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初中 > 语文 > 22 梦回繁华教案(部编八上语文)

22 梦回繁华教案(部编八上语文)

docx 2022-09-04 09:00:14 7页
剩余5页未读,查看更多需下载
22*梦回繁华【教学目标】1.明确本文的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把握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2.仔细品读文章语句,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条理性。3.把握本说明文富有文学色彩的特点。【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把握文章的说明内容。(2)梳理本文的说明顺序,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3)品味文章的语言,把握其既有科学性又富有文学色彩的特点。2.教学难点:了解本文主要采用的说明方法,理解作者是怎样恰当地选择和使用说明方法的。【课前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作者、画家和《清明上河图》的资料及《清明上河图》图片。【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出示《清明上河图》图片让学生观看。(出示课件1)教师:同学们,说说图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生活场景。你认为这个场景发生在哪个朝代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跟随作者一起欣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领略宋朝的繁华生活。(出示课件2)教师引出新课,顺势写出课题:22*梦回繁华(出示课件3)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n1.走近作者教师要求:布置预习这课的作者,了解这课作者的情况,在课上交流。预设:(出示课件5)毛宁,1975年生,浙江财经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主讲中外美术史、美术鉴赏等课程。代表论著有《龙门石窟天王力士造像——兼论中国佛教艺术的本土化和世俗化》《从女神头像到钟虡铜人——试论先秦人物雕塑的风格演变》等。2.预习检查,夯实基础。(1)读一读生字词。(出示课件6)教师提示:“擅”“舳舻”“遒劲”的读音。(2)分一分多音字。(出示课件7)(3)辨一辨形近字。(出示课件8)(4)解一解词语。(出示课件9)擅长:在某方面有特长。田畴:田地;田野。摄取:吸收(营养等)。遒劲:雄健有力。题跋:写在书籍、字画等前后的文字。“题”指写在前面的,“跋”指写在后面的,总称题跋。内容多为品评、鉴赏、考订、记事等。摩肩接踵:肩挨肩,脚碰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踵,脚后跟。\n络绎不绝:(人、车等)往来不断,前后相接。细致入微:连很细小的问题都考虑到了。三、新课学习,整体感知教师:同学们通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出示课件10)(学生默读课文,分析归纳回答。)学生:介绍《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画作,描摹北宋时期繁华的市井风情。教师:读课文,找一找文章从哪些方面介绍了《清明上河图》。(出示课件11)(学生默读课文,勾画归纳回答。)学生1:创作背景和基本信息。学生2:描绘的主要内容。学生3:价值。四、细读课文,精读细研教师:《清明上河图》描绘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出示课件12)(学生阅读课文,分析归纳回答。)学生:北宋都城汴京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教师: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清明上河图》的?(出示课件13)(学生默读课文,分组讨论回答。)学生1:作者按空间顺序进行介绍的。学生2:开卷处汴京近郊的风光中段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后段描写汴京市区的街道。教师追问:为什么这样写?(出示课件13)(学生讨论,分析归纳。)学生1:可以清晰地展现画面,使读者思路清晰。学生2:能恰当地把《清明上河图》的雄伟、美丽及其能成为中国画的骄傲的原因交代清楚。教师:结合具体内容,理清全文的说明顺序。(出示课件14)(学生默读全文,讨论分析回答。)学生:本文先从北宋的绘画题材的转变说起,引出说明对象——《清明上河图》,接着对这幅巨画的作者作了简单的介绍,接下来又按照空间顺序具体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的规模、内容等知识。最后对画作价值又作了介绍。教师补充:就全文而言,使用了由表及里的逻辑顺序。\n教师:课文详写了哪些内容,略写了哪些内容?(出示课件15)(学生讨论,教师巡视。)学生1:详写:画的内容,画的艺术特色及地位。略写:张择端的生平,画的整体特点。学生2:介绍画的内容时详写了汴河上的拱桥,略写了其他内容。教师追问:为什么这样安排?(出示课件15)(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学生1:详写画作内容体现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内容是画作的核心;详写它的艺术特色和成就能突出《清明上河图》的价值和历史地位。学生2:这样安排,疏密有致,使文章中心和重点突出,读者很容易学到知识,了解事物。教师:同学们,课文主要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出示课件16)(学生阅读本文,勾画分析回答。)预设1:列数字。列举确数,说明画作尺寸,语言准确。列举约数,说明画面中的人数,表达稳妥。预设2:引用。直接引用文献,用来说明画家生平和画面内容的写实性,既清楚,又权威。预设3:打比方。用来说明不太容易解说的内容,将专业性强的内容解说得通俗易懂,带来艺术感。预设4:摹状貌。着力描摹画面的整体和细节,化静为动,将画面转化为一个个生活场景。教师:本文的语言既平实准确又典雅生动。请结合具体的语句作简要的分析。(出示课件17)(学生默读课文,勾画分析回答。)语句出示:(出示课件17)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学生:这句属于平实说明,通过数字具体准确地介绍了画卷的纵横。语句出示:(出示课件17)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学生:语言典雅生动,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画卷比作乐章,形象地表明了画卷疏密\n相间、错落有致的特点。五、深读课文,合作探究教师:为什么要用一整段(第2段)来介绍张择端及其创作动机?(出示课件18)(学生朗读第2段,讨论分析回答。)学生:这是一种“知人论世”的写法。画作创作的年代距今已经久远,作者张择端又“生卒年不详”,若不尽量弄清楚他的身世和创作动机,就不可能了解这幅画作的真正价值。教师:作者在写《清明上河图》时,列举《东京梦华录》有什么用意?(出示课件19)(学生同桌讨论,分析归纳回答。)学生:作者列举《东京梦华录》是为了说明《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写实性很强的作品,画中所绘景物与文献中有关汴京的记载基本一致,画中丰富的内容有着文字无法取代的历史价值。教师:怎样理解文章题目《梦回繁华》?(出示课件20)教师点拨:我们可以从文章题目表层与深层去分析回答。(学生讨论,教师指正。)学生1:“梦回繁华”中,“梦回”指梦中回到某个地方;“繁华”指繁荣热闹,通常形容地方经济的发达。学生2:文题指明了本文要说明的内容不是现在的繁荣热闹的景象,而是北宋时期的繁华热闹的景象。教师:以上同学说的是题目的表层含义,那么,其深层含义是什么呢?学生3:反映了南渡的北宋遗民对故土的怀念,以及对“重回繁华”的期待。学生4:表达了对我国古代繁荣的经济、文化的热爱和赞美。学生5:让我们回忆古文明的灿烂,希望我们的下一代继承并弘扬这种繁华。六、课堂小结1.这课我们已经学习完了,下面请你们概括本文的主题。(出示课件21)教师:要求一至两名学生归纳,最后教师指正。预设:本文介绍了《清明上河图》这幅国宝级画作,描绘了北宋时期繁华的市井生活,深化了人们对当时社会风貌的理解,丰富了人们对当时人民生活的想象。2.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有着怎样的感悟呢?(出示课件22)(师生共同讨论,最后教师指正。)预设:文化遗产浓缩了历史文化的精华,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文化的象征,承载着先人的智慧、情感和创造力,是最具说服力的历史文化见证和化石。我们要将这些文化遗产传\n承下去。3.我们一起明晰本课的写法,体会它的写作特色。预设:条理分明,细腻具体。(出示课件23)《清明上河图》人物繁多,场景复杂,但本文介绍的文字却条理分明,细腻具体,并且挖掘出画面背后的社会历史内涵,非常难能可贵。文章运用了大量的四字短语,不仅概括力强,而且使文章的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七、课堂检测,当堂反馈(出示课件25-28)要求学生当堂做完下列题目,师生再共同订正,看看还有哪些知识没有掌握,教师及时要求学生巩固。八、知识迁移,拓展探究1.请同学们观看下面的名画,举例有关中国绘画知识。(出示课件29-31)2.阅读《中国墨》一文,回答下列文题。(出示课件32-37)九、课后巩固,布置作业(出示课件38)观察《清明上河图》(局部),写一篇说明文描绘图中的场景。写作点拨:仔细观察这幅画,看看画面反应什么时代、告诉我们什么内容,猜想画面中的人物在干什么,有什么目的,景观可以描述、可以说明,推理那个朝代的生活图景;也可以写本画场景,可以以一定的顺序去介绍。附录:板书设计(出示课件24)\n【教学反思】本堂教学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浏览与细读相结合的阅读方法,进而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通过浏览法快速了解全文的主要内容和跳跃式阅读找出文章各段中的关键语句,然后在把握全文的基础上抓主要段落进行细致阅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较好地运用《中国石拱桥》和《苏州园林》的学习经验解决问题,而且表现出对像《清明上河图》这样的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的浓厚兴趣,教学效果较好。另一方面,落实好符合学生年龄的认知要点和方法才是真正教会学生的正途,不用过分拔高对学生的要求,随着他们年龄和人生阅历的增长,对事物的认识和感悟自会进入新的境界,一步一个脚印学好该学的内容,自会水到渠成。【课后预习】1.预习本单元的《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为学习本课做准备。2.结合课文学习,明白懂得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的道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