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初中 > 语文 > 第20课 谈创造性思维—2022-2023学年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同步课时练

第20课 谈创造性思维—2022-2023学年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同步课时练

docx 2022-08-03 09:00:03 3页
剩余1页未读,查看更多需下载
第20课谈创造性思维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粗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机械(xiè)探求渊博(yuán)止步不前B.尝试(cháng)创意汲取(xī)鸡犬不宁C.对称(chèn)压榨推敲(qiāo)持之一恒D.恭喜(gōng)关键模式(mó)行之有效2.下列加粗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人民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十分珍惜和平安定的生活。B.“海尔”作为中国电器知名企业,产品质量不但在整个行业有口皆碑,在消费者心中更是不言而喻。C.世上并没有轻而易举的成功,有的只是坚持不懈的努力。D.“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是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的归家情结。3.不能说明“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的事例是()A.谷登堡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由此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B.罗兰·布歇内尔用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发明了交互式乒乓球游戏。C.牛顿因成熟的苹果掉在头上而发现了“万有引力”。D.麦哲伦出海航行发现了许多岛屿,并证明了地球是球形的。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凯旭同学由于痴迷网络游戏,期末成绩比上学期下降了两倍。B.由于游戏开发商监管不力,使许多未成年人沉迷于游戏中不能自拔。C.无论是开拓式创新、升级式创新,还是移植式创新,关键都是要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D.元旦晚会上,老师和同学们欢聚一堂,共享天伦之乐。5.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A.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B.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但是多种多样。C.由此看来,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D.富于创造力的人,认识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6.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是________国的________家。7.请围绕“换个角度看问题”的内涵,仿照例句写一句话。【例句】玫瑰虽美,但花下荆棘丛生;其实,换个角度也可看作:荆棘虽多,但荆棘上却盛开着美丽的玫瑰!3【仿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品读课内语段,回答问题。①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力。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②这方面的典型代表,首推谷登堡。他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了一种新机械。因为葡萄压榨机用来从葡萄中榨出汁,所以它在大面积上均等加力;而硬币打制器的功能则是在金币之类的小平面上打出印花来。有一天,谷登堡半开玩笑地自言自语道:“是不是可以给几个硬币打制器加上葡萄压榨机的压力,使它在纸上打印出印花来呢?”由此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③另一个例子是罗兰·布歇内尔。1971年的一天,布歇内尔边看电视边这么想:“光看太没意思了。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看它产生什么反应。”此后不久,他就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1)请简要概括第②段的主要内容。(2)第②③段列举谷登堡、罗兰·布歇内尔的两个事例,是为了证明什么?从中可以看出这两个人具有什么共同特点?3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D解析:A.渊yuān。B.汲jí。C.一→以。2.答案:B解析:A.“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B.“不言而喻”,不用说话就能明白。C.“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D.“根深蒂固”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3.答案:D解析:麦哲伦航海属于探险,与“如何运用知识”和“发挥创造力”无关。4.答案:C解析:A.搭配不当,降低不能用倍数,“两倍”改为“二分之一”。B.成分残缺,删去“使”。D.词语误用,“天伦之乐”指家庭中亲人团聚的快乐,不符合语境。5.答案:B解析:B项前后两个分句之间不是转折关系,是并列关系,后句应该为“而是多种多样”。6.答案:中外母语教材选粹;罗迦·费·因格;美;实业7.答案:彩虹虽灿烂,但其前总有暴风雨肆虐;其实,换个角度也可看作:虽有暴风雨肆虐,但风雨之后会有灿烂的彩虹。解析:首先要理解“换个角度看问题”的内涵,即“反过来”看问题;然后伤照例句的句式来写句子。8.答案:(1)谷登堡将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2)是为了证明上文中“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这一观点。这两个人都能够活用所掌握的知识,并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他们都具有探求新事物的精神。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概括,应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按照“什么人+什么事”的格式作答。(2)解答本题第一问,首先找到所举的事例,把握事例的主要内容;其次,联系上下文,找到具有概括、总结性质的语句,明确论据证明的内容。第二问则要将论点代入到事例中进行分析概括。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