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名著导读课件《昆虫记》《红星照耀中国》课件(共168张PPT)
pptx
2022-09-03 16:47:03
168页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名著导读课件《昆虫记》\n奇迹一:一个人耗费一生的光阴来观察、研究“虫子”。奇迹二:奇迹三:这个人一生专为“虫子”写出十卷大部头的书。而这些写“虫子”的书居然一版再版,先后被翻译成50多种文字,直到百年之后还会在读书界一次又一次引起轰动。\n《昆虫记》不仅真实地记录了昆虫的生活,还透过昆虫世界折射出社会和人生。在自然科学史与文学史上都有它的地位,被誉为“昆虫的史诗”。题目解说\n法布尔,法国昆虫学家、动作行为学家,科普作家。被誉为“昆虫界的荷马”,“昆虫界的维吉尔”。作者简介:\n法布尔出生于贫穷农民家庭,1833年中学毕业,1839年当工人。然而,勤奋好学的法布尔抓紧一切时间自学。1840年,法布尔考取了师范学校,毕业后当了长达20余年的中学教师。1844年与教师威拉德结婚。法布尔一面努力任教,一面利用业余时间不知疲倦的做动植物观察记录,立志做一个为虫子书写历史的人。30岁那一年,法布尔靠自学取得自然科学学士学位。又过一年,法布尔获得自然科学博士学位,同一年,他在《自然科学年鉴》发表了长期积累的成果——《节腹泥蜂习俗观察记》。他不仅纠正了以往权威学者的错误,而且阐发了独到的见解,开始引起科学界人士注意。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格外关注他,称他是“无与伦比的观察家”。\n1875年,法布尔决定专心实现自己的昆虫学研究。他带领家人,前往乡间小镇塞里尼昂。在这里,他经过四年努力,1879年,终于把20多年的观察资料编撰成《昆虫记》第一卷出版。1880年,法布尔用积攒下的一小笔钱,在小镇附近购得一处坐落在荒地上的老旧民宅。他给它取了个风趣的雅号——荒石园。此后,法布尔守着心爱的“荒石园”,不知疲倦的从事昆虫学研究,把劳动成果汇成一卷又一卷的《昆虫记》。1910年,《昆虫记》第十卷问世了,这时法布尔已是86岁高龄的老人了。法国文学界以“昆虫世界的维吉尔”为称号,推荐他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可惜诺奖委员们还没来得及做最后决定,便传来法布尔离世的消息。1915年10月11日,这位“以昆虫为琴拨响人类命运颤音的巨人”与世长辞。\n《昆虫记》一书描述了小小的昆虫恪守自然规则,为了生存和繁衍进行着不懈的努力。其中共详细介绍了三十二种昆虫的特点。在书中,法布尔依据其毕生从事昆虫研究的经历和成果,以人性观照虫性,以虫性反映社会人生。用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和散文的笔调,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他所观察和研究的昆虫的外部形态、生物习性,真实地记录了几种常见昆虫的本能、习性、劳动、死亡等,主要内容\n既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和尊重,又传播了科学知识,体现了作者细致入微、孜孜不倦的科学探索精神。本书的问世被看作动物心理学的诞生。《昆虫记》不仅是一部研究昆虫的科学巨著,同时也是一部讴歌生命的宏伟诗篇,鲁迅先生把《昆虫记》奉为“讲昆虫生活”的楷模。\n艺术特色①科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②以人性观照虫性,又以虫性反观社会人生。③大量运用拟人、对比的手法。④行文活泼,语言诙谐,充满情趣。\n①科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这是第一部用田野实验的方法研究活生生的昆虫的本能、习性的著作;同时,这又是用散文的形式著成的一部昆虫学著作。书中,法布尔运用文学手段介绍科学知识,根据观察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将昆虫鲜为人知的生活习性生动地描写出来,揭开了昆虫世界一个又一个的奥秘。\n螳螂在多年以前的希腊时期还被人们叫做先知者,在当时的人们看来,它半身直起,态度庄严,拖曳在身后的薄翼如高雅的礼服,前腿就像人的手臂伸向半空祈祷的样子。这可是一个天大的误会!它那似乎是在祈祷的高举着的手臂,其实是两把可怕的利刃,当猎物走过它的身边,它立刻就会原形毕露。它专食活的动物,在捕杀猎物时凶猛如饿虎,残忍如妖魔。\n4年黑暗的苦工,一月日光中的高歌,这就是蝉的生活,我们不应厌恶它歌声中的烦吵浮夸。因为它掘土4年,现在忽然穿起漂亮的衣服,长起可以与飞鸟匹敌的翅膀,在温暖的日光中沐浴着。那种钹似的声音能高到足以歌颂它的快乐,如此难得,而又如此短暂。\n②以人性观照虫性,又以虫性反观社会人生。作者常用拟人手法表现昆虫世界,以人性观照虫性,使笔下的昆虫具有了与人类相似的独特灵性,如作者以“可怜天下父母心”去歌颂被管虫的母爱。同时,他又透过昆虫世界折射出社会人生,昆虫的本能、习性、劳动、婚恋、繁衍和死亡,无不渗透着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如由团结和平的松毛虫想到了人类的私有财产和斗争。\n蚱蜢但是节食的恩布沙是个和平的使者,它从不和邻居们争斗,也从不摆出凶狠的样子去恐吓外来者;它也不像螳螂那样和邻居们争夺地盘;它也不像毒蛇吐出蛇信、发出让人害怕的声音那样突然张开翅膀;它没有像螳螂那样攻击和吃掉自己的同族兄弟,更不可能残忍地吞食自己的丈夫。\n恩布沙和螳螂的外形虽然非常相似,但是性格却截然相反。所以这种性格上的不同,与身体的形状和外表没有关系。也许是它们食物的差异造成的吧。无论是人还是动物,朴素的生活总可以时性格变得温和一些,随和一些。但是,贪心太重了,就会变得残忍起来。\n\n“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它们的信条,每一条毛毛虫都尽力地吐着丝,使巢增大增厚,不管那是自己的巢还有别人的巢。事实上,正是因为这样才扩大了总体上的劳动成果。如果每个松毛虫都只筑自己的巢,宁死也不愿替别家卖命,结果会怎样?我敢说,一定会一事无成,谁也造不了又大又厚的巢。因此它们是几百几百地一起工作的,每一条小小的松毛虫,都尽了它自己应尽的一份力量,这样团结一致才造就了一个个属于大家的堡垒,一个又大又厚的大棉袋。每条松毛\n虫为自己工作的过程也是为其他松毛虫工作的过程,而其他松毛虫也相当于都在为它工作。多么幸福的松毛虫啊,它们不知道什么私有财产和一切争斗的根源。\n③大量运用拟人、对比等手法。书中大量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了每个小昆虫人一般的灵性,如小甲虫“为儿女操碎了心”、被毒蜘蛛咬伤的小麻雀会“愉快地进食,如果我们喂食的动作慢了,它甚至会像婴儿般哭闹”;为了突出各种昆虫的异同之处,法布尔还大量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在不断的对比中,各种昆虫的独特性得到了彰显。如《绿色蝈蝈》一文中,有蝈蝈与蝉叫声的对比、蝈蝈与鹰捕食方面的对比、蝈蝈与螳螂食性的对比。\n几个星期后,矿蜂巢里的花粉团早已被吃得一片狼藉。在花粉团上面,有几条尖嘴的小虫蠕动着,它们就是蚊子的小宝宝,有时也会有几条矿蜂的幼虫,这些房子的真正的主人,却已经饿成皮包骨了。而那贪吃的侵略者剥夺了属于他们的一切。\n这些流浪者究竟是谁呢?它们就是早些时候被可恶的小强盗蒙骗而失去家庭的老蜜蜂,直到初夏来临,老蜜蜂才发现从自己的巢里钻出来的是可恶的蚊子,这时才恍然大悟,痛心疾首。但一切都已经太晚了,它已经变成了无家可归的孤老。它只好委屈地离开自己的旧巢,到别的地方去另谋生路,看看哪一家需要一个管家或是需要一个门卫。\n有时我甚至还看到蝈蝈非常勇敢地纵身追捕蝉,而蝉则惊慌失措地飞起逃窜。就像鹰在天空中追捕云雀一样。但是这种以劫掠为生的鸟比昆虫低劣,它是进攻比它弱的东西,而蝈蝈则相反,它进攻比自己大得多、强壮有力得多的庞然大物,而这种身材大小悬殊的肉搏,其结果是毫无疑问的。蝈蝈有着有力的大颚、锐利的钳子,不能把它的俘虏开膛破肚的情况极少出现,因为蝉没有武器,只能哀鸣踢蹬。\n蟹蛛虽然是个杀蜂不见血的凶手,但你又不得不承认,它也是一只非常漂亮的小东西。虽然它们的身材并不十分好,像是一个雕在石基上的又矮又胖的椎体,在其中的一边还有一块小小的隆起的肉,好像骆驼的驼峰一样,但是它们的皮肤比任何绸缎都要好看,有的是乳白色的,有的是柠檬色的。它们中间有些特别漂亮:腿上有着粉红色的环,背上镶着深红的花纹,有时候在胸的左边或右边还有一条淡绿色的带子,这身打扮虽然不像条纹蛛那么富丽,但是由于它的肚子不那④行文活泼,语言诙谐,充满情趣。\n么松弛,花纹又细致,色彩鲜艳又搭配协调,所以,看起来反倒比条纹蛛的衣服典雅、高贵。人们见了别种蜘蛛都敬而远之,但对美丽的蟹蛛却怎么也怕不起来,因为它实在长得太漂亮,太可爱了,如果它们是一些不会动的东西,大家一定会对它们爱不释手。\n\n二、典型情节或昆虫的生活和习性:1、蝉在地下“潜伏”四年,才钻出地面,在阳光下歌唱五个星期;2、蟋蟀善于建造巢穴,管理家务;3、蜘蛛在捕获食物、编制“罗网”方面独具才能;4、螳螂善于利用“心理战术”制服敌人;5、樵叶蜂能够不凭借任何工具“剪”下精确的圆叶片来做巢穴的盖子。6、两只塔蓝图拉毒蛛惊心动魄的厮杀;\n你最喜欢哪只虫,它有什么特点?大家可以为它设置独特的微信个性签名,让人们更好了解它。个性签名:\n1、石蚕\n\n(刽子手、心理专家、霸王龙)\n\n3、蝉\n4、斑纹蜂【形象特点】①勤劳智慧。②尽职尽责。它们年老时还发挥余热,老蜜蜂还做门警保护家庭。③精心细致。④性情温厚。\n几个星期后,矿蜂巢里的花粉团早已被吃得一片狼藉。在花粉团上面,有几条尖嘴的小虫蠕动着,它们就是蚊子的小宝宝,有时也会有几条矿蜂的幼虫,这些房子的真正的主人,却已经饿成皮包骨了。而那贪吃的侵略者剥夺了属于他们的一切。\n这些流浪者究竟是谁呢?它们就是早些时候被可恶的小强盗蒙骗而失去家庭的老蜜蜂,直到初夏来临,老蜜蜂才发现从自己的巢里钻出来的是可恶的蚊子,这时才恍然大悟,痛心疾首。但一切都已经太晚了,它已经变成了无家可归的孤老。它只好委屈地离开自己的旧巢,到别的地方去另谋生路,看看哪一家需要一个管家或是需要一个门卫。\n蟋蟀\n6、蝈蝈(敲着小小三角铁)\n有时我甚至还看到蝈蝈非常勇敢地纵身追捕蝉,而蝉则惊慌失措地飞起逃窜。就像鹰在天空中追捕云雀一样。但是这种以劫掠为生的鸟比昆虫低劣,它是进攻比它弱的东西,而蝈蝈则相反,它进攻比自己大得多、强壮有力得多的庞然大物,而这种身材大小悬殊的肉搏,其结果是毫无疑问的。蝈蝈有着有力的大颚、锐利的钳子,不能把它的俘虏开膛破肚的情况极少出现,因为蝉没有武器,只能哀鸣踢蹬。\n“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它们的信条,每一条毛毛虫都尽力地吐着丝,使巢增大增厚,不管那是自己的巢还有别人的巢。事实上,正是因为这样才扩大了总体上的劳动成果。如果每个松毛虫都只筑自己的巢,宁死也不愿替别家卖命,结果会怎样?我敢说,一定会一事无成,谁也造不了又大又厚的巢。因此它们是几百几百地一起工作的,每一条小小的松毛虫,都尽了它自己应尽的一份力量,这样团结一致才造就了一个个属于大家的堡垒,一个又大又厚的大棉袋。每条松毛\n虫为自己工作的过程也是为其他松毛虫工作的过程,而其他松毛虫也相当于都在为它工作。多么幸福的松毛虫啊,它们不知道什么私有财产和一切争斗的根源。\n8、蜘蛛\n9、蝗虫\n10、金龟子\n11.舍腰蜂\n\n12、被管虫\n13、圣甲虫\n\n\n14、萤火虫蚱蜢\n15、蚱蜢\n白面孔螽斯\n《孔雀蛾》孔雀蛾一生中唯一的目的就是找配偶,为了这一目标,它们继承了一种很特别的天赋:不管路途多么远,路上怎样黑暗,途中有多少障碍,它总能找到它的对象。在它们的一生中大概有两三个晚上它们可以每晚花费几个小时去找它们的对象。如果在这期间它们找不到对象。那么它的一生也将结束了。\n母性被管虫在产卵后舍弃自己的衣服以保幼子安然生活,即使死了还要拿身体当屏障保护幼子。松毛虫母松毛虫会把自己身上的毛给她的卵(孩子)做一件温暖的外套。相似习性昆虫汇总\n母性条纹蜘蛛它在替它的卵(孩子)做巢时可以耗尽自己所有的丝,乃至死去。蜣螂把自己的卵包裹在精心准备的最适宜的食物里,使得幼儿刚出生时就能大吃起来,不至于挨饿。舍腰蜂将蜘蛛作为食物,蜂卵总是放在蜘蛛的身上最肥的地方,方便幼虫进食。\n唱歌蝉用生命歌唱生活蟋蟀小心翼翼地唱着歌蝗虫追逐阳光的歌者长耳鸮独唱爱情忧伤歌曲铃蟾奏鸣曲的敲钟者绿蝈蝈敲着小小三角铁意大利蟋蟀拨动小提琴E弦\n捕猎凶狠而科学螳螂一般从颈部攻击抓到的猎物,啃咬神经节。白面孔螽斯先刺杀猎物的颈部,然后再咬住它的运动神经,使它立刻失去抵抗的能力。\n勤劳舍腰蜂在筑巢时可以坚持不懈不辞劳苦地工作下去。被管虫幼虫从出生后就开始为自己做衣服,即使面对美食也不改变它的目标。蜣螂不停地从土面收集污物,搓卷成圆球,然后滚到它希望到达的地方。\n团结/和平相处松毛虫即使走错巢,它们也会很平静,和平相处,团结吐丝织巢。蜣螂运送粪球时会有同伴相助(但有时也会有贼蜣螂偷盗同伴的粪球)。认路蜜蜂、猫、红蚂蚁、松毛虫\n常见题型\n2.《昆虫记》中不乏像松毛虫这样有着伟大母性的昆虫,请你再从原著中举出两例。(情节概述)①蜘蛛在母性方面的表露令人叹服,它将卵产在自己丝织的袋子里,这个袋子既可防水又可保暖,是未来的小蜘蛛们的安乐床;②母被管虫在产卵后舍弃自己的衣服以保幼子安然生活。即使死了还要拿身体当屏障保护幼子。\n1.结合选文分析《昆虫记》的主题。(内容理解)“虽然它们不懂人类博大精深的物理学,可这只小小的鞘造得这样的完美,这样的精巧,完全是靠它们的本能。大自然所支配的一切,永远是那么巧妙和谐。”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n4.选文中作者把螳螂比作心理专家,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艺术特色)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以人性观照虫性,将螳螂比作会运用“盯人战术”让敌人感到恐惧的心理专家,不仅惟妙惟肖地将螳螂捕食的样子写得活泼生动,盎然多趣,同时也凸显了作者观察的细致入微以及对昆虫痴迷。\n3.选文中的写作手法有什么突出特点,请简要分析。(艺术特色)选文运用了拟人手法,把老蜜蜂比作警惕的老门警,赋予蜜蜂人的性格和语言,生动形象地叙述出作为“老祖母”的蜜蜂尽心尽职守卫蜂巢、赶走侵略者的故事。将蜜蜂人格化不仅使得文章语言诙谐活泼,趣味盎然,也体现了作者对这种昆虫的喜爱和赞美。\n4.你从老门警身上获得什么启示?(体验看法)已经退休的老蜜蜂还要发挥余热,用它的全力,尽忠尽职地来保护家庭。这启示我们:不管我们处于哪个年龄阶段,我们都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固守职位,竭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让自己生命的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n4.班级举行读书分享会,假设你要向同学们推荐《昆虫记》,请以选文的内容为例向同学们分享你的阅读感受和体会。(体验看法)示例:我想要向大家推荐法布尔的《昆虫记》。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很多有关昆虫的知识,作者用了拟人手法,把各种各样的昆虫当作人来描述,语言活泼有趣。阅读这本书我们也可以从中获得有益的启发。比如书中谈到的松毛虫,为了孩子牺牲了自己身上的一部分毛,用来给它的卵做一件温暖的外套。这让我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也让我明白要学会感恩父母。\n4.联系原著,结合实际生活谈谈你从法布尔及其创作的《昆虫记》得到的启发。(体验看法)示例:①《昆虫记》中不仅有绚烂旖旎的虫类生活,也有一个博物学家对弱小生命的尊重。每一个生命都有其存在的价值,都不应该被忽视,都需要我们去理解;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法布尔对昆虫有着浓厚的兴趣,所以能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对昆虫进行观察和试验,并获得了许多新发现,填补了当时昆虫学的许多空白。\n2.结合选段,说说为什么鲁讯将这本书誉为“讲昆虫生活的楷模”?(体验看法)这本书的行文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充满了盎然的情趣。在作者的笔下,石蚕仿佛化身为一位优秀的潜水艇艇长,“一会儿上升,一会儿下降,一会儿又神奇地停留在水中央。它们还能靠着那舵的摆动随意控制航行的方向”。将石蚕的生理习性描写得栩栩如生,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活灵活现的石蚕。所以说这本书被鲁迅誉为“讲昆虫生活的楷模”。\n4.鲁迅把《昆虫记》奉为“讲昆虫生活的楷模”,你认为鲁迅给予该书这么高评价的原因是什么?(体验看法)(1)《昆虫记》将昆虫鲜为人知的生活和习性生动地揭示出来,使人们得以了解昆虫的真实生活情景。(2)《昆虫记》是优秀的科普著作,也是公认的文学经典。\n法布尔被认为拥有“像哲学家一般的思,像美术家一般的看,像文学家一般的写”。请你就这三方面中的任一个方面进行简单的分析。由事物的表面看到了它蕴含的本质,体现了哲学家一般的思想。对于一个普通的昆虫,只有像美术家一般观察细看,才能发现它的辽阔神秘而又丰富多彩。像文学家一般的写,文中大量运用了拟人、对比的手法。\n\n作品主题在《昆虫记》一书中,法布尔依据其毕生从事昆虫研究的经历和成果,以人性观照虫性,以虫性反映社会人生。用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和散文的笔调,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他所观察和研究的昆虫的外部形态、生物习性,真实地记录了常见昆虫的本能、习性、劳动、死亡等,既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和尊重,又传播了科学知识,体现了作者观察细致入微、孜孜不倦的科学探索精神。\n阅读启示:①《昆虫记》中不仅有绚烂旖旎的虫类生活,也有一个博物学家对弱小生命的尊重。每一个生命都有其存在的价值,都不应该被忽视,都需要我们去理解。②我们应该学习作者积极探索、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扩大我们的知识领域,锻炼我们的思维,在阅读中汲取人生智慧,让科学的光芒照亮自己。\n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Cf4y1173p?from=search&seid=1197740987679809786&spm_id_from=333.337.0.0\n\n\n\n\n\n\n感谢聆听!\n《红星照耀中国》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名著导读课件\n铜墙铁壁新闻封锁一个特殊的年代\n印象中的红军战士国民党口中的“赤匪”\n有这样一个人冲破国民党严密的封锁线四个多月的实地考察14本密密麻麻的笔记本30卷胶卷第一个向世界报道了红军长征的消息\n有这样一本书中国万千青年走上革命之路加拿大白求恩毅然奔赴抗日前线\n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n红色中国解谜之旅\n解题: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中国工农革命军成立(翌年改名中国工农红军),其红色军旗上印有一枚嵌有镰刀锤子的白色五角星,红军的帽子带有一枚红色的五角星。之后,红星由红军扩展,逐渐成为共产党的象征。红星照耀中国,即共产主义之光照耀中国。\n\n在当时这是一部经典的新闻作品一个大胆的历史预言\n作者采访时间采访路线采访对象采访内容采访感想【美】埃德加·斯诺,新闻记者1936年西安事变前夕北平-西安-保安-预旺-保安-西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红军战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不可征服的力量中国革命的原因和目的\n埃德加·斯诺美国人第一位进入红区的西方记者冒着生命危险进入红区在红区进行了4个月的采访旅行\n大事件脉络1923.7.1中共建立1927.4“大革命”时期(反帝反封建)-第一次国共合作其中:1927蒋介石制造四一二政变,汪精卫制造七一五政变(破裂)C.1927-1937土地革命时期(国共内战)1927.8.1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1936.12.12西安事变后,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1937-1945抗日战争时期\n1936年6月,在宋庆龄的安排下,斯诺首次访问了陕甘宁边区,拜访了许多中共领导人。10月末,斯诺回到北平之后即发表了大量通讯报道,还热情向的青年学生介绍陕北见闻。1937年3月5日和22日借燕大新闻学会、历史学会开会之机,在临湖轩放映他拍摄的反映苏区生活的影片、幻灯片,展示照片,让国统区青年看到了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红军领袖的形象,看到了“红旗下的中国”。\n1937年卢沟桥事变前夕,斯诺完成了《西行漫记》的写作。10月《红星照耀中国》(《西行漫记》)在英国伦敦公开出版,在中外进步读者中引起极大轰动。1938年2月,中译本又在上海出版,让更多的人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真正形象。\n\n\n内容简介\n纪实作品读书方法指导:纪实作品,是记录人与事真实情况的作品,其基本特点是用事实说话。阅读纪实作品,最基本的要求是清楚地把握作品所写的事实。1、首先,利用序言、目录等,迅速获得对作品的整体印象。三、阅读指导:\n读目录浏览目录,说一说,这本书的写作顺序是怎么样的?\n目录第七篇去前线的路上第八篇同红军在一起第九篇同红军在一起(续)第十篇战争与和平第十一篇回到保安第十二篇又是白色世界第一篇探寻红色中国第二篇去红都的道路第三篇在保安第四篇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第五篇长征第六篇红星在西北\n再读目录浏览目录,说一说,这本书主要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n第一篇 探寻红色中国一.一些未获解答的问题二.去西安的慢车三.汉代青铜四.通过红色大门第二篇 去红都的道路一.遭白匪追逐二.造反者三.贺龙二三事四.红军旅伴第三篇 在保安一.苏维埃掌权人物二.共产党的基本政策三.论抗日战争四.悬赏二百万元的首级五.红军剧社第四篇 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一.童年二.在长沙的日子三.革命的前奏四.国民革命时期五.苏维埃运动六.红军的成长\n第五篇 长征一.第五次围剿二.举国大迁移三.大渡河英雄四.过大草地第六篇 红星在西北一.陕西苏区:开创时期二.死亡和捐税三.苏维埃社会四.货币解剖五.人生五十始!第七篇 去前线的路上一.同红色农民谈话二.苏区工业三.“他们唱得太多了”第八篇 同红军在一起一.“真正的”红军二.彭德怀印象三.为什么当红军四.游击战术五.红军战士的生活六.政治课\n第九篇 同红军在一起(续)一.红色窑工徐海东二.中国的阶级战争三.四大马四.穆斯林和马克思主义者第十篇 战争与和平一.再谈马二.“红小鬼”三.实践中的统一战线四.关于朱德第十一篇 回到保安一.路上的邂逅二.保安的生活三.俄国的影响四.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共产国际五.那个外国智囊六.别了,红色中国第十二篇 又是白色世界一.兵变前奏二.总司令被逮三.蒋、张和共产党四.“针锋相对”五.《友谊地久天长》?六.红色的天际\n关于红军造反者(45)贺龙二三事(54)红军旅伴(61)苏维埃掌权人物(68)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115)彭德怀印象(269)为什么当红军(274)红色窑工徐海东(304)“红小鬼”(339)关于朱德(355)\n全书共12篇,主要内容包括1、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2、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3、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4、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n\n\n\n\n长征的原因直接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导致红军损失惨重。根本原因:博古等人执行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n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敌我力量对比次序国民党军队中央红军人数比例反“围剿”的结果第一次10万4万多约2.5:1胜利第二次20万3万多约7:1胜利第三次30万3万多约10:1胜利第四次30多万7万多约4:1胜利第五次50万8万多约6:1失败\n长征的路线(1934年10月)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突破四道封锁线→强渡乌江,占领遵义→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陕北吴起镇会师→甘肃会宁三军会师,(1936年10月)胜利结束,行程二万五千里。\n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n四渡赤水\n巧渡金沙江\n\n\n红军长征穿过草地(油画)\n\n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n\n长征精神红军在长征途中表现出了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的忠诚、坚定的信念;表现出了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无产阶级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这些构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勇往直前、坚忍不拔、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百折不挠、克服困难、忠诚爱国。\n原因:蒋介石无视日本大举侵华要害,逼张、杨围剿红军。经过:张、杨发动兵变逮捕蒋介石,并公审,各方意见不一。结果:蒋、张、杨、周恩来及东北军高级将领谈判,达成协议,联合抗日。西安事变\n读书方法指导\n周恩来:斯诺所见:1、第一次见面用英语跟斯诺打招呼。2、为斯诺规划采访行程。3、揽着红小鬼胳膊在乡间散步。4、门口只有一个哨兵斯诺弹幕(评价):\n因此,周恩来给我的印象是,他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他态度温和地说出来的话,同国民党宣传九年来诬蔑共产党人是什么“无知土匪”“强盗”和其他爱用的骂人的话,形成了奇特的对照。不知怎么,当他陪着我走过安静的乡间田埂,穿过芝麻田、成熟的小麦田、沉甸甸地垂着穗的玉米田,回到百家坪去时,他似乎是一点也不像一般所描绘的赤匪。\n周恩来出生于大官僚家庭,民族觉醒的时期里受的教育。第一次革命以后,周恩来便被卷到了社会革命运动中去1919年学生运动中,他作为学生领袖,遭到逮捕。后来他去了法国,回国后与孙中山会合,准备发动国民革命。并于26岁被任命为著名黄埔军校的秘书。1925-1927年进行了北伐,1927年以后蒋介石发动了他自己的右派政变,开始杀害激进分子,周恩来被列入头号黑名单。几经周折,1931年后他终于“闯破封锁”,加入红色队伍。\n\n“他是个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他已年过半百,但仍很健康。他不知疲倦。他们说他在长征路上背着许多受伤的部下行军。即使他还在当国民党的将领时,他生活也跟他的部下一样简单。他不计较个人财物——除了马匹。他喜欢马。有一次他有一匹非常喜欢的马,这匹马给敌军俘获了。贺龙又去打仗夺回来。结果真的夺了回来!虽然贺龙性格很急躁,但是他很谦虚。他参加共产党后,一直忠于党,从来没有违反过党的纪律。他总希望别人提出批评,留心听取意见。\n贺龙:斯诺所闻:1、用一把菜刀在湖南建立一个苏区。2、不止一次把地方的哥老会全部成员收编进红军。3、参加共产党后一直忠于党,总希望别人提出批评,听取意见。4、行军神出鬼没。5、他在长征路上背着部下行军,不计较个人财物,生活和部下一样简单。6、他为了夺回战马又去攻打敌军。7、他仇视地主和士绅,善待俘虏。\n“这时还有一件事对我有影响,就是本地的一所小学来了一个‘激进派’教师。说他是‘激进派’,是因为他反对佛教,想要去除神佛。他劝人把庙宇改成学堂。大家对他议论纷纷。我钦佩他,赞成他的主张。“这些事情接连发生,在我已有反抗意识的年轻心灵上,留下了磨灭不掉的印象。在这个时期,我也开始有了一定的政治觉悟,特别是在读了一本关于瓜分中国的小册子以后。我现在还记得这本小册子的开头一句:‘呜呼,中国其将亡矣!’这本书谈到了日本占领朝鲜、台湾的经过,谈到了越南、缅甸等地的宗主权的丧失。我读了以后,对国家的前途感到沮丧,开始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n毛泽东:成长经历:出生农民家庭,八岁读书,后因讨厌老师体罚逃学与父亲的矛盾对抗喜欢读禁书剪辫子参军创办新民学会自己到湖南省立图书馆看书自修半年湖南师范就读\n毛泽东:斯诺所见:1、他的财物只是一卷铺盖、几件随身衣物,伙食也同每个人一样。2、谈及已死的同志和饥荒的死人事件,他眼睛湿润。3、将自己的上衣脱给战士穿,长征中和普通战士一样地步行。4、对当前世界政治惊人地熟悉,提出的世界政局时事问题连斯诺都无法回答。5、自如与斯诺谈论共产党的政策及抗日战争\n斯诺弹幕(评价):\n\n\n附带说一句,虽然政府军飞机常常在红军前线扔传单,悬赏五万到十万元要缉拿彭德怀,不论死擒活捉,但是他的司令部门外只有一个哨兵站岗,他在街上走时也不带警卫。我在那里的时候,看到有成千上万张传单空投下来要悬赏缉拿他、徐海东、毛泽东。彭德怀下令要保存这些传单。这些传单都是单面印的,当时红军缺纸,就用空白的一面来印红军的宣传品。我注意到,彭德怀很喜欢孩子,他的身后常常有一群孩子跟着。许多孩子充当勤务员、通讯员、号兵、马夫,作为红军正规部队组织起来,叫做少年先锋队。我常常见到彭德怀和两三个“红小鬼”坐在一起,认真地向他们讲政治和他们个人问题。他很尊重他们。\n彭德怀:斯诺所闻:①童年时在私塾奋起反抗欺负他的地主孩子、老师,将祖母的鸦片烟踢掉。②青年时带领农民攻打囤粮的大地主。③从事谍报工作被抓时不屈服,坚决不招供。④长征中经常步行,把马让给其他同志骑。\n斯诺所见⑤司令部陈设简陋,伙食也很一般,与部下一样。⑥将国民党的悬赏通缉传单收集起来印刷红军宣传品。⑦善于总结战术经验,巧妙运用游击战取得胜利。⑧喜欢孩子,尊重少先队员(红小鬼),将棉衣披给小号手。\n我也打听清楚了门牙是怎么掉的。那是在骑马失事时碰掉的。有一天他骑马在路上驰骋,马蹄碰了一个战士,徐海东拉紧缰绳想看看那个战士有没有受伤。马一受惊,把他撞在一棵树上。两个星期后他苏醒过来时,发现他的门牙已嵌在那棵树上了。\n徐海东:①在学堂回击富家子弟的欺压,参加反对克扣工资的罢工。②为自己的无产阶级出身感到自豪,笑称自己是“苦力”。③组织湖北第一支“工农军队”。④带领红军轻松攻克预旺县。⑤他是国民党重金悬赏的中共军事领导人。⑥因救战士掉门牙。\n朱德爱护他的部下是天下闻名的。自从担任全军统帅以后,他的生活和穿着都跟普通士兵一样,同甘共苦,早期常常赤脚走路,整整一个冬天以南瓜充饥,另外一个冬天则以牦牛肉当饭,从来不叫苦,很少生病。他们说,他喜欢在营地里转,同弟兄们坐在一起,讲故事,同他们一起打球。他乒乓球打得很好,篮球打个“不厌”。军队里任何一个战士都可以直接向总司令告状——而且也常常这样做。朱德向弟兄们讲话往往脱下他的帽子。在长征途中,他把马让给走累了的同志骑,自己却大部分步行,似乎不知疲倦。\n“我认为他的基本特点就是天性极端温和”,当别人请他的妻子康克清谈一谈她认为她的丈夫有什么与众不同的性格时,她说道,“第一,他对一切大小事情都十分负责。第二,他喜欢跟一般战斗员生活打成一片,经常和他们谈话。”“朱德对弟兄们说话非常朴实,他们都能听得懂。有时要是他不十分忙,就帮助农民们种庄稼。他常常从山下挑粮食到山上。他非常强健,什么东西都能吃,除了大量辣椒,没有什么特别爱吃的东西,因为他是四川人。他晚上非到十一、二点钟不睡,早晨总是五、六点钟起床。\n朱德:斯诺所闻:①出身佃农,6岁进学,过续给伯父,求学;②参军打仗大大小小几百次,几十次大仗,经历过五次围剿;③定出自习读书计划、熟读政治、经济书籍;④坚持寻找并加入共产党,寻找新的革命道路;⑤积极主动戒脱鸦片烟瘾;\n⑥在长期的作战中形成自己带兵的特殊战术;⑦与战士讲话往往脱下帽子,与部下同甘共苦;⑧生活与穿着和士兵一样;⑨把马给走累的同志骑。\n艺术特色1、高度的真实性,深刻的洞察力①作为纪实性报告文学,具有高度的客观真实性。《红星照耀中国》是纪实性报道作品,具有高度的客观真实性。斯诺采用了“口述实录”的新闻叙事方法,同时,它是斯诺在冒险而艰辛的旅程中实地采访到的第一手资料,是一个冷静的观察家对亲历式采访调查中所见所闻所想的真实记录和客观描述。\n②作品中还蕴含着斯诺周密思虑的见地,渗透着正义的火花和激情。斯诺站在历史的高度,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对新闻事件进行忠于事实、合乎逻辑的分析和判断,得出了令人信服的评价和入木三分的预见性结论,理性的思辨给读者带来更深的思考。\n例题:联系原著,分析斯诺为什么想要和这些苏区的村民交谈?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艺术特色)⑴欺诺想要了解红军受封百姓欢迎和支持的原因。⑵ 通过与与苏区农民交谈能够从更多的角度去了解红军的真实情况,避免因受访者单一导致的以偏概全,使得作品更具有真实性、客观性。\n快速翻阅作品,查找下列文段,联系下文,讨论:作品的结构有何特点?第三篇《在保安》第五章《红军剧社》最后一段第八篇《同红军在一起》第一章《“真正的”红军》最后一段第八篇《同红军在一起》第五章《红军战士的生活》最后一段第十篇《战争与和平》第三章《实践中的统一战线》最后一段第十一篇《回到保安》第二章《保安的生活》最后一段【明确】:作者借鉴中国古典小说的章回结构,以一章集中写一个人物或一个事件,有时在一章结束时,用类似“且听下回分解”的悬念方式引入下一章,环环相扣。\n2.结构独特,善设悬念①章回体形式斯诺借鉴中国古典小说的章回结构。以一章或一回集中写一个人物或一个事件,逐一展现四个月中所经历的见闻。在一章或一回结束时,用类似“且听下回分解”的悬念方式引入下一个章回,环环相扣,将对多个单人的采访组合成群体形象,将多个单一事件连缀成整体报道。\n②层层设置悬念作者极善设置悬念,以替读者揭开谜底的方式叙述。对于红色中国的各种疑虑;在行文中还穿插了各种打破以往臆想的经历。在故事的主人公本身就充满神秘感的前提下,这种叙述方式更令人兴趣大增。\n1、作者在作品的开篇中罗列的一系列问题有什么样的作用?(艺术特色)⑴作者以这一系列问题设置悬念,以替读者揭开谜底的方式叙述,吸引读者的兴趣。⑵这些问题为下文作者进行采访奠定了基础,作者采访就是围绕这一些列问题展开。\n3、以小见大,材料的组织、裁剪巧妙①擅用特写。将生活细节、采访中的趣味性情节以及场景等用特写镜头放大,以强烈的视觉感呈现在读者眼前。这种特写镜头有对于人物的描写,如对毛泽东、周恩来、徐特立、爱整洁的“红小鬼”等外形、情态的描写,通过细节描写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在精神世界和心理活动。例如斯诺同边区“红小鬼”和红军战士的交谈,常常运用对话的方式实录,间以神情、姿态的描述,这一个个特写镜头,使读者感觉历历在目。\n②精巧设计组织材料通过新颖的、故事性强的叙述,把陕甘宁边区生活描绘得亲切生动起来,一个个特定和具体的画面,反映出更真实、更宏大的感人现实。比如小脚老太太坚持杀鸡招待客人时与同伴的应答,使人读来倍感亲切。\n选段中的叙事就有什么样的特点,试分析之。(艺术特色)选文在记叙红军长征时采用了小说的笔法,使得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选文先描述了国民党军队在地势上的优越,继而写了红军渡江的困难,让人替红军的命运担忧。但很快作者又宕开一笔,写红军神不知过不觉解除国民党驻军的武装,巧妙骗过敌人顺利渡江。可谓是曲折迂回,读来兴味盎然。\n4、个性鲜明、真实可感的人物形象①斯诺尽力捕捉对象的特点,大量采用白描、细节、对话等灵活的表现方法,对人物的穿着打扮、动作、神态进行细致的描绘,将人物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而前。\n②斯诺在书中用细腻的笔触写到了几乎所有的红军将领:气度恢宏、学识渊博的毛泽东,温文尔雅、谈吐不凡的周恩来,健壮如虎、疾恶如仇的贺龙,德高望重、老态龙钟的徐特立,信仰坚定、热情真诚的徐海东……这些传奇式的人物个性鲜明,令读者过目难忘。\n1.试分析作者采取了哪些方法来塑造周恩来的这一人物形象。(艺术特色)⑴运用外貌描写来彰显周恩来独特而吸引人的气质;⑵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凸显周恩来的性格特点,将作者心中的“狂热分子”与眼前“安详”、“深思熟虑”的周恩来进行对比。⑶通过乡间漫步这一细节描写来塑造周恩来平易近人、充满活力的形象。\n2.试分析选文中作者将巴莱托与毛泽东比较的用意。(内容理解、艺术特色)⑴作者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将巴莱特与毛泽东进行对比,凸显了毛泽东不拘小节、质朴自然的性格特点。⑵这一对比还从侧面反映出了苏区当时环境恶劣、条件艰苦。⑶同时这一对比符合毛泽东作为农民出身的领导者的特点,使得人物形象和叙述的作品更加真实可信,符合纪实性作品的要求和特点。\n3.作者是怎样表现朱德这一人物形象的?(艺术特色)作者在塑造朱德这一人物形象时主要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作者没有直接时朱德进行描写,而是通过他身边的战友、妻子的讲述来表现他的性格特点。在不同人的讲述下,朱德的形象逐渐变得丰满而立体。\n从字面上讲起来,这一本书是我写的。这是真的。可是从最实际主义的意义来讲,这些故事却是中国革命青年们所创造,所写下的。.\n这一本书的一大部分也不是我写的,而是毛泽东、彭德怀、周恩来、林伯渠、徐海东、徐特立、林彪这些人——他们的斗争生活就是本书描写的对象——所口述的。此外还有毛泽东、彭德怀等人所作的长篇谈话,用春水一般清澈的言辞,解释中国革命的原因和目的。\n还有几十篇和无名的红色战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所作的对话,从这些对话里面,读者可以约略窥知使他们成为不可征服的那种精神,那种力量,那种欲望,那种热情。——凡是这些,断不是一个作家所能创造出来的。这些是人类历史本身的丰富而灿烂的精华。——《一九三八年年中译本作者序》\n作业阅读全文,继续解谜\n感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