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丹东七中2022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1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3课时)研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docx
2022-08-25 22:23:13
3页
第1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3课时)学海拾贝——1、精彩堕落的相关知识点2、导入:三味书屋中的“三味”如何理解?(即“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可见书屋主人是乐学博学之人。)本节课让我们随鲁迅先生一起走进三味书屋,回味他在三味书屋中的生活。有的放矢——1、品读课文,体会作者在三味书屋中的生活。2、通过对比理解作者蕴涵于文中的思想感情。扬帆起航——学习“三味书屋”1、默读第9段,思考:⑴这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⑵按顺序写出本段的修辞手法 ⑶“我”是否知道被送到书塾去的原因?从哪里可以看出。最后带着情感读这一段,看谁读得好。 2、速读10——24段。⑴描写三味书屋每天的学习安排是哪一段,找出来,读一读,谈谈你的感受。 ⑵阅读课文“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拗过去”这几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①“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这个园虽然没有百草园那么大,但也是一个“乐园”。这里有哪些“乐事”?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乐事? ②“三味书屋后面的小园”同“百草园”相比有何同异之处?你认为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 ⑶你认为三味书屋先生是怎样的人?童年鲁迅对先生是什么态度? 回归整体1、试举出本文中的对比并简述其作用。 2、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下面三种说法可供参考。A.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B.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3C.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举一反三——1、听写:p12读一读,写一写 2、比一比,再组词:霄( ) 霭( ) 躁( ) 博( ) 释( )宵( ) 蔼( ) 燥( ) 搏( ) 译( )3、选出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市人,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B.本文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小说。 C.本文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D.“三味书屋”不是“我”的乐园,但其中也不乏乐趣,如大家放开喉咙读书的情形以及到后园去折梅花、寻蝉蜕都是好玩的事情。4、“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位学问渊博的老者,鲁迅对他的看法主要是( ) A.他挫伤了学生的求知欲,鲁迅很讨厌他。 B.他对鲁迅很严厉,鲁迅认为这束缚了儿童的身心发展,所以对他很不满。 C.他没有多少真才实学,只是常读些令学生难懂的文章,鲁迅觉得他很可笑。 D.他很博学,对学生又有一些开明的思想,鲁迅对他很恭敬。5、《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到,鲁迅小时候曾经问他的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先生不予回答。你能根据下文作出解释并回答吗?怪哉汉武帝幸甘泉,驰道中有虫,赤色,头牙齿耳鼻尽具,观者莫识。帝乃使东方朔视之。还对曰:“此虫名怪哉。昔秦时拘系无辜,众庶愁怨,咸仰首叹曰:‘怪哉!怪哉!’盖感动上天,愤所生也,故名怪哉。此地必秦之狱处。”即按地图,信如其言。上又曰:“何以去虫?”朔曰:“凡忧者,得酒而解。以酒灌,当消。”于是使人取虫置酒中,须臾糜散。【注释】①幸:临幸,古代皇帝到某地称为“幸”。②拘系:拘押,关押。③庶:庶民,百姓。④按:察看。⑤信:的确,确实。1.解释加点词语。①观者莫识( )②还对曰( )③咸仰首叹曰( )④信如其言( )⑤何以去虫( )⑥以酒灌( )2.翻译句子。①此地必秦之狱处。 ②于是使人取虫置酒中,须臾糜散。 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到,鲁迅小时候曾经问他的先生:“怪战”这虫是怎么一回事?先生不予回答。你能根据本文作出回答吗?4、东方朔对“怪哉”的解说,是否含有更深的意义?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