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4. 一着惊海天 第2课时教学课件
ppt
2022-07-12 13:18:02
16页
4.一着惊海天第二课时\n课文细读品味1.赏析文章标题“一着惊海天”的妙处。“海天”,一语双关,既指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的大环境,也指整个世界。主标题点出此举造成的影响之大,主谓宾短语做主标题,强烈的画面感跃然纸上,“一着”“惊海天”,很容易让读者心头一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n课文细读品味2.第3、4段在文中有何作用?揭示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意义——它承载着国人的强军梦想。指出舰载战斗机着舰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的难题,渲染出紧张的氛围,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下文写舰载战斗机成功着舰后人们的喜悦做铺垫。\n课文细读品味3.第19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第19段运用了对偶、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舰载机着舰时的浩大声势,具有感染力;运用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舰载机着舰遇到第二道阻拦索的情形及舰载机着舰遇到阻拦索后停下来的情景。\n1.[发散思维]有人说,这是一篇振奋人心、凝聚正能量的通讯。请结合文章内容和现实,谈谈你的理解。理解一: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落后于人,中华民族先后遭受到许多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经历了百年屈辱。惨痛的历史教训让中国人民懂得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富国强兵,一直是中国人民的梦想。这篇通讯向我们介绍了“辽宁舰”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过程,这是中国人民在富国强兵的道路上取得的一次伟大胜利,所以振奋人心。课文全篇探究\n理解二:这篇通讯让我们看到我国在富国强兵的道路上取得了巨大进步,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自豪感,增强了中国人民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增强了中国人民的凝聚力。课文全篇探究\n2.[难点]本文究竟是通讯还是新闻特写?有人认为本文属于新闻特写,但在第二十三届中国新闻奖的评奖过程中,本文被定位为“报纸通讯”。本文确实使用了不少新闻特写的手法,如定格画面、细致描写等,但这并不等于本文就是一篇新闻特写。一方面,本文中的故事有比较明显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故事结构:战舰航行、等待战斗机是开端,舰机协调、准备降落是发展,战机下降、成功着舰是高潮,人群狂欢、争相合影是结局;课文全篇探究\n另一方面,新闻特写一般集中描绘一个场面或瞬间,本文则包括了多个场面、多个瞬间。近年来,这种“场景组合”式的通讯写法越来越常见。新闻体裁的区分有其稳定性,但我们也必须意识到,随着时代的发展,新闻的写法也在发生变化,一些新闻体裁之间的边界正逐渐变得模糊。课文全篇探究\n1.叙事完整,铺排有序。本文对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着舰这一重大事件,从着舰前的准备工作,到飞行塔台内的着舰指挥员与飞行员的对话,再到舰载机成功着舰,都做了完整的记录。条理清晰,毫无杂乱之感。归纳总结特色总结\n2.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塔台指挥和着舰动作是关系到成功着舰的关键环节,是读者最关注的,作者紧紧抓住这些重点内容,集中笔墨叙写了这些环节,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地将着舰前后过程清晰完整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归纳总结\n3.采用了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如:文中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我国科研人员顽强不屈、无私奉献的精神,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气势和感染力。归纳总结\n恨别[唐]杜甫原文: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课文拓展积累国学经典\n译文:我离开洛城之后便四处漂泊,远离它已有四千里之遥,安史之乱叛军长驱直入中原也已经有五六年了。草木由青变衰,我来到剑阁之外,为兵戈阻断,在江边渐渐老去。我思念家乡,忆念胞弟,清冷的月夜,思不能寐,忽走忽立,冷落的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令人高兴的是听说司徒已攻克河阳,正乘胜追击敌人,急于要拿下幽燕。课文拓展积累\n唐宋时期中国的船业发展唐代,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已完全开辟。阿拉伯商人苏莱曼,于公元851年东游印度、中国等国,后其在《苏莱曼东游记》中记述,唐代中国的海船巨大,波斯湾风高浪险,只有中国的海船能航行无阻,阿拉伯的货物都是装载在中国海船上进行远洋贸易的。传统文化课文拓展积累\n宋代设多处专门用来建造航海用船的大型船厂,比唐船形体更大的海船出现了。宋人周去非所撰的《岭外代答》中“木兰舟”(木兰舟是一种当年远航南海的远洋货轮)条记载:“舟如巨室,帆若垂天之云,柂长数丈。”这条船一次可以载几百人,船上能储存一年的粮食,为了解决副食品供应,还在船上养猪酿酒,即所谓“一舟数百人,中积一年粮,豢豕酿酒其中”一说。这样的巨型航船,简直是一座浮动的海上小岛,除了武器装备和动力不同外,和今天的航空母舰没有什么区别。课文拓展积累\n完成“课文核心内容探究”和“课文阅读拓展练”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