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初中 > 语文 >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论语》十二章 第2课时教学课件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论语》十二章 第2课时教学课件

ppt 2022-07-11 11:52:02 16页
剩余12页未读,查看更多需下载
12《论语》十二章第二课时\n课文细读品味1.“学”与“习”是一个意思吗?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不是一个意思。对于知识来说,“学”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习”则是一个巩固过程,要想掌握更多的知识,必须将“学”与“习”统一起来。\n课文细读品味2.如何理解曾子所说的“忠”和“信”?讲求“忠”和“信”对现代人有什么特殊意义?“忠”是办事尽心尽力;“信”是诚信。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仍然要讲求“忠”“信”,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和谐,才会发展得越来越好。\n课文细读品味3.如何理解孔子所说的“耳顺”与“从心所欲”?“耳顺”一般而言,指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人到了六十岁,不管听到什么样的话,都能够最大限度地尊重他人,这是一种悲悯之心,是外在的天地之理与内心的融合。有了这种融合,才能达到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当所有的规矩已经变为你的生命习惯时,你就能够做到从心所欲,这可以说是每一个生命所追求的最高境界。\n课文细读品味4.“温故”与“知新”是什么关系?孔子强调,“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就达不到“知新”的目的,只有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可见“温故”是“知新”的基础,“知新”是“温故”的延伸和升华。\n课文细读品味5.“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运用了什么修辞?表现了孔子怎样的品格?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富贵比作浮云,表现了孔子淡泊富贵的高尚品格,在物质利益面前,孔子保持了超然、独立、高尚的人格和旷达的精神,坚持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这句话对消除当今社会上的一部分人为谋取利益而不择手段、害国害民的弊端,具有重要的意义。\n课文细读品味6.由“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可以想到哪些相关的诗词句?想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n课文细读品味7.谈谈你对“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理解。子夏阐述了治学之道。“博学”与“笃志”是基础,“切问”与“近思”是方法,能够做到这四点,就可以达到儒家所提倡、追求的“仁”了。\n“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三个句子能否颠倒位置?为什么?不能。因为这三个句子所针对的对象先是“他人”,接着是“朋友”,最后是“自己”,体现了一种由疏到亲、由人到己的顺序,能更好地体现曾子先人后己、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颠倒后就破坏了这种顺序,不能很好地体现曾子的高尚品格。课文全篇探究\n1.立意深远,思想深刻。课文所选的十二章语录,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等方面的内容,各有所指,语言精练,立意深远。不少语句成了格言警句,闪烁着思想的光辉,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归纳总结特色总结\n2.语言简洁,生动传神。每一章语录虽然都是寥寥数语,但多次运用反问、排比等修辞手法,频繁使用“乎”“矣”“也”等语气词,使文章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归纳总结\n(1)原文: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译文: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心里想了却想不明白(的时候),就不要去启发(他);不到他想说却说不清楚(的时候),就不要告诉(他)答案。如果给学生讲一个方面的知识,他却不能推知另外多个方面的知识,就不要再教给他更多的东西了。”课文拓展积累国学经典\n(2)原文: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译文: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如果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君子)就不会去享受;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如果不是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君子)就不会摆脱。课文拓展积累\n《论语》的思想体系《论语》的思想体系可以概括为“四大板块一个核心四个字”。“四大板块”是:论为学、论为人、论为政、论天地鬼神卜筮;“一个核心”是“仁”;“四个字”是“孝悌忠恕”。“四大板块”促使儒家思想成为汉民族文化的核心。“仁”主张“仁者爱人”,反对苛政,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它是孔子提出的一种理想人格,也是一种政治理想。传统文化课文拓展积累\n要实现“爱人”,还要遵循“孝悌忠恕”,“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培养并展现人性光辉的爱,同时又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忠恕之道。这“四个字”形成了汉民族为人处世的道德准则。课文拓展积累\n完成“课文核心内容探究”和“课文阅读拓展练”课后作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