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综合检测题语文版
docx
2022-08-25 21:44:22
8页
九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检测题(90分钟100分)一、积累运用(20分)1.下列加线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温馨(xīn) 轮廓(guō) 采撷(xié) 陶冶(yě) B.休憩(qì) 不屑置辩(xuè) 困厄(è) 一簇(cù) C.点缀(zhuì) 潸然(shān) 甲胄(zhòu) 反馈(kuì)D.虔诚(qián) 迤逦(lǐ) 湖泊(bó) 污垢(gòu)2.选择下面用词正确的一组()(3分)①它们面对着的现实该是多么。②不毛的石缝间丛生出的生命。③愿一切生命不至于因在石缝间而凄凄切切。④它们一定会比未经过风雨考验的的种子具有更为旺盛的生机。A.严峻倔强飘游娇嫩B.严酷顽强飘落娇弱C.严峻倔强飘落娇嫩D.严酷顽强飘游娇弱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好作品往往会在我们心中留下深刻、美好。B.积累是创造的基础,创造是积累的飞跃。C.生活中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有准备的人总是有能力战胜困难而且有勇气面对困难。D.翻开诗人卷著,我们处处听得雨景,看得雨声,品得雨味。4.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那该是大自然在多长的时间里的杰作!②我们居住的这个星球在最古老时代原是一个寂寞的大石球,没有一层土壤。③想一想肥沃土地的来历,你会不由得涌起一种遥接万代的感情。④经过了多少亿万年,太阳风雨的力量,原始生物的尸骸,才给地球造成了一层层的土壤,每经历千年万年,土壤才增加薄薄的一层。⑤想一想我们那土壤厚达五十米的华北黄土高原吧!A.⑤②③④①B.③⑤①②④C.③②④⑤①D.⑤①③②④5.综合性学习。(8分,每小题4分)校团委开展以“我与环境”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下面是这次活动中的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1)校园门口的绿化区经常被踩踏,同学们觉得需要立一块牌子,提醒人们爱护花草。请从下列词语中选出四个,组成对偶句,作为牌子上的宣传语。行人花草文明爱护踩踏绕道彰显含笑(2)为了以实际行动美化环境,九8(1)班参加了植树活动。班级向学校总务处借了36把铁锹,8个水桶。请你以班委会的名义给学校总务处写一张借条。二、阅读理解(40分)(一)阅读《石缝间的生命》的选文,回答问题。(14分)如果一切的生命都不屑于去石缝间寻求立足的天地,那么,世界上就会有一大片一大片的地方成为永远的死寂,飞鸟无处栖身,一切借花草树木赖以生存的生命就要绝迹,那里便会沦为永无开化之日的永远的黑暗。如果一切的生命都只贪恋于黑黝黝的沃土,它们又如何完备自己驾驭环境的能力,又如何使自己在一代一代的繁衍中变得愈加坚强呢?世界就是如此奇妙。试想,那石缝间的野草,一旦将它们的草子撒落到肥沃的大地上,它们一定会比未经过风雨考验的娇嫩的种子具有更为旺盛的生机,长得更为繁茂;试想,那石缝间的蒲公英,一旦它们的种子,撑着团团的絮伞,随风飘向湿润的乡野,它们一定会比其他的花卉生长得茁壮,更能经暑耐寒;至于那顽强的松柏,它本来就是生命的崇高体现,是毅力和意志最完美的象征,它给一切的生命以鼓舞,以榜样。愿一切生命不至于因飘落在石缝间而凄凄切切。愿一切生命都敢于去寻求最艰苦的环境。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才能锤炼自己,成长自己,直到最后完成自己,升华自己。石缝间顽强的生命,它既是生物学的,又是哲学的,是生物学和哲学的统一。它又是美学的,作为一种美学现象,它展现给你的不仅是装点荒山枯岭的层层葱绿,它更向你揭示出美的、壮丽的心灵世界。石缝间顽强的生命,它具有如此震慑人们心灵的情感力量,它使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星球变得神奇辉煌。6.选文最突出的表达方式是什么?(2分)7.为什么说“石缝间的野草”会比“未经过风雨考验的娇嫩的种子具有更为旺盛的生机,长得更为繁茂”?(2分)8.选文第二段的两个“愿”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4分)9.你知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谁提出来的吗?你能为本文再举一个类似的例子吗?(6分)(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1分)倾听原野原野疲惫地躺下来,劳作后的汉子似的摊平四肢,对着天空敞开宽厚、结实的胸膛。这个季节,那拥挤着、嬉闹着、任性地在这边掀起排排绿浪,从那边凹出条条金谷的庄稼都纷纷撤退,一群群地蹲在村旁场院里;贪恋热闹,日夜在田亩上欢唱着穿梭织网的飞鸟,不知逃向了何方;就连悠来荡去的小驴驹、牛犊子也踪影杳杳了。空旷、沉寂、不痒不痛,无遮无拦,一眼可望穿八百里……只有树们还站在这儿。8就在我对面的这些树,叫你简直不敢相认,它们变得这么丑陋了,它们脱去了银光闪闪的铠甲,憔悴、枯瘦、黧黑的枝干疙疙瘩瘩,且密布着一道道小口子,如同农人生了冻疮的皴裂的手,僵直地扎煞着,再没有往日那潇洒、优美而夸张的舞姿,漫天鹅毛大雪飘洒时才会替它们包一层絮棉。有一株树许是负载过太多、太重的果实,树身前倾,压弯的枝条几乎触到地面,显得矮小、衰老、衣衫褴褛,你不由得好生怜悯,它自己却并不在意,好像正沉浸于一团美梦,肯定又梦见头顶抽出簇簇新芽,新芽上缀满露珠的宝石……这片林子后面的树则散漫、自由、轻松得多,它们或三五一伙地小憩在地头,或稀稀落落地顺着沟渠溜达成一趟儿,或独个儿在田间伫望、徘徊……很像丹青妙手恣意挥毫遗落的墨痕。远树无枝,远人无目,你看不清它们的模样,像被雷电劈断、烧焦了半边身子,谁因为根毛吸不足水分早早枯干了须发,谁的膀子上长了一堆圆鼓鼓的毒瘤,你全然不知晓。甚至它们各是啥树种你也说不上来,你喊不出它们的名字,其实对它们来说这不重要,原野上的树有无姓名是无所谓的。再蔓延开去的树就模糊了间距、姿势,仅剩一抹灰了,浅灰,深灰,很长很长犹如峰峦起伏的山脉,绵绵地横亘在天边。冬天的日头总是躲得那么远,像只断了线的风筝使劲往霄外挣,有时藏在如铅的云层好几天不露面,宇间混浊晦暗,酷似我读过的俄罗斯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背景的色调。“平林漠漠烟如织”,浓浓淡淡的雾霭终日在低空缭绕,它的忧郁感染了树们,一株株面色阴冷。空气仿佛凝滞了,即使近前的树也不见树梢晃动。它们就这样默默地待在那儿。它们没有言语。浑朴的原野睡熟了一般。广阔的原野越发坦荡如砥无际无垠。我走下河岸,来到林子中,与树们紧挨着站在一块儿,摸摸这棵多粗,比比那棵多高,一寸一寸地抚摸树们苍白失血的肌肤,踮踮脚,捻一撮硬硬的皮屑。它们冰凉的躯体泛着温热,我能感觉到它们的脉跳、喘息和微颤,能感觉到它们在思虑什么,为了什么愁闷。此时我好像才真真切切地看到它们活得并不轻松,活得如此艰难,它们在把痛苦、忧伤咀嚼后咽进肚里,在悄无声息地承受着命运压给的一切。我的心异常沉重、疼痛,我为它们悲哀:你们怎么就不怨恨、不愤怒、不呼号、不抗争?!原野太平静了,平静得令人绝望。隐隐地,原野深处传来丝丝声音,细听又似乎什么都没有,不,是渐渐清晰,渐渐扩大,像钢铁铮铮的撞击声,像海潮裂岸的轰鸣,像万钧雷霆的震荡,它迅速滚过整个原野,无数头巨兽般疯狂地摇撼着原野,要把原野翻个个儿,一阵剧颠,树冠上方支离破碎的天穹在噼噼啪啪地往下掉。虽然我还分辨不出这声音是笑是哭是悲是怒,但我已经被一股无敌的力量、蓬勃的生机所裹挟、所推动,我眼前喧嚣起汹汹涌涌、铺天盖地的绿意,我听见一个崭新的世界正婴儿般呱呱叫着诞生!我不知道这声音来自树们,还是我的幻觉。原野的平静是一种大平静。等待风。10.作者先说原野“平静得令人绝望”,又说原野的平静“是一种大平静”,这是为什么?(2分)11.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的表达特点和表达效果。(2分)12.文章以“等待风”单独成段结束全文,很有余味。请根据文章内容,想象风来到之后的原野景象。(不少于60字)(5分)813.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A.本文将大量笔墨用于描写严冬的原野,但表现重点却是耳中的原野,故以“倾听原野”为题是恰当的。B.作者不厌其烦地描写了各种各样的树和树的种种特点,树是本文的主体形象,写原野是为写树作衬托。C.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原野上树的形象象征了那些在田间默默无闻、辛勤劳作的农民。D.借用鲁迅先生对其笔下人物的评语,本文作者对原野上树的态度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三)(2022·安徽)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5分)槐花季羡林①自从移家朗润园,每年在春夏之交的时候,我一出门向西走,总是清香飘拂,溢满鼻官。抬眼一看,在流满了绿水的荷塘岸边,在高高低低的土山上面,就能看到成片的洋槐,满树繁花,闪着银光;花朵缀满高树枝头,开上去,开上去,一直开到高空,让我立刻想到新疆天池上看到的白皑皑的万古雪峰。②这种槐树在北方是非常习见的树种。我虽然也陶醉于氤氲①的香气中,但从来没有认真注意过这种花树——惯了。③有一年,也是在这样春夏之交的时候,我陪一位印度朋友参观北大校园。〔A〕走到槐花树下,他猛然用鼻子吸了吸气,抬头看了看,眼睛瞪得又大又圆。④“真好看呀!这真是奇迹!”⑤“什么奇迹呀?”⑥“你们这样的花树。”⑦“这有什么了不起呢?我们这里多得很。”⑧“多得很就不了不起了吗?”⑨我无言以对,看来辩论下去已经毫无意义了。可是他的话却对我起了作用:我认真注意槐花了,我仿佛第一次见到它,非常陌生,又似曾相识。〔B〕⑩在沉思之余,我忽然想到,自己在印度也曾有过类似的情景。我在海得拉巴看到耸入云天的木棉树时,也曾大为惊诧。碗口大的红花挂满枝头,殷红如朝阳,灿烂似晚霞,我不禁大为慨叹:⑪“真好看呀!简直神奇极了!”⑫“什么神奇?”⑬“这木棉花。”⑭“这有什么神奇呢?我们这里到处都有。”⑮〔C〕陪伴我们的印度朋友满脸迷惑不解的神气。我的眼睛瞪得多大,我自己看不到。现在到了中国,在洋槐树下,轮到印度朋友(当然不是同一个人)瞪大眼睛了。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一个经验:越是看惯了的东西,便越是习焉不察,美丑都难看出。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是容易解释的:一定要同客观存在的东西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客观地去观察。难道我们就不能有意识地去改变这种习惯吗?难道我们就不能永远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事物吗? 8⑰我想自己先试一试看,果然有了神奇的效果。〔D〕我现在再走过荷塘看到槐花,努力在自己的心中制造出第一次见到的幻想,我不再熟视无睹,而是尽情地欣赏。槐花也仿佛是得到了知己,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洋槐,似乎在喃喃自语,又对我讲话。周围的山石树木,仿佛一下子活了起来,一片生机,融融氤氲。荷塘里的绿水仿佛更绿了,槐树上的白花仿佛更白了,人家篱笆里开的红花仿佛更红了。风吹、鸟鸣,都洋溢着无限生气。一切眼前的东西联在一起,汇成了宇宙的大欢畅。(选自《季羡林散文集》,有删改)【注】①氤氲(yīnyūn):形容烟或云气浓郁。14.文章③~⑮段写了两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加以概括。(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下面的句子是文章原句,请选择它在文中的正确位置()(2分)我在它身上发现了许多新的以前从来没有发现的东西。A.〔A〕处B.〔B〕处C.〔C〕处D.〔D〕处16.第⑯段画线句中“这种习惯”指文中的哪一句话?(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他猛然用鼻子吸了吸气,抬头看了看,眼睛瞪得又大又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一切眼前的东西联在一起,汇成了宇宙的大欢畅”,作者认为怎样才能达到这种效果?(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写作(40分)19.题目:我与的亲密接触要求:①从日月星辰、风雨等自然景物中选择一种将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体自选;③立意自定,文笔简洁;④字数不少于600。九年级语文(下)(语文版)第一单元检测题参考答案1.C(A.“廓”念“kuò”;B.“屑”念“xiè”;D.“泊”念“pō”。)2.C[严酷:严厉;残酷。严峻:严重;严肃。倔强:(性格)刚强不屈。顽强:坚强,强硬。飘游:轻缓地飘动。飘落:飘着降下来。娇嫩:柔嫩。娇弱:娇小,柔弱。]3.B(选项A,句子成分不完整,缺少宾语,应在“美好”后面加上“的印象”。选项C,语序不当,应是先“面对”再“战胜”,所以这个句子的后半句应改为“8但有准备的人总是有勇气面对困难而且有能力战胜困难”。选项D,搭配不当,“听”的应是声音,“看”的应是景物,应将“听得雨景,看得雨声”改为“听得雨声,看得雨景”。)4.C(先通读五个句子,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这五个句子基本上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第③句是领起句,引起联想;第②句是“最古老时代”的样子;第④句是“经过了多少亿万年”后的情景;第⑤句由“土壤”过渡到“黄土高原”;第①句是对“黄土高原”的赞叹。)5.(1)示例:①行人绕道,花草含笑。②爱护花草,彰显文明。③行人文明,花草含笑。(注意词语搭配要正确,句子要通顺。)(2)示例:借条今借到校总务处铁锹叁拾陆把,水桶捌个。此据。九(1)班班委会2022年3月12日(汉字书写要准确,借条格式要正确,语句要简练通顺。)6.议论、抒情。(选文部分作者集中议论,并抒发自己的情感和心声。)7.此题为开放题,答案符合题意即可。(可从野草扎根在石缝间的不易思考。)8.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祝愿,对顽强生命力的赞美。(两个“愿”字后面的内容,是作者内心思想情感的流露,即希望落在石缝间的那些生命不要为此气馁,要敢于挑战,锤炼自己,升华自己。)9.达尔文。举例符合题意即可。(长在石缝间的生命都可,如野生的枣树、荆棘。)10.冬天的原野格外空旷、沉寂,树木默默地承受着这一切,没有怨恨、愤怒、呼号和抗争;这些都显得太平静了,令人绝望。但是,原野在平静的外表下积蓄着力量,这力量将会逐渐扩大、增强,最终创造出一个充满绿色的新世界。所以,又可以说原野的平静“是一种大平静”。(解答本题,首先要通读全文,要理解全文。其次要找出这两句话所在的位置,确定这两句话是为何而说。)11.这句话使用比喻、比拟、排比等手法,用高度形象的语言,将看不见摸不着,实际上也不存在的原野的“声音”,描摹得生动可感,而且写出了原野所蕴含的巨大力量和勃勃生机。(解答本题,要对文段的内容及语言作具体的分析理解。)12.风来了,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声音从天空、地下、水底汇聚到一起,平静的原野一下子变得喧闹。绿意由点成线、成片、成阵,似乎在眨眼之间,呼啦啦铺满了天地之间。树们醒来了,舒活了手脚筋骨,在风中左摇右摆,前呼后应……(本题考查同学们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想象的能力,这是一道典型的开放性、创造性的题目。想象没有固定答案,但想象的内容应明显体现出与原文内容的联系,表达形式和语言风格最好也能与原文保持一致。)13.A(B.本文的表现主体是原野,树只是原野的一部分;C.“托物言志的手法”说法不当,说树象征了农民也是牵强附会;D.“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说法与文意不符。)14.印度朋友看见槐花非常惊讶。我看到木棉花大为慨叹。或:印度朋友看见槐花非常惊讶,引起我对槐花的注意。我看到木棉花大为慨叹,印度朋友迷惑不解。(文章③~⑮段主要写“我”陪一位印度朋友参观北大校园的情景,并介绍了“我”由此想到的自己在印度看到木棉花的事情。其中③~⑨段写印度朋友在中国看见槐花非常惊讶,⑩~⑮段写“我”在印度看到木棉花大为慨叹。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描述即可。)15.B[把句子放入〔A〕、〔C〕处发现,句子割裂了文意,明显多余,所以这两项可以排除;⑰段是由以上两件事引发的思考和改变,如果把这句放在〔D〕处,前后意思不衔接;第⑨8段中印度朋友看到槐花后的惊讶以及他说的话引起了“我”对槐花的注意,我对它“非常陌生,又似曾相识”,正好与“我”在它身上发现了“许多新的以前从来没有发现的东西”相呼应。故正确答案为B项。16.越是看惯了的东西,便越是习焉不察,美丑都难看出。(第⑯段开头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一个经验……”,也就是说通常我们都习惯这么做。从这里可以判断,下文中的“这种习惯”就是指的“这样一个经验……”一句。)17.运用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细致生动地写出了印度朋友闻到槐花清香飘拂、看到成片的洋槐满树繁花时的动作和惊诧的表情。(首先点明描写方法,“吸气”“抬头”“看了看”是动作描写,“眼睛瞪得又大又圆”是神态描写;再结合上下文分析其表达效果,“猛然”吸气,是闻槐花的清香;“看了看”“眼睛瞪得又大又圆”是写其赏花的动作和惊诧的表情。)18.同客观存在的东西保持一定的距离,客观地观察;对自己看惯了的东西,要用欣赏的眼光(或“新的眼光”)看待。(从全文来看,作者通过两件事引发思考,第⑯段中想到了改变人们的习惯性思维,即同客观存在的东西保持一定的距离,客观地观察;第⑰段写自己对看惯了的槐花试着用欣赏的眼光去看,结果是另一番神奇的景象。由此可以归纳出对于常见的事物做到以上两点就可以使“一切眼前的东西联在一起,汇成了宇宙的大欢畅”。)19.思路点拨: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题。无论怎样补充,怎样立意、选材,都必须围绕“我”和“亲密接触”这两个关键词语,而“亲密”则是关键中的关键。这就要求所写的内容必须是自己的亲身经历、亲身体验、亲身感悟。这是写与自然有关的文章,就必须有对四季景色或山水风光等的细腻观察和体验,只有这样才能揭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例文:我与风的亲密接触我想拥抱风,并成为它的心跳。——题记你轻轻拂过我的脸,让我为你着迷。你没有色彩,却让世间风光无限。古往今来,多少人为你倾倒,为你轻吟。“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是你的姿态吧;“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是你的魅力吧;“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影风”是你的诱惑吧;“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是你的豪壮吧。你平淡,你多情,你潇洒,你豪放。你在春天扬起温柔的情思,拂过冻醒的湖面,荡起丝丝涟漪。你挥洒爱的雨露,沁润着枯萎的树枝,滋养着田里的麦苗,伴着春光,你轻歌曼舞,向人们展示着你的魅力。春天的风,像一支清新脱俗的乐曲,携带着希望,唤起了沉睡的生命,也唤醒我惆怅的心。从此,我感受到了生命的活力,于是,我陶醉在春风里。你在夏日献出火热的激情,让大地郁郁葱葱。那动人的绿呀,激起农人对秋的向往,对丰收的畅想。我走在田埂上,迎着你火样的热情,心里充满无尽的遐想。有了你,我的心不再荒芜,青春的田野也有了色彩。夏天的风,谢谢你,让我的世界多姿多彩。你在晚秋吹来了丝丝感伤,让我为你忧郁。我知道,你有灵性,多愁善感在所难免,但你不孤单,因为你带走了所有的色彩,你的心中五彩斑斓,你充实,你幸福。我从落叶中读懂了你,你送走了幼稚,带来了成熟。我把落叶捧在手里,同时也把你留在心中。于是,我的青春也变得靓丽和稳重。8你在冬天像难驯的野马,在田地里奔跑着,把小草踩得一片狼藉,把落叶吹得漫天飞舞,吹走了繁华,吹走了虚伪,只留下赤裸的大山和大地。你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考验着世间所有事物的意志。冬天的风,你好强劲,打痛了我的脸,也打醒了我的心,让我学会了冷静地思考人生,不再叛逆,不再轻狂。我走在凛冽的冬风里,感受着人生的冷酷与沧桑。我在风中行走,我与风亲密接触,感受风给我的唯美,感受风给我的启迪。风,你是我一生最美丽的拥有。【点评】这是一曲对风的由衷赞歌。用第二人称“你”代指被描写对象——风,这样写如与风谈心,显示出“亲密”,扣题紧,也便于抒发感情。文章的亮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季节转换,线索分明。以时间的推移和季节的转换为线索,演绎出了风的唯美以及风给“我”的启迪。(2)适时引用,添彩增辉。适时引用诗词名句,是本文的亮点之一。文章的第二段“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等诗词名句的引用,为整篇文章的描写和抒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让读者沉浸在浓浓的文化氛围之中。(3)善用修辞,文采飞扬。本文是运用修辞格的典范,文中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格,使语言靓丽而有吸引力。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