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六章金属6.3金属矿物与冶炼课时作业四新版粤教版
docx
2022-08-25 10:24:32
6页
第六章 6.3 金属矿物与冶炼建议用时:15分钟一、选择题1.下列金属在自然界主要以单质形态存在的是( )A.铝B.镁C.钙D.银2.2022·重庆工业炼铁中会发生一氧化碳与氧化铁的反应,该反应中发生还原反应的物质是( )A.COB.Fe2O3C.CO2D.Fe3.如图K-4-1是“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的部分实验装置。下列关于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图K-4-1A.充分反应后,向固体中加稀盐酸会产生气泡6B.在实验过程中,黑色粉末会逐渐变成红棕色C.该实验的反应原理为FeO+COFe+CO2D.在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尾气可以直接排放到空气中4.2022·北京用“W”形玻璃管进行微型实验,如图K-4-2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图K-4-2A.a处红棕色粉末变为黑色B.a处的反应为CO+Fe2O3===2Fe+CO2C.b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有CO2生成D.可利用点燃的方法进行尾气处理二、填空题5.用如图K-4-3所示装置完成CO还原Fe2O3的实验。缓慢通入一定量的CO,点燃酒精喷灯,继续通入CO。一段时间后,当粉末全部变为黑色时,停止通入CO,熄灭酒精喷灯。 图K-4-3(1)CO与Fe2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冷却过程中,为防止管中黑色粉末表面因与空气接触而变为红色,应补充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3)有同学提出黑色粉末中还可能含有Fe3O4。资料:Fe3O4不与CuSO4溶液反应。为验证黑色粉末成分,该同学取少量样品于烧杯中,加过量CuSO4溶液,充分反应。证明黑色粉末中含Fe和Fe3O4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6.2022·天津节选金属材料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生活中。A~G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已知A为黑色固体单质,B为红棕色粉末,C为无色气体,G为紫红色固体单质,它们的转化关系如图K-4-4所示,回答问题。图K-4-4(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A________;B________。(2)反应Ⅱ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反应Ⅲ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计算题7.某炼钢厂日产含杂质3%的生铁2000t,试计算:(1)该2000t生铁中含纯铁的质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该炼钢厂每天理论上需消耗Fe2O3的质量为______。(计算结果保留整数)(3)该炼钢厂每天需含Fe2O3质量分数为85%的赤铁矿石的质量为______。(计算结果保留整数)2022·宜昌改编铁是目前世界上使用最多的金属。(1)生活中:如图K-4-5是常用的铁锅。把铁制成铁锅利用了铁的延展性和________性。6 图K-4-5(2)实验室: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放热。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工业上:用一氧化碳和赤铁矿(主要成分是Fe2O3)炼铁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利用了一氧化碳的哪种化学性质?________。6详解详析【课时作业】[达标巩固]1.D2.B [解析]在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的反应中,氧化铁失去氧,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一氧化碳得到氧,被氧化,作还原剂。3.A4.B [解析]CO还原Fe2O3的化学方程式中缺少反应条件且未配平。5.(1)3CO+Fe2O33CO2+2Fe(2)继续通CO至玻璃管冷却(或用弹簧夹夹住气球) (3)黑色粉末部分变红6.(1)C Fe2O3(2)CO2+C2CO(3)Fe+CuSO4===FeSO4+Cu7.(1)1940t (2)2771t (3)3260t[解析](1)生铁中纯铁的质量为2000t×(1-3%)=1940t。(2)设该炼钢厂每天理论上需消耗Fe2O3的质量为x。Fe2O3+3CO2Fe+3CO2160112x1940t= x=2771t(3)该炼钢厂每天需含Fe2O3质量分数为85%的赤铁矿石的质量为=3260t。6[直击中考](1)导热 (2)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3Fe+2O2Fe3O4 (3)3CO+Fe2O32Fe+3CO2 还原性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