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新课标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教案(3课时)
docx
2022-09-15 20:43:03
15页
2022年新课标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第一框题法不可违【走进课标】1.知道法律的作用;指导违法行为的含义及类别、犯罪的含义;了解违法行为的分类以及如何做到遵章守法。2.提高辨别能力,警惕违法和犯罪;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3.增强法律意识;警惕违法行为;尊重他人的权益;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尊法、守法、用法的人。【核心素养】法治观念:宪法法律至上,任何人和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要使尊法学法守法成为人们的共同追求和自己行为。树立法治意识,养成守法用法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学习重难点】重点:法律的作用;三种违法行为的异同。难点:法律的作用;从事民事活动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必备知识强化巩固】教师活动:投影上节课4.2的背诵问题(提前布置)1.为什么要讲诚信?2.怎样践行诚信?学生活动:侯课时间进行记忆。学生互查。教师抽查设计意图:充分利用课前时间,投影具体问题,让学生的记忆更有针对性。过渡:第四课我们共同探讨了社会生活讲道德,除了道德,社会还需要法律。法律是全体社会成员都要共同只能说的行为规范。尊法守法是我们的共同追求和自己行动。本节课,让我们共同探讨5.1法不可违。【阅读教材构建体系】给学生8分钟时间,快速阅读教材46-52页。结合下列两个问题:1.法律有什么作用2.违法行为的含义和类型3.身边有哪些违法行为4.如何做到遵章守法第15页共15页学生可以通过列出关键词或者问题的方式进行思维导图的初步构建。教师对学生构建的思维导图进行点评。【体系示例】【教师点评突破难点】一、违法无小事◆活动一:小勤的案例教材46页思考:1.小勤为什么会被送到派出所?2.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引导:一个人如果缺乏规则意识,法律观念不强,就难免做出违法的事情。过渡:法律是全体成员都要遵守的行为规范。那么,法律对我们有什么作用呢?学生思考回答。小结:(1)法律的作用1.法律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指引作用2.法律是评价人们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评价作用3.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强制作用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那么,什么是违法行为呢?可以分为哪些类型?学生展示自主学习的成果,说出含义和类型(2)违法行为的含义所谓违法行为就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3)违法行为的类型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第15页共15页◆活动二:探究分享教材47页要求:1.阅读教材47页案例,小组合作完成表格2.学生展示,同学评价师生归纳三类违法行为的不同点和相同点。不同点:材料危害程度违反的法律承担的法律责任所属违法类别一较轻民法民事责任民事违法行为二较轻行政法行政制裁行政违法行为三严重刑法刑罚处罚刑事违法行为相同点:都具有社会危害性都是违法行为都要承担法律责任过渡:在生活中,我们可能想不到的一些小错误,却也是违法行为。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活动三:观看《准大学生看不惯乱停车,划伤豪车》的案例设疑:1.划伤车和乱停车是违法行为吗?2.是同一类违法行为吗?3.这两类有什么区别?学生思考,回答小结:划伤车---民事违法行为乱停车---行政违法行为(1)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教师引导,分析总结两者的特点:行政违法行为特点:违反治安管理,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妨害社会管理,具有社会危害性,尚不够刑事处罚。民事违法行为特点:违反民法,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履行义务,都是典型的民事违法。第15页共15页◆活动四:举案说法: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类似的一般违法行为呢?小组讨论、合作完成:1.列举2个一般违法的例子2.分析这两个案例属于哪种类型?3.这对我们有何启示和提醒?学生讨论,举例,分析,展示,点评(2)学会遵章守法学生举例中得到的启示,总结出:1.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学法)2.在社会生活中,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守法)3.在社会交往中,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用法)【典例剖析提升素养】1.【2021•桂林】小明的爸爸开车去银行办理业务,没有注意到“禁止停车”的标志,将车停在路边,被交警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处以200元的罚款。小明爸爸的行为( ) A.属于民事违法,应承担民事责任B.属于行政违法,应受到行政处罚 C.属于刑事违法,应受到刑罚处罚D.属于犯罪行为,应受到行政处罚 【答案】B2.【2021•柳州】2021年2月5日,江苏省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宣判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原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陈刚受贿案,对被告人陈刚以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五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五百万元。陈刚受到的处罚属( ) A.纪律处分B.行政处分C.刑罚处罚D.行政处罚【答案】C3.【2021•广东】第15页共15页《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规定,已满十一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最低刑事责任年龄由十四周岁调整到十二周岁,这( ) ①表明法律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将从重处罚②能更好地对未成年人发挥法律的警示和威慑作用③可以杜绝低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④为惩治未成年人恶性暴力犯罪提供法律依据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C【规律提示】1.学会通读材料,分清材料层次。2.答题要把握材料主旨,找出与主旨一致的表述。选项与材料主旨的一致性是选择题的根本原则,并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的和说法错误的选项。4.【2021•通辽】【以案说法学以致用】 九年二班班长小林经常运用所学法律知识分析生活案例,请你和小林一起完成。 凌晨两三点某烧烤店依然在马路边营业,几位喝酒的年轻人大声喧闹,肆无忌惮,惹恼了楼上休息的居民。劝阻无果后,楼上居民直接向食客们扔下垃圾,食客愤怒地连续将小砖头对着楼上扔去,边扔边骂。随后有群众拨打110报警,民警赶到现场进行处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八条:违反关于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的法律规定,制造噪声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处警告;警告后不改正的,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的罚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五十四条规定,禁止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或者从建筑物上坠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损害的,由侵权人依法承担侵权责任。(1)依据社会危害程度,食客的行为属于哪类违法行为?此类违法行为应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 (2)请评析楼上居民的行为。 (3)结合材料谈谈你对生活与法律关系的理解。 第15页共15页【参考答案】(1)一般违法行为。应该受到行政制裁。 (2)楼上居民的行为是错误的。公民在行使权利时,要尊重他人权利,不得损害他人的台法的权利和自由;楼上居民是没有正确行使公民权利的表现,侵犯了他人的权利,应该受到法律处罚。 (3)生活需要法律,法律保障生活。 【解题提示】(一)先读设问,明确方向和范围;(二)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分层归纳概括主旨;(三)联系所学知识体系,找到材料中蕴含的学科知识;(四)运用学科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答题)。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5.2预防犯罪【走进课标】认识犯罪的基本概念,了解刑罚的主要类型,认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的危害,培育和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自觉抵制校园欺凌和违法犯罪行为。【核心素养】Ø道德修养: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珍惜美好生活。Ø法治观念:认识违法行为及其法律责任,理解犯罪的特征及后果,主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Ø健全人格:学会开放包容,理性表达意见。防止因激情而违法犯罪。【学习重难点】重点:加强自我防范。难点:了解罪与罚。【教学流程】一、阅读教材构建体系学生活动:8分钟时间。第15页共15页(一)阅读教材,并在教材中圈画出答案1.刑法的作用及内容?2.犯罪的含义及基本特征?3.刑罚的含义和分类?4.如何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二)建构知识体系提示:n知识体系可以通过列出关键词或者问题的方式进行。n列关键词:犯罪、刑罚、原因和方法。n列问题。教师对学生构建的知识体系进行点评。教师呈现一个体系示例,供参考“运用你的经验”: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图文材料,分析场景中行为人的行为特征。(3分钟。)第一目了解罪与罚活动一:探究与分享(教材P53)目的:解决易混易错点行为一:殴打他人,造成轻微伤害的,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属于一般违法行为。行为二:殴打他人,导致其重伤甚至死亡的,触犯了刑法,属于犯罪行为。第15页共15页1.小组合作交流:以上两种行为各是什么性质的行为?2.填写以下表格:一般违法行为犯罪行为社会危害性触犯的法律应受到的处罚3.刑罚的含义及分类设计:让学生审材料,看看能出什么样的问题?(1)刑罚又称为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2)刑罚可以分为主刑和附加刑。第二目加强自我防范一、教学流程:活动一:“探究与分享”15岁的中学生陈某原本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自从结识了社会上一群游手好闲的“朋友”,他逐渐无心学习,经常旷课。他开始还有些自责,觉得对不起父母和老师,后来便放纵自己,并因偷东西、打骂同学等受到学校纪律处分。他非但没有接受教训,反而经常偷窃财物等,因此被公安机关拘留。但他仍不悔改。为了搞到钱去网吧玩游戏,他和另外两个“朋友”竟拦路抢劫,在短短几天内多次作案,最终因犯抢劫罪被判刑。第15页共15页小组交流:①陈某是如何走上犯罪道路的?②陈某的经历给我们什么启示?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1)交损友→旷课→偷东西、打骂同学等→经常偷窃财物等→拦路抢劫→被判刑。(2)①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②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③生活在法治社会,我们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活动二:阅读教材P55相关链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规定: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所以我们要加强自我防范,认清危害,远离犯罪。活动三:1.结合教材P56“相关链接”:说说身边有哪些不良行为,有哪些严重不良行为?2.结合【拓展空间】学生自主完成表格。第15页共15页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成果。二、迁移运用:材料:张三因事业、家庭不顺而内心积怨,蓄意伤害中小学生,在大庭众之下持刀伤人,致22名中学生死伤,其中,10人致死,5人重伤、还有几人轻伤,其犯罪动机卑劣,情节特别严重,手段残忍,后果和罪行恶劣,社会影响极坏,社会危害极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之规定,被告人张三因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其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最高人民法院核准,依法判处张三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张三的行为是犯罪吗?请说明理由。答题思路:1.审设问,明确主体、确定答题方向,考查范围。2.审材料,分层归纳,提取关键词,概括主旨。3.联系所学,回顾知识体系,找到材料中蕴含的学科知识,把材料里的语言转化为学科语言。4.书面表达,解决问题(答题)【答案】张三的行为属于犯罪。其行为符合犯罪基本特征;“其蓄意伤害中小学生,在大庭众之下持刀伤人,致22名中学生死伤,其中,10人致死,5人重伤、还有几人轻伤”的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根据刑法第232条构成故意杀人罪,具有刑事违法性;“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依法判处张三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具有应受刑罚处罚性。注意:任何人非经人民法院判决,不得称之为罪犯。第15页共15页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5.3善用法律【走进课标】1.懂得运用法律武器,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2.知道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3.正确认识诉讼,了解诉讼的三种类型。4.懂得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既要勇敢又要机智。【核心素养】懂得一定的法律知识,遇到不法侵害学会用法律维护合法权益,善于同违法行为做斗争【学习重难点】重难点:懂得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既要勇敢又要机智。【必备知识强化巩固】1、犯罪的三个特征2、如何预防犯罪后课三分钟时间学生互查,老师抽查【阅读教材构建体系】给学生7分钟时间,快速阅读本框教材内容。学生可以通过列出关键词或者问题的方式进行。1.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寻求法律救助,依法维权?(遇到侵害时,应该如何依法求助?)2.诉讼的含义以及类型(区分)3.青少年为什么要同违法犯罪作斗争?4.青少年应该怎样同违法犯罪作斗争?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并展示【教师点评突破重难点】一、遇到侵害,依法求助活动一:阅读教材P57上面的“探究与分享”及P58“阅读感悟”思考:1、对比王某和村民的做法,你如何看待他们的做法?第15页共15页2、遇到类似情况,你会怎么应付?【师引导点拨,生理解回答】1、通过对比两种做法,引导学生明白遇到不法侵害时,要及时寻求法律救助,依靠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2、引导学生通过P58阅读感悟在初步理解维权途径的同时进一步理解可以通过法律机构来维护合法权益:法律服务所、律师事务所、公证处、法律援助中心、寻求国家法律救济活动二:阅读教材P59下面的“探究与分享”,思考:1、小峰是通过什么方式维权的?2、结合P59相关链接说一说这种维权方式的含义和分类【师引导点拨,生理解回答】1、诉讼是处理纠纷和应对侵害最正规、最权威的手段,是维护合法权益的最后屏障,也称打官司2、通过相关链接理解区分诉讼三种类型: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刑事诉讼二、有勇有谋,应对违法犯罪活动三:阅读教材P60“探究与分享”思考: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违法犯罪行为,我们作为青少年应该怎么做?【师点拨引导,生讨论回答结】1、师从态度上引导学生认同:同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是包括我们青少年在内的全体公民义不容辞的义务(勇于斗争)2、引导学生理解同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要认识自己,要有方法,要智为:青少年因体力不具优势,心智尚未成熟,社会经验不足,如鲁莽行事,自己极易受到侵害,也不利于制止违法犯罪。要善于斗争,巧妙地借助他人或社会的力量,采取灵活机智方式(见方法与技能)同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善于斗争)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形成守法光荣、违反可耻的观念,做到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践行法治)【课堂小结巩固知识】第15页共15页1、法律服务机构:法律服务所、律师事务所、公证处,法律援助机构等遇到违法侵害,维权法律途径2、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刑事诉讼善用法律1、同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是包括青少年在内的全体公民义不容辞的义务勇于善于同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勇于斗争2青少年如何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善于斗争(学生补齐答案本框重点)践行法治【课堂限时习题演练】1、花季少年小明和小刚因沉迷网络而又无钱上网,便盗窃摩托车、三轮车、井盖,后被抓获。当遇到此类盗窃行为时,我们正确的做法是()①我们斗不过他们,保护自己、不理他们是上策②拨打“110”报警电话③暗地里跟踪,看他们把材料偷到哪里去,好为将来破案提供线索④一人去报警,其余的人悄悄跟着不能让他们跑掉A.①②③B.②④C.③④D.②③④2、某农民工为要回被拖欠的工资,爬上楼顶以死威胁老板,引起众人围观,后被民警解救下来。在有关部门的干预下,他要回了自己的工资,却因扰乱社会秩序被拘留了7天。这一事例说明()A.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经常会受到侵害B.公民的生命健康不受侵犯C.公民要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第15页共15页D.公民可以用任何手段维护自己的多3、两个十来岁的少年在福州闽侯县实验中学附近的人行天桥上持刀棒抢劫两名中学生,要求他们交“保护费”,交不出来就要挨打。其中一名学生不遵从,这两个少年拿出刀棒将其打得满脸是血,并抢走了他身上的两百元钱。你认为案例中的受害者维权的途径有(()①学会求得法律救助②找人对侵害者进行报复③到人民法院进行起诉④到法律援助中心申请法律援助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4、据报道,某县工商局置国家法律法规于不顾,自行设立收费项目,向全县87家个体屠宰户按每头3元的标准收取“屠宰费”这些个体户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集体状告该县工商局。为此,该县工商局受到市局批评并被勒令改正。该县个体户集体状告工商局的行为属于(()A.民事诉讼B.行政诉讼C.刑事诉讼D.海事诉讼5、材料一:针对青少年安全事故频发、青少年权益受到侵害的情况,公安部宣传局强调青少年应学会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巧。材料二:从某市法律援助中心获悉,市、县两级法律援助机构一年共办理未成年人法律援助案件593起,占法律援助案件总数的55%其中刑事案件545件民事案件48件。这些案件中有相当一部分发生在每年的假期,因为父母无暇顾及,孩子结交社会上的不良少年,最终辍学甚至无法抵制各种不良诱惑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1)结合材料一谈谈,如果受到了不法侵害,你会如何做?(2)我们要避免材料二中的悲剧重演应如做?【解题提示】(一)先读设问,明确方向和范围;(二)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分层归纳概括主旨;(三)联系所学知识体系,找到材料中蕴含的学科知识;(四)运用学科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答题)。第15页共15页参考答案1D2C3C4B5(1)①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来自家庭、学校或社会的侵害",但侵害的程度又较轻时,可以通过宣传法律知识、协商和调解等方法来解决,还可以借助法律的威力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②在面对违法犯罪时,不仅要善于斗争,在保全自己、减少伤害的前提下,巧妙地借助他人或社会的力量,采取机智灵活的方式,同违法犯罪作斗争。(2)①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我们可以寻求国家的法律救济。我们可以依公安机关、人民法院或人民检察院中限时抢购何一个机关控告、举报,必要时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这是我们维护合法权益②青少年要遵纪守法,杜绝不良习惯,远离犯罪。第15页共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