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中一中八年级语文上册 阿里山纪行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
docx
2022-08-25 22:07:50
6页
课题:《阿里山纪行》班级姓名【学习目标】 1.了解阿里山美丽如画的风光。2.学习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3.品味文章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学习重难点】1.重点:学习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2.难点:品味文章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学法指导】 1.自主、合作、探究,体现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方式。2.整体感知——学习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3.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音乐美和情韵美。【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熟读课文,给加点字注音,连同拼音抄写两遍。风靡()浓稠()山岚()谛听()雄踞()红桧()静谧()镶嵌()一泓()禅师()青苔()幢顶()鱼鳖()堪称()咣当()恍()如隔世 2.介绍阿里山: 3.用文中语句概括阿里山给作者的总体印象。 4.找出作者行踪的语句,想想本文的写作顺序。 5.在预习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疑难问题,写下来,大胆质疑。6\n教师评价日期 第一课时二、课堂助学(一)导入课文(二)背景资料1.作者档案吴功正,江苏如皋人,当代作家、文艺评论家、美学家。《江海学刊》杂志社研究员,社长兼总编辑。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2.背景回望1997年7月初,吴功正应一批台湾学者的邀请赴台湾讲学,交流两岸文化。台湾学者陪伴他游览了阿里山。作者深深的陶醉于阿里山的迷人风光,回来后写下此文。(三)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阿里山给人的最初印象是什么?(要求用原文的词语回答) 2.请你找出游览阿里山的段落。并思考其余段落有什么作用?第一部分( ) 第二部分( ) 第三部分( ) 3.在文中划出作者游览的线路,说说课文描写了阿里山的哪些景物,并说说这些景物的特点。线路: 景物: 4.假如你是吴功正阿里山之行的导游,你将如何介绍今天的行程?请参照第三题,填写完善下列解说词。(温馨提示:注意安排好说话的顺序。还有啊,千万别忘了你是导游,要注意语态和礼貌哦。)大家好!非常高兴,今天由我带领大家一起游览阿里山,宴会结束后,我们将从 乘飞机到达中部城市 ,然后改乘 进山,经过3个小时的运行后我们会到达 6\n,从这里开始我们需要步行上山,穿过一片 ,我们会看到 ,迈过 间的 ,最终将会欣赏到阿里山的标志和灵魂—— ……5.请你仿照示例,绘绘你喜欢的“一幅画”。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你看这是一幅林海云雾画。那森林似汪洋,茂茂密密;山上云雾浓稠,树干都湿漉漉的,已不知多少年浸在山间雾气中,人走其中,真有“入云深处亦沾衣”的感觉。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你看 6.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通过什么写作手法将阿里山的美景呈现在我们眼前的? 移步换景:就是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一边走一边看,把看到的不同的景物依次描写下来,从而把行踪交待清楚。三、课堂检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静谧()雄踞()孕育()一泓()2.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1)忽然间,我觉得,这不就是唐诗中所说的“入云深处亦沾衣”吗? ()(2)这潭犹如山间一面明镜,清澈透亮。 ()(3)潭无鱼鳖,林无鸟兽。 ()(4)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禅的世界。 ()四、布置作业完成《自主检测》的相关练习。第二课时一、复习旧课回顾上节课的主要内容。二、品味语言本文的语言典雅、凝练,句式多样,节奏感强,富于音乐美。请根据提示摘录并赏读品析。1.语言的音乐美,首先在于节奏美。“节奏是艺术的生命”。从语言的角度看,文句的长短、整散,语势的疾徐、直曲,字音的响沉、抑扬,它们错杂相间,使文章声势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和谐流畅,而构成声音的节奏。示例:“6\n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了。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禅的世界。偶有人声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品味:读这段文字,我们仿佛听到了“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在静谧的世界里若有若无,进入了一种“禅的世界”,轻松、舒展、迂曲、迷人的节奏,富有音乐美。 2.客观世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声响,因此在汉语中便出现了模拟各种声音的词,这种词叫“拟声词”。拟声词运用得好,不但形象逼真,而且还能显示出响亮的音乐美。 3.人们说话或写文章的时候,使用两个字或四个字组成的词,要比一个字更合乎节拍,读来顺口,听来入耳。有时作者交替使用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同样产生了美好的声感。 4.恰当运用修辞格不但使文章语言生动活泼,而且也能调节音节,增强语言的音乐美。示例:它(水潭)堪称山间一面明镜,清澈透亮。山上树林不是倒映潭中,而是山林与水潭镶嵌在一起,成了一幅倒置的水墨画。品味:作者把水潭比作明镜,运用比喻,突出其清澈透亮的特征;又用一个比喻,写出了山林、水潭相映、相宜的特征,增强了语言的音节美。 三、合作探究 1.从作者对阿里山不同风光的描写中,作者对阿里山有着怎样的感情? 2.作者的这种感情在文中有没有直接表露出来?你是通过什么体会到的?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3.“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不到神木,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读了课文,你对阿里山和阿里山的神木一带的风光有了哪些认识和感受?阿里山: 神木: 6\n 四、课堂小结本文通过移步换景,形象地描绘了游览阿里山所见的迷人风光,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由衷地赞美“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含蓄地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会起来的共同愿望。五、课堂巩固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其盘曲之势,如幢顶,如伞盖,又如古寺宝塔,真不知树躯有多少围、树身有多么高。它们排列之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树干都是湿漉漉的,已不知多少年浸在山间雾气之中了。虽是盛夏亭午时分,正是骄阳喷焰,却透不进日光来。我们的身上也分明有点薄湿。忽然间,我觉得,这不就是唐诗中所说的“入云深处亦沾衣”吗?在树身之间穿行,我们终于看到了神木。它是台湾著名的红桧,木有香气,高达58米,胸径6.5米,可以说是罕见的庞然大物。大就成了“精”,成了“神”。其树龄约有三千年,被发现的历史也近一个世纪了。这些或许是它被冠名为“神木”的原因吧。同时,我也明白了,没有那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是孕生不出“神木”这样的树中巨子的。就在我抵台的前几周,一声焦雷,从神木贯顶而下,一劈为三,中间全成枯焦。两段横卧地上,一段还站着。即令受此巨创,被用碗口粗的钢索系在另几棵原始大树上,依然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它仍然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胆汁。下山的路上,不知谁哼起《高山青》,“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但整个游程却没有看到。山中,树多、人少,不知阿里山的姑娘究竟在何方。树密、阴厚,仿佛能揉出浓汁。我只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1.请用四个字概括台湾著名的红桧被冠名为“神木”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选文第二段中加点词“大约”和“或许”能否删去?为什么? 3.“神木”已遭雷劈,为什么“它仍然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 4.前文提到“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联系全文内容,你认为选文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5.选文结尾作者为什么会发出“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的赞叹? 6\n 六、布置作业 完成《自主检测》的相关作业。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