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初中 > 语文 > 饮酒(其五)课件

饮酒(其五)课件

pptx 2021-11-24 15:02:52 16页
剩余12页未读,查看更多需下载
饮酒(其五) 走近作者【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诗人、辞赋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陶渊明现存的作品,大都写于归隐之后,有诗一百六十多首,辞赋散文等十多篇。在这些作品中,他写农耕劳动,写与农民的交往,写农村恬静优美的自然景色,着力表现了自己田园生活的怡然自得之乐。情意真切,格调清新,简洁含蓄,富有韵味,称为“田园诗”。 诗歌诵读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意理解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功名利禄。细读感悟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陶渊明早岁满怀建功立业的理想,几度出仕正是为了要实现匡时济世的抱负。但他看到的是“真风告逝,大为斯兴”(《感士不遇赋》),官场风波险恶,世俗伪诈污蚀,整个社会腐败黑暗,于是便选择了洁身自好、守道固穷的道路,隐居田园,躬耕自资。知识链接: 2.“心远地自偏”中“远”的对象是什么?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3.诗人笔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悠闲地采撷菊花,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篱笆、菊、山、云、日、鸟,由近及远,构成了一幅质朴率真、自由恬淡,令人神往的田园风光的图景,表现了诗人回归自然后悠闲自得的心境。 4.从炼字的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作者心灵的自由与惬意。 “见”字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采菊时,无意间,山入眼帘,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的心境相映衬,准确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就失去了一种自然的意趣,体现不出物我合一的境。“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论诗》一品佳句--炼字美“见”与“望” “采菊”是俯,“见南山”是仰,俯仰之间,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合,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表现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世俗之外的情怀。二品佳句--意境美 5.“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从这大自然的飞鸟、南山、夕阳、秋菊中悟出了什么真意呢?“此”指远离官场尘嚣,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真意”指的是自然之趣,人生真谛,那就是人生不应该为功名利禄所累,不应该在污浊的现实前迷失自我,而应回归自然,坚守住心灵的净土。 ①陶渊明渴望自由,弃官归隐,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特点是“淡泊”。②弃官归隐,独善其身,是对当时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有积极意义。③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秽,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也有消极面。对陶渊明的隐居你怎么看? 小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首诗写诗人辞官回归田园后的心境和生活情趣,表现了诗人远离尘世的喧扰,在悠然自得的生活中获得了自由和恬静的心境。谨记:1.情景交融的句子:2.傍晚时山中的美丽景色:3.总结句(主旨句)(富含哲理的名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