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学 > 科学 >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docx 2022-07-07 05:02:17 200页
剩余198页未读,查看更多需下载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教材解读本单元通过组织学生亲历栽培植物的活动,引导学生研究绿色开花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使学生在观察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认识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植物器官,理解植物各器官在植物生长发育、繁殖后代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为学生逐步建立生命世界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认识搭建“脚手架”。本单元共8课,大致分为3个部分。第1~2课“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和“种植凤仙花”,引导学生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并在实际种植中体会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知道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条件。第3~7课“种子长出了根”“茎和叶”“凤仙花开花了”“果实和种子”与“种子的传播”,追随植物生长发育的过程,按照植物长出新器官的顺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认识植物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的形态特征及功能。第8课“凤仙花的一生”,是对凤仙花一生生长变化的总结,也是对整个单元学生亲历的科学实践过程的总结。学情分析植物会长高、长大,许多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会开花结果,这样一些事实,四年级的学生都知道,但还不曾去深入地探究。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认识植物在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理解植物的生命周期现象。学生本身就对植物世界充满好奇,美丽的凤仙花可以极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但大多数学生的种植经验不足,种植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教师要给予关注和指导,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种植成就感,为接下来对植物的研究奠定基础。教学策略1.根据教情,与其他单元的教学交叉进行。凤仙花的生长受气温、降雨、光照等因素的影响较大,教师在进行“种植凤仙花”探究活动的教学时,需要根据季节特点调整教学进程;另外一方面,凤仙花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的生长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教师可按具体生长情况做适当调整,如把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穿插到第二、三单元中间,以保证合理、有序地完成本学期三个单元的教学内容。2.根据学情,督促、帮辅、激励等适时跟进。凤仙花生长周期约为150~240天,周期较长,学生在观察凤仙花生长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例如教学间隔过长,学生遗忘作业;意外状况频出,学生难以坚持;作业本身难度高,学生易受挫;评价、激励不当,学生无动力等。面对这些问题,教师可以针对性地采取以下措施:定期提醒、督促学生观察凤仙花;鼓励学生出现意外状况时及时向老师寻求帮助,不要轻易放弃;作业按照难度分层布置,为学生进步提供“脚手架”;前置激励计划,适时跟进。第1课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教材P2~3)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累计____1____课时课题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植物的种子多种多样,不同植物的种子颜色、大小、形状等各不相同。2.知道种子都有种皮和胚,有些植物种子中有胚乳。3.知道胚是新植物的幼体,幼苗是由胚发育来的,大部分绿色开花植物用种子繁殖后代。科学探究目标1.能综合运用感官并用比较的方法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2.能用解剖的方法研究种子的内部结构,会用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及内部结构。3.能用画图、文字等方法记录种子的内部结构特征。4.能通过观察比较发现种子内部结构的共同特征。科学态度目标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种子内部结构产生探究的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种子是人类的主要粮食资源,保护植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常见植物的种子,知道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难点:了解种子的内部结构,知道种子内部每部分的生长情况。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蚕豆种子、浸泡过的蚕豆种子、花生等其他植物种子、放大镜、镊子、白纸、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种子萌发的视频、班级记录表、教学课件。流程教学设计二次备课聚焦1.提问:(教学提示:出示蚕豆、花生、玉米等不同植物种子的图片。)这些是什么?(预设:蚕豆、花生、玉米……)2.讲解:大家的回答都正确,科学上我们把它们叫作种子。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新生命的。3.提问:在春天,把这些种子播种到土里会怎么样?(预设:会发芽;会长大;会慢慢长成一棵新的植物;……)4.揭题:小小的种子为什么可以发育成全新的植物?这和它的形态与结构有怎样的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种子的奥秘。(板书: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设计意图】种子:认识种子之前,首先让学生知道种子属于植物体的器官,然后引导学生思考种子与新植物体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探究种子结构特征的欲望。种子植物所特有的器官,由雌蕊子房内的胚珠发育形成,包括种皮和胚。有的种子内部有胚乳。探索与研讨探索一:观察种子的外部特征1.提问:这些种子都一样吗?(预设:不一样。)你们准备用哪些方法来观察这些种子的外部形态呢?(预设: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手摸……)2.活动:给学生分组发放蚕豆、花生、凤仙花等植物的种子,引导学生用眼、鼻、手等感觉器官从颜色、形状、大小、气味、表面光滑程度等方面进行观察和描述。3.追问:蚕豆种子的外部形态是怎样的?(预设:棕褐色或青绿色,肾形,表面光滑且硬。)花生种子呢?(预设:浅红色,椭圆形,光滑且硬。)凤仙花种子呢?(预设:黑褐色,椭圆形,粗糙且硬。)4.小结:不同植物的种子外部形态各不相同。探索二:观察种子的内部结构1.过渡:种子的外部形态各不相同,但它们都能发育成植物,它们的内部结构有什么奥秘吗?2.活动:引导学生猜测种子的内部结构,并将自己的猜测以简图形式画在学生活动手册中。3.提问:大家的猜测各不相同,那种子里面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教学提示:给每个小组发一粒干蚕豆、一粒用水浸泡至膨胀的蚕豆、一张白纸和一个放大镜。)大家认为怎样观察能更方便地比较这两粒蚕豆呢?(预设:将白纸对折,把两粒蚕豆分别放在对折线两侧进行观察。)4.追问:你们发现了什么?(预设:它们外面都有“皮”包裹着;“皮”上都有一块像伤疤一样的斑痕;浸泡过的蚕豆膨胀了;……)5.讲解:大家观察到的种子外层的皮叫作种皮,具有保护种子的作用;疤痕样的部分叫作种脐。6.活动:指导学生分组观察种子的内部结构,并完成活动帮助卡种皮:种子外层的皮,一般由胚珠的珠被发育形成,具有保护胚的作用。7.交流:组织学生分组汇报各组的观察记录,相互交流各自的发现。8.讲解:蚕豆种子里有两片“豆瓣”,叫作子叶,其内部储存着丰富的营养物质,能为种子萌发提供所需的养分。子叶的连接处上面尖尖的结构叫作胚根,会发育成植物的根;下面小齿状的结构叫作胚芽,会发育成植物的茎和叶。连接胚芽和胚根的部分叫作胚轴。胚根、胚芽、胚轴和子叶共同组成了植物的胚。探索三:观察更多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1.过渡:我们刚才观察的是蚕豆种子,那么其他种子的内部结构会是怎样的呢?(教学提示:出示玉米、花生等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图。)2.提问:你们有什么发现吗?(预设:花生种子和蚕豆种子的内部结构相似,都有两片子叶;玉米种子只有一片子叶;这些种子都有种皮和胚;……)3.小结:虽然不同植物的种子外部形态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内部结构都基本相同,一般都有种皮和胚的结构。通过猜测、绘图、解剖等途径,观察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并初步理解胚可以发育成新的植物体。研讨汇报拓展与小结1.小结:植物种子由种皮和胚组成。种皮保护种子,胚能发育成新植株,其中胚根发育成根,胚芽发育成茎和叶,子叶提供营养。2.拓展:种子除了能发育成新的植株,还能用于艺术创作呢!(教学提示:课件出示种子贴画,并播放制作视频。)你们学会了吗?请在课后寻找不同植物的种子创作一幅种子贴画。【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身边更多的植物种子,做种子贴画是将科学学习拓展.到艺术领域,有利于彰显学生的个性,进一步激发学生收集更多植物种子的兴趣,丰富学生对种子多样性的认识。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本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植物的种子,激发学生对观察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和种植植物的欲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根据已有认知进行预测的意识与能力。课后作业三、选择题。1.下列图片中,绿豆种子是()。4.干瘪(biě)的蚕豆种子的种皮是很难剥离的,我们可以采用()的方法,这样就能轻松分离得到完整的种皮和胚。A.用水浸泡一天B.用小刀割开C.用手撕开5.下列种子的结构中,对种子起保护作用的是()。A.胚根B.种皮C.胚芽参考答案三、1.B4.A5.B第2课种植凤仙花(教材P4~6)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累计____1____课时种植凤仙花课题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知道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水分和空气。科学探究目标1.会用播种的方法栽培植物。2.能利用种植杯观察种子萌发的过程。3.能制订植物生长变化的观察计划。科学态度目标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种子萌发过程产生探究的兴趣。2.乐于运用长期观察记录的方法完成研究植物的生长变化。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植物生长依赖于适宜的环境条件,具有保护土壤和周围环境的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种子萌发的过程,知道种子萌发和植物生长需要的条件。难点:制订植物生长变化观察计划并进行长期观察和记录。为学生准备:种植材料(花盆、土壤、凤仙花种子、水、小铲子、小石头)、透明杯、卫生纸、蚕豆(或黄豆)种子、大白纸。教师准备:播种活动视频、教学课件。教学准备流程教学设计二次备课聚焦1.提问:我们上节课认识了很多植物的种子,谁能说说植物种子都有哪些结构?(预设:种皮和胚;种皮、子叶、胚根、胚芽和胚轴。)种子的哪一部分能发育成植物?(预设:胚。)2.追问:(教学提示:出示本课首页的幼苗图片。)你们认为种子是如何发育成一株幼苗的呢?(预设:先种到土里,再浇水、晒太阳。)那所有的种子都能萌发、长成新植物吗?(预设:不一定,有的种子可能坏了,还可能没有合适的生长条件。)3.揭题:种子萌发和植物生长需要什么样的条件?播种后种子在土壤中会发生什么变化呢?从本次课开始,我们就来学习种植凤仙花,并观察它是如何生长变化的。(板书:种植凤仙花)【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幼苗图片来引导学生思考种子萌发和植物生长需要什么条件,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播种:又称撒种,指将植物的种子种入土壤中,是栽培绿色开花植物的主要方式。探索一:种植凤仙花(选种、播种)1.提问:大家知道播种时放多少土、种子埋多深才能使种子更容易成活吗?(预设:不知道。)探索与研讨2.过渡:为了让种子的成活率更高,我们先一起来观看一段视频,学习如何正确播种吧!3.演示:播放播种活动视频,引导学生认真观看。4.活动:发放凤仙花种子和播种材料,指导学生动手播种凤仙花种子。【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引导学生掌握选种标准,学习播种方法,提高学生播种的成功率,为后续的观察活动打好基础。探索二:设计制作种植杯1.过渡:刚才各个小组都将凤仙花的种子种入了土壤中,也就是说大家都完成了凤仙花种子的播种。种子在土壤里可能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预设:会长出根;会发芽;会变大膨胀;……)2.讲解:种子在土壤中吸水后,种皮会膨胀软化,胚的体积增大并突破种皮,胚根先开始发育成根,胚芽再发育成茎和叶,这个过程叫作种子萌发。3.提问:那我们要怎样才能观察到种子萌发呢?(预设:将种子种在透明的花盆里。)4.活动:指导学生分组制作种植杯。5.提问:种子种到土壤里就一定会萌发吗?(预设:不一定。)你们知道种子萌发需要什么吗?(预设:阳光、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6.讲解:种子从萌发到长成一棵完整的植物都需要一定的生长条件,其中,萌发时需要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不需要阳光。通过制作种植杯,使学生便于观察种子的萌发过程,并引导学生根据种植活动和生活经验预测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探索三:制订植物生长变化观察计划1.过渡:植物的生长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如果我们种下去的凤仙花种子成活变成幼苗了,它还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预设:会长高;会长出叶子;会开花、结果。)2.提问: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进行记录?(预设:拍照、文字、绘画等。)3.追问:看来同学们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观察植物的变化了,为了能让同学们在种植过程中更方便记录获取的信息,请大家分组合作,制订一份植物生长变化观察计划。大家认为,计划表中应该包含哪些观察内容呢?(预设:植株高度、植物的颜色、生长情况等。)4.活动:出示计划表雏形,引导学生讨论并完善计划表。【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据研究植物生长变化的需要,思考并确定观察、记录的内容和方法,明确怎样才能更好地记录植物生长变化过程,学会制订植物生长变化观察计划,养成坚持观察的良好习惯。研讨汇报拓展与小结1.过渡:本次课,我们选择了凤仙花和蚕豆进行种植活动,它们都是由种子发育而成的。在我们生活中,还有一些植物能用自己的根、茎或叶来繁殖后代,如土豆、红薯、天竺葵等。(教学提示:出示土豆、红薯、天竺葵繁殖图片。)2.布置任务:请大家回家后,选择一些带芽眼的土豆块、红薯块或天竺葵的枝条种到花盆里,观察它们的生长变化。3.小结:植物的世界还有更多丰富的知识和秘密等待我们去探索,希望同学们能够在课后坚持观察和记录!【设计意图】拓展学生关于植物繁殖方式的认识,帮助学生了解除种子繁殖之外植物的其他繁殖方式。板书设计教学反思上一课,学生通过学习已经认同种子中的胚是新生命的幼体,种子萌发可以发育成新的植物。本课通过组织学生种植凤仙花、制作种植杯、做长期观察计划,引导学生观察种子在土壤中的萌发过程,从而明白不是所有的种子都能发育成新的植物,知道种子的萌发需要一定的条件,进而对种子萌发后植物的生长变化产生兴趣。本课的种植活动是否成功、种植的植物能否健康成长、观察记录计划是否切实可行,是整个单元教学目的得以达成、教学活动得以顺利推进的关键,因此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及时引导、给出建议并提醒学生坚持每天进行观察和记录。课后作业四、状状正在种植凤仙花,但是在种植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你能帮帮他吗?1.凤仙花在播种时要经历以下四个步骤,正确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填序号)。①浇水②填土③播种④选种2.播种凤仙花种子时,要先把一块小瓦片放在花盆的出水孔上,然后再放入适量的土,放一块小瓦片的目的是()。A.浇水时,水不会漏掉B.防止小虫子爬进花盆里C.浇水时,多余的水会流出,而土壤不会外漏3.播种完成后,要在花盆中浇适量的水。这里适量的水是指()。A.浇5~10滴水B.使土壤湿润即可C.使土壤浸泡在水中4.播种完成后,要将花盆放到()的地方。A.温暖B.干燥C.凉快参考答案四、1.④②③①2.C3.B4.A第3课种子长出了根(教材P7~9)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累计____1____课时课题种子长出了根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最后长成幼苗,根总是向下生长。2.知道根能够吸收水分、无机盐以及固定植物,维持植物生存。3.知道生活在不同环境中植物根的外部形态具有不同的特点。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基于观察描述种子的萌发过程。2.能用画图的方法记录根吸收水分的实验现象。3.能以实验现象和生活现象为依据说明根的作用。科学态度目标1.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调整自己的观点。2.乐于运用实验的方法探究根的作用。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知道环境影响植物生存,具有环境保护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植物根的生长变化并做好记录,知道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难点:通过实验验证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为学生准备:大试管、带根的植物、植物油、水、红墨水、不同颜色的记号笔、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种子萌发过程视频、教学课件。教学准备流程教学设计二次备课聚焦1.引入:上节课,我们进行了播种,大家种在种植杯中的蚕豆种子和种在花盆中的凤仙花种子萌发得怎么样了呢?(预设:种子发芽了,还长出了根;种子发芽了,但是没能成活;种子没有发芽。)2.揭题:是什么原因导致有的种子没有萌发或萌发后没有成活呢?萌发了的种子经历了怎样的过程?种子长出的根有什么作用?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种子萌发的过程及根的作用。(板书:种子长出了根)【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种子没有萌发的原因,帮助学生进一步强化“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环境条件”的认知,并将话题聚焦到种子萌发的过程。探索与研讨探索一:描述种子萌发的过程1.提问:许多同学种下的种子都发芽了,你们观察到了它们发芽的过程了吗?(预设:观察到了。)种子萌发先长出什么?后长出什么?(预设:先长出根,后长茎和叶。)2.追问:芽:根生长的方向是怎样的?(预设:总是向下生长。)茎生长的方向又是怎样的?(预设:总是向上生长。)接下来让我们看看种子萌发的过程到底是怎样的。(教学提示:播放种子萌发过程视频,引导学生认真观看。)3.小结:(教学提示:出示教材P8四幅种植杯中种子发芽的图片。)通过实验观察,我们发现种子萌发先长出一个小芽,这个小芽叫作根芽。根芽先向下生长,逐渐长大形成根;然后另一端向上生长,逐渐形成茎并长出叶。无论种脐朝向哪个方向,最后根总是向下生长、茎总是向上生长,并且根生长的速度很快。4.过渡:你们知道根是种子的哪部分发育而成的吗?(预设:胚根。)那么植物的根有什么作用呢?让我们继续探究。【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交流在自己的种植杯内观察到的现象,描述种子萌发的过程,并出示种子萌发的过程图,为学生理解土壤中的种子萌发提供“脚手架”。探索二:推测并证明根的作用1.提问:种子萌发需要什么条件?(预设:水、空气和适宜的温度。)种子萌发总是先向下长出根,下方有什么呢?(预设:有浇过的水。)由此,你们推测根有什么作用?(预设:吸收水分。)2.布置任务:你们打算怎么证明自己的推测呢?请大家分组讨论证明各自推测的实验方法。植物的幼体,可以发育成茎、叶或花的部分。3.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8实验方法,分发材料,指导学生分组实验。4.提问:试管中的水位有什么变化?(预设:在不断下降。)每天变化了多少?(预设:每天下降0.3厘米左右。)这个变化说明了什么?(预设:说明植物的根具有吸收水分的作用。)5.小结:植物的根能够吸收水分。生长在土壤里的植物,土壤中除了有水分,还有无机盐等养料,因此植物的根可以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等养料,以此来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设计意图】基于种子萌发先长出根,并且根总是向下生长这一现象,引导学生推测根的作用,培养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推理、提出假设的能力。再引导学生利用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的推测,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和方法。研讨汇报拓展与小结1.提问:不同的植物,根的形态特征不同。(教学提示:出示教材P9六种植物的图片。)大家都见过这些植物吗?(预设:都见过;没见过胡杨。)请大家仔细观察它们的根,能发现有什么不同吗?(预设:凤仙花的根有一个较粗较长的主根,葱和仙人球的根像胡须,浮萍的根短而小,榕树和胡杨的根粗而长。)2.讲解: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植物,根的形态和特征有所不同。像凤仙花的根这样,由明显主根及各级侧根组成的根系叫直根系,像葱的根这样,主根和侧根区别不明显,呈胡须状的根系叫须根系。一般来说,高大的植物往往比矮小的植物根系发达,木本植物往往比草本植物根系发达,干旱缺水的环境中生长的植物根系更发达。3.提问:(教学提示:出示红薯和萝卜的图片。)这两种植物大家肯定都见过或者吃过,你们知道它们是植物的什么部分吗?(预设:它们都是植物的根。)4.讲解:没错,像红薯和萝卜这样,有些植物的根发生变态,具有储存养分的作用,有的还能用于繁殖,这样的根叫变态根。5.小结:种子萌发先长根,根总是向下生长;再长茎和叶,茎总是向上生长,逐渐发育成幼苗。根能够吸收水分、无机盐以及固定植物,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植物,根的形态和特征有所不同,这是植物维持自身生存需要所致。【设计意图】认识更多植物的根,帮助学生了解植物根的多样性,认识到植物根的形态与其生活环境相关联。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本课先以学生播种在花盆和种植杯中的种子发芽为基础,引导学生交流观察到的种子萌发的过程。当学生发现种子先长出根,并且根总是向下生长的现象时,部分学生表现出好奇与兴奋,因为这与他们的认知是冲突的。再提出“为什么会先长出根”和“根有什么作用”的问题,很好地顺应了学生的思维发展需求。然后让学生根据已有的认知推测根的作用,再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培养学生有依据地进行推测的意识,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发现根的作用。最后用多种植物的根的图片,让学生知道不同种类的植物和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植物,它们的根的形态不同,帮助学生建构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认识。课后作业四、给下面种子发芽的过程排序。五、菲菲做了如图所示实验,将一棵带根的植物放入有红色水的试管中,用红笔在水面处做好红线标记,并在水面上滴些植物油,观察试管中的液面变化。1.用红笔做好红线标记是为了()。A.观察比较一段时间后液面的变化B.给每组的试管做记号,以免认错C.好看2.在水面上滴植物油是为了()。A.保温隔热B.做标记C.防止试管里的水蒸发3.过了几天后,我们可以观察到试管里的液面,这说明植物的根具有的作用。参考答案四、25413五、1.A2.C3.下降吸收水分第4课茎和叶(教材P10~12)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累计____1____课时课题茎和叶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茎和叶是植物的营养器官,不同环境中植物的茎、叶外部形态不同。2.知道茎具有支撑植物以及运输水分和养分的作用。3.知道叶能吸收阳光制造养分,能蒸腾水分调节体温,维持植物正常的生命活动。科学探究目标1.能基于观察描述凤仙花叶在茎上分布的样子,发现其生长规律。2.能基于观察及已有认知推测茎与叶的功能。3.能利用实验收集证据、验证推测,得出结论。科学态度目标1.对茎与叶的作用表现出探究的兴趣。2.尊重事实,能依据事实调整自己的想法。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环境会影响植物生长,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重点:植物茎和叶的作用。教学重难点难点:用横切和纵切的实验方法探究茎的作用,通过观察探究,推测叶的作用。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凤仙花、浸泡过红墨水的凤仙花的茎、小刀、软尺(或卷尺)、小盘子(或垫板)、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课前一周用黑色纸遮住一片叶子的凤仙花植株、课前一天用干燥的塑料袋套住一片叶子的叶片较大的植物、教学课件。流程教学设计二次备课聚焦1.引入:出示一组呈现凤仙花生长过程的照片(或播放一段凤仙花幼苗生长的视频),引导学生认真观看。2.提问:凤仙花种子萌发后,在生长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预设:茎长高长粗了;长出了很多叶子。)3.追问:茎和叶分别是什么样的呢?(预设:茎是直直的、圆柱形的;叶长在茎的上面,叶是细长的。)4.揭题:现在凤仙花的茎到底有多高?茎上又有多少叶?茎和叶有什么作用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茎和叶。(板书:茎和叶)茎:植物的营养器官,连接根与叶、花和果实,有运送水分、无机盐、养分及支持植物体的作用。有些植物的茎具有储存养分、繁殖后代的作用。【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茎和叶的观察结果进行多角度、全方位地交流,为后面关于茎和叶的研究奠定基础。叶:植物制造营养的重要器官,能进行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和呼吸作用。探索与研讨探索一:观察凤仙花的形态特征1.过渡: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观察茎和叶?(预设:茎的高度;叶片数量;叶是怎样长在茎上的;茎的粗细;……)大家说的这些都正确。今天,我们在课堂上主要观察植物的高度、叶片的数量及叶在茎上的分布情况。2.活动:给每组分发凤仙花植株,指导学生按要求观察并记录凤仙花的形态特征。3.提问:通过观察,大家发现凤仙花的茎有怎样的生长变化?(预设:茎长高了、长粗了。)它的叶在茎上是如何分布的?(预设:是交错分布的。)你们猜猜这样分布的好处是什么?(预设:这样分布叶子不会相互遮挡,都能晒到阳光。)4.小结:随着凤仙花茎的长高,叶也越来越多。凤仙花的叶在茎上的生长方式是互生,从上往下看,每一层叶子交叉排列,这样的生长方式有利于叶最大面积地接受阳光照射。探索二:探究茎的作用1.过渡: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凤仙花的茎不断长高、长粗,那么它有什么作用呢?(教学提示:出示将带叶的凤仙花的茎放入盛有红色水的锥形瓶中几个小时后与放入之前的对比图片。)2.提问:通过对比图片,大家发现凤仙花的茎和叶有什么变化?(预设:都变成了红色。)为什么会变红呢?(预设:可能是茎将水分输送给了叶片。)茎里可能是什么样子的?(预设:可能有许多像管子一样的结构。)让我们将风仙花的茎分别纵切和横切开来看看。3.活动:分发实验材料,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4.讲解:通过实验,我们可以证实茎具有运输水分的作用。除此之外,茎同时也运输养分给植物的各个部分,还能起到支撑植物的作用。探索三:探究叶的作用纵切:在植物解剖中,沿着物体长度的方向进行切割的方式。横切:在植物解剖中,沿着物体宽度的方向进行切割的方式。蒸腾(作用):1.过渡:前面我们通过观察,发现凤仙花的叶在茎上的生长方式是互生,我们推测这样生长的好处是可以让叶片最大面积地接受阳光的照射。如果不让叶片接受阳光的照射会怎样呢?2.演示:出示课前一周用黑色纸遮住一片叶子的凤仙花植株,将黑色纸取下,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片叶子。3.提问:这片被遮住的叶子发生了什么变化?(预设:被遮住的叶子变黄了。)为什么会变黄呢?(预设:没有阳光,叶子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叶还会有其他作用吗?4.演示:出示课前一天用干燥的塑料袋套住一片叶子的叶片较大的植物,引导学生观察塑料袋内的变化。5.提问:塑料袋内发生了什么变化?(预设:里面有很多小水珠。)你们认为这些水珠是怎么来的呢?(预设:植物通过根吸收的水分被叶片散发出来了。)6.小结:水分以水蒸气状态从植物体表面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主要通过叶片表皮上的气孔开闭完成。蒸腾作用一方面拉动水分、无机盐在植物体内流动,确保植物各部分的需要;另一方面能调节植物体温,维持其正常的生命活动。植物的茎具有支持植物体的作用,茎中有管状结构,将根吸收的水分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供给茎本身和叶、花等利用或通过叶片进行蒸腾作用。植物的叶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养分也通过茎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供使用或贮藏。【设计意图】先让学生掌握观察和测量的方法,再引导学生对茎和叶进行多角度、全方位地观察并交流结果,为后面的研究奠定基础。通过引导学生对茎和叶的作用进行推测,培养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及已有经验进行推理的能力,再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讨汇报拓展与小结1.过渡:出示浮萍、香蕉树、仙人掌和胡杨树的图片,引导学生认真观察。2.布置任务:你们认为这些植物分别生活在什么环境呢?请大家分组讨论,表述自己推测的理由。3.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植物具有与所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典型特征?(预设:生长在干旱缺水、气温严寒环境中的松树,它的叶退化成了细长的针状,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保持体温。)4.过渡:不同环境中的植物,不仅根和叶具有不同的形态,它们的茎也会有不同的形态。(教学提示:出示向日葵、矮牵牛、土豆、西瓜和葡萄的茎的图片。)5.讲解:向日葵等大多数植物的茎垂直于地面直立向上生长,这样的茎叫直立茎;矮牵牛等植物的茎缠绕在其他物体上生长,这样的茎叫缠绕茎;葡萄等植物的茎靠吸盘和卷须攀爬在其他物体上生长,这样的茎叫攀缘茎;西瓜等植物的茎平卧地面,沿地面蔓延生长,这样的茎叫匍匐茎;土豆等植物的茎的形态和结构都发生了变化,这样的茎叫变态茎。6.拓展:请大家课后收集更多奇特的茎和叶的图片,了解这些植物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更多植物的茎和叶,进一步理解不同环境中生活的植物,其茎和叶等外部形态具有不同的特点,建构植物的形态特征与生活环境相联系的认识。板书设计教学反思首先引导学生对凤仙花的生长过程进行观察和交流,再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的高度和叶的分布,并用尺测量植株(茎)的高度,观察叶由中心向四周生长的分布形态,丰富学生对茎和叶的感知。然后用先推测后验证的方法探究了植物茎和叶的作用,加强学生对茎和叶功能的认识,也培养了学生根据现象提出假设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的能力。最后通过介绍多种具有不同根、茎、叶的植物,并引导学生推测适合它们生活的环境,帮助学生建构植物的形态特征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认识。课后作业三、选择题。1.凤仙花的叶在茎上的分布情况如图所示,这样分布的好处是()。A.可以接收更多的阳光B.可以接收更多的水分C.可以接收更多的空气2.凤仙花制造“食物”的器官是()。A.根B.茎C.叶3.把凤仙花的叶子用黑色纸袋遮住,3天后不会出现的现象是()。A.叶片越来越绿B.叶片颜色变浅C.叶片枯萎参考答案三、1.A2.C3.A第5课凤仙花开花了(教材P13~14)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累计____1____课时课题凤仙花开花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绿色开花植物生长到一定时期会开花。2.知道植物的花多种多样,可以分为完全花和不完全花。3.知道完全花一般由花萼、花瓣、雄蕊、雌蕊等部分组成。4.知道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结构。5.知道雄蕊上有花粉,受精后雌蕊可以发育成果实和种子。科学探究目标1.能利用解剖的方法由外到内有序地观察花的结构。2.能通过观察比较概括花的共同特征。3.能根据花各部分的结构特征及花开花谢的现象推测花各部分结构的功能。科学态度目标1.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植物花的结构与功能产生探究兴趣。2.能以事实为依据描述观察结果。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植物的外形特征与环境相关,有保护环境的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运用工具观察、测量并记录数据,通过解剖活动认识凤仙花各部分的结构及其功能。难点:根据花各部分的结构特征及花开花谢的现象推测花各部分结构的功能。为学生准备:教学准备开花的凤仙花植株、桃花、雄性南瓜花、雌性南瓜花、百合花、镊子、双面胶、白色A4纸、放大镜、棉签、花的结构观察记录表。教师准备:解剖花的视频、昆虫和风力传粉的视频、教学课件。流程教学设计二次备课聚焦1.引入:大家种的凤仙花都开花了吗?(预设:开花了。)凤仙花的花朵是什么颜色的呢?(预设:红色;粉色;紫色;……)凤仙花开花的过程是怎样的呢?2.活动:指导学生交流这段时间观察到的凤仙花生长变化的情况,描述观察到的凤仙花开花的过程。3.揭题:大家都有注意到自己种的凤仙花开花了,但是你们知道凤仙花具体是什么样的吗?它经历了怎样的花开花谢过程呢?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花的结构及花开花谢的过程。(板书:凤仙花开花了)【设计意图】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花上,聚焦花的结构。探索与研讨探索一:观察花的结构1.提问:请大家再仔细观察凤仙花,看看它有哪些结构?(预设:有花瓣和花蕊,花瓣外面还有几片小小的叶子。)2.过渡:大家观察得比较仔细,但是花里面还有一些结构我们不方便观察。接下来,让我们用解剖的方法来观察花的每个结构。如何正确解剖呢?让我们通过视频学习一下。(教学提示:播放解剖花的视频。)花瓣:3.提问:大家学会了吗?你们说一说解剖花的过程要注意什么。(预设: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用镊子夹住花各部分的基部,小心地撕下来。)4.活动:分发花的结构观察记录表,指导学生分组合作,解剖凤仙花。5.交流:凤仙花的每一部分有什么特点?可能有什么作用呢?(教学提示:学生一边描述结构特点、猜想作用,教师一边引出结构的名称。)6.小结:花的一部分,位于花萼内,具有保护花内部的功能。一朵花中花瓣的总称叫花冠。雄蕊:一朵凤仙花由四个部分组成,分别是花萼、花瓣、雄蕊和雌蕊。一朵花所有萼片的总称叫花萼,花萼有保护花蕾的作用;花瓣的颜色大多鲜艳绚丽,可以吸引昆虫为其传粉;雄蕊和雌蕊是花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植株后代的繁衍。【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亲自动手解剖凤仙花,使学生深刻且清晰地认识花的结构,理解花的结构与其功能的关系。探索二:观察其他植物的花,比较它们的相同与不同1.过渡:凤仙花有这样的结构,那么其他植物的花是不是也由这四部分组成呢?让我们继续观察。2.活动:给各小组分发百合花、两种南瓜花和桃花,指导学生观察这些花的结构,比较它们的相同和不同并记录。3.提问:比较这些花的结构,有哪些相同和不同?(预设:不同之处是百合花没有花萼,南瓜花1号没有雌蕊,南瓜花2号没有雄蕊,桃花各部分结构都有;相同之处是它们都有花瓣和花蕊。)4.小结:植物的雄性繁殖器官,由花丝和花药组成。花药内有花粉囊,花粉囊中有花粉。雌蕊:像桃花这样,有花萼、花瓣、雄蕊和雌蕊四部分结构的花叫作完全花;而像百合花这样没有花萼,甚至没有花瓣,缺少一部分或几部分的花叫作不完全花。花一定有花蕊,大部分植物的一朵花中既有雌蕊又有雄蕊,这样的花叫作两性花;而有些植物的一朵花中只有雄蕊或只有雌蕊,这样的花叫作单性花。单性花可以分为雄性花和雌性花。【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更多植物的花,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它们之间的异同,使学生知道花可以分为完全花和不完全花,丰富学生对花的多样性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类及抽象概括的能力,帮助学生建构生物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认识。探索三:观察花的雄蕊和雌蕊1.提问:通过刚才的观察,我们发现植物的花虽然各有不同,但它们都有花蕊,而且雌蕊和雄蕊都被花瓣包裹在最里面。你们认为这是什么原因呢?(预设:雌蕊和雄蕊是花的重要部分,所以要保护起来。)2.过渡:接下来,让我们仔细观察一下花的雌蕊和雄蕊各有什么特点,为了方便观察,我们就选择花蕊比较大的百合花作为我们的观察对象。3.活动:引导学生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百合花的雄蕊和雌蕊。植物的雌性繁殖器官,由柱头、花柱、子房组成。子房内有胚珠,胚珠内有卵细胞。4.小结:花的雄蕊由顶端的花药和下面的花丝组成,花药中有花粉;雌蕊由顶端的柱头、中间的花柱和底部膨胀的子房组成,柱头上有黏液。【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放大镜观察花的雄蕊和雌蕊,使学生认识到在花的各部分结构中,雄蕊和雌蕊是花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形成果实和种子有关。研讨汇报拓展与小结1.过渡:我们知道花的雌蕊会发育成果实,但是花必须完成传粉才能发育成果实。那么自然界中的传粉过程是怎样完成的呢?2.活动:播放昆虫和风力传粉的视频,引导学生认真观看。3.提问:现在大家知道什么是传粉了吗?(预设:雄蕊的花粉粘到了雌蕊的柱头上。)接下来,我们试着给花进行人工授粉,体验传粉的过程。4.活动:指导学生分组为凤仙花进行人工授粉。5.小结:自然界中的植物多种多样,它们用不同的方式完成传粉的过程。只有完成传粉,植物的花才能发育成果实。【设计意图】了解多种传粉方式,并开展人工授粉活动,提升学生继续探究花的兴趣。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本课的理论知识较多,学生不容易记牢,因此本课设计了多种教学活动形式,运用多种方法辅助教学。在讲解花的结构时,指导学生解剖凤仙花,让学生亲身体验;在讲解传粉的方式时,播放视频,使科学概念可视化。活动多样化,能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本课还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爱护植物、珍爱生命的意识。课后作业三、选择题。1.解剖凤仙花的花朵的正确顺序是()。A.从外到内B.从上到下C.从内到外2.下列图片中表示雄蕊的是()。3.观察百合花(如图)的结构,我们发现百合花缺少()。A.雌蕊和雄蕊B.花瓣C.花萼4.下列关于花的雄蕊和雌蕊的说法错误的是()。A.雄蕊上有花粉B.雌蕊上有黏液,可以接收花粉C.雄蕊可以发育成果实参考答案三、1.A2.B3.C4.C第6课果实和种子(教材P15~16)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累计____1____课时课题果实和种子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植物生长过程,花凋谢后会结出果实。2.知道果实由果皮和种子两部分组成。3.知道植物通过产生足够的种子繁衍后代,使它们得以世代相传。科学探究目标1.能基于观察获得的信息描述果实的生长变化过程。2.能运用解剖的方法观察果实的结构。3.能基于果实和种子的结构特点及已有认知,分析果实和种子的作用。科学态度目标1.能保持研究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2.尊重事实,乐于分享自己的想法,接纳他人的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保护植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植物的果实由果皮和种子两部分组成,明白果皮的作用在于保护和传播种子。难点:认识植物的生长变化规律,预测植物下一阶段的变化情况。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已结果的凤仙花植株、桃、西瓜、豌豆荚、花生、苹果、莲蓬、小托盘、小刀、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凤仙花果实生长变化图片、教学课件。流程教学设计二次备课聚焦1.引入:(教学提示:提前让学生将自己种的凤仙花带到学校。)请大家将自己种的凤仙花摆到课桌上,前后互相观察,看看不同凤仙花的状态。2.提问:果实:大家种植的凤仙花这段时间有什么新的变化?(预设:凤仙花有的开得很茂盛,有的正在慢慢凋谢;有的花已经凋谢了,留下了刚长出来的果实;有的果实已经裂开了。)3.揭题:授粉后的凤仙花慢慢凋谢,逐渐形成了果实。那么,凤仙花的果实是什么样的?果实对植物来说有什么作用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果实和种子。(板书:果实和种子)【设计意图】对果实的形态结构特征及果实的作用进行提问来聚焦话题,引导学生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认识并研究生物体。一般包括果皮和种子两部分。植物受精后,由雌蕊的子房发育形成果实;子房壁发育形成果皮,子房中的胚珠发育成种子,胚珠中的受精卵发育成胚。探索与研讨探索一:描述果实的生长变化过程1.提问:请大家在自己的凤仙花植株上找一朵凋谢了的花,用镊子轻轻挑开,观察里面有什么。(预设:雌蕊下端的子房膨胀了。)这就是果实的雏形。由此,可以说明什么?(预设:果实是由花的雌蕊发育而来的。)2.追问:凤仙花的果实是什么样的?(预设:形状是椭圆形,颜色是嫩绿色的;果实的表面有小刺毛。)3.布置任务:刚刚大家看到的是新结出来的果实,接下来,请大家在你们的凤仙花植株上找出处于不同生长阶段的果实,仔细观察它们的特点,并根据时间顺序总结出果实的生长变化过程。(教学提示: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并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陈述自己的发现。)4.小结:刚结出的凤仙花果实的果皮鲜嫩呈绿色,之后会长大至成熟并变黄变干,然后会自己开裂,将里面的种子弹出去。【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花变果实的部分,帮助学生找到果实是由雌蕊发育来的证据;再引导学生观察处于不同生长阶段的果实,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果实生长变化过程的认识。探索二:观察凤仙花果实的结构1.过渡:(教学提示:出示一颗成熟的凤仙花果实。)这么饱满的身体里,藏着什么呢?让我们将它打开看一看。2.活动:引导学生在自己的凤仙花植株上摘下成熟的果实并打开观察。果皮:3.提问:凤仙花果实的结构有哪些?(预设:果皮和种子。)这些果皮有什么作用?(预设:果皮可以保护种子,避免受到外界的敌害;果皮被其他动物吃了以后,还可以帮助植物传播种子。)4.追问:一颗凤仙花果实中有多少粒种子?(预设:18粒;16粒;17粒;……)一株凤仙花一共有多少粒种子呢?(教学提示:指导学生先选5个果实,数出其中的种子数,然后估算每个果实中平均有多少粒种子。再数一数整株凤仙花上的果实数,最后估算出一株凤仙花上结出的种子数。)5.小结:凤仙花的果实由果皮和种子组成。果皮可以保护种子,还可以帮助植物传播种子。一颗凤仙花果实中大约有十几粒种子,种子呈黑褐色的椭圆形。【设计意图】由子房壁的组织分化、发育而成的果实部分。成熟的果皮一般分为外果皮、中果皮和内果皮,生活中常说的果皮一般指的是果实的外果皮。通过解剖,引导学生自行发现和总结凤仙花果实的结构;指导学生数并计算种子的数量,用数据让学生真实感受“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含义,体会开花、结果对于植物繁殖后代的意义。探索三:观察更多植物的果实,比较它们的相同与不同1.过渡:除了凤仙花,你们还知道哪些植物也会结出果实,长出种子呢?(预设:苹果、油菜花、桃……)不同的果实,有哪些相同与不同呢?2.活动:给各小组分发桃、西瓜、豌豆、莲蓬、花生和苹果,指导学生采用解剖的方法进行观察,比较不同果实的相同与不同。3.小结:不同植物的果实在形状、颜色、大小等外部形态上各不相同,但内部结构大致相同,都有果皮和种子两部分。【设计意图】通过指导学生观察不同植物的果实,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生物世界的多样性,建构生物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研讨汇报拓展与小结1.过渡:我们经常吃的食物哪些是果实,哪些是种子呢?(教学提示:出示常吃的食物种类。)2.活动: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哪些食物食用的是果实,哪些食用的是种子。3.小结:常见的食物中,水果类食用的部分通常是果实(的果皮),豆类、坚果类和粮食类食用的部分通常是种子,蔬菜类食用的部分通常是果实(的果皮)和叶。【设计意图】基于对果实结构特征的认识,引导学生将科学学习延伸到生活实际。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本课设计了三个探索活动,主要引导学生从果实的生长变化和收获种子的现象两个层面体会丰收的喜悦。活动中,一方面渗透科学讲求实证的思想,帮助学生树立用证据陈述观点的意识;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习使用观察记录,培养学生整理信息、分析资料的意识和能力,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水平。课后作业第7课种子的传播(教材P17~18)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累计____1____课时课题种子的传播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植物繁殖需要将种子传播出去,不同的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不同。2.知道种子的传播方式与果实或种子的形态结构有关。3.知道种子的传播方式包括动物传播、水力传播、风力传播和弹力传播等。科学探究目标1.能依据果实、种子的形态结构推测种子的传播方式。2.能通过制作种子模型,模拟种子的传播方式。科学态度目标1.对种子的传播方式表现出探究的兴趣。2.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植物的生存、种群的延续与环境息息相关,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并掌握常见的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难点:根据果实和种子的外部形态结构推测种子的传播方式。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凤仙花、苍耳、蒲公英、莲蓬、樱桃等植物的果实,活动记录单、长条形薄纸片、橡皮泥、长条状粘扣、纸团。教师准备:凤仙花果实爆裂的视频、教学课件。流程教学设计二次备课聚焦1.引入:这段时间,你们的凤仙花果实有什么新的变化吗?(预设:变黄了;越来越成熟了;有些果实裂开了。)那你们观察到了果实裂开的过程了吗?(预设:没看到;看到了。)大多数同学没有看到凤仙花果实裂开的过程,那我们就通过一段视频来观察一下。2.活动:播放凤仙花果实爆裂的视频,引导学生认真观看。3.提问:凤仙花果实是怎样裂开的?(预设:是突然爆裂的。)果实爆裂后种子到哪里去了?(预设:种子被弹出去,落到远处的土地里了。)4.揭题:果实成熟后,就把种子传播出去,在适宜的环境下,种子萌发长出新的植物。那么,植物的种子会以怎样的方式传播?又能传播到哪里呢?我们今天就来研究植物种子的传播过程。(板书:种子的传播)【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交流看到的凤仙花果实爆裂的过程,将话题聚焦到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探索与研讨探索一:凤仙花种子的传播方式1.过渡:刚刚我们在视频里看到了凤仙花果实裂开的过程,大家推测一下,凤仙花是怎样将种子传播出去的?(预设:通过果皮裂开时的弹力将种子弹出去。)接下来,我们亲自体验一下。(教学提示:给学生分发成熟且未开裂的凤仙花果实和小托盘。)2.活动:指导学生先观察凤仙花果实的外部形态特征,然后在小托盘中用手捏开果皮,体会果皮爆裂种子被弹出的过程。3.提问:凤仙花果实的外部形态是怎样的?(预设:果实呈椭圆形,果皮上有裂缝。)这样的形态特征与种子的传播有什么关系呢?(预设:这样的形状使果实变干后富有弹性,能将种子弹射出去。)4.小结:(教学提示:出示各种豆类的果实。)凤仙花和许多豆类植物果实的果皮都具有富有弹性的弓形结构,果实成熟后,干燥而坚硬的果皮在阳光的烘烤下,常常会自动爆裂,瞬间产生的强大弹力将种子弹射到远处。这种传播种子的方式叫弹力传播。探索二:其他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1.过渡:通过探究凤仙花种子的传播方式,我们发现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与果实的形态特征密切相关。那么,其他植物的果实有怎样的形态特征?它们的种子又是怎样传播的呢?接下来,请大家进行观察和推测。2.活动:分发苍耳、蒲公英、莲蓬、樱桃的果实和活动记录单,引导学生分组观察不同植物果实的外部形态特征并推测其种子的传播方式。3.讲解:苍耳果实的果皮上有带钩的倒刺等结构,很容易挂在动物的皮毛上传播出去,这种依靠动物传播种子的方式叫动物传播;蒲公英的种子很轻,种子上有一些特殊结构使其能够悬浮在空中,随风飘到各处,这种传播方式叫风力传播;莲蓬的内部有蜂窝状的孔洞,可以浮在水面上随水流动,这种传播方式叫水力传播;樱桃的果实颜色鲜艳,果皮肉质、多汁,味道鲜美,可以吸引动物采食从而将种子传播出去。4.提问:(教学提示:出示柳树、槭树、鬼针草、蒺藜的果实以及绿豆、豆角、桃、葡萄、椰子的图片。)这些植物分别是以什么方式传播种子的呢?(预设:柳树、槭树靠风力传播,绿豆、豆角靠弹力传播,鬼针草、蒺藜、桃、葡萄靠动物传播,椰子靠水力传播。)5.小结: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与果实或种子的形态特征及周围的环境密切相关,常见的传播方式有弹力传播、动物传播、风力传播和水力传播。【设计意图】以凤仙花果实为例,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果实和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并根据外部形态特征推测种子的传播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再引导学生了解更多植物果实的特点及种子的传播方式,使学生理解生物世界的多样性,建立种子传播方式与果实或种子的形态结构特征密切相关的认识,进一步帮助学生构建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研讨汇报拓展与小结1.过渡:了解了植物种子的各种传播方式,现在让我们根据果实和种子的特点,做一个果实模型,模拟种子的传播。2.活动:分发材料,指导学生分组制作果实模型。3.讲解:种子的传播不仅使植物的种群得以延续、壮大,一些种子的传播方式还启发了人们设计出方便的生活用品,比如衣服上的粘扣就是受苍耳传播种子的启发而发明设计的。【设计意图】通过制作果实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加深学生对种子传播方式的理解,也给了学生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机会。板书设计1.7种子的传播凤仙花、豆类植物等→果实能够爆裂→弹力传播苍耳、樱桃等→果皮有倒刺或肉质、多汁→动物传播蒲公英、柳树等→种子很轻且有绒毛→风力传播睡莲、椰子树等→果实能浮在水面上→水力传播教学反思本课是在观察了植物的花、果实和种子的基础之上,对植物的果实和种子的进一步研究。通过引导学生连续观察凤仙花的生长变化,使学生有机会观察到凤仙花果实开裂将种子传播出去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其他植物的果实和种子的外形特征,推测其种子的传播方式,并通过对更多植物传播种子的过程进行讨论,强化学生对种子传播方式的理解,同时帮助学生建构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课后作业二、判断题。1.凤仙花传播种子的方式是弹力传播。()2.芝麻的种子又小又轻,它是依靠风力传播的。()3.[易错题]利用动物来传播的植物果实或种子一定带钩或者带刺。()4.种子的传播方式与果实和种子的外部特征有着密切的联系。()5.把种子传播到远方,可以扩大这种植物的分布范围。()参考答案二、1.√2.×3.×4.√5.√第8课凤仙花的一生(教材P19~20)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累计____1____课时凤仙花的一生课题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绿色开花植物通常会经历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发育、开花结果、衰老死亡的过程。2.知道绿色开花植物一般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组成。3.知道植物的根、茎、叶为其生存提供营养物质,花、果实、种子帮助其繁殖后代。4.知道植物维持生命需要水、阳光、空气和适宜的温度。科学探究目标1.能用表格、统计图表等方式整理观察记录的信息。2.能基于观察记录有依据地描述凤仙花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3.能够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植物生长变化规律及生命需求等结论。科学态度目标1.能够以事实为依据陈述自己的观点、接纳他人的观点。2.能继续保持研究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环境变化影响植物的生存和繁殖,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重点:了解凤仙花的生命周期及其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难点:描述凤仙花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植物生长变化观察计划、不同时期的凤仙花图片、白纸、双面胶、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流程教学设计二次备课聚焦1.引入:播放一段视频,呈现凤仙花从播种到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发育、植物开花结果直至衰老死亡的生长变化过程,引导学生回顾几个月以来观察到的凤仙花植株的生长变化。(教学提示:也可以用一组图片呈现。)2.揭题:经过长达几个月的种植活动,我们亲历了栽培、管理凤仙花的过程,观察、记录了凤仙花一生的生长变化。我们有哪些新的收获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整理和分析我们收集的信息。(板书:凤仙花的一生)【设计意图】通过视频或图片的记录,引导学生回顾种植凤仙花的过程,明确本课学习任务。探索一:展示并交流凤仙花的生长变化记录1.过渡:探索与研讨在开始种植凤仙花的时候,老师就鼓励大家用不同的方式记录凤仙花的生长变化过程,完成观察计划。现在,请你们来展示各自的观察记录,说一说你们的体会和发现。2.活动:指导学生先在小组内进行汇报展示,各组统计、记录好了交流结果之后再在全班进行汇报,并进行自评和互评。(教学提示:在展示交流的过程中,提醒学生关注其他同学采用的不同观察记录方式,反思观察记录过程中的得与失,总结做好长期观察记录需要注意的问题。)3.提问:(教学提示:出示不同时期凤仙花的图片。)大家还记得这些分别是什么时期的凤仙花吗?(预设:发芽、幼苗、开花……)根据大家的交流结果,你们能将这些图片按凤仙花的生长变化顺序排列起来吗?4.活动:分发不同时期凤仙花的图片和双面胶,指导学生按生长变化顺序粘贴在“凤仙花的一生”活动记录单上,并完成记录单。5.小结:凤仙花的一生经历了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发育、开花结果以及衰老死亡的过程,这就是凤仙花的生命周期。【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展示、交流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情况,并将不同生长阶段的凤仙花图片进行排序,使学生在长期观察过程中的零散认识系统化,帮助学生建立植物一生生长变化过程的整体认识。探索二:计算凤仙花的生命周期1.过渡:我们回顾了凤仙花的各个生长阶段,那么每个生长阶段需要多长时间呢?让我们整理记录的数据,计算一下。2.活动:引导学生根据整理后的观察记录填写教材P20的“凤仙花的生长记录分析表”,并计算每个阶段经历的时间,以及凤仙花一生所经历的时间。3.提问:你们算出来的凤仙花的生命周期有多长?(预设:165天;183天;207天;……)4.讲解:凤仙花为一年生草本植物,播种后10天左右子叶出土长成幼苗;幼苗经过60天左右生长发育成熟,出现花蕾,花朵陆续开放;再经过10天左右,有些花朵开始凋落,长出果实;再经过3个月左右,逐渐衰老死亡。大家计算出来的凤仙花在各个阶段的时间或生命周期存在差异,这是正常现象,可能是植物自身成长过程的差异或环境条件差异造成的。【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选择植物发生变化的几个主要节点及发生的时间,通过计算植物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经历的时间,进一步了解植物一生经历的过程,从中发现植物生长变化的规律,认识植物的生命周期。探索三:制作凤仙花高度变化统计图1.提问:我们从凤仙花生长的不同阶段分析了凤仙花的生长周期,那么,凤仙花每个阶段植株的高度变化有什么规律呢?(预设:凤仙花在不断长高;先长高后来就不长了。)用什么方法可以清楚地呈现凤仙花的高度变化情况呢?(预设:制作折线统计图。)2.活动:指导学生根据记录的不同阶段凤仙花植株的高度,制作凤仙花高度变化统计图。3.小结:凤仙花的子叶出土后到开花前,植株的高度增长最快,这个阶段我们称为营养生长期;开花结果后,凤仙花的生长速度开始减慢甚至不再长高。【设计意图】依据植物高度变化的记录,引导学生利用数据制作统计图,从中发现植物高度变化的规律,培养学生搜集证据、处理信息、有依据地形成结论的能力。研讨汇报1.过渡:(教学提示:出示油菜花模型。)大家看得出来这是什么植物的模型吗?(预设:油菜花。)拓展与小结2.布置任务:请大家对照着油菜花的模型在学生活动手册上设计出凤仙花的模型,然后制作一个凤仙花模型。3.提问: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们认识和了解了不少植物。与凤仙花相比,它们的生长变化过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预设:相同的是它们的生长都需要阳光、空气、水和适宜的温度,都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器官,都会经历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发育、开花结果以及衰老死亡的生长过程;不同的是生长环境不同,生命周期不同或者繁殖方式不同等。)4.拓展:学习完了本单元,如果你们还想种植其他植物,也可以用与种植和观察凤仙花相似的方法进行实践。做凤仙花模型意在培养学生建模的意识,强化学生对绿色开花植物形态结构的共同特征的认识;通过比较凤仙花与其他植物的异同点,将学生【设计意图】对凤仙花一生的认识拓展到对其他植物一生的认识,丰富学生对植物一生生长变化的认识。最后提醒学生可以用相同的方法种植和观察其他植物,提升学生运用观察记录结果,通过整理和分析资料形成结论的意识和能力。板书设计1.8凤仙花的一生凤仙花的一生:种子→发芽→长出茎、叶→幼苗→开花→结果→枯萎凤仙花的生命周期:180天左右凤仙花的结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教学反思本课是整个单元学习活动的总结课,既引导学生梳理了观察记录的结果,形成对凤仙花及其一生生长变化过程的总体认识,并由此了解绿色开花植物的生命周期,也总结了栽培、管理植物和进行长期观察记录的经验与教训,以及小组合作等方面的得失,使学生真正从经历中体验、体验中感悟、感悟中发展。课后作业一、填空题。1.成熟的凤仙花植株包括根、茎、____、花、____和____六大器官。2.在凤仙花生长的过程中,水、______、空气、______等都会影响其生长。二、判断题。1.被水完全淹没的庄稼会死,说明植物的生长需要空气。()2.不同阶段的凤仙花,茎的高度增长速度是不一样的。()3.凤仙花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对环境条件的需求有所不同。()4.其他植物与凤仙花一样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周期长短也相同。()三、选择题。1.最适合播种凤仙花种子的季节是()。A.春季B.夏季C.秋季2.我们通常把刚刚种下的凤仙花种子放在室内,这样种子更容易发芽,原因是()。A.减少了阳光照射B.提供了更高的温度C.避免被鸟吃掉3.有时候,凤仙花的茎会变软,叶子下垂(如图),浇过水后就会挺直。这可以说明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A.水分B.温度C.空气4.为了更清楚地知道凤仙花植株的生长情况,我们要按时测量凤仙花植株的高度,观察凤仙花叶的形状和数量,每两次测量的时间间隔最好为()。A.一天B.一周C.一个月参考答案一、1.叶果实种子2.阳光温度二、1.√2.√3.√4.×三、1.A2.B3.A4.B第二单元电路教材解读本单元承载着帮助学生在小学阶段建构对于电的认识的任务,通过组织学生开展连续8课的科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初步建立“电可以在特定的物质中流动,电是重要的能源”的概念,同时促进他们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探究能力的发展,并学会安全用电。本单元共8课,大致分为4个部分。第1课“电和我们的生活”是单元起始课,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分享对于电的理解和认识,暴露他们的个人前概念。利用班级记录表呈现学生已知和想学习的关于电的问题,为本单元的学习打下基础;通过开展调查活动,帮助学生认识电源类型及电的应用,初步建立“电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能源”这一概念。第2~5课“点亮小灯泡”“简易电路”“电路出故障了”与“里面是怎样连接的”是对简易电路进行研究的实践课,帮助学生先建构电路的概念,再用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第6~7课“导体和绝缘体”和“电路中的开关”是对电路概念的应用拓展课,让学生知道不同材料的导电性不同,电路是可以通过开关控制的。第8课“模拟安装照明电路”是单元的总结课,也是对电路知识的综合应用课和工程实践课,使学生在经历完整的工程设计的过程中,迁移应用本单元学习到的电路知识,感受工程设计的复杂性,体会科学与技术的密切联系,体现了“技术与工程”领域的观点,发展了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学情分析电的应用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也正是由于生活中处处都有各种电器,学生才会对电的知识有一定的认识与理解,能够说出电在生活中的应用,能够初步区分导体和绝缘体。同时,他们大多都玩过电动玩具,对开关也有一定的了解。但四年级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都有限,抽象思维也处于发展初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还有待提升。教学策略1.关注学生的原有认知,开展建构概念的实践性活动。由于学生生活中处处用到各种电器,他们对电都有自己的认知。因此,在进行本单元教学时,应关注学生的原有认知,通过开展关于电的讨论,调取并激活学生对于电的认识,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2.关注学生的思维水平,开展建构概念的实践性活动。本单元教学内容的安排结构严密,课与课之间有着学生认知发展上的逻辑关系。在教学时,应依据学生的思维水平和特点创设真实情境,通过真实任务驱动,使学生在认识电路、电流、开关、电路检测器、导体、绝缘体等的一系列探究活动中,实现对电路概念的全面认识与建构。第1课电和我们的生活(教材P22~23)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累计____1____课时课题电和我们的生活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电是由电源提供的,电源分为交流电和直流电。2.知道电是我们生产和生活的重要的能源,它能驱动用电器做很多工作。3.知道电有时也具有危险性,要安全用电。科学探究目标学会用调查的方法了解家中常见的用电器,了解它们的用途和电源类别。科学态度目标1.激发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2.感受到电带给我们的方便,懂得节约用电。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初步感知电对人类生活方式的影响。2.懂得科技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具有安全用电的意识。重点:教学重难点了解学生对电的初始想法,引导学生认识电源的类别和常见用电器的作用。难点:掌握安全用电的基本知识,理解电对于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性。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关于电的知识”小组记录表。教师准备:“关于电的知识”班级记录表、“家用电器记录”班级记录表、教学课件。流程教学设计二次备课聚焦1.导入:很久以前,人们就开始了对电的探索。1879年,爱迪生点亮了世界上第一盏电灯。从此,各种不同用途的电器就陆续出现了。2.提问:(教学提示:出示教材P22图片。)在这幅图中,你们能找出哪些电器设备?(预设:吸尘器;平板电脑;电灯;电话;电饭煲;电冰箱。)它们各有什么作用?(预设:吸尘器通电后可以清洁地面;电灯通电后可以照明;电饭煲通电后可以煮饭;……)3.揭题:通电后,电器就能工作,为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方便。那现在我们对电有哪些了解?知道哪些有关电的知识?我们是怎样知道这些知识的?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电和我们的生活。(板书:电和我们的生活)【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在图片中找出自己熟悉的电器并说出它们各自的作用,引出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一系列设问,引发学生思考,为后续的教学活动做铺垫。探索与研讨探索一:记录我们对电的认识1.过渡:看来同学们通过多种途径对电都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请大家将自己已经知道的关于电的知识和还想知道的电的知识写下来。2.活动:指导学生分组交流,分别说说自己知道的关于电的知识,是怎样知道这些知识的,以及还想知道哪些知识,记录在小组记录表中。3.交流:引导学生开展“头脑风暴”式的班级讨论,并将学生的回答整理、汇总到班级记录表中。【设计意图】通过讨论了解学生对于电的原有认知,暴露并记录下学生的前概念,使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不断修正自己的认知。探索二:了解电源的分类和电器的作用1.过渡:同学们对电了解得真不少!生活中使用的电,像电灯、电视等是由发电厂的发电机供电,而手机、石英钟等则是由电池来供电。这些为用电器提供电的装置称为电源。2.布置任务:请大家回忆自己家中的电器,并将它们记录下来,再在小组内讨论这些电器的电都来自哪里?通电后能做什么?3.交流:指导学生分组汇报各自小组的讨论结果,达成共识后将结果记录到班级记录表中。4.小结:电器工作都需要电,不同的电器使用的电源不同,有些由电池供电,有些由发电厂供电。【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家用电器的电源和作用,帮助学生理解电能驱动电器工作,给生活提供便利,所以电是人类重要的、必不可少的能源。拓展与小结1.提问:生活中我们会用到很多电器,它们都需要电提供能量。设想一下,如果没有电,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预设:如果没有电,各种电器都无法使用,生活将变得很不方便。)2.讲解:电不但能发光、发热,还能做很多事情,它是我们生活和生产中的重要能源,我们应该节约用电。3.拓展:电是重要的能源之一,我们要节约用电,更要安全用电,请大家阅读教材P23“用电安全提示”。(教学提示:学生完成阅读后,出示“防触电要求”。)【设计意图】通过交流讨论,使学生感受到电的重要性,体会到电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能源,进而意识到应该节约用电,以及注意安全用电。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生活中和电有关的事例很多,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讨论,初步认识电器和电源,了解电源的分类和常见电器的用途。这是对学生生活经验的总结,应以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思考为主。同时,要强调生活中的用电安全,引导学生认识到电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能源,意识到节约用电的重要性。课后作业第2课点亮小灯泡(教材P24~25)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累计____1____课时课题点亮小灯泡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只有电流通过灯丝时小灯泡才会发光。2.知道利用电来点亮一只小灯泡需要一个包括电池、导线在内的完整的闭合回路。3.知道一个完整的电路可以使用相同的材料,用多种方法建立起来。4.知道电池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在一起,就会发生短路。科学探究目标1.能用电源、导线和小灯泡连接简单电路。2.能观察、描述和记录点亮小灯泡的实验现象。3.能根据实验现象对电流的流向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科学态度目标1.体会对周围事物进行有目的、细致观察的乐趣。2.敢于根据现象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3.激发进一步探究电的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体会点亮小灯泡过程中运用科学知识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点亮小灯泡,让学生初步建立电路的概念。难点:推测电在连接装置中是怎样流动的。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小灯泡、1.5伏的干电池、导线、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电池和小灯泡的实物图、教学课件。流程教学设计二次备课聚焦1.引入:手电筒大家都非常熟悉,你们知道手电筒中的小灯泡是怎样亮起来的吗?(预设:打开开关,小灯泡就会亮。)只需要打开开关吗?2.演示:出示一个手电筒,打开开关,并用手电筒照射墙壁。然后关闭手电筒,取出手电筒内的电池,再次打开开关并重复几次,引导学生发现手电筒的小灯泡不亮。3.提问:取出电池后,即使打开开关,手电筒的小灯泡也不亮,说明必须还要有电池,小灯泡才会亮。这是为什么呢?(预设:电池能给小灯泡提供能量。)4.讲解:安装了电池的手电筒,打开开关后,会有电流通过小灯泡的灯丝,小灯泡就亮了。5.布置任务:如果有导线和电池,你们能让小灯泡亮起来吗?(教学提示:出示电池和小灯泡的实物图。)请大家用画线的方法代替导线,把你们认为能让小灯泡亮起来的方法画出来。6.揭题:大家的想法究竟对不对呢?今天,我们就来尝试点亮小灯泡。(板书:点亮小灯泡)【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手电筒引入电路的相关知识,将生活中的现象转化为可探究的问题,激发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的兴趣。画图活动能引导学生思考,为后续开展的实践活动做铺垫。探索与研讨探索一:观察小灯泡1.过渡:大家对如何使小灯泡亮起来都有自己的想法,那么,小灯泡内部的结构又是怎样的呢?2.活动:引导学生把自己头脑中的“小灯泡”画出来,然后交流各自所画的小灯泡。3.提问:你们画的小灯泡有哪些结构?(预设:有玻璃外壳、灯丝和支架。)4.布置任务:(教学提示:分发小灯泡。)请大家仔细观察小灯泡的结构,看看和自己画的有什么不同。(教学提示:提示学生关注小灯泡的发光部位。)5.讲解:出示小灯泡结构示意图,并简要介绍各部分的作用。【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小灯泡的结构,引起学生对小灯泡发光部位和各部分作用的关注,以此为基础开展后续“点亮小灯泡”的活动,能有效避免学生进行过多的错误尝试,提高课堂效率。探索二:点亮小灯泡1.过渡:前面我们用画线代替导线的方式把我们认为能让小灯泡亮起来的方法画出来了,接下来,我们就用实物测试一下,看看自己的方法是否可行。2.布置任务:(教学提示:给各小组分发1根导线和1节干电池。)我们已经了解了小灯泡的结构,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并说一说导线和干电池的结构。(预设:导线大约10厘米长,两端的外包皮已除去;干电池的一端有突出的金属帽,并标有“+”号,另一端扁平,并标有“-”号。)3.讲解:干电池的金属铜帽端是正极,用“+”号表示;另一端是负极,用“-”号表示。当导线直接与电池的正、负极相连,而没有经过小灯泡时,就会造成短路。短路时,电池中的电会很快消耗完,并且电池还会在一瞬间发热变烫,甚至可能爆炸。所以,在实验中要避免出现短路。4.活动:指导学生尝试多种方法用导线和电池让小灯泡亮起来,并记录哪些连接能点亮小灯泡,哪些连接不能点亮小灯泡。提醒学生禁止用导线将电池的两极直接连接起来。5.交流:指导学生展示实验记录,交流哪些连接能点亮小灯泡,哪些连接不能点亮小灯泡。6.提问:有电流通过小灯泡,小灯泡才会发光。在大家所记录的能点亮小灯泡的连接方法中,电流是怎样流动的呢?(教学提示:引导学生尝试用手指比画出电流的路径。)【设计意图】在对材料有了初步的认识之后,引导学生尝试点亮小灯泡,能够帮助学生建构电路的概念,引发学生对电在简单电路中如何流动的思考,并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安全用电意识。研讨汇报拓展与小结1.小结:点亮小灯泡需要一个包括电池、导线在内的完整电路,即电流从电池的正极流出经过导线、小灯泡回到电池的负极,形成一个完整、封闭的回路。如果电流从电源的正极未流过用电器直接流回到电源的负极,这样的连接叫作短路;如果没有形成一个完整、封闭的回路,这样的连接叫作断路。2.布置任务:请大家观察学生活动手册上拓展活动部分的电路连接图,判断哪些能够点亮小灯泡,哪些不能点亮小灯泡。能点亮的用箭头在连接图上画出电流的路径,不能的请说明理由。【设计意图】通过对多种电路连接图的判断,引导学生应用学到的电路知识,强化学生应对电路和电流的理解。电路:由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等组成的电流路径。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用导线和电池使小灯泡亮起来的活动并不难,但学生不一定了解电路的真正意义。为什么这样连接小灯泡就能亮,是引导学生认知的重点。因此,本课先引导学生观察小灯泡的构造,并重点关注小灯泡的发光部位,帮助学生聚焦是电流通过灯丝使小灯泡发光的。然后引发学生思考如何点亮小灯泡,并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去尝试点亮小灯泡,从而形成“电路是电流通过的封闭回路”这一初步的电路概念。课后作业二、判断题。1.只要把小灯泡和电池连接在一起,就能点亮小灯泡。()2.小灯泡发光的地方是灯丝,不是玻璃泡。()3.电池一定要正极朝上,才能点亮小灯泡。()4.小灯泡的金属架断开了,也不会影响小灯泡发光。()5.一个完整的电路只能用一种方式连接。()三、选择题。2.下图中电池正、负极标注正确的是()。3.下列关于短路的说法正确的是()。A.短路时会损坏电池B.短路时电池不会发烫C.短路时小灯泡会更亮4.下列连接图中,()不能点亮小灯泡。参考答案二、1.×2.√3.×4.×5.×三、2.A3.A4.B第3课简易电路(教材P26~28)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累计____1____课时课题简易电路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电从能够持续提供电能的电池的一端经过导线和用电器返回到电池的另一端,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电路。2.知道可以在电路中安装开关来控制电路的通与断。科学探究目标1.观察电池盒、灯座和开关的结构,了解各部分的功能。2.能将电池盒、灯座和开关连接到电路中,让小灯泡亮起来。3.会用简易符号表示一个电路的不同部分,能画出简易电路图。科学态度目标1.进一步培养探究电路的兴趣。2.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自信心。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知道科技在不断的需求中创新和发展。2.体验电池盒、灯座等的发明给人类带来的便利。教学重难点重点:将电池盒、灯座和开关连接到电路中,让小灯泡亮起来,并能用开关控制电路的通与断。难点:用简易符号画出简易电路图。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灯座、电池盒、干电池、导线、开关、小灯泡、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1套、小电风扇或小电动机、教学课件。流程教学设计二次备课聚焦1.回顾:上一节课我们是怎样点亮小灯泡的?(预设:电池正、负极通过导线分别与小灯泡的两个连接点相连。)小灯泡和电池的连接点在哪里?(预设:小灯泡的两个连接点分别在小灯泡顶端和灯口,电池的连接点分别在正、负极。)电流是如何通过小灯泡的?(预设:电从电池的正极流出,通过导线流到小灯泡的一个连接点,再经过与连接点相连的金属架流到灯丝,并从另一个金属架流到另一个连接点,最后通过连接点回到电池的负极。)2.活动:通过上次课的学习,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电路是由什么组成的。你们能组装一个电路吗?(教学提示:给每组分发一节干电池、两根导线和一个小灯泡,比一比哪个小组能最快把小灯泡点亮。)3.揭题:大家都完成得很迅速。这种由电池、导线以及小灯泡组成的电路称为简易电路,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简易电路。(板书:简易电路)【设计意图】通过问答的形式帮助学生回顾上一课获得的知识,分享点亮小灯泡获得的经验;然后通过快速点亮小灯泡的活动,帮助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从获取知识走向迁移应用以及投入后面的科学实践活动。探索与研讨探索一:组装一个电路1.过渡:我们这样用手按着来点亮小灯泡,一松手小灯泡就不亮了,是不是很不方便呢?(预设:是的。)请大家观察教室里的灯或回忆家里装的灯,有什么办法让我们更方便地操作呢?(预设:可以用胶带之类的东西把导线和小灯泡的连接点固定。)2.提问:(教学提示:逐个出示电池盒和灯座,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两个工具分别是电池盒和灯座,大家猜猜它们是干什么用的?(预设:固定电池和小灯泡。)它们的结构有什么特点?(预设:电池盒中间有一个大凹槽,两端分别装有铜片,并连接着外面两个接头的弹簧夹;灯座中间有一个螺旋状的螺口,旁边是两个接线头,分别连接有一个弹簧夹。)3.演示:请学生上台演示电池盒和灯座的安装方法,确保每一名学生都学会使用电池盒和灯座。4.布置任务:请大家利用电池盒和灯座组装一个简易电路。(教学提示:出示组装简易电路的步骤。)【设计意图】通过观察电池盒和灯座的结构,思考这些构造的用途,并邀请学生演示安装方法,让学生理解这两个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完成电路组装。再通过组装活动强化学生对电路的各部分要相互连接、形成完整通路的认识。探索二:在电路中安装开关1.过渡:现在,不用我们用手按着,小灯泡也能一直发光了。2.提问:如果现在想让小灯泡熄灭,我们该怎么做?(预设:把导线从弹簧夹上拆下来;将电池拆下来。)3.追问:这样是不是也很麻烦?有什么方便控制小灯泡亮与灭的好方法吗?(预设:在电路中加一个开关。)4.活动:出示开关,引导学生观察开关的结构,分析其特点,并讨论开关是怎样控制电路中电流的通与断的。(预设:开关中间是一个一端带塑料按钮的金属簧片,不带按钮的一端连接在弹簧夹上。有按钮的一端抬起,下方对准另一个弹簧夹的接头。用手按住塑料按钮,电路接通;松手后金属簧片弹起,电路断开。)5.布置任务:接下来,请大家尝试着把开关连接在电路中,并使用开关来控制电路的通与断。【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开关的结构,思考开关的用法,然后尝试把开关连接到电路中,并使用开关控制小灯泡的亮与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电路概念的理解,同时感受开关具有控制电路的作用。探索三:画电路连接图1.过渡:我们已经能用导线、电池、小灯泡和开关组成一个电路了,如果要把我们的连接方法都记录下来,我们可以怎么画?(教学提示:出示教材P28电路实物图。)2.讲解:如果我们在实验记录时都画实物图,会比较费时间。因此,我们可以用简单的、特定的符号来表示电器元件,将实物电路画成简易电路图。通常,我们用代表小灯泡,代表电池,代表开关,再用画线来代替导线,将它们连接起来,最后用小圆点标出连接点。3.活动:指导学生在学生活动手册上画出简易电路图。【设计意图】通过认识常用的电器元件代表符号,引导学生用符号绘制简易电路图,记录自己的连接方法。指导学生用箭头标出电流的路径,为学生今后组建和连接更加复杂的电路打好基础。1.小结:在电路中,电是持续流动的,电流动的路径是从电池的正极出发,经过导线和用电器,再流回电池的负极。开关能控制电路中电流的通与断。拓展与小结2.提问:我们已经发现电路是一个闭合的回路,在电路中哪些电器元件是必备的?(预设:用电器、电源、开关和导线。)3.追问:如果我们将小灯泡换成小风扇或小电动机,会有什么现象?(预设:小风扇或小电动机会转动。)4.拓展:出示小风扇或小电动机,连接到电路中让学生观察。【设计意图】将用电器拓展到小风扇或小电动机,拓展学生对电路的认识,提升学生连接电路的能力。板书设计2.3简易电路电路概念:电从电池正极出发,经过导线和用电器回到电池负极,形成闭合回路电路组成:电源、导线、用电器、开关电器元件符号:简易电路图:教学反思在上节课的学习中,对于如何点亮小灯泡,学生已获得了一定的经验。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学会使用新的装置——灯座和电池盒,并用导线连接完整的电路。在使用这些电器元件组装电路的过程中,学生将获得更多组装电路的经验。根据这样的理念,本课首先让学生点亮小灯泡,再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发现,只用一根导线和电池点亮小灯泡很不方便,顺势引入电池盒和灯座。接着让学生利用电池盒和灯座连接一个能点亮小灯泡的电路,使学生掌握电池盒和灯座的安装方法。再引入开关,使学生发现开关能控制电路中电流的通与断。最后学习绘制简易电路图,加深学生对电路概念的理解。课后作业二、判断题。1.连接电路时,小灯泡的两个连接点与灯座的两个连接点要相接触。()2.开关的连接点只有一个,在开关的一端。()3.一个完整的电路不能缺少开关,否则小灯泡不能被点亮。()4.在电路中,电是持续流动的,从电池的负极流出,回到正极。()参考答案二、1.√2.×3.×4.×第4课电路出故障了(教材P29~30)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累计____1____课时课题电路出故障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利用电来点亮小灯泡需要一个完整的电路。2.知道电路出故障了,电流就会中断。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制作一个电路检测器。2.能够应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并排除电路中的故障。科学态度目标培养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的精神。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根据科学原理,通过改造简易电路能够制作出电路检测器。2.初步了解人类的需求是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教学重难点重点:利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电器元件的故障并排除故障。难点:掌握正确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为学生准备:教学准备每组2~3个小灯泡、导线若干、电池、电池盒、灯座、坏的小灯泡、没有剥皮的导线、废电池、形成断路的电池盒、1套做电路检测器的材料、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电路故障检测记录表”班级记录表、教学课件。流程教学设计二次备课聚焦1.引入:上一节课,我们学会了连接包含有电池盒、灯座和开关的简易电路,也知道了开关具有控制电路通与断的作用。闭合开关,小灯泡发光;断开开关,小灯泡熄灭。2.提问:为什么闭合开关,小灯泡会亮,而断开开关,小灯泡就熄灭呢?(预设:闭合开关时,电流从电池的正极经过导线和小灯泡流回到电池的负极,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电路,所以小灯泡会发光。而断开开关时,电路不是闭合回路,没有电流经过小灯泡,所以小灯泡熄灭。)3.活动:出示多组良好的和不同损坏情况的电路材料,组织学生组装。4.提问:你们连接的电路能点亮小灯泡吗?(预设:能;不能。)为什么有的小灯泡不亮呢?(预设:可能是小灯泡坏了;可能是导线没有夹紧;……)5.揭题:小灯泡不亮,一定是电路出故障了,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电路故障。(板书:电路出故障了)聚焦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梳理学过的知识,这些知识是本课进行【设计意图】探索活动的支撑。同时告知学生小灯泡不亮一定是因为电路出故障了,避免学生不切实际地思考,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探索与研讨探索一:电路什么地方出故障了1.过渡:小灯泡不亮可能是因为电路出现了什么故障?这个故障可能是因为电路中的哪个部件出现了问题?我们该怎么排除这个故障呢?2.活动:引导学生分组讨论造成小灯泡不亮的可能原因和检测方法,并将讨论结果整理汇总到班级记录表中。3.小结:电路故障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连接的问题,另一类是某个部件出故障了。对应的检测方法也有两种:一种是检查法,即检查电路中的连接是否完好;另一种是替换法,即用另外的小灯泡、电池、导线等来替换电路中的材料,看看小灯泡是否能亮。探索二:做一个电路检测器1.过渡:刚才大家讨论的检测方法都很实用,但需要反复拆卸与连接电路,有没有更简便的检测方法呢?2.活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30电路检测器的制作方法和“提示”内容。3.布置任务:让我们来动手制作一个电路检测器吧!探索三:检测故障电路1.提问:你们会用电路检测器查找电路故障吗?如何检测?(预设:把被检测部分连接到两个检测头之间,如果小灯泡亮了,说明此部分没有故障;如果小灯泡没有亮,则说明此部分有故障。)2.讲解:在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电路中的故障时,应先把故障电路中的电池从电池盒中取出;在检测故障电路中的电池是否有电时,应取出电路检测器的电池盒中的电池并放在故障电路的电池盒中,看看小灯泡会不会亮。另外,一定不能用我们制作的电路检测器检测家用电器的电路。3.布置任务:接下来,请大家用你们的电路检测器检测故障电路,找出故障原因并排除。组内交流后将你们的检测结果汇总到班级记录表中。【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制作电路检测器,有利于完成制作和理解电路检测器的原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发展了解决问题的能力。研讨汇报拓展与小结1.小结:点亮小灯泡需要一个完整的回路,如果小灯泡不亮,一定是电路出故障了。电路故障可能是连接出现问题,也可能是某个部件出故障了,我们可以用检查法、替换法或电路检测器进行检测,然后排除故障。2.拓展:请大家课后查阅资料或访问专业人士,了解我们家里的电路发生故障时应该如何检测,比较一下和我们学过的方法有什么不同。【设计意图】通过课外调查,激发学生对电路研究的兴趣,同时帮助学生迁移应用电路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2.4电路出故障了板书设计电路检测器:电池、小灯泡、导线(不能检测家电路)常见故障:连接出现问题或某个部件出故障检测步骤:合理猜测→检测故障→排除故障→小灯泡被点亮教学反思本课的教学以教材为载体,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并留下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去讨论和验证,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在进行电路检测器的制作之前,通过讨论帮助学生对故障原因进行合理猜测,并指导学生分析每个故障要如何进行检测和排除,帮助学生将面临的问题通过思考、分析转变为可探究的问题。再通过制作和使用电路检测器,使学生明白科学的检测手段能使我们更迅速地解决问题。在实践活动中,强化先猜测—再检测—后排除的科学处理方法,进而深化学生对电路的认识,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后作业第5课里面是怎样连接的(教材P31~32)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累计____1____课时课题里面是怎样连接的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如果电能从一点流到另一点,这两点之间一定构成一个电的通路。2.知道可以用不同的连接方法组成电路。科学探究目标1.能用电路检测器检验接线盒内电路的连接情况。2.乐于思考,使用科学方法进行测试活动,运用比较、分析、推理解决问题。科学态度目标1.培养勇于挑战、缜密推断的态度。2.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发现电器内部多种的电路连接,感受科学技术应用的复杂性。重点:用电路检测器检测接线盒内部的电路。难点:根据检测的结果判断接线盒内部的连接情况。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电路检测器、4个接线柱的接线盒(有3组通路)、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流程教学设计二次备课聚焦1.引入:按动教室里日光灯的开关,使灯先熄灭再亮起。2.提问:我们一按墙上的开关,电灯就亮起或熄灭,你们知道电灯的电路是怎么连接的吗?(预设:不知道。)3.讲解:(教学提示:出示教材P31集成电路板图片。)在一个真正的电路中,各个部件都是以不同的方式连接的。家庭电路中常用到接线盒,它不仅可以保护和连接电线,还方便维修。4.追问:该怎么判断接线盒内部哪里连通,哪里断开呢?(预设:用电路检测器检测,根据小灯泡能否亮起来判断。)5.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在不打开接线盒的情况下,通过电路检测器来研究里面看不到的电路是怎样连接的。(板书:里面是怎样连接的)【设计意图】通过教室里的日光灯引发学生对看不见的电路的思考,激发学生对探究接线盒里面的电路如何连接的兴趣。探索与研讨探索一:检测打不开的接线盒1.过渡:给每个小组发一个接线盒,引导学生观察接线盒外面的4个接线柱及其对应的数字标号。2.布置任务:这4个接线柱在接线盒内部有的相连,有的不一定相连。不打开盒子,直接用电路检测器来检测,你们能知道哪两个接线柱之间是通路吗?请各个小组讨论一下,如何用电路检测器进行检测,以及按照怎样的顺序去检测才能把4个接线柱之间所有可能的连接都检测到?3.活动:指导学生根据小组讨论的方法和顺序检测接线柱之间是通路还是断路,并将检测结果补充到接线柱通断检测记录表中。(教学提示:提醒学生检测电路前,先将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接触一下,以检测它能否正常工作;并且,每两个接线柱之间至少要检测三次,以保证检测的准确性。)【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设计检测方案并进行检测,既检验了学生使用电路检测器的情况,也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使学生学会科学的排列方法。探索二:推测接线盒内部是怎样连接的1.过渡:说说你们的接线盒的检测结果。(预设:电路检测器的检测头接1号接线柱和其他接线柱时,小灯泡都不亮,说明1号接线柱和其他接线柱之间都是断路;检测头接其他任意两个接线柱时,小灯泡都亮,说明其他接线柱之间都是通路。)2.布置任务:根据你们的检测结果,请大家在组内讨论各自小组的接线盒内部的电路可能是怎样连接的,并将推测的连接方式用画图的方式记录下来。接线盒内部可能的连接方式【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据检测结果讨论、推测接线盒内部的连接方式,训练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证据的科学态度。拓展与小结1.小结:不管多么复杂的电路,都是由很多简单的电路通过不同的连接方式组合而成的。如果电能从一点流到另一点,这两点之间一定构成一个电的通路。2.提问:如果是5个或者6个接线柱的接线盒,怎样才能毫无遗漏地检测任意两个接线柱之间的通断情况?(预设:先给各个接线柱编号,再按照编号顺序,逐一排列组合,如对于5个接线柱的接线盒,1号接线柱可依次和2、3、4、5号接线柱组合,2号接线柱可依次和3、4、5号接线柱组合,以此类推。)3.拓展:请大家课后尝试测试5个接线柱的接线盒,并根据测试结果画出可能的电路连接示意图。【设计意图】增加接线盒的接线柱的数量,提高检测难度,以此培养学生解决更加复杂问题的能力,在已有能力基础上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本课通过指导学生用电路检测器检测接线盒内部的电路是怎样连接的,使学生对电路的概念有了全面的理解,明白了电路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连接。在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检测方式,指导学生使用科学的排列方式进行不遗漏、不重复、高效率、准确的测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在测试结束之后,安排学生通过测试结果对接线盒中电路的连接方式进行推测,并画出电路连接示意图,一方面检验学生对电路的理解,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后作业三、选择题。1.检测如图的接线盒内电路的连接情况时,以下检测顺序最合理的是()。A.1-2、2-4、1-4、1-3、1-4、3-4B.1-2、1-3、1-4、2-3、2-4、3-4C.1-2、2-3、1-4、3-4、1-3、2-42.在检测电路之前,要将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接触一下,这是为了()。A.检查它能否正常工作B.提高检测器的灵敏度C.消耗检测器的电流3.在检测接线盒的连接情况时,以下操作最合理的是()。A.检测不用按顺序,不漏掉每个位置就好B.组内分工明确,有操作员和记录员C.若不能检测出结果,则可以打开接线盒记录里面的电路连接情况4.用一个电路检测器检测接线盒内部的连接情况,发现如下结果:由图可知,接线盒中的电路连接情况是()。参考答案三、1.B2.A3.B4.B第6课导体和绝缘体(教材P33~35)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累计____1____课时课题导体和绝缘体课型新授课科学知识目标教学目标1.知道有的物质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作导体;有的物质不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作绝缘体。2.知道导电性是材料的基本属性之一。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制订出检测导体和绝缘体的研究计划,并按照计划进行检测。2.能够根据实验记录,归纳、概括出导体和绝缘体的特征。科学态度目标1.培养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2.认识到养成井然有序的实验操作习惯和形成安全用电的意识是很重要的。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导体和绝缘体在身边的不同应用。教学重难点重点:使用电路检测器检测身边物体的导电性。难点:在检测物体导电性的过程中,使用科学、规范的检测方法。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木质铅笔、长尾夹、铁钉、钥匙、橡皮等20种待检测的物体、电路检测器、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电路检测器、导线、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流程二次备课聚焦1.引入:(教学提示:出示一个连接好的电路检测器和一根导线。)在连接电路时,我们为什么要把导线两端的塑料包皮剥开?(预设:塑料不能导电,里面的金属丝能导电。)是这个原因吗?让我们来验证一下。2.演示:分别用导线的金属头和塑料皮作为接触点连接到电路中,引导学生观察小灯泡的发光情况。3.提问:用导线的金属头作为接触点时,小灯泡亮了吗?(预设:亮了。)用塑料皮作为接触点时呢?(预设:小灯泡没亮。)说明了什么?(预设:说明金属丝可以让电流通过,塑料皮不能让电流通过。)4.揭题:生活中有些物体容易让电流通过,而有些物体不容易让电流通过,说明不同材料的物体,导电性不同。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常见物体的导电性。(板书:导体和绝缘体)【设计意图】借助提问了解学生对导体和绝缘体的前认知,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发现不同材料的导电性不同,激发学生探究常见物体导电性的兴趣。1.提问:大家能列举一些身边的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体吗?(预设:回形针、钥匙、导线、蝴蝶夹、铁钉、汤勺……)不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体又有哪些呢?(预设:橡皮、木质铅笔、粉笔、塑料尺、毛衣……)探索与研讨2.布置任务:老师给大家准备了20种身边的物体,包含了你们刚刚列举出的大部分物体。那么,它们到底能不能让电流通过呢?让我们用电路检测器来检测一下。3.提问:在检测的物体中,哪些能使小灯泡亮起来,哪些不能使小灯泡亮起来?(预设:回形针、钥匙、导线、铁钉、金属纽扣、长尾夹、铅笔芯、铝片、一元硬币能使小灯泡亮起来;橡皮、木质铅笔、粉笔、塑料尺、干树枝、玻璃片、吸管、透明胶带、陶瓷勺、泡沫块、羽毛不能使小灯泡亮起来。)你们对物体导电性的预测与实际的检测结果相同吗?(预设:大多数相同,只有铅笔芯和羽毛预测错误。)你们检测的结果都一样吗?(预设:一样。)4.讲解:我们通常将那些容易导电的物体称为导体,将不容易导电的物体称为绝缘体。金属通常是导体,非金属则多是绝缘体。铅笔芯是由石墨制成的,也是一种导体。5.追问:在检测的物体中,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预设:回形针、钥匙、导线、铁钉、金属纽扣、长尾夹、铅笔芯、铝片和一元硬币是导体,橡皮、木质铅笔、粉笔、塑料尺、干树枝、玻璃片、吸管、透明胶带、陶瓷勺、泡沫块和羽毛是绝缘体。)【设计意图】先让学生列举身边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体和不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体,了解学生对物体导电性的初始认知;再通过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到金属通常是导体,非金属通常是绝缘体。对比预测结果和检测结果,使学生感受科学实验的意义,体会尊重事实、尊重证据的科学态度。1.提问:拓展与小结(教学提示:出示教材P35各种电器元件的图片。)这些物品的哪些部分是用导体材料制成的,哪些部分是用绝缘体材料制成的?(预设:电池盒、灯座、开关和插头的金属部分是用导体材料制成的,电池盒、灯座、开关的塑料部分和插头上的橡胶部分是用绝缘材料制成的。)2.追问:为什么这样选用材料?(预设:利用导体把电送到人们需要的地方,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需要的地方。绝缘体还可以防止人们触电。)3.讲解:导体和绝缘体并不是绝对的,在不同的环境下,绝缘体也可能变成导体,所以我们要好好保护电器设备上的绝缘部分,注意安全用电。(教学提示:出示安全提示资料,给学生普及安全用电知识。)【设计意图】通过对常见电器元件导电性的分析,帮助学生巩固本课知识内容,并拓展对导体和绝缘体的认识。板书设计2.6导体和绝缘体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如铁片、铜丝等金属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如塑料尺、陶瓷勺等非金属教学反思导体与绝缘体这两个科学概念,学生以前可能听说过,但在认知上是比较模糊的。学生在前几课的探索活动中可能已经有了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导线的外面用塑料皮,而里面用铜丝?为什么灯座、电池盒和开关的有些部分用铜制作,而有些部分用塑料制作?本课通过使用电路检测器检测20种身边物体的导电性,引导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建构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并通过对比预测结果和检测结果,感受科学实验的意义,体会尊重事实、尊重证据的科学态度。课后作业三、选择题。2.下列做法属于安全用电的是()。A.不在刚洗完澡的浴室里用吹风机吹头发B.移动正在播放节目的电视机C.用湿抹布擦拭正在工作的冰箱3.在检测物体的导电性实验中,合理的实验步骤是()。①检查电路检测器是否正常工作②检测物体的导电性③预测物体的导电性④根据能否点亮小灯泡把物体分类摆放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①②④③参考答案三、2.A3.B第7课电路中的开关(教材P36~38)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累计____1____课时课题电路中的开关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开关可以用来接通或断开电路,控制电路中电器元件的工作状态。2.知道开关有的地方需要用导体来做,而有的地方必须用绝缘体来做。科学探究目标能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并制作一个简单的开关,并用它来控制电路。科学态度目标乐于合作、勇于创新。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感受开关为人类生活带来便利。2.体验包括设计、制作、改进在内的技术与工程活动的过程。重点:合理选择材料制作一个简易的小开关,并用它控制电路中电器的工作状态。教学重难点难点:设计并制作一个简单的开关,并用它来控制更加复杂的电路。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软木块(橡皮)、图钉、回形针、小灯泡、小灯座、小开关、电池盒、电池、导线、红灯和绿灯。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流程教学设计二次备课聚焦1.引入:(教学提示:出示教材P36插卡式门锁图片。)门锁内的开关可以控制门的打开和关闭,类似的装置在我们的生活中十分常见。我们能安全、方便地使用各种电器,是因为有一个重要的元件控制着电流的通和断,这个元件就是开关。2.提问:在我们前面学习过的简易电路中,小开关是如何控制小灯泡的亮与灭的?(预设:通过控制电流的通与断。)3.揭题:那么电路中的开关怎样控制电流的通与断?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电路中的开关。(板书:电路中的开关)【设计意图】利用开关控制电流的通与断是学生认识电路的重要内容,通过思考开关怎样控制电流的通与断来聚焦本课研究主题。探索与研讨探索一:观察小开关1.提问:(教学提示:给每个小组分发一个小开关。)这个开关的制作使用了哪些材料?(预设:黄色的支架部分是塑料制成的,银白色的簧片和弹簧夹是金属制成的,支架和弹簧夹连接部分的螺丝钉是铜制成的,红色按键是塑料制成的。)这些材料有什么作用?[预设:塑料是绝缘体,可以阻止电流通过;金属(包括铜)是导体,可以让电流通过。]2.布置任务:开关的制作材料中既有导体,又有绝缘体,这种结构特点使开关具备控制电流通和断的功能。接下来我们就把小开关连接到电路中,观察它是怎样控制电流的通与断的。(教学提示:给每组分发导线、电池、电池盒、小灯泡和小灯座。)3.小结:按下开关按键,开关的两个金属触点相触,电路接通,用电器工作;松开按键,开关的两个金属触点分离,电路断开,用电器不工作。探索二: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开关1.过渡:开关有控制电流通与断的作用,那么,不同用电器的开关都一样吗?(教学提示:出示教材P37电磁炉、电风扇和电灯的图片。)2.提问:大家会使用这三种用电器吗?它们的开关是怎样控制电路的?(预设:用手指轻轻触摸电磁炉的开关就可以打开或关闭电磁炉;旋转电风扇上的旋钮开关就可以启动或关闭电风扇;按压电灯开关两端,就能打开或关闭电灯。)3.讲解:不同用电器有不同类型的开关,图片中电磁炉的开关是触摸式的,电风扇的开关是旋钮式的,电灯的开关是按压式的。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些开关的工作方式。(教学提示:出示“常见的开关”资料。)4.小结:除了生活中常见的按压式开关、触摸式开关和旋钮式开关,还有很多在特殊电路中使用的开关,如空气开关、遥控开关、声控开关、光控开关等。(教学提示:出示对应开关图片。)探索三:做个回形针开关1.过渡:认识了那么多种开关,接下来,我们来尝试用小木板、回形针和图钉做一个简易小开关。2.活动:给每个小组分发1块小木板、1枚回形针和2枚图钉,指导学生按照教材P37图文步骤制作回形针开关。【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小开关,指导学生将观察点从开关本身转移到简易电路中去。通过介绍多种开关,拓展学生对开关种类和样式的认识,激发学生观察并思考生活中更多的开关是怎样控制电路的通与断的。最后指导学生利用所提供的材料,制作一个回形针开关,并完成一个包含开关在内的简易电路的连接,这实际上是学生对电路概念和电路通与断原理的立体呈现。研讨汇报拓展与小结1.过渡:学会了制作简易小开关,我们就能控制一个简易电路了。但是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一个开关常常能控制几个电路,例如红绿灯电路。(教学提示:出示红绿灯图片。)2.提问:大家猜测一下,红绿灯电路中的开关是怎么控制红灯和绿灯的亮与灭的呢?(预设:红绿灯电路中有两个开关,分别控制红灯和绿灯的亮与灭;红绿灯电路中只有一个开关,当开关转到一个位置时,接通红灯,转到另一个位置时,接通绿灯。)3.布置任务:我们来尝试制作用一个开关控制红绿灯的模型电路吧!(教学提示:给每个小组分发实验材料,并出示制作步骤,指导学生分工完成制作。)4.拓展:如果想在红灯变绿灯、绿灯变红灯的中间再亮起一盏黄灯,应该怎么办?请大家课后自行设计。完成设计的同学可以找老师领取材料进行制作。【设计意图】通过制作学生熟悉的红绿灯模型,帮助学生应用学到的电路概念和导体、绝缘体知识,体验科技制作和工程实践的魅力,感受科学技术应用与创造对生活的帮助。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开关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学生也几乎每天都会接触和使用到,但他们可能并没有关注过开关的原理,更不会知道如何制作开关。所以,本课先引导学生观察电路中的开关是怎样控制电流通断的。学生在多次按动开关和观察小灯泡的亮与灭的过程中,会对开关的工作方式产生一定的认识。再介绍各种类型的开关,拓展学生对开关的认识。最后让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制作小开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加深学生对导体和绝缘体作用的理解。拓展活动有一定困难,教师需巡回指导或在制作前播放演示视频。课后作业一、填空题。1.有一个重要的元件控制着电流的通和断,这个元件就是______。2.用小木板和铝片制作一个简易开关,可以用________制作底座,用制________作开关中的接触片。参考答案一、1.开关2.木板铝片第8课模拟安装照明电路(教材P39~40)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累计____1____课时课题模拟安装照明电路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选择不同的材料,可以连接出不同的电路。2.知道工程的关键是设计,可以通过建造模型来测试自己的设计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科学探究目标1.能根据已经掌握的电路知识,按要求设计电路。2.能根据设计,“安装”电路到房间中。科学态度目标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体验科技创造中运用科学知识的重要性。2.体会人们的需要是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主要动力。重点:根据要求设计电路并安装到“房间”中。难点:将在平面图上的设计转变成在模拟房间内的实际“施工”。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纸箱、导线、小灯泡、小灯座、电池、电池盒、小开关、A4纸、彩笔。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流程教学设计二次备课聚焦1.引入:(教学提示:教师分别开、关教室里的灯,引导学生观察每个开关和它控制的电灯。)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怎样连接一个电路,怎样用开关控制电流的通和断。那么,教室里电灯的电路可能是怎样连接的?(预设:一个开关控制一条电路上的电灯的亮和灭。)2.揭题:(教学提示:出示纸盒。)假设这个纸盒是一个房间,现在,大家能用学到的知识,模拟安装一个房间的照明电路吗?(预设:可以。)那么,我们就来试一试!(板书:模拟安装照明电路)【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教室里的电灯和对应的开关,引发学生思考电路的连接方式,进而揭示本课主题——模拟安装一个照明电路。探索一:设计一个房间的照明电路探索与研讨1.提问:你们的房间里通常有几盏电灯?分别安装在什么地方?(预设:两盏,一盏在天花板上,一盏在书桌上。)这些电灯由几个开关控制?开关在哪?(预设:两盏电灯各有一个控制开关,天花板上的电灯的开关在门边的墙上,书桌上的电灯的开关在书桌旁。)2.讲解:要安装一个房间的照明电路,我们先要根据设计要求画出设计图。(教学提示:出示设计要求,引导学生认真阅读。)3.活动:分发纸和彩笔,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并完成房间照明电路设计图。探索二:优化设计方案1.过渡:各小组都完成了设计,接下来,让我们相互交流,欣赏和学习其他同学的创意,同时提出自己的建议或倾听他人的意见。2.交流:指导小组代表上台展示和介绍自己小组的设计,其他小组倾听并给出建议。3.布置任务:请大家根据刚才的交流进行组内讨论,修正和优化各自小组的设计图。探索三:模拟安装照明电路并进行分享1.过渡:完善了设计图,下面我们就来模拟安装照明电路吧!2.活动:指导学生分组领取实验材料,有序进行安装活动,并完成活动帮助卡。3.提问:你们的开关能控制小灯泡的亮与灭吗?(预设:可以。)你们在组装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预设:我们在组装的时候,先把电池、开关和灯座固定到了纸盒上,结果连接电路时发现导线不够长;我们在组装的时候没有按照电路图摆放电池、开关和灯座,结果固定的时候发现导线缠在一起了;……)4.交流:组织学生分组依次展示各自小组安装的照明电路,分享各自的想法,并演示用开关控制“房间”内电灯的亮与灭,其他小组给予适当评估。【设计意图】通过设计和交流、制作和分享,让学生经历明确问题、确定方案、设计制作、改进完善等工程设计过程,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拓展与小结小结: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大家已经掌握了关于电路的知识,并能根据学到的电路知识设计房间的简易电路。电可以为我们做很多事,关于电的探索我们才刚刚开始,希望大家能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探索更多关于电的秘密,像爱迪生一样成为一个伟大的发明家。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本课是电路单元学习的总结课,是典型的科学与工程实践课。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怎样连接电路和怎样用开关来控制电路的通与断。本课以设计房间照明电路为目标,引导学生分组合作完成设计与安装活动,突出体现技术与工程领域中“工程的关键是设计”的要求,培养学生解决“技术与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课后作业二、选择题。1.在组装好如图电路后,需要对电路进行检测,下列不是检测内容的是()。A.检查电流能否顺利通过小灯泡B.检查开关能否控制小灯泡的亮与灭C.检查小灯泡的位置是否合理2.在设计房间照明电路的开关位置时,下列因素中不需要考虑的是()。A.睡觉前,方便控制照明灯B.阅读时,方便控制阅读灯C.睡觉前,方便控制阅读灯3.你家中控制房间照明灯的开关一般不会()。A.每一个照明灯都有单独的控制开关B.所有房间内的照明灯共用一个控制开关C.安装在一进门人便于控制的地方4.如图的两个电路中,小灯泡的连接方式不同。假设两个电路中都有一个小灯泡的灯丝断了,则甲中(),乙中()。A.两个小灯泡都不亮B.两个小灯泡都亮C.一个小灯泡亮,一个小灯泡不亮参考答案二、1.C2.C3.B4.AC第三单元岩石与土壤教材解读岩石和土壤不仅是组成地球外壳的重要物质,而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本单元通过引导学生开展观察、实验、描述、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活动,帮助学生建构岩石和土壤的相关科学概念,同时,将土壤和岩石放到一个更深层次的维度展开学习,即岩石和土壤的价值,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和主动探究的意愿。本单元共8课,大致分为3个部分。第1课“岩石与土壤的故事”是本单元的起始课,是对岩石和土壤的初步认识,后续的学习内容会对本课形成的认识逐一深化,培养学生自我反思的能力。第2~7课“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岩石的组成”“制作岩石和矿物标本”“岩石、沙和黏土”“观察土壤”与“比较不同的土壤”,围绕认识岩石和土壤展开教学,引导学生认识各种岩石和土壤的特征,掌握观察、探究岩石和土壤的方法。第8课“岩石、土壤和我们”梳理本单元学习内容,让学生认识到岩石、矿物和土壤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具有重要作用,从而树立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对岩石和土壤并不陌生,因为它们随处可见。但很多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观察岩石和土壤,探究兴趣不浓厚。因此,教师应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在科学探究能力方面,四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了一些观察物体的方法,可作为本单元观察岩石和土壤的基础,但观察岩石和土壤还有一些独特的方法,这些方法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教师应注重此方面的教学和能力培养。教学策略1.教学内容本土化,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开展本单元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学校所在地或者相邻地区的、具有代表性的实际案例,作为观察、分析、讨论和评价的对象,这样能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例如,在学习“岩石与土壤的故事”一课时,可以请每一位学生在课前收集家附近或上学路上的岩石和土壤,并带到课堂上交流分享。2.教学手段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辅以音频、视频、图片、数字资源等多媒体技术手段,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与学生充分互动的良好情境。例如,将《岩石学者》等科普影片推荐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看视频,将学习后的收获在课堂上分享,实现课堂教学的翻转,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习惯。第1课岩石与土壤的故事(教材P42~43)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累计____1____课时课题岩石与土壤的故事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岩石和土壤是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物质,它们的形成过程记录了地球形成与演化的历史。2.知道岩石和土壤是地球的重要资源。科学探究目标1.能通过阅读资料,分析、处理岩石和土壤具有重要作用的信息。2.能用班级记录表记录、整理有关岩石和土壤的知识。3.能运用分析、推理等思维方法感悟并学习岩石和土壤的意义与价值。科学态度目标1.发展研究岩石和土壤的兴趣。2.愿意倾听,积极分享。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自然环境为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重点:知道岩石和土壤的形成过程记录了地球形成与演化的历史。难点:认识到岩石与土壤的形态结构对科学研究的价值。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岩石和土壤标本、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岩石和土壤的相关图片或视频、班级记录表、教学课件。流程教学设计二次备课聚焦1.引入:(教学提示:出示教材本单元首页的高山图片。)请大家仔细观察图片中的高山,你们能发现什么?(预设:山顶和山腰是大量裸露的岩石,山脚下是一些植被和土壤。)2.讲解:在地球上到处都有岩石和土壤的踪迹,不仅陆地上有,海底也有。它们是组成地球的重要物质,也是地球的宝贵资源,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同学们观察过岩石和土壤吗?(预设:观察过;没有。)你们知道人们为什么一直在对岩石和土壤进行研究吗?(预设:知道;不知道。)3.揭题:这堂课我们一起来观察岩石和土壤,探寻它们背后的故事。(板书:岩石与土壤的故事)【设计意图】岩石:组成岩石圈的主要物质。一般是固态,由一种或几种造岩矿物、天然通过展示图片,引出本单元研究的主题。接着介绍岩石和土壤在地球表面的分布情况,使学生对岩石和土壤的分布及重要性有一个初步了解。最后抛出问题,一方面能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另一方面能激发学生探究岩石和土壤奥秘的好奇心。玻璃质或生物遗骸所组成,并具有一定的结构和构造。土壤:泥土,亦指土地。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矿物质、有机质以及水分、空气等组成。探索一:观察并描述采集到的岩石和土壤1.过渡:探索与研讨(教学提示:课前布置任务,让学生收集岩石和土壤。)老师上节课给大家布置了一个小任务,要求每个人收集3块岩石和一些土壤,大家完成任务了吗?(预设:完成了;没完成。)2.活动:(教学提示:可以将学生采集的和教师采集的岩石和土壤进行汇总。)指导学生观察采集的岩石和土壤,并对其外部特征进行简单的描述。3.提问:你们的岩石和土壤是在哪里收集的呢?(预设:家附近的小山上;河边;公园;路边的花坛里……)它们都有什么用途?(预设:岩石可以盖房子、铺路;土壤可以种植农作物……)通过对岩石和土壤的来源及用途的提问,让学生感受到岩石和土壤在地球上分布很广,同时也能让学生认识到其用途的广泛性。探索二:了解岩石和土壤背后的故事1.讲解:岩石和土壤是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物质,它们的形成需要几百万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所以在每一块岩石和每一方土壤上都留下了大自然的痕迹。2.提问:(教学提示:出示教材P43的几幅图片。)大家仔细观察这几张图片,说一说岩石和土壤是如何记录地球演化的历史的。(预设:岩石的化学成分能告诉我们它们的形成年代;岩石中动植物的痕迹能表明过去有哪些生物存在过;……)3.活动:出示补充资料,指导学生阅读资料,分组交流,并完成活动帮助卡。化石:在地质历史中,经过自然界的作用,保存于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和它们的生活遗迹。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向下挖掘而暴露出来的土壤垂直切面,其深度一般是指达到基岩或达到沉积岩的一定深度。4.提问:(教学提示:可以引导学生交流讨论。)通过对教材和补充资料的学习,你们能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吗?(预设:每一块岩石和每一方土壤上都留下了大自然变迁的痕迹,岩石和土壤的形成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5.讲解:确实,岩石和土壤是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物质,它们的形成都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我们应该保护自然资源,爱护每一块岩石、每一方土壤。6.活动:指导学生整理所知道的岩石和土壤的知识,填写学生活动手册。(教学提示:可以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完善内容。)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补充资料,能帮助学生将岩石和土壤与记录地球演化的历史这个重要作用联系起来。指导学生整理岩石和土壤的知识,能培养学生及时梳理所学知识的习惯,也能帮助学生将个人的学习所得加以汇总。研讨汇报拓展与小结1.小结:岩石和土壤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学习完本课后,希望大家都能爱护每一块岩石、每一方土壤。2.拓展:大家可以调查一下我们居住地附近有什么岩石,土壤又是什么样的。通过布置任务,让学生调查当地的岩石和土壤,扩充学生对岩石和土壤的认识,从而让学生能将书本中获得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本课是单元的起始课,在组织学生粗略观察和描述采集到的岩石和土壤外,引导学生对为什么要研究岩石和土壤进行探究。在聚焦环节,通过向学生提问“你观察过岩石和土壤吗?”来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同时激发学生探究岩石和土壤的好奇心。在探索与研讨环节,在教材已有的图片和文字基础上,出示岩石和土壤记录地球演化的补充资料,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岩石和土壤是自然界天然存在的物质,每一块岩石和每一方土壤上都留下了大自然变迁的痕迹。最后的研讨活动和拓展,旨在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展开交流,从而学以致用,关注自己的生活环境。课后作业二、判断题。1.岩石与土壤是地球的重要资源,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2.岩石和土壤是天然存在的物质,但也可以人工合成。()3.土壤的形成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例如要形成12厘米厚的土壤,可能需要几百到数万年的时间。()三、选择题。1.下列物体属于岩石的是()。A.玻璃B.鹅卵石C.陶瓷2.菊石亚纲动物是已绝灭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生存于中奥陶纪至晚白垩(è)纪。而菊石化石在喜马拉雅山被发现,这说明了()。A.喜马拉雅山地区曾经是海洋B.喜马拉雅山地区现在是海洋C.喜马拉雅山地区曾经是沙漠参考答案二、1.√2.×3.√三、1.B2.A第2课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教材P44~46)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累计____1____课时课题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知道花岗岩、砂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具有不同的特征。科学探究目标1.会借助参照物,采用比较的方法对花岗岩、砂岩、大理岩的特征进行观察。2.会使用简单工具对花岗岩、砂岩、大理岩的特征进行更细致的观察。3.会用科学词汇描述、记录岩石的特征。科学态度目标1.积极参加观察岩石特征的探究活动,保持对岩石的研究兴趣。2.认识到认真、细致地观察、比较、描述和记录是十分重要的。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科学技术可以帮助人类更好地认识自然。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几种常见岩石的特征。难点:掌握观察、描述岩石的科学方法。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花岗岩、砂岩、大理岩、放大镜、手电筒、小刀、铜钥匙、小钢锉、护目镜、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岩石标本、小钢锉锉岩石的操作视频、教学课件。流程教学设计二次备课聚焦1.引入:(教学提示:出示花岗岩、砂岩、大理岩这三种常见的岩石标本。)在上一课,我们了解了许多岩石和土壤的故事,今天老师带来了几种岩石,你们知道它们的名称吗?(预设:不知道;知道,分别是花岗岩、砂岩和大理岩。)2.揭题:岩石的种类繁多,它们的性质各不相同。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板书: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设计意图】采取复习引入的方式导入教学,既是对上一节课内容的复习巩固,又能引出本节课的探究重点,即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探索与研讨探索一:观察三种常见的岩石标本1.活动:指导学生观察三种岩石的外部特征,先用肉眼观察,再用放大镜观察。2.提问:大家能简单地描述一下这三种岩石的外部特征吗?(预设:花岗岩由黑、白、肉红等颜色的颗粒组成,表面比较粗糙;砂岩呈浅褐色,颗粒中等;大理岩颜色呈浅黄色,表面光滑,颗粒较晶莹。)3.追问:大家观察得非常细致,但对岩石特征的观察和描述不够系统,要了解岩石的性质,除了颜色、颗粒这些特征,我们还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观察呢?(预设:花纹、光泽、硬度、轻重、气味……)探索二:更细致地观察这三种岩石标本1.过渡:我们可以借助工具并运用科学的方法,从纹理、组成物质、光滑与粗糙程度、光泽和软硬这五个角度对三种岩石进行进一步观察。2.活动:引导学生分组,对照参照物,更细致地观察花岗岩、砂岩和大理岩的相关特征,并完成活动手册。可出示参照物图片或标本,为学生提供判断依据。3.布置任务:同学们刚刚都观察得非常仔细,说明大家对探究岩石有着浓厚的兴趣。那么,接下来我们将再从其他四个角度来观察这三种岩石,从而更好地认识它们。【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花岗岩、砂岩、大理岩三种岩石,从肉眼初步观察到使用工具细致观察,不仅让学生知道三种岩石各自的特征,更重要的是学会观察岩石的方法。研讨汇报拓展与小结1.小结:通过从五个不同的角度观察这三种岩石,相信大家对花岗岩、砂岩、大理岩的相关特征都有了一定了解。那你们知道刚才使用最多的观察方法是什么吗?(预设:比较的方法。)比较法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科学的方法。2.拓展:我们对岩石的外部特征进行了观察,那不同岩石内部的物质是否一样呢,该怎样观察?(教学提示:播放用小钢锉锉岩石,观察岩石内部物质的操作视频。)如果大家感兴趣,课下可以进一步观察。【设计意图】在对岩石的外部特征进行观察之后,引导学生用小钢锉锉岩石,可以帮助学生从对岩石的外部观察转向对其内部的观察,为研究岩石的组成做铺垫。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本课的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在遇到各种不同的岩石时,学会如何从已有的经验出发,用科学的方法有序观察;学会关注岩石的本质特征,能够从观察中获得信息,将信息根据需要进行整合,并进行准确的描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能获得观察岩石的基本方法,又能自我建构“不同种类的岩石有不同的特征”的科学概念。对四年级学生来说,一堂课要观察、记录、描述三种岩石,并根据岩石的特征,对照有关资料识别岩石是有极大难度的。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教师要在观察方法、观察内容等多方面给予学生指导。本课在教学上偏难,但有它的突破口,只要找准突破口,就能把学生研究岩石的活动突显出来。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鼓励学生交流,让学生充分表达,从而激发出学生的思维火花。课后作业三、选择题。1.下列观察到的岩石特征,对判定岩石的种类用途不大的是()。A.大小B.颗粒组成C.颜色2.比较下列三种岩石,其中颗粒最细密的是()。4.下列岩石中,常带有美丽条纹的是()。A.砂岩B.大理岩C.花岗岩参考答案三、1.A2.A4.B第3课岩石的组成(教材P47~49)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累计____1____课时课题岩石的组成课型新授课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岩石都是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的。2.知道花岗岩主要由石英、长石和云母三种矿物组成。教学目标3.知道不同矿物具有不同的形态特征。4.知道颜色、条痕、透明度和光泽是识别矿物的重要依据,矿物的条痕比它的外表颜色更可靠。科学探究目标1.会用放大镜观察花岗岩的组成。2.能用科学方法观察矿物的颜色和条痕、透明度和光泽等特征。3.能用科学词汇描述矿物的特征,并能够做好记录。科学态度目标1.培养对矿物观察研究的兴趣。2.认识到认真、细致地观察、比较、记录、描述是十分重要的。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认识到矿物和岩石是组成地壳的重要物质,与人类关系密切。2.认识到矿产资源是大自然留给我们人类的宝贵资源。教学重难点重点:能够用科学方法观察矿物的颜色、条痕、透明度和光泽等特征,并能够用科学词汇描述矿物的特征。难点:掌握观察矿物的科学方法,认识到矿物与岩石的关系。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花岗岩、石英、长石、云母等常见岩石和矿物标本或图文资料。放大镜、白色和深色无釉瓷板、手电筒、金属、丝绸、泥土、玻璃、蜡烛、观察记录表、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岩石标本、介绍矿物及矿物观察方法的视频。流程教学设计二次备课聚焦1.引入:上节课我们对几种常见的岩石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对岩石有了初步的了解。事实上,所有的岩石都是由矿物组成的。有些岩石由多种矿物组成,有些仅由一种矿物组成。2.提问:研究岩石的一种方法就是寻找岩石中的矿物。那矿物是什么样的?(预设:是晶莹剔透的;是黑色的;……)3.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通过观察岩石中的矿物来探究岩石的组成。(板书:岩石的组成)【设计意图】通过讲解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使学生首先明确岩石与矿物的关系,然后引出本课研究的主要内容。通过对矿物特征的提问,激发学生学习新课、进一步观察和研究矿物的兴趣。矿物:由地质作用所形成的、一般为结晶态的天然化合物(绝大多数为无机化合物)或单质,矿物是组成岩石和矿石的基本单元。探索一:观察花岗岩的组成1.提问:探索与研讨(教学提示:给学生分组,按小组分发花岗岩标本。)现在每个小组面前都有一块岩石标本,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岩石吗?(预设:花岗岩。)2.布置任务:请大家先用肉眼观察,再用放大镜观察花岗岩的组成,并完成活动帮助卡。探索二:观察矿物的颜色和条痕1.过渡:刚才我们通过观察发现花岗岩由三种矿物颗粒组成,它们具有不同的颜色和光泽。矿物是组成岩石的重要物质,老师今天带来了三种矿物标本,接下来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它们。(教学提示:出示石英、长石和云母的标本。)2.活动:播放介绍观察矿物颜色和条痕的方法的视频,引导学生认真观看并记录关键信息。3.提问:看完刚才的视频,你们知道矿物的颜色和条痕分别指什么吗?(预设:矿物的颜色就是矿物表面的颜色;矿物的条痕是指矿物在坚硬的物质,如无釉白瓷板上摩擦留下的划痕的颜色,其本质是矿物粉末的颜色。)4.活动:指导学生分组观察,并完成活动帮助卡。探索三:观察矿物的透明度和光泽1.过渡:除了观察矿物的颜色和条痕,要了解矿物的性质,还需要观察矿物的透明度和光泽,那你们知道什么是矿物的透明度和光泽吗?(预设:透明度是指矿物可以透过可见光的程度,光泽是指矿物表面对光的反射能力。)2.提问:(教学提示:播放微课视频,介绍观察矿物的透明度和光泽的方法。)观看视频后,你们知道怎样观察矿物的透明度和光泽吗?(预设:通过观察矿物碎片的边缘是否能看见其他物体来判断矿物的透明度;用手电筒照射矿物表面,可以观察矿物的光泽。)3.讲解:在衡量矿物的透明度时,一般把矿物分为透明、半透明、不透明三种。在对矿物的光泽进行观察时,可以借助其他物体的反光特性,采用比较的方法来观察、描述。4.活动:指导学生分组观察,并完成活动帮助卡。探索四:辨别花岗岩颗粒,了解更多的矿物1.过渡:刚才我们对石英、长石和云母这三种矿物进行了深入观察,了解了它们的特性。在自然界中,这种单独存在的矿物相对较少,通常都是几种混杂在一起组成岩石。花岗岩主要就是由石英、长石和云母组成的。2.提问:如果再次观察花岗岩的颗粒,你们能辨别出这些颗粒中哪些是石英,哪些是长石,哪些是云母吗?(预设:透明的是石英,浅色的是长石,黑色发光的是云母。)3.追问:不仅花岗岩,所有的岩石都是由矿物组成的。矿物是组成岩石的重要物质,你们还能说出更多的矿物吗?(预设:硫黄、石墨、岩盐、方铅矿、石膏……)4.活动:播放介绍矿物的视频,引导学生观看,了解更多的矿物。【设计意图】观察花岗岩的组成是本课探究活动的一条主线,引导学生对岩石颗粒进行观察,能为观察矿物活动做铺垫。指导学生从颜色、条痕、透明度和光泽等角度观察矿物,有利于帮助学生对石英、长石、云母三种矿物的形态和特征形成更加科学准确的认知,而介绍给学生更多的矿物能丰富他们对矿物的认知。研讨汇报拓展与小结1.小结:所有的岩石都是由矿物组成的,有的岩石由多种矿物组成,有些仅由一种矿物组成。颜色、条痕、透明度和光泽是识别矿物的重要依据,矿物条痕的颜色比它外表的颜色更加固定、可靠。2.拓展:鼓励学生从自己生活的地方采集岩石和矿物,做好记录,并试着制作岩石和矿物标本。(教学提示: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本课最后的“提示”,好为下节课制作岩石和矿物标本做准备。)【设计意图】通过课外活动,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同时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达到了课与课之间相衔接的目的。板书设计3.3岩石的组成岩石是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的花岗岩的组成:石英、长石、云母观察矿物:颜色、条痕、透明度、光泽教学反思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掌握观察矿物的方法。因此要包容和尊重学生对矿物特征的描述,不必过于纠结标准,只要学生对岩石和矿物的描述是合理的,都应该给予肯定和鼓励。探索环节主要引导学生从矿物的颜色、条痕、透明度和光泽这四个大的方面展开观察,通过观察活动,学生会形成对石英、长石和云母这三种矿物较为完整的认知,也能从中学会比较的观察方法。在观察三种矿物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更多的矿物,开阔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的知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后作业三、选择题。1.组成花岗岩的矿物中,硬度最小的是()。A.石英B.长石C.云母2.花岗岩中主要矿物的光泽和()的光泽最接近。A.玻璃B.泥土C.金属3.状状捡到一块不知名的矿物,外表为黄色。将它放在白色的无釉瓷板上摩擦,瓷板上留下绿黑色的痕迹。要判断该矿物的性质,比较可靠的参考依据是()。A.外表的黄色B.痕迹的绿黑色C.瓷板的白色参考答案三、1.C2.A3.B第4课制作岩石和矿物标本(教材P50~51)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累计____1____课时课题制作岩石和矿物标本课型新授课科学知识目标知道岩石和矿物的不同特征是识别它们的依据。教学目标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用采集来的岩石和矿物制作标本。2.能够对照标本图鉴,根据岩石和矿物的特征识别采集到的标本。科学态度目标1.体会到制作岩石和矿物标本的乐趣。2.培养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以及团结合作的精神。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岩石和矿物标本的制作为科学研究提供重要依据。教学重难点重点:利用所学知识,对采集来的岩石和矿物进行标本制作。难点:对照标本图鉴,根据特征对采集到的岩石和矿物进行识别。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自备的岩石和矿物、带盖纸盒、标签纸、观察岩石的各种工具(手电筒、小刀、铜钥匙、放大镜等)、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岩石和矿物的标本图鉴、教学课件。流程教学设计二次备课聚焦1.引入: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观察岩石和矿物的方法,在生活中我们发现了不知名的岩石和矿物,要如何确认它的身份和性质呢?(预设:我们可以采样带回,观察它的特征,再对照岩石和矿物的标本图鉴进行判断。)2.揭题:(教学提示:出示岩石和矿物标本的图片。)搜集岩石和矿物,将它们做成标本保存起来,既能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又能增加生活情趣,是一件非常有意义和有趣味的事情。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制作岩石和矿物的标本。(板书:制作岩石和矿物标本)【设计意图】通过讲解制作岩石和矿物标本的意义,激发学生制作岩石、矿物标本的兴趣。出示标本图片,能让学生初步认识标本,最后引导学生尝试制作标本。探索与研讨探索一:识别采集到的岩石和矿物1.提问:大家能简单介绍下自己的岩石和矿物是从哪里采集来的吗?(预设:家附近的小山上;河边;公园;路边的花坛里……)如果要制作一个岩石或者矿物的标本,我们要怎么做?(预设:识别采集到的岩石或矿物,记录下它们的名称、采集地、采集时间、特征等。)2.追问:(教学提示:指导学生阅读标本制作的过程。)同学们觉得最关键的是哪一步?(预设:识别采集到的岩石和矿物。)我们该怎么识别采集到的岩石和矿物呢?(预设:按照之前所学的,观察它们的颜色和颗粒;测试硬度;用瓷板来观察条痕;……)3.活动:分发岩石和矿物标本图鉴,指导学生分组学习标本图鉴。4.布置任务:请大家对采集到的岩石和矿物进行观察,并完成活动帮助卡。探索二:制作完成并展示1.过渡:我们已经识别出了采集到的岩石和矿物,接下来就要进行下一步的制作了。2.提问:刚才我们为什么要给岩石和矿物编号?(预设:方便整理和交流。)除了简单地按照序号来编号,如①、②、③,还可以怎么编号呢?(预设:还可以标出采集的地点,比如在蓟州采集到的样品,就可以依次编号为JZ-01、JZ-02、JZ-03……)3.讲解:除了编号,标签上还应该注明岩石和矿物的名称、采集地、采集人、采集日期等信息,这样制作的标本信息更完整。4.活动:指导学生将标本信息补充完整,并将岩石和矿物按照编号顺序放置在纸盒的格内,标签对应放好。完成标本制作后分小组进行交流展示,归纳总结出完整的制作方法与步骤,填写活动帮助卡。【设计意图】以制作岩石和矿物标本的形式,借助图鉴对岩石和矿物进行识别,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制作方法,还能增强学生识别岩石和矿物的本领,加深对岩石和矿物特性的认识。研讨汇报拓展与小结1.小结:收集岩石和矿物,将它们做成标本保存起来,是一件非常有意义和有趣的事情。所以大家平时要注意观察周边的岩石和矿物,遇到陌生的岩石和矿物,都可按照今天学习的方法做成标本,不断充实标本盒,增强识别岩石和矿物的本领。2.拓展:课后继续采集岩石和矿物,充实标本盒。【设计意图】通过不断地收集、识别、制作标本等活动,培养兴趣,增强本领。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本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制作岩石和矿物标本的过程。在聚焦环节,通过对岩石和矿物采集地的提问,能够让学生感知岩石和矿物分布的广泛性,同时也能激发大家的兴趣。探索环节将一个完整的制作流程分为了两个部分。因为对采集到的岩石和矿物进行识别是本课的重点及难点,于是我们将对岩石和矿物的识别作为一个单独的探索活动,这样一方面能降低学习难度,另一方面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综合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通过这一活动,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均会得到进一步的培养与发展。在标本制作完成后,指导学生进行展示交流,能促进学生间的相互学习,加深他们对岩石和矿物特性的认知。课后作业三、选择题。1.遇到不认识的岩石时,正确的做法是()。A.直接用手捡起岩石来观察B.用工具夹起岩石,放入盒中带回,用放大镜来观察C.可以用嘴巴尝一尝岩石的味道2.制作岩石和矿物标本的正确操作顺序是()。①采集②对照图鉴③编号④贴标签⑤摆放A.①③②④⑤B.①⑤③②④C.①③④②⑤3.在制作岩石和矿物标本的过程中,不需要用到()。A.放大镜B.标签纸C.玻璃杯4.制作岩石和矿物标本对我们小学生来说有什么好处?()A.丰富相关知识,开阔眼界B.增加生活情趣,培养兴趣爱好C.以上都是参考答案三、1.B2.A3.C4.C第5课岩石、沙和黏土(教材P52~53)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累计____1____课时课题岩石、沙和黏土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岩石碎裂后会形成沙、黏土。2.知道岩石、沙和黏土的特征各不相同。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观察并比较岩石、沙和土壤三者的不同特征。2.能够根据事实对岩石的变化进行推测。科学态度目标1.敢于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猜想,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2.建立自然界的事物在不断变化的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热爱自然,意识到大自然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比较岩石、沙和黏土三者的不同特征。难点:初步建立岩石破碎后形成沙和黏土的认识,体会到自然界的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岩石、沙和黏土的标本,白纸,浅盘,放大镜,湿巾,水,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岩石、沙、黏土的图片,班级记录表。流程教学设计二次备课聚焦1.引入:(教学提示:出示岩石、沙、黏土的图片。)由于太阳、风、水、地震和火山等的作用,自然界中许多大块的岩石可能碎裂,形成较小的颗粒、沙和黏土。2.提问:岩石、沙和黏土有什么不同?(预设:岩石成块状,比较坚硬;沙比较松散、干燥;黏土较湿润、紧实。)3.揭题:岩石、沙和黏土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今天我们就来观察一下这三种物质,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板书:岩石、沙和黏土)【设计意图】用简短的文字讲述岩石在多种自然因素影响下被风化,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关于“岩石风化”的初步观念。探索与研讨1.过渡:要观察、比较岩石、沙和黏土,首先需要采集样品,那我们在什么地方可以找到岩石、沙和黏土呢?(预设:自然公园、山上、海边、河边、田野、沙滩……)自然界中岩石、沙、黏土三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同学们提前采集到了岩石、沙和黏土,那么现在我们就来观察一下这三者之间的不同。2.活动:指导学生分组进行观察活动,并完成活动帮助卡。【设计意图】开展对岩石、沙和黏土的观察比较活动,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对三者特征的认识,让学生认识到岩石、沙和黏土是相互关联的。研讨汇报拓展与小结小结:自然界中的事物是不断变化的,大块的岩石在大自然的作用下可能碎裂,形成较小的颗粒、沙和黏土。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又各有不同。岩石坚硬、粗糙;沙松散、颗粒较小;黏土细腻、较松软、易成团。板书设计本课围绕岩石、沙、黏土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展开,帮助学生建立自然界的事物在不断变化的观念。教学反思观察活动前,通过对岩石、沙和黏土发现地的提问,让学生重视对岩石、沙、黏土所在地点的观察,建立起三者之间的关联。在比较岩石、沙和黏土的观察活动中,采用眼看、鼻闻、手摸、团小球、涂痕等方法研究岩石、沙和黏土的特征,并对特征进行描述,描述要求准确、客观。在实际观察过程中,注意提醒学生用扇闻的方法,使学生意识到规范操作的重要性。做完全部观察实验,要收拾干净桌面,并把手洗干净。在研讨环节,引导学生对岩石、沙和黏土的观察比较过程进行研讨交流,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推测大自然中的岩石会如何变化,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课后作业二、判断题。1.岩石、沙和黏土的发现地对认识它们很重要。()2.山上的岩石有很多裂缝,这是它受到风化作用的表现。()3.用手触摸岩石、沙和黏土,其中摸起来最细腻的是沙。()4.一般山上的岩石比较大,河里的岩石比较圆,农田里的岩石比较小。()参考答案二、1.√2.√3.×4.√第6课观察土壤(教材P54~55)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累计____1____课时课题观察土壤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知道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的颗粒(小石子、沙、黏土)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的方法了解土壤的组成成分。2.会用土壤沉积的方法观察到土壤成分按颗粒大小分层。科学态度目标1.认识到土壤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2.认识到认真、细致的观察、比较、记录、描述是十分重要的。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具有重要意义。重点: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土壤由哪些物质组成,了解土壤的组成。难点:通过沉积实验了解土壤成分,感知土壤颗粒的沉积顺序。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土壤、白纸、镊子、牙签、放大镜、刻度尺、玻璃杯、搅拌棒、水、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班级记录表、观察土壤的教学视频。流程教学设计二次备课聚焦1.引入:土壤覆盖在地球岩石圈的表面,土壤的形成与岩石的风化作用密切相关。土壤对我们人类非常重要,我们吃的许多食物都来自在土壤中生长的植物。2.提问:那么,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土壤中有什么呢?(预设:土壤中有虫子、植物根系、小石子……)3.揭题:大家对土壤还是比较熟悉的,在土壤中我们很容易找到岩石变化留下的痕迹以及动植物的残体,今天我们就来观察土壤。(板书:观察土壤)【设计意图】通过对土壤的组成进行提问,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观察土壤的兴趣。探索与研讨探索一:采集并观察新鲜土壤1.过渡:观察土壤之前,我们需要采集土壤。请大家到校园的花坛里挖一块土壤,用塑料袋装好,带回教室。(教学提示:提醒学生触摸过土壤的手一定要洗干净。)2.活动:播放观察活动的教学视频,指导学生根据视频展示的流程,开始观察新鲜土壤。探索二:观察干燥的土壤1.过渡:刚刚我们观察了新鲜的土壤,你们觉得土壤中最多的是什么?(预设:小石子、沙、黏土。)原来土壤中有这么多的颗粒物,我们再来观察一份干燥的土壤,看看这些颗粒物具体有什么不同。2.活动:指导学生分组进行观察活动,完成活动帮助卡。探索三:做土壤沉积实验1.过渡:通过观察土壤的活动,我们大概了解了土壤的组成颗粒,除此之外,土壤中还有一些肉眼无法看到的成分,接下来我们通过沉积实验做进一步的观察。2.活动:指导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实验,并完成实验帮助卡。3.讲解:土壤中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的颗粒(小石子、沙、黏土)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新鲜、干燥的土壤和进行土壤沉积实验,帮助学生了解土壤的组成成分,认识到土壤对生命的意义。研讨汇报拓展与小结1.小结:土壤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重要,观察土壤,我们能发现它的成分十分复杂,包括岩石风化而成的不同大小的颗粒、动植物的活体和残体、空气和水。2.拓展:指导学生课后观察植物生长茂盛的地方,思考这里的土壤有什么特点。通过课后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为下一课研究土壤的类别做准备。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土壤里有什么?”是学生着手研究土壤时最先想要知道的事情,本课基于前面学习的基础及学生的学习需求而设计,从土壤的组成、颗粒的形态、土壤的成分三个方面对土壤进行观察。在土壤沉积实验中,土壤的量要适当,装到容器的三分之一处比较合适,容器要无色透明的,可用剪去上部的饮料瓶代替。因为静置时间比较长,所以教师可穿插其他教学活动,也可保留一个静置后的样本供学生观察,从而节约课堂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在观察活动中,要注意提醒学生触摸过土壤后,一定要把手洗干净。课后作业三、选择题。1.观察土壤,会发现土壤有气味,这种气味主要来自土壤中的()。A.矿物质B.腐殖质C.沙砾2.土壤摸起来湿湿的,说明土壤中有()。A.空气B.水分C.矿物质3.蚯蚓在土壤里松土体现了()。A.动物依赖土壤B.动物改造土壤C.动物和土壤没有关系参考答案三、1.B2.B3.B第7课比较不同的土壤(教材P56~57)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累计____1____课时课题比较不同的土壤课型新授课科学知识目标教学目标1.知道土壤按成分含量不同可分为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2.知道不同的土壤适合种植不同的植物。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运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对三种土壤的特性进行细致的观察、比较。2.能够观察、描述、记录三种土壤的特性。3.能够通过查阅资料的方法,了解不同植物的生长与土壤类型的关系。科学态度目标1.认识到认真、细致的观察、比较、记录、描述是十分重要的。2.认识到土壤对人类的重要作用。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人类生活的许多需求都来源于土壤。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观察、实验的方法认识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三种土壤的特性。难点:能仔细观察并记录土壤的特性,分析出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不同影响。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一套土壤样品(沙质土标记为1号,黏质土标记为2号,壤土标记为3号)、白纸、放大镜、空塑料瓶、水、白纱布、剪刀、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班级记录表、不同类型的土壤图片、漏斗制作及比较土壤渗水性实验的演示视频。流程教学设计二次备课聚焦1.引入: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土壤的成分,大家说一说土壤里都有什么?(预设:土壤里面有大小不同的颗粒、腐殖质、空气和水。)2.提问:(教学提示:出示三张不同类型的土壤图片。)这是三张土壤的图片,从图片中你发现了什么?(预设:土壤有不同的类型。)3.揭题:根据土壤中成分含量的不同,可以将土壤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比较下这三种不同类型的土壤。(板书:比较不同的土壤)【设计意图】采用以旧引新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课所学知识。同时指出根据土壤中成分含量的不同,自然界中可以分为三种不同的土壤。探索与研讨探索一:观察三种土壤1.提问:(教学提示:出示编号的土壤样品。)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比较它们的不同?(预设:先用肉眼看,再借助放大镜观察,比较颗粒大小;用手摸、捻,感受粗糙程度;还可以加水,用团揉的方法比较土壤的黏性。)2.过渡: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了观察土壤的方法,那接下来我们就通过这些方法观察三种土壤,比较它们的不同。3.活动:指导学生分组活动,完成活动帮助卡,并填写观察记录。探索二:比较三种土壤的渗水性1.提问:刚刚我们通过观察,比较了三种土壤的颗粒大小、粗糙程度和黏性,那么三种土壤的渗水性如何呢?大家可以试着猜测一下。(预设:1号土壤渗水性最好,2号土壤渗水性最差,3号土壤渗水性居中。)2.追问:我们可以通过哪种方法来检测土壤的渗水性呢?(预设:将水倒入土壤中,观察水流过土壤的速度,流速快的渗水性好,流速慢的渗水性差。)3.活动:播放漏斗的制作及比较土壤渗水性实验的演示视频,引导学生认真观看,了解实验材料的组装和实验方法。4.布置任务:接下来请大家分组实验,并完成实验帮助卡。【设计意图】通过对土壤的观察比较,让学生认识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特性,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同时有利于建构关于土壤的科学概念。研讨汇报1.小结:拓展与小结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发现,1号土壤颗粒粗糙,黏性差,渗水性强,透气性好,这种土壤我们称之为沙质土;2号土壤颗粒细腻,黏性好,渗水性弱,透气性差,我们称之为黏质土;3号土壤含沙量、黏性、渗水性都适中,透气性好,我们称之为壤土。2.提问:土壤的质地不同,适合生长的植物也不同,通过查阅资料大家能举例说说这三种土壤分别适合哪些植物生长吗?(预设:适宜在沙质土中生长的有西瓜、花生、土豆、萝卜;适宜在黏质土中生长的有水稻、芦苇、荷花;大多数植物适宜在壤土中生长,如玉米、白菜、西红柿等。)3.拓展:指导学生课后观察学校、公园和家附近的土壤类型和种植的植物。【设计意图】查阅资料是一种获取知识的便捷途径。查阅资料和课后的观察活动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相关知识。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会了观察土壤的方法,这为本课研究三种类型的土壤打下了基础。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通过眼看、手摸和做对比实验的方式来认识三种不同类型的土壤在颗粒大小、黏性及渗水性三个方面的特点,并通过认识这些特点,分析出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不同影响。在准备土壤样本时,要注意尽量去掉土壤中的杂质,且三类土壤的区分度要尽量大一些。在比较土壤的渗水性实验中,要特别强调实验的公平性,即漏斗的大小要相同,装入的土壤要等量,水要等量且缓慢倒入,在相同时间内观察现象。通过这些实验活动,让学生认识不同土壤的特性,并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究。课后作业第8课岩石、土壤和我们(教材P58~59)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累计____1____课时岩石、土壤和我们课题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岩石和土壤的特性决定了它们的用途。2.知道岩石和土壤在生产和生活中用途很广,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岩石和土壤。3.认识到岩石和土壤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我们要好好地保护和利用。4.知道矿产是人类工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且不可再生。科学探究目标1.通过调查、阅读资料等形式,了解岩石和土壤的用途。2.通过调查、访问、交流等形式,了解人类在开发、利用、保护岩石、矿物和土壤等方面的行为。3.能够基于调查的情况撰写调查报告。科学态度目标1.关注人类在开发、利用、保护岩石、矿物和土壤等方面的种种行为,树立保护、合理利用岩石、矿物和土壤的意识与自觉。2.乐于在课外继续从事有关岩石、矿物和土壤的探究活动。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可能对环境造成破坏。2.培养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愿意采取行动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岩石、矿物和土壤的用途。难点:通过活动,增强学生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意识。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岩石、矿物、土壤在人们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的相关资料、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班级记录单。流程教学设计二次备课聚焦1.引入:通过之前的学习,同学们对岩石和土壤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岩石和土壤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想必大家对这一点深有体会,大家能说一说岩石和土壤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吗?(预设:我们的房屋大多是由岩石建造的;我们吃的粮食、蔬菜大多是在土壤中种植的。)2.揭题:岩石和土壤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宝贵资源,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了解岩石和土壤的用途。(板书:岩石、土壤和我们)【设计意图】通过对岩石、土壤和我们三者之间密切联系的提问,能明确本课的研究主题,启发学生思考,从而顺势揭题。探索与研讨探索一:用图表表示岩石、矿物和土壤之间的关系1.过渡:回顾本单元的内容,我们对岩石、矿物和土壤进行了观察和学习,大家能说说它们之间存在的联系吗?(预设:矿物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岩石在一定的外力作用下会变成土壤。)2.提问:我们可以用什么方式表示岩石和土壤的成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呢?(预设:可以画图表。)3.活动: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并完成学生活动手册中的图表。探索二:了解岩石和土壤的用途1.讲解:岩石和土壤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用途很广,岩石可以铺设道路,建造房屋和桥梁,还能雕刻成艺术品;一些矿物比如石膏不仅可以用于雕塑,还能够食用;土壤能够种植蔬菜、水果。除了这些显而易见的用途,岩石、矿物和土壤还在许多地方发挥着重要作用。2.活动:出示资料,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总结。3.提问:阅读了以上资料,你们有什么新的体会?(预设:岩石和土壤的用途涉及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岩石和矿物的特性和成分决定了它们的功能。)4.活动:指导学生活动,做“我和土壤”的游戏。探索三:保护自然资源1.讲解:岩石和矿物的形成需要一个漫长的自然生产过程,矿产资源相对于人类社会的短暂过程而言是不可再生的、有限的,过度开采会造成资源枯竭。土壤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然而过度开垦和土壤污染的现象屡见不鲜。为了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人类必须要好好保护、合理利用这些资源。2.布置任务:现在大家围绕资源保护的问题展开讨论,并进行集体汇报。引导学生利用图表梳理岩石、矿物和土壤之间的关系,能帮助学生形成对三者关系的整体认知。出示补充资料,引导学生阅读,能让学生了解岩石、矿物和土壤的更多用途,同时知道它们是地球上的宝贵资源,从而树立起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研讨汇报拓展与小结1.小结:岩石、矿物和土壤与我们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是我们生产生活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的生产生活将更深度地依赖岩石、矿物和土壤。2.拓展:指导学生在课后通过实地调查或搜集资料的方式,了解当地土壤被污染和浪费的情况,以及人们对土壤进行保护的措施。根据调查情况,完成一份调查小报告。【设计意图】通过调查土壤被污染和浪费的情况,增强学生保护土壤的意识,并通过撰写小报告提升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本课作为本单元最后一课,承担着梳理、总结本单元学习内容的任务,同时也是了解岩石、矿物、土壤和我们人类之间密切关系的提升课。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对岩石、矿物、土壤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课探索一在此基础上进行概括总结,通过图表法展示三者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建立物质间相互联系的观念。探索二是了解岩石和土壤的用途,对于它们用途的学习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二是学生不熟悉的。通过第一层抛砖引玉,展开资料阅读,让学生了解到岩石、矿物和土壤的更多功能。在了解到这些资源的重要性后,通过介绍和研讨,使学生认识到岩石和土壤是不可再生资源,提高学生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意识,注意这种意识的渗透不可用直接告诉的方式。课后作业三、选择题。1.下列关于岩石和矿物在生活中的应用,描述不正确的是()。A.赤铁矿、黄铜矿等常用来冶炼金属B.花岗岩、大理岩等岩石常用来做建筑材料C.石膏可以用来制作食用盐3.下列关于岩石和土壤的说法,正确的是()。A.岩石可以变成土壤,土壤也能变成岩石B.土壤是岩石在生物、气候、地质活动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C.地球表面布满了岩石和土壤,我们不用担心会用完参考答案三、1.C3.B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