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物理第1-5章共5章复习学案汇编
docx
2022-09-11 20:31:02
170页
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物理第1-5章共5章复习学案汇编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复习学案第一节走进神奇1、神奇的自然现象:在自然中,从茫茫星空到辽阔大地,从高耸山峰到澎湃江河,神奇无处不在。如浩瀚星空、电闪雷鸣、火山爆发或雪崩、龙卷风等。满天星斗与哈雷慧星交相辉映(1986年拍摄)电闪雷鸣天公"发怒"时,狂风暴雨常伴电闪雷鸣,是闪电在前,还是雷声领先?第170页共170页\n2、神奇的生活现象:在生活中,从衣食住行到各种活动,都呈现出另一些神奇,如到饮料的诀窍、拉链的开启和闭合、冲浪运动、撑杆跳、圆珠笔等。倒饮料的诀窍,为什么只有一个小孔时,饮料罐里面的饮料不易倒出?解析:这是大气压强的作用。当只有一个小孔时,倒出的饮料填满了饮料罐出口,阻碍了空气进入罐内,从而使得饮料罐孔内外形成压力差,也就是罐外压力大于罐内压力,饮料就不易倒出了。第170页共170页\n筷子放入水中,似乎被水“折”断了。你知道为什么吗?解析: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但光从水中进入空气中,却改变了传播方向,发生折射,由于人的视觉作用,总认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插在水中的筷子看起来被水“折”断了。拉链美观、使用。你仔细观察过吗?为何上下拉动,拉链便可开启或闭合?解析:拉链的原理是凹凸齿错合原理,拉链每一个齿都是一个小型的钩,能与挨着而相对的另一条带子上的一个小齿下面的孔眼匹配,这种拉链很牢固。第170页共170页\n拉链只是一个小小的发明,但是整个世界都离不开它。被美国《科学世界》杂志评选为20世纪的十大发明之一。1893年前后,美国工程师惠特科姆、贾德森利用凹凸齿错合原理,设计出一种可快速滑动的关启系统,并申请了专利,这就是早期的拉链。你是否探究过圆珠笔油是如何从笔管流到笔尖的?解析:重力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当笔尖朝下写字时,笔管内的圆珠笔油在重力作用下能向下流出,当笔尖朝上时,则不能从笔尖流出。第170页共170页\n冲浪运动惊险、刺激。为什么冲浪者弓着腰,分开腿,能在惊涛骇浪中“滑翔”?解析:冲浪者弓着腰是为了降低其重心,分开腿是为了增大其支撑面积,从而使其稳度提高,冲浪者再注意随时调整冲浪板和水流之间的夹角,就能把握身体的平衡并获得向前的动力。为什么运动员借助一跟小小的撑竿,便能克服自身所受的重力,跨越高高的横竿?解析:撑竿跳高时,可以更多地把运动员助跑的动能先转化为竿的弹性势能,竿的弹性势能又转化为人的重力势能,运动员也就有更多的重力势能,因此能跨越高高的横竿。【针对训练1】(多选)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人的一个“喷嚏”不可能导致高耸巍峨、静静的雪山发生雪崩现象B.我们喝饮料时,只需要在饮料罐的一端开一个小口,饮料就可以顺利地倒出来C.当我们把一双筷子放入盛满水的碗中,会发现水中的筷子跟折了一样发生弯折D.哥白尼说:“人类的天职在于勇敢探索真理”第170页共170页\n【答案】CD【针对训练2】下列现象不属于自然现象的是( )。A.电闪雷鸣B.“嫦娥”二号升空C.雨后彩虹D.大雁南飞【答案】B【针对训练3】在下列各现象中,属于自然现象的是 ( )A.日食和月食B.夏天人们喜欢穿浅色的衣服C.水中的筷子会被“弯折”D.夏天人们在有空调的房间里感到舒服【答案】A【针对训练4】下列现象中属于自然现象的是()A.山洪爆发,冲垮河堤,摧毁粮田B.在高山上用高压锅煮饭,饭容易煮熟C.夏天室内开空调可以降低室温D.用平面镜反射阳光可以照亮井底【答案】A【针对训练5】拉链的开启与闭合、用圆珠笔写字、撑竿跳高、冲浪运动都是( )A.力现象B.光现象C.声现象D.热现象【答案】A【针对训练6】下列各种现象中,属于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的是________,属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的是________.(填序号)第170页共170页\n (1)夕阳西下 (2)电闪雷鸣(3)湖光山色 (4)火山喷发 (5)拉链的开启和闭合 (6)被水“折”断的筷子【答案】(1)(2)(3)(4) (5)(6) 第一节探索之路1、第一阶段,著名天文学家、自然先驱哥白尼用“日心说”否定了影响人类达千年之久的托勒密的“地心说”,经典力学和实验物理学的先驱伽利略,率先用望远镜观察天空,由此得到的关于天体运行的结果支持了哥白尼的日心说。2、第二阶段,牛顿在前人的研究积累上建立了著名的运动定律。3、第三阶段,近代物理学的产生与发展,主要突破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普朗克、玻尔等人的量子论。●哥白尼的简介:第170页共170页\n尼尼古拉·哥白尼(波兰语:MikołajKopernik,1473年2月19日-1543年5月24日,享年70岁),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波兰天文学家、数学家、教会法博士、神父。在哥白尼40岁时,他提出了日心说,改变了人类对自然对自身的看法。当时罗马天主教廷认为他的日心说违反《圣经》,哥白尼仍坚信日心说,并认为日心说与其并无矛盾,并经过长年的观察和计算完成他的伟大著作《天体运行论》。1533年,60岁的哥白尼在罗马做了一系列的讲演,可直到他临近古稀之年才终于决定将它出版。1543年5月24日哥白尼去世的那一天才收到出版商寄来的一部他写的书。哥白尼的"日心说"更正了人们的宇宙观。哥白尼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巨人。他用毕生的精力去研究天文学,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伽利略的简介:伽利略·伽利雷(Galileo Galilei,1564年2月15日-1642年1月8日),意大利物理学家、经典力学和实验物理学先驱,科学革命中的重要人物。其成就包括改进望远镜和其所带来的天文观测,以及支持哥白尼的日心说第170页共170页\n。伽利略做实验证明,感受到引力的物体并不是呈匀速运动,而是呈加速度运动;物体只要不受到外力的作用,就会保持其原来的静止状态或匀速运动状态不变。他的工作,为牛顿的理论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1609年8月21日,伽利略展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架按照科学原理制造出来的望远镜。1642年1月8日卒于比萨。伽利略被誉为“现代观测天文学之父” 、“现代物理学之父” 、“科学之父” 及“现代科学之父”。●牛顿的简介:艾萨克·牛顿(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爵士,英国皇家学会会长,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百科全书式的“全才”,著有《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光学》。他在1687年发表的论文《自然定律》里,对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进行了描述。这些描述奠定了此后三个世纪里物理世界的科学观点,并成为了现代工程学的基础。他通过论证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与他的引力理论间的一致性,展示了地面物体与天体的运动都遵循着相同的自然定律;为太阳中心说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并推动了科学革命。●爱因斯坦的简介: 爱因斯坦(AlbertEinstein,1879年3月14日-1955年4月18日),举世闻名的德裔美国科学家,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第170页共170页\n他的一些成就大大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他的量子理论对天体物理学、特别是理论天体物理学都有很大的影响。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成功地揭示了能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解决了长期存在的恒星能源来源的难题。【针对训练1】请连接科学家和其主要贡献:A.哥白尼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B.伽利略量子力学和相对论C.牛顿日心说D.爱因斯坦驳斥亚里士多德落体观点【答案】哥白尼--日心说;伽利略--驳斥亚里士多德落体观点;牛顿--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爱因斯坦--量子力学和相对论【针对训练2】提出相对论,冲击了经典物理学体系,动摇了人们所感知的时间与空间概念的物理学家是 ( )A.牛顿 B.伽利略C.爱因斯坦 D.玻尔【答案】C【针对训练3】如图是我国安徽凌家滩出土的、距今约5000年的雕刻玉版,从雕刻玉版可以推知我国古人对宇宙的认识是( )A.地球是圆的 B.天圆地方C.宇宙是方的 D.宇宙是无限的【答案】B【针对训练4】关于宇宙,下列认识正确的是()A.宇宙是以地球为中心的B.宇宙是以太阳为中心的C.宇宙只有太阳系和银河系D.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系统【答案】D【针对训练5】第170页共170页\n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有众多的科学巨人披荆斩棘,铺路架桥,为后人留下了丰硕的知识园地、科学的探究方法及不朽的科学精神。下列关于物理学家的说法正确的是()A.亚里士多德提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B.牛顿提出了相对论学说资源拓展C.卢瑟福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D.奥斯特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答案】C第一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的话,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牛顿1、物理学研究的对象: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的自然科学。2、科学探究的过程: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应包括七个要素,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从下面事例中找出各环节第170页共170页\n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提出重的物体下落快,轻的下落的慢,而伽利略认为轻的物体下落不一定慢。因此,伽利略和他的两个学生,带着两个不同重量的铅球(一个是另一个重量的10倍)登上了比萨斜塔顶。在同一时刻,伽利略让他的两个学生从同一高度扔下轻重不同的两个球。结果,人们清楚地看到了两个球在同一瞬间砸向地面。这个简单的实验用最直接的方式向人们证实了伽利略观点的正确,并且也是亚里士多德的落体理论第一次受到的挑战。后来。波义耳用真空容器证明了铅弹与羽毛下落一样快,进一步证明了伽利略观点的正确。(1)提出问题:轻的物体下落不一定慢(2)猜想与假设:物体下落速度与物体的轻重无关(3)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伽利略找来助手在比较高的斜塔进行实验,要求两球同时离开手进行下落。(两个球都是铅球,只是一个大,一个小)(4)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结果两个铅球同时落地(5)分析论证:(6)评估:人们认为伽利略的实验方法是合理的,只是做一次没有很好的说服力。(7)交流合作:后来波义耳用真空容器证明了铅弹与羽毛下落一样快,进一步证明了伽利略观点的正确。【针对训练1】第170页共170页\n在“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的实验中,小敏认为长钢尺发声低沉是因为声源振动频率低,而短钢尺发声清脆是因为声源振动频率高,所以声源振动的频率会影响声源发声的高低,这一环节属于科学探究过程中的()A.分析与论证B.猜想与假设C.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D.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答案】A【针对训练2】实验探究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探究过程包括:①提出问题;②得出结论;③设计和进行实验;④作出假设。下面四组探究过程中顺序合理的是()A.①④③②B.④①③②C.①④②③D.③④①②【答案】A【针对训练3】小红在旅游景点买了一个金属钥匙挂件,她问同学:“这是什么金属做的?”小丽说:“可能是铁的。”小娟接着说:“拿一块磁铁(俗称吸铁石)吸一下就知道了。”小娟的话属于科学探究中的()A.分析与论证B.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C.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D.评估【答案】B第二章运动的世界复习学案第一节动与静1、机械运动的定义第170页共170页\n定义:在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机械运动。通常简称为运动。2、参照物及参照物的选择(1)定义:在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时,事先选作标准、假定为不动的物体就是参照物。(2)参照物的理解:所选定的参照物是一个假定不动的物体,有了它作为标准,再看被研究的物体跟它之间的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就比较方便了。(3)参照物的选择: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既可以选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也可以选相对地面运动的物体;参照物的选择尽可能简单,通常选取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被研究的物体本身不能作为参照物。3、运用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具体方法如下:(1)确定研究对象,即明确要判断哪个物体是否运动;(2)选定参照物,即假定一个物体不动;(3)看被研究的对象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变化,若位置有变化,则被研究的物体是运动的,若位置没有变化,则被研究的物体是静止的。4、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思考:为什么行人说乘客运动得“真快”,而司机却说乘客“没动”,乘客到底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第170页共170页\n研究的物体标准物体位置是否改变动或静乘客地面、树改变动乘客司机、汽车没改变静|题型体系|——题型一机械运动的判定【针对训练1】下列运动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A.小树长高B.流星划破夜空C.火车减速进站D.浩浩同学骑车上学【答案】A【针对训练2】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A.一江春水向东流B.心潮澎湃C.流星似剑D.海水奔腾【答案】B【针对训练3】下列现象中,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A.电子绕原子核的旋转B.雪花飞舞C.树木生长D.电流流经导体【答案】B【针对训练4】下列成语中描述的不是机械运动的是( )A.南辕北辙B.夸父追日C.顺水推舟D.精忠报国【答案】D【针对训练5】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第170页共170页\nA.鱼翔浅底,鹰击长空B.蜗牛在慢慢爬行C.月亮升起来了D.水凝固成冰【答案】D|题型体系|——题型二参照物的判定【针对训练1】鲁迅的《社戏》中有这样的描写:“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其中“山……向船尾跑去了”所选的参照物是( )A.河岸B.山C.船D.岸边的树木【答案】C【针对训练2】如图1所示,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女排队员和教练员代表站在花车上经过天安门广场,这一过程中,若说郎平教练是静止的,则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图1A.天安门城楼B.女排队员和教练员代表乘坐的花车C.天安门城楼前的金水桥D.天安门广场上站立的士兵【答案】B【针对训练3】共享单车为市民提供自行车单车共享服务,是一种新型绿色环保共享经济。一天,小明骑自行车上学,如图所示,在行驶途中,他说自己是“静止”的,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第170页共170页\nA.道路两旁的房屋B.他骑的自行车C.道路两旁的树木D.对面驶来的车【答案】B【针对训练4】星期天,小明与爸爸开车出行,在十字路口看见了红灯,停车等待,小明看着窗外旁边的汽车,突然发现他所坐的车向前移动,急忙向爸爸喊停车,爸爸说车没动。若爸爸判断正确,则爸爸和小明分别选的参照物可能是( )A.旁边向前移动的汽车,地面B.地面、旁边向前移动的汽车C旁边向后移动的汽车、地面D.地面、旁边向后移动的汽车【答案】D【针对训练5】小林骑自行车沿河堤向下游行进,感觉无风,但堤上柳树的枝叶却在随风飘拂.此时的风向是( )A.向下游B.向上游C.向河对岸D.从对岸吹来【答案】A【针对训练6】《龟兔赛跑》新篇:兔子和乌龟自从上次赛跑后,成为了好朋友,于是在以后的旅行中,陆地上兔子背着乌龟跑,在水中乌龟驮着兔子游,兔子和乌龟因此都走得更快更远了,实现了共赢。当兔子背着乌龟在陆地上奔跑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以兔子为参照物,乌龟是运动的B.以乌龟为参照物,兔子是运动的C.以地面为参照物,乌龟是静止的,兔子是运动的第170页共170页\nD.以地面为参照物,乌龟和兔子都是运动的【答案】D|题型体系|——题型三运动状态的判定【针对训练1】中国自主研发的“海斗一号”(如图2所示),在马里亚纳海沟刷新了中国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纪录,达到10907米。“海斗一号”在完成了岩石状物体样本的抓取和其他工作后,遥控抛载安全上浮。对于其上浮过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图2A.以“海斗一号”为参照物,海面是静止的B.以“海斗一号”为参照物,海底是运动的C.以样本为参照物,“海斗一号”是运动的D.以抛掉的重物为参照物,“海斗一号”是静止的【答案】B【针对训练2】如图3所示,空中加油机正在给战斗机加油的情境,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第170页共170页\n图3A.以加油机为参照物,战斗机甲是静止的B.以地面为参照物,战斗机乙是运动的C.以战斗甲为参照物,战斗机乙是运动的D.加油机相对于地面是运动的【答案】C【针对训练3】仙海湖风景区是依托沉抗水库建立起来的国家4A级景区,因优质的生态环境成为市民休闲、度假的好去处。关于游船的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以岸边栏杆为参照物,游船是静止的B.以游船倒影为参照物,游船是静止的C.以游船上的旗杆为参照物,游船是运动的D.以游船座位上游客的行李为参照物,游船是运动的【答案】B【针对训练4】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仪式上,国产武装直升机甲、乙两个编队排列并保持“70”字样从天安门上空平稳飞过,则( )第170页共170页\nA.以甲为参照物,乙是运动的B.以乙为参照物,甲是运动的C.以甲为参照物,乙是静止的D.以乙为参照物,坐在观众席上的观众是静止的【答案】C|题型体系|——题型四运动方向的判定【针对训练1】两列火车并排停在站台上,你坐在车厢中向另一列车厢观望。突然,你觉得自己的列车缓慢向东运动。则下列运动情况不可能发生的是( )A.自己的列车向东运动,另一列车没有运动B.自己的列车没有运动,另一列车向西运动C.两列车都向东运动,但自己的列车运动较快D.两列车都向西运动,但另一列车运动较慢【答案】D【针对训练2】甲乙两人各乘一台升降机,甲看见楼房在匀速上升,乙也在匀速上升,乙看见楼房在匀速上升,甲在匀速下降,则他们相当于地面( )A.甲上升,乙下降B.甲乙都下降,且甲比乙快C.甲乙都下降,但甲比乙慢D.甲下降,乙上升【答案】B【针对训练3】第170页共170页\n有甲、乙、丙三架观光电梯,甲中乘客看一高楼在向下运动,乙中乘客看甲在向下运动,丙中乘客看甲、乙都在向上运动,则这三架电梯相对地面的运动情况可能是( )A.甲向上,乙向下,丙不动B.甲向下,乙向上,丙不动C.甲向上,乙向上,丙向下D.甲、乙、丙都向上,但甲、乙比丙慢【答案】C【针对训练4】如图4所示是小明同学所拍摄的一幅海边风景照片。由照片所示的情景,可以分析判断出甲船的运动状态是 , 乙船的运动状态可能是 。 图4【答案】向左行驶,且速度大于风速;静止、向右行驶、向左行驶且速度小于风速【针对训练5】甲、乙两辆汽车行驶在平直的公路上,甲车上的乘客看乙车在向北运动。乙车上的乘客看到甲车和树木都向南运动则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乙车可能都向北运动B.甲乙两车可能都向南运动C.甲车向北运动乙车向南运动D.甲车一定在向南运动,乙车向北运动【答案】A第二节长度与时间的测量第170页共170页\n1、长度单位:(1)国际单位:米(m)(2)常用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3)单位换算:1千米(km)=1000米(m)=103米(m)1分米(dm)=0.1米(m)=10-1米(m)1厘米(cm)=0.01米(m)=10-2米(m)1毫米(mm)=0.001米(m)=10-3米(m)1微米(μm)=0.000001米(m)=10-6米(m)1纳米(nm)=0.000000001米(m)=10-9(m)2、长度的测量工具:(1)测量工具:基本测量工具是刻度尺,常见测量工具有:钢尺、皮尺、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2)正确使用刻度尺①量程:刻度尺的测量范围,如右图所示量程为10cm。②分度值:相邻两刻度线之间的长度,如上图所示的分度值为1mm。③测量前准备:估测待测物体的长度;根据测量要求确定测量的精度。④测量步骤:a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刻度尺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度线是否磨损。b会选:根据测量结果及精度要求选取量程、分度值合适的测量仪器。c会放:刻度尺位置要放正,不能歪斜;有刻度的一边第170页共170页\n紧贴被测物体。d会看: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线,与尺面垂直。e会读:读数时,除正确读出准确值之外,还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f会记: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计值(末尾一位)+单位”三部分组成;多次测量取平均值。⑤注意:若有刻度线磨损,则取一处整刻度线对齐物体一端,最后读数减去对齐一端的整刻度值。⑥长度测量的特殊测量方法:第170页共170页\na累积法:若干个微小量“积累起来”,直接测量,除以积累的个数;b平移法:借助辅助器材把不可测量的长度“平移”到刻度尺上;c化曲为直法:借助辅助器材(如不易拉伸的细线)把不能直接测量的曲线化为直线,进行测量。3、误差和错误的区别区别测量误差测量错误产生原因(1)测量工具不精密(2)测量方法不科学(3)(1)不遵守测量仪器使用规(2)读数、记录数据时粗心第170页共170页\n与测量者读数时估计值不同能否避免不可避免,只可减小可避免减小或避免的方法(1)采用精确度更高的测量工具(2)运用合理的测量方法(3)多次测量求平均值(1)采用正确的测量方法(2)正确读数,认真记录结果4、时间的单位常用的时间单位:秒(s)、分钟(min)、小时(h)1小时(h)=60分钟(min)=3600秒(s);1分钟(min)=60秒(s)5、时间的测量工具(1)基本测量工具:停表、秒表;常用测量工具:电子表、石英表等。(2)停表结构:(3)停表的使用三步曲:一按---按表:实验开始,需要计时时,用大拇指迅速按下按钮,指针开始转动,开始计时。二停---停表:当需要停止计时时,再迅速按一下同一按钮,指针停止走动,停止计时。三读---读时:停表后,先读出小盘指针指示的“分”,再读出大盘指针指示的“秒”,最后将两个时间相加,分针和秒针所指的时间之和才是所测的时间间隔。第170页共170页\n小表盘的读数,单位为分钟读整数;再根据小表盘指针在每分钟的前半分钟还是后半分钟读大表盘数值,若是前半分钟就读0-30s,若是后半分钟则读30-60s。注意事项:1.使用前应检查停表指针是否与零刻线对齐,若不对齐,应记下此时指针读数,并对最终读数进行修正。2.不同的停表表盘示数可能不同,需要注意分度值。|题型体系|——题型一单位的换算【针对训练1】完成下列单位换算(1)1500mm=m;1.7m=m;2×105μm=m(2)20m/s=km/h;5m/s=km/h(3)360s=min;5.5min=s【答案】(1)1.5、170、0.2;(2)72、18;(3)6、330【针对训练2】完成下列单位换算(1)2.54m=cm=μm;3.0×108nm=m;(2)15m/s=km/h;72km/h=m/s(3)2h24min=h【答案】(1)254、2.54×106;0.3(2)54、20;(3)2.4【针对训练3】下列长度的单位换算正确的是( )A.0.96nm=0.96×10﹣3μm=9.6×10﹣4μmB.9.6cm=9.6÷100=0.096mC.9.6cm=9.6cm×10mm=96mmD.96cm=9.6cm×10=96mm【答案】A第170页共170页\n【针对训练4】关于长度的单位换算,下列四个算式中正确的是( )A.16cm=16×0.01m=0.16mB.16cm=16cm×0.01m=0.16mC.16cm=16cm×0.01m=0.16mD.16cm=16×0.01=0.16m【答案】A|题型体系|——题型二长度时间单位填空【针对训练1】一名粗心的学生测量记录中忘了写单位,请你替他补上.一节一号干电池高约0.6;(2)人正常步行的速度是4;(3)万里长城的长约是6.7×109;(4)教室黑板的长度约是3.5。【答案】(1)dm;(2)km/h;(3)mm;(4)m【针对训练2】在数字后面的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单位:初二同学平均身高约160,步行的速度约1.2,一个篮球的质量约0.6。【答案】cm;m/s;kg|题型体系|——题型三刻度尺的使用【针对训练1】在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下列要求中做法错误的是()A.读数时视线应垂直于刻度尺B.测量时必须从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起第170页共170页\nC.测量时刻度尺不能歪斜D.记录测量结果时必须在数字后面注明单位【答案】B【针对训练2】下列关于刻度尺使用的说法,错误的是()A.零刻度线磨损的刻度尺不能使用,应该更换B.读数时,应该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C.刻度尺带刻度线的一边要紧贴被测物体D.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答案】A【针对训练3】如图所示是用厚刻度尺测量木块长度的示意图,其中正确的是()【答案】B【针对训练4】用毫米刻度尺对一工件做如图所示的四次测量,其中测量方法和读数都正确的是()【答案】C【针对训练5】某同学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如图所示,他在测量中的错误有:第170页共170页\n(1);(2);(3)。【答案】(1)零刻度线没有与被测物体一端对齐;(2)刻度尺的刻度面没有紧贴被测物体;(3)读数时视线没有与刻度尺垂直。题型体系|——题型四平均值的测定【针对训练1】小明利用最小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三次测量的数据分别为2.35cm、2.36cm、2.36cm,则测量结果应记为()A.2.36cmB.2.357cmC.2.35cmD.2.4cm【答案】A【针对训练2】某同学测一物体长度5次,测量结果分别是:17.82cm、17.79cm、17.81cm、17.28cm、17.81cm,其中一次错误的结果是,物体的实际长度是。【答案】17.28cm【针对训练3】若五次测量一本书的宽度记录为:12.38cm,12.36cm,12.48cm,12.35cm,12.37cm则这本书宽度最接近的是()A.12.388cmB.12.365cmC.12.36cmD.12.37cm第170页共170页\n【答案】D【针对训练4】李磊同学先后5次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度,记录数据分别为25.79cm、25.78cm、25.8lcm、25.09cm、25.79cm,该物理课本的长度最接近于()A.25.793cmB.25.65cmC.25.79cmD.25.81cm【答案】C|题型体系|——题型五误差【针对训练1】关于误差的概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只要认真测量,误差可以避免。B.误差的产生是由于实验方法的错误。C.只要采用精密的仪器,改进测量方法,可以避免误差D.实验误差不可避免,但可以尽量减小【答案】D【针对训练2】用一把尺子测量某物体的长度,一般要测量三次或更多次。这样做的目的是A.避免由于观察时视线倾斜而产生的误差。B.避免由于刻度尺不精密而产生的误差C.避免由于估测而产生的误差D.避免测量中可能出现的错误【答案】C【针对训练3】关于测量误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误差就是实验中产生的错误B.认真测量可以避免误差第170页共170页\nC.测量误差偏大,表示测量值比真实值偏大D.测量误差不能绝对避免,但可尽量减小【答案】D【针对训练4】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造成误差的原因是A.刻度尺放得不正B.刻度尺的刻线没有贴近被测的长度C.读数时视线跟刻度尺不垂直D.测量者的估计能力有所不同【答案】D|题型体系|——题型六测量【针对训练1】如图所示,铅笔的长度为________cm。【答案】3.00【针对训练2】(1)图8甲中木块的长度为________cm。(2)图乙中停表的读数为________s。【答案】2.13(2.12~2.14均可)(2)337.5第170页共170页\n【针对训练4】(1)如图1,读数时视线正确的是(选填“A”或“B”),这把刻度尺的分度值是cm,物体的长度是cm。(2)如图2用停表测量比赛成绩,该表的分度值是,所测时间是。图1图2【答案】(1)B;0.1cm;2.44-2.47cm(2)0.5s;5min10s【针对训练5】小芳对一支铅笔的长度进行了测量,记录结果为15.84cm,根据记录结果判定她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cm,准确值是_______cm,估读值是________cm。【答案】0.1;15.8;0.04第三节快与慢1、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的方法(1)时间相同:比较通过的路程,通过的路程越大,运动越快(2)路程相同:比较所用的时间,所用的时间越少,运动越快(3)当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时,比较路程和时间之比,比值越大,运动越快2、速度(1)物理意义:用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2)定义:在物理学中,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3)单位:米/秒(m/s)1m/s=3.6km/h第170页共170页\n(4)公式:速度=v=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3、匀速直线运动定义:物体沿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4、求平均速度(1)以不同的速度通过相同的距离:v=(2)以不同的速度运动相同的时间:v=(注意: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题型体系|——题型一速度大小的比较【针对训练1】下列各种运动中,速度最大的是()A.奔跑着的猎豹的速度可达40m/sB.在水中游动的旗鱼的速度可达108km/hC.飞行的海燕1分钟能前进5kmD.百米赛跑某一著名运动员的成绩是9.96s【答案】C【针对训练2】运动会上,100m决赛,中间过程张明落后于王亮,冲刺阶段张明加速追赶,结果他们同时到达终点。关于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张明的平均速度比王亮的平均速度大B.张明的平均速度比王亮的平均速度小C.二者的平均速度相等D.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无法比较平均速度大小第170页共170页\n【答案】C【针对训练3】在《龟兔赛跑》的故事中,乌龟和兔子同时从起点出发,当兔子远远超过乌龟时,便骄傲地睡起了大觉,当它醒来后,发现乌龟已悄悄地爬到了终点.在龟兔赛跑的全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乌龟的速度始终大于兔子的速度B.兔子的速度始终大于乌龟的速度C.兔子的平均速度大于乌龟的平均速度D.乌龟的平均速度大于兔子的平均速度【答案】D【针对训练4】研究物体运动时常利用“频闪摄影”的方法,即在暗室中采用闪光灯每隔相等的时间闪亮一次,底片就记录下此时物体运动的位置。如图是两个质量相同的小球甲、乙竖直下落时的频闪照片,据此记录,两球均从a处下落到b处时,则()A.甲球用时较短,乙球速度不变B.乙球用时较短,甲球速度增大C.乙球用时较长,甲球速度不变D.甲球用时较长,乙球速度不变【答案】A|题型体系|——题型二公式法速度的简单计算【针对训练1】第170页共170页\n2014年6月18日武石城际铁路正式开通,它是武汉城市圈内一条连接武汉市与鄂州市、黄石市的快速城际铁路,是湖北省重要的经济走廊。铁路线全长95km,动车直达运行时间仅为30min,则全程的平均速度可达km/h。【答案】190【针对训练2】短跑运动员在某次百米赛跑中测得5秒末的速度为9.0m/s,10秒末到达终点的速度为10.2m/s,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前5秒内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4.5m/sB.在后5秒内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9.6m/sC.在本次百米赛跑中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10.0m/sD.在本次百米赛跑中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9.1m/s【答案】C【针对训练3】甲、乙两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比为3:4,所用时间比为2:3,则甲、乙所通过的路程之比为( )A.1:2B.2:1C.8:9D.9:8【答案】A【针对训练4】重庆高速路网全面推行区间测速以来,车辆超速行驶得到了一定遏制。如图所示,一辆小汽车进入测速路段后,乘客发现测速提示牌往后退,他是以为参照物。测速设备测得小汽车在通过9.45km的测速区间用时270s,其平均速度为km/h。根据该路段限速100km/h的规定,该车驾驶员受到了相应处罚。【答案】汽车;126第170页共170页\n|题型体系|——题型三匀速直线运动【针对训练1】两个做匀速运动的物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速度大的物体通过的路程长B通过路程长的物体,所用的时间一定长C运动快的物体速度大D在相等的时间内两个物体所通过的路程一定相等【答案】C【针对训练2】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8秒内通过的路程是20米,它在第4秒内的速度是()A.2.5米/秒B.20米/秒C.5米/秒D.8米/秒【答案】A【针对训练3】如图能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A.B.C.D.【答案】C【针对训练4】由公式可知,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 )A.速度与路程成正比B.速度与时间成反比C.路程与时间成正比第170页共170页\nD.路程与时间成反比【答案】C|题型体系|——题型四计算平均速度【针对训练1】在学校运动会上,小明参加的项目是百米赛跑。起跑后,小明越跑越快,最终以12.5s的优异成绩获得冠军。关于小明的百米赛跑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小明在前50m一定用了6.25sB.小明每秒钟通过的路程都是8mC.小明的平均速度是8m/sD.小明的平均速度是8km/h【答案】C【针对训练2】张先生驾车从甲地到丙地旅游,汽车以60km/h的平均速度行驶0.5h到达途中的乙地,休息0.5h后,再以70km/h的平均速度行驶1h到达丙地。请求:⑴从甲地到乙地,汽车行驶的路程s1是多少km?⑵从甲地到丙地,汽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少km/h?【答案】(1)30km(2)50km/h【针对训练3】小东在百米赛跑中第1秒通过的路程是3米,第2秒通过的路程是5米,第3秒通过的路程是7米,则他在这3秒内()A.前2秒内的平均速度为5m/sB.后2秒内的平均速度为6m/sC.3秒内的平均速度为7m/sD.最后1秒内的平均速度为5m/s第170页共170页\n【答案】B【针对训练4】一辆小车做变速直线运动,它的前一半时间的速度为v1,后一半时间的速度为v2,则这辆小车在整个路程中的平均速度为()【答案】A【针对训练5】高速公路上,一辆小轿车以108km/h的速度匀速行驶,司机突然发现前方有紧急情况,经过0.6s开始刹车,又经过4.4s滑行了52m,轿车才停止.求司机从发现情况到车停止这个过程中车的平均速度。【答案】14m/s|题型体系|——题型五“时刻表”型计算问题【针对训练1】从上海到南京的D412次动车组运行时刻表如表Ⅰ所示.表Ⅰ:D412次动车组求:(1)在苏州的停车时间有多长?(2)动车由上海到南京全程的时间有多长?第170页共170页\n(3)D412次动车组由上海驶往南京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答案】(1)2min;(2)2.5h;(3)120km/h。【针对训练2】上海到南京的T722次特快列车运行时刻表如下,根据列车运行时刻表回答下列问题。(1)列车由上海驶往南京全程的平均速度?(2)列车从苏州到常州的速度?【答案】(1)列车由上海驶往南京全程的平均速度为120km/h;(2)列车从苏州驶往常州的平均速度为108km/h。|题型体系|——题型七“火车过桥”型计算问题【针对训练1】一列长400m的火车,以144km/h的速度匀速进入长为4km的隧道,求:(1)火车完全通过隧道的时间是多少秒;(2)火车完全在隧道中的时间是多少秒?【答案】(1)110s;(2)90s第170页共170页\n【针对训练2】一列火车长200m,以36km/h的速度通过长为1800m的隧道,求:(1)火车最前端刚进入隧道口到最前端刚穿过隧道口的时间;(2)这列火车需多少时间才能完全通过隧道?【答案】180s,200s【针对训练3】一列长为360m火车匀速驶过长1800m的隧道,测得火车全部在隧道内运行的时间为48s.求:(1)火车运行的速度;(2)火车全部通过隧道需要的时间?【答案】(1)火车运行的速度是30m/s.(2)火车全部通过隧道需要的时间为72s。|题型体系|——题型八“反应问题”型计算问题【针对训练1】第170页共170页\n在施工中经常用到爆破技术,在一次爆破中,用了一条96cm长的导火线来使装在钻孔里的炸药爆炸导火线燃烧的速度是0.8cm/s,点火者点燃导火线以后,以5m/s的速度跑开,他能不能在爆炸前跑到离爆炸地点至少500m以外的安全地区?【答案】解:方法一:导火线燃烧完所用时间t1=s/v=96cm/0.8cm/s=120s;人跑到安全地区需用的时间t2=s/v=500m/5m/s=100st2<t1,能跑到。【针对训练2】发生交通事故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遇到意外情况时车不能立即停止。发现情况时,司机从视觉感知到踩制动器刹车的这段时间叫反应时间;在反应时间内汽车保持原速前进的一段距离叫反应距离。某司机没有饮酒时的反应时间为0.3s,喝了一瓶啤酒半个小时后在尚能驾车的情况下反应时间变为0.7s。若他驾车以20m/s的速度行驶,没有饮酒时的反应距离是多少?喝了一瓶啤酒半个小时后的反应距离比没有饮酒时的反应距离多多少?【答案】6m;8m【针对训练3】科学家研究发现:人在饮酒后驾车的应急反应时间是未饮酒时的2~3倍。反应时间是指司机从看到意外情况到踩刹车需要的这段时间;在反应时间内汽车要保持原速前进一段距离,这段距离叫反应距离。刹车后汽车由于惯性还要继续行驶一段距离,这段距离称为刹车距离。如图所示,某人酒后驾车以15m/s沿马路直线行驶,在图中的A点发现前方危险情况若该司机的反应时间为1.5s,在图中的B点才作出踩刹车动作,再经过1s车头到达图中C点才将车刹住,若刹车距离为2.5m。第170页共170页\n(1)求这辆汽车的反应距离是多少?(2)求这辆汽车从A点发现情况到刹住车后的C点的平均速度?(3)请你为驾驶人提出一条文明交通的警示语。【答案】(1)求这辆汽车的反应距离是22.5m;(2)这辆汽车从A点发现情况到刹住车后的C点的平均速度为10m/s;(3)为了您和他人的安全,严禁酒后驾车。|题型体系|——题型九“超速问题”型计算问题【针对训练1】今年中秋节和国庆节两节相连“黄金周”共计8天,张华的爸爸带着全家自驾到川西游玩,行驶在回重庆的渝﹣﹣遂高速公路途中第170页共170页\n(1)在经过如图所示的标志牌下时,速度已达35m/s,并仍以此速度在向前开行,这辆车是否违反了交通法规,为什么?(2)如果这辆轿车以100km/h的速度匀速行驶,从标志牌处开到重庆需要多少时间?【答案】(1)这辆车违反了交通规则,应为车的速度超过了限速。(2)从标志牌处开到重庆需要0.35h。【针对训练2】十一假期,晓明一家驾车外出旅游,在经过某交通标志牌时,他注意到了标志牌如图所示,这两个数据含义是;从交通标志牌到收费站路程为2km,通过这段公路时汽车的行驶速度不能超过40km/h。求:(1)晓明爸爸驾车通过这段路程用时5min,汽车的速度为多少?(2)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试计算从标志牌到收费站最快要多长时间?【答案】24km/h;0.05第170页共170页\n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1、测平均速度实验器材:斜面(带金属片)、小车、刻度尺、停表实验原理:v=金属片的作用:让小车停止运动,便于准确测量时间面坡度较小的目的:减慢小车的运动速度,方便计时2、v-t图像(1)路程-时间图(s-t图)①水平横线表示速度为(静止,在原地);②斜直线表示物体做运动;③每条直线段的斜率等于该直线段的;④直线越斜,表示速度;⑤两条直线相交,表示两物体;⑥求平均速度时,只考虑起始点和终止点的时间间隔、路程差。(2)两辆汽车在同一平直公路上同时出发,其位置x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第170页共170页\n①甲、乙两车在t1=时相遇;②甲车的速度为m/s,乙车的速度为m/s;③当t2=50s时,甲、乙两车相距m;④当t3=时,甲、乙两车相距150m。(3)速度-时间图(v-t图)①水平直线表示;②斜直线表示加速或者减速直线运动:a当向右上斜(斜率大于0)则是运动;b当向右下斜(斜率小于0)则是运动;③直线与横轴(t轴)所围成的图形的面积等于运动的距离。(4)如图a所示是一辆汽车在一条公路上直行时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0~4s内汽车做运动;4s~8s内汽车做运动。图a图b(5)小汽车在短时间内的速度可以变化很快。有些车几秒钟内车速就可以从0km/h急升到110km/h。如图b所示是一辆车在10s内的车速变化情况,由图像可知第4s时车速为km/h,从第2s到第4s过程中,车速是。(选填“增加”、“减小”或“不变”)第170页共170页\n|题型体系|——题型一图像问题【针对训练1】如图所示,图甲是小车甲运动的s–t图象,图乙是小车乙运动的v–t图象,由图象可知()A.甲车速度大于乙车速度B.甲、乙两车都由静止开始运动C.甲、乙两车都以10m/s的速度匀速运动D.甲、乙两车经过5s通过的路程都是10m【答案】D【针对训练2】如图所示是甲、乙两物体做直线运动的s﹣t图像,分析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两物体是从同一地点出发的B.甲、乙两物体是往同一方向运动的C.甲、乙两物体相遇时都通过了20m路程D.甲、乙两物体的运动速度大小相同,都是2m/s【答案】C第170页共170页\n【针对训练3】甲、乙两小车同时同地沿同一直线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象分别如图所示,根据图象分析可知( )A.v甲=0.6m/s,v乙=0.4m/sB.经过6s两小车一定相距6.0mC.经过6s两小车一定相距4.8mD.经过6s两小车可能相距2.4m【答案】D【针对训练4】(多选)如图所示是在同一位置开始同向运动的甲、乙两物体路程s与时间t关系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物体同时开始运动B.以甲为参照物,乙是运动的C.在t=5s时,甲、乙两物体相遇D.甲物体的运动速度为2m/s【答案】CD【针对训练5】甲、乙两物体先后从同地沿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甲比乙先运动2秒,甲运动6秒时通过的路程为6米,此时甲、乙间的距离为2米。在图3所示的a、b、c三条图线中,乙的s-t图( )第170页共170页\nA.一定是图线aB.一定是图线bC.可能是图线bD.可能是图线c【答案】D【针对训练6】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向东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 )A.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B.经过6s,甲在乙前面1.2m处C.以甲为参照物,乙向东运动D.以乙为参照物,甲向东运动【答案】D|题型体系|——题型二测速度实验【针对训练1】在如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对上述实验,数据处理正确的是( )A.图中AB段的路程SAB=50.0cm第170页共170页\nB.如果测得AC段的时间tAC=2.5s,则AC段的平均速度vAC=32.0cm/sC.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大D.为了测量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vBC,可以将小车从B点静止释放【答案】B【针对训练2】如图所示,小海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到底端过程的上半程、下半程和全程的平均速度实验,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小车下滑过程在做变速运动B.测量下半程平均速度时要让小车从中点处静止滑下C.为了延长小车在斜面运动时间,可以减小倾斜程度D.实验时小车过了中点才停止计时,将会导致上半段平均速度偏小【答案】B【针对训练3】如图,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小木块从斜面A点滑下,AC段的距离为________cm,通过AC段的时间为2s,则小木块在AC段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m/s。【答案】30.0;0.15【针对训练4】如图−1所示,在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并开始计时,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算出小车在各段的平均速度。第170页共170页\n(1)根据实验的原理_______,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小车运动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对小车运动的各段长度进行测量并分段做了标记,因_______的测量误差较大,需多次测量。(2)图中AB段的距离sAB=________cm,测得时间t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________cm/s(3)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VAB会偏________.(4)实验中应多次测量,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______由静止开始下滑.(5)VBC________VAC(填“>”、“<”或“=”)(6)物体的运动常常可以用图像来描述,图−2中能反映图−1小车运动情况的是______(选填“A”或“B”)【答案】(1)v=st;时间(2)40.0;25.0(3)小(4)同一位置(同一高度)(5)>(6)B【针对训练5】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的实验. (1)该实验目的是练习用________和________测平均速度。(2)该实验原理是________。(3)实验时观察到,小车沿斜面顶端下滑到斜面底端的运动是________直线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4)第170页共170页\n小组同学们讨论后认为实验时斜面的倾斜度不宜太大,你认为这样做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合理即可)。【答案】(1)刻度尺;停表;(2)v=st;(3)变速;(4)减小小车下滑的速度,延长下滑时间,便于时间准确测量。第三章声的世界复习学案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的产生实验1:用两只手指轻放在喉部,然后发声。感觉喉咙在振动。实验2:发声的音叉,触及悬挂的乒乓球看到什么现象:乒乓球被弹开;触及水面看到什么现象:溅起水花。这些现象反映了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思考:水和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什么作用?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放大法)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例如: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翅膀摩擦振动发声;弦乐器靠琴弦的振动发声;管乐器靠空气柱的振动发声。2、声音的传播(1)声音传播条件: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是真空,宇航员通过无线电交谈)。常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简称:固、液、气)(2)介质:固体、液体、气体固体传声:隔墙有耳、土电话;第170页共170页\n液体传声:水里的鱼会被岸上的声音吓跑气体传声:人们日常生活中交谈(3)传播形式:波;声音是一种波,以声波的形式传播,声波是具有能量的(声波是能量传播的一种)。(4)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v固>v液>v气声速与介质的温度有关:同种介质,温度越高,声速越快;一般情况下,声音在15℃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5)传导方式:空气传导、骨传导(6)思考:在空旷的山谷或大厅,吼上一嗓子,会发生什么现象?回声: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回声到达耳朵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才能把回声和原声分开。至少相距:【针对训练1】在“山间铃响马帮来”这句话中,铃声响是由于铃受到金属珠子的敲击产生而发声的,二胡是靠振动发声,军号是靠振动发声,“黄河在咆哮”是的振动发出声音的。【答案】振动;琴弦;空气;河水【针对练习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B.所有生物都靠声带振动发声C.振动停止,发音停止D.敲击课桌发声,是由于课桌振动发声第170页共170页\n【答案】B【针对练习3】将敲响的鼓面用手一按,声音马上消失,这是因为( )A.声音传播的速度小了B.声音传到人体中去了C.声音传播的速度变大了D.鼓面停止了振动【答案】D【针对练习4】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A.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B.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C.把声音的振动时间延迟D.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答案】A【针对练习5】如图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听到声音逐渐________(选填”变大”或”变小”),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罩内,听到声音又出现相反的变化。这个现象经过推理得到的结论是:声音不能在____________传播。【针对练习6】如图所示是声现象中,可以用相同的声学知识解释的是( )第170页共170页\nA.甲和乙B.丙和丁C.乙和丙D.甲和丁【答案】C【针对训练7】关于声音的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不能在液体、固体中传播B.声音能在真空中传播,不能在气体、液体中传播C.声音只能在液体中传播,不能在气体、固体中传播D.声音能在一切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答案】D【针对训练8】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真空不能传声B.声音在固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慢C.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D.声音是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答案】B【针对训练9】温度一定时,声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相同/不同)的。空气中的声速是m/s。将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让他人在另一端敲击一下,你会听到两次敲击声,其中最先听到的声音是通过(钢管/空气)传来的。【答案】不同;340;钢管第170页共170页\n【针对训练10】在100米跑道终点的计时员,当他听到起跑的枪声后才开始计时,结果测得某运动员跑完100米的时间是11.2秒.由此可知该运动员跑完100米的真实成绩是( )A.11.2秒B.大于11.2秒C.小于11.2秒D.无法判断【答案】B【针对训练11】甲、乙两地的距离是900km,一列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途中停靠了4个车站,每个次停车30min,最终经过9h到达乙地;火车行驶途中要经过一个隧道,离隧道口还有一段距离时火车驾驶员鸣笛,他发现2s后听到隧道口的山崖的回声,若火车从鸣笛开始直至通过隧道,速度恒为144km/h。(已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m/s)求:(1)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千米每小时?(2)火车鸣笛时离隧道口多少米?【解答】答:(1)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平均速度是100km/h;(2)火车鸣笛时离隧道口380m。【针对训练12】甲同学在一根长68m的钢管一端敲一下,乙同学把耳朵贴在钢管另一端听到两次响声,(设声音在空气和钢管中传播速度分别为340m/s和5200m/s)(1)请解释敲一下为什么能听到两次声音。(2)先后两次声音的时间差是多少?第170页共170页\n(3)当乙同学再走到距甲17m处,甲同学再在原处敲一下钢管,问乙同学这次能听到两次敲击声吗?为什么?(提示:通过估算说明即可,不需要写出具体的计算解题过程)【解答】(1)声音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甲同学在钢管的另一端敲击这个管子,声音同时通过钢管和空气传播,因为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气体中传播速度快,通过钢管传播的声音先传到把耳朵贴在钢管的另一端乙同学耳朵里,就是第一下响声;随后通过空气传播的声音也传到乙同学的耳朵里,这就是第二下响声;(2)先后两次声音的时间差是0.19s;(3)当乙同学再走到距甲17m处,甲同学再在原处敲一下钢管,乙同学这次不能听到两次敲击声,因为距离太近,两次声音到达人耳的时间间隔小于0.1s,人耳不能把两次声音区分开来。【针对训练13】一辆汽车以某一速度正对山崖匀速行驶,司机在距山崖355m处鸣笛后2s听到回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求:(1)从司机鸣笛到听到回声,声音所走过的总路程;(2)汽车的速度。答:(1)从司机鸣笛到听到回声,声音所走过的总路程为680m;(2)汽车的速度15m/s。第170页共170页\n第二节声音的特性特性定义单位影响因素例子音调声音的高低,俗称声音的粗、细无振动的频率(频率越大,音调越高)1.琴弦越紧、越细、越短,音调越高;2.空气柱越短,音调越高;3.男低音,女高音响度声音的强弱,俗称音量的大、小分贝(dB)1.声源振幅的大小2.距离声源远近1.如雷贯耳;2.用力弹琴音色声音的品质,用于区分发声体的依据无声源本身的材料、结构、发生方式等1.闻其声知其人;2.口技演员模仿音色注意:(1)频率: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单位是赫兹,用字母表示为Hz。人耳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2)响度小,声源振幅不一定小,还可能与距离声源远近有关;(3)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响度变,音调不变;第170页共170页\n(4)听音调可以判断机器是否损坏,瓷器是否完好、瓜果是否成熟;(5)一般情况下,声源质量越大,发出的音调越低。知识点1:音调与频率【针对训练1】如图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若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则听到的声音()A.频率不变,音调变高B.频率变高,音调变低C.频率变低,音调变高D.频率变低,音调变低【答案】D【针对训练2】蝴蝶飞行时翅膀振动的频率为5Hz~6Hz,蜜蜂飞行时翅膀振动的频率为300Hz~500Hz,当它们从你的身后飞过时,你()A.只能听到蝴蝶的声音B.只能听到蜜蜂的声音C.蝴蝶和蜜蜂的声音都能听到D.蝴蝶和蜜蜂的声音都听不到【答案】B【针对训练3】如图所示,用一硬塑料片刮木梳的齿,这时可以听到塑料片发出的“轧轧”声。先慢慢刮然后迅速刮,会发现塑料片发出声音的音调会逐渐_____(选填“变高”或“变低”),由此可得到结论:音调与声源振动的_____有关。第170页共170页\n【答案】变高;频率【针对训练4】如图所示,在四个完全相同的玻璃杯内装有质量不等的同种葡萄酒,用大小相同的力敲击四个玻璃杯,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这“不同的声音”主要是指声音的()A.音调B.振幅C.音色D.响度【答案】A【针对训练4】如图所示,将两个相同的水下录音装置放置在A、B两处,录制到鲸鱼发出的同一段声音.A处装置录制到的声音既有高音又有低音,而B处装置录制到的声音只有低音.由此可以推测:在海洋中传播距离较远的声音是()A.响度较小的B.音调较高的C.能量较小的D.频率较低的【答案】D知识点2:音色音调响度的区分第170页共170页\n【针对训练1】河南人都喜欢听老艺术家马金凤演唱的豫剧《穆桂英挂帅》,二胡手在为她伴奏前需要调整琴弦的松紧程度,这样做的目的是改变琴声的(选填“响度”或“音调”)。大家能听出来是马金凤在演唱,是根据声音的【答案】音调;音色【针对训练2】初中三年,同学间非常熟悉,甚至可以“闻其声,知其人”,这样判断的主要依据是()A.音调B.响度C.音色D.声【答案】C【针对训练3】如图是甲乙两列声波在同一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则这两列声波中响度大,音调高。(选填“甲”“乙”或“一样”)【答案】一样;甲【针对训练4】生活中,有人用眼睛看,更有人用耳朵“看”,因为声音向我们传递着很多信息.一位有经验的锅炉工发现,向瓶里灌开水,开始时,水的落差大,撞击力大,瓶里空气多,发出大声的并且低沉的“咚、咚”声,水将满时情况相反,发出小声的并且尖细的“吱、吱”声,则该工人判断灌水多少的依据是( )【答案】DA.音色和音调B.音色C.响度D.响度和音调第170页共170页\n第三节超声与次声1、什么是超声与次声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通常为20Hz到20000Hz,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2、超声与次声的利用(1)超声波的利用①传递信息:用听诊器诊断疾病;蝙蝠觅食;声呐探索鱼群、潜艇的位置、海水深度、海底暗礁;超声波导盲仪;倒车雷达;B超②传递能量:超声波碎石;超声波清洁;超声波除尘器;电动牙刷(2)次声波的利用①检测核爆炸②检测地震、台风③机器产生的次声波来判断机器的优劣3、噪声的危害与控制(1)噪声:从物理学角度来说,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2)噪声的控制:①噪声的来源:工业噪声:如纺织厂、印刷厂、机械车间的噪声;交通噪声:如交通工具的喇叭声、汽笛声、刹车声、机械运转声;生活噪声:如娱乐场所、商店、集贸市场里的喧哗声。②控制途径:a声源处:在声源处防止噪声产生,如排气管上加消音器;b传播途中:在传播过程中阻断噪声传播,如加隔音设备以及建立屏障或植树造林;第170页共170页\nc人耳处:在人耳处减弱噪声,如戴耳塞。(3)声音等级的划分:人们以分贝为单位来表示声音的等级,其符号为dB。30~40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会影响听力。【针对训练1】海上发生风暴时会产生次声波,次声波在空气和海水中传播的速度比风暴移动的速度大。次声波接收处理设备就是利用这一特点提前感知,预报海上风暴,从而为渔业、航海等服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次声波不能传递信息B.次声波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C.次声波在海水中比空气中传播慢D.次声波的频率太高,人耳听不见【答案】B【针对训练2】2004年埃及一家私营航空公司的一架波音737型客机在红海旅游城市沙姆沙伊赫起飞后不久坠入海中,造成机上135名乘客和13名机组人员全部遇难。空难发生后,搜救人员利用声纳设备探测坠入大海中的飞机残骸。则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A.声纳设备是利用超声波工作的B.声纳设备是利用次声波工作的C.超声波在海水中传播比在空气中传播的快D.声纳设备可以探测出残骸所处位置的海水深度【答案】B【针对训练3】超声波已广泛应用于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下列关于超声波利用中说法正确的是()A.用超声波查看零件内部结构说明超声波具有能量第170页共170页\nB.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说明超声波能传递信息C.用B超查看胎儿的发育情况说明超声波能传递信息D.用超声波清洗眼镜片说明超声波能传递信息【答案】C【针对训练4】以下各项中属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的是()①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可能的大雨;②声纳捕鱼;③超声波碎石④B超探病;⑤用声波来清洗眼镜片;⑥用听诊器了解病人心、肺的情况A.①⑤⑥B.②③④C.③⑤D.①②④⑥【答案】D【针对训练5】声能够传递“信息”和“能量”.下面事例中,主要利用声传递“能量”的是()A.利用超声波给金属工件探伤B.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诊病C.通过声学仪器接收到的次声波等信息判断地震的方位和强度D.利用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的结石【答案】D【针对训练6】有一种电动牙刷,它能发出超声波,直达牙刷棕毛刷不到的地方,这样刷牙既干净又舒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电动牙刷发出的超声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B.声波能传递能量C.超声波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D.超声波的音调很低所以人听不到【答案】B【针对训练7】生活中经常需要控制噪声,以下措施中,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是()第170页共170页\nA.道路两旁载行道树B.考场周围禁鸣喇叭C.机场员工佩戴耳罩D.建筑工地限时工作【答案】A【针对训练8】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噪声传播和防止噪声进入耳朵,是控制噪声的三种措施,在图中属于阻断噪声传播的措施是()A.摩托车的消声器B.穿越北京动物园的“隔间蛟龙”C.工厂用的防噪声耳罩D.学校附近禁止汽车鸣笛【答案】B第四章多彩的光复习学案第一节光的传播1、光源(1)定义:自身能发光的物体。(2)光源的分类:①自然光源:太阳、萤火虫、斧头鱼、灯笼鱼、水母等。②人造光源:点燃的蜡烛、发光的手电筒、发光的电灯等。第170页共170页\n(3)注意:光源必须要自身能发光,有些物体本身不能发光,但由于它们能反射太阳光或其他光源发出的光,不要误认为是光源,如月亮和所有的行星。2、光沿直线传播(1)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2)若同种介质不均匀,则光的传播路径也会发生弯曲,例如光在不均匀的大气层中会发生折射。(3)光线定义: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传播的路径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做光线(4)光沿直线传播的实例①小孔成像;②影子的形成;③日食、月食;④激光准直;⑤射击瞄准;⑥队列看齐;⑦木工检查木块是否平直;⑧坐井观天、一叶障目(5)小孔成像①原理:烛焰上部发出的光线,由于光的直线传播,通过小孔后,射到了下部;烛焰下部发出的光线,由于光的直线传播,通过小孔后,射到了上部,就形成了相对烛焰倒立的像。②“小”是相对于孔到物体的距离及孔到光屏的距离而言的,即孔的大小必须远远小于这两个距离;③小孔所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相对于物体);④像的大小与物体到孔的距离和光屏到孔的距离有关;⑤像的形状与物体相同,与孔的形状无关。3、光速(1)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光速用c表示,c=3×108m/s(2)光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接近于真空中的速度,也可视为c,光在水中的速度约为3/4C,光在玻璃中的速度约为2/3C。第170页共170页\n(3)光速和声速的比较现象特点传播速度光的传播在透明物质中传播在透明物质中比在真空中传播速度小,在真空中传播最快,为c=3×108m/s在真空中传播声的传播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一般情况下,固体>液体>气体在真空中不能传播例如:由于光的速度比声音速度大得多,打雷小雨时,雷声和闪电是同时发生的,但是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停到雷声。【针对训练1】下列物体中不是光源的是()A.太阳B.萤火虫C.LED灯D.月亮【答案】D【针对训练2】自然界中有许多有趣的光现象,下列光现象中,属于光沿直线传播的是()A.空游泳池中注水后,看起来变浅了B.平静的湖面上倒映着岸边的景物C.开凿隧道时,工人们用激光束引导掘进机D.雨后的天空中,出现了一道彩虹【答案】C【针对训练3】(多选)下列成语中,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的是()第170页共170页\nA.坐井观天B.形影相依C.海市蜃楼D.波光粼粼【答案】AB【针对训练4】下列诗词中所述现象中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的是()A.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B.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C.湖光秋月两相知,潭面无风镜未磨D.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答案】D【针对训练5】关于光的直线传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光总是沿直线传播的B.光只有在真空中才沿直线传播C.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里传播的路线是直的D.光的传播不需要时间【答案】C【针对训练6】夜晚,路边高高的杆子上的路灯亮着.某人从路灯下的正下方开始朝着背离路灯杆的方向往前走,则地面上的影子()A.在人的后面且渐渐变长B.在人的后面且渐渐变短C.在人的前面且渐渐变长D.在人的前面且渐渐变短【答案】C【针对训练7】阳光灿烂的日子,行走在绿树成荫的街道上,常常见到地上有一些圆形的光斑,这些光斑是()A.树叶的影子B.树叶的实像第170页共170页\nC.太阳的虚像D.太阳的实像【答案】D【针对训练8】如图所示,小明同学在课外按如图所示的装置做小孔成像实验,初步得出像的特点是倒立的等大的像.现他想在半透明纸上看到一个放大的烛焰像,正确的做法是()A.保持其他条件不变,换一根烛焰更大的蜡烛B.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将小孔扩大至直径约3cmC.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将小孔由三角形改成圆形D.保持其他条件不变,适当缩短烛焰到小孔的距离【答案】D【针对训练9】某学校进行百米赛跑时,由于发令枪失灵,所以临时改用吹哨和挥旗的方式发令:发令员将旗子举起,示意有关人员注意,然后在吹哨的同时将旗子向下挥动,此时运动员起跑.那么终点计时员开始计时的时刻应为()A.听到哨声时B.看到旗子向下挥动时C.看到运动员起跑时D.听哨声或看旗子挥动时都可以【答案】B第170页共170页\n【针对训练10】电闪雷鸣时,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是因为光速比声速(选填“大”或“小”);若小明看到闪电后经过2.5s听到雷声,那么,打雷处距小明约为m。(已知空气中声速为340m/s)【答案】大;850【针对训练11】如图所示,将点燃的蜡烛置于小圆孔前的适当位置,观察并研究小孔成像的特点:(1)烛焰在光屏上所成的像是(填“实像”或“虚像”);其成像的原理是。(2)如果将中间的小圆孔换为一个很小的三角形孔,则他在光屏上看到的像是。A.三角形光斑B.圆形光斑C.蜡烛的正立像D.蜡烛的倒立像(3)从右侧向左看,若将蜡烛在孔前绕顺时针旋转,则它在光屏上所成的像是(选填“顺”或“逆”)时针旋转的。(4)若小孔和光屏位置固定,将蜡烛位置向右移动,光屏上的像与原来相比将;若小孔位置固定,将蜡烛和光屏位置对调,光屏上的像与原来相比将。(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答案】(1)实像;光沿直线传播;(2)D;(3)逆;(4)变小;变小。第170页共170页\n第二节光的反射1、光的反射定义:光射到物体表面(或两种介质的界面)时,有一部分光又返回到原来的介质中去传播,但改变了原来的传播方向,此现象叫光的反射。2、光的反射定律(1)三线共面: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2)两线分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3)两角相等:反射角等于入射角(4)注意:①对应于每一条入射光线,只有一条反射光线②注意定律中的因果关系,先有入射、后有反射;但叙述时要先说反射,后说入射③光路是可逆的,即若一束光从反射光线射入则这条光的反射光线刚好和之前的入射光线重合④当光线垂直于镜面入射时,入射角为0°,反射角为0°,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在同一直线上,光的传播方向相反,并不是没有发生反射。【针对训练1】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是60°,反射角是;若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使入射光线逐渐偏离法线,则反射光线将向法线(靠近/偏离)【答案】30°;偏离【针对训练2】如图所示,若入射光线与平面镜成30°角,则()A.反射角是60°B.反射光线与镜面夹角是60°C.入射角是30°D入射角增大5°,反射角增大10°第170页共170页\n【答案】A【针对训练3】一束光线射到平面镜上,当入射角增大150,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恰好成直角,则原来的入射角应为()A.30°B.45°C.15°D.60°【答案】A1、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项目概念相同点不同点图例实例镜面反射一束平行光照射到镜面上,会被平行地反射,这种反射叫镜面反射遵循光的反射定律反射面平滑;平行光照射时,反射光仍平行黑板反光、平静的水面反光等漫反射凹凸不平的表面会把平行的入射光线向着四面八方反射,这样的反射叫漫反射反射面凹凸不平;平行光照射时,反射光不平行各个方向都能看清黑板上的字、电影屏幕等注意:①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本质区别在于反射面是否平滑,而不是看反射光线是否平行②镜面反射中,只有平行的入射光线才会平行反射③对于镜面反射,人在反射光线的范围内,看到物体很亮;反之,看到物体很暗,观察镜面反射,有方向要求;对于漫反射,人能从不同的方向看到物体,即没有方向要求。第170页共170页\n例:雨后的夜晚,当年迎着月光行走在有积水的路上,为了避让水洼,应走“较暗”的地面,是因为:迎着月光,则水洼部分发生镜面反射,有很多光线进入人眼;而地面发生漫反射,有很少光线进入人眼,所以较亮的地方是水洼;反之背着月光走在有积水的路上,水洼依然发生镜面反射,但反射的光线无法进入人眼,而地面发生漫反射,依然有光进入人眼,所以较暗的地方是水洼处。|题型体系|——题型一光的反射及反射定律【针对训练1】如图所示的现象中,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答案】C【针对训练2】如果你在一平面镜中看到了另一个同学的眼睛,那么无论这平面镜多么小,该同学也一定会通过这平面镜看到你的眼睛,这是因为()A.光的漫反射B.光的镜面反射C.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D.光沿直线传播【答案】C【针对训练3】一束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入射光跟界面的夹角是60°,则()A.入射角是60°B.反射角大于60°C.折射角是30°D.折射角大于30°【答案】D【针对训练4】如图所示,若要让反射光射中目标,在激光笔不动的情况下,可将平面镜()第170页共170页\nA.竖直向下移动B.竖直向上移动C.水平向右移动D.水平向左移动【答案】A【针对训练5】如图所示,光与镜面成30°角射到平面上发生反射,其中反射角及其大小分别为()A.∠1,30°B.∠2,30°C.∠1,60°D.∠2,60°【答案】C|题型体系|——题型二光的反射可逆性【针对训练1】两位同学做捉迷藏游戏,甲同学躲在书橱的背后,通过穿衣镜能看到乙同学的眼睛,则乙同学()A.不能看到甲同学B.一定能看到甲同学全身C.至少可以看到甲同学的眼睛D.以上说法都不对【答案】C【针对训练2】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室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面向平面镜张望,则()第170页共170页\nA.甲可看到乙,乙看不到甲B.甲、乙相互都可以看到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D.甲看不到乙,乙可看到甲【答案】D【针对训练3】小吴和小杨两位小朋友做游戏,小吴想通过一块平面镜看到小杨,同时又不被小杨看到,则()A.只要将镜子转一个角度B.只要离镜子远一些C.只要把自己藏得更好D.不可能做到【答案】D【针对训练4】小明和小华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1m处,他们都能在镜中同时看到对方,这是因为反射时光路是的,如果在平面镜后面紧贴平面镜放置﹣块和平面镜等大的不透明木板后,他们(选填“不能”,“仍能”)同时看见对方。【答案】可逆;仍能|题型体系|——题型三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针对训练1】黑板反光,同学们看不清字的原因是()A.只有黑板反光,字不反光B.只有字反光,黑板不反光C.字和黑板都反光,字反射进入人眼的光线强D.字和黑板都反光,黑板反射进入人眼的光线强第170页共170页\n【答案】D【针对训练2】雨后晴朗的夜晚,为了不踩到地上的积水①迎着月光走,地上暗处是积水②迎着月光走,地上明亮处是积水③背着月光走,地上暗处是积水④背着月光走,地上明亮处是积水上面说法正确的是()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答案】D【针对训练2】课堂上,有时光滑黑板表面反射的光会“晃”着一些同学的眼睛,如图所示的光路图中能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是()【答案】A【针对训练3】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它的独特魅力给课堂教学增添了生机和活力,同学们发现多媒体教室的投影银幕是用粗糙的白布做成,于是对这一问题进行讨论,有如下说法,其中正确的是()(1)全班同学都能看到画面是因为光投射到投影银幕上发生了镜面反射;(2)全班同学都能看到画面是因为光投射到投影银幕上发生了漫反射;(3)镜面反射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漫反射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第170页共170页\n(4)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A.(1)(3)B.(2)(4)C.(1)(4)D.(2)(3)【答案】B【针对训练4】小明在暗室内用手电筒竖直向下照射白纸上的平面镜,如图所示.从侧面看()A.白纸较亮,它发生了镜面反射C.白纸较暗,它发生了漫反射B.镜子较亮,它发生了镜面反射D.镜子较暗,它发生了镜面反射【答案】D|题型体系|——题型四光的反射作图【针对训练1】在图中,根据给出的入射光线AO画出反射光线OB,并标出反射角的度数。【针对训练2】如图所示是自行车尾灯的一部分,AO是汽车射向行车尾灯的一束光.画出该光线经自行车尾灯反射的光路。第170页共170页\n【答案】【针对训练3】为了把竖直照射的太阳光经平面镜反射后,沿水平方向射入涵洞中,请在如图中画出平面镜的位置,并完成光路图。【答案】【针对训练4】如图所示,请画出反射光线。第170页共170页\n【答案】|题型体系|——题型五光的反射实验【针对训练1】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1)将一束光贴着纸板A沿EO射到O点,若将纸板B向前或向后折,此时在纸板B上看不到反射光,这样做的目的是探究。(2)将入射光线EO向法线靠近时,看到反射光线OF(填:”靠近”或”远离”)法线。(3)将纸板A、B置于同一平面后,若将一束光贴着纸板B沿FO射到O点,反射光将沿图中的OE方向射出,说明光在反射时。【答案】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靠近;光路是可逆的。【针对训练2】如图是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装置。第170页共170页\n(1)本实验中,为了显示光线,同学们采用。(2)白纸板和镜面垂直放好,让光沿EO入射,分别测出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分析数据,得出实验结论之一:“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你认为这种方法是否合理?理由是:。(3)实验中把纸板F前后绕法线转动,目的是为了。【答案】让光贴着纸板传播;不合理,实验次数太少;验证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针对训练3】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中,如图所示,平面镜M放在水平桌面上,E、F是两块粘接起来的硬纸板,垂直于镜面且可绕ON转动。(1)在实验中使用白色硬纸板能显示,也能方便地测量。(2)如图(a),当E、F在同一平面上时,让入射光线AO沿纸板E射向镜面,在F上可看到反射光线OB第170页共170页\n,测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便立即得出实验结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你认为这样得出结论(选填“合理”或“不合理”),原因是。(1)若将一束光贴着纸板F沿BO射到O点,光将沿图中的方向射出,因为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的。(2)以法线ON为轴线,将白色硬纸板的B面绕法线ON向后旋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此时反射光线的位置(发生/不发生)变化。【答案】光路;反射角和入射角;不合理;凭一次实验数据得出结论有偶然性,应进行多次实验;OA;可逆;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上;不发生。第二节平面镜成像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第170页共170页\n(1)像物等大:像和物大小相等(2)像物等距: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是关于平面镜对称的(3)连线垂直: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4)左右相反:像和物左右相反(5)像是虚像:平面镜成像为虚像2、平面镜成像实验中的考查点(1)选择较暗的环境:实验现象更明显(2)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易于确定像的位置(3)选择薄玻璃板:厚玻璃板前后表面都会成像,会产生重影(4)选用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便于比较像物的大小关系(5)玻璃板竖直放置:若不竖直放置,则水平桌面上的蜡烛无论怎样移动都无法与像重合(6)刻度尺作用:便于测量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7)平面镜只能成虚像,不能用光屏观察(8)实验用到的方法:观察比较法,等效替代法3、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题型体系|——题型一平面镜作图【针对训练1】如图所示,A′B′是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在图中画出平面镜(保留作图痕迹)。第170页共170页\n【答案】【针对训练2】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在图中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MM′中的像A′B′。第170页共170页\n【答案】【针对训练2】如图所示,S′为发光点S在平面镜MN中所成的像,S发出的一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经过P点,请在图中作出发光点S的位置,并作出经过P点的反射光线及相应的入射光线(保留作图痕迹)【答案】【针对训练3】如图所示,小明利用一块平面镜使此时的太阳光水平射入隧道内.请你通过作图画出平面镜并标出反射角的度数。第170页共170页\n【答案】|题型体系|——题型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针对训练1】图甲所示是小红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图乙、丙和丁是探究过程中实验装置的侧视图,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如图甲,玻璃板与桌面垂直,则蜡烛A距玻璃板5cm时比蜡烛A距玻璃板9cm时成的像更大B.如图乙所示,若在玻璃板与蜡烛B之间放一块挡光板,则仍能透过玻璃板看到A的像C.若实验时装置如图丙、丁所示,则蜡烛A不能在玻璃板中成像D.用平面镜代替玻璃板能更容易确定像的位置【答案】B【针对训练2】第170页共170页\n李明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所用的实验器材有带底座的玻璃板、白纸、笔、火柴、光屏、刻度尺,两支外形相同的蜡烛A和B。(1)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为了________,如果有3mm厚和1m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________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________(选填“点燃”或“未点燃”)的蜡烛B竖直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观察,直至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叫做________(选填“控制变量法”或“等效替代法”)。(3)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无法呈现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________(选填“虚”或“实”)像。(4)当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时,像的大小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5)某同学共进行了三次实验,用刻度尺分别测出蜡烛和像到玻璃板的距离,数据记录如下:分析上表数据可以得出:平面镜成像时,像到平面镜的距离__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他进行多次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选填“A”或“B”)。A.取平均值减小误差第170页共170页\nB.寻找普遍规律,使结论更可靠【答案】(1)便于确定像的位置;1;(2)未点燃;等效替代法;(3)虚;(4)不变;(5)等于;B。【针对训练3】(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选取一块薄平板玻璃、两个完全相同的跳棋子A和B、刻度尺、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甲所示,将平板玻璃垂直于水平纸面放置,将棋子A放置在距平板玻璃6cm处,调节棋子B的位置,观察到B与A的像完全重合,此时B距平板玻璃的距离为________cm。移动棋子A使它靠近平板玻璃,此过程中A在平板玻璃中所成像的大小____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将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度线处,光屏和点燃的蜡烛分别位于凸透镜两侧。如图乙所示,将蜡烛放置在A位置时,移动光屏,光屏上可呈现出烛焰清晰的______(选填“放大”或“缩小”)像。将蜡烛放置在C位置处,光屏上所呈现出的像的特点,能说明_______(选填“照相机”、“幻灯机”或“放大镜”)的原理。【答案】6不变缩小幻灯机【针对训练4】如图所示,在研究“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第170页共170页\n(1)将一只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30cm处,再将另一支完全相同但未点燃蜡烛B放在玻璃板另一侧来回移动,直到看上去跟A的像 ,说明像与物的大小相同;(2)在玻璃板的位置换上一个凸透镜,B处放置光屏,发现光屏上恰好成倒立、等大的蜡烛的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cm;(3)将蜡烛A移到离凸透镜20cm处,为了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光屏应向 (选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4)若将一眼镜片放在透镜和蜡烛A之间,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将光屏向左移动,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该镜片是 (选填“近视”或“远视”)眼镜的。【答案】(1)完全重合;(2)15;(3)远离;(4)远视。|题型体系|——题型三凸面镜和凹面镜【针对训练1】2013年10月24日,温州瑞安一辆工程车司机在倒车时将自己1岁半的儿子不慎碾死.悲剧的产生源于司机的疏忽,没有观察四周及后视镜。下面关于汽车后视镜的说法正确的是( )A.汽车后视镜是平面镜B.光线在汽车后视镜上发生折射现象C.汽车后视镜是凸面镜,扩大司机的观察视野D.汽车后视镜是凸透镜,镜中成的像是折射形成的实像【答案】C【针对训练2】伦敦奥运会圣火于5月11日在奥运会发源地﹣﹣希腊奥林匹亚的赫拉神庙前利用凹面镜点燃,如图所示.利用凹面镜采集圣火的过程属于下列哪种光现象?( )第170页共170页\nA.光的直线传播B.光的反射C.光的色散D.光的折射【答案】B【针对训练3】耳鼻喉科医生给病人做检查时,头上戴的额镜是( )A.凹面镜B.凸面镜C.凸透镜D.凹透镜【答案】A第四节光的折射1、光的折射定义: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 方向发生了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折射条件:(1)介质发生变化;(2)斜射。2、光的折射规律内容: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 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 分别位于法线两侧;折射角 小于 入射角。光从水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 大于入射角。光垂直射向界面时,传播方向 不改变,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之增大。注意:在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说明:(1)发生光的折射时一般同时发生光的反射。第170页共170页\n(2)无论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还是光从水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在空气中的角都是大角。(3)光垂直射向两种物质的界面时,折射角和入射角都等于0。3、光的反射与光的折射的异同点项目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光路图相同点①三线在同一平面内;②反射角与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③光路都是可逆的;④入射光线垂直入射时,反射角为零,折射角也为零不同点①反射光线与对应的入射光线在同一介质中,折射光线与对应的入射光线在不同的介质中;②反射角始终等于对应的入射角,而折射角与对应的入射角一般不相等,其大小跟光是从空气射入其他介质中,还是从其他介质射入空气中有关1、生活中的光现象(1)生活中能够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的现象主要有:折射断筷、钢笔错位、水中折枝、池清水浅、海市蜃楼、空中彩虹、玻璃板下的字变高、水中手指变粗等(2)生活中能够用光的反射规律解释的现象主要有:水中倒影、镜中花水中月、汽车后视镜、晚上开到月亮、平面镜成像、自行车尾灯、牙科医生头上的小镜子、潜望镜(3)生活中能够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的现象主要有:小孔成像、垂柳成荫、手影、日食月食、立竿见影、用太阳伞遮阳、队列看齐、探照灯光柱。|题型体系|——题型一光的折射现象【针对训练1】小强在水中练习潜水,能正确反映岸上教练看到水下小强的光路图是( )第170页共170页\n【答案】D【针对训练2】潜入游泳池水中的运动员仰头看体育馆墙壁上的灯,他看到的灯的位置( )A.比实际位置高B.比实际位置低C.与实际位置一样高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答案】A【针对训练3】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的是( )A.透过草叶上的露珠看到了被放大的叶脉B.从不同方向都看到了桌面上的苹果C.在台灯下写字时,纸面上出现了手的影子D.房间的墙壁上装有大的平面镜,增大了视觉空间【答案】A【针对训练4】小明在平静的湖边看到“云在水中飘,鱼在云上游”,对于这一有趣现象的形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云和鱼都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B.云是虚像,鱼是实像C.云和鱼都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D.云和鱼都是虚像【答案】D第170页共170页\n【针对训练5】某校新建成一个喷水池,在池底中央安装了一个射灯.射灯发出的一束光照在右边的池壁上,当池内无水时,站在池旁左边的人,看到在S点形成一个亮斑,如图所示.现往池内灌水,水面升至a位置时,人看到亮斑的位置在P点,如果水面升至b位置时,人看到亮斑的位置在Q点,则( )A.P点在S点的下方,Q点在S点的上方B.P点在S点的上方,Q点在S点的下方C.P点在S点的上方,Q点在S点的上方D.P点在S点的下方,Q点在S点的下方【答案】A【针对训练6】下列光学现象与规律不相符的是( )A.钢笔“错位”﹣光的折射B.手影﹣光的直线传播B.海市蜃楼﹣光的反射D.水中倒影﹣光的反射第170页共170页\n【答案】C|题型体系|——题型二光的折射作图【针对训练1】如图所示,按要求画图。(1)画出甲图中光从空气进入水中的大致的折射光线。(2)图乙中一束光线垂直射到玻璃砖的一个面,作出这束光线进入玻璃砖内的径迹和从斜面离开玻璃砖后的大致径迹。(3)图丙中OB为光从空气射向水面时的反射光线,画出入射光线和进入水中的折射光线,并标出入射角度数。第170页共170页\n【答案】(1)(2)(3)如图所示【针对训练2】将一矩形玻璃砖从中间斜切后,向左右沿水平直线拉开一小段距离,如图所示.一条光线从左侧面垂直射入,画出这条光线从右侧玻璃砖射出的折射光路图(保留作图痕迹)。【答案】如图所示【针对训练3】如图所示,在平静的湖边上方有一盏路灯,潜水员在水下E处看到了路灯的像,图中A、B两点,其中一点是路灯的发光点,另一点是路灯的像点。请你区分发光点、像点,在图中画出水下E处的潜水员看到路灯的光路图。第170页共170页\n【答案】|题型体系|——题型三光的折射规律探究实验【针对训练1】在“初识光的折射现象”和“探究光的折射特点”实验中(1)如图甲,小明将一束激光射至P点,形成一个光斑,向水槽内慢慢注水,水槽底部光斑的位置将(向左移动/向右移动/不动),这说明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传播方向(会/不会)发生偏折。实验中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并不清晰,为解决此问题,他在水面上方喷了一些。(2)如图乙,小明继续探究“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的折射特点”,他使用可折转的光屏,是为了研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____。如图丙,他将光沿着AO第170页共170页\n方向射向水面上的O点,光在水中沿着OB方向射出,调整激光笔使入射光逐步偏向法线,折射光也逐步偏向法线,说明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入射角减小,折射角随之____(增大/减小/不变)。当光沿着NO方向射入时会沿ON′方向射出,此时折射角为度。【答案】(1)向左移动(2)会(3)烟雾(或水雾,合理即可)(4)在同一平面(5)减小(6)0【针对训练2】光从空气斜射入水和玻璃时都会发生折射现象,但是水和玻璃的折射情况会相同吗?为了探究这个问题,小华选择了光屏、透明玻璃砖、水槽、激光电筒等器材进行实验。他在光屏上画出互相垂直的NN'和MM'两条线段并相交于O点,如图甲所示。(1)小华将玻璃砖的一个表面与MM'齐平放置,让激光电筒发出的光线从A点到O点入射,他看到了如图乙所示的光路(AO、OC为同一直线),你认为出现光线OC是因为所致,鉴于本实验的目的,此时最应该记录的两条光线是。(2)接下来他要观察光从空气中进入水中的情况,他将光屏竖直放入水槽中,(使线段MM'水平)并向水槽中慢慢注水至水面与MM'齐平,入射光线应该从A点向O点射入,这是为了保证,其实本实验小华还考虑了入射光线所在一侧的相同。(3)小华最终在光屏上记录下了如丙所示的光路图(OE为水中的折射光线),通过分析光路,你认为玻璃和水这两种介质对光的偏折能力较强的是。(4)若用激光以相同的入射角分别从玻璃和水中斜射入空气中,则________射出的折射光线更远离法线。第170页共170页\n【答案】(1)有部分光线并没有通过玻璃砖,而依旧在空气中传播AO和OB(1)入射光线重合入射角(3)玻璃(4)玻璃【针对训练3】如图所示,某同学在做探究“光的折射特点”实验,是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中时的光路图。(1)从图中可知:是界面,若这两种介质是玻璃和空气,则空气在介面的(填“上方”或“下方”或“左侧”或“右侧”)。(2)实验中发现,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通过实验可得出:①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将同时发生反射和现象;②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到水面时,折射角等于。【答案】(1)YY';左侧;(2)折射;0°。第五节光的色散1、光的色散(1)1666年,英国科学家牛顿用三棱镜分解了太阳光。(2)光的色散: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说明太阳光(即白光)是由多种色光__混合__而成的。(3)人们把红、绿、蓝三种色光称为光的三原色。第170页共170页\n2、看不见的光(1)我们把红光之外的辐射叫红外线;物体温度升高时,辐射的红外线会增强,用于夜视仪、热谱图;还可用于遥感,如电视机遥控器。(2)在光谱的紫端以外,也有一种看不见的光,叫紫外线;在医院的手术室、病房中用紫外线灯来杀菌消毒;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应用于验钞机;适当的紫外线照射有利于骨骼的生长;过量的紫外线照射对人体有害,严重的会引起皮肤癌。3、物体的颜色(1)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2)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注意:如果物体不是透明的,黑色的物体会吸收所有色光,白色物体会反射所有色光,其他颜色物体只反射与它颜色相同的光。【针对训练1】下列现象属于光的色散的是( )A.B.激光准直对镜面画脸谱C.D.第170页共170页\n池水变“浅”了三棱镜分解太阳光【答案】D【针对训练2】关于光的色散实验,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白光通过棱镜后,传播方向发生改变B.色散现象表明,白光是复色光C.单色光通过棱镜时,传播方向不会发生改变D.单色光通过棱镜时,不会发生色散【答案】C【针对训练3】电视机呈现出的各种颜色都是由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这三种颜色是( )A.红、绿、蓝B.红、黄、蓝C.红、绿、紫D.红、黄、绿【答案】A【针对训练4】关于红外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红外线人眼是看不见的,所以它不是光B.红外线可以用来加热物体C.只有高温物体才能发出红外线,低温物体不能发出红外线D.利用红外线可以进行杀菌消毒【答案】B【针对训练5】下图中利用紫外线工作的是( )第170页共170页\nA.电视遥控器B.“B”超C.夜视仪D.消毒柜【答案】D【针对训练6】对于它们发出的“光”,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验钞机和遥控器发出的“光”都是紫外线B.验钞机和遥控器发出的“光”都是红外线C.验钞机发出的“光”是紫外线,遥控器发出的“光”是红外线D.验钞机发出的“光”是红外线,遥控器发出的“光”是紫外线【答案】C【针对训练7】在没有任何其它光照的情况下,舞台追光灯发出的绿光照在穿白上衣、蓝裙子的舞蹈演员身上,观众看到她()A.全身呈绿色B.上衣呈绿色,裙子呈黑色C.上衣呈绿色,裙子不变色D.上衣呈绿色,裙子呈青色第170页共170页\n【答案】B【针对训练8】下列各例中,是利用红外线工作的是()A.验钞机可通过验钞票上的荧光标记,来检验钞票的真伪B.某种导弹可以跟踪敌方飞机尾部的高温,达到攻击的目的C.光纤通信实际上是光在光导纤维内壁上多次反射形成的D.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广播和电视都是利用红外线传递信息的【答案】B【针对训练9】电视机的遥控器能发射一种不可见光,即,以实现对电视的控制。如果不把遥控器对着电视机的控制窗口,而是对着墙壁调整角度也可以控制电视机,这利用了光的。彩色电视画面上的色彩是由红、、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答案】红外线;反射;绿。【针对训练10】晴天,晒被子能杀菌,是利用太阳光中的线;医院里,利用“B超”检查身体,“B超”是超声波,这是利用声波能传递(选填“能量”或“信息”)。【答案】C第170页共170页\n第六节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1、透镜(1)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2)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2、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光路图3、凸透镜成像规律(1)物距:物体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用字母u表示。(2)像距:物体通过凸透镜所成的像到光心的距离,即成最清晰的像时光屏到光心的距离,用字母v来表示(3)焦距:焦点到透镜光心的距离,用字母f表示(4)记忆口诀: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实像异侧倒立,虚像同侧正立第170页共170页\n说明:a.焦点:城市向还是成虚像的分界点。物体在焦点内(u<f)时成虚像;物体在焦点外(u>f)时成实像;物体在焦点上(u=f)不成像。b.二倍焦距点:成放大实像还是成缩小实像的分界点。物体在二倍焦距(f<u<2f)成放大实像;物体在二倍焦距外(u>2f)成缩小实像;物体在二倍焦距处(u=2f)成等大的实像。c.实像都是倒立的,且物体和像在凸透镜异侧;虚像都是正立的,且物体和像在凸透镜同侧。d.对于实像,物距减小,像距变大,像变大;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对于虚像,物体向透镜移动,像也向透镜移动,且像变小。无论成实像还是虚像,都是物体越靠近焦点,像离焦点越远,但所成的像越大。e.焦距(f)、物距(u)及像距(v)的关系:※凸透镜成实像规律光路图第170页共170页\n※凸透镜成虚像规律光路图|题型体系|——题型一透镜的辨别及对光线的作用【针对训练1】如图所示,下列透镜对有会聚作用的是()A.①②③B.④⑤⑥C.③④⑤D.①③⑥【答案】C第170页共170页\n【针对训练2】如图所示,将透镜置于太阳光下,在另一侧的纸上会形成光斑,说明()A.该光斑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B.该光斑一定在透镜的焦点上C.此类透镜可以制作近视镜片D.此类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答案】D【针对训练3】关于透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因此通过凸透镜的光一定会聚在焦点上B.凸透镜和凹透镜都有焦点,凸透镜有实焦点,凹透镜有虚焦点C.凸透镜只对平行光有会聚作用D.平行于主光轴的光,通过凹透镜后一定得过焦点【答案】B【针对训练4】在下列光学器件中,对光有发散作用的是()A.凸透镜、凹面镜B.凹透镜、凹面镜C.平面镜、凸面镜D.凹透镜、凸面镜【答案】D|题型体系|——题型二透镜的三种特殊光线第170页共170页\n【针对训练1】如图所示,请在图中面出两条入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的折射光线。【答案】【针对训练2】试在图中长方形框中填上适当类型的透镜:第170页共170页\n【答案】|题型体系|——题型三凸透镜成像规律【针对训练1】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之间关系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16cmB.当u=12cm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缩小的像C.当u=20cm时成放大的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2cm处移动到24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小【答案】D【针对训练2】将一凸透镜正对太阳,可在距透镜20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若将一个物体放在此透镜前30cm处,则可在透镜另一侧得到( )第170页共170页\nA.倒立、缩小的实像B.正立、缩小的实像C.倒立、放大的实像D.正立、放大的虚像【答案】C【针对训练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欢同学先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凸透镜前某一位置时,恰好在镜后26cm处的光屏上出现一个与蜡烛等大倒立的像;若将此蜡烛移至凸透镜前10cm处时,则( )A.光屏上出现倒立放大的实像B.光屏上出现倒立缩小的实像C.将光屏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一段距离,光屏上才会出现倒立放大实像级别甲乙丙丁物距(cm)10152030像距(cm)40302015D.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光屏上均不会出现实像【答案】D【针对训练4】小明用焦距为10厘米的凸透镜做成像规律实验,记录了光屏上成清晰像时的四组数据(如表),其中明显错误的一组是( )级别甲乙丙丁物距(cm)10152030像距(cm)40302015级别甲乙丙丁物距(cm)10152030像距(cm)40302015级别甲乙丙丁物距(cm)10152030像距(cm)40302015第170页共170页\n级别甲乙丙丁物距(cm)10152030像距(cm)40302015级别甲乙丙丁物距(cm)10152030像距(cm)40302015A.甲B.乙C.丙D.丁【答案】A【针对训练5】小杨做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将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度线处,光屏和点燃的蜡烛位于凸透镜两侧,实验前调整烛焰中心、透镜中心和光屏中心在同一水平高度,如图所示.则下列四个选项中,判断正确的是( )A.若蜡烛放置在10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在光屏上不能呈现烛焰清晰的像B.若蜡烛放置在20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呈现烛焰清晰放大的实像C.若蜡烛放置在35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呈现烛焰清晰放大的实像D.若蜡烛放置在45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呈现烛焰清晰缩小的实像【答案】C【针对训练6】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明将烛焰放在凸透镜前某一位置时,恰好在凸透镜后20cm处的光屏上出现一个与该烛焰等大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20cm第170页共170页\nB.此时的物距大于20cmC.当物距是30cm时,光屏上呈现倒立缩小的像D.当凸透镜的一部分被遮住时,光屏上不能呈现完整的像【答案】C【针对训练7】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物体距离凸透镜30cm时,在凸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可得到一个倒立的、放大的实像.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为()A.5cmB.10cmC.15cmD.18cm【答案】D【针对训练8】如图所示,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当把蜡烛向左移动一段距离,要在光屏上再次成一个清晰的像,应该()A.保持凸透镜不动,光屏向左移B.保持凸透镜不动,光屏向右移C.保持凸透镜和光屏都不动D.以上说法都不对【答案】A【针对训练9】如图所示,小聪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烛焰在光屏上成了一个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第170页共170页\nA.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可制成幻灯机B.要使光屏上烛焰的像变小,只须将蜡烛靠近凸透镜C.实验中,蜡烛越烧越短,光屏上烛焰的像向上移动D.为了便于从不同方向观察光屏上的像,光屏应选用较光滑的玻璃板【答案】C【针对训练10】如图所示,图甲测凸透镜的焦距,图乙“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在图乙所示的位置光屏上成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由图甲可知凸透镜的焦距是40cmB.图乙的成像的特点与投影仪的成像原理相同C.图乙中若用遮光板挡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分,光屏上只出现像的下半部分D.图乙中若在凸透镜左侧“戴”上近视镜,光屏向右移动才能找到清晰的像【答案】D【针对训练11】如图所示,蜡烛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将光屏移至10cm刻度线处,蜡烛向 第170页共170页\n(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光屏上能再次成清晰的像,此实验现象可以说明 (选填“照相机”“幻灯机”或“放大镜”)的成像特点;若保持透镜位置不变,仅将蜡烛和光屏位置交换,光屏上可观察到倒立、 的实像。 【答案】靠近 幻灯机 缩小【针对训练12】如图所示是投影仪成像示意图,其中凸透镜的作用是成 (选填“等大”“缩小”或“放大”)、 (选填“正立”或“倒立”)的实像,平面镜的作用是 。如果图中h=40cm,则凸透镜的焦距一定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40cm。若小明通过调节,使屏幕上出现了清晰画面,但是画面超出了屏幕范围。为此,小明的操作应当是:适当 (选填“增大”或“减小”)投影仪与屏幕的距离,并将凸透镜适当向 (选填“上”或“下”)移动。【答案】放大 倒立 改变光路 小于 减小 上【针对训练13】某同学用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和刻度尺等实验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为了测量凸透镜的焦距,让一束平行于主光轴的光射向凸透镜,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最小、最亮的光斑,用刻度尺测出光斑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如图所示。则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__cm。第170页共170页\n(2)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50cm刻度线处,蜡烛放置在光具座40cm刻度线处,点燃蜡烛,左右移动光屏,出现图乙所示现象(成像清晰)。为使像呈现在光屏中央,应将烛焰向________调节。(3)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调整烛焰、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将蜡烛移至34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再次出现清晰的像,该像是倒立、________的实像。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继续向左移动10cm,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________移动一段距离。【答案】(1)8.0 (2)上 (3)等大 左【针对训练14】如图所示是“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装置图,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1)点燃蜡烛后,调节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使它们的中心在 上。 (2)将实验器材按图示位置放置,光屏上烛焰的像是倒立、 的实像,应用此规律工作的是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 (3)将图中的凸透镜换成焦距是8cm的凸透镜,保持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光屏应向 (选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 (4)实验中,不小心用指尖触摸到了凸透镜,这时光屏上的像 (选填“变暗”“无变化”或“变残缺”)。 【答案】(1)同一高度 (2)放大 投影仪(3)靠近 (4)变暗【针对训练15】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1)如图所示,若不移动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移到标尺刻度的 (选填标号)范围内。 第170页共170页\nA.40~50cmB.50~60cmC.60~70cmD.70~80cm(2)在将图中蜡烛逐渐远离凸透镜的过程中,所成的像将逐渐变 (选填“大”或“小”)。利用这个规律可知:我们在毕业合影时,如果最边缘的两名同学未进入取景框,则此时摄像师应 (选填“靠近”或“远离”)我们。 (3)若将蜡烛放在图中离凸透镜8cm处,此时 (选填“能”或“不能”)在光屏上找到像。 【答案】(1)B (2)小 远离 (3)不能【针对训练16】实验室利用光具座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当三个元件移动到图示位置时,光屏上出现了清晰的像,回答下列问题:(1)光屏上像的性质为。(2)关于本实验中得到的像在生活中的应用,举一个例子。(3)从图中读出物距为cm,并推算出焦距为(选填字母).A.f<15cmB.15cm<f<20cmC.f>30cm第170页共170页\n(4)如果保持蜡烛与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撤去光屏,是否仍然成像?。【答案】(1)倒立缩小实像;(2)照相机;(3)40;B(4)仍然成像。第七节神奇的眼睛1、眼睛的呈现原理眼睛的成像原理与照相机的成像原理相同,异同点如下表2、近视眼、远视眼及其矫正(1)在判断近视眼和远视眼时,可根据以下思路:视网膜前→近视眼→凹透镜视网膜后→远视眼→凸透镜(2)产生原因及矫正a.近视眼: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使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因此利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的特点,在眼睛前面放一个凹透镜,使像成在视网膜上。b.远视眼: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或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短,使像成在视网膜的后面,因此利用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的特点,在眼睛前面放一个凸透镜,使像成在视网膜上。第170页共170页\n【针对训练1】如图是眼睛的成像光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是近视眼,应戴凸透镜眼镜B.甲是远视眼,应戴凹透镜眼镜C.乙是近视眼,应戴凹透镜眼镜D.乙是远视眼,应戴凸透镜眼镜【答案】D【针对训练2】某人看远处物体时,像成在视网膜前方,则他的眼睛类型及矫正需要选用的透镜分别是()A.近视眼;凸透镜B.近视眼;凹透镜C.远视眼;凸透镜D.远视眼;凹透镜【答案】B【针对训练3】某同学为了探究“视力矫正”原理,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装置做了以下实验:在光具座上依次放上烛焰、凸透镜(相当于人的眼睛)、光屏,调整后,光屏上得到的是模糊的倒立实像,他将一个眼睛片放在凸透镜和烛焰之间,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清晰了,他移走眼镜片,稍微将光屏远离凸透镜,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则()A.人的眼睛是老花眼,眼镜片是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B.人的眼睛是老花眼,眼镜片是凸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C.人的眼睛是近视眼,眼镜片是凹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D.人的眼睛是近视眼,眼镜片是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第170页共170页\n【答案】A【针对训练4】如图,小桃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把蔡老师的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发现光屏上烛焰的像变模糊了;接着,她再将光屏靠近凸透镜,又能在光屏上看到烛焰清晰的像.关于蔡老师的眼睛和眼镜说法正确的是()A.蔡老师是近视眼,戴凸透镜B.蔡老师是远视眼,戴凸透镜C.蔡老师是近视眼,戴凹透镜D.蔡老师是远视眼,戴凹透镜【答案】B【针对训练5】如图所示,将凸透镜看作是眼睛的晶状体,光屏看作是眼睛的视网膜,烛焰看作是被眼睛观察的物体。拿一个远视眼镜给“眼睛”戴上,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而拿走远视眼镜则烛焰的像变得模糊.在拿走远视眼镜后,为了能在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下列操作可行的是()第170页共170页\nA.将蜡烛靠近凸透镜B.将光屏靠近凸透镜C.将光屏远离凸透镜D.将光屏和蜡烛同时靠近凸透镜【答案】C【针对训练6】人的眼睛像一架神奇的照相机,对于远视眼疾者而言,近处物体晶状体折射所形成像的位置所在及相应的矫正方法是()A.视网膜的前方,佩戴凹透镜B.视网膜的前方,佩戴凸透镜C.视网膜的后方,佩戴凹透镜D.视网膜的后方,佩戴凸透镜【答案】D甲乙丙丁物距(cm)10152030像距(cm)40302015第五章质量与密度复习学案第一节质量1、质量第170页共170页\n(1)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通常用字母m表示。(2)单位:质量基本单位kg,常用单位还有t、g、mg。(3)换算关系:1t=103kg=106g=109mg。(4)物体质量的大小与外界条件无关,只取决于物体本身所含物质的多少,因此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它与物体的形状、温度、位置和状态无关。【注意】形状的改变指的是物体弯曲、伸长、压扁等,并不是指物体被削去一部分或增加一部分。(5)生活中常见物体质量的估测第170页共170页\n50g约50kg约2kg约200g约20kg约5g除此之外,饮水机桶装水质量约为:25kg;一瓶款泉水的质量约为:500g;物理课本质量约为:0.2kg;一个玻璃板的质量约为50g;一支笔的质量约为10~20g;一张物理卷的质量约为8~10g;一个篮球的质量约为500g;一元硬币的质量约为6g。2、质量的测量生活中测量质量的常用工具案秤杆秤电子秤第170页共170页\n体重计台秤电子体重计实验室中测量质量的工具(1)测量工具:托盘天平(天平在月球上可用,在太空失重状态下不可用)。(2)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可归纳为放、移、调、称、读、收。①放:将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第170页共170页\n②移:使用前将游码移至标尺最左端的零刻线处。③调:调节横梁上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刻度线处,这时横梁平衡。调节平衡螺母的方法有两种:a、“螺母反指针法”:若指针向右偏,应将平衡螺母向左调,即螺母调的方向与指针偏的方向相反。b、“左高左调,右高右调”法:即横梁左端高,平衡螺母向左调,横梁右端高,平衡螺母向右调。④称:被测物体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先估计被测物体质量,用镊子按“先大后小”的顺序在右盘中依次加砝码,如果添加最小的砝码时,指针右偏,而取下这个最小砝码时,指针左偏,这时应调节游码直到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刻度线处。⑤读:被测物体的质量m物=m砝+m游;若不小心按“左码右物”的方式放置,那么被测物体质量m物=m砝+m游。⑥收:测量完毕,取下物体,砝码回盒,游码归零。注意:①测量前,应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横梁平衡,但测量过程中切记不能再动平衡螺母,应调节游码和加减砝码。②游码的示数以游码左侧对齐的刻度为准。3、质量的特殊测量法①累积法:适用于微小物体质量的测量。“称多算少”,即取n个小物体,称出其总质量M,则每个小物体的质量m=②质量差法:测量液体质量时,一般先测容器的质量m,再测液体和容器的总质量M,则液体的质量m液=M-m。特殊情况下使用天平造成读数偏差汇总:①游码没有归零,读数偏大,即m读数>m物②砝码生锈,读数偏小,即m读数<m物③砝码沾上污物,读数偏小,即m读数<m物第170页共170页\n④砝码磨损,读数偏大,即m读数>m物⑤右物左码,若未使用游码,m读数=m物;若使用了游码,m读数>m物|题型体系|——题型一质量及其特性【针对训练1】宇宙飞船进入预定轨道并关闭发动机后,在太空飞行,在这艘飞船中用天平测物体质量,结果是()A.和在地球上测得的质量一样大B.比在地球上测得的小C.测不出物体的质量D.比在地球上测得的大【答案】C【针对训练2】航天员将地球上质量为50kg的物体带到月球上,此时物体的质量将()A.增大B.减小C.不变D.减小或不变【答案】C【针对训练3】一瓶矿泉水放在冰箱冷冻室里,过一段时间,水全部结成冰.则水结冰后()A.质量不变B.质量变小C.密度变大D.密度不变【答案】A【针对训练4】下列关于质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A.1kg棉花和1kg铁块,铁块的质量大B.白糖熔化抽丝制成棉花糖后,质量变大了C.橡皮泥捏成泥人后,质量变小了D.物理课本从书店快递到学校,质量是一样的第170页共170页\n【答案】D【针对训练5】关于物体的质量的表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结成冰,质量变小了B.宇航员在地球上质量大,在太空中质量小C.1kg棉花和1kg铁块的质量相等D.把铁块加热再锻压成铁片,质量变小【答案】C【针对训练6】(多选)1m3的水结成冰的过程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它的体积变小B.它的体积变大C.它的密度变小D.它的质量变大【答案】AD【针对训练7】(多选)关于质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的质量就是物体受到的重力B.质量是表示物体里所含物质多少的C.在实验室里,测量质量的工具是天平D.一瓶质量为500g的水完全结成冰时,冰的质量大于500g【答案】BC|题型体系|——题型二质量的估测【针对训练1】一个普通鸡蛋的质量大约是()A.50gB.50kgC.50mgD.50t【答案】A【针对训练2】质量为150g的物体可能是()第170页共170页\nA.一个乒乓球B.一支铅笔C.一个苹果D.一只铅球【答案】C【针对训练3】下列物理量的估测中,最接近实际的是()A.人脉搏跳动一次所用的时间是2sB.普通教室的高度约为3mC.九年级物理课本质量约为30gD.一个桔子的重力约为10N【答案】B【针对训练4】下列选项是对质量和长度的估测,其中最接近实际的是()A.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500gB.一位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6mC.一块橡皮的质量约为10kgD.一直未用过的2B铅笔的长度约为15mm【答案】B【针对训练5】估测在日常生活中很常用,下列估测接近真实值得是()A.某同学身高150dmB.某中学生质量60gC.一个人双脚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为104PaD.洗澡水的温度70oC【答案】C【针对训练6】关于中学生的下列数据中,最接近实际的是()A.初中生的质量大约是50kg第170页共170页\nB.身高大约为160mC.中学生跑完50m用时约3sD.一个中学生重约50N【答案】A|题型体系|——题型三质量的单位换算【针对训练1】下列单位换算正确的是()A.12.5cm=12.5×10﹣2m=0.125mB.12.5cm=12.5cm×10﹣2m=0.125mC.12.5cm=12.5×102m=0.125mD.12.5cm=12.5×10﹣2cm=0.125m【答案】A【针对训练2】下列质量中,最小的是()A.1.19×10-7tB.125mgC.13gD.0.00012kg【答案】A【针对训练3】一只鸡的质量约为2.0×106mg,合kg。【答案】2【针对训练4】质量是物体的属性,质量4×106g=kg=t=Mg。【答案】4×103;4;4×109。|题型体系|——题型四天平的使用【针对训练1】使用已调好的托盘天平,测量某物体的质量时,若指针偏右,以下操作正确的是()A.向右盘中加砝码B.在右盘中减砝码第170页共170页\nC.向右移动游码D.向左调节平衡螺母【答案】B【针对训练2】实验仪器都有严格的操作规范,以下关于仪器的使用和操作规范说法正确的是()A.天平若没有砝码就无法测量任何物体的质量B.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时,应该竖直向上提C.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时,加减砝码必须用洗干净的手去拿D.刻度尺零刻线被磨损,依然可以利用刻线清晰完整的位置进行测量【答案】D【针对训练3】小军同学使用已经调节好的天平,在测量物体质量的过程中,通过增减砝码后,指针的位置在分度盘的中线偏左.此时他应该()A.将游码向右移动,至横梁再次平衡B.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右调,至横梁再次平衡C.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左调,至横梁再次平衡D.将右盘砝码再减少一些【答案】A【针对训练4】用已经调节好的天平称某物体的质量,天平指针位于分度盘中央位置时,右盘内的砝码有50g和5g各一个,游码的位置如图,该物体的质量为( )A.55gB.57.2gC.57.4gD.58g【答案】C第170页共170页\n【针对训练5】小明用天平测量某一石块的质量,在调节天平平衡的过程中,发现指针在分度盘的位置如图甲所示,他应将平衡螺母向(选填“左”或“右”)移动,直到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然后将石块放到天平的左盘,向右盘加减砝码并移动游码,使天平再次平衡时,砝码质量和游码对应的刻度值如图乙所示,则石块质量为__g。若宇航员把该石块带到月球上去,则该石块的质量为___g。【答案】右;156.4;156.4|题型体系|——题型五天平的实验【针对训练1】小明同学用已经调节好的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操作情况如图所示,它的错误有:(1)(2)【答案】左盘放砝码右盘放被测物体了;测量过程中,调节平衡螺母了【针对训练3】用天平测量盐水的质量:第170页共170页\n(1)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分度盘的指针如图甲所示,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_移动。(2)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1=50g。(3)向烧杯内倒入适量的盐水,并把烧杯放入左盘,向右盘添减砝码,如图乙所示,当加入最小的砝码时指针仍向右偏,接下来的正确操作是:取下最小砝码并______,直到横梁恢复水平平衡,读出总质量m2=______g。(4)被测盐水的质量为m=______g。【答案】左;向右移动游码;94;44【针对训练3】托盘天平是一种精密测量仪器,某实验室天平的配套砝码及横梁标尺如图。(1)小科发现砝码盒中的砝码已磨损,用这样的砝码称量物体质量,测量结果将。(2)小科观察铭牌时,发现该天平的最大测量值为200g,但他认为应为210g.你认为小科产生这种错误想法的原因是。(3)小江认为铭牌上最大测量值没有标错,但砝码盒中10g的砝码是多余的,而小明认为砝码盒中所有的砝码都是不可缺少的.你认为谁的观点是正确的,并说明理由:。第170页共170页\n【答案】偏大;小科认为砝码的总质量是205g,标尺的最大刻度是5g;小明的观点正确,因为少了10g砝码,运用其他砝码及游码无法完成某些200g以内的质量值的称量。【针对训练4】学过天平使用的知识后,好奇的小明想用家中的一架旧天平称一个鸡蛋的质量.在调节横梁平衡时,先将游码移至零刻度线处,此时指针偏向分度盘右侧,则应将平衡螺母向调节.他发现无论怎样调节平衡螺母,指针总略偏向分度盘右侧,于是他在天平的左盘中放入几粒米后重新调节平衡并进行了测量,如图所示.则鸡蛋的质量61g(大于/等于/小于)。【答案】左等于【针对训练5】(1)在用托盘天平测量矿石的质量时,把矿石放到天平左盘,向右盘中添加砝码,当加上最小砝码后,发现指针最终静止在如图所示的位置,则接下去的操作应是。最后天平平衡时,右盘中所加的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1所示,则矿石的质量是g。(2)活动: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①在易拉罐中注入少量的水,目的是。②用酒精灯对易拉罐加热,待罐口出现时,将罐口堵住。第170页共170页\n③撤去酒精灯,让易拉罐冷却.你观察到现象是。这一现象说明了。【答案】(1)取下最小的砝码并移动游码;78.4g;(2)①排出罐内空气;②白雾;③易拉罐被压瘪;大气压强的存在。【针对训练6】测量仪器是科学探究中必不可少的,不同的测量仪器有不同的用途和使用方法。请根据己有的知识冋答下列问题:(1)甲图中刻度尺的测量结果是cm。(2)写出乙图中使用弹簧测力计测力时的注意亊项。(写出一条即可)(3)小逸同学用一架已调平的天平测量一块金属的质量为96.4g。当天平平衡时,天平右盘中共有个砝码,丙图是该天平的标尺,则游码应调到g的位置(只填数据,不需要在标尺上画游码位置)。(4)实验室需要100g纯水,如果用丁图所示的量简来直接盛装,则水的体积为ml。【答案】(1)1.60;(2)实验前观察量程和分度值;(3)4;1.4;(4)100。【针对训练7】小丽同学在做“用托盘天平测物体质量”的实验中第170页共170页\n(1)将天平放在上。再把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0”刻度线后,若发现天平指针在分度盘中央刻度线的两侧摆动,摆动幅度如图甲所示,则她下一步应该进行的操作是。(2)小丽在测盐水质量的过程中,当放入最小砝码时.出现了如图乙所示的情况,此时她应进行的操作是。(3)小丽将如图乙所示的天平再次调平时,右盘中砝码和游码位置如图丙所示,则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为g。【答案】(1)水平桌面将平衡螺母向右调节,直至天平平衡(2)取出最小砝码,向右移动游码,直至天平平衡(3)73.4。|题型体系|——题型六累积法测微小质量【针对训练1】用天平称一粒米的质量,下列做法中比较准确的是()A.先称出100粒米的质量,再测101粒米的质量通过相减求得B.把1粒米放在一只杯子里,称出其总质量,再减去杯子的质量C.把1粒米放在天平上仔细测量D.把100粒米放在天平上多次测量,再求平均值【答案】D【针对训练2】手中有一叠薄纸,若要测出其中一张纸的质量,下列方法可取的是()A.先称出一块铁的质量,再称出一块铁和一张纸的总质量,然后用总质量减去一块铁的质量第170页共170页\nB.取出10张薄纸,称出总质量,然后除以张数10,就得到每张的质量C.取出较多张数的纸(如100张)称出总质量,然后除以所取纸的张数,就得到一张纸的质量D.以上方法都可取【答案】C【针对训练3】小明要测一张邮票的质量,想出了如下几种方法,其中正确的是()A.把一张邮票直接放在托盘天平上测出它的质量B.先测出一张邮票和一个小铁块的总质量,然后再测出小铁块的质量,相减后即为一张邮票的质量C.用天平测出500张相同邮票的总质量,除以500算出一张邮票的质量D.以上方法都行【答案】C【针对训练4】有8个同样材料制成的外型相同的小零件,其中有一个是次品,质量比其它正品的质量小,给你一架调好的天平,至少称几次就可以从这8个小零件中找出这个次品()A.1次B.2次C.3次D.4次【答案】B第二节学习使用天平和量筒1、复习天平的的使用方法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可归纳为放、移、调、称、读、收。①放:将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第170页共170页\n②移:使用前将游码移至标尺最左端的零刻线处。③调:调节横梁上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刻度线处,这时横梁平衡。调节平衡螺母的方法有两种:a、“螺母反指针法”:若指针向右偏,应将平衡螺母向左调,即螺母调的方向与指针偏的方向相反。b、“左高左调,右高右调”法:即横梁左端高,平衡螺母向左调,横梁右端高,平衡螺母向右调。④称:被测物体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先估计被测物体质量,用镊子按“先大后小”的顺序在右盘中依次加砝码,如果添加最小的砝码时,指针右偏,而取下这个最小砝码时,指针左偏,这时应调节游码直到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刻度线处。⑤读:被测物体的质量m物=m砝+m游;若不小心按“左码右物”的方式放置,那么被测物体质量m物=m砝+m游。⑥收:测量完毕,取下物体,砝码回盒,游码归零。2、量筒的使用(1)作用:测量液体的体积(2)实验室常用的量筒规格:0~50mL,0~100mL,0~250mL,0~500mL,0~1000mL。(3)量筒或量杯的使用方法第170页共170页\n①使用时一定要放在水平桌面上,不能倾斜使用;②使用前观察它的分度值和量程;③读数:视线与凹液面底部或凸液面顶部相平。(4)体积的单位换算毫升(mL)、升(L),换算关系为:1L=1000mL与m3、dm3、cm3的换算关系为:1L=1dm31mL=1cm31m3=1000dm3=106cm3(5)如何用量筒测量固体(小石块)的体积排水法1、先用量筒测出适量水的体积V0;2、再将石块浸没到量筒中,测出总体积V;3、则石块体积v=V-V0。思考:如果把上述1、2两步倒过来进行,可不可以?【答案】不可以,石块取出时会带出一部分水,导致剩余水的体积变小,石块的体积就会偏大。(6)如何使用天平测量液体的质量1、先用天平称出空容器的质量m0;2、再将液体倒入容器中,用天平称出容器和液体的总质量M;第170页共170页\n3、这样液体的质量m=M-m0。思考:如果把上述1、2两步倒过来进行,可不可以?【答案】不可以,由于容器中的液体不能倒得很干净,会导致空容器的质量偏大,测得液体的质量就偏小了。【针对训练1】只测一次,要求较准确的测出90cm3的酒精,请你在下列四种规格的量筒中,选出适当的量筒()A.量程是100mL,分度值是1mLB.量程是200mL,分度值是2mLC.量程是50mL,分度值是1mLD.量程是50mL,分度值是2mL【答案】A【针对训练2】量筒做得细而高,不做成粗而矮的形状,这主要是因为()A.实验中,细高的量筒便于操作B.细高的量筒可以做出相对较大的底座,增加稳度C.细高的量筒与粗矮的相比,相应的刻度间隔较大,便于准确地读数D.粗矮量筒中的液体较多,筒壁所受压强较大,需用较厚的玻璃,因而不便读数【答案】C【针对训练3】如图所示为观察量筒读数时的四种方法,其中正确的是()第170页共170页\n【答案】B【针对训练4】(多选)下列关于实验仪器使用方法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使用量筒可以用排水法测量石块的体积B.使用刻度尺时,有刻度线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且与被测边保持平行C.使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时,若增减砝码无法使天平横梁平衡,则应调节平衡螺母D.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必须接触容器底部【答案】AB【针对训练5】向量筒中注入水,俯视读数为20毫升,倒出一部分水后,仰视读数为12毫升,则实际倒出来的水的体积()A.小于8毫升C.等于8毫升B.大于8毫升D.无法确定【答案】A【针对训练6】实验室里有四种规格的量筒,根据学习过的密度知识,小明同学想一次性准确测量出100g的酒精,他应该选择()A.最大测量值是100ml,最小分度是1ml的量筒B.最大测量值是200ml,最小分度是5ml的量筒C.最大测量值是250ml,最小分度是5ml的量筒D.最大测量值是400ml,最小分度是10ml的量筒【答案】B【针对训练7】在“用托盘天平测物体质量”时,小明用已调节好的天平在测物体质量过程中,通过增、减砝码后,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刻度线左边一点,这时他应该() A.将游码向右移动直至横梁重新水平平衡第170页共170页\nB.将右端平衡螺母向左旋进一些C.把天平右盘的砝码减少一些D.将右端平衡螺母向右旋出一些【答案】A【针对训练8】为测玻璃杯中盐水的质量,某同学的实验步骤如下,正确的顺序依次为: (填写字母)。(A)用天平测出玻璃杯和盐水的总质量(B)用天平测空的玻璃杯的质量(C)把盐水倒入空的烧杯中(D)算出杯中盐水的质量【答案】BCAD【针对训练9】量筒和量杯是用来测量 体积的工具。小明在使用量筒测量水的体积时,读数情况如图所示,其中正确的读数方法是 (选填“甲”“乙”或“丙”),水的体积为 mL。【答案】液体;乙;42【针对训练10】如图所示,有两个分度值分别是1mL和2mL的量筒,用它们来测量等质量煤油的体积。某同学的读数分别是13.6mL和13.7mL,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甲量筒的分度值是1mL第170页共170页\nB.两次读数不同是因为煤油体积不同C.两量筒的分度值不同,不影响误差大小D.乙量筒的分度值小,因此精确度更高【答案】D【针对训练11】由于石蜡太轻无法沉入水中,为了测量石蜡的体积,某同学采用如图所示的方法,图中实验步骤 (填序号)可以省去,石蜡的体积是 cm3 【答案】①③;5【针对训练12】下列关于量筒和量杯的说法正确的是()A.量筒和量杯都有零刻度线、最小刻度和量程B.量筒的刻度是不均匀的,量杯是均匀的C.量取12mL水时最好选用量程为100mL的量筒D.量取水时俯视读数会导致所取水的体积偏小【答案】D第三节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1、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第170页共170页\n(1)提出问题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有什么跟关系?(2)猜想与假设同种物质的质量与它的体积可能成正比。(3)制定计划与实验研究对象:大小不同的若干铝块实验器材:天平、刻度尺实验步骤:①用天平测出铝块的质量(m);②用刻度尺测出铝块的体积(V);③分别计算出铝块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m/V)。实验数据表格:质量m(g)体积V(cm3)比值(m/V)铝块127102.7铝块254202.7铝块381302.7以体积V为横坐标,以质量m为纵坐标作出图象:同种物质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正比,且比值相同。第170页共170页\n重复上述实验步骤,测出大小不同的若干木块的质量m和体积V,并作出相关图象。木块实验数据表格:质量m(g)体积V(cm3)比值(m/V)木块15100.5木块210200.5木块315300.5木块m-V图象:同种物质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正比,且比值相同。不同种物质的质量与它的体积的比值一般不同。第170页共170页\n实验证明: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之间的比值是相同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比值是不同的。因此,这个比值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为了描述物质的这种特性引入了密度的概念。2、密度(1)定义:在物理学中,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密度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单位体积的质量。例如:纯水的密度:1.0×103kg/m3,物理意义:1m3水的质量是1.0×103kg(1)公式:ρ=(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2)单位:国际单位:千克每立方米(kg/m3)常用单位:克每立方厘米(g/cm3)(4)单位换算:1g/cm3=1×103kg/m3;1L=1×10-3cm3=1dm3=1×10-3m3(5)对密度及其公式的理解a.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是不同的,但密度相同的不一定是同种物质。如ρ酒精=ρ煤油b.ρ=表示物质的密度在数值上等于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但不能认为物质的密度与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c.通常情况下,固体、液体、气体物质作比较,固体物质的密度多数较大,而气体物质的密度较小,但不能认为固体密度最大,例如ρ=0.5×103kg/m3,比大多数液体密度小;又如ρ=13.6×103kg/m3,比许多固体的密度都大。第170页共170页\nd.物质的密度大小与质量和体积无关,只是在数值上等于某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同一种物质的密度,与物质的温度和所处的状态有关。(气体的密度随温度的变化比较明显)3、密度的图像分析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图线是一条过原点的倾斜直线。若某几种物质的质量体积关系图线在同一个m-v图中出现,则越靠近m轴的物质的密度越大。如下图:图(1)中,ρ甲>ρ乙,图(2)中,ρ甲<ρ乙,即越靠近m轴,ρ越大。4.测量物质的密度(1)实验原理:ρ=(2)测量方法:利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m,利用量筒或量杯测量液体或不规则形状固体的体积v,由公式ρ=计算出物质的密度。(3)测量密度的常规方法A.测定固体的密度第170页共170页\na器材:天平、量筒、烧杯、细线、水、待测固体b步骤:①用天平称出待测固体的质量m;②用量筒量取适量水的体积v1;③用细线将待测固体系住并慢慢放入盛水的量筒中,记下此时的体积v2;④计算物体的密度ρ=⑤将数据记录表格石块的质量m(g)石块放入前水的体积V1(cm3)石块和水的总体积 V2(cm3)石块的体积 V=V2-V1(cm3)石块的密度ρ= c【注意】①实验中不能改变步骤的顺序,即应该先测量固体的质量,再测量固体的体积。因为测量固体的体积后,固体变得潮湿,不宜直接放在天平上,而且这样测量的固体质量会偏大,使测量结果偏大。②本实验方法中固体应不溶于水且不吸水。B.测定液体的密度a器材:天平、量筒、烧杯、待测液体b步骤:①用天平称出烧杯和待测液体的总质量m1;②将部分待测液体倒入量筒中,体积为v;③用天平称出烧杯和剩余待测液体的质量m2;第170页共170页\n④计算液体的密度ρ=⑤将数据记录表格杯和盐水的质量 (m1/g) 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m2/g)量筒中盐水质量 m=(m1-m2)/g量筒中盐水体积(V/cm3) 盐水的密度ρ=(g.cm-3)④计算液体的密度ρ=c【注意】另一种测定液体密度的方法:①先测量空杯子的质量m;②测量杯子和液体的总质量M;③将杯子中的液体全部倒入量筒中测量出体积为V;④计算出液体的密度ρ=【分析】这种方法会导致测量的密度值偏大。因为将液体倒入量筒中时总会有一部分残留,导致用量筒测量出的液体的体积偏小,由公式计算出的密度值偏大。C.密度测量的总结测量密度需要测量两个量:一个是质量,用天平来测量;一个是体积,可以用刻度尺或量筒,量杯来测量。最后根据公式ρ=计算出所测物质的密度。a质量的测量方法第170页共170页\n①固体:用天平测量。②液体:为提高测量准确度,常用差量法m=m1-m2。(其中m1表示容器和液体的总质量,m2表示倒出部分液体后容器和剩余液体的总质量)b体积的测量方法①液体:用量筒测量。②固体:形状规则的固体:用刻度尺测量并计算,如正方体V=L3。形状不规则的固体:不溶于水型:I.浮于水面,即ρ固<ρ液(如蜡),可采用针压法、坠物法;II.沉在水底,即ρ固>ρ液(如石块),可采用排水法。溶于水型(如冰糖):I.排油或排沙法;II.用饱和溶液法。③溢水法(大型固体):如将石块浸没在盛满水的容器中,溢出的水与石块体积相等,即V物=V排。【注意】①当用量筒测不同液体的体积时,液面有时是凸的,有时是凹的,读数时,视线要和凹液面底部或凸液面顶部相平。②在量程满足条件的前提下,量筒的分度值越小越准确。c密度的特殊测量①有时缺少实验器材(如天平或量筒),这时一般采用等效替代法。②当缺少量筒时,一般用等体积替代法,即让被测物体的体积等于一部分水的体积,即V=V水=③当天平缺砝码时,一般用等质量替代法,即让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一部分水的质量,即m=m水=ρ水V水|题型体系|——题型一密度以及密度公式【针对训练1】1m3的水结成冰的过程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第170页共170页\nA.它的体积变小B.它的体积变大C.它的密度变小D.它的质量变大【答案】AD【针对训练2】某初二物理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天平和一个小塑料杯测量牛奶的密度。实验如下: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空塑料杯的质量为5g,将塑料杯中装满水,测出塑料杯和水的总质量为77g;再将塑料杯中的水倒净擦干后装满牛奶,测出塑料杯和牛奶的总质量为95g,则塑料杯中牛奶的质量为__________g,牛奶的密度为_________kg/m3。【答案】90;1.25×103【针对训练3】关于密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固体的密度一定比液体的密度大B.质量越大的物体,它的密度越大C.体积越小的物体,它的密度越大D.密度是表示物质的一种特性,跟质量和体积无关【答案】D【针对训练4】下列关于密度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给气不足的篮球充气,气体的质量增加,密度不变B.1kg/m3=1.0×103g/cm3C.由公式ρ=m/V知,物质的密度跟质量成正比,跟体积成反比D.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是不同的,因此可以用密度来鉴别物质【答案】D【针对训练5】小翔在学习密度时写出了一些交流材料,其中不正确的是()A.不同物质在相同状态下,密度大小一般是不相等的B.把某容器中的物质用去一部分后,剩余物质密度的大小都不会改变第170页共170页\nC.同种物质组成的实心物体在相同状态时,质量与其体积成正比D.质量相等的实心物体,体积较大的组成物质的密度较小【答案】B【针对训练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一块砖切成体积相等的两块后,砖的密度变为原来的一半B、铁的密度比铝的密度大,表示铁的质量大于铝的质量C、铜的密度是8.9×103kg/m3,表示质量为8.9×103kg的铜,其体积为1m3D、密度不同的两个物体,其质量一定不同【答案】C【针对训练7】如图所示,甲、乙是两个由同种材料制成的金属球,甲球质量为128g、体积为16cm3,乙球质量为60g、体积为12cm3。这两个金属球中,一个是实心的、一个是空心的,那么()A.甲球是空心的,空心部分的体积是4cm3B.甲球是空心的,空心部分的体积是4.5cm3C.乙球是空心的,空心部分的体积是4cm3D.乙球是空心的,空心部分的体积是4.5cm3【答案】D【针对训练8】刚好能装1kg水的瓶子,不能装1kg的()A.酒精B.硫酸C.水银D.盐水【答案】A第170页共170页\n【针对训练9】如图有三只相同的玻璃杯,盛有等质量的酒精、纯水、盐水.ρ盐水>ρ纯水>ρ酒精,则甲、乙、丙玻璃杯中分别是()A.乙是纯水、甲是酒精、丙是盐水B.甲是纯水、丙是酒精、乙是盐水C.甲是纯水、乙是酒精、丙是盐水D.丙是纯水、乙是酒精、甲是盐水【答案】C【针对训练10】我国研制的“全碳气凝胶”是目前世界上密度最小的固态材料,其密度仅为0.16kg/m3,则()A.1m3的该材料质量为0.16kgB.该材料体积越大,密度越大C.该材料制成的物品带到太空,质量减小D.该材料适合做打桩用的重锤【答案】A【针对训练11】市场上出售的“金龙鱼”牌调和油,瓶上标有“5L”字样,已知该瓶内调和油的密度为0.92×103kg/m3,则该瓶油的质量是kg。【答案】4.6【针对训练12】体积为0.5m3的钢瓶内装有密度为6kg/m3的氧气,某次电焊中用去了其中三分之一,钢瓶内剩余氧气的质量为kg,剩余氧气的密度为kg/m3。【答案】2;4第170页共170页\n【针对训练13】一瓶标有“555mL”字样的纯净水,水的质量是g;小明喝了半瓶水,则剩余半瓶水的密度是kg/m3。【答案】555;1.0×103【针对训练14】体积为90cm3的冰块(ρ冰=0.9×103kg/m3)全部熔化成水后,水的质量是kg,水的体积是cm3。【答案】0.081;81【针对训练15】张鹏家买了一桶食用油,用去一半后,剩下的食用油的密度(填“变大”、“变小”或“不变”),食用油的密度为是0.8×103kg/m3.表示的物理意义是。【答案】不变;1m3的食用油的质量为0.8×103kg【针对训练16】甲乙两实心金属块,它们的体积之比为2:1,将它们分别放在调好的天平的左右盘中,天平恰好平衡.甲和乙的质量之比为;若将甲切去1/3,乙切去3/4,那么甲和乙剩余部分的密度之比是。【答案】1:1;1:2【针对训练17】市场上出售的一种“金龙鱼”牌食用调和油,瓶上标有“6L”字样,已知该瓶内调和油的密度为0.9×103kg/m3,物理含义;该瓶油的质量是kg,如果此瓶油用去一半,瓶中剩余油的密度为,如果用此瓶装满水,则总质量比装满油时多kg.(已知1L=1×10-3m3)【答案】体积为1m3的调和油质量是0.9×103kg;5.4;0.9×103kg/m3;0.6【针对训练18】如图所示,我国一元硬。小陈同学测得10枚硬币的质量为64克,体积为8厘米3,求硬币的密度?若用黄金制作大小相等的硬币,则每枚硬币质量为多少?(黄金密度ρ黄金=19.3克/厘米3)【答案】硬币的密度为8g/cm3;若用黄金制作大小相等的硬币,则每枚硬币质量为15.44g第170页共170页\n【针对训练19】我省富“硒”的矿泉水资源非常丰富,如果要将其开发为瓶装矿泉水,且每瓶净装550g,求:(1)每个矿泉水瓶的容积至少要多少毫升?(2)若用该矿泉水瓶来装家庭常用的酱油,装满后至少能装多少毫升的酱油?(ρ矿泉水=1.0×103kg/m3,ρ酱油=1.1×103kg/m3)【答案】(1)V水===550cm3=550mL,则每个矿泉水瓶的容积至少为550mL。(2)V酱油=V瓶=550mL,即装满后至少能装酱油550mL。【针对训练20】有一只玻璃瓶,它的质量为0.1kg,当瓶内装满水时,瓶和水的总质量为0.4kg,用此瓶装金属粒若干,瓶和金属颗粒的总质量为0.8kg,若在装金属颗粒的瓶中再装水时,瓶、金属颗粒和水的总质量为0.9kg。求:(1)玻璃瓶的容积;(2)金属颗粒的质量;(3)金属颗粒的密度。【答案】(1)3×10﹣4m3;(2)0.7kg;(3)3.5×103kg/m3。第170页共170页\n【针对训练21】细心的小明发现寒冷的冬天放在室外的盛水缸常常被冻裂.如图所示,是什么原因呢?请你帮他做个计算:一个容积为0.18m3的水缸并盛满水,则缸中(1)水的质量是多少?(2)水全部结成冰后,冰的质量是多少?(3)水全部结成冰后,冰的体积是多少?(ρ冰=0.9×103kg/m3)【答案】(1)水的质量是180kg;(2)水全部结成冰后,冰的质量是180kg;(3)水全部结成冰后,冰的体积是0.2m3【针对训练22】用量杯盛某种液体,测得液体体积V与液体和量杯总质量m的关系如图所示。根据图示求出:第170页共170页\n(1)量杯的质量;(2)液体的密度。【答案】(1)20g;(2)1.2g/cm3【针对训练23】小明郊游时捡到一块外形不规则的金属螺母.为了测定它的密度,小明称出金属螺母和一个盛满水的容器的质量分别为158g、200g,然后将金属螺母轻轻放入容器中,擦干容器外壁的水后,又测出了容器此时的总质量为338g。求(1)溢出水的质量;(2)金属螺母的体积;(3)金属螺母的密度。【答案】(1)溢出水的质量为20g;(2)金属螺母的体积为20cm3;(3)金属螺母的密度为7.9g/cm3【针对训练24】一只空瓶质量是50g,装满水后总质量是1.3kg,装满某种液体后总质量是1.05kg,(1)求这个瓶子的容积;(2)求这种液体的密度;(3)它可能是什么液体?(ρ酒精=0.8×103kg/m3,ρ盐水=1.2×103kg/m3,ρ植物油=0.9×103kg/m3)【答案】(1)这个瓶子的容积为1.25×10﹣3m3;(2)这种液体的密度为0.8×103kg/m3;(3)它可能是酒精第170页共170页\n|题型体系|——题型二图像问题【针对训练1】如图1所示,桌面上放有三个相同的玻璃杯,分别装有质量相同的三种液体甲、乙、丙,它们的质量(m)与体积(V)的关系如图2所示,三个杯子从左至右依次装的液体种类是() A.乙、丙、甲 B.甲、丙、乙C.乙、甲、丙D.丙、乙、甲【答案】A【针对训练2】小宇同学想通过实验测量某种液体的密度,他首先用量杯测量了部分液体的体积V,然后用天平测量了液体和量杯的总质量m,多次实验后,他通过得到的几组数据绘制了如图所示的mV图像。下列说法()①量杯质量为20g ②该液体密度为1.25g/cm3 ③该液体密度为2g/cm3 ④65cm3的该液体质量为65gA.只有①②正确B.只有②③正确C.只有①④正确D.只有③④正确【答案】C【针对训练3】如图所示是甲和乙两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第170页共170页\nA.甲物质的密度随体积增大而增大B.当甲和乙两物质的质量相同时,乙物质的体积较大C.甲、乙两种物质的密度之比是4∶1D.体积为5cm3的乙物质,质量为10g【答案】D【针对训练4】不同材料组成的a、b、c三个实心物体,它们的体积与质量的关系如图,由图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三者的密度关系ρa>ρb>ρcB.a的密度是b的两倍C.若将b的质量减半,它的密度变为0.5×103kg/m3D.若将c的体积增大到4×10-3m3,它的密度不变【答案】D【针对训练5】某同学在游泳池中发现,当他屏住呼吸,身体保持不动时,能够漂浮在水面而不下沉,此时只有很小部分身体露出水面。由图可知A、B、C三种物质的密度ρA、ρB、ρC,其中人体的密度最接近()第170页共170页\nA.ρAB.ρBC.ρCD.都不接近【答案】B【针对训练6】分别由不同物质a、b、c组成的三个实心体,它们的体积和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由图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物质的密度最大B.b物质的密度是1.0×103kg/m3C.c物质的密度是a的两倍D.b、c的密度与它们的质量、体积有关【答案】B【针对训练7】通过实验,得到了a、b、c三个实心体的m﹣V图象如图所示,分析图象可知()A.a物质的密度最小B.a物质的密度是c的两倍C.b物质的密度是1.0×103kg/m3D.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越大,密度越大第170页共170页\n【答案】C【针对训练8】课外活动中,小明研究了某品牌卡纸的质量与面积的关系,下图能正确反映同种卡纸的质量与面积关系的是()【答案】B|题型体系|——题型三测量液体密度【针对训练1】为了测定牛奶的密度,除准备了牛奶外,还提供有以下器材:①天平,②烧杯,③量筒,④弹簧测力计,⑤小铁块,⑥细线下列器材组合能够解决这一问题的是()A.①②③B.①③④C.③④⑤D.③⑤⑥【答案】A【针对训练2】某实验小组在用天平和量筒测量液体的密度时,测量步骤为:①先测出空烧杯的质量;②将液体倒入烧杯,测出总质量;③算出烧杯中液体的质量;④将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测出其体积;⑤利用公式算出液体的密度.将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正确的是()A.测量步骤合理,结果准确B.测量步骤不合理,原因是烧杯里的液体的质量测不准C.测量步骤不合理,结果偏小D.测量步骤不合理,原因是烧杯里的液体的体积测不准【答案】D【针对训练3】(多选)某实验小组为了测量某种液体密度,如图是将液体倒入量筒后,并测量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第170页共170页\nA.为了测量液体的质量,先要测出干燥空烧杯的质量B.在测量液体质量时,先发现指针仍然偏向分度盘左侧,应向右移动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C.如果原来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为56g,则被测液体的密度为1.13g/cm3D.如果俯视量筒读数,则测量密度将偏小【答案】CD【针对训练4】在用天平和量筒测量某种食油的密度时,以下操作步骤中,不必要且不合理的是()A.用天平测空烧杯的质量B.取适量的油倒入烧杯中,用天平测出杯和油的总质量C.将烧杯中的油倒入量筒中,测出倒入量筒中的油的体积D.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油的总质量【答案】A【针对训练5】小明为测量老陈醋的密度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①用天平测出空量筒的质量②向量筒中倒入适量醋,测出醋的体积③用天平测出量筒和醋的总质量.对上述实验步骤所持的观点应是()A.所测出醋的体积一定不准确,不可取B.能测出醋的密度且方案非常完美C.测出醋的密度值偏大,不可取D.易使量筒从天平上倾斜而摔碎,不宜提倡【答案】D【针对训练6】为了测出盐水的密度,某实验小组制定了如下的实验计划:①在烧杯中装入适量盐水,测出它们的总质量第170页共170页\n②将烧杯中的一部分盐水倒入量筒中③测出量筒中盐水的体积④测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⑤测出空烧杯的质量⑥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盐水的密度以上实验步骤安排最合理的是()A.①②③④⑥B.⑤①②③⑥C.①②④③⑤⑥D.⑤①②④③【答案】A【针对训练7】石英粉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小权爸爸在石英粉厂工作,他想知道石英粉的密度,可是身边只有天平.他求助于正在九年级就读的儿子.聪明的小权利用天平(含砝码),一个玻璃杯、足量的水,就完成了测量石英粉密度的实验.(ρ水为已知)下面是小权同学设汁的实验步骤,请你帮他补充完整.(1)用天平测出空玻璃杯的质量m0;(2)给玻璃杯中装满石英粉,测出玻璃杯和石英粉的总质量m1;(3)将石英粉倒出,给玻璃杯中装满水,测出玻璃杯和水的总质量m2(4)用已知量和测量量对应的字母写出石英粉密度的表达式.其中(4)要求写出石英粉密度的表达式,这个表达式下列给出正确的是()A.ρ粉=B.ρ粉=C.ρ粉=D.ρ粉=【答案】B第170页共170页\n题型体系|——题型四测量密度实验【针对训练1】使用天平和量筒测量金属块的密度时,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发现指针指在分度标盘中央刻度线的左侧,此时应将天平的平衡螺母向(选填“左”或“右”)调节.用调好的天平测金属块的质量时,砝码及游码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则金属块的质量是g;放入金属块前量筒内水的体积为10ml,放入金属块后量筒内水面位置如图乙所示,则金属块的密度为kg/m3.若金属块有磨损后,它的密度。(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答案】右;32.4;1.62×103;不变【针对训练2】小红和小芳准备测量一块橡皮的密度。(1)小红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当游码归零后发现指针静止时的指向如图甲,她应将平衡螺母向调节。测量中,天平平衡时所加砝码和游码位置如图乙,则橡皮质量为g。她继续测出橡皮的体积为10cm3,橡皮密度为kg/m3。(2)小芳设计了另一方案:第170页共170页\n①把橡皮挂在图丙所示的测力计下;②测出橡皮重力G;③将橡皮浸没水中,读出测力计示数F。则橡皮的密度ρ橡的表达式可表示为ρ橡=。小红认为该方案不能准确测得橡皮密度,理由是。【答案】(1)右侧;16.6;1.66×10(2);由于橡皮入水后吸收一部分水,使橡皮入水后重力稍微增大,所以测出的体积不准确。【针对训练3】【实验名称】用天平、量筒测量小石块的密度。【实验设计】如图所示,是小普同学设计的两种测量小石块密度的方案(操作步骤按照示意图中的①、②、③顺序进行)。你认为方案测量误差会较大,原因是。【进行实验】小晟同学进行了实验,测出了相关物理量,计算出了石块的密度。以下是他测量小石块质量的实验片段:①将天平放在台上,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中线的左侧,再向右调节,直至天平水平平衡;②在左盘放被测小石块,在右盘从大到小加减砝码,当加到最小的砝码后,观察到指针静止在如图所示的位置,接下来的操作是,直至天平水平平衡;③读出小石块的质量。第170页共170页\n【实验数据】测出所有相关物理量,并将实验数据记录在下面的表格内,计算出石块的密度。请你将表格中①、②处的内容补充完整。石块的质量m/g①V1/cm3②V2/cm3__石块的体积V/cm3石块的密度ρ/(g·cm-3)【答案】一;石块从量筒中取出时会沾上水,使测得石块质量偏大;水平;平衡螺母;移动游码;水的体积;水和石块的总体积【针对训练4】小阳同学为了测量牛奶的密度,用天平、玻璃杯、量筒等器材,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A.用天平称出玻璃杯的质量m1;B.将适量的牛奶倒入玻璃杯中;C.用天平称出玻璃杯和牛奶的总质量m2;D.将杯中牛奶倒入量筒中,测出量筒中牛奶的体积V;E.计算牛奶的密度ρ。(1)写出该实验测出的牛奶的密度的表达式ρ=。(2)为了减小实验误差,可以通过调整该实验的步骤顺序顺序表示):。【答案】(m2-m1)/v;BCDAE【针对训练5】吴丽知道了水的密度是1.0×103kg/m3,她还想知道家中食用油的密度。于是,她找来一个干净的小瓶A、装满食用油,利用如图所示的天平(砝码已丢失)、量筒、茶杯、水和胶头滴管等来进行测量。爸爸说,食用油太粘、不易清洗,不要直接用量筒测量它的体积。吴丽想了想,又找来了一个与A完全相同的干净的小瓶B,最终测出了食用油的密度。她的探究过程如下。第170页共170页\n(1)将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调节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2)将盛满食用油的小瓶A放入左盘,将小瓶B放入右盘,向B中加水,直至天平再次平衡。将小瓶B中的水全部倒入量筒中,量筒的示数如图所示,记为V1=cm3,然后将量筒中的水全部倒出。(3),然后将水全部倒入量筒,读出示数,即为食用油的体积,记为V2=40cm3。(4)根据以上数据,计算得到食用油的密度为kg/m3。【答案】(1)向左;(2)34;(3)向小瓶B中倒满水;(4)0.85×103【针对训练6】如图甲、乙所示,实验小组利用天平和量筒等器材测量酸奶的密度。(1)将天平放在桌面上,把游码移至标尺左端0刻度线处,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的左侧,应将平衡螺母向调,使天平横梁平衡。(2)先将酸奶倒入烧杯,用天平测量烧杯和酸奶的总质量,天平平衡时如图甲所示,则烧杯和酸奶的总质量m1=g。第170页共170页\n由于酸奶比较粘稠且不透明,对体积测量影响较大,为解决酸奶容易粘在容器壁上的问题,他们找来如图丙所示的5ml针筒,抽取酸奶至5mL刻度处,测得烧杯和剰余酸奶的总质量m2=56.3g。(3)不用图乙所示量筒,而选用针筒测量酸奶体积的另一个优点是:。(4)同组的同学在实验中发现一个“问题”,5mL针筒刻度线前的尖端还是有一点小“空隙”,这部分体积并不计入针筒标记的刻度中,这会导致小明测得的酸奶密度比实际值(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5)为解决(4)的问题,他们想出了一种正确的测量方法:将实验(2)针筒中的一部分酸奶返回烧杯后,读出针筒的示数为lmL;测得此时烧杯和酸奶的总质量m3=60.7g,则酸奶密度为kg/m3。【答案】(1)水平;右;(2)62;(3)针筒的分度值比量筒小(或针筒比量筒测量体积精确、或针筒测量体积精度更高);(4)偏大;(5)1.1×103【针对训练7】在做测量液体密度的实验中,小明想知道食用油的密度,于是他用天平和量筒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1)将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发现指针静止时,位置如图甲所示,则应将平衡螺母向(选填“左”或“右”)调节使横梁平衡。(2)天平调节平衡后,测出空烧杯的质量为28g,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食用油,测出烧杯和食用油的总质量如图乙所示,将烧杯中的食用油全部倒入量筒中,食用油的体积如图丙所示。则烧杯中食用油的质量为g,食用油的密度为kg/m3。第170页共170页\n(3)小明用这种方法测出的食用油密度与真实值相比(选填“偏大”或“偏小”)。(4)小华认为不用量筒也能测量出食用油的密度,他进行了如下实验操作:①调好天平,用天平测出空烧杯质量为m0;②在烧杯中装满水,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m1;③把烧杯中的水倒尽,再装满食用油,用天平测出烧杯和食用油的总质量为m2。则食用油的密度表达式ρ=。(已知水的密度为ρ水)【答案】(1)左;(2)33.2,0.83×103;(3)偏大;(4)第四节密度知识的应用1、密度与温度的关系一般物体在温度升高时膨胀,在温度降低时收缩,根据公式ρ=可知,当m一定时,v增大,ρ变小;v减小,ρ增大。即一般物体温度升高时,ρ变小;温度降低时,ρ变大。2、密度的应用(1)密度与物质鉴别:因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故可根据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得出物质的密度,再与密度表比较,就可以鉴别物质。第170页共170页\n例题:阿基米德要鉴定一顶皇冠是否由纯金制造,他先测得皇冠重0.95kg.用排水法测量得出将皇冠体积为500cm3.已知纯金密度为19.3×103kg/m3,那么你能通过计算说说皇冠是否由纯金制造的吗?已知:m皇冠=0.95kgV皇冠=500cm3=5×10-4m3ρ金=19.3×103kg/m3求:ρ皇冠ρ皇冠≠ρ金答:皇冠不是由纯金制造的。(1)间接测量物体的质量或体积例题:小明和同学一起到“南京明文化村•阳山碑材”景区游玩.那是明朝建筑皇陵时采集石材的地方.他们看到一块当时留下的长方体形状的巨大碑身,如图甲所示,十分惊讶:要搬运如此巨大的碑身,该有多困难啊!他们想知道碑身的质量究竟有多大,于是在附近找到一些与碑身材料相同的小石块,测出小石块的密度为2.7×103kg/m3.并测出碑身高a=51m、宽b=14m、厚c=4.5m,你能根据这些信息计算出碑身的质量吗?已知:V=abc=51m×14m×4.5m=3213m3ρ=2.7×103kg/m3求:m答:碑身的质量约为8.7×106kg。(3)用密度知识判断金属球是否空心的方法(假设球为铁球)第170页共170页\n①密度比较法:把求出的球的密度与铁的密度相比较,如果ρ球<ρ铁,则球是空心的。②质量比较法:假设铁球是实心的,求出实心球的质量与铁球的质量相比较,如果m球<m实,则球是空心的。③体积比较法:假设铁球是实心的,求出实心球的体积与铁球的体积相比较,如果v球>v实,则球是空心的,空心部分的体积v=v球-v实。【针对训练1】如图所示,点燃蜡烛会使它上方的扇叶旋转起来。这是因为蜡烛的火焰使附近空气的温度升高,体积膨胀,空气的密度变,所以热空气(选填“上升”或“下降”)形成气流,气流流过扇叶时,带动扇叶转起来。【答案】小;上升【针对训练2】小明在校运会上获得一块奖牌,他想知道这块奖牌是否由纯铜制成的,于是他用天平和量杯分别测出该奖牌的质量和体积为14g和2cm3,并算出它的密度为 g/cm3。小明通过查密度表知道,铜的密度为8.9×103kg/m3,由此他判断该奖牌 (选填“是”或“不是”)由纯铜制成的。 【答案】7;不是第170页共170页\n【针对训练3】寒冬,室外水管容易破裂。因为气温低于0℃时,水开始凝固成冰,而冰的密度比水小,水结成冰后质量不变,体积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从而把水管胀裂。体积为360cm3的水结冰后体积是 cm3(ρ冰=0.9×103kg/m3,ρ水=1.0×103kg/m3)。 【答案】变大;400【针对训练4】在古墓发掘中有文物酒杯一件,表面模糊不清,称出其质量是42g,测得其体积为4cm3,该酒杯的密度是 kg/m3,它可能是由 制成的(金的密度为19.3×103kg/m3,银的密度为10.5×103kg/m3,铜的密度为8.9×103kg/m3,铁的密度为7.9×103kg/m3,铝的密度为2.7×103kg/m3)。 【答案】10.5×103;银【针对训练5】a、b是两个由同种材料制成的金属球,a的质量为81g,体积为30cm3,b的质量为54g,体积为25cm3。如果其中有一个球是实心的,那么这个实心球应该是 (选填“a”或“b”),这种金属的密度是 g/cm3。 【答案】a;2.7【针对训练6】2020年12月3日24时,我国进行了该年度的第二十三次汽柴油调价。此次调价每吨汽油上调250元,92号汽油的密度为0.8×103kg/m3,据此测算每升92号汽油上调费用是()A.0.15元B.0.20元C.0.25元D.0.30元【答案】B【针对训练7】用密度为2.7×103kg/m3的铝制成甲、乙、丙三个大小不同的正方体。要求它们的边长分别是0.1m、0.2m和0.3m,制成后让质量检查员称出它们的质量,分别是3kg、21.6kg和54kg。质量检查员指出,有两个不合格,其中一个掺入了杂质为次品,另一个混入了空气泡为废品,则这三个正方体()A.甲为废品,乙为合格品,丙为次品B.甲为合格品,乙为废品,丙为次品C.甲为次品,乙为合格品,丙为废品第170页共170页\nD.甲为废品,乙为次品,丙为合格品【答案】C【针对训练8】学习质量和密度的知识后,小明同学想用天平、量筒和水完成下列实践课题,你认为能够完成的是()①测量牛奶的密度 ②鉴别金戒指的真伪 ③测定一捆铜导线的长度 ④鉴定铜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 ⑤测定一大堆大头针的数目A.①②B.①②④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④⑤【答案】C【针对训练9】小明每天早上都喝牛奶,他发现牛奶分好几种,查阅资料发现一般牛奶的密度平均为1.028~1.038之间,牛初乳的密度为1.038~1.040,在奶中掺水后,每增加10%的水,密度降0.003(上述密度的单位均为g/cm3)。他为了判断自己喝的牛奶属于哪种类型,特别测量了自己所喝牛奶的密度。(1)为了减小实验误差,应该选择图 (选填“甲”或“乙”)中的量筒; (2)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把游码移到标尺的零刻度线处,发现指针偏 (选填“左”或“右”),应向右调节平衡螺母,直到横梁平衡; (3)小明进行了如下实验:A.用天平测出烧杯的质量m1B.将适量的牛奶倒入烧杯,测出烧杯和牛奶的总质量m2C.将烧杯中的牛奶全部倒入量筒,测出体积V考虑到牛奶从烧杯中倒出时有残留,密度的测量值偏 (选填“大”或“小”)。为此,同组的小浩提出只要调整实验顺序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个实验顺序第170页共170页\n是(填序号); (4)按照调整后的方案进行实验,在测量烧杯质量时砝码及游码情况如图丙所示。实验数据如表,其中①和②的数值分别为 、 ; 烧杯的质量m1/g烧杯和牛奶的总质量m2/g牛奶的体积V/cm3牛奶的密度ρ/(g·cm-3)①78.240②(5)小明喝的是 (选填“一般牛奶”“牛初乳”或“掺水牛奶”); (6)质检部门测得某不良商贩销售的牛奶密度只有1.022g/cm3,他至少掺了 %的水。【答案】(1)甲;(2)左;(3)大;BCA(4)36.6;1.04(5)牛初乳(6)20【针对训练10】征征和妈妈到无锡旅游,买了一只宜兴茶壶,她听说宜兴茶壶是用宜兴特有的泥土材料制成的,很想知道这种材料的密度。于是她用天平测出壶盖的质量为44.4g,再把壶盖放入装满水的溢水杯中,测得溢出水的质量是14.8g。(1)请你帮征征算出这种材料的密度是多少?(2)若测得整个空茶壶的质量为159g,则该茶壶所用材料的体积为多大?【答案】(1)壶盖排出水的体积V排水=m排水ρ水=14.8g1.0g/cm3=14.8cm3V盖=V排水=14.8cm3制作壶盖材料的密度ρ材料=m盖V盖=44.4g14.8cm3=3g/cm3(2)该茶壶所用材料的体积第170页共170页\nV材料=m壶ρ材料=159g3g/cm3=53cm3第170页共17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