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初中 > 语文 > 初中语文 八年级下册 白杨礼赞 教案

初中语文 八年级下册 白杨礼赞 教案

doc 2022-07-23 00:05:06 3页
剩余1页未读,查看更多需下载
14白杨礼赞【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2.理解本文的抒情线索,学习散文状物抒情的写法。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默读、批注方式来把握白杨树的外在美和内在美,并在交流互助中深化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学习陕甘宁边区抗日军民正直,朴质,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树是自然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是柳的风韵;“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是松的雄姿;“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是梅的倩影。今天我们再来领略一下“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的白杨树的俊美。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提问1:听读课文并思考:文章标题中“礼赞”一词是什么意思?文中哪些语句能照应标题直接赞美白杨树【教学提示】可让学生在听读配乐朗诵或自由朗读的基础上,抓住标题中“礼赞”一词的意思,找出文中与标题照应的关键语句,结合这些语句理清作者的思路,把握文章的结构。?明确:“礼赞”是“崇敬”“赞美”的意思。能很清楚地看出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与喜爱之情。文中直接对白杨树进行赞美的语句: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提问2: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明确:开门见山,点明文章题旨,直接抒发了作者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为下文奠定了感情基调。提问3:面对黄土高原的景色,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情绪?明确:恹恹欲睡。提问4:作者这样写黄土高原的目的是什么?明确: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以黄土高原“雄壮”“伟大”的背景衬托了白杨树的不平凡。目标导学二:细读课文,深度解读引导学生细读文章第五、七、八自然段,然后讨论回答下列问题。提问5:白杨树外形的总体特征是【教学提示】学生自读,要求用“圈点法”画出有关描绘白杨树外部形态和内在气质的重要词语。什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具体描写来突出白杨树的总体特征的?明确:作者描绘白杨树的总体特征是: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作者是从干、枝、叶、皮四个方面来具体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的。提问6:第七自然段连用了四个反问句,这一组反问句的意思是怎么逐步加深的?明确:第一个反问句由树及人,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觉得它只是树,为下文做铺垫。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一层一层地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第二个反问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树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第三个反问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第四个反问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四个反问句连用,气势充沛,酣畅淋漓,展示了阔大而深远的境界。目标导学三:探究写法,理解内涵提问7:第七自然段中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运用了什么手法?作者又是如何由树及人,写出白杨树的内涵的?明确: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后面用了四个排比反问句,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提问8:文中的白杨树象征了什么?明确:文中的白杨树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提问9:文中的楠木象征了什么?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什【学法指导】象征的作用:①把作者要说而不愿直说的内容“托义于物”,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②帮助作者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巧妙地传达给读者。么?明确:“楠木”象征了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们(诸如国民党反动派),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为了以树比树(白杨树和楠木),以人比人(北方农民和国民党反动派),以达到艺术效果的一致、协调和完整。提问10:学生研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讨论文章结尾将白杨树与楠木进行对比,用意何在。明确:把楠木和白杨树进行对比,再次强调了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赞美楠木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斥责“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国民党反动派。三、板书设计生长环境:黄土高原,黄绿错综,辽阔平坦干:笔直枝:靠拢旺盛,要力争上游白杨树形象叶:向上皮:淡青色倔强挺立气魄向上发展坚强,有斗争精神不折不挠教学反思可取之处: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采取师生互动的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们在参与中不断地动脑、动口,课堂气氛相当活跃。不足之处:《白杨礼赞》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文章中大量运用了象征、托物言志等手法,但此类手法的理解和运用,对部分学生来说仍有难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