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初中 > 语文 > 2022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6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新人教版

2022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6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新人教版

docx 2022-08-25 21:37:24 6页
剩余4页未读,查看更多需下载
16大自然的语言1.主题解说本文以生动形象而又典雅的语言条理清晰地介绍了物候知识,说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同时,作者号召人们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的丰收,并告诉我们: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2.重点突破决定物候现象来临有四个因素,作者按“纬度和经度影响、高下和古今差异”的顺序说明,可不可以调换顺序?为什么?提示一:不可以。因为作者是把决定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这四个因素中,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这样排列,使文章显得条理清晰。提示二:不可以。因为纬度和经度在地球上的位置是不同的,属于空间因素;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也属于空间因素;而古今的差异则是时间因素。这是从空间到时间的一种排列顺序。这样排列使文章显得有条有理。3.难点攻克科普说明文通常是深奥难懂的,本文却简单轻松地给我们介绍了有关物候的科普知识,作者是怎样做到的呢?提示一:将抽象的事物尽量形象化,把丰富的、不易理解的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使读者容易接受。文章取名“大自然的语言”,即表明这是一篇寓抽象于形象中的科普文章。提示二:作者在行文中尽量少用专业术语,而用大众都能理解的词句来表达,并在阐述每一个问题时都有举例,把物候学知识介绍得一清二楚,便于读者掌握。提示三:大量运用优美词语、描写性语句和修辞手法,使本来枯燥的科普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如文章首段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向读者展现了一幅四季风景画。4.结构图解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大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性自纬度差异逻然决定物候现象经度差异辑的来临的因素高下差异顺语古今差异序言研究物候学的意义5.学法点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打比方等。【典型例题】下面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6\n【参考答案】运用了举例子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了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古今是不相同的。【技法点津】(1)下定义:准确简明地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2)分类别:全方位、多角度地说明事物或事理,使说明更有条理、更加清楚。(3)举例子:通过具体事例,清楚、真实、有力地说明事物或事理。(4)列数字:更准确、更具体地说明事物或事理的特征。(5)作比较:化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单,更清晰、更鲜明地说明事物,增强说明效果。(6)打比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生动性,使抽象的事物变得更具体,更能吸引读者。6.拓展延伸关于天气的谚语①云低要雨,云高转晴。②日落胭脂红,非雨便是风。③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④雨前有风雨不久,雨后无风雨不停。⑤燕子低飞要落雨。⑥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⑦雷公岩岩叫,大雨毛快到。⑧泥鳅跳,风雨到。⑨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⑩久晴大雾阴,久阴大雾晴。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冰雪融化()翩然归来()簌簌落下()销声匿迹()衰草连天()层峦叠嶂()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历代的国画创作者更是不惜笔墨描绘草长莺飞的美妙春景。B.寒冬腊月,屋外一片衰草连天,大兴西瓜种植基地的温室大棚却是绿意融融。C.在风雪载途的历史记忆里,只有建筑始终用最直白的语言诉说着城市文明的源远流长。D.每年暑假,有关部门都会加大对游泳池卫生的管理力度,变化一年比一年大,周而复始。3.下列句子每句都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请写出修改意见。(1)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2)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3)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4.(六盘水中考)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面对错综复杂的局面,我们一定要认真研究,仔细调查,不可以掉以轻心。B.为了避免道路交通不拥堵,各地纷纷出台交通管理新措施。C.通过这次日本大地震造成的核泄漏事故,使我们充分认识到盲目修建核电站存在的隐患。D.赵薇导演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在六盘水市上映,许多学生闻讯纷纷前来观看。5.根据语境,仿照画线句子,接写几句,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大自然的现象真是千奇百怪,风就是其中的一种。一会儿,它像个乖巧的孩子;一会儿,又像个调皮的顽童。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总之,它是变化无常的。6\n6.探究题。(1)仔细品读下面这首诗,分析其中的物候知识。柳(唐)李商隐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2)请你写出四句关于物候的农谚。7.班上开展“感悟大自然”的主题活动,请你完成下列问题。(1)上面三幅图片呈现的是一组物候现象,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把它们描述出来。(2)晓华家种有数亩农田,父母利用农闲去了邻近城市务工,请你根据从上图中了解到的物候现象和下图中晓华家所在地区的天气预报信息,以晓华的身份给他们发送一条提醒短信。(3)在本次活动中,你有幸担任了主持人,请为本次活动拟写一段开场白。阅读文章第六至十段,回答下列问题。8.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是按照怎样的说明顺序说明的?9.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结合选文内容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自然现象?10.下面句中加点的词有什么表达作用?6\n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11.课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草木知时节——漫话物候胡启山“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候鸟春秋迁飞,蛇蛙冬前蛰伏,百花深秋凋谢,腊梅傲雪迎春”……这些古今诗话,生动地描绘出自然界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按照一定的季节时令生长、发育、活动的规律。反过来,各种生物的生长、发育、活动,也可成为季节时令的标志。有些自然现象,如初霜、终霜、始雪等也与季节、气候有密切的关系。这些便是我们通常说的物候。文献记载,我国特有24节及72候,就是以物候为基础的。“候”就是气候,五日为候,三候为气(节气),六气为时(季),四时为岁(年)。每候都有相应的物候现象,叫做“候应”。72候可以说是古代的“物候历”。老农铭记的“谚语”如“二月艾发芽,三月韭长叶”“春分海棠、梨花、木兰放,清明桐花、麦花、柳絮开”,就是对古代原始“物候历”的继承。候应,包括动物候应、植物候应和自然现象候应。动物候应是从动物的蛰眠、复苏、交配、繁殖、换羽、迁徙的过程来反映节气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东坡的《春江晚景》中这一名句,就是对动物候应的写照。“布谷枝头叫,种谷时节到”,就是通过动物的啼鸣,向人们告知农时。植物候应是以植物的萌芽、发叶、生枝、开花、结果、落叶的规律来反映季节变化。“花开花落”“一岁一枯荣”,就是植物随季节变化而兴衰的显著的特征。“春季桃花一片红,夏季荷花满池中,秋季梨果压弯树,冬季寒梅伴老松”,又是大自然造化的四季美景。“木瓜开花,点豆种瓜”,则是向人们报告农时信息。自然现象候应又称非生物候应,是以霜降雪飘、水冻冰化、风云变幻等来反应节气的。“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棹舶风”,苏东坡把梅雨与风并提,指的是春末时节,夏季南风开始活跃,雨带则向北推进,江南雨势逐渐减弱的现象,揭示了江南春末夏初“雨渐断,风欲来”的道理。“伏天有雨,仓里有谷”“棉怕深秋花中雨,麦怕初夏干热风”等农谚精辟地总结了非生物候应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物候因地区不同而异。例如桃花在南京3月下旬已吐蕾竞放,在北京则要到4月下旬才花开满枝。物候还受到地势的影响。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就是说你若从春光早逝的平川,登上高山,就会觉得又回到了春天的怀抱。一般海拔每升高100米,平均气温要降低0.5℃~0.6℃。由于平川与高山气候的差别,人们在制订秋播计划时,就有“白露种高山,寒露种平地”等策略。草木知时节,鸟鸣报农时。可见,认真地研究当地的物候现象,用以指示农时,预报天气,指导农业生产,不失为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12.选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说明的顺序是什么?6\n13.阅读选文第三段,在结构图的横线上填上相关的内容。候应与农业动物候应生产的关系植物候应候应自然现象候应——候应14.《大自然的语言》中说,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四个,选文中作者认为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几个?是哪几个?与《大自然的语言》中所说的相矛盾吗?15.第三、四两段主要的说明方法分别是什么?为什么采用不同的说明方法?16.一年四季,大自然呈现出不同的气质:春的蓬勃,夏的火热,秋的成熟,冬的沉静,都让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倾心!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季节,写一段景物描写,注意做到生动形象。【参考答案】1.róngpiānsùnìshuāizhàng2.D(解析:“周而复始”指绕完一圈又从头开始。用于形容不断循环的规律。一般作谓语。因此用来形容“变化”不妥。)3.(1)第二个逗号改为分号(2)改问号为冒号(3)给“活的仪器”加上引号4.D(解析:A项语序不当,应为“仔细调查,认真研究”;B项删除“不”;C项成分残缺,删除“通过”或者“使”。)5.它像个慈祥的母亲,轻拂着你的脸庞又像恶煞凶神,疯狂地抽打着你的身躯6\n它像个神奇的隐士,传递着腊梅的幽香又像无情的斗士,无止息地摇撼着枯枝6.(1)诗歌写了从盛夏到暮秋时节柳的季节变化,反映了随时节而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植物的影响。(2)①山戴帽,雨来到;②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③蚂蚁垒窝要下雨;④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7.(1)夏季时分,布谷声声,小麦成熟,丰收过后便又要插秧。(2)爸爸妈妈,家里小麦已经成熟,近3天天气不错(3天后天气有变),适合收割,你们回来吗?(3)示例:亲爱的同学们,我们都生活在大自然中,大自然提供给人类必需的物质资源。奔腾不息的大海,连绵起伏的高山,一望无垠的草原,广袤无边的田野,都会引起人们的思考和遐想;四季更替,昼夜变化,潮起潮落,鸟语虫鸣,都会让人们浮想联翩。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下面,就让我们尽情抒发对大自然的感慨吧!8.说明对象: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说明顺序:逻辑顺序。9.因为高下的差异会影响到物候的变化。(或答“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也对。)10.“凡是”表示范围,说明无一例外,只要是近海的地方,就一定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寒冷。这就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1.“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现象形象化的说法,以此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或答: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物候现象比喻为“大自然的语言”,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12.说明的对象是:物候现象与农业生产的关系;采用的是逻辑顺序。13.生物非生物14.选文作者认为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两个,即物候因地区不同而异,物候因地势不同而异。这些与《大自然的语言》中所说的不矛盾。物候因地区不同而异实际上就是纬度的差异;物候因地势不同而异实际上就是高下的差异。15.第三段主要的说明方法是分类别,因为这一段作者说明的是候应与农业生产的关系,而候应又分动物、植物和自然现象候应,种类较多,所以作者采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第四段说明的两个因素读者不一定十分清楚,所以作者采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16.【例文】“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朱自清《春》)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