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 > 地理 >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docx 2022-08-21 03:14:04 11页
剩余9页未读,查看更多需下载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测试卷考试时间:90分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下图是我国某地区典型植物示意图,这种植物地上部分高度不足50cm,但根系长度在20m以上。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根据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判断该地区的自然特征是()A.气候干旱B.河流以降水补给为主C.水土流失严重D.植被以草原为主2.下面各图所示景观最有可能属于该地区的是()A.AB.BC.CD.D百岁兰属于裸子植物,是远古时代留下来的植物“活化石”,第11页共11页国际植物学把它列为世界珍稀植物之一。其特征是茎较短,一生只长两片叶,叶片长、宽、厚,叶上多气孔,且夜间张开,根极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百岁兰形态特征形成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A.降水较多,叶片厚B.土壤贫瘠,茎很短C.动物活动多,只长两片叶D.地下水埋藏深,根系发达4.下列植物生长环境特点与百岁兰相近的是()A.椰树B.杨树C.云杉D.仙人掌读热带雨林景观图(下图),完成下面小题。5.图中包含的自然地理环境要素有()①大气②土壤③生物④民居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6.亚马孙热带雨林景观是在热带湿润气候条件下,土壤、生物、水文等地理要素统一变化形成的。下列关于其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各要素之间只进行着物质交换,没有进行能量循环B.各要素之间只进行着能量循环,没有进行物质交换C.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D.各要素之间没有稳定的功能下图示意世界某著名山脉东坡自然植被分布。读图,完成下面小题。第11页共11页7.导致该山脉自然带垂直分异的主要原因是()A.海陆差异B.热量差异C.水热条件D.纬度位置8.该山脉山麓自然带的更替,主要体现了地理环境的()A.纬度地带性B.经度地带性C.垂直地带性D.非地带性下图是亚洲部分地区自然带分布图,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从①→④的变化,体现了陆地自然带()A.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B.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D.非地带性地域分异10.影响自然带从①→④变化的主导因素是()A.热量B.地形C.洋流D.水分如图所示,乌拉尔山脉绵延于西西伯利亚平原与东欧平原之间。西西伯利亚平原的大部分比东欧平原降水少。乌拉尔山脉两侧自北向南都依次分布着苔原、森林、森林草原和草原等自然带,但在同一自然带内乌拉尔山脉两侧的景观、物种组成等存在差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第11页共11页11.西西伯利亚平原的大部分比东欧平原降水少,是由于其()①距水汽源地远②受北冰洋沿岸洋流影响小③地势南高北低④水汽受乌拉尔山脉的阻挡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2.西西伯利亚平原年降水量南北差异较小,但南部较干,主要原因是南部()A.沼泽分布少B.太阳辐射强C.河流向北流D.远离北冰洋读我国某山脉主峰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第11页共11页13.影响该山脉山麓自然带分布的主要因素是()A.海拔高度B.纬度位置C.经度位置D.海陆位置14.对图示山体高山冰雪带南、北坡高度差异影响最大的是()A.海拔B.降水C.坡度D.相对高度15.对图示山体⑦自然带出现影响最大的是()A.太阳辐射B.大气环流C.坡向坡度D.人类活动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题,共55分。16.下图为世界某区域图,图中阿姆河沿岸是世界上重要的棉花种植区之一。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7分)(1)分析图示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8分)第11页共11页(2)运用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图中棉花种植区水资源利用不当对自然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6分)(3)运用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说明咸海面积萎缩对周围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3分)1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垫状点地梅是分布于高寒区域的一种贴伏于地面生长的喜光类植物。某研究小组对念青唐古拉山脉南坡的垫状点地梅分布区域进行了考察,发现垫状点地梅只分布在海拔4500~5200米的坡面上,并发现在海拔4600~4700米处,高山草甸发育较好,海拔5200米以上是高山流石滩。下图分别是念青唐吉拉山脉南坡垫状点地梅景观图,气温、降水随海拔变化图,垫状点地梅盖度分布图。(1)描述念青唐古拉山脉南坡垫状点地梅的分布特点。(6分)(2)从不同海拔的水热组合状况,说明垫状点地梅在念青唐古拉山脉南坡海拔4900~5200米范围内分布差异的原因。(5分)(3)分析念青唐古拉山脉南坡海拔4600~4700米垫状点地梅几乎没有分布的原因。(5分)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2分)第11页共11页气候变化是目前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然而,气象观测仅有一两百年的历史,地质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只能用代用资料来反映,如树木年轮、冰芯、石笋等。中高纬度地区树木的生长速度随季节变化而变化,春、夏季的生长速度快。树木年轮与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存在区域差异,主要是由限制性最大的环境因素决定。如图为甲、乙两地的位置示意图、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1956一2008年)以及利用树轮宽度重建的当地的气候要素序列图(1600一1950年)。(1)代用资料能反映地质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_________特征。(2分)(2)分析甲地树轮宽窄主要受春末夏初水分影响、乙地树轮宽窄主要受夏季最低气温影响的原因。(12分)(3)请选择A或B作答。(6分)A:据图推测18世纪青海湖面积的可能变化趋势,并说明判读依据。B:据图推测17世纪唐古拉山冰川面积的可能变化趋势,并说明判读依据。(4)归纳总结图示区域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一般规律。(2分)第11页共11页答案以及解析答案:1.A;2.B解析:1.根据植被地上部分矮小、根系发达的生长情况可以判定该地区气候干旱少雨,A项正确。该地区应该位于我国的西北地区,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降水少、地表水缺乏,不易引发水土流失,植被应以荒漠植被为主,B、C、D三项错误。2.A项反映的是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景观,B项反映的是沙漠景观,C项反映的是梯田景观,D项反映的是竹楼景观。结合上题分析可知,沙漠景观多见于干旱地区,故B项正确。答案:3.D;4.D解析:3.百岁兰原产于非洲纳米比亚沙漠,百岁叶的叶具明显的早生结构,气孔为复唇形,是沙漠中难能生成的矮壮木本植物、能固沙保土。百岁兰的树干非常短矮而粗壮,呈倒圆锥状,高很少超过50厘米,而直径可达1.2米,具有极长而粗壮、深达地下水位的主根。题目中,降水较少,光照强,叶片厚,A错误。叶片大,地下根系深,茎较短,B错误。叶片大而长,只长两片叶,C错误。地下水埋藏深,根系发达,D正确。故选D。4.百岁兰和仙人掌都生活在干旱、缺水地区,最相近,D正确。椰树生长在湿润地区,A错误。杨树、云杉的根系都不发达,生长环境跟百岁兰差别大,BC错误,故选D。答案:5.D;6.C解析:5.民居是人类的居住地,属于人文地理环境要素,不属于自然地理环境要素,④错误,故选D项。6.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了整体的地理环境,C项正确。答案:7.C;8.A解析:7.由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山地海拔高度的增加,山地中不同海拔高度的气候也发生变化,包括热量和水分等要素都发生改变,从而出现自然带的垂直分异,B错误,C正确。垂直分布与海陆差异、纬度位置关系不大,AD错误。故选C。8.注意题中的条件是该山脉的山麓自然带的更替,是水平方向上的更替,不是从山麓到山顶,由于安第斯山脉呈南北走向,不同纬度山麓的热量不同,体现了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A正确;经度地带性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产生的有规律的地域分异,不符合题意,B错误;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带,不符合题意,C错误;非地带性是由非地带性因素引起的无规律分布,第11页共11页海陆分布、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使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不很完整和不很鲜明,使自然环境更加复杂,不符合题意,D错误。故选A。答案:9.B;10.A解析:9.图中显示,从①→④的变化,自然带大致沿纬线方向带状伸展并按纬度变化方向逐渐更替的分布规律,它主要表现为气候、土壤、生物及其环境从赤道向极地的有规律变化,体现了陆地自然带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图中从①→④的变化,没有表现出自然带从沿海向内陆、随海拔变化而更替的地域分异规律;图中从①→④的变化,表现了明显的地带性分异规律,因此不是非地带性地域分异。故选B。10.图中自然带从①→④变化,主要是气温从低纬到高纬逐渐降低,从赤道至极地分为: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寒带等不同热量带而形成,因此影响自然带从①→④变化的主导因素是热量;洋流、地形、水分没有明显图示变化规律,因此洋流、地形、水分不是影响自然带从①→④变化的因素。故选A。11.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相关知识。①项,结合所学可知,东欧平原西临波罗的海、北海,距离水汽源地大西洋较近,而西西伯利亚平原距水汽源地较远。故①正确;②项,西西伯利亚平原和东欧平原都北临北冰洋,北冰洋沿岸的洋流不会导致西西伯利亚平原的降水少于东欧平原。故②错误;③项,地势南高北低不会导致西西伯利亚平原的降水少于东欧平原。故③错误;④项,读图可知,乌拉尔山纵贯南北,来自大西洋的水汽被乌拉尔山阻挡,很难到达西西伯利亚平原,导致该地区大部分降水少于东欧平原。故④正确。综上所述,本题应选择①④,正确答案为D。1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相关知识。B项,根据材料可知,该地气候干旱,南部纬度低于北部,太阳辐射更强,蒸发更多,导致气候较干。故B项正确;A项,结合所学可知,西西伯利亚平原沼泽南北分布均较广。故A项错误;C项,结合所学可知,河流向北流说明地势南高北低,并不能说明南部较干。故C项错误;D项,根据题干可知,西西伯利亚平原年降水量南北差异较小,说明远离北冰洋并不是南部气候较为干旱的原因。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答案:13.D; 14.B; 15.C解析:13.图示山麓自然带为温带荒漠带和山地温带草原带,属于干早地区的自然带,加之其海拔超过7000m,可判断其为我国天山山脉,其山麓地带深居内陆,距海洋较远,D正确,ABC错误,故选D。14.影响雪线的因素主要有热量和降水,天山北坡是阴坡,热量条件较差,且大西洋的水汽能够通过天山北部缺口进入,遇地形抬升,形成地形雨,降水较多,第11页共11页所以北坡高山冰雪带下限较低,B正确,海拔和相对高度对雪线的影响不大,AD错误,从材料中无法判断坡度,C错误,故选B。15.该山体⑦自然带属于山地寒温带针叶林带,是该山体中唯一的森林带,干早地区的山体出现森林带,说明所在位置降水偏多,大西洋的水汽通过天山北部缺口进入,遇地形抬升,北坡迎风坡形成地形雨,山体山腰⑦位置降水较多,C正确,干旱地区对森林分布影响最大的是水分条件,太阳辐射有一定影响,但不是影响最大的,A错误;该山地大气环流影响无明显差异,B错误,人类活动影响很小,D错误,故选C。16.答案:(1)该地区深居内陆,距海洋遥远,降水稀少,形成干旱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河流多为内流河,径流量小;湖泊多为咸水湖;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且具有耐旱的特征;土壤发育差,以荒漠土壤为主;动物种类少,耐饥渴能力强。(2)自然环境是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的一个整体。在内陆干旱区,上、中游大量引水灌溉,会造成下游河、湖水量减少或干涸;地下水水位下降,部分植被会枯死;生物栖息地可能变得破碎,甚至消失;土地荒漠化面积扩大等。在大中型灌区,灌溉不当可能会引起地下水水位上升,造成土壤盐碱化加重。(3)自然环境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咸海面积缩小,会使周围气候更加干旱,沙尘增加,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农业生产的自然环境恶化等。解析:第(1)问,结合经纬度、河流与湖泊分布状况,可知图示功区位于中亚地区。该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主要从气候、土壤、植被和河流等方面分析。第(2)问,本问主要从水资源利用不当对植被、土壤、地下水、湖泊以及河流水量等产生的不利影响方面分析。第(3)问,分析咸海面积萎缩对周围地区土地、生物以及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即可。17.答案:(1)垫状点地梅主要分布在海拔4760~5200米处;海拔4900米处分布最广;在海按4500米处零星(少量)分布(海拔4600~4700米几乎没有分布)。(2)海拔4900米附近,水热条件适宜垫状点地梅的生长,分布较多;海拔4900米以上,由于气温的下降,虽然降水仍在增加,但低温限制了垫状点地梅的生长,分布较少。(3)垫状点地梅植株矮小。在海拔4600~4700米范围内,植株较高的高山草甸发育好,遮光效果明显,不利于垫状点地梅的生长。解析:(1)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垫状点地梅在海拔4900米附近植物密度最高。分布最广,集中分布在4760-5200米处。低海拔地区几乎没有,除了4500米处有零星分布。(2)垫状点地梅是分布于高寒区域的一种贴伏于地面生长的喜光类植物,海拔4900米以上,海拔较高,虽然降水在增加(但垫状点地梅喜光,降水增加,光照减弱),但是热量条件较差,不适直垫状点地梅的生长。(3)第11页共11页海拔4600~4700米处高山草甸发育较好—垫状点地梅是分布于高寒区域的一种贴伏于地面生长的喜光类植物,垫状点地梅贴服于地面生长,高山草甸的分布遮挡了点地梅的光照,阻碍了它的生长。18.答案:(1)整体性(2)树木生长主要取决于春、夏的水热状况,且受制于较差的气候因素;甲地春、厦热量条件较好,气候干旱,因此水分是限制性因素;春末夏初气温回升,蒸发量大,降水量小,土壤水分条件差;乙地春、夏降水较多,气温较低,因此热量是限制性因素;夏季因海拔高气温较低,限制树木生长。(3)A:先变大后变小;因为青海湖附近的年降水量先增加后减少,故湖泊的径流注入量先变多后变少。B:先变大后变小;因为唐古拉山附近夏季最低温先降低后升高,故冰川的消融量先减少后增加。(4)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干湿的交替。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代用资料能反映地质历史时期的气候资料,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即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是协调一致的,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2)本题主要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由材料“树木年轮与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存在区域差异,主要是由限制性最大的环境因素决定”可知,树木生长主要取决于春、夏的水热状况,且受制于当地较差的气候因素。甲地位于我国西北地区,由于深居内陆,气候干旱,降水少,且春未夏初气温回升,蒸发量大,土壤水分条件差,因此树轮宽窄主要受春末夏初水分的影响;乙地位于我国青藏高原地区,海拔较高,由于春、夏降水较多,气温较低,因此树轮宽窄主要受夏季最低气温的影响。(3)本题主要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由甲、乙两地的气候要素序列图可知,甲地18世纪降水量先增加后减少,入湖水量先增加后减少,据此可推测青海湖的面积先变大后变小;乙地17世纪夏季气温先降低后升高,冰川消融量先减少后增加,据此可推测冰川面积先变大后变小。(4)本题主要考查全球气候变化。由甲、乙两地的气候要素序列图可知,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一般规律是不同时间尺度冷暖、干湿交替出现。第11页共11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