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岳阳楼记 第2课时教学课件
ppt
2022-07-13 18:22:04
17页
11岳阳楼记第二课时\n导入古往今来,迁客骚人皆为洞庭湖壮丽的景观书写了浩如烟海的千古绝唱,岳阳楼上更是题满了文人的诗词歌赋。但是面对前人熠熠生辉的文字,宋代的范仲淹却另辟蹊径,用神来之笔使岳阳楼再放异彩,使他的名篇《岳阳楼记》从此名于世,传于后。今天我们就来详细领略这篇文章的韵味。导入\n课文细读品味1.首段叙述滕子京“谪守”之事有何作用?①交代本文的写作缘由。②“谪守”暗含作者对仕途沉浮的感慨,奠定了本文的写作基调。下文的写景、抒情、议论都是围绕着如何对待贬谪这一点展开的。③表达了作者对好友政绩的肯定及对重修岳阳楼的支持,反映了作者积极的政治态度:即使受到不公正的对待,也应该奋发有为,不能消沉下去。\n课文细读品味2.作者是怎样描绘洞庭湖的全景的?①从岳阳楼上眺望洞庭湖所看到的景色,是远景。②“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从空间上描写湖面的广阔和水势的浩渺。③“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从时间上表现洞庭湖景象的千变万化。\n课文细读品味3.第三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第3段多用四字短语描写景物,句式整齐,层层渲染,生动地写出了洞庭湖风雨天气里萧条、凄凉的景象,情景交融,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同时渲染了凄凉的氛围,烘托了“迁客骚人”远离国都、怀念故土、失意忧虑的悲苦情感,并为下文议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做铺垫。\n课文细读品味4.“沙鸥翔集,锦鳞游泳”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运用对偶、借代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鸟儿在湖面时飞时歇、鱼儿在水中游来游去的景象,更添自由闲适之感。\n1.[难点]本文的立意和构思有什么特点?据史料记载,滕子京函请范仲淹作记,特附上一幅《洞庭晚秋图》,并说:“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但《岳阳楼记》却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写,从而将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畅谈政治理想方面,扩大了文章的境界。全篇看似闲笔漫叙,实际上却大有深意。课文全篇探究\n滕子京与范仲淹为同榜进士,两人交谊颇厚。滕子京被贬到岳州后,“愤郁颇见辞色”,别人庆贺岳阳楼将要落成,他却回答说:“落甚成?只待凭栏大恸数场!”可见他的情绪极为低落。范仲淹正是借作记之机,含蓄委婉地规劝他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试图以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感染老友。这是本文立意之所在。课文全篇探究\n2.[发散思维]如何理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的内涵?“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表现的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虽然是人之常情,但并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而“古仁人”与常人不同,他们有坚定的意志,并且不因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动摇,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不改。课文全篇探究\n“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既概括了“古仁人”的远大抱负,也表达了作者自己的高远志向,也就是要超越个人的忧乐,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民为宗旨,革除时弊,积极进取。作者把丰富的意蕴熔铸到短短的两句话中,字字千金。课文全篇探究\n1.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紧密结合。本文虽名为“记”,但记叙重修岳阳楼之事的文字并不多,而是将大量的笔墨用在了描写洞庭湖的景象上。写景又是为了抒“览物之情”,景是一暗一明,情也随之一悲一喜。最后在对比的基础上引发议论,突出“先忧后乐”的主题。可见,整篇文章融入了扼要的叙事、生动的写景、简明的议论,而且带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归纳总结特色总结\n2.骈散结合,文质兼美。本文的语言骈散结合,既流利畅达,又简洁凝练。散句、骈句的运用,依文章内容而变化。如开头叙事的文字用散句,庄严而质朴;中间写景状物的文字多用骈句,辞采华美,音韵和谐;议论抒情语段(“嗟夫”一段)多用散句,抑扬顿挫,富于变化。这样,骈散交替,叙议结合,文质兼美,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本文在写景时多用四字短语,不少地方都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这些句子工整雅丽,内容多是相互映衬或对照,不仅大大增强了表达效果,还具有一定的音韵美。归纳总结\n原文:乐民之乐,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课文拓展积累国学经典\n译文:统治者如果以民众的快乐为快乐,民众也会以统治者的快乐为快乐;统治者如果以民众的忧愁为忧愁,民众也会以统治者的忧愁为忧愁。以天下人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人的忧愁为忧愁,这样还不能称王,是从来没有的事。课文拓展积累\n汉字文化——庙堂“庙堂”一词,在古代文化中有丰富的含义,它最初指太庙的殿堂,后来指朝廷,并由此引申为以君主为首的中央政府。“庙堂”一词还有其他含义,但是借指朝廷的含义最常见。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素有庙堂情怀。本文中,范仲淹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传统文化课文拓展积累\n中国古代大部分知识分子最大的愿望就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们产生庙堂情怀大概是因为唯有忧君方可入庙堂,入庙堂方可忧民,所以跻身庙堂就是中国古代大部分知识分子一生的追求。课文拓展积累出自杜甫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意思是:辅佐君王使他在尧舜之上,并使社会风尚变得淳朴。\n完成“课文核心内容探究”和“课文阅读拓展练”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