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 > 地理 >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五章植被与土壤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五章植被与土壤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docx 2022-09-09 09:00:03 10页
剩余8页未读,查看更多需下载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五章植被与土壤单元测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植被是指覆盖地表的植物群落。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下列地理事项属于植被的是()A.森林B.盆栽C.一树花枝D.几株灌木2.属于人工植被的是()①原始森林②荒漠③农作物④城市绿地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积云为常见的一类云,其形成受下垫面影响强烈,空气在对流过程中,气流携带来自下垫面的水汽上升,温度不断下降,至凝结温度时,水汽凝结成云。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即为积云的云底高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积云出现频率最高的地带是()A.寒温带针叶林地带B.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D.热带雨林地带4.在下垫面温度决定水汽凝结高度的区域,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A.日出前后B.正午C.日落前后D.午夜变水植物没有良好的保护组织,体内水分完全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当环境干燥时,这些植物体内的水分迅速蒸发丧失,全株风干处于休眠状态。下图示意北非地区的荒漠气温、地衣含水量、地衣叶状体温度和地衣气体代谢(光合与呼吸)日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第10页共10页5.表示地衣气体代谢的曲线是()A.①B.②C.③D.④6.12时前后,地衣()A.无呼吸作用、有光合作用B.有呼吸作用、无光合作用C.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停止D.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较强喀斯特天坑是一种具有巨大容积、陡峭且圈闭的岩壁、深陷(深度100m以上)的井状或桶状轮廓,底部与地下河相连的特大型喀斯特地形,天坑内部形成了有别于周围区域的小气候。下图为云南省沾益喀斯特天坑群中大毛寺天坑“坑口、坑壁、坑底”木本层植物多样性指数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从坑口—坑壁—坑底,物种()A.丰富度逐渐增加B.多样性逐渐增加C.均匀度逐渐增加D.优势度逐渐增加8.该天坑群坑底木本层植物多样性综合指数最高,其主要原因是()A.光照充足,气温较高B.蒸发量小,空气湿度大C.坑壁崩塌,土层深厚D.雨水下渗,坑底积水多9.影响该天坑坑壁物种丰富度指数较坑口高的主导因素是()A.盛行风向B.水源补给C.土壤肥力D.垂直高度第10页共10页勤劳智慧的中国劳动人民自古就对土壤有着深刻的认识。如《吕氏春秋·士容论·任地》“凡耕之大方:力者欲柔,柔者欲力;息者欲劳,劳者欲息:棘者欲肥,肥者欲棘;急者欲缓,缓者欲急:湿者欲燥,燥者欲湿。上田弃亩,下田弃甽。五耕五耨,必审以尽”。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0.“棘者欲肥,肥者欲棘”,一般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主要标志是()A.土壤可矿物质B.土壤水分C.土壤有机质D.土壤空气11.造成“上(高)田弃亩(垄),下(低)田弃甽(沟)”的最主要因素是()A.成土母质B.地貌C.热量D.水分我国国土面积辽阔、地形类型多样、气候类型丰富,土壤资源绝对数量巨大,同时也出现了显著的区域差异,有着种类多样的土壤类型。下图示意中国土壤水平地带分布模式。根据图文材料,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2.图中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的分布格局体现了()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B.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C.从山麓到山顶的地域分异规律D.地方性分异规律13.我国东部地区南部到北部的土壤颜色由偏红色逐渐变为偏黑色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地形B.气候C.生物D.时间读广西九万山植被与土壤垂直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第10页共10页14.图中甲处的自然带为()A.荒漠带B.草原带C.落叶阔叶林带D.常绿阔叶林带15.图中山地红壤肥力较低,原因是()①气温较高,有机质分解快②风化作用弱,成土母质薄③坡度较陡,地表物质迁移快④植被覆盖率高,枯枝落叶多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题,共55分。1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矮曲林是指山地森林上限附近由矮化、扭曲及变形的树木组成的林地或丛林,生长稠密,分枝低矮粗壮。中国矮曲林总体可分为寒温性矮曲林和常绿苔藓矮曲林两类,多分布在高山、亚高山的山顶或山脊。下表示意中国矮曲林分布区气候平均状况,下图为中国矮曲林分布图。项目气温/℃年降水量/mm7月1月寒温带矮曲林15-20-30.5--19.3500-800常绿苔藓矮曲林17-226.5-12.3600-2000第10页共10页(1)根据矮曲林群落的生态特征,推测其生存环境的严酷性。(8分)(2)矮曲林群落组成以树木和苔藓为主,组成简单,试说明理由。(6分)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肥岛效应”指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灌丛下方土壤养分富集。肥岛效应强度与灌丛生长状况密切相关。灌丛的冠面越大,蒸腾量越大,灌丛的植株越大,生长所需水量越多。灌丛未完全退化前,冠下水、土、肥数量均高于灌丛间空旷地带。从水源补给角度分析,荒漠化是地下水位下降、浅层土壤含水量减少的过程。塔里木盆地北部的荒漠化表现为草甸退化为灌丛再退化为沙漠的过程。下图示意塔里木盆地北部荒漠化过程与肥岛效应强度变化关联模式。(1)说明灌丛冠下水、土、肥数量均高于灌丛间空旷地带的原因。(6分)(2)描述该地荒漠化过程中灌丛化阶段肥岛效应的强弱变化,并从水源补给角度说明灌丛入侵的原因。(6分)(3)从保障灌丛生长水量的角度,针对退化初始阶段的灌丛提出合理保护措施。(8分)第10页共10页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21分)世界上仅有三块黑土平原:美洲的密西西比平原、欧洲的乌克兰平原、亚洲的东北平原。东北地区俗称黑土地,主要原因是分布着典型的黑土。黑土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非常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人们常说黑土地上是“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1)分析东北黑土有机质含量高的原因?(9分)(2)我国南方的湿热地区植被茂密,但发育的土壤反而有机质含量较低,比较贫瘠,其主要原因是什么?(12分)第10页共10页答案以及解析答案:1.A;2.B解析:1.所谓植物群落,是指占据一定地段的植物的总体,如森林、灌丛、草丛等。一树花枝是植物的组成部分,盆栽、几株灌木等属于植物范畴,而不是植被。2.农作物和城市绿地是人工栽培和经营管理的植被,为人工植被。原始森林和荒漠是一定地区植物长期自然发展的产物,为自然植被。答案:3.D;4.A解析:3.积云由气流上升运动(对流运动)产生,而气流上升运动与下垫面气温相关,近地面气温越高,空气越容易受热膨胀上升从而使空气中的水汽冷却凝结成云,即积云出现的频率越高;寒温带针叶林地带处于高纬寒带地区,全年气温较低,上升气流弱,积云极少出现,A错误;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处于中低纬温带地区,夏季气温高,容易出现积云,但冬半年低温较低,积云出现频率小,B、C错误;热带雨林地带处于低纬热带地区,全年气温高,盛行上升气流,积云出现的频率高,D正确。故选D。4.积云云底高度为“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当水汽的凝结高度由下垫面温度决定时,则下垫面温度越低,水汽开始冷却凝结的高度越低,积云云底的高度值也就越低。一天中,通常正午太阳高度角大,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多,下垫面温度较高;日落前后,太阳辐射减弱、消失,下垫面温度较低,从日落到半夜再到日出前后,因没有太阳辐射(或极微弱)下垫面温度一直呈下降趋势,直到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下垫面温度才开始慢慢回升。因此一天中,下垫面温度最低的时间多在日出前后,即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日出前后。据以上分析A正确,B、C、D错误。故选A。答案:5.B;6.C解析:5.从图中可以看出,③、④曲线都是白天高,对应北非地区的荒漠气温、地衣叶状体温度,排除C、D选项;荒漠地区日出前温度最低,地表最湿润,图中①日出前后最大,对应地衣含水量,②日出后达到最大,然后随着气温升高,迅速降低,对应地衣气体代谢(光合与呼吸)日变化,B正确,A、C、D错误。故选B。6.由上题分析可知,②对应地衣气体代谢(光合与呼吸)日变化。日出后达到最大,然后随着气温迅速升高,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迅速降低直至停止。12时前后,②的数值为0,表明地衣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停止,结合材料“当环境干燥时,这些植物体内的水分迅速蒸发丧失,全株风干处于休眠状态”可知,C正确,A、B、D错误。故选C。答案:7.A;8.B;9.D解析:7.第10页共10页根据图中天坑群物种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以及优势度指数的变化可知,从坑口—坑壁—坑底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故选A。8.由于天坑巨大的塌陷规模和特殊的圈闭化地形,天坑内部形成了有别于周围区域的小气候,坑底空气湿度较大、气温适宜,为动植物的繁衍和生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故选B。9.由材料可知,天坑群深度达100米以上,垂直高度大,其植物物种丰富度指数较坑口高。故选D。答案:10.C;11.D解析:10.土壤肥力是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综合反应。四大肥力因素有:营养因素:养分、水分;环境条件:空气、热量。一般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标志是土壤有机质,C正确;土壤矿物质、土壤水分、土壤空气对土壤肥力具有影响,但衡量土壤肥力水平高低的指标是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的多少,ABD错误,故选C。11.高田种沟不种垄,有利于抗旱保摘;低田种垄不种沟,有利于排水防涝,且有利于通风透光。抗早主要体现在“上田弃亩”之中,抗涝则体现在下田弃甽”;在不同位置的田地,水分条件的不同,要选择不同的耕作方式,D正确;“上“下”无法体现成土母质的差异,A错误;“上“下”看似是不同地貌位置中田地的安排,实则是对不同水分条件的适应,B错误;虽然不同位置对热量具有一定影响,但主要考虑的还是水分差异,C错误,故选D。答案:12.B;13.B解析:12.图中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主要分布在中国大陆中部温带地区,分布方向为由东向西,主要是受水分条件的影响,所以体现了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B正确。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体现在南北方向,A错误。从山麓到山顶的地域分异规律体现在从低海拔到高海拔,C错误。地方性分异规律一般是局部的分异,D错误。故选B。13.在南方地区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铁、锰呈水化氧化状态并随雨水淋溶,在迁移的过程中,铁、锰的水化氧化物遇到缺水的环境就会脱水,变成红色的氧化铁和褐色的氧化锰固定下来。因为氧化铁含量较高,所以就形成了偏红色的土壤。东北地区气候冷凉,且位于半湿润区,这样的环境为草甸植被提供了良好的生长条件,植被中积累了大量的有机物质。晚秋时节植物死亡后,由于东北地区冬季漫长且寒冷,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无法充分分解植物残体,土壤中腐殖质不断累积,呈现出偏黑色。因此,气候(水热条件)是影响我国东部地区南部到北部的土壤颜色由偏红色逐渐变为偏黑色的主要影响因素,B正确。地形、生物与时间对土壤染色存在一定的影响,但不是主要的影响因素,ACD错误。故选B。答案:14.D;15.A解析:14.气候与自然带广西九万山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山麓自然带应与当地自然带基带一致。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对应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D正确。第10页共10页15.影响土壤肥力的因素该地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温较高,土壤有机质分解快,加之该地为山地地形,坡度大,且该地降水较为集中,地表物质易被冲刷而快速迁移,导致该地土壤肥力较低。A正确。16.答案:(1)山顶(山脊)风力大,风向多变;冬春积雪多(埋压);坡度大,土层薄,土壤贫瘠;亚热带山地多雾、光照弱,湿度大,冷湿环境。或温带山地最冷月极寒。(2)地势高,气候寒冷,自然环境条件恶劣;矮曲林生存能力强(可以占据其它物种所不能分布的生境),成为一种简单群落。解析:(1)结合材料分析,矮曲林多分布在高山、亚高山的山顶或山脊,风力大,风向多变,树木弯曲变形甚至匍匐地面;坡度大,土层薄,土壤贫瘠,植物生长缓慢;山顶附近多雾,光照弱,湿度大;冬春多积雪,压埋枝叶;山顶附近气温低,特别是寒温带矮曲林冬季温度极低;生长环境恶劣。(2)结合上题分析,矮曲林多分布在高山、亚高山的山顶或山脊,地势高,气候寒冷,风力强劲,土壤贫瘠,自然环境恶劣,其他物种难以生存,矮曲林生存能力强,从而发展成为一种简单的群落。17.答案:(1)与灌丛间空旷地带相比,灌丛能截留降水且遮阴,减少蒸发,因此冠下土壤水分含量高于周边;降风滞尘,截获沙尘;灌丛凋落物(及冠下动物排泄物)补给表层土壤有机质。(2)灌丛化阶段肥岛效应增强。原因:灌丛化阶段,地下水位下降,浅层土壤含水量减少,根系更深的灌丛较草甸能获取更多的水分;(3)适时适量引水灌溉灌丛;修剪灌丛,缩小冠面,减少蒸腾量;削减灌丛植株,控制灌从生长数量;铺设草方格,增加截水面积,减少土壤水分蒸发。解析:(1)灌丛的冠面越大,蒸腾量越大,灌丛的植株越大,生长所需水量越多。灌丛可以截留降水,冠下遮阴,可以减少蒸发,因此冠下土壤水分含量高于周边;降风滞尘,截获沙尘,使得灌丛冠下土数量明显高于周边区域;灌丛凋落物及冠下动物排泄物补给表层土壤有机质,因此灌丛冠下有机质数量均高于灌丛间空旷地。(2)据材料可知,肥岛效应强度与灌丛生长状况密切相关,灌丛化阶段,植被增多,吸收到额水分增加,地下水位下降,浅层土壤中水分减少,含水量减少,根系更深的灌丛较根系浅的草甸能获取更多的水分,更容易存活,数量逐渐增多,草甸不易获得水分,逐渐減少,整体表现为灌丛入侵。第10页共10页(3)适时适量跨流域调水,引水灌溉灌丛;合理利用水资源,节约用水,保证生态用水。据材料可知,灌丛的冠面越大,蒸腾量越大,灌丛的植株越大,生长所需水量越多,因此可以修剪灌丛,缩小冠面,从而减少蒸腾量;削减灌丛植株,人为減少灌丛的植株数量,从而减少生长用水量,控制灌从生长数量;还可以在灌从冠下及灌丛间铺设草方格,改善地表性状增加截水面积,增加下渗,提高土壤含水量等。18.答案:(1)草原、落叶林广布,为土壤提供丰富的有机质;冬季气温较低,有机质分解速度慢地形平坦,有利于有机质积累;河流沉积物丰富。(2)我国南方地区气候湿润,降水较多,枯枝落叶分解释放出的养分被地表径流带走,释放到土壤中的养分少;土壤因淋溶作用而流失养分;气温较高,有机质分解速度较快;地形起伏大,有机质流失速度快,土壤养分供生物生长,土壤中积累和补充养分少。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东北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植被繁茂,草原落叶林广布,而冬季气候寒冷干燥,树木落叶,草原枯萎,枯枝落叶层厚,为土壤提供丰富的有机质;冬季气温较低,有机质分解速度慢,有机质积累得多;东北平原地区地形平坦,物质迁移速率低,有利于有机质积累;河流众多,河流沉积物丰富。(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南方地区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气候湿润,降水较多,植被为常绿阔叶林为主,枯枝落叶层少;气候高温多雨的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有机质分解快,有机质积累得少;降水多,南方地区又多低山丘陵地形,地形起伏大,水流速度较快,枯枝落叶分解释放出的养分被地表径流带走,释放到土壤中的养分少;高温多雨条件,土壤渣滓作用强,土壤因淋溶作用而流失养分多,地表累积的养分少;地形起伏大,有机质流失速度快,物质迁移速度高,地表累积的养分少;高温多雨条件下,植被繁茂,土壤养分供生物生长,土壤中积累和补充养分少。第10页共10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