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初中 > 语文 >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 女娲造人 第2课时教学课件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 女娲造人 第2课时教学课件

ppt 2022-07-11 11:52:04 19页
剩余15页未读,查看更多需下载
21.女娲造人第二课时\n课文细读品味1.本文第①段有什么作用?本段有引出下文的作用.写天地开辟后,没有人类的世间显得荒凉寂寞,为下文女娲造人作铺垫。\n课文细读品味2.第②段的景物描写和人物的心情有什么关系?原野广阔,草木丛生,眼前空旷的景象增加了女娲的孤独感。\n课文细读品味3.第④段对女娲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写?突出了女娲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这些描写突出了女娲是一个活泼可爱、富有思想、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女神。作用:为后文写女娲以自己为模型用黄泥捏泥娃娃作铺垫。\n课文细读品味4.人类落地后,第一句话是喊“妈妈”,有什么丰富意蕴?人类落地后,开口就喊“妈妈”,这种喜悦感,体现出人类自身对获得生命的欢呼,说明妈妈孕育生命的重要性,表达了对母亲的爱。“妈妈”的呼唤,使死寂的天地瞬间获得了生机,更使世间充满了温情。\n课文细读品味5.“她工作了许久,还没有达到她的志愿,而她本人已经疲倦不堪了”一句中“疲倦不堪”有什么表达效果?“疲倦不堪”形象地写出了女娲造人的劳累,也为下文写女娲想出一个“绝妙的创造人类的方法”作铺垫。\n课文细读品味6.“她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创造人类的方法”一句中“绝妙”换成“奇妙”好不好?为什么?不好。“绝妙”表示方法巧妙到了极点,而“奇妙”表示方法新奇,给人新颖的感觉,在文中,“绝妙”更妥帖.\n课文细读品味7.第15段中“拉”“伸”“搅”“挥洒”等动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这一系列的动词生动、准确地写出了女娲造人的又一方法的具体过程,体现了女娲作为“神”的聪明智慧和非凡能力。\n课文细读品味8.“后来她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中的“终于”有什么表达作用?“终于”一词体现了女娲的思索之苦和思索时间之长,充分体现了女娲的智慧和对人类绵延生息的巨大贡献。\n1.[重点]分析文中女娲的形象。女娲是文章的核心人物,她是神通广大的女神,具有非凡的能力,她造人的方法体现了神的威力;在细节的处理上,作者又赋予了她人的情感、人的情怀,从而使想象的内容既显神威,又合情合理。广阔的天地,莽莽榛榛的原野,使神通广大的女娲感到了寂寞孤独,造人的愿望就显得自然而真实;课文全篇探究\n池水中映出的或喜或气的面容诱发了她的“灵机”,想象丰富又合情合理;“人”的产生,使女娲体会到了做母亲的自豪和欣慰;“妈妈”的呼喊声使天地间充满生机,晚霞里,星光下,女娲忙碌地工作着,正如一位勤劳、伟大的母亲。总之,在女娲的身上,既体现了神的威力,也体现了人的品格。课文全篇探究\n2.[难点]本文在塑造女娲的形象时运用了哪些方法?一是大胆想象。作者以大胆、新奇的想象,在原来神话传说的基础上进行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作者就女娲为什么要造人,怎样造人,怎样造更多的人,怎样让人类自己繁衍生息,进行了丰富的想象。课文全篇探究\n二是运用多种描写方法。为了丰富女娲的形象,作者对女娲的心理、神态等进行了细致描绘。如“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儿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体现了女娲内心的孤独以及她要创造有活力的世界的愿望;听着“人”喊“妈妈”的声音,她“满心欢喜,眉开眼笑”,又表现了女娲的喜悦之情。课文全篇探究\n1.想象丰富、绚丽、奇特。如写女娲造人及用分出男女的办法让人类自己繁衍后代,这样的想象符合人的特点,而且也很奇特。归纳总结特色总结\n2.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如写女娲抟泥造人较详细,写女娲用挥藤洒泥的方法造人并分出男女较简略。因为第一种方法最能体现出女娲造人的精神,是其他方法的基础,这样就突出了文章重点,揭示了文章中心。归纳总结\n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东晋]陶渊明原文: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课文拓展积累国学经典东晋著名的田园诗人。歌颂精卫、刑天的斗争精神。\n译文:精卫衔着微小的木块,要(用它)填平沧海。刑天挥舞着盾斧,刚毅的斗志始终存在。同样是生灵,不存忧虑,化成了异物,并无所悔。徒然胸怀昔日的雄心,实现理想的时刻未能等到。课文拓展积累\n三皇五帝“三皇”指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三个帝王,一般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为天皇、地皇、人皇,第二种说法为伏羲、燧人、神农。现在一般采用第二种说法。“五帝”通常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传统文化课文拓展积累\n完成“课文核心内容探究”和“课文阅读拓展练”课后作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