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第3节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课件(沪教版九上)
ppt
2022-08-21 15:00:02
20页
第1章第3节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n科学是严谨的,进入化学实验室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实验室药品柜实验仪器\n实验要求做好课前预习,进实验室时带好书。实验前检查实验用品是否齐全、有无破损。实验中按要求进行操作,实事求是地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实验结束后,仪器归位,废液倒入指定容器,玻璃仪器洗涤干净放回原处。实验结束后,按时填写实验报告册,及时上交。一、学习化学需要进行化学实验\n“铜绿”性质研究实验一、学习化学需要进行化学实验实验内容实验现象实验结论“铜绿”与稀盐酸的作用“铜绿”逐渐消失,有气泡产生,溶液变成蓝色“铜绿”可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气体“铜绿”受热的变化绿色粉末变成黑色,试管口有小水滴凝结“铜绿”受热易分解\n试管用途: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在常温或加热时使用。注意:加热后不能骤冷,防止炸裂。试管夹用途:用于夹持试管。注意:使用时从底部往上套,夹在试管的中上部,手握长柄,拇指不按短柄。一、学习化学需要进行化学实验实验所用仪器\n酒精灯用途:用于加热。注意事项:应用外焰加热,要用火柴或打火机点燃酒精灯,熄灭时要用灯帽盖灭。绝对禁止向点燃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也绝对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以免失火,绝对禁止用嘴吹灭酒精灯。向灯内添加酒精时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不能少于1/4。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面燃烧起来,应立刻用湿布覆盖。常用的化学实验仪器一、学习化学需要进行化学实验实验所用仪器\n“三不”原则:取用时不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节约原则:按规定用量取用。若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最少量:液体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即可。处理原则:实验用剩的药品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要丢弃,更不能带出实验室,要放在指定的容器里。一、学习化学需要进行化学实验化学药品的取用原则\n固体药品的取用(通常保存在广口瓶中)密度较大的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取用工具为镊子、药匙,取用方法为一横、二放、三慢立。粉末状药品:取用工具为药匙或纸槽,取用方法为一斜、二送、三直立。化学药品的取用一、学习化学需要进行化学实验\n液体药品的取用(通常盛放在细口瓶中)倾倒法:直接倾倒。口诀记忆:瓶塞倒放口对口,缓缓倒液签向手,轻刮残液盖紧塞,放回原处签向外。化学药品的取用一、学习化学需要进行化学实验\n量取法:注意:量筒必须放。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保持水平。定量量取时,首先向量筒内液体,离刻度还有1~2mL时,改用。量取一定量的液体药品通常用量筒。平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倾倒滴管滴加液体药品的取用(通常盛放在细口瓶中)化学药品的取用一、学习化学需要进行化学实验\n液体药品的取用(通常盛放在细口瓶中)滴加法:用胶头滴管吸取。注意:垂直悬滴,不伸入容器内,不接触容器内壁;不能一管多用,洗净后才能取另一种液体;取用试剂后不能倒置或平放,防止液体倒流污染试剂或腐蚀胶头;不要把滴管放在实验台或其他地方,以免污染胶头滴管。一、学习化学需要进行化学实验\n药品平铺试管底,管口略向下倾斜,夹持试管口1/3处,均匀预热试管后,集中在外焰加热。固体药品的加热物质的加热一、学习化学需要进行化学实验\n液体药品的加热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先把外壁水擦干,夹在试管口中上部,管口向上倾斜45度角为最佳,管口不朝人方向,均匀预热试管后,用外焰集中在试管底部加热;加热过程要上下移动,避免液体溅出伤人。物质的加热一、学习化学需要进行化学实验\n加热的方法物质的加热一、学习化学需要进行化学实验\n仪器的洗涤试管的洗涤一、学习化学需要进行化学实验\n洗涤方法:⑴冲洗法;⑵刷洗法;⑶药剂洗涤法。洗净标准: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放置:试管:倒放晾干其它:正放晾干热仪器:冷却后洗涤晾干仪器的洗涤一般溶液用水冲,若有沉积加酸刷,油脂用碱液可溶。一、学习化学需要进行化学实验\n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思路与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获得结论与答案二、学习化学需要进行科学探究科学探究的步骤\n二、学习化学需要进行科学探究金属镁性质的探究物理性质:银白色、有光泽、质软、能导电的金属。化学性质:在常温下可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在点燃条件下,镁条能在空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还可与食醋中的醋酸反应,生成氢气。\n三、学习化学需要使用化学符号化学符号为了方便研究和描述物质的组成和变化,科学家使用国际统一的符号来表示元素和物质。用于表示元素的符号称为元素符号,如氢元素用H表示,氧元素用O表示。利用元素符号和数字可以表示物质的组成,如水可以用H2O表示,二氧化碳可以用CO2表示。\n三、学习化学需要使用化学符号化学符号为了方便描述化学反应,可以用文字书写反应物、生成物以及反应条件,如磷在空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可表示为:磷+氧气点燃五氧化二磷PO2P2O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