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初中 > 语文 > 23出师表说课稿

23出师表说课稿

doc 2021-12-02 09:04:11 3页
剩余1页未读,查看更多需下载
《出师表》说课稿吴玲玉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今天我要说的:是由家喻户晓的诸葛亮写的《出师表》,该课出现在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的第六单元,该单元的课文大部分选自历史著作,学习这些文章不但可以增长历史知识,还可以受到古人的智慧、勇气、节操方面的感染和激励。《出师表》是一篇情辞意切、感人肺腑,让人赞不绝口的文章。作者通过表文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刘氏父子的忠贞,三条建议,既是安定后方的措施,也是施政的正理,叙述生平及出师北伐表明自己“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决心,更是慷慨深沉,动人心魄,真正为蜀汉江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本课设计了四课时,我上的是第二课时。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的学习目标以及本课的实况和学生的实际特制定以下总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词语,丰富文言词汇。  2.了解奏表的特点,了解诸葛亮的治国主张  3.积累名言警句,背诵课文。过程与方法:1.反复朗读课文、疏通文句、培养学生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本文融情于议论、叙事,以情动人的写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和愿望。2.领会诸葛亮对“蜀国”的忠诚,从而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立志做对社会有用的人。我上的第二课时的目标是:(1)继续积累文言字词句。(2)在第一课时翻译全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文章层次脉络。(3)重点学习文章第一段。  (三)教学重点  1.背诵全文。  2.掌握本文寓情于理、寓情于事的写作手法。  (四)教学难点  1.理清文章的思路,深刻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2.如何正确理解诸葛亮的“忠”。第二课时的重难点是:背诵第一段;理清第一段的表述思路,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之一,即广开言路。  二、说教法  (一)班情分析九年级四班是典型的“活跃分子”,具有这样的特点: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习氛围很浓,可谓是“好一派热闹的景象”,这只是外在的表象。实则90%的学生懒病很重,只有10%的学生对课前预习、资料搜集、熟读课文等活动用心。(二)学情分析九四班学生:1.近50%语文基础较差,主要表现在:拼音胡乱写,错别字较多,字迹潦草难辨,作文语意零乱等。2.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较差。 3.从小学到初中,阅读量较小、阅读面不广,因此语文素养较低。如问起课外知识时,只有很少的几名学生能回答得上,大部分学生一脸茫然。  (三)学法指导  1.朗读法:【设计说明】本文情辞恳切,动人肺腑,引导学生在理解作者思路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句中的语言停顿,读出层次感,读出情感。古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尤其象这样文质兼美的文章,读的作用就非同一般了。  2.合作讨论法:【设计说明】关于文句的疏通,文意的理解,将学生自主解决与小组合作探究、教师点拨强调相结合,生生互动,激发他们探究的热情,培养协作的精神。3.交流探究法:【设计说明】引导学生自己探究,发现问题,查找答案,得出结论,从而使学生从探究中找出乐趣。4.点拨归纳法:【设计说明】全班学生交流环节,出现模糊不清或争论不休时,教师予以适当的点拨或强调,最后明确归纳较为较为合理的结论。  5.“传授——接受”法与以上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设计说明】“传授——接受”法是传统的教学法,较适合文言文学习较难这一实际。但一堂课往往是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这样可以达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效果。6.教具准备:三国形势图,音响及mp3朗读资料,小黑板。7.课时安排:4课时。本节课进行的是第二课时,学法指导主要是:合作讨论法、交流探究法、点拨归纳法;利用小黑板这一传统教具,做一次小小的课前复习检测活动。  三、说学法1.用字典、词典及资料疏通自学障碍。2.朗读与默读相融合,多种读书方式相结合。3.借助经验和文下注解完成课文的翻译,然后与同学、老师交流疑难。4.独自完成对文本的内容、层次、写作特点等内容的分析和总结,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讨论,最后师生合作统一结果。5.把《隆中对》和《出师表》对比学习。四、说教学过程  1.第一课时用诗人陆游《书愤》中的一句诗“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和杜甫的《蜀相》一首诗导入(“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本文的学习。诸葛亮的《出师表》彪炳千古,奥秘何在?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出师表》吧!  2.利用工具书及资料,扫除障碍,自读课文。3.听mp3朗读资料,听准字音和停顿;再听范读,教师强调多音字和重难点字的读音。4.师生共读课文,明确要点、重点。  5.综合学习: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点拨归纳。  6.课堂抽查与课后检查相结合,督促学生完成背诵全文这一重点;积累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知识。7.比较学习,拓展延伸。结合《隆中对》再次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和超凡智慧;交流学习的收获、感受,写一篇读书心得于日记练笔中,主题不限。本节课的主要教学过程是:第一,由朗读全文和检查文言字词引入新课学习。第二,翻译和文言字词的复习巩固,已达到继续积累文言字词的目标。第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梳理文章层次脉络。第四,学习课文第一段,明确内容。五、说板书设计 —段三条建议〈叙述形势:不利条件(思危)——有利条件(希望仍存)目的(“光”“恢弘”)——建议:广开言路﹛规劝(“不宜……之路也”)〉—段追忆往事出师表段明确责任段表文结束语六、说教后反思1.虽然在当天早自习和课前进行了多次朗读,但在课中还是需要朗读的,比如在划分层次时或学习第一段时,再次朗读一下是很有必要的,但只是让学生速读和默读了。2.我平时上课是这样做的:学生知道的不再讲,学生说到的不再说,学生会写的不再写。所以,对学案中“概括段落大意”这一项,我只是口头一说、与同学们的一对比而已,没有详细板书。不过,课后想想也有不妥,没有照顾基础差的学生。3.没有做到当堂达标,六个问题中剩下一个没有解决,只能留在下一节课完成。4.就整堂课而言,较好地贯彻了“初中语文30+10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做有效的事,教师充分发挥在课堂教学系统中的控制、引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课堂的主人是学生这一新课程理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