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醉翁亭记 教材习题课件
ppt
2022-07-13 18:22:04
7页
教材习题讲解1.朗读并背诵课文。说一说第1段是如何由远及近,一步步“推出”醉翁亭的,体会这样描写的效果。文章第1段,以“环滁皆山也”总起,仿佛是一个航拍的全景镜头;然后再逐层拉近,渐次推出“西南诸峰”、琅琊山、山行之路、酿泉之水,最后定格在“翼然临于泉上”的醉翁亭。这样如层层剥笋,最后亮出主景,既准确交代了醉翁亭的地理位置,又给人以移步换景、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n教材习题讲解2.课文第2、3、4段开头的“若夫”“至于”“已而”等词语有什么作用?这三段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课文第2、3、4段开头,分别用了“若夫”“至于”“已而”等表示转接的词语,起到了标记语意转变的作用。“若夫”是表示转接的连词,含有假设和例说的意思;“至于”同样表示转接,却含有进层的意思,表示描写的进一步深入;“已而”是表示时间的副词,是时间短暂的诗意表述,表示时间的推移、暗示场景的转换。\n教材习题讲解第2段写山中朝暮、四时景物变化之美;第3段写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第4段写游归,主要探讨了几种乐的境界,点明太守是谁,收束全文。这三段是按照写景—写人—写“乐”的顺序写的,脉络清晰,层次分明。\n教材习题讲解3.本文多处提到“乐”,主要表现了哪几种“乐”?“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本文共出现了10个“乐”字,其中有7个集中在最后一段。归结起来,这些“乐”有:①山水之乐;②宴饮之乐;③禽鸟之乐;④滁人之乐;⑤太守之乐。“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以文记乐的情趣,流露出作者为政一方、造福一方的自信、得意,以及捉笔成文的自负。\n教材习题讲解4.本文用了21个“也”字,有的表示判断,有的表示陈述。朗读下列语句,结合上下文体会“也”字表达的语气。(1)环滁皆山也。(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3)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4)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5)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6)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1)(2)(3)(4)句表判断,语气更为肯定;(5)(6)句表陈述,语气较为和缓。\n教材习题讲解5.《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中有一些短语已经变成了成语,在后世流传,找出来,说说它们在文中的含义及在现代汉语中语义的变化。示例:《岳阳楼记》(1)宠辱偕忘:荣耀和屈辱一并忘掉。现在常写作“宠辱皆忘”,指一种豁达的超绝尘世的态度。(2)波澜不惊:湖面平静,没有风浪。现在指无论遇到什么事都不会自乱阵脚。或比喻局面平静、形势稳定。\n教材习题讲解《醉翁亭记》(1)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用来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的热闹场面。现代汉语中语义没变。(2)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现在常比喻经过挫折后出现转机。(3)水落(而)石出:水落下去,石头显露出来。现在往往用来比喻真相大白。(4)风霜高洁:指天高气爽,霜色洁白。现代汉语中语义没变。(5)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上。现在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