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滕州市滕西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桃花源记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docx
2022-08-25 21:58:51
5页
桃花源记教材、学情分析u【教材分析】本文编在北师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桃花源记》是一篇脸炙人口的佳作,大家所熟悉的成语一一世外桃源,无人问津,皆出自于此。文章故事性很强,虚构了一幅“没有战乱、没有剥削、没有阶级、人人平等、自给自足、人人怡然自乐”的理想社会,表达了一种憧憬,但它却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语言凝练又隽永,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好文章。u【学情分析】《桃花源记》是一篇文言课文。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接触过这类文体。因此学生对文言文的一些基本常识和学法已经有所了解和认识,教师应在这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积累一些文言词语,为以后的文言文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教师应引起足够重视,尽力引导学生对古代社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的了解,更增加他们对社会主义的热爱,从而做到文道统一,这也是教材设计本课的意图所在。u学习目标u知识目标1.朗读、背诵课文。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能力目标1.理解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叙事的表现手法。2.能辩证地看待作者在文中寄托的社会理想。情感价值目标了解作者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为追求理想的活而努力学习,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教学重点】1、熟读课文,积累文言字词。2、掌握文中古今异义词和省略句的用法;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3、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解决措施】熟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小组内合作探究,共同解决难题。u难点及解决措施u【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u【解决措施】结合时代背景及作者生平来进行探讨。u教学方法与准备u【方法】1朗读法 2自主合作探究法 u【准备】学生熟读课文,查生字词。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五环节)导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课堂导入二、目标展示三、自主学习第一课时我国东晋末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频繁。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元代诗人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一诗中发出了这样的慨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可以说,和平,是每一个民族共同的向往。有一个成语就是这一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它就是——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它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祸,安乐而美好的地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1.朗读、背诵课文。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3、整体理解课文大意。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 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听。明确学习目标。了解作者。5四、合作探究五、课堂小结六、当堂达标一、导入新课二、展示目标三、自主学习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了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是“田园诗人”的代表作家。v1了解作者,必读此文,请欣赏作者的自传,听过以后说说作者的三大爱好.v2作者的诗歌名句:v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v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v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v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三、背景简介。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当时的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三、检查预习情况,诵读课文1、 读准下列粗体字的音。豁然开朗(huó ) 屋舍俨然(yn) 阡陌交通(qin)黄发垂髫 (tio) 便要还家(yo) 刘子骥( jì )诣太守(yì )浔阳(xún)驎之(lín)2、A.听老师范读。B、自由朗读。C、齐读课文。D、背诵课文。 四、翻译课文。1、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2、小组内交流,共译课文。3、教师展示译文。五、教师点拨总结重点: (1)通假字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具答之“具”通“俱”,完全,详尽。(2).古今异义词: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芳草鲜美 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阡陌交通 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来此绝境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欣赏陶渊明代表诗作。了解时代背景。个别学生读,其他学生纠正补充。听读课文,把握节奏。读课文。齐读。自由背诵。翻译课文。小组内讨论,之后提出问题,全班交流。整体把握课文大意。识记重点文言词义。并做好记录。5四、合作交流五、课堂小结六、达标练习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无论魏晋 今义;不管(连词) 缘 古义:沿 缘溪行 今义:缘故,缘分 延 古义:请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今义:延长.延伸 津 古义: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后遂无问津者 今义:口液 如此古义:像这样。如,说如此。今义:这样。(3)一词多义 舍: 便舍船 (舍弃 ) 屋舍俨然 ( 房子) 。寻: 寻向所志(寻找) 寻病终(不久 ) 志: 处处志之(做标记) 寻向所志 (标记) 向: 寻向所志(以前) 眈眈相向 (对着)为:不足为外人道也(对)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给)捕鱼为业(作为)乃:见渔人,乃大惊(就)乃不知有汉(竟然)遂:遂迷(竟然),后遂无问津者(就)(4)词类活用渔人甚异之异,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异”欲穷其林穷,形容词活用动词,走到尽头。(5)同义词沿着:缘溪行/便扶向路都:悉如其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咸来问讯/皆叹惋便要还家——延至其家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乃大惊——遂与外人间隔(6)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7)省略句(村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8)出自本文的成语世外桃源: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后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幻想中的美好世界。豁然开朗: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黄发垂髫:老人小孩。鸡犬相闻:鸡鸣狗叫之声互相听到。怡然自乐:安闲快乐,显得心满意足。5无人问津:没有人探求。与世隔绝:和世俗隔绝。 学生自己梳理本课知识点。做《助学》“学习测评”1——4题。第二课时检查课文背诵。1.理解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叙事的表现手法。2.能辩证地看待作者在文中寄托的社会理想。一、内容剖析,进一步理解文章1、给课文分层,归纳段意。【思路】发现桃花源景色忽逢桃花林……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奇丽桃源内所见自然景色,土地平旷……鸡犬相闻环境优美桃源人精神其中往来种作………并怡然自乐愉悦安宁桃源内的社会风尚便要还家……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热情好客,真诚淳朴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再寻桃花源寻向所志,不复得路欣然规往,未果冰终。【线索】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来叙事二、质疑解难: ①. 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讨论并归纳: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②. 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讨论并归纳: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③. 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讨论并归纳: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④. 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讨论并归纳: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⑤. 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讨论并归纳: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同位之间互说。独自做练习。背诵课文。明确学习目标。先自行思考,然后在小组内解决交流。识记答案并做记录。学习小组内交流探究。5 ⑥. 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讨论并归纳: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⑦.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⑧. 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讨论并归纳: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⑨. 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讨论并归纳: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四、总结结构,思考文章主题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做课后练习一、四题。听老师讲解,归纳本课重点知识。知识梳理:桃花源记(陶渊明)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教后反思: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