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伊通县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17马说》学案(无答案) 长春版
docx
2022-08-25 21:51:33
3页
《17马说》学案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重点掌握“食、见、策、尽”的词义和“其、以”的用法。 2.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3.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充分领悟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4.背诵并默写这篇文章。能力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培养文言语感,通过疏通词句,翻译课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珍惜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学法指导思考讨论结合知识导航1.关于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西)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曾任吏部侍郎,所以又有“韩吏部”之称。谥号“文”,所以又世称“韩文公”。唐代文学家。 韩愈三岁而孤,由嫂抚养,刻苦好学。及长,尽通六经百家之学。贞元八年进士,曾任汴州观察推官、四门博士、监察御史等官。因关中大旱,上疏奏请减免徭役租赋,得罪权贵,被贬为阳山令。后又因上书谏阻迎佛骨,触怒宪宗,几乎被杀,乃贬为潮州刺史。穆宗时,官至吏部侍郎,卒年五十七。 在文学上,他领导了著名的古文革新运动,反对浮艳华美的骈文,恢复散句单行、自由朴实的秦汉散文艺术,掀起了散文的新高潮,奠定了唐宋八大家古文的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散文无论说理、叙事、言情,均写得生气流动、雄奇奔放,被誉称为“文起八代之衰”。2.关于文体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记叙事物,但都是用来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 本文是《杂说》第四篇,“马说”是后人加的标题,“说”比“论”随便,是一篇托物寓意的散文。3.关于背景 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难以找到出路。通不过科举考试就潦倒终身,即使考上了还要受到种种限制,根本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韩愈自身就经历过这种遭遇,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4.关于伯乐 3\n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伤心流泪,并且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低下头吐气,仰头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在感激伯乐体贴它啊。 伯乐的典故曾几次被韩愈引用,可见韩愈对伯乐能识别千里马的故事是很有感情的。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伯乐相马骈槽枥粟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食之不能尽其材 才美不外见 其真无马邪3、难句翻译。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它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骈死于槽枥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想要和平常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4、按原文填空(1)表现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的句子:,。(2)描绘千里马终身遭遇的语句:,。(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5)本文的主要结论是:!问题研究1、本文托物寓意,文中的“伯乐”和“千里马”分别比喻什么?二者又是怎样的关系?2、本文围绕着有马还是没有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读了本文受到什么教育?3、第三段用三个“不”写出了食马者的无知,从中表现出食马者怎样的特征?“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这表现了食马者怎样的神情和心理?拓展延伸3\n韩愈虽因怀才不遇而愤懑不平,但他并不心灰意冷。虽然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行径进行了揭露和控诉,但仍对他们寄以希望。请同学思考一下,在封建社会里,韩愈的愿望是否能实现?再联系当今社会,谈一谈我们应树立怎样的人才观?怎样才能多出人才,快出人才,人尽其才?作业1.默写课文。2.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写一篇短文,表达对某一问题的认识。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