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初中 > 语文 > 14 诗词三首教案(部编九上语文)

14 诗词三首教案(部编九上语文)

docx 2022-09-04 09:00:15 17页
剩余15页未读,查看更多需下载
14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了解诗词及不同体裁的诗歌在形式上的特点。2.了解三首诗词的创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情感基调,熟读成诵。3.分析作品的意蕴和艺术特点。4.感受作者充满自信、乐观进取的精神,积极面对人生的各种挑战。【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句含义,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并默写这首诗。教学难点:感悟诗意,品味意境,赏析名句,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诗词作者李白、刘禹锡、苏轼的相关资料,诗词的写作背景资料。【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行路难(其一)【课时目标】1.反复诵读《行路难》(其一),读懂诗歌的内容。2.品词析句,厘清诗人情感脉络,理解诗人心境。3.体会诗人以浪漫笔法抒写的人生感慨和精神追求。【教学过程】一、引用名言,导入新课教师引导:教师朗读“诗歌常常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今天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吧!”(出示课件1)今天,让我们一起这三首千古名篇——《诗词三首》,在感知先哲思想风采的过程中领悟人生价值。板书课题:14诗词三首(出示课件2)教师:说到中国古典文学,我们就不能不提起唐诗;说到唐诗,我们又不能不提起李白;而当我们说到李白时,就常常不自觉地将他和诗与酒联系\n在一起。诗人杜甫曾在《饮中八仙歌》中这样写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诗仙”“酒仙”李白的经典之作《行路难》(其一)。(出示课件3)板书课题:行路难(其一)(出示课件4)二、知识备查,扫清障碍(一)文本知识1.作者简介教师:同学们,通过以前的诗歌学习,你们应该知道唐代的那位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是谁了吧?预设:李白(出示课件6)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他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将进酒》《望庐山瀑布》《蜀道难》等。有《李太白全集》。2.背景资料教师:了解本诗的背景资料,有助于我们学习这首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本诗的背景吧。预设:(出示课件7)公元742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仕的人,才高志大,很想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他不仅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途的艰辛,满怀愤慨地写下了组诗《行路难》。课本中选取的是其中的第一首。3.文体知识教师:我们已经了解了本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这首诗也是一首浪漫主义风格的诗歌,那么,我们在这里对该文体知识再了解一下吧。预设:(出示课件8)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教师补充:这种风格,即强调情感因素,个性色彩鲜明。4.方法指导(出示课件9)教师:阅读诗歌,是离不开赏析的。如何赏析诗歌,我们一起来看看赏析方法吧。\n诗歌赏析三部曲:一读:结合注释,读懂内容。二悟:联系背景,把握情感。三品:抓住关键,赏析写法。(二)预习检查教师示范,要求学生读准下列红色的字词读音。(出示课件10)教师提示:注意“樽”“歧”的读音。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教师:同学们,参照注释,先听读课件示范朗读,然后自己朗读诗歌,看看诗歌中到底写了哪些内容?(朗读时注意节奏和断句)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出示课件11)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2.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出示课件12、13、14)教师提示:同学们,注意红色字体的字词的意思,在课本上记录或勾画这些重点字词的意思。\n教师:同学们,我们在疏通这段文字的基础上,试着翻译一下这段文字。(出示课件12、13、14)四、细读诗歌,精读细研教师:反复朗读诗歌,逐句分析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1.教师出示:(出示课件15)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教师追问:“金樽”“玉盘”“斗十千”“直万钱”写出了什么?这两句话描绘了什么场景?预设1:“金樽”“玉盘”写出了器皿贵重。预设2:“斗十千”“直万钱”写酒馔(酒席)佳美,极言宴饮的丰富、奢华。师生分析:诗歌前句化用曹植《名都篇》“美酒斗十千”;后句用《北史》“韩晋明好酒纵诞,招饮宾客,一席之费,动至万钱,犹恨俭率”的典故。可见“巧铸灵运”之妙。(出示课件16)教师总结:这两句诗写出宴会的欢乐场景,以乐景写哀情。(出示课件16)2.教师出示:(出示课件17)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教师提问:这两句诗表达诗人内心怎样的感受?(出示课件17)\n(学生齐读这两句诗歌,然后谈谈感受。)学生:停下酒杯,投开双箸,猛地腾身而起,拔出寒光闪闪的长剑,前后左右,茫然回顾,内心是无限的寂寥、怅惘——“举杯消愁愁更愁”啊!教师总结: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悲愤。3.教师出示:(出示课件18)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教师提问:这两句诗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处境?(出示课件18)(学生自读这两句诗歌,然后谈谈感受。)学生:诗人回首往事,展望前程,眼前浮现的是一派艰险可怖的景象。教师补充:开元十八年,诗人抱着“何王公大人之门,不可以弹长剑乎”的自信,“西入秦海,一观国风”,可是得到的却是“冷落金张馆,苦雨终南山”“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教师总结:这两句诗表达了事与愿违的痛苦、失望。4.教师出示:(出示课件19)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教师提问: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典故?(出示课件19)(引导学生看注释,再分析回答。)预设1:相传,商朝末年的姜尚,遇到周文王前,曾在渭水之滨垂钓;伊尹受商汤任用之前,曾梦见乘船经过太阳旁边。预设2:姜尚和伊尹都是诗人的自况。诗人梦寐以求的就是像两位先贤那样,受命辅弼圣明之君,做一番济世拯物的事业。教师分析:用两则典故借着历史人物忽受重用的事实,暗示古人能有的机遇,自己也不见得没有,表达了自己对重回朝廷仍抱有希望。5.教师出示:(出示课件20)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教师:这个句式有什么特点?预设: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重复句式。教师追问: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师生讨论,教师分析,最后指正)预设:“久郁诗人胸中的不平,再也压抑不住了,突如洪水出闸,一发而为“行路难”的连声浩叹。诗人大声疾呼“多歧路”——那四通八达的青天大道,而今在哪里啊?写到紧\n要之处,诗句突然由七言转为三言,一语重出,反复咏叹,节奏急切,适应诗情的迅速激化,把思路推向一个豁然开朗的视野。教师总结: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虑、焦灼不安和迷惘。6.教师出示:(出示课件2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教师:请同学们分析一下这两句诗的含义?(学生读后讨论分析,然后抢答。)学生:结句又使诗境豁然开朗,诗人的心飞向未来,他坚信,总有一天会高挂云帆,乘风破浪穿越广阔的海面,向远方驶去……教师补充:南朝宋名将宗悫(què)的典故,《宋书》记载:宗悫少时,叔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与《行路难》同时之作有《梁园吟》,其末句“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与此诗末句思想感情如同一辙,反映了当时诗人壮志未酬、雄心不泯的自勉。教师总结:写出了诗人乐观、自信、倔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教师:同学们仔细朗读诗歌,分析诗歌中情感的起伏变化。(出示课件22)预设:五、深读诗歌,合作探究再读诗歌,赏析这首诗中运用的写作方法。1.教师出示:(出示课件23)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教师提问:同学们,找出诗句中的动词,说说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内心世界?学生1:停、投、拔、顾。学生2:诗句运用了细节描写,写出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悲愤难奈之情。2.教师出示:(出示课件24)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教师提问:“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比喻什么?“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什么?\n写出了诗人怎样处境?(学生朗读诗句,分析、思考后回答。)学生1:“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比喻诗人对理想的追求。学生2:“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仕途的艰难。写出了诗人的仕途道路受到阻塞,济世安民的理想无法实现。3.教师出示:(出示课件25)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学生朗读诗句,分析、思考并回答。)教师提问:这两句诗运用什么手法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预设1:姜尚,在磻溪上钓鱼,得遇文王;伊尹,受命于商汤之前,梦见自己乘舟绕日而过。这两个都是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终大有作为的人物。预设2:“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借用典故,借古人的事例、言论表明自己对前途的希望与信念。六、课堂小结1.教师:同学们,下面我们把本诗的主题归纳一下。(出示课件26)(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归纳。)预设:诗人以行路难来描写人生道路上的坎坷,抒写了怀才不遇的愤懑,同时表达了诗人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对理想的不懈追求。2.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诗歌,归纳本首诗的写作特色。教师提示:用典精当。(出示课件27)学生:诗中“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诗连用两个典故,诗人自比姜尚、伊尹,表达自己渴望得到明君赏识从而施展才能和抱负的愿望。“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人自比宗悫,可见其志向远大。教师提示:虚实结合,想象雄奇。(出示课件28)学生:诗人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一会儿飞到“冰塞川”的黄河,一会儿飞到“雪满山”的太行,一会儿想到碧溪垂钓、乘舟日边,一会儿又回到“多歧路”的现实,一会儿又要乘风破浪,高挂云帆远渡沧海。从上古写到未来,从现实写到幻境,虚实结合,想象雄奇。七、课堂检测,当堂反馈(出示课件30-32)要求学生当堂做完下列题目,师生再共同订正,看看还有哪些知识没有掌握,教师及时要求学生巩固。八、知识迁移,拓展延伸\n陶渊明的《饮酒》(其五)和李白的《行路难》(其一),一个是“既饮”之作,一个是“未饮”之歌,试比较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出示课件33、34、35)附录:板书设计(出示课件29)第二课时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课时目标】1.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并默写这首诗。2.感悟诗意,品味意境,赏析名句,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3.感悟诗人旷达的胸襟,做一个乐观、积极向上的人。【教学过程】一、知识备查,扫清障碍(一)文本知识1.作者简介教师:同学们,我们今天来认识一位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世称刘宾客。预设:刘禹锡(出示课件38)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曾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的咏史诗十分为人称道。这些诗以精练的文字和意象,表现他阅尽沧桑后的沉思。代表作有《竹枝词》《杨柳枝词》等。有《刘梦得文集》。2.背景资料教师:了解本诗的背景资料,有助于我们理解这首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本诗背景。预设:(出示课件39、40)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刘禹锡因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到外地做官二十多年。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被罢免和州刺史,返回洛阳,途经扬州时与白居易相会。白居易在酒席上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禹锡屡遭贬谪、怀才不遇的\n命运寄予深切的同情,刘禹锡写作此诗答谢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白居易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二)预习检查教师示范,要求学生读准下列红色的字词读音。(出示课件41)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出示课件42)(学生先听读本诗范读,然后学生朗读诗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2.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教师:同学们,结合课本注释,试着明确重点词句的意思,在课本上勾画,然后回答。诗句展示:(出示课件43)预设1:[巴山楚水]诗人曾被贬夔州、朗州等地,夔州古属巴郡,朗州属楚地,故称“巴山楚水”。预设2:[二十三年]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到写此诗时,共二十二个年头,因第二年才能回到长安,所以说“二十三年”。预设3:[弃置身]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学生尝试翻译诗句。)诗句展示:(出示课件44)\n(学生尝试翻译诗句。)预设1:[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被司马氏集团杀害,向秀经过嵇康故居时,听见有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了《思旧赋》。预设2:[烂柯人]指晋人王质。南朝梁任昉《述异记》载,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斧子柄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发现已经过了上百年,与他同时代的人都去世了。柯,斧柄。诗句展示:(出示课件45)(学生朗读诗句,尝试翻译诗句。)预设1:[侧畔]旁边。预设2:[病树]枯树。预设3:[春]争春,逢春。预设4:[歌一曲]指白居易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预设5:[暂凭]暂且凭借。预设6:[长]增长,振作。三、细读诗歌,精读细研1.首联交代了诗人怎样的处境?“凄凉地”和“弃置身”表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出示课件46)教师:同学们,阅读本诗,思考、分析并回答。学生1:首联交代了诗人被贬谪的境遇,“凄凉地”“二十三年”点明被贬的地方之凄凉,被贬时间之漫长。学生2:表露出诗人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以及痛苦而又孤寂的心情。2.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运用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出示课件47)(学生自主阅读本联,然后讨论回答。)学生1:用典(闻笛赋、烂柯人)。学生2:“闻笛赋”表达了诗人对亡友的悼念之情,“烂柯人”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世事变迁的慨叹。\n3.颈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的是什么意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出示课件48)(学生朗读诗歌,分组讨论归纳。)学生1:颈联运用了对偶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对偶使诗句工整,结构严谨,读来节奏感强,朗朗上口,富有表现力。“沉舟”“病树”比喻诗人自己,是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学生2:这两句诗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意指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学生3:表现了诗人心胸豁达,乐观的境界。4.结合标题,谈谈尾联的用意。教师点拨:照应,指文章和作品结构的基本环节,指文章中某些内容和意思在不同部位上互相关照与呼应。预设:(出示课件49)照应题目,直抒胸臆,点明酬赠的题意是“长精神”,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长精神”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四、深读诗歌,合作探究“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是被人们称道的名句。请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和认识。(出示课件50、51)(师生朗读讨论,思考、分析并回答。)预设1:这两句诗用“沉舟”和“病树”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用“千帆”和“万木”比喻在诗人贬谪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们,这是诗人感叹自己身世的愤激之语。预设2:诗人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事物新陈代谢”的哲理,使诗句有了普遍意义。预设3:后人用此诗句,并不与诗的原意契合,而是另有新意:新生事物无比美好,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五、课堂小结1.教师:同学们,下面我们把本诗的主题归纳一下。(出示课件52)(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归纳。)预设: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二十多年转徙巴山楚水间的坎坷遭遇和无限感慨,流露出对已故友人的怀念,表现出旷达的胸怀和积极进取的精神。2.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归纳本诗的写作特色。教师提示:层层递进,结构严谨。(出示课件53)学生:首联写诗人长期被贬的遭遇,为全文定下了愤激的基调,颔联通过写向秀悼念嵇\n康的典故及王质回乡竟恍如隔世的情景,使愤激之情进一步深化。颈联宕开一笔,借自然景物暗示社会发展,由沉郁伤感的心境为慷慨激昂的气概。尾联笔锋陡转,答谢友人并与其共勉,表现坚定意志和乐观精神。全诗层层深入,言简意深。教师提示:用典恰当,寓理深刻。(出示课件54)学生:颔联引用历史典故自然贴切,借向秀、王质的典故表达了诗人被贬谪的悲痛心情和对岁月蹉跎的感慨,含义十分丰富。“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将人生哲理寓于自然景物中,表明诗人对未来仍然充满信心。六、课堂检测,当堂反馈(出示课件56、57)要求学生当堂做完下列题目,师生再共同订正,看看还有哪些知识没有掌握,教师及时要求学生巩固。附录:板书设计(出示课件55)第三课时水调歌头【课时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理解关键句的表面意思和深刻意蕴,品味词的艺术美,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2.反复诵读,感受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学会在逆境中调整自己的心态。3.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思考。【教学过程】一、知识备查,扫清障碍(一)文本知识1.作者简介教师:同学们,通过历史学习,你们应该知道北宋一位在散文、诗、词、书、画等方面成就都很高,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传奇人物,他是谁呢?预设:苏轼(出示课件60)\n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弟苏辙同位于“唐宋八大家”之列。他是在散文、诗、词、书、画等方面成就都很高。其词引领豪放一派,豪壮雄浑,其诗清新雄健。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集有《东坡乐府》。2.背景资料教师:了解本词的背景资料,有助于我们学习这首词。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本词背景吧。预设:(出示课件6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苏轼在密州时所作。当时,苏轼密州做官时,与弟弟苏辙分别已有七年之久。中秋佳节,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篇名作。3.文体知识教师: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是词,下面就一起来了解词的特点吧。预设:(出示课件62)词,宋代占文学主流的一种文学体裁。唐及五代时,已出现词这一形式,但词的成熟与兴盛在宋代。词的最初特点是以诗文配上曲调,可以演唱。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称“词牌”。因曲调节拍的不同,可分为令、引、近、慢等。词还有曲、杂曲、曲子词、乐府、琴趣、乐章、长短句等称谓。词一般都分两部分(叫作上下片或上下阕)。宋代的文人喜好填词作曲,对推动词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二)预习检查教师示范,要求学生读准下列划线红色的字词读音。(出示课件63)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出示课件64)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n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教师提示:要求同学们在课本标注朗读节奏,根据范读自己再朗读一遍。2.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出示课件65-68)3.反复朗读诗歌,概括上片和下片的内容。(出示课件69)教师:要求学生集体朗读本词,然后分小组归纳抢答。男生组:(上片)月下饮酒。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女生组:(下片)对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而为对离人的祝福。三、细读本词,精读细研1.“高处不胜寒”有怎样深刻的含义?(出示课件70)教师点拨:同学们,想要本词的意思,除了结合本词的内容外,还要结合本词的写作背景。(学生讨论,教师点拨。)\n预设1:这句词不仅指经受不住高处的寒冷,还包括不愿回朝廷做官,厌恶朝中的党派相争、勾心斗角。预设2: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孤单冷清。预设3:经受不住人世间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等含义。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如何理解这几句?(出示课件71)教师点拨:理解这几句的意思,我们既要理解表层意思,还要理解深层意思,结合表层内容和主旨来分析。学生:从个人的悲欢离合变化引出月亮的盈亏变化。月亮的阴晴圆缺,犹如人的悲欢离合,是必然的规律。教师补充:既如此,我们就不必叹息和悲伤了,表现了词人心胸开阔、洒脱旷达的一面。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出示课件72)教师点拨:理解词句蕴含的情感,我们要结合词句和整体词境来分析。(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学生:只要人能平安幸福,虽分隔千里,但共赏这一轮明月,并互致慰藉不也是一种团聚吗?教师点拨:这是词人的自我安慰,也是对亲人的劝导,同时也是对自己政治遭遇的自我宽解。师生讨论:这两句表现出词人豁达的胸襟与豪迈的情怀。四、深读本词,合作探究1.“高处不胜寒”仅仅指禁不住高处的寒冷吗?联系写作背景,想一想还有没有其他含义。(出示课件73)(学生互相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教师提示:同学们,回答本题,我们要结合本词的整体内容和写作背景去分析。预设1:不愿回朝廷做官,讨厌那里的党派相争,勾心斗角。预设2:禁不住人世间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预设3: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孤单冷清。2.《水调歌头》中,上天为什么说“归去”?词中哪两句是由出尘之想转向入世情怀的过渡?(出示课件74)(师生讨论,学生回答,教师指正。)学生1:上天而说“归去”,因为在作者看来,也许那美好皎洁的月亮,才是自己精神的家园。\n学生2:上片末两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是两片之间的过渡句。教师补充:飞天探月之念、出尘之思,终于让位于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五、课堂小结1.教师:同学们,下面我们把本词的主题归纳一下。(出示课件75)(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归纳。)预设:这首词写作者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弟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烦,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旷达的胸襟。2.教师:同学们,学习完本词,你门有什么样的人生感悟?(出示课件76)(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归纳。)预设:一个人,无论面临怎样的逆境和挫折,都要以一颗乐观向上的心来对待生活,垂头丧气、一蹶不振并不能解决问题。要明白:逆境过后是顺境,冬天过后是春天;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3.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归纳本词的写作特色。教师提示:情景交融,寓哲理于议论之中。(出示课件77)学生1:全篇将写景、议论、抒情融为一体,作者由皎皎明月而怀念亲人,由阴晴圆缺感悟人生并非无憾事,使全词意境优美,又富于哲思、情蕴。教师提示:想象丰富,境界旷达。(出示课件78)学生2:作者由举杯问月,想象天上宫阙胜景,叙述身世之感与思想矛盾;由思念亲人扩展到人类普遍的情感、体验,抒发人生无常,并非无憾事的感喟。想象丰富,富于浪漫色彩。六、课堂检测,当堂反馈(出示课件80、81)要求学生当堂做完下列题目,师生再共同订正,看看还有哪些知识没有掌握,教师及时要求学生巩固。七、知识迁移,拓展延伸阅读2020年江苏徐州的古诗阅读,回答问题。(出示课件82、83、84)八、课后巩固,布置作业(出示课件85)1.背诵本课的三首诗词。2.这三首诗词,都体现了诗人不如意时的豁达胸怀,你认为我们在面对挫折时应该怎么做?请你说说你的看法。附录:板书设计(出示课件79)\n【教学反思】诗短意深,诗短情长。首先,为了体味诗歌中的“深意”和“长情”,教学中我细化了“读”的形式,如粗略朗读、深情诵读、比较品读、延展阅读等,在读中感悟诗(词)情,在读中感悟诗(词)风,使学生养成诵读诗歌的习惯和能力,并生成学习诗歌的基本思路方法,从而学会自主鉴赏课外诗歌。其次,我紧扣“诗(词)眼”,由一字一词发散开去,切入点睛,使情理讲透,学生的学习思路清晰,学会发散思维,让学生习得通过一字一词鉴赏诗歌的方法。课堂时间有限,诗词句品析不够细致,甚至部分诗词句品析以教师讲解代替了学生思考;没有把握好本课的契机,联系生活实际进一步延伸,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课后预习】1.要求预习《写作议论要言之有据》,为下一课学习做准备。2.要求学习课本64页“写作实践”,写出简单写作提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