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初中 > 语文 >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3.1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3.1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课件

ppt 2022-07-12 13:18:04 25页
剩余21页未读,查看更多需下载
导入人们经常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那这句话具体是什么含义呢?我们现在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阐释。\n2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n学习目标1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致读懂课文,积累文言词汇,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阅读目标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孟子说理的特点。3背诵课文,积累课文中的名言警句。本课重点,涉及思考探究一、二,积累拓展四重点,涉及积累拓展五难点,涉及思考探究三\n品格素养学习“大丈夫”的精神品质,增强忧患意识,做现代的“大丈夫”。\n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被称为“亚圣”。《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为“四书”。作者简介预习资料速查\n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期。当时,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他到处游说,宣扬他的“仁政”“王道”主张。孟子的这些言论、活动被记录在《孟子》一书中。背景资料预习资料速查\n文体知识预习资料速查诸子散文诸子散文是战国时期各个学派阐述自己学说的著作,是百家争鸣的产物。它的基本发展趋向是从简约到繁复,从零散到严整,越是后期的著作,篇幅越宏大,结构越严密。诸子散文的代表作品有《老子》《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n文体知识预习资料速查先秦散文先秦散文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散文,是与韵文相对的一种文体,是哲学、政治、伦理、历史方面的论说文和记叙文。分为两种,一种是历史散文,包括《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一种是诸子散文。\n米粟()sù文言知识积累重点字·\n亲戚畔之()文言知识积累·“畔”同“叛”,背叛通假字\n委而去之()文言知识积累古今异义·古义:放弃;今义:委任\n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文言知识积累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使……定居形容词用作动词,巩固·\n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坚持正义就能得到多数人的支持;违背正义,必将陷于孤立。文言知识积累成语积累\n《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提出了怎样的观点?中心论点论证思路论证方法文章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思路?预习思考问题文章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2导思1导思3关键词:主张、品格、抱负带着问题读课文导思\n课文初读感知层次结构第一层: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第二层:具体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第三层:进一步论证“人和”的重要性,提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著名论断。\n课文整体感知简要概括课文主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论证了在战争中“天时”“地利”和“人和”三个要素的作用,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阐述了孟子“仁政”的治国主张。\n板书设计论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论据类推结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作战需要人和治国需要人和施行仁政人和之重要\n课文细读品味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说明了什么?用顶真修辞,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n课文细读品味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两句话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第2、3句运用举例论证,有力地论证了“地利”重于“天时”。\n课文细读品味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四个双重否定句构成排比,气势磅礴,增强了语势,极言防御一方“地利”方面的优越条件。然后陡然一转,说出失败的结局,对照鲜明,使得“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具有极强的说服力。\n课文细读品味4.结尾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结尾运用对比论证,从正反两个方面对比“得道”“失道”对战争的决定意义,突出强调了“得道”即“人和”的重要性。得人心者,人心所背,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强调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深化了文章中心。\n[重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作者是如何来证明他的观点的?围绕“天时”“地利”“人和”三个因素,作者以战争为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首先从进攻一方来论述。“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指的是个小国家,强大的军队占据有利气候条件包围一个小国,然而却没能使小国屈服,这是因为小国占据了有利的地势。这就是“天时不如地利”。课文全篇探究\n接着又从防守一方来论述。城高,护城河深,武器精良,粮食多,完全可以长期坚守,然而守城一方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军心不稳,内部不团结。这就是“地利不如人和”。可见,各种客观条件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和”,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课文全篇探究\n语句整齐流畅,气势磅礴,富有说服力。多处运用排比,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等。名言警句迭出,句式工整,闪烁着哲理的光华。归纳总结特色总结\n课后作业完成“基础积累运用”、“语文素专项练”及“微写作巧练”完成“课文核心内容探究”和“课文阅读拓展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