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兴化市荻垛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20 窗导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
docx
2022-08-25 22:04:45
4页
20窗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能复述小说的故事情节。2.对比、心理描写等手法的作用。3.说说文章所揭示的人生哲理并且能联系生活谈自己的体会。【学习重点】1.人性的美与丑2.精巧的构思3.精炼、含蓄的语言【学法积累】朗读点拨疏导【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一)相关链接【词】1.词的定义。词是诗的别体,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2.词的特点。(1)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词牌)。一般说,词调并不是词的题目,仅只能把它当作词谱看待。到了宋代,有些词人为了表明词意,常在词调下面另加题目,或者还写上一段小序。 (2)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不分段或分段较多的是极少数。 (3)一般词调的字数和句子的长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 (4)词的句式参差不齐,基本上是长短句。 (5)词中声韵的规定特别严格,用字要分平仄,每个词调的平仄都有所规定,各不相同。3.词的分类。⑴小令;⑵中调;⑶长调4.词的流派及其代表人物。豪放派:苏轼、辛弃疾为代表。婉拒派:李清照,柳永、晏殊等。【背景简介】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延安],抗击西夏,范仲淹担任起组织西北战线,力完狂澜的重任。他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渐收失地而威震西夏,他在任四年,西夏不但不敢侵犯,而且称他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这首诗就作于此时。(二)知识预习1.说出诗的大意。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无法预计。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征人不能入寐,将军头发花白,战士洒下眼泪。4\n二、课堂导学(一)预习展示 (二)课内探究一.导入课文二.品读课文(一)读1.注意听范读:点评好在哪里?(节奏感情意境)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自由读一遍)提出有质疑的地方,大家一起解决: (看看注释处理好字音节奏感情)个人表现读 (生品评:…..)理解性的齐读一遍 (带着感情读出气势)(二)品3.同学们读的时候抓住了“情”,找找,上阕里我们看见了哪些“景”? 雁去 长烟 落日 边声 千嶂 城闭 我看见了一幅_______图。(落日归雁,长烟落日边声四起古城落日 归雁孤城 戍边图)4.这些景是扣着一个“异”而写的?异在何处呢?明确:异寒 异声 异势5.品读上阕说说:通过以上景致的描写渲染出怎样的气氛?明确:荒凉 萧瑟 肃杀 补充材料:上阕:着重写景。写了什么样的景呢?塞下:边境险要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一句话交待了所写景象的地域、季节及环境,一个“异”字概括总的感受。因为词人是南方人,所以这北方的秋景让他感到非常奇特。那他是否喜欢这里的风光呢?词中没有明说,但我们可以感觉出来,哪一句?连南飞的大雁都毫无留恋之意,何况是离乡戍边的将士呢?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文,指大雁离开这里飞往衡阳。古代传说,秋季雁南飞避寒,到衡阳即止。衡阳:今湖南省地名,旧城南有回雁峰,即因此而得名。这一句烘托出荒凉,极写感受:雁去而人不得去。接下来从听觉续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景象:边声:指各种带有边地特色的声响,如边塞的风声、草声、马嘶声、驼羊悲鸣声、牧人的吟啸声、胡茄羌笛声等。角:古代军中的一种乐器。边塞之地,傍晚时分,四面八方北疆特有的悲凉之声随着城头的号角而起。形成了浓厚的悲凉气氛,进一步为下阕的抒情蓄势。千嶂:像屏障一样的群山。在重峦叠嶂的山峰包围中,漫无边际的暮霭、血红的夕阳,衬托、映照着紧闭的孤城。这一句从听觉转入视觉,尽括了悲凉苍茫的气象,展现了悲凉壮阔的北国风光。“孤城闭”三个字透露出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为下阕做铺垫。小结:可见词人笔下西北边境的秋景,是多么得悲凉奇异!也显示出边地生活的艰辛和军事形势的严重。6.此景会让人产生什么样的感觉?明确:悲凉 寂寞 孤独 思乡7.让我们一起踏着文字,小组合作试着在下片中寻觅深藏词人内心的那份情愫我从_____________中感受到______________(浊酒一杯 思乡思亲 )(燕然未勒 使命责任爱国忧国) (悠悠羌曲 无奈 凄凉别愁 )(人不寐 焦虑苦闷悲愤担忧 )(白发夫泪 悲怆苍凉壮志难酬痛心)4\n教师小结:在寥寥几十字间,描写了景融入了情,将宏达广博浓缩在咫尺之间,真可谓是:古诗词哪!想让我不爱你可不容易!补充材料:下阕:下片由写景转入抒情。又抒发什么样的情呢?浊酒:古人以米酿酒,乳白色,故称“浊酒”。“一杯”与“万里”造语悬殊,暗衬乡愁。这一句紧承“孤城闭”而来。词人身在荒僻的边境孤城,夜晚难免会起乡关之思,于是借酒消愁。但一杯浊酒哪能消得了浓重的愁思!何时才能返回家乡呢?可是尚未破敌立功,回乡之计从何谈起?燕然未勒:是指没有建立破敌的大功。据《后汉书》记载,汉和帝永元元年(89),东汉的将军窦宪大破北匈奴,穷追北单于,曾登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燕然,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勒,在碑上刻字记功。这个典故道出了词人守边御敌,不胜不归的决心。这两句是本词的名句。羌:古代西部少数民族,“五胡”之一。笛本出于羌中,故称“羌管”。笛声悠远,寒霜满地。这一句是写景句,从时间上看是“长烟落日”的延续,可见将士们寒夜戍守的艰辛,以及因“归无计”而“人不寐”的哀伤,表现出边地之苦。这里的“人”指谁?既指词人自己,也包括戍边士卒。而结句“将军白发征夫泪”最能引发读者的同情和思考:将军为什么深夜不寐,愁白了头发?征夫为什么落泪?显然都是因“燕然未勒归无计”造成的。可见,爱国的情怀,思乡的苦闷,构成了守边将士复杂的心态。8.同学们带着此情此意来配乐试背一遍.(三)拓——根据你对词的理解领悟,品味《渔家傲》。(1)赏析本首词中的任何句子,赏析时要首先注意: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示例一:“无留意”虽然是北雁南飞的具体表现,但更重要的是这三个字来自戍边将士的内心,它衬托出雁去而人却不得去的情感。示例二:“边声”“角起”“千嶂”“孤城”'等景物把边地的荒凉景象描绘得有声有色,征人见之闻之,又怎能不百感交集?首句中的“异”字通过这十七个宇得到了具体的发挥。示例三:“浊酒一杯”扑不灭思乡情切;长期戍边而破敌无功;所以产生“归无计”的慨叹。示例四:“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再次用声色加以点染并略加顿挫,此时心情,较黄昏落日之时更加令人难堪示例五:“人不寐”三字绾上结下,其中既有白发“将军”,又有泪落“征夫”。“不寐”又紧密地把上景下情联系在一起。“羌管悠悠”是“不寐”时之所闻;“霜满地”是“不寐”时之所见。内情外景达到了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示例六:“一杯”与“万里”数字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也就是说,一杯浊酒,销不了浓重的乡愁,造语雄浑有力。乡愁皆因“燕然未勒归无计”而产生.(2)用白话文改写,拓写上片或下片内容示例一:一入秋季边塞风光多么奇异,雁行阵阵南飞衡阳不肯停息。军号和着四面边声一齐响起,丛山峻岭之间,落照将尽烟雾飘动孤城紧刚。一杯浊酒暂且慰我故土之思,功业未建男儿无颜回归故里。悠悠笛声在严霜的夜空回荡,谁能安然入睡,将军白了头发士卒泪流不尽。示例二:一队人马在边塞的戈壁滩上缓缓前行,满身铠甲的将军猛地勒住枣红色的坐骑,马仰头长啸,嘶鸣声在狭长的山谷中激荡回响。众人抬头,疲惫的眼神中顿时闪过熠熠的光彩。将军古铜色的脸上露出难得的笑容,震颤的肌肉似乎要抖落满面黄沙。“就地休息!”将军一扬手中的长鞭,雄浑的声音震荡着两面山上的碎石。黄黄的斜阳,染黄了将军灰白的胡须,也给整个队伍洒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仿佛突降在这荒漠边缘的一队天兵天将。站在秋天包裹着的西北边塞,天地仿佛在此相接。边塞的苍穹似分外开阔空旷,寂寥深邃,没有浮云的嫌碍,只有荒凉而不透明的成熟。小结:全词写景抒情完美结合,将爱国情怀、思乡之苦和建功立业的渴望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苍凉悲壮的情调。并将视野扩展到塞下孤城、千嶂万壑,着墨于军旅生活,与盛唐边塞诗相近,以悲景苍莽的意境体现出崇高的壮美感,风格苍凉悲壮,开宋代苏辛豪放词派的先声,在词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三、课堂训练1.点明风景大变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词暗含对比,请举例说明。3.点明主旨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外拓展】一.积累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1.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2.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3.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4.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5.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4\n6.王翰:《凉州词》:“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二.积累写大雁的诗句。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隋】薛道衡《人日思归》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唐】王湾《次北固山下》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唐】崔灏《黄鹤楼》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王维《使至塞上》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唐】卢纶《塞下曲》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唐】高适《别董大》淮南秋雨雁,高斋闻雁来。——【唐】韦应物《闻雁》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北宋】范仲淹《渔家傲》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