抬升—风化侵蚀,出露于地面。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2.答案:(1)A; (2)B; (3)A解析:(1)倒立锥由山体上破碎的岩石坠落堆积而成。颗粒粗的岩石由于质量较重,惯性大,滚落的位置较远,故堆积在倒立锥边缘。颗粒细的岩石质量轻,惯性小,滚落的位置较近。因此推测的主要因素是碎石的质量。故选A。(2)山坡上岩石逐渐破碎是由于温度变化引起岩石的热胀冷缩,从而崩解剥离山体,是物理风化作用。故选B。(3)倒立锥分布广泛,一要植被覆盖少,坡面缺少植被的保护,二要昼夜温差大,这样才容易风化产生更多掉落的岩石。且从图示可以看出,该地山体陡峭,缺少植被覆盖,该地应深居内陆。只有攀登雪莲之乡满足该条件。故选A。3.答案:(1)A;(2)C;(3)B解析:(1)根据材料,青海湖区域内西北季风盛行。由于青海湖水位变化,湖泊沿岸堆积的沉积物裸露,故青海湖东岸沙丘的沙源为河湖沉积物,A正确;湖泊东部没有河流注入,沙丘的形成与流水堆积作用无关,B错误;区域内西北季风盛行,西坡是迎风坡,坡缓,东坡是背风坡,坡陡,C错误;由于受流水沉积作用,沙丘向湖岸移动,D错误。(2)据图推测,西岸沙丘的西北部有黑山阻挡西北风,故西北风不是影响青海湖西岸沙丘形成的主要因素,①错;西岸有布哈河河口三角洲,地形平坦,利于河流泥沙沉积,⑤对;湖陆风中湖风吹向陆地,将湖泊中的泥沙吹到岸边堆积形成沙丘,②对;地壳隆起影响整体区域,不仅仅影响西岸,③错;河流挟带的泥沙是主要沙源,④对。第15页共15页
(3)青海牧区是我国四大牧区之一,主要人类活动是利用草场资源放牧,生态环境脆弱,故近年来青海湖周边沙丘面积不断扩大的主要人为原因是过度放牧,B对。气候干旱不是人为原因,A错。该地区以牧业为主,人口稀少,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问题不突出,C、D错。4.答案:(1)A; (2)C解析:(1)青藏高原东部地壳活跃,在溶洞发育过程中容易遭受地壳运动而破坏(缺少形成溶洞的稳定的地质条件),故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我国中东部地区地壳相对稳定,在长期的外力作用下易形成溶洞、峰林景观。青藏高原东部地区落差大,流速快,水中二氧化碳更易逸出,利于形成钙华与流水侵蚀作用显著无关,故C选项错误;青藏高原形成溶洞的物质基础一可溶性的石灰岩分布广泛,故 D项错误。(2)喀斯特地貌,地下暗河河水溶解大量钙元素,青藏高原地壳活跃,地下暗河易露出,随着压强和温度的改变,水中钙质析出易形成钙华,凡是有利于二氧化碳从水中析出的自然条件,都有利于钙华的形成。落差大,流速快,二氧化碳客易从河水逸出;西南地区植被茂密,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①③④正确,故选C。5.答案:(1)C(2)D(3)A解析:(1)金代界壕以上河流流经大兴安岭,河谷深窄,流速快,以下蚀和翻源侵蚀为主,金代界壕以下河流进入低山丘陵区,流速变慢,以侧蚀和堆积为主,河谷开阔平坦,谷底呈U型,(2)整个流域的纬度较高,气温较低,相对于中上游,下游地势低洼,土壤水分含量较高,更易形成永冻层。绰尔河大致由西北向东南流,即由高纬流向低纬,没有凌汛发生;下游音德尔至河口地段位于松嫩平原,地势低平,海拔不高∶地面沉降通常规模较大、发生的速度快,出现明显的塌陷地带,该地区地形平坦开阔;(3)大兴安岭森林过量采伐,大树减少,致使水源涵养能力减弱,河流断流,河床泥沙出露地表,森林破坏,风力侵蚀作用加剧,被风力吹蚀、搬运的泥沙在周边地区沉积,土地沙漠化面积扩大;水土流失加重是植被破坏产生的后果,河流断流,地面径流短缺,水流难以搬运泥沙∶周边地区泥沙不断沉积,使其地势抬高,造成地下水埋藏深度增大、地下水水位下降,不容易出现土地盐碱化;河流断流,水资源短缺,沼泽面积缩小。6.答案:(1)D; (2)B解析:(1)由滑坡示意图可知,滑坡体下滑后,上部出现凹陷,形成谷地,所以等高线凸向高海拔区,BC错误。图中谷地为"U"形,且滑坡体为阶梯状,等高线疏密不均,A错误,D正确。故选D。(2)在上游地区海拔高,落差大,水流急速,不易出现洪灾,聚落多在峡谷地势较低处,便于取水,A错误,B正确。下游平原地区流量大,流速缓慢,易出现洪涝灾害,为防洪水威胁,多选择地势较高处,CD错误。故选B。第15页共15页
7.答案:(1)B(2)C(3)D解析:(1)解答该题需要调动岩溶地貌发育演变的规律。根据材料和景观图可知,绝壁是岩体先发生断裂,然后持续进行石灰岩的化学溶蚀过程,最后在地壳向上抬升过程中,下蚀作用加强,岩体崩塌解体而成的。选B。(2)从景观图可知悬瀑从地下冲出悬崖断面,说明地表河流下蚀流入地下,转化为地下河,而且下蚀作用强于化学溶蚀作用。选C。(3)读湘西主要岩溶台地空间分布示意图可知,峰脊峡谷区多断层,而台地峡谷区断层较少,可推知断层处受流水化学溶蚀和下蚀作用强,容易形成峡谷。选D。8.答案:(1)B; (2)D; (3)C解析:(1)本题考查外力作用与地貌的相关知识。②项,拉布拉多半岛曾是北美大陆三大冰川中心之一,所以当地受冰川侵蚀严重,侵蚀形成的洼地积水成湖。故②项正确;③项,据图分析,湖泊多分布于河流中上游,所以很可能是冰碛物堵塞部分河道,致使积水成湖。故③项正确;①项,拉布拉多半岛位于北美大陆东部,地质稳定,不存在地壳断陷。故①项错误;④项,拉布拉多半岛位于板块内部,火山活动较少。故④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应选择②③,正确答案为B。(2)本题考查全球气候变化的相关知识。D项,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加速,拉布拉多半岛上湖泊呈持续扩大和增多的趋势。故D项正确;A项,该地地处高纬地区,大气中水汽含量小,难以形成暴雨。故A项错误;B项,矿产勘探、科学考察等人类活动增多。故B项错误;C项,地表蒸发减弱表示气温下降,此阶段全球气候变暖。故C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3)本题考查海洋开发的相关知识。甲海域位于北大西洋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处。②项,冬季气温低,寒暖流交汇,海面上易出现海雾,影响渔业生产。故②正确;④项,冬季气温低,鱼类活动减少,影响渔业生产。故④正确;①项,该海域冬季不会出现台风现象。故①错误;③项,该海域不在北极圈内,不会出现极夜现象。故③错误。综上所述,本题应选择②④,正确答案为C。9.答案:(1)A; (2)D解析:(1)由图可知,②地层侵入了①地层,所以是①地层先于②地层形成,而峡谷是河床不断下切形成,同时也切断了②地层,所以峡谷形成于②地层之后,A正确。故选A。(2)由图可知,M地层界面并没有沿界面发生移动,所以不是断层构造,A错误。③地层早期,若层较平直,并未出现岩层弯曲现象,所以褶皱运动并不显著,B错误。④地层中期,若层较完整,侵蚀作用不强烈,C错误。由图可知,③④地层之间出现沉积间断或地层缺失,则两组岩层的层序关系称为地层不连续,D正确。故选D。10.答案:(1)C;(2)D;(3)B解析:(1)第15页共15页
图中岩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属沉积岩。丹霞主要由红色砾石、砂岩和泥岩组成,经过漫长的地质变化,各类岩石经过长期风化和侵蚀,以及岩性不同和温度差异,在光线照射下,铁质岩呈红色,锰质岩呈黑色,泥质岩呈灰色,磷质岩呈灰蓝色,火山岩呈橙黄色,砾质岩呈青色,各色交集,岩体自然呈现出了不同的色彩。白垩纪(14500万年前~6500万年前)早期,该区域处于干旱或半干旱气候条件下,通过沉积作用,沉积了红色岩层,表现为山麓堆积。白垩纪中期,该区处于干燥、湿热相互交替的环境中,使沉积条件转变为湖泊沉积,沉积了红、紫红、黄绿、灰绿、灰黑等杂色砂质泥岩。这为丹霞地貌和彩色丘陵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故选C。(2)图中岩层发生弯曲变形,为褶皱。其中岩层向下弯处为向斜,向斜槽部受挤压,岩层坚硬,不易风化破碎;岩层向上弯曲处为背斜,背斜顶部在张力作用下,岩层易风化破碎。甲、丁处为背斜,其中丁处岩层有明显断裂,岩层更易风化破碎。故选D。(3)丹霞地貌属侵蚀地貌。张掖祁连山丹霞主要由红色砾石、砂岩和泥岩组成,三类岩石属于沉积岩,应形成于地势低洼处,河湖地势低洼,更利于沉积岩的形成;沉积岩形成后,随着地壳的运动,岩层发生弯曲形变并被抬升;后经外力侵蚀形成现在的丹霞地貌。故选B。11.答案:(1)D; (2)B;(3)A解析:(1)有图可知,一共有三种形式的水井,自流井、承压井和潜水井。潜水井是利用潜水,而承压井和自流井是利用承压水。自流井,因为承受压力,所以可以顺压力方向进行自流。由材料可知,当地一直都是阴雨天气为主,家门口的井水时涨时落,多数时间很浑浊,有时还有一股猪粪便的异味。可以判断井水类型为潜水井,A错误。潜水接受地表水和一部分地下水的补给,因此极易受到地表径流的影响,因为潜水容易受阴雨天气以及地表水的影响,处于第一个不透水层之上,所以接受补给的面积较大,更新速度快,更新的时间短,正确答案选D,井水的补给以地下水为主,而承压水的补给以湖水为主,B错误,只有自流井的井水有时会出地面,C错误。故选D。(2)从图中可以看出,盐城的弯曲方向是向下弯曲在地质构造上是向斜地貌形态为谷地,因此整体来说是向斜谷并未发生任何地形倒置现象,而是保持原来的形态,因此正确答案选B。(3)该井水类型为潜水井,抽取的是潜水,因此想变改要井水时滩时落,多数时间很浑浊,有时还有一股猪便的异味的情况,需要改变井水类型,将其变成承压水。因此需要凿穿第一个不透水层,由材料可知,甲处的海拔110米,甲地竖直向下第一隔水层底海拔92米,因此凿穿第一个不透水层还需更再向下挖18米,凿穿之后,该井水型便成了承压井,但是因为承压井受到水压的影向,水从高压流向低压达到平衡,甲处的海拔1 10米,但是低于承压水位海拔111米,为防止自流出井,要并口加高1米,故选A。12.答案:(1)A;(2)D;(3)C解析:(1)根据图示板块运动可知,华北板块向扬子板块俯冲,导致位于两大板块之间的地壳抬升,形成秦岭山脉。(2)根据材料并结合图示信息可知,图示地质历史时期,南秦岭以海相沉积为主,相对平缓。北秦岭位于两个板块交界处,上升为陆地时间较久,地壳岩浆活动频繁,且山脉主脊河流深切,形成许多峡谷,所以山坡短且较陡峭。第15页共15页
(3)据图可知,勉略洋洋底位于南秦岭与扬子板块内部相交接的部位,附近有岩浆喷岀洋壳,岩浆活动频繁,洋壳不稳定;岩浆喷岀洋壳冷却凝固后可能形成玄武岩,可能存在火山岛,而不是珊瑚岛;勉略洋地区未来会演变成陆地。13.答案:(1)C; (2)A解析:(1)从图中看,岩层⑥被断层①切断,故断层①形成时间晚于岩层⑥,A不对。从图中的断裂处看,岩层②断裂之后左侧相对上升,右侧的相对下降,B不对。④为岩浆侵入岩层,冷却凝固形成,④为在岩浆周围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岩,形成的内力作用不同,C对。⑤处为岩浆喷出地表形成,故物质主要来源于软流层,D不对。故选C。(2)a处为背斜,适宜开凿隧道可防水渗漏,A对。b处为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形成,花岗岩为侵入岩,B不对。c处有断层,地质不稳定,不适宜建坝蓄水,C不对。d区岩石为石灰岩,该岩石易渗水,故不是适合储水。故答案选A。14.答案:(1)C(2)D(3)B解析:(1)本题考查河流汊道的成因。伏尔加三角洲地区地势平缓、河床较浅、水量季节变化较大,因此河流经常改道,形成众多汊道,C正确。地势起伏较大,河道下切严重,则河流汊道较少;人工开挖排水渠不是三角洲多汊道的形成原因,A、B、D错误。(2)本题考查人类活动对河流的影响。水库建成后,水库大坝拦蓄河水用于农业灌溉,会使注入里海的水量减少,河水含沙量减少,沉积作用减弱,三角洲顶部地区面积不会缩小,上三角洲平原沉积物颗粒变小,A、B项错误;水库建成后,入湖径流量减少,里海水平面下降,下三角洲平原将向里海延伸,并不会加剧下三角洲的侵蚀,前三角洲面积可能会缩小,C项错误,D项正确。(3)本题考查河流水文特征变化对地貌的影响。在里海水平面快速下降时期,伏尔加河入湖径流减少,径流集中在主要汊道,导致主要汊道河床变窄、加长,A项错误;与主要汊道相邻的汊道将萎缩废弃,B项正确;里海水位下降,人工鱼道的作用增强,生物多样性减少,C、D项错误。15.答案:(1)选址特点:沿河。理由: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水源是必备条件。(2)变化:河床下降;河岸变陡;原因:地壳上升,河流下切,形成深切河曲。(3)深切河曲造成河床下降,地下水位下降,井水干枯,水源缺乏,导致气候更干旱,古城走向衰落。解析:(1)读图可知,三岔河古城周围地势平坦开阔,可利用土地面积较大,有助于城市建设和文化交流;靠近无定河,便于取水,水资源是当地生存必备资源。(2)根据材料,无定河河床出现下降,其原因是由于燕山运动的影响,地壳上升,河流下切侵蚀,河床下降,河岸变陡。第15页共15页
(3)三岔河古城位于干旱、半干旱荒漠气候区,降水稀少,水资源紧缺,地壳运动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取水条件变差;多风沙天气,气候恶劣,农业种植条件差,长时间缺少水资源和食物导致古城走向衰落。第15页共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