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博罗县泰美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14 秋天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docx
2022-08-25 22:00:44
3页
课前早知道14秋天重点:通过朗读课文,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难点:了解首诗歌中所表现的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小贴士█锁定目标1.(知识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语言,把握作者的感情。█链接资料2.(能力目标)感知诗歌内容,揣摩品味语言。3.(情感目标)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作者名片:何其芳(1912——1977),现代诗人,散文家,文艺评论家。四川万县人。•主要作品:诗集《预言》《夜歌和白天的歌》,散文集《画梦录》,文艺论文集《文学艺术的春天》•背景资料:《秋天》选自何其芳早年创作的诗集《预言》。当时作者是个二十几岁的大学生。这首诗不像那个时期的诗人们爱用象征手法,写得神秘莫测,也不像他先前的作品拘泥于个人狭小的天地,而是将视野投向乡野,投向普通人的活动场景,表现出一派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写法指导写景有层次写作小窍门█学法指导全诗以“秋”为主轴,平行地展开三幅画面: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每幅图都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都是由末句收束描写侧重点,如“栖息在农家里”“游戏在渔船上”“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分别描绘了农家的秋天,渔船上的秋天,牧羊女眼里的秋天。层次分明,我们在平时的写作中也可以试着借鉴这种写法。1.朗读,有感情的去读,读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2.以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的方式通过描绘画面、品味语言、仿写诗歌来体会诗歌的情感。3.诗歌贵在形象思维,且讲究含蓄。我们要学会品味意境美和语言美。⑴意境是作者在诗作中所创造的一幅画面,这幅画面凝聚着作者独特的情思,它是读者获得审美趣味的基石。由意象入意境是把握意境的较好方法。⑵诗歌的语言是富含哲理、含蓄隽永、凝练深沉、生动流畅、形象传神、充满情感的,往往言在此而意在彼,言有尽而意无穷。这都给诗歌的审美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所以,在诗歌的学习中应当注意反复咀嚼、品味语言。预习巧导航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⑴肥硕( ) ⑵栖息( ) ⑶寥阔( )3\n⑷枯涸( )⑸清洌( )⑹梦寐() 2.品味下列加点词的深刻含义。(1)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2)秋天栖息在农家里。3.本诗作者_何其芳_,四川万县人。现代_散文家_、_诗人__,代表诗集______________等。4.整体感知,根据诗歌内容,概括说说每一小节表现的是具有什么生活特点的秋景图,填在横线上。 ____农家丰收图__________:幽谷、稻香、瓜果、农家秋 ___霜晨归渔图_______:冷雾、圆网、归泊、渔船天 ___少女思恋图_________:蟋蟀、溪水、笛声、牧羊女课堂深探究一.脉络梳理1.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了秋天的天气特征;稻香、镰刀则体现农家特色;还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冽,这些均暗示这是秋天。2.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抒发了作者热爱秋天、赞美秋天的感情。3.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由远及近的顺序。二.语言品析4.本诗语言准确,生动传神。找出你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并做好批注。 学法链接(一): 我最喜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因为它运用__________的修辞,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5.想象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出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学法链接(二): 我最喜欢__________________这幅画,从中我想象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景。6.为什么“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这比喻用得好?__诗人故意用了倒装,实际上应是以乌桕叶比喻青鳊鱼,是像“乌桕叶”的“青鳊鱼”,这是一种理解。我们还可理解为江岸上乌桕树树叶婆娑,倒映在江中,网起的不仅是青鳊鱼,还有青鳊鱼一样的乌桕叶。这里有虚有实,虚实相生,很有情趣。对点及时练3\n1.找出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改正。(1)向江面的冷雾撤下园园的网。( ) (2)轻轻摇着归舶的小浆。( )(3)草野在悉蟀声中更辽阔了。( )2.选出下列诗句中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 B )A.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B.秋天/栖息在/农家里C.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D.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重读课文“震荡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秋天栖息在农家里”这部分文字,回答问题。3.这节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描写秋景。“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一句是从__听角____角度,写出了幽谷__宁静_____的特点。“稻香”从_嗅角____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4.“秋天栖息在农家里”一句运用了___拟人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失误点总结:_______________应对措施:___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