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4.三顾茅庐 第2课时教学课件
ppt
2022-07-13 18:22:06
15页
24三顾茅庐第二课时\n导入诸葛亮在中国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人物。千百年来,他在人们心中就是智慧的象征。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相助,经千年传唱,已成佳话。然而古来君主礼贤下士的例子并不少见,为何“三顾茅庐”成为其中最令人熟知的故事?这其中有什么秘密呢?想要深入了解,请同学们走进今天的课文。导入\n课文细读品味1.第①段表现了刘备的什么态度?关羽劝说刘备不要再去拜访诸葛亮。刘备坚决的态度表现了他思贤如渴的诚心实意。\n课文细读品味2.第③段中,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为刘备指出了哪三条策略?第③段中,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为刘备指出了三条策略:一是曹操势力大,不可与之抗争;二是团结孙权,作为后援;三是夺取荆、益二州,见机行事,成就大业。\n课文细读品味3.如何理解诸葛亮对弟弟的嘱咐?诸葛亮对弟弟的嘱咐,包含着对日后的打算,表现了诸葛亮淡泊名利、轻视利禄的品格。\n1.诸葛亮为刘备提出了怎样的策略?其策略主要包括三个步骤:第一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建立稳固的根据地;第二步,“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稳定后方,做好内政外交上的准备;第三步,“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北定中原,成就霸业。课文全篇探究\n2.[发散思维]试分析刘备和诸葛亮这两个人物的形象。课文全篇探究刘备①有兴复汉室的抱负,能放下架子,诚心诚意地请诸葛亮出山;②具有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品质;③善于发现并重用人才。诸葛亮①具有远大的抱负,希望辅佐明君,成就一番事业;②清高自许,原则性很强;③眼光敏锐,对当前的形势看得非常透彻;④深谋远虑,对今后形势的发展了如指掌。\n1.故事情节曲折。刘备拜访诸葛亮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前两次都没有见到诸葛亮,第三次虽然见到了诸葛亮,但经历了诸葛亮不动声色的一次次考验:先是诸葛均漫不经心的回答,接着是诸葛亮故意睡觉的不理睬,等等。情节曲折,耐人回味。归纳总结特色总结\n2.人物形象鲜明,善用烘云托月的手法。小说通过典型的语言和动作描写,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刘备礼贤下士、求贤若渴,为了见到诸葛亮,他甘愿恭恭敬敬地等上“半晌”“一个时辰”;张飞则粗犷豪放、莽莽撞撞,从“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等便可看出。张飞的粗率、急躁,反衬出了刘备的礼贤下士,也衬托出了诸葛亮的才华横溢。归纳总结烘云托月法,指对作品所描写的主要对象不作正面的刻画,而是通过写周围的人物和环境,使其突出的写作方法。在写作手法上,也叫衬托。····\n短歌行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课文拓展积累国学经典\n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课文拓展积累\n【赏析】这首《短歌行》的主题是诗人求贤若渴,希望有大量人才来投靠自己。曹操为了扩大他在庶族地主中的统治势力,打击反动的世袭豪强,曾大力强调“唯才是举”,为此先后发布了《求贤令》《举贤勿拘品行令》等。《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因为运用了诗歌的形式,含有丰富的抒情成分,所以能起到独特的感染作用,有力地宣传他所坚持的主张,配合他所颁发的政令。课文拓展积累\n古代礼仪之谦辞中国自古就有重礼节的优良传统,谦辞可用来表示人们日常交际和书信往来中必不可少的谦虚与尊敬。古人在说话时非常注意称谓,说自己时用谦恭之辞,称对方时用尊敬之语。用于自称的谦辞有:愚,谦称自己不聪明。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敝,谦称跟自己有关的事物不好。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传统文化课文拓展积累\n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除了上述谦辞,还有一些谦辞也比较常用。比如,人们常称自己的文章或书画作品为“涂鸦之作”。唐代诗人卢仝有一子,孩提时喜欢以蘸了墨水的笔在纸上或书本上恣意涂抹。卢仝作诗叹曰:“忽来案上翻墨汁,涂抹诗书如老鸦。”后来人们便以“涂鸦”一词戏称随意的创作,或用来比喻书法的稚拙,但更多的是用来谦称自己的作品水平不高。课文拓展积累\n完成“课文核心内容探究”和“课文阅读拓展练”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