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初中 > 语文 > 1 春教案(部编七上语文)

1 春教案(部编七上语文)

docx 2022-09-04 09:00:12 14页
剩余12页未读,查看更多需下载
1春【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重音和停连。2.品读优美的句、段,积累语言。3.了解写景散文的基本特点,深入学习比喻修辞手法。4.激发想象,体会文中优美的情境。【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①揣摩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句,体会作者语言表达的巧妙。②结合课文实例,学习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2.教学难点:体会语言中蕴含的感情,领悟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热爱春天,赞美春天”的思想感情。【课前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有关春天的图片与资料。【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品,能流畅地朗读并背诵全文,理清文章思路。2.学习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描写景物的方法;理解寓情于景的写法。3.感悟作者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同学们,这幅图是哪个季节的景物?(出示课件1)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了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那么朱自清又是怎样描绘春天的呢?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寻找春的美。教师板书课题:1春(出示课件3)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n(1)走近作者教师讲解:教师出示课件,补充学生预习时的不足。预设:(出示课件5)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改名自清,字佩弦。散文家、诗人、学者。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欧游杂记》《背影》《你我》,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他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散文代表作有《匆匆》《春》《荷塘月色》《背影》等。(2)知识链接教师讲解:教师出示课件,补充散文基本常识,帮助学生学习本课内容。预设:(出示课件6)写景散文是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这类文章多是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或时间等的变换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到的景物的变化作为全文的脉络。生动的景物描绘,不但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而且可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好地表现主题。(3)写作背景教师讲解:教师出示课件,讲解这课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学生理解本文内容做准备。预设:(出示课件7)本文选自《朱自清全集》第四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略有改动。本文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之间。此时,朱自清在清华大学边任教边研究学问,工作的顺利、家庭生活的和谐等,使他的心境较为平淡恬静,满目的春光把他带入江南美好的境地,因此,他写下了这篇广为传诵的散文名篇。作者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初期创作诗文时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快的情绪。2.预习检查,夯实基础。(1)读一读生字词。(出示课件8)教师提示:注意“酝酿”“巢”“蓑”的读音。\n(2)析一析多音字。(出示课件9、10、11)(3)辨一辨形似字。(出示课件13)(4)解一解词语。(出示课件14、15)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朗润:明亮滋润。赶趟儿:本义是时间赶得上。文中指众多果树争先恐后地开花。酝酿:本指造酒时的发酵过程。文中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繁花:繁茂的花;各种各样的花。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宛转:形容声音抑扬动听。现在多写作“婉转”。黄晕:昏黄,不明亮。花枝招展: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文中比喻姿态优美。教师提示:“花枝招展”这个成语只能用来形容女子。三、新课学习,整体感知(一)朗读课文,体会情感\n教师:本文要求同学们通过朗读,体会文章蕴含的情感。朗读指导:(出示课件16)大声朗读课文,声音响亮,把握速度和节奏;发音吐字准确清晰,力求顺畅流利;全身心投入,有充沛的感情,将文章的情感读出来;注意文中语句的重音和停连。(重音,是对一句话中需要强调的词语加以重读,以引起听者的注意;停连,指朗读语流的停顿和连接。)(二)朗读课文,思考问题读完课文,寻找文章的画面美,并思考下列问题:1.文中具体描绘了哪几幅春景图?(出示课件17)教师出示课件,展示图片,让学生依据图片回答图景。(出示课件18)2.这五幅春景图分别美在哪里?你能为喜欢的画面配上一句古诗吗?(出示课件19)预设1:春风图。这是一幅轻柔温暖的画面。可配“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句古诗。预设2:春花图。这是一幅鲜花盛开的画面,色彩明丽。可配“乱花渐欲迷人眼”这句古诗。3.同学们,请你们把收集到的关于春花、春草、春风、春雨的诗句,展示一下。(学生交流展示。)预设1:春草(出示课件20)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杜甫《绝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预设2:春花(出示课件2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n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韩翃《寒食》预设3:春风(出示课件22)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预设4:春雨(出示课件23)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徐俯《春游湖》四、细读课文,精读细研(一)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是按照什么结构顺序来描写春的。(出示课件24)教师提示:同学们,我们来分析一下本文的思路,阅读后思考分析。(师生讨论交流。)预设:(出示课件25)(二)第一部分——盼春教师:请同学们大声朗读第1段,并思考下面的问题:(出示课件26)1.在第1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出示课件27)(学生读后分析讨论。)语句出示: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学生1:作者在第1段中作者运用了反复、拟人的修辞手法。学生2:两个“盼望着”语气应该是递进的,表达一种急切而欣喜的“盼望”心情。“春天”本无脚步,是作者想象有的,一上来就传达了一种欢快而热烈的心情。教师补充:反复:反复修辞手法,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词语反复。为凸显某种感情或某种行为,连续两次以上使用同一\n词语,达到强调的目的。词组或句子反复。有时为了表达内容或结构安排的要求,连续两次以上使用同一词组或句子。拟人:拟人修辞手法,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拟人的表达效果:赋予事物以人类的行为特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让读者感到所描写的物体显得更活泼、亲近,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2.为什么只是说春天的脚步近了,而不直接写春天到了,或者春天快到了?(出示课件28)(学生分组讨论。)预设:没说“来了”或“快到了”,只说“近了”,是从春天刚起步说起的。此时春天还没有到,所以一个“近”字非常准确。把春天拟人化,仿佛一个你最喜欢的人在远处向你招手,缓缓向你走来,一种欣喜感油然而生,让人倍感亲切。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已经把本文重点基础知识已经疏通了,了解了本文的思路,以及课文描写的春天的图景,让我们看到春天的魅力。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把握作者的情感,感知作者描绘春天的图景。2.体会作者描写春天的语言。【教学过程】一、复习上课,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读课文感知了文中描绘的美好春景图。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把这美好的春天描绘出来的。二、细读课文,精读细研(一)第二部分——绘春教师:要求学生齐读第2段,并思考下面的问题:(出示课件30)1.请结合具体语句谈谈本段是如何生动形象地描写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景象的。(出示课件31)语句呈现: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学生朗读分析。)\n预设1:这两句运用了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预设2:“一切”一词画出春的轮廓。预设3:“涨”字写出了水“睡醒”的情态,表现了冰融化后春水欢快的情韵。预设4:“红”字写出了太阳“睡醒”的情态,营造了春日融融的意境。2.既然春已经来到了作者面前,为什么他不先从细小的一草一木写起呢?(出示课件32)预设:这一段是对春天的整体描绘。作者着重表现的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生动景象。(二)回顾上节课的五幅春景图,边读边想作者是怎样进行描写的。(出示课件33)教师:要求同学们大声朗读第3段,并思考如下问题:(出示课件34)1.想一想:作者抓住了春草的哪些特点来写?哪些词用得特别好?(出示课件35)教师: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本,在课本上勾画描写春草特点的词语。预设: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学生1:“钻”反映春草富有生命力、“嫩嫩的”表现了春草的质地、“绿绿的”表现了春草的颜色。学生2:“偷偷”二字写出不经意间,小草悄然而出的情态,也表现出作者的惊喜之情。学生3:“园子里,田野里”,“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表明了春草分布广阔,绿满大地。刚才是从一棵小草写它旺盛的生命力,现在又从整片的小草写它们旺盛的生命力。2.为什么作者在描绘春草图时要穿插小孩子的画面呢?(出示课件36)教师:要求学生讨论,然后分析回答。预设:小草和小孩子都处在生命中最富有生气、最活泼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生命力最为旺盛。教师补充:在春草图中,作者将小草的画面和小孩子的画面组合在一起,也就是将两个最富有生命力的景象组合起来,交相辉映,使整个春草图显示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三)下面我们把描写春天的春花图学习一下。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绘春花的?语句呈现1:(出示课件37)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预设:上面画线部分写花朵多。语句呈现2:(出示课件38)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n预设:句中“火”、“霞”、“雪”写花色艳。语句呈现3:(出示课件38)花里带着甜味儿。预设:写花味甜。语句呈现4:(出示课件39)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预设:由眼前的春花想到秋实。语句呈现5:(出示课件39)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预设:写蜂闹蝶舞,从侧面烘托春花的繁密、香味的浓郁。语句呈现6:(出示课件40)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预设:写不仅野花多,而且色彩亮丽。2.作者在描绘春花时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教师:要求学生朗读语句,如何分析回答。语句呈现:(出示课件41)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预设: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桃树、杏树、梨树竞相开放的状态。语句呈现:(出示课件42)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预设: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闹”字写出了蜂喧蝶舞的场面,不仅烘托出花香之浓,花蜜之多,而且使画面具有动感,进一步表现了果树开花的繁荣景象。语句呈现:(出示课件42)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预设: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以形象喻色彩,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花色彩的艳丽。说一说:“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能否调换顺序?(出示课件43)(教师要求学生讨论、然后点名回答。)学生回答:不能。这一句运用排比手法描绘花色的鲜艳、缤纷。句中的三种颜色和前文的“桃树、杏树、梨树”一一对应,所以不能调换顺序。教师补充: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的方法(出示课件44)\n解答此类题,首先,需要明确各种修辞手法的特征;其次,根据每种修辞手法的特征进行辨析;最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使用该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答题模板】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把……比作……(或“把……拟人化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方面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之情。(四)下面我们把春风图学习一下。1.春草和春花都是具体、形象、可感的事物,而春风却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作者怎样去写呢?(出示课件45)(师生共同探讨。)预设:2.读读这部分,找找哪些语句是作者调动感官来写的,说说其好在哪里。(出示课件46)(1)语句呈现:(出示课件47)“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教师:为什么要把春风比成母亲的手,而不比成父亲的手,或其他人的手呢?(学生朗读语句,思考回答。)学生1:触觉。教师提示:母亲的手的普遍特点是温顺柔和,而父亲的手的特点是粗犷刚毅。学生2:因此,“母亲的手”这一比喻从触觉的角度非常巧妙地写出了春风的温暖和柔和,把本来看不到摸不着的风形象化了,让人感到春风的温暖。(2)语句呈现:(出示课件48)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学生朗读语句,思考回答。)学生3:嗅觉。教师:风本来是没有味道的,这里哪来的香味?学生4:这是因为作者通过嗅觉感受到了春风带来的各种气息,写出了春风的香甜和醉人。(3)语句呈现:(出示课件49)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着。\n(学生朗读语句,思考回答。)学生5:听觉。教师:作者是怎样从听觉角度描绘春天的?学生6:作者从听觉角度写了鸟儿“清脆”“宛转”的叫声,牧童“嘹亮”的短笛声,和轻风流水应和着,这是多么动听的春之歌。教师补充:另外,还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鸟儿迎春的欢悦。(五)下面我们学习春雨图。结合文章第6段说说江南春雨的妙处在哪里。(出示课件50)教师:要求同学们朗读本段,然后分析思考回答。预设: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这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这句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在雨里静默着。这句运用了环境描写。(六)下面我们学习迎春图教师:请同学们轻声齐读这一段,思考下列问题:1.“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表示什么意思?(出示课件51)预设:2.“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句有什么含义?(出示课件52)学生1:写春天激励人们把握时机,奋发向上,辛勤劳作。学生2:也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进而要创造美好生活,积极向上的感情。三、课堂小结\n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作者描写了春天的图画,品味了作者描写春天的语言,让我们从中看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第三课时【课时目标】1.学习课文第三部分的写作艺术。2.学习本课的写作艺术。【教学过程】一、回顾上课,导入新课(出示课件53)上节课,我们跟随朱自清先生的脚步,一起领略了他对春天景色全方位的描绘。这节课,我们继续品读这篇美文,再次感受它的语言美和手法美。二、细读课文,精读细研学习第三部分——颂春(出示课件54)教师:要求大声齐读最后三句,说说这三个比喻句抓住了春天的什么特征。(出示课件55)(学生朗读后思考。)语句呈现: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学生回答:新。语句呈现: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学生回答:美。语句呈现: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学生回答:力。二、深读课文,合作探究1.文章结尾三个比喻各自成段,它们的顺序能否颠倒?如果把这三个比喻合为一段,表达效果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学生讨论回答。)语句呈现:(出示课件56)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学生讨论后抢答。)(出示课件57)学生1:三个比喻各成一段,更能强调春的不同的生长过程,抒发作者强烈赞美春天的真挚情感。学生2:如果把这三个比喻合为一段,则层次不明显,表达效果没有这样强烈。\n学生3:娃娃小姑娘青年学生4:分行排列,先后有序,顺序不能颠倒。这三句是按人类的成长顺序来形象地点明春天的成长过程。这个顺序也有力量由小到大、时间从先到后的意思。2.请结合具体语句谈谈本文是如何生动形象地描绘景物的。(出示课件58、59、60)预设1:从多种感官写。如:①“‘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从触觉写风的轻柔。②“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从嗅觉写风的芳香。③“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从听觉写风的悦耳。预设2: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如:①“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②“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①句从正面描写春草充满生机、嫩绿的特点。②句从人的活动侧面烘托上述特点。预设3:虚实结合。如:①“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②“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①句是写眼前实景。②句是写联想、想象到的景色,借以突出花的香味浓郁。二、课堂小结1.这课我们已经学习完了,下面请你们概括本文的主题。(出示课件61)教师:要求一至两名学生归纳,然后教师指正。预设:作者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2.同学们,通过这课的学习,我们有着怎样的感悟呢?(出示课件62)(师生共同讨论,然后教师指正。)预设1:朱自清的《春》描绘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美丽春光,令人陶醉,这是因为作者的笔端饱蘸对春天的热爱之情。正是这种热爱大自然的精神和对山水花草的细致观察,才使作者笔下的景物变得鲜活生动。预设2:读着朱自清的《春》,我们如临春的世界。春,以其特有的隐语,开启我们的希望之门;以其特有的柔性,为我们调好人生温和却不失亮丽的底色。3.我们一起明晰本课的写法,体会它的写作特色。预设1:充满诗情画意,创造出情景交融的境界。(出示课件63)\n作者对春天深沉的赞美之情,不是直抒胸臆地“直说”,而是通过含情的画笔,描绘春天的各种风景画来抒发的,赋予各种景物以鲜明的感情色彩。预设2:结构严密,层次井然中见跌宕变化。(出示课件64)作品根据揭示主题和抒情的需要,一共描绘了五幅画面。画面之间连接自然、紧凑,并以前四幅画面作为第五幅画面的铺垫、烘托,从而开拓意境,揭示题旨。文章层次清楚,脉络分明而又有变化。预设3:语言朴实清新,准确生动。(出示课件65)朱自清善于提炼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口语。比如写蜜蜂嗡嗡地“闹”,写花香在润湿的空气中“酝酿”,写鸟儿“卖弄”喉咙,写细雨在微风中“斜织”等,含义丰富,形象生动。文章的句式也富于变化,在散文中大量使用对称或排比的短语或短句,既流畅又整齐。作者还善于运用奇妙的比喻,增强语言的情味。五、课堂检测,当堂反馈(出示课件67-69)要求学生当堂做完下列题目,师生再共同订正,看看还有哪些知识没有掌握,教师及时要求学生巩固。四、知识迁移,拓展延伸1.请同学们阅读《朱自清宁死不领美援面粉》一文,积累有关本文作者朱自清的资料。(出示课件70)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出示课件71-78)赏读提示:《春之怀古》是作家张晓风的一篇短小精美的散文。在那纤柔的文字里,春一开始就像一个温柔含羞的女子,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一本正经地扳着一张“冷面孔”,让人看不清琵琶背后遮掩住的是怎样的姿色容颜。然而,春毕竟是多情的。直到“从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噗嗤的一声,将冷脸笑成花面”。敛藏了一冬的笑靥,此时全都在春阳里暖暖地绽放。“从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溶溶的春泥”。雪融时潺潺的水流声在凡尘俗世之人的耳朵里听来再简单不过,然而飘入诗人的耳朵,则变成了一首美妙动听的歌,一曲生命的赞歌。 七.课后巩固,布置作业(出示课件79、80)本文中作者善于运用奇妙的比喻来增强语言的情味。如写春风拂面“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等。这些比喻新颖、贴切、不落俗套,富有表现力,蕴藉深厚,句外有意,朴实清新中有隽永的意味。请你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一处你喜欢的景物。附录:板书设计(出示课件66)\n【教学反思】本课设计,在朗读中让学生本文写草、花、风、雨、人的图景来进行品读,品读语言美、结构美、修辞美,尤其分析感官本文描写艺术,让同学们在美文美读美学中,交流品读的体会本文语言、意蕴之美。让每个学生有了说话锻炼和分析交流的机会,课堂教学而且又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权,活动效果很好,可以说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但是,课堂面面俱到,对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在组织学生品读妙词、佳句、文章的活动中很难控制时间;在进行问题设计时,一些问题有些琐碎,有的学生抓不住问题的主干,不能理解所提问题的用意。在今后做教学设计时还要更严谨。【课后预习】1.利用工具书疏通《济南的冬天》的重点字词音形义。2.在《济南的冬天》中,作者抓住了济南冬天的什么特点?主要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其景色特点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