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7.敬业与乐业 第2课时教学课件
ppt
2022-07-13 18:22:04
16页
7敬业与乐业第二课时\n导入同学们,人生基于事业才有价值,事业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人们对于事业的态度。“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唐代文学家韩愈如是说。在学习过程中你是否能做到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呢?怎样才能把学习当一件乐事呢?为此,梁启超先生提出了“敬业与乐业”的生活原则。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文章《敬业与乐业》。导入\n课文细读品味1.开篇引用名言,有什么作用?开篇引用名言,揭示标题的由来,进而揭示全篇的中心论点。\n课文细读品味2.第③④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第段引用孔子的言论,论述“无业”的害处,从反面论述了“有业之必要”。第段举百丈禅师的例子,从正面论述“有业”的重要性。两段形成正反对比论证,强调了“有业之必要”。\n课文细读品味3.作者是如何论述“乐业”的重要性的?在第⑧段中,作者首先剖析了生活中常会遇到的感叹——“做工好苦呀”,说明要“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很自然地点到了“乐业”之“乐”。接着,更深入一步,论述“乐业”的道理,分四点论述“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这是作者的经验之谈,令人信服。紧接着,又引用孔子的话进一步证明“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这种生活”才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n1.[重点]作者所论述的“敬业与乐业”中的“业”仅局限于狭义的职业吗?“业”并不局限于狭义的职业。正如作者所言:“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因此,“敬业与乐业”的意义,就不只限于正式的谋生职业,也可以指生活中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不只限于成人的工作,也可以包括学生的学习。课文全篇探究\n2.[重点]本文语言通俗,充分体现了演讲词的特色。请你从文中举出例子,并加以说明。(1)引用名人名言时,用通俗的口语进行解释。例如对孔子的两句话“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做了生动而饶有趣味的讲解:孔子“独独对于这两种人便摇头叹气说道:‘难!难!’”。课文全篇探究\n(2)语言通俗,如话家常。例如提到百丈禅师的故事时,说“这位言行相顾的老禅师,老实不客气,那一天便绝对地不肯吃饭”。(3)结合演讲时的情境,注意和听众现场交流。例如:“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翻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演讲最后,“我盼望诸君和我一同受用!”更是对听众直接表达心灵的诉求。课文全篇探究\n3.[发散思维]作者说职业没有高下之分,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为什么?(1)同意:作者认为职业不分高下,是劝那些“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的人,要脚踏实地、勤恳敬业,才有可能把事情做好,进而体会职业的乐趣,实现人生的价值。(2)不同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职业与地位是相关联的,如拉车的祥子,即使再敬业,也备受凌辱,这时候,要求拉黄包车的安心拉车,也是不太合理的。课文全篇探究\n1.灵活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在这篇演讲词中,作者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开头引用儒家经典《礼记》和道家经典《老子》中的名言提出了“敬业乐业”的话题;在论述“乐业”时,引用孔子的名言进行论证。名人名言的引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文中还运用了举例论证,如列举了百丈禅师的事例,论证了人人都应该有正当职业,并要不断劳作。此外,还运用了对比论证,论证了“有业之必要”。归纳总结特色总结\n2.写作思路清晰。文章从中心论点分出三个论点,分别谈论了“有业”“敬业”“乐业”的重要性。“有业”是“敬业”“乐业”的前提和基础;“敬业”是对待职业的基本态度;“乐业”是对待职业的最高境界。层层递进,论证严密,思路清晰,使人一目了然。归纳总结\n3.语言通俗浅显,生动有力。全篇多用简明的短句,很少用长句;多用口语,明白如话,一听就懂。引用古籍名言时,用通俗的口语加以解释,力求化深为浅,变难为易。归纳总结\n原文: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则讨论货贿,工巧则致精器用,伎艺则沉思法术,武夫则惯习弓马,文士则讲议经书。——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篇》译文:人生在世,都应当有职业:农民就应当计划盘算春种秋收的技巧,商人就应研究买卖生财之道,工匠就应精心研制各种用具,艺人们就应深入思考技艺,武士就要熟练骑马射箭,文人就应讲论儒家经典。课文拓展积累国学经典\n儒学与“仁”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是“仁”。“仁”是儒家学派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是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仁”的最初含义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善关系。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并解释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传统文化课文拓展积累\n孔子在回答子张时还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者”为恭、宽、信、敏、惠。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把“仁”同“义”联系起来,把仁义看作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其“仁”,指人心,即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仁爱之心;其“义”,指正路。“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课文拓展积累\n完成“课文核心内容探究”和“课文阅读拓展练”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