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学 > 科学 > 小学科学粤教粤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机械好帮手》教案(共7课)(2022版).doc

小学科学粤教粤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机械好帮手》教案(共7课)(2022版).doc

docx 2022-09-04 09:00:04 11页
剩余9页未读,查看更多需下载
第二单元机械好帮手7.常用的工具【教材分析】“常用的工具”是《科学》六年级上册第2单元“机械好帮手”中的第1课。作为单元第1课,本课内容选取学生熟悉的场景入手,引导学生发现和思考人们使用工具完成工作的问题。然后在通过观察和操作几种常见的工具,进一步认识到工具虽然各有不同,但有可能具有相同的工作原理,为进一步学习各种类型的工具做出铺垫。所以整体上讲本单元结构是先总后分,首先是初步的认识并引起思考,再分门别类一样样展开探究学习。本课共三个活动,分别为:活动1“找帮手”,内容为用螺丝刀拧螺丝,目的是让学生体会使用工具对完成工作的帮助。活动2“常用工具的使用”,内容是观察并试用几种常用的工具,了解它们的使用方法。目的是让学生认识不同的工具结构和使用方法不同,但它们的作用原理可能相同或相似的。最后,教材安排了一个实践活动,内容为调整桌椅高度,让学生选择适合的工具调整桌椅的高度。学生学习使用工具解决实际问题,达到课标要求学的以致用的目标。【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对科学学习的过程比较熟悉,也掌握了一些科学探究的方法,能够顺利完成本课学习任务。本课主要内容是了解常见的工具,并通过活动认识工具的作用及使用方法。六年级的学生在家里也会承担一定的家务劳动,有些工具他们是会使用的,但也有些工具,如钢丝钳,很多学生,特别是女生是不会使用的。但由于这些工具本身的使用方法并不复杂,所以即便学生之前没有使用过,但也会见过其他人使用。所以,在体验活动中应该会很快上手。【教学目标】1.知道完成某些任务需要特定的工具。2.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常见工具的基本结构和功能。3.能初步掌握一些常用工具的使用。4.对常用工具在使用中涉及的科学道理产生疑问和探究的兴趣。5.体会到工具延伸和增强了人类的能力。【教学重点】了解常用工具的使用方法。【教学难点】认识常见工具的结构和功能特点。【教学准备】[教具]教学课件、螺丝刀、螺丝钉、木板、钢丝钳、牙签、扳手、镊子螺丝(螺母)、其他一些常用工具。[学具]螺丝刀、螺丝钉、木板、钢丝钳、牙签、扳手、镊子螺丝(螺母)、其他一些常用工具若干、学生活动手册等。【教学过程】(一)任务驱动媒体:出示本课课题与驱动情境。问题:适合起螺丝钉的工具是哪种?讨论:学生提出自己看法(用螺丝刀),并进一步讨论人们利用工具完成工作的例子。(二)活动探究(1)活动1:找帮手体验:让学生徒手和借助螺丝刀两种方式拧螺丝钉。交流:学生汇报使用工具的体会,鼓励学生举出更多的人使用工具解决问题的例子。讨论:展示活动手册第7页第一题内容,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讨论。小结:我们可以使用钢丝钳拧铁丝、开瓶器开瓶盖、剪刀剪纸等。这些任务一般都无法徒手完成,需要借助工具。使用工具对人们工作的帮助是很大的。(2)活动2:常用工具的使用媒体:展示羊角锤、钢丝钳、滑轮、扳手、刨笔刀、镊子等工具的照片及实物。任务:每组11观察一种工具,了解其结构,再找出它们发挥功能作用的部位。汇报:分组汇报之间的观察结果,可以通过演示来展现某种工具的功能。其他组的同学评价并提出意见。小结:归纳各组的汇报,教师小结这几种工具的结构功能和正确使用方法、安全注意事项。演示:用羊角锤钉钉子和拔钉子(学生记录在活动手册上)。实验:按组分发牙签、螺丝(螺母)等材料,要求分组活动,学习使用钢丝钳、扳手、镊子这三种工具。教师巡视指导,监督安全。小结:各种工具起的作用不同,但它们的作用原理可能相同或相似。(3)实践:调整桌椅高度任务:到了六年级,学生身高增加迅速。原本高度合适的桌椅,很多都已经不合适了。根据教室里桌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工具调整桌椅的高度。讨论:教师根据前面的练习,提出使用哪种工具调整桌椅高度(扳手)。演示:请两位同学上台演示如何调整椅子的高度,其他同学观察他们的操作过程,并提出意见。任务:课后回家寻找合适的工具,在利用放学或其他时间为班级的桌椅调整高度。(4)回顾小结问题:今天大家有哪些收获呢?小结:学生回答,教师小结。【教学后记】8.巧用小棒【教材分析】“巧用小棒”是《科学》六年级上册第2单元“机械好帮手”中的第2课。是开始分别研究不同类型简单机械类工具的开始。小撬棒属于杠杆类工具,是常见的简单机械类工具。本课共由3个活动组成。活动1“开罐盖”是由驱动问题引出的任务。这个任务源于生活,有很强的操作性。活动通过学生完成开罐的任务,并对任务过程进行绘图,引出支点作用的研究。活动2“罐子边缘的作用”用模拟实验完成支点作用的研究后,学生再结合小撬棒的例子学习杠杆的概念。活动3“认识杠杆类工具”中,学生通过判断杠杆三个作用点,巩固本节课有关杠杆的学习。【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对科学学习的过程比较熟悉,也掌握了一些科学探究的方法,能够顺利完成本课学习任务。他们对于打开罐盖的方法是有生活经验的,但对于其中的科学道理并没有认真思考过。本课引导学生科学分析小棒翘起罐盖过程中的用力、受力及罐子边缘的作用。学生是可以完成任务并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出正确的结论。在此基础上,学生进一步接受杠杆的概念就会水到渠成。【教学目标】1.认识到工具能够方便人们完成工作。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杠杆的作用。3.了解杠杆的主要特征,知道杠杆是一种常见的简单机械。4.体会到杠杆类工具的应用非常广泛,能给予人们很大的帮助。11【教学重点】掌握杠杆的概念。【教学难点】判断实例中杠杆的三个作用点。【教学准备】[教具]书本、小铁棒、螺丝刀、螺丝钉、教学课件。[学具]小铁棒、螺丝刀、螺丝钉、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一)任务驱动媒体:出示本课课题与驱动情境。问题:徒手很难打开饼干罐的盖子,有什么办法?讨论:学生提出自己想法(用小棒去撬等)。(二)活动探究(1)活动1:开罐盖问题:分组动手打开饼干罐,先徒手试试,再用小铁棒试试。注意:①体会用不用工具时的差异。②把开盖的过程画下了,并用箭头表示手的用力方向和盖子被打开的方向。实验:学生分组活动,记录实验结果,教师巡视。交流:实验完毕,组织学生分组汇报。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汇报的共同之处。思考:所有小组都用同样的方法:就是把小铁棒搁在罐沿上撬。请问可不可以不靠着罐沿,直接用小棒撬起盖子?(2)活动2:罐子边缘的作用问题:上面的活动,我们关注到罐子边缘,大家认为这个罐子边缘在开盖过程中,发挥了什么作用呢?交流:学生回答。媒体:介绍实验方法。实验:学生分组活动,记录实验结果,教师巡视。汇报:实验完毕,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汇报。小结:根据大家的汇报,我们一致认为,罐子边缘的作用很大,是决定性的。教师:其实小铁钉在刚才开盖子的过程中就变成的一种简单机械叫:杠杆。教师(课件)出示杠杆的概念和三个重要的点,组织学生阅读。(3)活动3:认识杠杆类工具教师:杠杆类的工具很多,它们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在工作时都有三个重要的点。例如:剪刀、羊角锤,课件展示它们的工作过程及三点位置。教师:这里还有很多杠杆类的工具,请大家判断它们的三个重要的点在哪里?用彩色笔标出来。红色代表动力点、绿色代表支点、蓝色代表阻力点。学生开始观察、标注。实验完毕,组织学生展示交流。(4)回顾小结教师:今天大家有哪些收获呢?学生回答,教师小结。【教学后记】119.好用的钳子【教材分析】“好用的钳子”是《科学》六年级上册第2单元“机械好帮手”的第3课,教材由两个活动构成。活动1“它们都能省力吗”是利用模拟实验来研究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与传统的研究方式不同,本课没有使用杠杆尺作为杠杆特点的量化研究工具,而是从实际生活中来,用模拟实例的方式,让学生去体会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的不同。更重要的是通过体会去发现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对我们都是有用的。这样的处理不仅减低了难度,而且更贴近生活实际,符合本单元的设计定位。活动2“延长的手臂”,本活动是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杠杆能省力,这个容易理解。但不省力甚至费力的杠杆类工具,人们为什么要制造呢?是本活动的目的指向,不仅具有科学研究的意义,更具有生活实践的意义。可以充分反映本课及本单元设计的根本立足点,以“用”为核心。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习简单机械类工具机械道理及人们利用这些道理做出的设计。【学情分析】在前一课,学生初步认识了杠杆类工具,对杠杆类工具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但学生对生活中杠杆类工具的省力情况及应用原理并不清楚。这也是本节课教学需要着重考虑的地方,需要老师花费更多的时间去指导。【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体会杠杆类工具有的能省力,有的能让人工作更加方便。2.能用实验模拟工具的工作方式,知道完成不同任务需要不同工具。3.能使用杠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认识杠杆的作用,对不同类型杠杆的比较和分析。【教学难点】找出不同杠杆的三个作用点和判断其是否省力。【教学准备】[演示]杆秤、实验记录表、教学课件等。[分组]钢丝钳、食品钳、尺子、铅笔、小棒、书本、橡皮擦、瓦楞纸片、报纸团、学生活动手册等。【教学过程】(一)任务驱动生活情境:在超市的五金工具柜,主题人物分别拿着钢丝钳和食品钳。产生问题:这些钳子能让我们夹东西时更省力吗?驱动任务:比较研究两种不同杠杆类工具的特点。(二)活动探究(1)活动1:它们都能省力吗任务:找出钢丝钳和食品钳的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的位置。分析:比较这两种钳子的支点到动力点、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有什么不同。讨论:这两种工具都能省力吗?模拟实验:①用书本代替重物,用小棒代替杠杆,再用塑料块代替支点。②通过改变杠杆支点位置,分别把塑料块放在不同的位置尝试撬起书本,看是否都能把书本轻易撬起来,反复实验加深体验。分析:两个对比实验分别模拟了哪种工具?小组实验:通过改变杠杆支点位置,分别模拟钢丝钳和食品钳的工作状态,体验手指用力的感觉。支点与动力点的距离支点与阻力点的距离手指用力的感觉较远较近较近较远交流:这两种工具都能省力吗?为什么?11小结:只有钢丝钳能省力。(2)活动2:延长的手臂问题:像食品钳那样的杠杆类工具不能省力,人们为什么还要制作和使用它们呢?实验:用瓦楞纸片、报纸团等物体模拟糕点、面包,再分别用钢丝钳和食品钳夹取这些物体。体会哪种工具使用起来更方便。讨论:不省力甚至费力的杠杆类工具有没有用?最大的用途是什么?小结:延长了我们的手臂,扩大了移动距离,让人们工作更方便。思考:如果用食品钳夹钉子,能夹得紧吗?举例:类似的例子还有钓鱼竿、扫把、筷子、镊子、刀剑棒等武器……讨论:人们设计制作杠杆类工具时会考虑哪些方面的因素?汇报:学生汇报对两类杠杆的特点认识,说说人们从实际需求出发应用杠杆原理制作工具的体会。讨论:分析活动手册第2题的例子,判断这些例子是费力还是省力?说说为什么?小结:船桨、镊子、抽油机是不省力的,刹车把手是省力的。(三)拓展出示杆秤,俗话说:“秤砣虽小,能压千斤”。今天老师就带了一把杆秤来,请大家来说一说,为什么杆秤的秤砣这么小,却可以“压住”这么重的重物。请学生从杠杆的三点之间的关系说一说。【教学后记】10.方便的手轮【教材分析】“方便的手轮”是《科学》六年级上册第2单元“机械好帮手”的第4课。主要通过身边的实例来学习轮轴。本课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通过实验研究轮轴的原理,二是找找身边的轮轴应用。活动1“轮和轴的转动”要研究轮轴的作用,先认识轮轴的结构。活动开始就在课文中阐明方向盘、阀门一样都是通过转动来工作的。一方面表明了它们有关联,另一方面强调了转动。接下来本活动分了两个步骤:①要求学生观察手轮和方向盘手柄在结构上有什么相同的特征,目的是引导学生发现轮轴是由轮和轴组成。再让学生观察拆下来的水龙头手柄,并通过观察和动手尝试发现手柄和轴是一起转动。但这里并不出现轮轴的概念,只要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它们手握部分都是一个大轮,中心连着根轴就可以了。②研究轮轴的作用,采用模拟实验探究。因为实验材料是一个大轮和一个小轮,所以实验前一定要先根据前面活动的观察结果,出示轮轴的概念。强调大轮是轮,小轮是轴,由此实验装置就有了来由,实验方法也有了依据。活动2“找找身边的轮轴”,本活动的目的是通过观察活动认识更多的轮轴类工具,认识轮轴应用得非常广泛。【学情分析】轮轴机械在生活中应用广泛,但对学生而言,轮轴是一个新的简单机械,对轮轴的概念和省力现象的理性分析也是缺乏的。同时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独立探究的能力,会利用观察、实验所获的证据来解释所探究的问题。本课关于轮轴是否省力,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数据分析认识轮轴的本质,同时激发他们去寻找生活中属于轮轴的简单机械。【教学目标】1.知道轮轴是一种简单机械。112.通过观察手轮、手柄等了解轮轴的结构特点。3.通过轮轴实验,了解人们利用手轮、方向盘等工具完成某些任务的意义。4.体会使用轮轴等简单机械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的帮助和便利。【教学重点】了解轮轴结构,探究轮轴用力的特点。【教学难点】通过对比实验数据,分析探究轮轴用力的特点。【教学准备】[教具]螺丝刀、水龙头、绳子、轮轴装置、教学课件等。[学具]螺丝刀、水龙头、绳子、轮轴装置、学生活动手册等。【教学过程】(一)任务驱动生活情境:主题人物在楼下自来水管道上看到一列阀门手轮很像小方向盘。产生问题:这些小轮子转动和方向盘一样吗?驱动任务:探究手轮(轮轴)的作用。(二)活动探究(1)活动1:轮和轴的转动问题:阀门上的这些红色的小轮子有什么用?活动:学生观察并描述手轮、方向盘和螺丝刀的手柄在结构上有什么相同的特征。交流:都是由轮和轴组成。问题:手柄转动时阀门上的轴也会一起转动吗?操作:让学生观察拆下来的水龙头手柄,并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发现手柄和轴是一起转动的。交流:手握部分是一个大轮,中心连着根轴,手柄和轴是一起转动的。小结:轮轴结构的特点像方向盘、阀门手轮这样由轮和轴组成,并且轮和轴能一起转动的简单机械,就是轮轴。问题:轮轴有什么作用呢?媒体:轮轴实验装置。问题:哪部分是轮?哪部分是轴?讨论:学生分析交流。媒体:①先复习一下测力计的使用方法。②拉绳子的时候,测力计用力的方向应该向上,和提起重物方向保持一致。实验:对比直接提起重物和用大轮转动提起小轮上的重物,分别用了多大的力。实验要求做三遍,记录数据,并通过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汇报:分组汇报实验数据,交流实验结论。小结:通过转动大轮提起挂在小轮上的重物比较省力。问题:如果是转动小轮提起大轮上的重物,会是怎样的结果呢?实验:通过转动小轮提起挂在大轮上的重物,重复做几次,最后比较数据,得出结论。小结:通过转动小轮提起挂在大轮上的重物比较费力。讨论:活动手册第2题,要打开阀门,装上图上哪种手轮更加省力?为什么?交流:学生根据本课知识发表意见。小结:轴不变,轮越大越省力,因为轮越大相当于杠杆中动力臂越大。(2)活动2:找找身边的轮轴问题:在生产和生活中,你们还能见到哪些轮轴类工具呢?讨论:门的把手和螺丝刀是轮轴吗?哪部分是轮?哪部分是轴?交流:门的把手是轮轴,外面较粗的是轮,里面较细的是轴。螺丝刀也是轮轴,螺丝刀的柄部为轮,金属刀部分为轴。(三)拓展生活中的轮轴还有很多,同学们可以去找一找,并思考这些轮轴帮助我们解决了哪些问题。【教学后记】1111.晾衣架上的小轮【教材分析】“晾衣架上的小轮”是《科学》六年级上册第2单元“机械好帮手”的第5课,主要研究滑轮的科学。研究的内容主要是滑轮的应用,不要求进行滑轮的受力分析研究。教材由两个活动构成。活动1“提起重物的轮子”,本活动首先明确滑轮的定义,再遵循先动脑后动手的原则,让学生在活动手册上动手画一画滑轮提起重物的连线图。由于图形上滑轮、重物和手的位置已经画好,学生只需要连上线。提示已经非常明显,所以学生应该能够顺利完成任务。接下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连线图组装滑轮提起重物的任务就比较容易完成。活动2“做‘起重机’”,本活动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践认识滑轮组,有条件可以鼓励学生利用滑轮组进一步组装一个小吊车。再用滑轮组吊起重物,从中体会用滑轮组和单独用滑轮的不同。【学情分析】在前面几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杠杆与轮轴两种机械的学习过程,对简单机械的学习方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经历,知道可以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机械是否可以省力,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学校里每周都要进行升旗仪式,这是学生们非常熟悉的生活场景。由于定滑轮的位置较高,真正看清的学生不多,所以学生并不太了解滑轮的作用。在生产中,动滑轮和定滑轮常组合在一起应用于起重机、吊车等机械,但学生对这一类大型机械的认识也比较缺乏。滑轮组的组装难度比较大,但六年级的学生还是可以成功的。【教学目标】1.知道滑轮是一种简单机械。2.知道滑轮可以提起重物,常应用在起重机等机械上。3.能完成滑轮和滑轮组的组装。4.体会到滑轮使人们工作更加方便。【教学重点】完成滑轮及滑轮组的组装。【教学难点】通过实验体会使用不同滑轮的效果不同。【教学准备】[教具]铁架台、滑轮、钩码、绳子、实验记录表、教学课件等。[学具]铁架台、滑轮、钩码、绳子、实验记录表、学生活动手册等。【教学过程】(一)任务驱动生活情境:主题人物在用晾衣架晒衣服,发现晾衣架能把衣服升高。问题:(晾衣架上)那些小轮子起了很大作用吗?驱动任务:这些小轮子为什么会发挥这么重要的作用?(二)活动探究(1)活动1:提起重物的轮子活动:观察滑轮,说一说它们结构上有什么特点?交流:滑轮有轮、轴和凹槽。问题:滑轮是怎样吊起重物的?尝试组装一个能吊起重物的滑轮,有几种办法呢?交流:按活动手册指引,先在图中把滑轮两边的绳子补充完整,再进行交流。小结:根据学生的交流归纳,组装滑轮提起重物有两种方法。方法一:①把滑轮固定在铁架台上。②绳子的一端挂住钩码。③用手往下拉绳子,观察钩码是否被提起。方法二:①绳子的一端固定在铁架台上。②绳子绕过滑轮,滑轮上挂住钩码。③用手向上拉绳子,观察钩码是否被提起。实验:用实验材料组装滑轮,记录实验现象,验证是否成功提起重物。11组装方法重物能否被提起滑轮是否随重物一起移动图1图2我们的发现:交流:根据实验现象交流实验结果。问题:两种滑轮在使用中有什么不同?交流: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小结:利用滑轮能够提起重物。定滑轮固定在一个地方,不能随着重物的移动而移动,能改变用力的方向;动滑轮不固定,可以随着重物的移动而移动,不能改变用力的方向。(2)活动2:做“起重机”媒体:出示起重机、吊车等照片。教师介绍:为了更好得运用滑轮,人们常常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起来使用。任务:学生观察滑轮组图片,尝试动手组装滑轮组。实验:分组尝试使用两个滑轮组装成的滑轮组提起重物。汇报:学生汇报自己小组组装滑轮组的情况。交流:使用滑轮组与一个滑轮提起重物有什么不同体验?(三)拓展任务:找一找身边有没有其他需要提升重物的地方。设计一个利用滑轮的装置,并画出简图。【教学后记】12.适合的坡度【教材分析】“适合的坡度”是《科学》六年级上册第2单元“机械好帮手”的第6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杠杆、轮轴、滑轮等简单机械,对简单机械的作用已有所了解。本节课要研究斜面,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情境再现:“走缓坡好,还是走陡坡好?”引出驱动任务:缓坡和陡坡各有什么特点呢?活动1“缓坡和陡坡”,本活动要求学生设计方案,这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应该不难。方案设计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是拉力的比较,另一方面是上坡时间的比较。活动手册提供了实验记录表,需要学生加以完善。所以本活动除了要完成缓坡、陡坡的特点研究,更加重要的是训练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活动2“各种各样的斜面”,本活动是对斜面应用的更多了解和认识,重点是观察常见的斜面:台阶、楼梯、盘山公路及螺丝等都是斜面。【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探究能力,能够结合材料设计简单的实验。基于之前学习其他简单机械的基础,学生能主动探究,并在探究中熟练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教学目标】1.知道斜面是常见的简单机械。2.知道斜面可以省力,不同坡度的斜面省力程度不同。3.能设计实验探究不同斜面的特点和作用,并尝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4.体会到以人为本是进行工具设计的重要原则。【教学重点】通过对比实验发现使用缓坡比陡坡省力,使用陡坡比缓坡节约时间。【教学难点】如何将斜面原理运用到生活中去。11【教学准备】[教具]搭斜面的平木板、方块、钩码、测力计、小车、秒表、实验记录表、教学课件等。[学具]搭斜面的平木板、方块、钩码、测力计、小车、秒表、实验记录表、学生活动手册等。【教学过程】(一)任务驱动生活情境:主题人物背着包准备过人行天桥,天桥有缓坡和陡坡,主题人物不知道应该选哪个坡行走。问题:走缓坡好,还是走陡坡好?驱动任务:缓坡和陡坡各有什么特点呢?(二)活动探究(1)活动1:缓坡和陡坡问题:直接提起重物和用斜面提起重物,哪个更省力?交流:学生达成共识,斜面更省力。猜想:通过缓坡和陡坡把重物移动到相同的高度,哪一个更省力?任务:设计实验来研究。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方案交流:通过交流进行改良并确定最终方案。媒体:出示实验记录单,明确实验要求。活动:学生进行分组实验。交流:学生根据所得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交流。小结:使用缓坡比陡坡省力。问题:通过缓坡和陡坡把重物提升到相同的高度,哪一个更能节约时间?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方案。活动:进行分组实验。交流:学生根据所得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交流。小结:使用陡坡比缓坡更省时。讨论:天桥有缓坡和陡坡,应该走哪一个呢?为什么天桥要设计长短不同的斜坡?汇报:学生的回答可能不同,只要有道理,都应该被肯定。小结:为了满足人们不同的需要,工程师是以人为本的理念设计了缓坡和陡坡。(2)活动2:各种各样的斜面媒体:出示盘山公路图片。问题:数学中有两点一线直线最短,为何不直接修建一条笔直通向山顶的道路,而是修建成盘山公路蜿蜒而上?交流:学生用斜面原理解释问题。媒体:出示图片,两个粗细一样的螺丝钉,一个螺纹较密,一个较疏。提问:这两个螺丝钉,哪个转进去的时候省力?为什么?交流:螺纹较密的省力,因为坡度越小越省力。小结:盘山公路、螺纹都是变形的斜面。(三)拓展实践:测量坡度。媒体:指导学生用三角板、量角器、细绳制作一个简易坡度计。任务:用简易坡度计测量身边用途不同的斜坡。了解斜坡用途与坡度之间的关系。活动:学生课后开展测量活动。【教学后记】1113.传动的齿轮【教材分析】“传动的齿轮”是《科学》六年级上册第2单元“机械好帮手”的第7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几种简单机械类工具,对简单机械的运用已有所了解。本节课要研究齿轮传动的特点,相对前面一些课的实验探究,更加接近与动手实践活动。难度不高,学生比较容易完成。活动1“大齿轮和小齿轮”,本活动仅仅认识齿轮的传动作用即可。为了达成目的,本活动提出两个有层次的任务,先是通过实验观察2个大小不同的齿轮传动的特点,即:转动大齿轮,小齿轮反向更快速地转动;转动小齿轮,大齿轮反向更慢速地转动。然后再提出一个有点难度的任务:如果顺时针转动一个齿轮,让另外一个齿轮顺时针更快地转动,应该这么做?要求学生先思考,提出设想,再动手验证。活动2“其他的机械传动方式”,本活动的目的让学生了解常见的机械传动方式:齿轮传动、链传动和带传动。此外,配合活动手册的内容,本课还可以开展制作古代机械模型的活动。这个活动的展示和评价可以新开一个课时,所以本课最多使用两个课时。【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思维方式也初步由具体转变为抽象。通过近一个单元的学习,学生能认识到不同的机械具有不同的结构和功能,能主动探究,用实验的方法对简单机械的特点和作用进行研究,能够结合材料设计简单的实验,并在探究中熟练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对于齿轮的传动研究,学生小时候玩玩具的经验会对本课的活动开展有较大的帮助。学生都能够很好地完成本课的活动。【教学目标】1.知道齿轮可以传动。2.能通过实验了解齿轮传动的特点。3.能通过观察发现一些机械传动的例子。4.体会到工程师根据科学原理设计实际应用的产品,给人类生活带来方便和舒适。【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知道齿轮可以改变运动的方向和速度。【教学难点】理解齿轮传动的特点。【教学准备】[教具]大小不同的齿轮、齿轮装置、实验记录表、教学课件等。[学具]大小不同的齿轮、齿轮装置、实验记录表、学生活动手册等。【教学过程】(一)任务驱动生活情境:主题人物准备给玩具四驱车换齿轮。问题:换了齿轮,四驱车会更快吗?驱动任务:齿轮是怎样改变运动的速度的?(二)活动探究(1)活动1:大齿轮和小齿轮媒体:大小两个齿轮,观察像这样的轮子有什么特点?交流:有齿、有槽、能紧密咬合……任务:利用材料组装齿轮,观察大小齿轮运动的方向和速度。媒体:出示图片和实验记录单。活动:学生开展齿轮传动特点的探究。交流:根据实验观察到的情况交流齿轮传动的特点。小结:转动大齿轮,小齿轮反向更快速地转动;转动小齿轮,大齿轮反向更慢速地转动,齿轮能够改变速度和方向。问题:如果齿轮1顺时针快速转动,那么齿轮3的转动方向和速度应该怎样的?在图中用箭头标出3个齿轮的转动方向。实验:探究3个齿轮转动的方向和速度。交流:齿轮1顺时针快速转动,齿轮2逆时针慢速转动,齿轮3顺时针快速转动,11齿轮1和齿轮3的方向和速度相同。问题:如果顺时针转动一个齿轮,让另外一个齿轮顺时针更快地转动,应该这么做?讨论:学生提出各种设想。交流:学生可能会提出多种组装方式:大-中-小、大-中-中、大-小-小、中-中-小、大-中-中-小-小、中-小-中,等等。实验:学生根据交流选择认为可行的方案进行探究。交流:展示大-中-小、大-中-中、大-小-小等多种形式都能顺时针转动一个齿轮,让另外一个齿轮顺时针更快地转动。小结:多个齿轮链接时它们转动的方向是顺时针、逆时针、顺时针、逆时针……(2)活动2:其他的机械传动方式媒体:出示钟表、洗衣机、汽车等传动装置图片,播放带传动、链传动例子的视频。问题:找找身边有哪些传动装置?观察它们的工作方式,并进行描述。交流:生活中其他的机械传动实例。(三)拓展(制作、展示和评价环节,可以第二节课进行)媒体:出示几种我国古代机械的图片,介绍这些机械的用途。交流:分组讨论不同的古代机械上运用了哪些简单机械的原理。汇报:学生汇报。任务:模仿一种古代农业机械,用常见材料设计并制作一个机械模型。媒体:展示一个制作好的模型照片。设计:学生分组设计,填写学生活动手册,交流设计图。制作:学生准备材料和工具,按照设计图制作古代机械模型。展示和评价:班内展示,学生互评各自的模型。【教学后记】1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