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政治下册全一册教案新人教版
docx
2022-08-25 14:11:02
64页
国家的主人广泛的权利课题第一课国家的主人广泛的权利第一框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我国国家性质和人民的范畴,懂得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知道人民和公民的区别,知道公民权利受法律确认,理解我国公民权利得以实现的法律保障体制的主要内容。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主人翁地位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对人民、公民、我国国体等概念的理解、辨别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牢固树立人民是我国国家的主人的观念,增强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和作为国家小主人的自豪感。使学生树立认真学法、守法,依法维权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教学重点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我国公民权利的法律保障体制。教学难点公民和人民的区别与联系。教学媒体电脑投影教学过程方法反思与心得一、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一)大家了解我们的国家吗?我们先来谈谈我们的国徽。1、大家看见哪些地方悬挂国徽的?2、所有的公共和私人场合都能悬挂吗?为什么?(国家的象征和标志)3、请大家观察国徽的图案是怎样的?你知道每个图案和整个图案体现了什么吗?(多媒体出示或请同学准备一个一元的硬币)(二)国家的性质1、国徽的图案正是体现了我们国家的性质,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2、谁是我们国家的主人?(人民)3、人民包括哪些人?P44、哪些人不属于人民的范畴?(少数敌对分子)说明:人民当家的地位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才能真正实现。二、法律确认、保障权利(一)大家属于人民吗?你们觉得自己是国家的主人吗?在我国,作为人民,宪法赋予了人民管理国家的权力。作为国家的公民,宪法和法律赋予了公民各项权利。1、阅读P5材料,举一些选举人大代表的例子。提问:上述情景表明了什么?(我国人民享有管理国家的权力,其具体途径是人民选举自己的代表即人大代表,组成各级人代会,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2、公民权利的含义(举例:受教育的权利、人身自由权利、隐私权、名誉权)64\n3、什么是公民基本权利?(举例:政治权利和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社会经济权利、文化教育权利)4、看漫画,思考问题(1)人民和公民是一回事吗?是不是年满18周岁才成为公民?(人民——政治概念,与其相对应是敌人;公民——法律概念,与国籍密不可分;公民的范围大于人民;)(2)在押犯人是不是公民?他们是否享有公民权利?(是,比如同样享有隐私权但不享有全部权利如选举权、被选举权,不能履行服兵役义务)(二)我国的权利保障体制1、案例分析(1)阅读案例(小品表演)(2)小寒的哪些权利受到了侵害?(抚养的权利、受教育的权利、)(3)小寒作为公民理应享有各项权利,可她的权利为什么未能实现?(没有得到家庭的保障)小结:我们享有的权利,通过家庭、学校、社会以及他人来保障。其中,最重要、最有效的是法律保障。我国通过建立以宪法为核心(母法)、以立法保障(制定各部法律)和司法保障(公、检、法)为主要内容的权利保障体制,保障公民的权利。2、法律和保障公民权利的关系是怎样的?(P7写一写、说一说)3、案例分析(1)阅读案例(2)讨论:傅某把6名同学带到治安室强行搜身是否侵犯了学生的权利?什么权利?(人身自由权利——公民的人身(包括肉体和精神)由自己支配和控制,非经法定程序不受逮捕、拘禁、搜查和侵害的权利。)(3)6名同学该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得到司法保障)4、司法保障的含义小结:法律是保障我们权利的法宝,有了法律,我们就有了维权的利剑。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在于人权能够得到尊重和保障。64\n64\n课题第二框我们享有广泛的权利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帮助学生认识我国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了解我国公民的权利涉及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广泛性。帮助学生掌握如何正确行使公民权利。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引导学生认清公民可以享有的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提高学生正确行使权利的能力,培养学生自觉遵纪守法的意识,学会寻求法律的保护。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形成正确行使公民权利的意识,学会尊重他人的权利,合法、有效地行使自己的公民权利。教学重点如何正确行使公民权利。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行使公民权利。教学媒体电脑投影教学过程方法反思与心得导入:书本田甜的案例导入。从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公民享有的权利是广泛的。学生讨论完成书本的填空,回答书本的问题:1、这些权利对她有什么好处?你认为我们还应该享有哪些权利?新授:板书二、我们享有广泛的权利(一)公民权利的广泛性公民的基本权利的内容(宪法规定的9点),请同学们齐读,老师做简单解释。(二)正确行使权利我们已经知道公民的权利是广泛的,但是要注意,权利多并不意味着可以滥用权利,我们要正确行使权利,不正确行使,可能就会作出违法甚至犯罪的事情。先让我们来看一个案例。1、学生阅读书本冯某养狗的案例2、提问:(1)在都市生活的冯某由养狗的权利吗?(有)(2)冯某不文明养狗侵犯了邻居和其他居民的哪些权利?(休息权、环境权、人身权)(3)你认为文明养狗应注意什么?(冯某养狗不应该损害他人的休息权、环境权、人身权。进而提升为公民在行使权利时,不得损害他人的权利,对他人权利的侵害,就是对自身权利的侵害。应该在不损害他人合法权利的前提下,行使自己的权利,满足自己的需求。)结论1:公民在行使权利时要尊重他人权利。(作简要解释)3、学生阅读书本非典的案例(1)提问:蒋某的所作所为是在正确行使言论自由吗?其危害是什么?通过讨论师生达成共识,结论2:公民在行使权利时,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权益。4、学生阅读书本造纸厂厂长的案例(1)提问:诬陷别人,属于言论自由吗?64\n诬陷别人,于人于己于社会有什么危害?(重点讨论)(2)引导学生认识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自由。任何自由都是有限制的,都要受法律的制约。结论3: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权利。2、学生阅读书本球迷打算游行的案例(1)提问:这些球迷将要实施的行为,受法律的保护吗?(学生辩论方式展开讨论)(2)帮助学生认识行使权利必须采取合法方式,依据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3)引导学生全面看问题,即一方面看到这是爱国的情感和表现,对此应充分给予肯定;另一方面要严格按照法律程序进行,得到批准方可采用游行方式表示庆贺,得不到批准可以采用其他方式表示庆贺。(4)了解相关链接关于集会游行示威法的规定结论4:要以合法方式行使权利。6、学以致用(1)学生阅读老吴家和小辛父母的案例(2)学生回答书本问题,教师检查掌握知识的情况。小结: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但是在行使权利的时候要注意哪些方面?(四个方面,即四个结论)。64\n64\n课题第二课我们应尽的义务第一框公民的义务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的含义和内容,懂得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知道公民履行义务的积极意义。能力目标:增强对公民行使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道理的理解能力,提高对履行道德义务重要意义的认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育学生自觉履行义务,增强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提升学生的义务观念。教学重点公民的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教学难点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自觉履行公民的道德义务。教学媒体电脑投影教学过程方法反思与心得64\n导入新课:从活动“小明履行了哪些义务?”导入(帮助学生认识义务来自亲情、道德、法律等各个方面,法定义务是必须履行的义务。)1、请学生仔细阅读图文资料2、经过思考,分四组分别讨论其中的一个方面,将相关内容分别填在表格中。3、几个学生介绍自己填写的内容后,教师对此发表自己的见解。4、小明的上述活动,分别履行哪方面的义务?哪项是法定义务?哪一项义务是我们必须履行的?小结:我们在社会中生活,不仅享有宪法规定的各项基本权利,还要对他人、对社会履行相应的义务。这些义务来自亲情、道德、纪律、法律等各个方面。其中,法定义务是宪法和法律规定公民必须履行的。我们不能只获得而不付出,不能只享受权利而不履行义务(强调)。对于法定义务,我们必须履行。朗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规定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探讨一下关于公民的义务的问题新授:公民的义务(板书)一、我们的法定义务(板书)(一)我们为什么要履行法定的义务。案例分析:小珊应该纳税吗?1、小品表演2、在思考,小组辩论(甲方认为小珊是未成年人不要纳税;乙方认为小珊是中国公民要依法纳税,这是公民的义务)基础上,在班上交流见解。(辩论中论述精彩的学生加5分,参加辩论的加3分,获胜团队每人加1分)3、教师小结(相关链接)在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我们每个人既是享受权利的主体,又是履行义务的主体。因此,我们不仅要增强权利观念,依法行使权利、维护权利,而且要增强义务观念,依法履行义务。我们每个人都要以主人翁的责任感,自觉履行应尽的义务。因为这还是爱国的表现。比如公民有依法服兵役的义务。朗读并请学生说说马克思的话的意思。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马克思(相关链接)(二)我国公民应履行哪些义务?1、学生朗读宪法规定的公民的义务,教师作简单分析。2、除了上面谈到的义务,我们还应该法律履行哪些义务?3、“只想享受权利,不想履行义务;想多享受权利,少履行义务”的认识正确吗?为什么?(学生讨论,教师适时发表自己的见解)总结提问: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我们要履行法定的义务,为什么公民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呢?(三点见书)二、我们的道德义务(一)道德义务和含义以及道德义务与法定义务的区别和联系1、分析小龚的案例引出道德义务的含义。2、广义的义务,既包括法定义务,又包括道德义务。3、公民履行道德义务的意义。64\n4、道德义务和法定义务的区别和联系(相关链接)5、列举各种义务让学生分辨哪些是法定义务,哪些是道德义务?(二)我国基本道德规范的内容1、案例分析单先生的行为为什么受到人们的称赞?(感受不能仅仅局限在拾金不昧上,引导学生扩展思路)2、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公民要履行很多的义务。义务分为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公民履行义务,是每个人责无旁贷。64\n课题第二框忠实履行义务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公民忠实履行义务的三个要求,了解法律鼓励、要求和禁止做的事情。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以法律为准绳对公民行为的是非判断能力,提高践行义务的能力,在现实生活中能忠实履行义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明确忠实履行应尽义务的要求,提升学生的义务观念,增强对国家、社会、集体及他人的责任意识,做负责任的公民。教学重点忠实履行义务的三个要求。教学难点如何真正提升学生的义务观念,并落实到行动中去。教学媒体电脑投影教学过程方法反思与心得64\n导入新课:马克思说过: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我们享有权利的同时,要忠实的履行义务。新授:板书忠实履行义务一、法律鼓励做的,我们积极去做(一)某中学师生援助灾民的行为,体现了宪法提倡的什么公德?1、出示东南亚地震和海啸发生后,我校师生纷纷捐款的图片资料(引用身边的实例,更有说服力,学生感兴趣。)2、师生援助灾民的行为,体现了宪法提倡的什么公德?(人道主义)(二)相关链接——“五爱”(三)法律和道德的关系——互相配合、互相促进、互相补充。(举例说明两者的关系:人们的道德水平高了,不但自己会自觉守法,而且敢于同违法现象做斗争。法律所禁止的,都是社会主义道德所谴责的。法律所鼓励的,都是社会主义道德所倡导的。法律不可能规范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需要道德来补充。道德涉及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深入人们的心灵,以特定的方式在更广的范围内约束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四)实践活动:我国法律提倡和鼓励公民实施的行为还有——(抢答加分)结论1、对法律所提倡的,我们要积极去做,这是忠实履行义务的重要表现。二、法律要求做的,我们必须去做(一)地理环保小组同学践行法律的案例1、阅读材料2、围绕设问展开讨论3、教师点播——法律要求做的,应该像地理环保小组同学那样积极去做,自觉去做,不要无可奈何勉强去做。如果不做,就要承担由此而产生的法律后果。如法律要求公民要依法纳税。(二)观察图文材料,根据材料讨论我们对于法律要求做的,我们必须做,我们可以怎样来做?(一小组为一个团队,选择一个法律要求做的义务进行讨论,哪一个团队想出来的做法多而且可行,获胜加分。)(三)实践活动:我国法律要求公民必须作出的行为还有——(抢答加分)结论2、对于法律要求做的,我们必须按照法律的要求去做,而不能不做。三、法律禁止做的,我们坚决不做(一)贾某和姜某受到法律制裁的案例1、阅读材料2、围绕设问展开讨论(重点放在第二个问题上)3、教师小结——第一,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实施了法律禁止做的行为的危害。第二,帮助学生明确实施了法律禁止做的行为的后果,即会受到法律的惩处。4、阅读相关链接,让学生明白实施法律所禁止的行为,就是触犯法律,会受到法律制裁。5、实践活动:我国法律禁止公民实施的行为还有——(抢答加分)结论3、对于法律所禁止做的,我们坚决不做,做了就是触犯法律。总之,我们只有做到正确地行使权利,忠实地履行义务,才能是一个具有高度法制观念和高尚道德的合格公民。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知道怎样来忠实的履行公民的义务了吗?(三个结论)64\n64\n课题第三课 生命健康权与我同行第一框 生命与健康的权利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初步了解人格权的内容,知道生命健康权是首要的人格权;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生命和健康不受侵害,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生命和健康的特殊保护,了解行使生命健康权的方式;明确每个公民都不得侵犯和危害别人的生命和健康。能力目标: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能够正确区分哪些行为是侵害公民生命健康权的行为;逐步形成正确行使生命健康权的能力;提高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和他人生命健康的能力,如果受到伤害能运用法律武器追究对方的法律责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热爱生命,珍惜自己的生命,关注自己的健康;尊重生命,尊重,关爱他人的生命和健康;尊重权利,增强法律意识,远离暴力。教学重点生命健康权是首要的人格权,受法律保护。教学难点人格权的涵义及特点;法律对未成年人生命健康的特殊保护。64\n教学媒体电脑投影教学过程方法反思与心得导入新课:引言导入,学生阅读引言中的3个情景,简要回答引言中提出的两个问题。之后,请学生说说自己也有这方面的经历,在这个方面还有哪些疑问。(增强教学针对性,激发学生兴趣,利于教学。)生命权和健康权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权利。珍惜生命,维护健康既是我们的权利,也是我们对自己、对社会的义务。新授:板书第三课生命健康权与我同在第一框生命和健康的权利一、生命健康权是首要的人格权(一)看图例案例回答问题:1、请同学观察三副图,编一个情景剧本。恶作剧的可以让学生表演;2、补充最近煤矿爆炸新闻(北京讯)就在中国总理温家宝强调煤炭生产安全之际,山西却发生煤矿爆炸事故,吕梁交城县煤矿在3月8下午6点半左右,发生瓦斯爆炸事故。至9日下午3时为止,已确认有16人死亡,11人仍然下落不明,伤者6人已送医院抢救。事发当时井下有83人工作,54人成功脱险。中国有三分之一的煤炭产于山西,山西也因矿难频发而出名,官方数字显示,2022年各类煤矿发生死亡事故175起、死亡497人。2、以上行为,侵害了人的什么权利?(生命健康权是人格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二)人格权的重要性(三)相关链接人权知识(四)人格权的构成及其特点特点: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它由每个人单独享有,不得转让、抛弃、继承,也不受他人的非法限制,更不可与我们的人身相分离。(五)相关链接封建和新中国对于人格权的维护情况(六)生命健康权的地位——首要地位(七)相关链接健康和其他利益的比较(请学生齐读后,谈对健康问题的看法)(八)通过对书本三个情景问题分析,引出人身自由权1、分析三个情景,提问上述行为侵害了人的什么权利?2、了解人身自由的作用、具体内容、侵权行为二、法律捍卫我们的生命健康权(一)分析雇佣童工的案例1、阅读案例2、提问法律禁止使用童工,对于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有什么意义?(二)未成年人的生命受法律的特殊保护的具体法律条文(引导学生寻找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侵害未成年人生命健康的违法行为,并共同讨论作为未成年人受害者应如何依法维权。)(三)相关链接禁止使用童工的法律规定以及雇佣童工的危害(四)64\n国家法律(提问哪些法律?)对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加以保护。当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受到非法侵害时,受害人有权请求国家保护。非法侵害他人生命和健康的行为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和体会?(初步了解人格权的内容,知道生命健康权是首要的人格权;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生命和健康不受侵害,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生命和健康的特殊保护,了解行使生命健康权的方式;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能够正确区分哪些行为是侵害公民生命健康权的行为;逐步形成正确行使生命健康权的能力;提高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和他人生命健康的能力,如果受到伤害能运用法律武器追究对方的法律责任。64\n课题第二框 同样的权利 同样的爱护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认识正确行使生命健康权的表现,引导学生知道享有生命健康权的同时负有不得侵害他人生命健康权的义务,明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懂得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同时注意自我保护。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积极正确地行使自己的生命健康权,学会用法律武器与侵害生命健康权的行为作斗争,增强法律意识,提高学法用法的能力;让学生明白在关爱他人生命、助人救人的同时懂得自我保护,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理智处事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懂得尊重、珍爱生命健康权,不仅是行使权利,也是对自己的关爱和责任,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和人生观;引导学生自觉尊重他人生命与健康权利,关爱他人,助人为乐,增强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提高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64\n教学重点正确、积极地行使生命健康权。教学难点关爱他人的生命与健康。教学媒体电脑投影教学过程方法反思与心得一、导入新课1、导入语: 生命健康权是每个公民与生俱来的一项基本权利,不管年龄大小、身份如何都平等地享有这项普通而神圣的权利。那么平时我们应该怎样积极而又正确地行使这项权利呢2、板书框题: 第二框 同样的权利 同样的爱护二、讲授新课:1、积极行使生命健康权情境活动一:(见教材P28页材料)议一议 说一说:①以上图景中,人们在行使什么权力?②我们还可以采取哪些方式行使上述权利?(1)积极行使生命健康权,是公民对自身所拥有的权利(学生讨论回答后,阅读教材正文。)情境活动二:(详见《教参》P37页附录①小楠的——故事情景之一①你是如何看待小楠的这些想法的?②有人认为“自杀”是个人的事情,个人的权利,你认同吗?为什么?(见《教案》P38页⊿②)情境活动三:(详见《教参》P37页附录①小楠的——故事情景之二议一议:你赞同小楠姐姐的想法吗?为什么?情境活动四:小楠批评了姐姐的这种想法,他觉得自己的生命健康权应该自己来争取。想一想:帮助小楠——如果你是小楠,你会怎样来争取自己的生命健康权呢?展示(《小楠的故事》情景之三—(详见《教参》P37页附录①小楠的故事情景之三小楠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大家的帮助,维护了自己的生命与健康权利,那么,生活中我们又该如何行使我们的生命健康权呢?(见教材P29页)板书标题知识点:(1)积极行使生命健康权,是公民对自身所拥有的权利(2)积极行使生命健康权,是公民对自己的关爱和责任相关链接:(详见教材P29页链接材料)议一议:当我们的生命健康受到非法侵害时,该怎么办?(见教材P28页)情境活动四:(见教材P29页材料)议一议说一说:64\n①上述行为中哪些属于合法行为?哪些属于放弃权利的行为?②我们身边有哪些珍爱生命健康权的事例? ③我们应该怎样正确行地使生命健康权?教师小结: 保护自己的生命与健康,不仅是积极行使我们的生命健康权,而且也是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关爱和责任,但除正当防卫、紧急避险外,不得伤害他人的生命健康权。板书知识点:(3)正确行使生命健康权2、关爱他人的生命与健康情境活动五:(见教材P30页材料)议一议说一说:①此事给小君、小哲双方的家庭造成了什么后果?②“进一步山穷水尽,退一步海阔天空”“非法侵害生命健康权者受制裁”。结合这两句话,谈谈此桩惨案如何避免?③这个案例给我们怎样的启示?(板书知识点)(1)不得侵害他人的生命健康(学生阅读教材。)我们在享有生命健康权的同时,负有不得伤害他人生命健康权的道德义务和法定义务,否则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关爱他人,关爱生灵,远离暴力相关链接:(见教材P31页材料)(学生阅读) 在生活中,我们不得伤害他人的生命健康,还应尊重、关爱他人的生命健康。情境活动六:(见教材P32页材料)案例评析:(学生阅读材料后,思考讨论问题)①请从道德育法律等方面评价上述三种表现。②如果你遇到类似情况,应该怎么办?(从自护与救人两个角度去考虑)教师小结: 我们在救助他人生命与健康的同时也要懂得自我保护,要学会理智地救人。文字链接:①在公园树上随便刻字; ②大量捕杀藏羚羊③放学路上殴打低年级同学 ④刘海洋因伤熊而受到法律才制裁讨论:你从这些文字中感受到了什么?对你有何启示?教师小结:其实,我们不仅要关爱自己,关爱我们的同类,还应该关爱我们身边的其他生灵,它们也享有自然界赋予的生命健康的权利。让我们做一个既遵纪守法,又懂得关爱,乐于助人的好公民。三、课堂小结64\n课题第四课 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第一框 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人格尊严权及具体内容,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名誉权、肖像权、姓名权;明确侵害公民人格的行为应承担法律责任;增强学生尊重、保护自己人格的意识,引导学生尊重爱护他人的人格权。能力目标:使学生关注自身、关注他人,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和他人的人格权利。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增强维护人格权的法律意识;提高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公民人格权的意识。教学重点人人享有尊严权,法律维护我们的名誉权。教学难点我们享有法律规定的名誉权的同时要履行维护他人名誉权的义务。教学媒体电脑投影教学过程方法反思与心得一:从“乞丐有尊严吗”说起1、(事件背景介绍:广州白云机场有一乞丐在行乞时,有一个乘客鄙夷的将施舍的钱用力的扔在乞丐的脸上,该乞丐不满这种施舍态度,认为有伤他的自尊,他说:宁可饿死、冻死也不需要这种施舍。)根据这件事,许多网友发表了评论,请你以“乞丐有尊严吗”加入网评。摘录或及时捕捉学生评论的思想火花64\n。如:我心飞翔:我为乞丐要尊严喝彩冰糖葫芦:生命诚可贵,尊严价更高。总结:你可以不去施舍,但你决不因为施舍了别人钱物就有权利去侮辱别人的尊严。哪怕他只是一个乞丐,哪怕他在伸出乞讨的双手时已经自己轻贱了自己的人格与尊严,但是你,作为一个旁人,均无权因此而雪上加霜,去侵犯他仅剩下的一点人格尊严。(目的在于:1、引出“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它不分地位高低、贵富贫贱、年龄大小;2、明确人格尊严权的含义、地位及具体内容;3、学会尊重自己,尊重他人。)2、呈现相关的法律条文宪法第38条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5条二:从评选活动谈个人名誉1、说说自己评选最满意老师和星级学生的依据2、根据统计结果公布大家选出的最满意老师和星级学生名单,并说说你对他们的具体评价。(目的在于:通过评选活动让学生明白,名誉就是社会对一个人品德、才干和信誉的评价,评出的老师和学生就是我们对他们品德、才干等方面的认可)3、我们在评价一个人的品行时,往往会用哪些词语来描述?(完成下列表格,并思考问题。)品行表现评价所用的词名誉优良(诚实、善良、正直等)(好的名誉)不良(奸诈、邪恶、卑鄙等)(坏的名誉)问题一:名誉对一个人会有什么影响?(可联系小故事:在日本打工的学生和卖瓜的小男孩:得出好的名誉能获得尊重和经济效益;坏的名誉使人寸步难行。)问题二:品行优良者一定会受到相应的评价吗?第三步:带着问题二分析案例1、见书本:受冤枉的大江(组织学生利用材料针对问题二展开讨论)老师引导学生分别从理论和现实的角度加以说明:从理论上讲:品行端正是获得客观评价的前提从现实中讲:品行端正不一定会受到相应的客观评价(要求学生分析得出原因:在现实生活中任意践踏他人名誉的行为依然存在着。然后在讨论中达成共识:在维护自身名誉的同时要维护他人的名誉。)2、呈现相关的法律条文民法通则第101条:通过熟悉法律条文要求学生明确:什么是公民的名誉权?法律是如何规定公民的这项权利的?第四步:案例分析——君子动口不动手也违法吗?小张和小林是同班同学,有一天小林自修课吵,被小张记下后受到老师的批评。于是小林怀恨在心,想寻机报复。碍于面子他既不敢和小张正面吵,又怕打架受处分,终于想了一个操作简单的万全之策:在网上臭骂小张。小林骂的解气,越骂越过瘾,可第二天小张难过了,面对同学们的指指点点,他是有口难辩,心灵受到很大的伤害,最终请病假在家休息。小张还得意的说:“我君子动口不动手,骂死了也不犯法。”讨论:1、小林的做法和说法对吗?为什么?2、如果你是法官,对这件事该如何判决?3、你的身边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把有关内容填入下表侵害名誉权的行为方式具体表现造成的危害应承担的后果1.侮辱谩骂他人2.3.通过案例分析和表格填写使学生明确法律保护公民的名誉权,侵害他人的名誉权要受到道德甚至法律的制裁。64\n64\n课题第二框 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认识肖像和姓名是一个具体的人的两大外在标志;懂得姓名的作用,姓名权的含义和内容,侵害姓名权的表现形式与后果;懂得肖像的含义及作用,肖像的内容,侵害肖像权的表现形式与后果。能力目标:通过教学,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能够正确区分哪些行为是侵犯公民姓名权和肖像权的行为;提高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和他人姓名与肖像权的能力,能够运用法律武器追究侵犯者的法律责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引导反思自己在与同学交往中侵犯他人姓名权和肖像权的不良表现,体验给受害者所造成的危害;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姓名权和肖像权的责任意识;加强法制观念,增强依法维权意识。教学重点法律保护公民的肖像权和姓名权;侵害公民肖像和姓名权的行为应承担相应的责任。教学难点公民在依法维护自身权利的同时要履行维护他人肖像和姓名的义务。教学媒体电脑投影教学过程方法反思与心得一、导入新课1、情境导入:(见教材P40页材料)议一议:①这一件事涉及公民的哪些具体权利64\n②法院的判决对受害人有什么意义教师讲述:上述事件涉及到公民的肖像权,两家网站的做法侵害了受害人的肖像权;法院的判决制裁了侵权行为,保护了公民的肖像权。同时也告诉我们,在我们的肖像和姓名中包含着公民的权利。2、板书框题: 第二框 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二、讲授新课:1、维护姓名权:情境活动一:集思辩疑呈现材料——寿生渐渐的长大,转眼来到了省城读中学,为了能培养他成材,父母亲倾注了所有的心血。寿生也很懂事,在校非常关心集体,热心助人,成绩优异,在一次省奥数竞赛中还获得了一等奖。可最近他却不想去上学,并且向父亲提出改名换姓。因为他父亲姓秦,所以同学嘲笑他,叫“禽兽生”,但是遭到父亲的拒绝,说他忘恩负义。想一想:你认为寿生可以更改自己的姓名吗?他爸爸有权阻止吗?说说理由。(设计意图:此教学环节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公民的姓名权<公民依法享有决定、使用、变更姓名,并且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知道法律对年满18周岁的公民和未成年人、精神病患者的具体规定;明确任何人不得干涉他人行使姓名权。同时学会用辨证的全面的观点看待取姓名的现象。)教师讲述:我国民法通则第99条规定,公民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法律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假冒。那么,什么是姓名?姓名与个人的人格的关系是怎样的?什么是姓名权,姓名权的内容有哪些?(1)姓名与个人人格的关系 姓名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文字符号,姓名权包括正式姓名、笔名、艺名等,是每个人的人格基本标志。 姓名与每个特定人的基本人格有着密切联系,是每个人的人格基本标志。 例如,我们提起董存瑞,眼前就浮现出他舍身炸碉堡的光辉形象,(教材P43页)(2)姓名权的含义及内容(按教材P43页第二段简述)案例分析: 想一想:牛正干涉牛顺改名的行为是否合法?(3)法律保护公民的姓名权情境活动二:(见教材P44页)想一想:①张楠的行为是否构成侵权?为什么?②受害人应采用什么方式维护自己的姓名权?(4)侵害姓名权的表现形式和后果 冒用、盗用他人姓名权,是侵害他人姓名权的具体表现。无论是盗用还是冒用他人姓名,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被侵权者可以通过诉讼等方式维护自己的姓名权。 尊重他人的姓名权,依法维护自己的姓名权,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法律素质。2、我有肖像权:(1)肖像的含义及作用肖像是以容貌为中心的人体形象的再现。64\n每个人都一张不同的面孔,以此区别于他人。所以,肖像也就成为肖像人的人格标志。情境活动三:(见教材P40—41页)想一想:①小红行使了什么权利?具体包括哪些方面?②警方发布通缉令,使用了犯罪嫌疑人的照片,构成侵权吗?(2)肖像权的含义及内容 肖像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对自己肖像的支配权,包括肖像制作权、使用权和获酬权。(3)侵害肖像权的表现形式和后果侵权表现:擅自将他人的肖像用作广告或杂志封面,因在挂历上等 恶意毁损、玷污、丑化公民的肖像,利用肖像进行人身攻击等。情境活动四:(见教材P42页)想一想:①该影楼的行为是否构成侵权?②丽丽该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课堂小结64\n课题第五课 隐私受保护第一框 隐私和隐私权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隐私的内涵,懂得保护隐私的必要性,知道隐私权及其具体内容;澄清隐私即丑事等错误观念;知道法律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知道个人隐私权受侵害时的法律救助方法及侵权者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能力目标:通过教学,阅读教材,理解本课教学的基本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积极地参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从同学和自己的身边去发现和解决一些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认清隐私和隐私权,树立人格独立观念,培养隐私的意识与观念,强化学生在隐私方面的责任与信誉意识。教学重点正确认识隐私和隐私权。教学难点正确认识隐私和隐私权。教学媒体电脑投影教学过程方法反思与心得一、情景导入:老师手上拿着一封信,告诉大家,这是写给你们中的某一个同学的,问:“我能拆这封信吗?”“如果我强行拆了,怎么办?”学生发言后老师引导。二、学习新课:(一)、人人有隐私1、帮小红讲清道理:64\n学生阅读教材P46页内容,对小红的做法发表个人看法,说明小红是否应该这样做?(注:不必要求学生一开始就能够讲清道理,但从中可了解学生对隐私及隐私权的已有认识)。1.讨论:“隐私就是臭事”的说法正确吗?为什们?2.阅读P47两段相关链接,学生列举类似的例子,明确当今世界,个人隐私被披露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人们迫切要求保护个人隐私,必须高度重视对个人隐私的保护。3。共同学习教材P46页大字内容,重点了解隐私的具体内容和保护隐私的意义。(二)、让自己心灵有个家的权利1.学生阅读案例:某影视明星认为某报侵犯了自己隐私权的事例。围绕书中两问题作简要分析,引出隐私权的问题。2。学生阅读教材P48相关内容,了解隐私权的含义及保护隐私权的作用。3.讲解保护隐私权的具体内容:(1)学生阅读案例(某派出所非法搜查的事例),并结合P49页的相关链接的内容,讨论:该派出所的行为是否合法?为什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显示《宪法》和《刑法》的相关条文,得出:公民的住宅不受非法侵害。(2)讨论:“一米线”是银行、邮局等窗口服务行业为保护客户的个人帐号、储户密码、身份证号码等资料而采取的措施。“一米线”的设立有什么作用?这对你有什么启示?老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得出:公民有权对个人的信息保密。(3)情景展示:未经同意,父母拆看子女的信件;学生私自撕下同学信封上的邮票。思考:上述行为是否正确?请说说理由,并列举类似的现象。引导学生明确通信包含多种方式,而不仅限于普通信件。得出结论:公民有权对个人通信内容保密。小结:学生归纳保护隐私权的具体内容,在此基础上强调:任何人都不得滥用权利。课题第五课 隐私受保护第二框 尊重和维护隐私权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到该如何尊重和维护自己及他人的隐私,并探索出保护隐私的有效方法。提高学生尊重隐私的意识,学会用法律来维护隐私权。能力目标:通过教学,能自主地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分析教材或日常生活中的相关案例,初步掌握保护个人隐私的技巧和法律手段,实践中能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隐私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树立隐私的意识与观念,强化学生在隐私方面的责任与信誉意识,找到一些维护自己隐私的有效方法,懂得如何尊重和维护自己及他人的隐私权。教学重点懂得如何尊重和维护隐私权。64\n教学难点提高学生尊重和保护隐私权的意识。教学媒体电脑投影教学过程方法反思与心得一、导入新课:1、情景展示(P51页),思考:父母擅自翻阅儿女的日记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吗?2、假设你把一些个人的秘密说给朋友、同学后,他们泄露了出去,自己的感受是怎样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我们如何才能做到尊重他人的隐私呢?二、学习新课(一)、如何才能做到尊重他人的隐私?1、结合导入中的情景,思考:(1)、父母有监护义务,他们应通过哪些正确途径了解子女的思想动态?请你提出几点建议。(2)、列举不尊重他人隐私的陋习。小结:尊重他人隐私,就要树立隐私意识,要矫正不尊重他人隐私的若干陋习。1。友谊与隐私:材料一、荣荣和肖肖是好朋友,荣荣将自己的日记给肖肖看,并要求为其保守秘密,但肖肖却公开荣荣日记的内容。荣荣对朋友不守信用很气愤。问题:你如何评价肖肖的行为?材料二、王军无意中知道了好朋友吴海的QQ号和密码,他偷偷地查阅了吴海的QQ聊天记录。把其中好笑的事情讲给其他同学听,使吴海很难堪。你认为王军的行为:A破坏友谊B太不道德了C没什么关系D侵犯了其隐私权老师归纳:尊重他人隐私需要强化我们对他人、对朋友的责任与信誉意识。责任保证个人隐私的安全,信誉体现对他人的忠诚,只有责任和信誉才能为我们的隐私建立安全的港湾。2。再列举一些和隐私有关的情景,由学生对侵犯个人隐私的现象提出处理意见,倡导大家应相互尊重彼此的隐私。(二)、依法维护隐私权1、出示材料:某公司职员李某与王某同住一室。一天,李某偷看了王某的日记,并将日记中的有关内容在公司员工中传播。王某对此非常恼火,顿生报复李某的念头。于是王某向公安机关写信,信中列举了李某盗窃工厂的财物、赌博等问题。公安机关经过调查证实,李某没有盗窃、赌博行为。运用所学知识回答:李某和王某的行为是否违法?为什么?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引导,得出:个人隐私受法律保护,要依法维权。1.引导学生具体认识侵害隐私权的行为。2.那隐私权受到侵害后,怎样去维护呢?(1)学生阅读P54页大字,了解一些维权的具体方法。64\n(2)出示由于自我保护意识不强而隐私被泄露的情景,引导学生分析此情景中隐私受侵害的原因,从而得出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3.学生在了解书中的两方法后,思考:保护个人隐私权,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方面还可以怎样做?4、结合3中(2)的方法,引导学生辨证地思考,指出:保护隐私不等于自我封闭,还应学会与值得信任的人沟通和交流。三、小结本课:1、我们应当如何保护自己和他人的隐私权不受侵犯?2、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的社会中,我们该如何来保护我们的隐私?64\n课题第六课 终身受益的权利第一框 知识助我成长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从知识和学习两个方面来阐述教育是享受和创造文明生活的必要条件,了解我国法律关于公民受教育权利和义务的规定,知道受教育权利是有条件的,即国家、社会、家庭、学校有义务为公民受教育权利的实现提供必要条件,从而帮助学生树立维权意识。能力目标:运用多种方法收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例,理解教育与人的幸福生活的关系,从而培养观察能力。通过对有关受教育权的典型案例的讨论交流,培养合作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对比是否受教育对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所造成的不同结果,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教育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通过对教育作用的分析,为以后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作好铺垫,并由此增强我们热爱学习的意识,以及自觉运用所学的知识在生活中发现、创造的意识。教学重点教育为人的幸福生活奠基。教学难点我们享有受教育权利。教学媒体电脑投影64\n教学过程方法反思与心得一、导入新课1、情境导入:板书:知识助我成长 讲述:偏远山区的放羊娃很简单地安排他的人生——放羊。为什么放羊,放羊娶媳妇呗,娶媳妇干啥呢,娶媳妇生娃呗,生娃干啥呢,生娃放羊呗。 设疑:从这个故事里,你们读出了什么?那么,我们怎样才能为自己创造一种幸福的生活呢?课本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思路。(引导学生讨论得出以下结论。)2、板书标题 教育为人的幸福生活奠基二、讲授新课1、教育为人的幸福生活奠基情境活动一:(见教材P58页)※想一想:这个幽默故事的寓意是什么?(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那么什么是教育呢?(1)教育的含义教育是以促进人的发展、社会进步为目的德,以传授知识、经验为手段,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是人类文化的一种传承活动和催化活动,是连接过去和未来的中介。(2)教育的作用情境活动二:(见教材P58—59页)讨论、交流:※结合笛福德信和“阿韦龙野人”的故事,设想一下部受教育对一个人意味着什么?教师讲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①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情境活动三:(见教材P59页)情境活动四:“希望工程第一个受助者张胜利的自述”我的家乡在河北省涞源县桃木疙瘩村,人均改入不到百元。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父亲病故,娘改嫁,家中只剩下弟弟妹妹和近80岁的奶奶。为了生活,我只好离开学校,上山放羊去了。1989年10月,全国开始实施希望工程作为第一批受助生,我重新走进了课堂。那年,我13岁这以后,我不再为学费发愁。3年后,我小学毕业升入上庄中学读书。读到初中毕业,我看到村里因为没老师,孩子没学可上。于是,我当上了桃木疙瘩村的一名代课老师。1995年,中国青年基金会在浙江建立了希望工程全国教师培训基地,我又荣幸地成为第一批学员。在上海举行的开学典礼上,我被上海第一师范学校破格录取。1996年6月,我作为希望工程受助生的代表,赴美国参加了第26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圣火的传递。提问:张胜利从小山村到大上海、到大洋彼岸,是什么改变了他的命运,使他的人生充满了希望?张胜利的经历给我们了哪些启示?(学生回答,教师归纳。)64\n希望工程给了张胜利受教育的权利,是教育改变了他的命运,促进了他的个人发展。给我们的启示是作为公民为了自身的发展一定要上学接受教育;作为国家一定要为公民受教育创造必要的机会和物质条件。总之,从公民的自身发展和对国家的要求来说,受教育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教师讲述:一方面,教育是每个人生活的准备。它通过向个人传递文化帮助人超越一己之见去掌握前人的经验,分享人类世代积累的知识财富,获得独立的必要前提。另一方面,它又唤起人的潜能,不断提高和革新自己,从而开辟人性发展的道路,奠定走向未来的基础。总之,教育获取知识、知识改变命运。②教育能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能成就我们的未来。教师讲述:幸福,是人的向往和追求。教育能为人们未来的幸福生活奠基。当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知识迅速增加,社会变化日新月异,社会竞争空前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通过接受教育,唤醒潜能、发展才智,才能摆脱愚昧,增长才干,丰富人生,享受现代文明,在职业活动和其他活动中获得成功。教育对一个人一生的成败至为关键,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获取知识,知识改变命运。因此,对于民族、国家来说,教育成就未来。正因为如此,国家赋予公民受教育权,并制定了义务教育法,让公民切实像有这项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五条规定:几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往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推迟到七周岁入学。这说明我们享有受教育的权利。2、我们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情境活动五:(见教材P60页)(学生阅读材料后思考讨论、交流)①你能体会小余当时的心情吗?②王老师倾其全力维护了小余的什么权利?(1)受教育权的含义所谓受教育权,是指公民有从国家接受文化教育的机会,以及获得受教育的物质帮助的权利。相关链接:(见教材P60页)情境活动六:(见教材P61页)(2)义务教育的含义所谓义务教育,是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教师讲授: 从义务教育的含义中可看出义务教育包含两方面: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等都有责任,而《义务教育法》对义务教育的保障作用也正体现在这两方面。由此可见,在义务教育上,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有法律义务。(3)义务教育的特征义务教育具有三个显著特征:①强制性,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推行和实施;②普遍性,所有适龄儿童、少年都要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③免费性,在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免收学费。64\n以上就是义务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显著特征。其中,义务教育的免费性的内涵同以往相比,有些变化。过去只是对学生免收学费,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义务教育。从今年开始,义务教育对农村的适龄儿童少年全部免收学杂费,义务教育走上了一个新的阶段,国家将根据经济发展的情况逐步实行真正意义上的义务教育。情景活动七:(见教材P61页材料)议一议:①处罚小淘的家长有什么法律依据?②强制小淘接受义务教育,对他本人及家庭、对国家有什么好处?③这个案例体现了义务教育法的什么特征?(强制性的特征)三、课堂小结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教育为人的幸福生活奠基”,明白了“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我们要珍惜享有的受教育的权利,认真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为国家的振兴,民族的兴旺,为未来的幸福生活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四、作业:详见《质量检测》64\n课题第六课 终身受益的权利第二框 珍惜学习机会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受教育既是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知道维护自己受教育的权利、履行受教育的义务的法律依据。能力目标:通过典型案例的讨论引导和教学启示,初步培养维护自己受教育合法权益的能力。通过运用所学法律知识解读当前我国相关公民受教育状况,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的思辨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懂得受教育不仅关乎个人的前途和利益,更关系国家的命运和利益,从而培养学生的义务意识和责任意识。联系社会上侵犯公民受教育权的事例,增强学生的维权意识。通过对依法施教事例的分析,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教学重点理解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的义务。教学难点理解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的义务。教学媒体电脑投影64\n教学过程方法反思与心得一、导入新课1、情境导入:上一框我们学习了每个年满六周岁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都有入学接受教育的权利。但是这些适龄儿童、少年的受教育权都能得到实现吗?情景材料1:(见教材P62页图文材料)议一议:①小梅的“遭遇”。它说明了什么呢?②假如你是小梅,你打算采用什么方式维护自己的受教育权?它说明了我们还有不少的儿童、少年的受教育权因为种种原因,还未能得到有效的保障。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呢?它告诉我们要懂得维护自己受教育的权利。板书)二、教学过程:1、维护受教育权利类似小梅的情况在我国还有很多。请同学们再想想,在我们的周围,还有哪些侵犯适龄儿童、少年的受教育权的情形。情境材料2: 有一小学,校方一个学期除了向每位学生收取135元的书本费、杂费、报名费以外,还要收报纸费、药费、考试费,并为乡里代收每年50元的“普九费”。100多名学生因缴不起或不愿缴“普九费”而退学。想一想:学校这种做法错在哪里?如果你是该校的一名因缴不起“普九费”而被迫退学的失学少年,你该怎么办?情境材料3:(见教材P页)议一议:①假如你是该校的一名学生,应该怎么办?②加入你是该校的校长,应该怎么办?上述情形表明了我们有不少儿童、少年的受教育权正受到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侵犯。有的是个人的受教育权被侵犯、有的是学生群体的受教育权被侵犯。教师讲述:受教育是法律赋予我们的基本权利,是我们成长和发展的基础。我国法律保护公民享有的受教育权。当我们的受教育权被他人剥夺或受到侵犯时,我们可以采用非诉讼方式或诉讼方式予以维护。同时我们要懂得:受教育——作为我们的权利,一我们不得随意放弃;二在它受到侵犯时我们必须尽力维护。同时也告诉我们作为中国小公民,适龄的少年,我们还必须履行受教育的义务。2、履行受教育义务情境材料4:(见教材P页)想一想:你从上述材料中感悟了到什么?教师讲述:64\n从国家来说,我国目前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财政还比较紧张,但是国家每年都得拿出几千亿元的资金来发展教育;对于有的家庭来讲,家长每个学期也要拿出成百上千的费用供我们学习,对有的家庭来说,也是相当吃力的。可见,⑴受教育的机会来之不易。我们要珍惜机会,努力学习,报答国家和父母教师讲述:我们受教育的机会是来之不易的。我们必须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才对得起国家、对得起父母。作为正在接受义务教育的中学生,我们在义务教育中应该履行那些法定义务呢?⑵初中学生应如何履行受教育的义务?(学生朗读教材P64页内容,教师强调)教师讲述:为了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我们应该做到:①上课时专心听讲,认真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积极与老师同学探究问题;②课后认真复习,独立完成作业;(以下由学生思考后回答)除此之外,你认为我们还应该做到哪些呢?③…………④…………⑤…………想一想:假如遇到下面的问题,你打算怎么办?(引导学生回答)①上课走神,遇到老师的批评;②做作业时,遇到疑难问题;③上自己不大喜欢的课;④考试成绩不理想……(3)初中学生应如何珍惜学习机会?①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积极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注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②我们不仅要现在学、还要将来学。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③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黄金时期,在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我们树立远大的志向,珍惜在校学习的机会,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以勤奋和智慧去撷取成功之果,使自己的生命放射出绚丽夺目的光彩,为祖国的繁荣富三、课堂小结:(略)四、作业1、完成《质量检测》第六课相关的练习2、补充练习:(1)初中生应该如何履行受教育的义务?(教材P64页)(2)初中学生应该如何珍惜学习机会?(教材P65页)64\n课题第七课 拥有财产的权利第一框 财产属于谁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帮助学生认识什么是财产所有权,财产所有权的归属,正确认识财产合法性;法律是个人合法财产的守护者。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引导学生正确识别个人财产的合法性,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财产所有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充分认识到不能占有非法财产,树立正确的财产观和法律维权意识,培养集体主义精神。教学重点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财产权。教学难点对个人财产合法性的认识。教学媒体电脑投影教学过程方法反思与心得一、导入新课1、情境导入:材料1:——拾钱捐献 失主索还(大屏幕展示)本报讯 成都消息:目前,成都市某公司宋女士不慎遗失了一个信封,内装现金一万元。本月3日。信封被宋某的同事王某拾,在找不到失主的情况下,王某以个人名义把拾到的钱捐了某贫困地区。不久,宋得知此事,找上门来要钱。失主一脸的委屈,拾者连声喊冤。一个问:“感谢你拾金不昧,但我的钱你怎能随便捐献?”一个说:“我没贪你一分钱,凭啥叫我还钱?”宋女士认为,王某承认捡到了她的钱,就应把钱还给她。谁把钱捐出去的,谁就应负责把钱追回来。王某却说,他拾到钱后曾经到处寻找失主,未果。他不能老把钱放在家里,所以就把钱捐给贫困地区了。在这件事上,他没有任何过错。成都市慈善总会有关人士表示,这种情况他们没有遇到过,但一旦以个人名义填写了认捐书,一般是不能反悔的。也就是说,这笔钱王某是要不回来了。四川华楚律师事务所黄超律师说,王某没有权利支配拾来的钱款,也没有权利擅自捐赠出去。王某以自己的名义将钱捐出,属于越权支配,在失主追讨这笔钱时,理应承担返还义务。受赠部门因为受到的是王某本人的捐款,钱的来源与他们无关,他们不负返还义务。议一议:①你认为王某的话又没有道理?64\n②拾来的钱能捐献吗?小结:这个案例涉及到个人财产的所有权问题2、板书: 1、合法财产及其所有权二、讲授新课1、合法财产及其所有权⑴财产属于谁今天,随着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带来的经济发展,社会财富大幅度增加,我们家中的财产日益丰富。手机、电脑、数码摄像机已经成为我国居民家中的“新三件”。(学生展示社会财富调查结果。)说一说:①你家中近来新增加了哪些财产?②这些财产给家庭生活带来了什么变化?③谈谈社会上还有哪些财产,它们属于谁?板书:社会财富的归属分析判断:(教师补充展示一些常见的社会财富,让学生判断其归属)①路边的电话亭 ②学校内的运动设施 ③ 学校电教室的电脑④某街道居委会办的的企业 ⑤某公民买的轿车 ⑥你家的大屏幕彩电教师赠言:社会财富分别属于国家、集体和个人。情境活动一:探究活动——财产属于谁(教材P68—69页材料)(大屏幕展示)①建筑工人阿强在一次地下施工中发现两个金元宝,趁人不注意将其裹在衣服里带回家中,据为己有。②中学生小运在放学路上捡到一个装有820元人民币的钱包,将之据为己有。③小亮证的父母的同意,用家庭存款的利息购买了一台照相机,自己使用。④小马的父亲是位民营企业家,年终缴纳各种所得税后,获得35万元收入。⑤某市副市长,索要和收受他人贿赂共计人民币372万元、美元2.1万元,将其作为家产。学生分组讨论:①上述哪些财产属于个人所有?哪些不应该属于个人所有?为什么?②说说看,属于你个人的财产有哪些?☆知识拓展:叙述:挖掘埋藏物是天上掉馅饼吗? 2022年1月19日下午,陕西省眉县马家镇杨家村5名农民在本村挖土时,发现一处青铜器窑藏……①议一议:请你设想一下他们会怎么处理?为什么?②畅所欲言:我们应该如何获得财富?③我的观点:谈谈你对非法占有财产的看法教师赠言:在我国,施工中发现的所有不明的埋藏物,捡到的遗失物,采用非法手段获得的财产,不属于个人所有。只有公民的合法财产,才属于个人所有。⑵合法的个人财产(学生阅读P69页教材指出我国公民个人合法财产的范围)说一说:64\n在我国,公民的个人合法财产包括哪些呢?(大屏幕展示)下面就请同学们根据你们现有的意识来判断下列选项中的财产哪些属于合法的,哪些属于非法的,并简单阐述自己的判断理由。A、通过从事劳动所得的工资 D、公民通过存钱获得的银行利息B、毒品 E、通过贪污、受贿取得的财产C、通过抢劫得来的5,000元钱 F、公民在书店里买的书 (学生判断,教师总结。)合法财产是指公民通过符合法律规定方式、方法取得的内容合法的财产。如选项中的A、D、F就是合法财产,而选项中的B、C、E就是非法财产。其中,毒品本身就是非法的,而其它两种则是取得财产的方式和方法违反法律规定,因此在我国法律中明确规定,公民的个人财产包括:公民的合法收入、房屋、储蓄、生活用品、文物、图书资料、林木、牲畜和法律允许公民所有的生产资料以及其它合法财产。这个规定强调合法性。公民个人合法财产包括:(大屏幕展示)①公民的合法收入 ②房屋 ③储蓄 ④生活用品 ⑤文物 ⑥图书资料 ⑦林木 ⑧牲畜 ⑨法律允许公民所有的生产资料以及其它合法财产等过渡:只有属于公民个人的合法财产,才属于个人所有,也才对其享有财产所有权。那么,什么是财产所有权呢?⑶财产所有权情境活动二:(见教材P70页材料)材料:(大屏幕展示)①小王的父亲用合法收入买了一辆小轿车。(占有权)②小王的父亲驾车送小王上学。(使用权)③办理了相关手续后,小王的父亲驾车搞营运。(收益权)④小王的父亲将这辆车卖掉。(处分权)请你来分析:以上事例分别体现了对自己合法财产的什么权利?教师小结:以上事例表明小王的父亲分别对自己的合法财产(小轿车)行使了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也就是说小王的父亲对自己的合法财产享有财产所有权。财产所有权是指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可见:当公民拥有财产所有权时,才能对财产行使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也就是说,只有当公民对财产拥有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时,公民才享有财产所有权。相关链接:(指导学生阅读)(见教材P70页链接材料)亲身体验:举出一样个人物品,说说你对它拥有哪些权利?三、课堂小结(略——按板书小结)64\n64\n课题第七课 拥有财产的权利第二框 财产留给谁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有关遗产继承的几个概念、继承权的实现方式以及在继承权发生争议时,我们应有的态度和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力目标:以晓军一家的遗产继承故事为线索,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从而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让他们能够自觉学法、守法和用法,并发扬注重情义、互谅互让的社会主义优良的传统美德。教学重点我国遗产继承权的实现方式,培养学生优良的传统美德和道德是非判断。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法律的能力。教学难点我国遗产继承权的实现方式,培养学生优良的传统美德和道德是非判断。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法律的能力。教学媒体电脑投影教学过程方法反思与心得一、导入新课1、导入语: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得到了不断的改善,公民个人手中的财富也越来越多,像拥有一定数额的储蓄,拥有个人的房屋、拥有私家汽车等,在今天人们的生活中已不足为奇了。教师提问:人们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创造积累的这么多的财富,一旦人死去之后,该怎么处理这些遗留财产?遗留的财产该留给谁呢?教师总结:这时就出现了财产的继承问题。通过继承来完成对死者生前遗留财产的处理。伴随着继承,就出现了一项新的权利———继承权。那么,什么遗产、什么是继承权?哪些人能成为继承人享有继承权?法律又是如何保护公民享有这一权利的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2、板书课题:第二框 财产留给谁二、讲授新课我国宪法第十三条规定:“64\n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宪法的规定表明我们享有财产继承权。1、我们享有财产继承权情境材料一:案例探究材料1:(见教材P76页材料)想一想:①晓军之父尚未辞世,其财产能继承吗?(不能,此时其财产还不是遗产)②晓军家的共有财产,能继承吗?(不能继承,共有财产属于家庭共同所有。)③公民来路不明的财产,能继承吗?(不能继承——不是合法财产)(学生分组讨论,运用课前准备的法律知识以及教材内容,质疑交流、探讨解决问题)教师讲述:公民在世时拥有的个人财产不是遗产,因而不产生继承问题。公民来路不明的财产不是合法财产,也不能继承。那么,什么是遗产呢?(1)遗产法律上将遗留财产的死者成为被继承人,被继承人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称为遗产。遗产必须具备的打三个条件:其一,必须是公民死亡时遗留的财产;其二,必须是公民个人所有的财产;其三,必须是合法的财产。情境活动2: 晓军的父亲去世以后,晓军的母亲、爷爷、奶奶、姑姑为分遗产争得不可开交……:当有人提出晓军也应该分的一份遗产时,大家都说晓军还小,不应分的遗产,晓军也认为有道理。爷爷、奶奶认为遗产应该有由五个人平均分,但母亲不同意,认为晓军的姑姑不能继承。讨论:①在本案中,你认为哪些人有继承权?分别是依据什么关系确立的?(学生阅读教材P77页)(2)继承人②你赞同谁的观点?清说出依据。③未成年人晓军能继承遗产吗?相关知识:在此案中,涉及几个概念,继承人、继承权。法律上将依法继承死者遗产的人,称为继承人。继承权是指继承人依法取得被继承人遗产的权利。我国继承法在第二章“法定继承”中规定,被继承人的配偶、子女、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为法定继承人,享有继承权。板书:法定继承人的范围: 配偶 子女 父母 兄弟姐妹64\n 祖父母 外祖父母小结:继承人是根据血缘关系、婚姻关系和抚养关系确立的,只有被继承人的配偶、子女、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为法定继承人,享有继承权。未成年人晓军属于法定继承人,享有继承权。但晓军尚未成年,其继承权应有他的法定代理人代为行使,或征得法定代理人同意后行使。在本案中,晓军以及晓军的母亲、爷爷、奶奶、姑姑都属于法定继承人,属于法定继承人的都能够行使继承权吗?继承法虽然规定了六类继承人,但并不是在继承开始后这六类人同时享有继承权,而是存在着继承权的优先适用问题,既存在遗产的继承顺序。因此,在了解继承时我们不仅应知道继承人的范围,还应了解继承人的继承顺序。(3)继承顺序情境活动3:案例分析材料:晓军以为很要好的同学在无意中将此事告诉了自己做律师的哥哥,才知道晓军也有继承权,在协调不成的情况下,建议晓军诉诸法院。晓军在律师的帮助下向当地人民法院起诉,请求法院维护自己的继承权。法院判决由晓军的爷爷、奶奶、母亲和晓军继承遗产,萧军的姑姑虽然也是继承人,但不继承遗产。晓军的继承权由其母代为行使。议一议:①法院为什么判决由晓军的爷爷、奶奶、母亲和晓军继承遗产?而晓军的姑姑却不继承遗产呢?②晓军的继承权为什么由其母亲代理?③晓军的姑姑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继承遗产?教师讲述:我国继承法规定,遗产继承要按照继承顺序继承。从刚才的案例可见,配偶、儿女、父母和兄弟姐妹,她们行使继承权的时间是不一样。依据《继承法》如果将六类人排序的话,最先进入继承顺序的人应该是“配偶、儿女、父母”,在这三类继承人都不存在情况下“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方可进入。 继承的顺序以法律的形式被确定下来了。板书: 法定继承顺序 教师讲述:继承开始后,由第一继承顺序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或第一顺序继承人放弃继承权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合作探究:是否只要符合继承顺序就可以继承遗产呢?请同学你们看以下的案例。材料:王老太早年与老陈结婚,老陈早逝,后来收养了一个儿子王某,去年王老太不幸中风,生活不能自理王某不但不照料老人,反而以做生意为名躲到外地去。村委会见状,只好派人经常给王老太送吃送喝,但王老太难以忍受养子的不孝,于是割腕自杀,王知道后办理了丧事。在分配王老太的遗产三间房子和400元退休金时,王某和村委会发生了争执。王认为:自己是王老太合法的养子,理所当然应该继承其遗产。而村委会认为:王某没有尽到抚养义务,应剥夺其遗产继承权,为此双方上诉到法庭。64\n议一议:①你认可哪一种观点?为什么?②法院判决王某不具有继承权,理由是什么?你有什么感想?③假如王老太的遗产无人继承,你认为应该如何处理?教师赠言:权利和义务实对等的,我们要孝敬老人。三、课堂小结(按板书小结本节课主要知识点)四、作业:质量检测64\n课题第七课 拥有财产的权利第三框 无形的财产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有关智力成果权方面的法律知识、基本作用和意义。能力目标:在智力成果权的问题上培养学生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能够负责地做出选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有关智力成果权方面的法律知识、基本作用和意义。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尊重规则、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追求公正等态度、情感、价值观。教学难点培养在智力成果权的问题上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能够负责地做出选择。教学媒体电脑投影教学过程方法反思与心得一、导入新课1、材料导入:材料1:中国商标在海外被抢注目前中国内地已有15%的企业商标在海外申请注册时遭抢注,最近内地企业的商标在港澳台地区也开始频遭抢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国际注册处工作人员提醒企业,强化商标先行意识、适当构筑防御性注册以及加强国际市场的监测可以有效规避遭抢注的风险。据不完全统计,中国超过80个商标在印度尼西亚被抢注,近100个商标在日本被抢注,近200个商标在澳大利亚被抢注。今年6月份,拉芳、舒蕾、雕牌等13个知名日化商标在香港遭抢注;3月份,泉州8个知名鞋业商标被台湾商人抢注;2月份,泉州有17个知名商标在澳门遭抢注,其中大部分为服装品牌商标。比如,五粮液集团正是因为错过“异议期限”,只好耗时长达15个月,花费数万元,终于夺回被一韩国人抢注的品牌价值达269亿元的“五粮液”商标权利。五粮液集团办公室相关负责人陈勇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如果不夺回自己的商标,我们又将面临着被诉侵权或退出已有市场的命运。”他还表示,“商标的注册和保护应该成为品牌先行的必要手段,准备拓展国际市场的企业更需对这些炒家们的恶意行为提前防范。”目前内地已有多家企业开始“反抢注”64\n行动,除了五粮液成功在韩国夺回商标外,在香港遭抢注的“满婷”品牌拥有者九鑫集团已经请了律师并定好基本方案,日前向香港商标总局递交了异议申请。而柒牌服饰集团办公室主任叶林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此次抢注事件使我们意识到在商标保护上的缺陷,我们在国际上的商标注册已经付诸行动。”材料2:《细节决定成功》一书发现盗版2022年6月11日,《细节决定成败》一书在地坛书市发现盗版,当日下午一时左右,北京市新闻出版局执法大队进行了查收。《细节决定成败》一书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发行,自出版以来,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该书第二版2022年2月出版,为16开本,红色特种纸内衬,定价24.80元。在书市查收的盗版书为32开本,定价18元,无内衬,印制粗糙,封面颜色黯淡,插图模糊不清。据新华出版社有关人员说,该书在广东还有一种盗版,其版式、开本均与原书相同,定价为2980元,封面无覆膜,全书纸张较薄,印制装帧质量较差。教师提问:这两个案例反映了我国经济建设中存在的怎样严重的问题?(知识产权侵权或被侵权)这就涉及我们今天要讲的内容:保护无形财产,保护智力成果权。2、板书: 第三框 无形的财产二、讲授新课1、智力成果受法律保护情境活动一:(见教材P81页材料)◎阅读以上材料,想一想,智力成果有什么价值?◎什么是智力成果?板书: 科学技术成就 智力成果(脑力劳动成果) 发明创造 文学艺术作品相关链接(详见教材P82页材料)情境活动二:(见教材P82页材料)讨论交流:①介绍自己知道以及喜欢的一些智力成果。②这些智力成果对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教师讲述:智力成果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人们能够生活得更好,我们需要更多的智力成果出现,我们也就需要对智力成果进行保护,让更多的人有积极性创造智力成果。(2)智力成果权受法律保护什么是智力成果权?智力成果权也称知识产权,通常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和商标权,以及反不正当竞争中的商业秘密等。材料3:16岁中学生三项发明引资200万,换得10%股份当老板64\n武汉一16岁的在校高中生胡登煌凭借3项发明专利,成为一家注册资本200万元的企业的股东。他是武汉地区“学生股东”第一人。他发明的“无压痕眼镜架”在宁波市投产。他的另两项专利“世界筷子”“自洁水龙头”也进入生产进程。前者在一双筷子上加三个套环,以固定筷子,让外国人也能熟练地使用;后者在传统水龙头把柄上钻4个孔,一开水龙头,把柄便溢水自洁。3项发明吸引了浙江知名企业宁波天安集团,该集团3个月前投资200万元成立“天之煌公司”予以开发,胡登煌凭专利技术拥有公司股份10%。胡登煌的家人说,胡登煌自幼爱好发明,去年3月至今已申请10项专利。教师提问:这个16岁中学生当老板的事情,给你什么启示?(未成年人也能够享有智力成果权。)教师提问:依法保护智力成果权最重要的是要有法可依,说说你所知道的维护智力成果权方面重要法律的名称。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维护智力成果权方面的重要法律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教师讲述:现在我们已经明确了,我们每个人都享有智力成果权,而且为了保护我们的智力成果权,国家先后通过立法来保护智力成果所有人的权利。不过,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来维护和保护智力成果权呢?2、依法保护智力成果权情境活动三:(见教材P83页材料)儿童就不能享有版权吗?假如你是丁丁,你会怎么做?为什么?教师讲述:(按教材P83正文讲述)公民创造智力成果没有年龄的限制,享有知识产权当然也不受年龄限制,国家同样保护我们未成年人的智力成果权。相关链接:(见教材P83页链接材料)情境活动四:对于盗版光盘该不该卖的观点(见教材P84页材料)①试评述以上观点,讨论对于盗版应持的态度。②就如何打击盗版出谋划策。教师讲述:保护智力成果权,有赖于公众的维权意识。作为一个公民,当自己的智力成果权受到侵害时,要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我们还要积极参与社会对智力成果的保护,不买盗版、不用盗版,尊重他人的脑力劳动,不做侵害他人智力成果的事情。相关链接:(见教材P84页链接材料)情境活动五:畅所欲言教师提问:64\n根据今天所学,以及你对保护智力成果权的理解,在保护智力成果权方面,你可以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三、课堂小结四、作业(1)教材P83页材料题。(2)在保护智力成果权方面,你可以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64\n课题第八课 消费者的权益第一框 我们享有“上帝”的权利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消费者依法享有的合法权益,理解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必要性。能力目标:学会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够运用关于消费者的九个基本权利的知识来指导实际消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保护自身合法权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树立诚信的道德观,提高对自觉履行义务的重要性的认识,自觉做一个文明的消费者。教学重点消费者依法享有的权利。教学难点增强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意识和能力。教学媒体电脑投影教学过程方法反思与心得一、导入新课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请你列举自己在不同场合都是以什么身份出现的?(学生讨论交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在经济生活中,我们还扮演着消费者的角色,从而引出课题——我们都是消费者)二、讲授新课1、我们都是消费者(1)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消费情境活动一:议一议你知道的还有哪些消费?教师小结:64\n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消费。当我们购买商品或享用服务时,我们便成了消费者。我们选择、购买商品,等于对市场上的商品及其经营者投票,因而对于经营者来说,顾客就是“上帝”,消费者决定着商品及其经营者能否被认可。(2)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关系情境活动二:如此“上帝”(见教材P87页)①“顾客就是‘上帝’”,经营者本应尊重消费者,在现实生活中,这句话是真是假?②为什么图中的厂家和店家如此对待“上帝”?教师小结:(见教材P87页)情境活动三:(见教材P88页)教师讲述:个别经营者对消费者的欺诈、坑害,在使消费者遭受巨大损失的同时,也使消费者觉醒起来,向不法经营者奋起反击,以维护自身权益,争取社会公正,于是消费者运动应运而生。什么是消费者运动呢?消费者运动,指的是在近、现代商品经济条件下,消费者为争取社会公正,维护自身权益,不损害消费者利益行为进行斗争的一种有组织的社会运动。起初,在欧美一些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一些企业无视消费者利益,生产和推销劣质产品,使消费者利益受到损害。如美国就曾出现过在食品、药品中加入许多有害物质,损害消费者的健康乃至生命。在这种情况下,广大消费者逐渐形成共同意识,要与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进行斗争,维护自身权益;同时也认识到凭个别消费者的力量无法对抗有组织的企业者,必须团结才能产生力量。于是,消费者运动便应运而生。1898年,全世界第一个消费者组织在美国成立。1960年,国际消费者联盟组织宣告成立。之后,消费者运动更加活跃,消费者运动成为一种全球性的社会现象。中国消费者协会于1984年12月26日成立,1987年9月加入国际消费者联盟使,成为正式会员。世界性的消费者运动引起了联合国组织重视。1985年4月9日,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了《保护消费者准则》,敦促各国采取切实措施,维护消费者的利益,从此消费者运动蓬勃发展。中国消费者协会会徽及其含义是什么?(出示会徽图案)3.15会徽胸章是以双环形的手为主体,寓意着消费者协会与社会各界共同承担保护消费者权益的责任;以睁大眼睛,表明以消费者协会时刻关注并提供消费信息,监督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以顶部“3.15”字样,反映保护消费者权益事业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也显示了中国消费者协会全国各地消费者协会在这一事业中的历史作用。会徽为金黄色,象征着中国保护消费者权益事业的辉煌;底部为绿色,象征着这一伟大事业的生机与活力。相关链接:(见教材P88页)2、消费者享有的权利情境活动一:(见教材P89页)议一议:(1)消费者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处于什么地位?(2)保护消费者的权益有什么意义(1)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意义(学生讨论回答后朗读教材第一段)意义:64\n保护消费者权益有利于促进生产的发展,保证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让人们过上更美好的生活。情境活动二:你说我说(见教材P89页)www.xkb1.com消费者应享有哪些权益?让我们结合自己的经验来共同探讨:※假药致人丧命; (危害消费者的人身及财产安全)※假酒致人中毒 (危害消费者的人身及财产安全)※劣质刹车器导致车祸 (危害消费者的人身及财产安全)※劣质热水瓶爆炸伤人 (危害消费者的人身及财产安全)议一议:◎这些商品给消费者带来什么危害?◎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要避免对消费者的这些危害,消费者应该享有哪些权利? (2)消费者享有的权利①消费者应当享有安全权(学生阅读,教师强调)情境活动三:(见教材P90页)议一议:◎买了这样的商品,我们会有什么感受?◎要避免糊里糊涂被欺骗的情况发生,消费者应享有射门权利?(对商品真实情况的知悉权)②消费者应当享有知情权情境活动四:(见教材P90页)议一议:◎你有过被迫买自己不想买的商品的经历吗?当时的感受是什么?◎要避免这种情况,消费者应享有什么权利?(对商品的自主选择权)③消费者应当享有自主选择权情境活动五:(见教材P91页)议一议:◎如果买东西或接受服务时被无端的多收钱,你有什么感受?◎要避免这种不公平交易的发生,消费者应享有什么权利?(消费者应当享有公平交易权)④消费者应当享有公平交易权相关链接:(见教材P91页)(3)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律教师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基本法律,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①在众多具有保护消费者权益内容的法律、法规中,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一部综合性、专门性的法律,起着核心和统帅的作用。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国家对消费者进行保护的法律依据。③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保护消费者权利依据。在这部法律中明确规定了我国消费者享有的权利。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我国消费者应享有的权利:①消费者应当享有安全权②消费者应当享有知情权③消费者应当享有自主选择权64\n④消费者应当享有公平交易权⑤消费者应当享有依法求偿权⑥消费者应当结社权⑦消费者应当享有获得教育权⑧消费者应当享有人格尊严与民族风俗习惯获得尊重权⑨消费者应当享有监督权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消费者在享有权利的同时,也应承担相应的义务。(4)消费者应良此行的义务(详见教材P92页)三、课堂小结希望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能积极地学法、用法,不仅做一名维护自身权益的消费者,而且做一个现代社会文明的消费者。作业:课题第八课 消费者的权益第一框 维护消费者权益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一些消费以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的知识,知道消费者权益受到损害后寻求解决的一班途经。能力目标:学会运用智慧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主动学习和掌握有关消费方面的知识,增强自己的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当自己作为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能够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利。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会理性消费,选择适当合理的消费行为,培养良好的权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教学重点维权途径。教学难点维权意识。教学媒体电脑投影教学过程方法反思与心得一、导入新课1、情境导入:(见教材P93页材料)议一议:◎如何看待五花八门的有奖促销活动?◎你怎样甄别以下非法的有奖销售? (学生讨论后教师讲述)教师讲述:在现代社会里,影响人们消费行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广告的宣传、熟人的推荐、街头的流行等,在这商品的大千世界里,时常让我们有种“64\n雾里看花”的感觉。这就要求我们要拥有一双“慧眼”,既增强自己的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做到有比较、有鉴别的消费,不盲目追随其它消费者,从而充分行使消费者的权利,选择适当合理的消费行为。如何才能做到理性消费呢?2、板书课题:练就一双“慧眼”二、讲授新课:1、练就一双“慧眼”(1)做聪明的消费者想一想:①在现代社会,影响人们消费的因素有哪些?②经营者为了招徕消费者,经常使用哪些“手段”?③面对种种促销,消费者应该怎么做?(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小结:在大千世界里,常让我们有“雾里看花”的感觉。这就要求我们要拥有一双“慧眼”,即增强自己的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学会在林林总总的商品信息中进行比较、鉴别,选择适当合理的消费行为。情景活动一:(见教材P94页材料)议一议:⊙你最欣赏哪一类型的广告?说说喜欢它的理由。⊙你会识别广告的真伪吗?怎样才能练就一双“慧眼”成为聪明的消费者呢?这就需要我们掌握消费知识、法律知识。(2)掌握消费知识、法律知识练就一双“慧眼”需要我们自己的努力,我们需要主动学习和掌握有关消费的知识,有了消费的知识有助于我们做出正确的消费选择;同时我们还需要掌握有关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知识。我们具备这方面的知识,就能自觉地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与不法经营者进行斗争。情景活动二:(见教材P94页材料)议一议:⊙分析商家打折的种种动机。⊙面对低价和折扣,你怎样判断以决定是否购买?小结:只有做一个聪明的消费者,我们才能自觉地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与不法经营者进行斗争。2、维护权益的途径情景活动三:(见教材P95页材料)议一议:⊙这个情景反映了什么问题?⊙患者应该做出什么反应?教师小结:当经营者侵犯了我们的合法权益时,消费者要通过正当、合法的途径来使问题得到公正、合法的解决。(1)当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要通过正当、合法的途径使问题得到解决情境活动四:(见教材P96页)说一说:若遇到下列情况,你会怎么办?请选出你会采取的行动。①在饭店吃饭后结帐,帐单上的收费多了十元。服务员解释说误写菜单,用了昂贵的材料烹制,所以价钱贵,并要求你照单付帐。你会64\n ※拒绝付款,找饭店经理理论。※照单付款,不作任何追讨行动。※照单付款,然后向有关部门投诉。②你买了一台电脑,回家后发现机器有毛病,但发票上写有“货物售出,恕不退换”的字样,你会 ※自认倒霉,不再追究。※找商店负责人理论,要求更换或赔偿。※另外购买一台电脑。※向消费者协会投诉,要求解决。(2)消费者维权的途径消费者正当合法的维权途径:①与经营者协商和解②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③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④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⑤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采取何种方式维权,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情境活动五:(见教材P96页材料)讨论交流:请给王先生出主意,他该如何维护其合法权益?三、课堂小结:按板书小结本课知识点。 四、作业:课题第九课 我们崇尚公平第一框 公平是社会稳定的“天平”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正确认识公平问题以及公平与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关系。能力目标:对社会稳定、个人发展需要公平的理解能力,对公平与不公平现象的独立判断能力,对公平的社会性和相对性特征的理解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努力培养合理真切的社会公平感和对待社会生活中不公平现象的理智感。教学重点关于公平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使学生懂得社会公平对于社会稳定和个体发展的重要性。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公平的相对性和如何理智地面对社会不公平现象。教学媒体电脑投影教学过程方法反思与心得一、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 第九课 我们崇尚公平2、导入语:64\n自人类社会诞生以来,人们就一直追寻着公平的理想。无数哲人在迷茫中求索着公平的真义,无数志士在行动中展示出崇尚公平的品质。今天,社会文明高度发展,公平问题更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比如,平等地享有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教育权的公平问题、农民工待遇及其子弟上学就业的公平问题等等。那么,什么是公平?如何理解公平?怎样维护社会公平?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入本节课的学习。二、讲授新课板书: 一、公平是社会稳定的“天平”1、众说纷纭话公平情景活动一:(见教材P100页)(指导学生读图、思考问题)说一说:※你认为怎样做才公平呢?(1)对公平的不同理解相关链接:(见教材P100页)教师赠言:公平体现着人们对自由的追求、对权利的尊重、对自身力量的肯定。情景活动二:(见教材P101页)议一议:※你认为李伟受表彰公平吗?为什么?※你是怎样理解公平的?(2)人们心目中的公平公平是在比较中产生的。公平是指处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袒哪一方面(中华词典)。即参与社会合作的每一个人承担他应分担的责任、得到他应得的利益。2、社会稳定和发展需要公平(1)失去公平的严重后果情境活动三:(见教材P101页)议一议:※该公司推销人员最初跳槽的原因是什么?(分配原则不公平——多劳不多的)※推销人员后来为什么纷纷提出辞职?公司后来为什么论了套? (经理不履行体现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造成分配的不公平,致使公司陷入混乱)教师赠言: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生存。一个良好的社会,应该能够使人们稳定持久地进行合作,而只有公平才能实现这一点。公平能带来社会的稳定,而不公平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会影响社会的长治久安。(2)公平对社会稳定、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情境活动四:(见教材P102页)议一议:※这两件事涉及他们的哪些权利?(第一件事涉及到个人的劳动权利;第二件事涉及到选举的权利以及批评建议权利。)64\n※这些权利对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只有劳动权利的实现,人们生存和发展才有保障,人们才可以通过诚实劳动,得到自己应得的东西,满足自己的合理期望,从而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选举权、批评建议权的实现,人们才能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从而充分地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积极性,为巩固发展政通人和、社会安定的大好局面奠定基础。)※他们的公平感受会给社会带来什么影响? (人们的公平感受,能使整个社会人人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各得其所,从而推动社会的持续发展;人们的公平感受,能使人们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极大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积极性,为巩固发展政通人和、社会安定的大好局面奠定基础。)相关链接:(见教材P102页)三、课堂小结(略——见板书)四、作业:64\n课题第九课 我们崇尚公平第二框 维护社会公平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认识良好的合作要以公平为基础,认识树立公平意识的重要性。能力目标:理解公平具有社会性和相对性,实践公平互惠的社会合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积极维护社会公平的责任意识,自觉树立互惠的、公平的合作意识。教学重点理解公平合作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性;树立互惠的公平合作意识。教学难点理解公平的相对性;自觉培养公平合作意识。教学媒体电脑投影教学过程方法反思与心得一、导入新课1、情境导入(见教材P103页材料)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从未停止过对公平的探索,提出了各种公平观:※不患寡而患不均 ※均贫富,等贵贱※人生而平等 ※讲求效率,维护公平※……议一议:⊙你能从寻找中找到有关公平观念的轨迹吗?教师讲述:64\n虽然公平一直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但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公平总是受到一定社会条件的制约的,任何社会都会存在一些不公平的现象。因此,我们要理智地面对社会生活中的不公平现象。2、板书标题: 理智地面对社会生活中的不公平现象二、讲授新课1、理智地面对社会生活中的不公平现象(1)没有绝对的公平公平是在比较中产生的。因此,公平总是相对的,无论我们怎么努力,都不可能达到绝对的公平。情境活动一:(见教材P103页材料)议一议:①如果她接受了这种不公平,情形会怎样?②她可以通过哪些途径,使自己的问题得到公平合理的解决?(2)对待不公平现象的正确做法在现实生活中,不公平的现象时有发生。当我们遇到这种情况发生时,该怎么办呢?情境活动二:(见教材P104页)议一议:※他们的想法有道理吗?※是什么影响着他们对公平与否的判断?※他们该如何面对?教师讲述:公平与否的判断,受个人价值观、思维方式的制约。当我们遇到不公平的事情时该怎么办呢?①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理性地反思自己的价值观相关链接:(见教材P105页)情境活动三:(见教材P105页)※当有人恃强凌弱时,※当有人弄权渎职侵吞公款时,※当有人排斥异己、处事不公时,想一想:⊙你见到不公平现象时有何感受?你遇到这些事应该怎么做?②崇尚公平、主持公道,要求我们同破坏公平的行为作斗争,对受害者伸出援助之手教师赠言:公平意识是道德的重要内容,见到不公平的现象采取什么态度和行动,反映出我们的精神境界。崇尚公平、主持公道,就应该同破坏公平的行为作斗争,对受害者伸出援助之手。2、自觉树立公平合作意识情境活动四:(见教材P105——106页)议一议:⊙小吴的行为影响到哪些人的利益?原因是什么?⊙小吴可能怎么做?她的行为会带来什么后果?教师讲述:合作是社会生活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而64\n以公平为基础的合作才是良好的合作。在这种合作中,人们各自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地发挥,个人的利益得到应有的保障;同时也避免了不必要的内耗,由此而推动着社会高校和谐地运转。情境活动五:(见教材P106页)议一议:⊙小张的分数最高,大家为什么并没有觉得不公平,反而为他高兴?⊙为什么以后的活动大家不愿意找小王?⊙为什么老师没有给小亮分数?(2)在合作中要承担自己的责任(学生阅读教材)教师赠言:为了更好地合作,我们需要承担自己应该做的,决不能只享受利益而不付出,否则对其他人不公平。公平的合作,必然是互惠的合作。树立公平合作的意识,有助于我们顺利地融入社会,为社会做出贡献。三、课堂小结(略——按板书小结本课知识点)四、作业:课题第十课 我们维护正义第一框 正义是人类良知的“声音”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帮助学生认识到实施正义行为,不做非正义的事是做人的基本要求。(2)引导学生清楚正义行为和非正义行为的内涵,并进行正确区分。(3)让学生明白正义的制度是公平的支持和保障,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具有分辨正义行为与非正义行为的能力,了解正义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分析判断能力。64\n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感悟正义过程中,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对正义充满向往和追求。教学重点对正义的理解:它的含义、表现及作用。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对正义的追求,努力做一个正义之人。教学媒体电脑投影教学过程方法反思与心得一、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 一、正义是人类良知的“声音”2、导入:(投影:“以正义感动中国”的日本著名律师尾山宏照片)讲述:这个如今连睫毛都花白了的老人,作为中国战争受害者的代理律师,从1963年起参与了四十年来所有对日诉讼案件:历时32年的“教科书诉讼案”、“731人体试验案”、“南京大屠杀”、“遗弃化学武器以及炮弹案”……以他统领的“中国人战争受害者索赔要求日本律师团”,无偿代理这些诉讼,并自行垫付一切费用,还多次自掏腰包将中国受害者接到日本出庭。他的行为遭到了国内右翼势力的恐吓,却赢得了中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尊重。在他身上人们看到了跨越国家和民族的正义力量,这力量启示着人们,在捍卫正义的道路上,人们可以超越一切界限,而唯独不能失去的就是正义响在心中的声音。板书:1、走进正义二、讲授新课1、走进正义(1)正义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情境活动一:活动激趣想一想:⊙提到正义你会联想哪些词汇?※天理 ※公正 ※秉公办事 ※秉公执法※公正无私 ※一身正气※ ※……⊙你认为什么是正义?※一个人在挨打,另一个人制止大人的行为(正义的行为)※做了坏事要受惩罚(正义的行为) ※见义勇为者受到表彰(正义的行为)※扶贫助困的行为(正义的行为) ※64\n路遇歹徒行凶却视而不见(非正义行为)※以大欺小以强凌弱(非正义行为)※ ※……教师赠言:期盼正义、维护正义,是所有善良人的共同心声。实施正义行为,不做非正义的事,是做人的基本要求。(2)正义的行为情境活动二:案例分析(见教材P108—109页链接材料)议一议:①在任长霞的身上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忠实地履行了“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神圣职责)②结合任长霞的事迹,谈谈你是如何理解正义的?(结合教材P109页一段,从正义行为和非正义行为的特点上去理解正义)教师小结:凡促进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维护公共利益和他人正当权益的行为,都是正义的行为;凡阻碍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正当权益的行为,都是非正义的行为。拓展延伸:远离非正义——(此内容在教学中根据具体时间,可选用)中学生如何增强自身辨别是非的能力?明辨是非的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是公民必须培养的一种重要能力。“是”即正确,“非”即错误,明辨是非即分清正确与错误,正确地坚持,错误地反对。在一个人的生活经历中,在他的前进道路上,会经常遇到各种错综的矛盾,各种复杂的问题。要正确处理这些矛盾和正确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明辨是非,这样才能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才能维护公平,声张正义,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如果是非都分分辨不清,立场、态度和方法就必然会出错。正确的是非观,不仅要求青少年能够明辨是非,而且要求在明辨是非的基础上,对待是最有正确的态度和行为。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权利,尤其是公平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这项权利被人们通俗地称为“六大自由”,这些自由是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的具体体现,有利于充分地调动和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但是,享有这些自由并不意味着可以为所欲为。那么,我们中学生如何增强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呢?(1)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确分辨大是大非。(2)遇事要善于冷静观察,周密思考,科学分析,正确判断,把握事物发展的方向和本质。(3)要在实践行动中增长见识,锻炼和培养明辨是非的能力。因为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错误的唯一标准。(4)学会科学比较方法。64\n真、善、美是与假、丑、恶相比较而存在的,相斗争而发展,有科学比较才会有正确的鉴别。我们只有在比较中,在对立面的相互斗争中,才能认清真善美和假丑恶的本质区别,从而提高自己辨别是非的能力。正义不仅体现在思想上、行动上,更多的还体现在制度上。(板书标题——)(3)正义的制度情境活动三:(见教材P109页)材料1:张俊的爸爸是个老板,收入很高。一天,他对张俊说:“不是说多劳多得吗?为什么收入越多扣的说越多?我自己辛辛苦苦挣的钱交给国家,凭什么?材料2:小江新买的自行车被偷了,心理很不平衡,看到路边有辆新自行车,于是撬锁把车骑走,被人发现后扭送派出所。小江想不通——别人偷我的自行车你们不抓,为什么就抓我一个?议一议:他们受到的对待是正义的吗?为什么?(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教师小结:我们每个人要受到公正的对待,就必须要有正义的制度来保证。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自己的制度和规则(比如:医院、学校、交通、市场等)。制度的正义性在于,它的程序与规则不是为少数人制定的,而是为所有社会成员的利益制定的。每一个人都能从制度规则的正常运行中受益,也都受到正义制度规则的约束。相关链接:(见教材P110页)制度的正义,有的表现为惩罚违法行为、对非正义进行矫正,即矫正的正义(比如:对偷窃行为的法律制裁等);有的表现为对资源和利益的恰当分配、保证社会公平,即分配的正义(比如: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消费税的征收);有的则通过制定严格的程序,让大家都来遵守,以保证正义的实现(比如:制定刑法,对犯罪行为的刑罚等),即程序的正义。2、社会发展需要正义情境活动四:(见教材P110页)说一说:⊙老金的工友为什么要帮助他?这种帮助起了什么作用?(老金的工友处于正义感、处于对弱者的同情,给老金以帮助;这种帮助让老金体会到了社会的温暖以及工友的友情,使得老金暂时缓解了困难,但很难解决根本的问题。)⊙究竟是谁帮助老金一家渡过了难关?这体现了什么精神?(是正义的制度帮助老金一家渡过了难关。体现了我国相关制度的规定体现了正义,正义因制度而又保证的精神。)(1)正义保障公平教师讲述:我国相关制度的规定体现了正义,正义因制度而有保证。比如:我国制定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制度,“法律援助”制度等。 有了正义和这些正义制度,即使是处在社会最低层的人,也可以得到基本的生存保障;即使是处于社会最不利地位的群体,也能够得到社会的关爱。正义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使人民得以生存和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64\n相关链接:(见教材P111页)(学生阅读链接材料)板书: 没有正义的制度就没有真正的公平(2)正义推动社会发展情境活动五:(见教材P111页)我们的国家有这样的一些政策:※对一些少数民族考生实施高考加分政策;※对一些贫困地区实行优惠的经济发展政策;※对高消费征收高消费税;※议一议:⊙国家为什么要制定这些政策?(为了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让他们也能分享到改革开放的成果,从而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富裕。)⊙制定这些政策体现了什么追求?(体现了对社会公平的追求——即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富裕)三、课堂小结(略——可按板书小结本节课只是点)四、作业课题第十课 我们维护正义 第二框 自觉维护正义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懂得正义是面向全社会成员的,它要求每个人都必须自觉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正义感;了解正义感的具体要求。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养成自觉遵守社会规则和程序的习惯;培养自觉维护正义的实际行动能力和见义巧为的践行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以自觉遵守各项社会制度和规则为荣的意识;以自己的实际行为来自觉维护正义、伸张正义,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教学重点正好义感的定义、表现及具体要求。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觉维护正义,作一个有正义感的人。教学媒体电脑投影教学过程方法反思与心得64\n一、导入新课1、板书框题: 第二框 自觉维护正义2、导入新课:二、讲授新课:1、遵守社会规则和程序情境活动一:(见教材P112页)议一议:①保送为什么要通过综合考评的方式来确定人选?(通过综合考评这种正义制度来确定报送的人选,能确保保送的公平性,从而维护了社会正义。)②吴敏得到保送名额会带来什么影响?(吴敏得到保送名额会使人们感到在保送这件事上缺失了公平,特权占了上风,而正义被践踏了。)教师讲述:正义和正义制度是面向全社会成员的,它要求每一个人都必须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没有人可以例外。规则和程序反对歧视,不允许特权。作为社会成员,我们遵守社会规则和程序,就是在维护正义。因此,我们要从小树立以自觉遵守社会制度和规则为荣的意识,养成自觉遵守各项社会制度和规则的良好习惯,以实际行动维护正义。情境活动二:(见教材P112页)议一议:①小赵的态度会带来什么影响?(小赵的态度会助长歪风邪气、特权思想等非正义现象的扩散,使正义得不到应有的伸张。)②如果小孙没有得到她想要的结果,他的行为还有意义吗?(小孙的行为虽然可能没有结果,但他的行为是有意义的,因为他是在以实际行动维护正义、伸张正义,正义是需要人们用行动去维护的;如果人人都懂得以实际行动来维护正义,那么非正义行为就无处藏身了,社会就更加和谐了。)教师讲述:我们追求正义,但却无法杜绝社会上的非正义现象的存在。当面对非正义行为时,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板书)www.xkb1.com※当面对非正义行为时,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113页教材正文以及相关链接材料。)教师讲述:面对非正义的行为,当你选择消极的态度,无疑会助长非正义行为的扩散,最终损害的不仅是某一个人的利益。可见,在非正义面前,我们应该选择正义,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2、做有正义感的人情境活动三:(见教材P113页)*在公交车上,小偷的手伸向一个乘客的钱包,旁边有人高喊“抓小偷”;(正义行为)*一个高大的男生正在对一个瘦小的同学拳打脚踢; (非正义行为)64\n*个别同学在考试中作弊; (非正义行为)*罪大恶极的犯罪分子被判决死刑 (正义行为)议一议:①分析上述情境中的正义和非正义行为②如果你看到上述情形,会有什么感受?教师讲述:一个有正义感的人,会对正义行为表现出赞赏和崇敬之情,对正义充满向往和追求,会乐于把对正义的崇敬之情付诸行动。而面对非正义的行为,则会产生不安、不满、愤怒等情绪,乃至采取行动来维护正义。情境活动四:(见教材P114页)有正义感的人也是正直的人,他们的行为感动着我们,也影响着社会。请你收集他们的事迹(特别是正直同学的事迹),并和同学进行交流。人 物事 迹你的感受对社会的影响包拯 徐洪刚 任长霞 相关链接:(见教材P114页)学生阅读教材(P114页第一、第二段)情境活动五:(见教材P115页)说一说:*徐洪刚的英雄壮举体现了什么情感和精神?探究讨论:*你认为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正义感的人?(一个有正义感的人,当非正义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自己能够采用正当方式,奋起抗争;如果看到非正义的事情发生在他人身上,能够见义勇为、匡扶正义,及时对受害者给予声源和救助。)*我们未成年人怎样维护正义?(当我们未成年人看到非正义的事情发生在他人身上时,既要有见义勇为的精神,又要做到见义巧为,要尽量在不伤害自己的前提下,维护正义。)教师小结:总之,做有正义感的人,不仅要求我们明辨什么是正义行为,什么是非正义行为,更重要的是去感悟,以升华道德境界;去践行,以伸张正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会为自身、为他人的正义去努力,更会为集体的正义去奔走,为国家的正义而奋斗。三、课堂小结:(略)四、作业: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