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灯塔市第二初级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4课 外国诗两首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docx
2022-08-25 22:23:54
4页
第4课外国诗两首【学习目标】课标要求:1、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2、体会诗歌或平实中见真情,或深邃中显自豪的特点。3、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目标达成:1、了解莱蒙托夫、休斯的经历及其创作。 2、领略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学习流程:【课前展示】一、多音字 晃:huǎng(明晃晃) huàng(晃动) 宿:sù(宿舍) xiù(星宿) xiǔ(一宿) 颤:chàn(颤抖) zhàn(颤栗) 露:lù(露水) lòu(露出) 更:gēng(夜半更深) gèng(更加) 了:liǎo(了解) le(来了) 舍:shè(茅舍) shě(舍弃)二、词义 理智:辨别是非、利害关系以及控制自己的感情和行为的能力。 虔信:恭敬而又可信任。 神圣:形容极其崇高、庄严。 慰藉:安慰、欣慰。 深邃:深远。 晨曦:太阳初升时的微光。沐浴:洗头和洗身。泛指洗澡。【创境激趣】 同学们,爱国主义是诗歌的永恒主题,是民众。更是诗人的永恒歌唱。在我国诗歌长河中是这样,在外国优秀的作品中也不乏其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外国诗两首》,去聆听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和美国诗人休斯的吟唱。【自学导航】1.学生听读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诗意 教师提示:诗句“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4是解读诗意的关键。诗人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为“爱情”,统摄全诗。 2.学生自由诵读,认真领会诗句、诗段所表达的意思,思考: 从诗歌内容看,诗人对祖国奇异的“爱情”指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明确: 诗人没有用豪言壮语去盛赞祖国的光荣历史、英雄业绩,也没有去歌颂名山大川,无尽宝藏,而是以平实的笔调描写俄罗斯原野的景色和农家生活。平实中见真情,奇异的“爱情”表现在诗人把自己对祖国的爱和对俄罗斯大自然、对普通百姓的爱糅合,化为一体;即对俄罗斯山河景物和淳朴乐观的人民的热爱。 3.多媒体演示俄罗斯风情图片,学生直观感受山川之美。 4.以俄罗斯抒情名曲《卡秋莎》为伴奏音乐,师生有感情诵读全诗。 思考:《祖国》一诗充分显示了诗人在描摹自然景物上的卓越才能。诗中构置了哪些充满浓郁诗意的画画? 【合作探究】诗人所抒发的爱国之情主要是通过描写俄罗斯的夜色及夜色中人们的活动来表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展示提升】典例分析知识迁移 (1)诗人想通过谈“河流”来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诗两次出现有什么表达效果? (3)全诗的艺术构思是跳跃的,但又有严密的思维逻辑。请归结诗歌内在的思维逻辑。 【强化训练】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老 马 (臧克家)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伞,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1.选出语句分析不当的一项……………………( ) A.“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形象地展示了老马的负重与悲苦。 B.老马“把头沉重地垂下”“有泪只往心里咽”,看出老马逆来顺受、不思反抗、心胸狭窄的情态。 C.表面是写马,而实际是写人。写旧中国备受奴役的劳苦大众。 D.诗人善于用动词,“扣”“垂”“咽”4等词语,都深深地烙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 2.选出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 A.这首诗只截取了装车那一刻的情景,画面也突现了老马头部的动作,却表现出老马凄惨的处境和悲苦的命运。 B.诗中的老马在肉体上和精神上都受着沉重的压力,它在苦难的生活中挣扎、企盼,它的性格中有善良、有坚韧,更有不屈的反抗。 C.这首诗,有人认为表现了中国的劳苦大众,有人认为有诗人的影子,也有人认为诗人要表现的就是一匹可怜的老马。读者如何理解,自可见仁见智。 D.这首诗语言朴素而传神,像“横竖”“扣”本是极平常的口语,用于诗中却能真切地反映出老马的命运及诗人对它的深切同情。 【归纳总结】同学们,爱国,是一面飘扬在世界各国上空的永不褪色的旗帜。无论是平实中见真情的莱蒙托夫的《祖国》,还是深邃中显自豪的休斯的《黑人谈河流》,他们的心声是相通的。那种深沉的历史感与强烈的时代感,都是令人荡气回肠的。掩卷遐思,备感肩上使命崇高,恰如一代伟人毛泽东吟唱的“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愿我们能挂帆济海,谱写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磅礴诗章。【板书设计】祖 国 莱蒙托夫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统摄全诗) 俄罗斯原野景色:草原 森林 河流 白桦 农家生活:打谷场 农家茅房 小窗 饮酒 笑谈 舞蹈(平实中见真情) 黑人谈河流 休 斯 核心词“河流”(历史的象征)中心诗句:“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 (黑人种族是有着悠久传统的种族) 4【教学反思】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