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精选教案:古代诗歌四首
doc
2021-08-25 14:53:31
7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精选教案:古代诗歌四首4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目标背诵诗歌,理解诗的意境,体会作者情感。教学重难点1.反复诵读,熟练背诵,积累诗句。2.品味语言,体会诗词意境。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观沧海一、初读诗歌 疏通诗意自学提示及要求: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节奏的把握。2.结合课下注释,用自己的话疏通这首诗歌的意思。【明确】1.诗歌朗读节奏指导: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2.本诗共7句,每句意思大致如下:①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②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③树木一丛一丛到处都是,各种草儿长得很繁茂。④树木被风吹动发出飒飒的声响,海上翻涌起巨大的波涛。⑤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⑥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⑦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二、精读诗歌 深入探究1.全诗是围绕哪个字展开的?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第一层(开头一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统领全篇。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这一层全是写实景。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汇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三、研读诗歌 字斟句酌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品味】沧海,即大海,这两句的意思是“我向东登上碣石山,以便来把沧海观。”这两句点出了诗人观望沧海的地点——碣石山,其中的“临”“观”二字,传达出了诗人跃马扬鞭,高瞻远瞩的昂扬气概。此时的曹操所向披靡,得胜而归,踌躇满志,意气昂扬,雄心勃勃,气吞山河,一副“得志才子”的形象。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品味】写的是俯瞰沧海的全景;“树木”“百草”二句写的是静景,是近看所见之景,是特写;“秋风”“洪波”二句写的是动景,是远观所见之景,描写先总后分,由近及远,一静一动,有力地刻画了大海的壮阔,为下文展开想象埋下了伏笔。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品味】星汉:指银河。这四句的意思是“匆匆远行的日月,就好像出自大海之中,灿烂无比的满天繁星,就好像出自大海间。”这四句是虚写,写的是诗人看到海水汹涌浩荡所想象出的景象。4.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品味】直抒胸臆之笔,意思是“庆幸庆幸多庆幸啊,我吟诗作歌抒豪情。”能远征到此,“临”碣石山,且有闲情逸致“以观沧海”,非胜利者莫能为之也。5.本诗小结。【明确】这首诗写景由近及远,由实到虚,动静结合,虚实并用,层次分明,状尽大海浩淼无垠、吞吐日月的宏大气势,实际上是极写诗人那如“沧海”般的情怀,抒发了诗人决心消灭所有残敌,誓统中国的壮志豪情。四、多元智能 拓展延伸1.有人说,曹操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观沧海》算得上“慷慨悲壮”吗?若算不上,请你试作概括(最好也是四个字),并指出这首诗表现了曹操怎样的理想和抱负。“慷慨悲壮”是对曹操诗的总体评价,《观沧海》算不上“慷慨悲壮”,可概括为:雄奇豪迈。联系时代背景,从作者写景的雄伟奇丽可以看出,这首诗表现了曹操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一统天下的理想抱负。2.古今名人说曹操◆孙权:“其惟杀伐小为过差,离间人骨肉以为酷耳,御将自古少有。”◆钟嵘:“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唐太宗:“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附板书设计: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初读诗歌 疏通诗意自学提示及要求: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结构的把握。2.结合课下注释,用自己的话疏通这首诗歌的意思。【明确】1.本诗的朗读节奏如下: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2.本诗的大致意思如下:杨花落尽啦,子规鸟儿不住地在啼,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五溪;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二、精读诗歌 深入探究1.“杨花落尽子规啼”写了哪些事物?有什么作用?含有作者怎样的感情?杨花飘落和子规啼鸣。作用:①点明时令:暮春时节。②渲染气氛:黯淡、凄楚的气氛。杨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子规啼鸣:离愁别恨,与友人分离的痛苦。③烘托心情:痛苦,痛惜,悲痛。这句话中,含有对友人遭遇的同情,与友人离别的痛苦——景中含情,融情入景。2.这首诗很能打动人心,得益于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选择一个角度,联系诗歌内容略作分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分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作者在这里把明月人格化了,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把客观事物人格化,就是把自己的情感赋予客观事物,让它同样具有情感。通过把明月人格化,让明月成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到偏远荒凉地。不仅表现出诗人和友人的心灵都如明月般纯洁光明,而且也富有只要明月还在,两人的友谊就会像皓月一样长存之意。三、研读诗歌 字斟句酌1.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杨花飘落,子规啼叫,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融情入景。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悉。“过五溪”,可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写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已现,流露出作者对被贬友人的深切怀念。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人隔两地,心意难达,明月在天,千里可共。后两句抒情。作者用拟人手法,要把自己的“愁心”寄给明月。让“愁心”与明月一起,伴随王昌龄赴远方。明月寄愁,包含了作者深切的同情和关切之情。,四、合作探究试举例说明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的运用。诗人用“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既写了景,又以“子规啼”暗点自己对王昌龄被贬的同情和悲痛。寄情于景,情景交融。五、教师小结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变抽象为形象,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君逐月到夜郎西。作者以形象的思维方式,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和关切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抒发了对官场倾轧的憎恶。附板书设计: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首句写景点时令——飘零之感;次句叙事表惊悉——迁谪之远;后两句抒情表牵挂——情深意长。对遭遇同情,对官场憎恶。次北固山下一、初读诗歌 疏通诗意自学提示及要求: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五言诗的朗读节奏。2.结合课下注释,用自己的话疏通这首诗歌的意思。【明确】1.本诗的朗读节奏如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2.本诗共4句,每句意思大致如下:(1)旅途通向青山之外,船行在绿水之间。(2)春潮与岸相平,江面更加宽阔,恰遇顺风,一桅白帆高悬。(3)残夜尚未退尽,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旧年还没逝去,江上已露出一丝春暖。(4)思乡的书信怎样才能送到洛阳?只有寄希望于北归的大雁。二、精读诗歌 深入探究1.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这是诗人的想象,表明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图景吗?为什么要特别提到“潮平”?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潮平”一语为下句中“江春”一语作铺垫。,3.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由于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游他乡,久不得归,自然想到要借雁足给他传递家书。三、研读诗歌 字斟句酌1.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品味】开头以对偶句发端,开笔清新自然,写“客路”“行舟”,与尾联“乡书”和“归雁”遥相照应,写出了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怀。诗人在船上,想象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青山”点题中的北固山。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品味】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寓情于景。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阔大。“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品味】颈联历来脍炙人口,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写出了拂晓行船的情景,即景生情,对仗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生活的哲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给人以积极向上的艺术魅力。“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不失诗苑奇葩,艳丽千秋。4.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品味】尾联见雁思亲,以怀乡之情结束全诗,与首联呼应。四、多元智能 拓展延伸1.读了“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你还有什么新的感受?示例:“海日”两句可以使我们产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并且相信它会突破一切阻力出现在我们眼前。2.比较赏析:下面的两句古诗词所表达的感情有何区别?为什么?◆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第一句是低沉、缠绵的,而第二句并不低沉。因为残夜未尽,而旭日已升;旧岁未除,而江上春潮已至——不正是包含着新的希望吗?不正是体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吗?附板书设计:次北固山下思乡愁绪,天净沙·秋思一、初读诗歌 疏通诗意自学提示及要求:1.明确体裁。2.有感情地朗读本曲,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节奏的把握。3.结合课下注释,用自己的话疏通这首诗歌的意思。【明确】1.关于“曲”:曲是继诗、词而兴起的一种古典诗歌体裁。它是配乐歌唱的诗。曲有散曲与剧曲之分。只供清唱吟咏之用,不进入戏剧的三篇作品,叫散曲;进入戏剧的唱词,称剧曲。散曲包括散套和小令两种。《天净沙·秋思》就属散曲中的小令。2.本小令的朗读节奏如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3.本诗共4句,描绘了4幅画面,每句意思大致如下:(1)枯藤缠绕的老树的枝干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2)小桥下潺潺的流水映出飘荡着炊烟的几户人家。(3)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一位骑着瘦马的游子缓缓前行。(4)夕阳早已往西沉下,漂泊未归的游子还远在天涯海角。二、精读诗歌 深入探究1.曲的前三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用词上有何特点?诗的前三句描绘了一幅萧瑟、荒凉、幽静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在旅途中的孤苦寂寞的心情。三句诗用了九个名词,一字一词,一词一景。各个事物名词前冠以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事物又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还使本来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深秋的暮色中构成了一个统一整体,构成一幅形象生动的深秋晚景图,在简约中更见细深。2.这首小令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试举出其中一点简要分析。①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作者选用“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和西下的“夕阳”等景物,将“断肠人”的情感寓于其中,充分表达了诗人漂泊天涯的孤寂愁苦之情。②运用了静景与动景相映衬的手法。如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这种安适、幽静的环境,使沦落异乡的“断肠人”更添悲愁。③运用了大量的名词。即用“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组成了一幅苍凉的深秋晚景图,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孤寂愁苦之情。三、研读诗歌 字斟句酌1.枯藤老树昏鸦。【品味】首句“枯藤老树昏鸦”是一个沧桑悲凉的画面,大有人生苍暮之感。一枯藤一老树一昏鸦将读者带入了一个黯然伤怀的心境。一枯,暗射人生的干枯;一老,暗射人生之沧桑;一昏,暗射仕途之昏昏然,郁郁不得志。,2.小桥流水人家。【品味】次句“小桥流水人家”表面看似在行进中换了一个场景,实是对人生美好时光的怀念。一小桥一流水一人家三样景物写出了家庭的温暖和对家庭的思念。此句表达出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却终此一生而不可得。3.古道西风瘦马。【品味】“古道西风瘦马”此句写出一人一马在毫无人烟的道路上孤独的行走。瘦字写出了路途之遥远,马因此而瘦。“古道”“西风”两词更暗合一“瘦”字。古道,路途之悲凉;西风,路途之孤单。此句是写路途,更是写人生。写出了作者思归之心,但一“瘦”字却也写出了不知人生之路在何方的惆怅。4.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品味】末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表达出的画面是夕阳即将落下地平线,远方一马上的行人在孤独的赶路,但却路途遥遥,不知所向。5.本诗小结。【明确】这首元曲小令以四个画面,四个场景组成。共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天涯十二个名词,作者将这十二个看似毫不相干的名词巧妙地拼合联结起来,组成了这四幅优美的悲秋画面。真正做到了诗中有画。表面看本曲并无华丽美妙之处,然而,正是作者看似不经意的名词整合却写出了这千古名篇。四、多元智能 拓展延伸1.请再列举一些我国古典诗歌用日暮斜阳来显示相思之烈或别离之苦的诗句。◆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铃》◆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2.欣赏白朴的《天净沙》,比较两者的异同。天净沙白 朴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相同点:两首小令都运用白描手法,描绘了秋天的景色。不同点: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暮色暗淡,苍茫萧瑟,表达漂泊游子痛苦的思乡之情。白朴的《天净沙》描绘了一幅色彩鲜艳、冷暖相间、明丽可爱的秋景图。表达了作者心平气和,闲适安逸,和平宁静的思想感情。附板书设计:天净沙 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