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新课标教科版一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14课)(2022秋)
doc
2022-09-20 15:40:06
34页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33\n第一单元植物1.我们知道的植物【教材简析】作为单元的起始课,让学生领略科学的魅力,产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引发学生对植物、大自然的喜爱是本课的重要任务。本课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学生到校园里去观察、记录植物。第二部分是学生交流观察到的植物和遇到的新问题。学习活动主要包括四个:1.说说我们知道的植物;2.找找大图中哪些是植物;3.讨论塑料花是不是植物;4.种一棵植物。本课从“我们知道的植物”话题聚焦,了解学生的前期认知;通过植物与塑料花的比较活动,让学生认识植物有生命等本质特征;通过种植活动让学生持久地投身于观察、研究植物。这是学生进行长期科学观察的首次尝试,需要教师进行细致的指导与关注。【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接触科学课,对植物的认识主要来自于图书、家庭、幼儿园种植或对周围环境的无意识观察。他们对植物的认识已经比较丰富,只是比较粗浅和零碎,他们很可能不能准确地认识植物是有生命的、植物是生长变化的等本质特征。同时,他们的动手操作力、识字量、自我控制力、注意力、倾听习惯、学习习惯、团队合作意识、表达能力等都需要培养与发展。此外,在种植活动中需要家长的帮助与配合,需要提问更多的关注。【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认识常见的植物,知道植物会生长的特征,认识到植物是有生命的。[科学思维]运用比较的方法,能区别植物与塑料花的不同,尝试概括出植物具有生命的本质特征。[探究实践]在种植一棵植物过程中,能运用多种感官观察植物,描述和记录植物的外部形态特征变化。[态度责任]在观察植物的过程中,能倾听、乐于表达和分享有关植物的信息,增进认识和研究植物的兴趣,培养珍爱生命、爱护生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常见的植物,并能简单描述植物的特征。[难点]通过植物和塑料花的对比观察,学习用证据支持自己的看法;种植一棵植物并持续观察记录。【教学准备】[教师]1.教学课件;2.班级记录表、塑料花、红掌塑料花、大蒜、绿萝枝条、绿豆、向日葵种子。[学生]1.植物;2.观察记录单。【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导入新课(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教学课件1.小朋友们,当你们进入小学的校园,你会发现了校园里都生长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说一说,你都认识哪些?2.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几组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吧。提问:这么多的花草树木,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是什么?(植物)3.这节课我们就走进植物王国,一起来说说我们知道的植物。(板书)[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激发学生观察和认识植物的兴趣,同时教师也可以初步了解学生的前概念。二、圈画植物,初步认知(预设25分钟)材料准备:教学课件1.在生活中,你们见过哪些植物呢?2.找大图中的植物。33\n(1)小朋友,你能找到大图中哪些是植物吗?用铅笔把植物圈出来。挑战大家的眼力,谁观察得更仔细找得更多。(2)小朋友们,你能简单地给大家描述一下其中一种植物吗?比如,它生长在哪里?它长什么样?会不会开花?叶子又是怎么样的呢?3.石头上的蝴蝶,它是植物吗?为什么?小结: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这么多有意思的植物,在我们学习这一单元的时候,你还会有更多新的认识,记得把它补充到这张记录单上。[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片认识到植物与环境息息相关,植物分布广泛、具有多样性。三、植物辨析:塑料花(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塑料花1.蝴蝶不是植物,那塑料花是植物吗?2.生活中的植物是什么样的?塑料花是植物吗?3.小结:校园中不同的地点长着不同的植物,它们有着各自的特点和名称,植物是有生命的,我们要爱护植物。[设计意图]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求其说明理由,训练学生有理有据说明想法的能力,培养学生用证据证明的实证意识。四、课外拓展:种一棵植物(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课件,种植视频1.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些植物,你知道这些植物的种植方式有哪些吗?2.小结:植物的种植可以种植在土里,也可以种植在水里。一般的植物适合种植在土里,不过像番薯、大蒜、绿萝等既可以种植在土里,又可以种植在水里。3.该怎样进行种植呢?以下这段视频可供小朋友们参考![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动手实践,激发学生继续观察和探索的兴趣,将课堂延申至课后。【疑难解答】1.种一棵植物活动时,学生不能进行长期科学观察,怎么办?一年级一周一课时,每节课前先抽出五分钟来分享学生的种植情况,可以是说一说的形式:“说说你的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也可以是展示的形式:将学生的观察记录投影到大屏上,全班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学生的发现和成果得到展示与肯定,他们会有成就感,他们将更持久地投身于观察、研究植物的活动;同时通过分享也学习了其他同学的种植方法和经验,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2.学生在种植植物时,记录的不是很清楚,怎么办?对于一年级学生,试着用画图来描述记录植物的生长变化,对于绘画要求不用很高,能画出植物的大致样子即可;因为在家里种植,还可以借助手机拍照并添加文字说明记录下来。对于一年级学生还可以学生口述,请家长帮忙记录,使学生能更好地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教学后记】2.观察一棵植物【教材简析】33\n本课学习是建立在第一课学习的基础之上,学生充分运用眼、手、鼻等多种感官从整体到局部对一棵植物进行仔细观察。从观察方法的介绍,到自主进行观察,这是学生第一次在科学课上进行观察、描述。这个活动指向了观察和记录,可以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素养,深化对植物外形特征的认识,重点指向根、茎、叶等营养器官,并尽可能准确地把观察到的内容画下来,帮助学生建立起“植物是生物”的概念。在绘画记录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习惯,并且注意引导学生边观察边记录,这个环节是提升学生对记录能力的关键问题,需要留足时间,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力。【学情分析】本课以观察、描述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观察方法的细致指导,使学生能充分运用眼、手、鼻等感官,从整体到局部进行系统观察。一年级孩子活泼好动,对科学观察有一定的热情,但动手操作力、识字量、自我控制力、注意力、倾听习惯、学习习惯、团队合作意识、表达能力等都需要培养与发展,还不能够系统地完成科学观察活动,因此,教师应及时给予帮助,让学生能观察到更多的细节之处。【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观察一棵植物,知道植物具有根、茎、叶等结构,并能识别其他植物的根、茎、叶结构。[科学思维]通过对植物结构的比较、分析,能概括出植物各个结构的特征,尝试使用科学词汇描述观察到的信息。[探究实践]在观察植物外部形态过程中,能利用多种感官,并用画简图的方式记录观察结果。[态度责任]愿意倾听、乐于表达和分享;体会植物是有生命的,要爱护植物。【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并识别植物的根、茎、叶等结构,简单描述植物特征。[难点]能用简图准确记录观察到的信息,并能用科学词汇描述观察到的信息。【教学准备】[教师]一盆菊花、课件。[学生]每小组一盆菊花、课堂作业本。【教学过程】一、认识一株常见植物(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课件,菊花盆栽1.教师展示菊花图片,学生观察并说一说看到的情况。提问:我对这种植物不太了解,这是什么植物?你通过什么判断出它是菊花?关于菊花你了解什么?2.整理菊花的相关知识,原来你们知道这么多关于菊花的信息,老师今天也把这种植物请来了教室,让我们一起观察。[设计意图]教师直接展示菊花,呈现今天课堂重点,谈话了解学生掌握的已有知识,为后续观察活动奠定基础。二、观察一株菊花(预设20分钟)材料准备:每个小组一盆菊花1.整体观察植物观察讲台上盆栽中的菊花,学生说说看到的情况。在学生的观察过程中渗透观察方法,由整体到部分,由远及近等。2.观察菊花的茎和叶为了更仔细地观察菊花身体各部分的特征,同学们可以走近这棵植物进行观察。给每个小组准备一盆菊花放在中间,让学生了解观察方法以及学会进行简单的实验记录。提问:走近植物,我们除了可以用眼睛观察,还可以用什么来进行观察?3.学生近距离观察菊花的根、茎和叶。4.交流观察到的信息。(在交流中强调听和说的习惯,尝试给出规范的语言指引)5.记录观察结果如果把菊花的样子画下来,以后见到时就可以拿出来对照观察。该怎么画呢?一起来看看科学记录单吧!33\n教师指导活动手册上科学记录部分的正确使用:填写好日期后,对照真实的植物,教师示范画植物的顺序、方法,强调记录时要真实、客观。边观察边记录,尽量将各个部位画得像。[设计意图]通过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让学生了解观察一棵植物的顺序与方法;通过有效的观察活动让学生认识植物的根、茎、叶的基本结构。全面细致的观察,为顺利开展科学绘画,奠定良好基础,有效突破难点。三、交流观察发现(预设12分钟)材料准备:学生记录单1.请几位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图画,结合图画,请学生说一说观察到的茎和叶是怎样的,鼓励学生用科学的语言来描述更多的特征和发现。引导学生相互评价,围绕科学记录的真实性进行研讨和评价。[设计意图]在教师的引导下初步培养学生正确使用科学词汇交流分享的能力,学生能够认真倾听,对同学的发言给出客观评价。四、观察一棵大树(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课件提问:如果你要去观察一棵大树,该怎么做呢?引导:先整体再局部。树有多大、有多高(可以和小朋友比一比),茎有多粗(双手环抱),叶是什么样的(和菊花的叶子比一比),大树上可能还有小动物。[设计意图]由一棵小植物的观察延伸到一棵树,进一步巩固本课学习到的观察方法还有记录方法。【疑难解答】1.学生在画图时,没有按照实际观察到内容进行绘画,按照自己的想象进行美化,与实际植物相比差距较大,该怎么办?对于植物的外部特征,用文字或图画的形式来描述和记录,是很常用的方式。一年级的学生会写的字不多,画画就成了最佳的记录方式,而且学生本来就很喜欢画画。教师需要意识到,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科学绘画,因此教师要做好细致的指导工作。在绘画前,要告诉学生科学绘画与艺术绘画不同;在绘画中,要提醒学生尽可能准确地把看到的画下来,要更多地关注细节;在绘画后的展示、分享中,要请大家关注作品的真实度,适当提一些修改建议;最后,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进行修改、完善。每一个环节都不容马虎,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具体的支持,但也不能心急,不可要求过高。【教学后记】3.观察叶【教材简析】《观察叶》是植物单元的第三课,也是引领学生从整体观察一棵植物过渡到局部观察植物器官的第一课。在本节课中,学生将缩小观察植物的视野,聚焦植物的叶,对它进行更加具体的观察。本课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观察各种各样的叶,建立叶具有相同的结构,但又存在形状、大小、颜色等差异的认识。第二部分是观察同一种植物的叶,意识到叶是有生命的。第三部分是画一片叶,通过画图的方式让学生描述和记录叶的结构。教科书倡导以小组为单位,教师带领、引导学生对叶的共同特征和特定植物叶的特征进行更加具体的观察。教科书的研讨部分是要学生描述自己在观察时所看到的细节,可以结合教学中的活动进行,也可以在总结阶段稍作整理。教科书中的拓展部分“做一幅树叶画”33\n可以安排学生在课后进行。本节课的主要活动是带领学生观察各种各样的叶,提升学生观察与描述、比较与分类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意识到叶是有生命的,形成热爱自然,珍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对叶比较熟悉,能知道叶子的种类是不同的,对叶的结构、外形也有一定的认识,能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叶的一些特点。但是,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不足,观察方法不全面,他们的描述通常是比较零散的,使用相关的科学词汇进行表述会有一定难度。在本课学习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各种感官,有序观察,真实客观地记录,逐渐丰富学生的认识与表达。【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观察叶,知道植物的叶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叶在形状、大小、颜色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征;认识到植物的叶是有生命的,会长大、会变化也会死亡。[科学思维]能在教师指导下,用比较的方法认识各种各样叶的特征,能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叶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探究实践]在多种感官观察叶的过程中,能用画图的方式记录叶的外部形态特征。[态度责任]通过观察叶,持续保持探究叶的兴趣,增进爱护植物的情感。【教学重难点】[重点]利用感官观察叶的外部形态特征,并能用简单的语言描述。[难点]比较各种各样的叶,认识到叶具有相同的结构,但又存在形状、大小、颜色等差异。【教学准备】[教师]1.教学课件;2.银杏叶、枫树叶、桑树叶、柳树叶、乌蔹莓枝条(或绿萝)。[学生]1.每组一片银杏叶、枫树叶、桑树叶、柳树叶;2.观察记录单。【教学过程】一、课题引入,激发兴趣(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课件,校园中不同树叶的图片1.课件出示校园中几种叶柄、叶片、叶脉都比较清晰完整的叶的图片,如银杏叶、枫树叶、柳树叶等。提问:你们见过这些植物的叶吗?能说一说它们分别属于什么植物吗?2.展示不同植物叶的名称提问:这些叶有什么特点呢?3.讲述:今天我们就来观察植物的叶,看看叶子里藏着什么小秘密。揭示课题:观察叶(板书)。[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聚焦观察对象——叶,通过提问简单了解学生前概念,了解学生对叶的结构的认识。二、认识各种各样的叶(预设15分钟)材料准备:每组四种树叶(银杏叶、枫树叶、桑树叶、柳树叶)1.比较叶的不同之处(1)出示需要观察的四种叶的图片,让学生通过图片认识这些叶,知道它们的名称。(2)明确观察任务:观察、比较各种叶,找到它们的不同之处。提问:如何观察、对比各种树叶呢?教师引导:眼睛看,比较树叶的颜色、大小、形状;鼻子闻,比较树叶的气味;手摸,比较树叶的厚度、硬度等。(3)学生分组观察各类叶并交流,教师巡视指导。(4)全班交流,小组汇报观察结果。提问:哪个小组来分享一下,你们观察到叶子有什么不同点呢?预设:我们小组发现,枫树叶的形状像手掌;银杏叶像一把扇子;桑树叶圆圆的;柳树叶像一艘小船。预设:我们小组发现,枫树叶最大,柳树叶是最小的。(5)师引导小结:同学们真棒,通过观察,大家已经发现不同的叶,形状、大小、颜色、气味、硬度等都是不一样的。2.比较叶的相同之处33\n提问:这些叶有没有相同的地方?预设:我发现,这些叶子上面都有纹路。教师引导:叶的结构有叶片、叶脉、叶柄。(具体名称不作要求)[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利用各种感官观察树叶,了解树叶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小组合作,让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和语言去观察、表达。三、观察同一棵植物的叶(预设10分钟)材料准备:乌蔹莓枝条(或一盆绿萝)1.展示一根叶片繁茂的乌蔹莓枝条。提问:这是一根乌蔹莓枝条,仔细观察,同一棵植物的叶,都一样吗?2.学生观察并判断,说一说理由。预设:这些叶的形状都是一样的。预设:上面的叶片小,下面的叶片大。3.师小结:同一棵植物的叶,处于不同生长阶段。颜色浅、比较小的是“小时候的叶”,也称为“嫩叶”;颜色深、比较大的是“长大了的叶”,也称为“老叶”。叶是有生命的,从叶芽开始,会长大,会死亡。[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同一棵植物的叶,知道叶是有生命的。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珍爱生命,保护大自然的意识。四、画一片叶(预设7分钟)材料准备:每组四种树叶(银杏叶、枫树叶、桑树叶、柳树叶)、记录单1.请学生说一说,需要画出叶的哪些部分。2.教师示范画叶子:手持一片叶,边观察边画,先画叶片,再画叶柄,最后画叶片上的叶脉。3.学生画一片叶,教师巡视指导。4.学生展示交流:猜猜画的是什么叶。[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记录一片叶,培养学生做好观察记录的学习习惯。通过班级的展示交流,引导学生了解评价方法,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欣赏他人的意识。五、做落叶画(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叶画作品若干1.展示精美的叶画作品。2.教师指导制作叶画方法:准备各种各样的落叶;裁剪、粘贴树叶;写上姓名。3.学生课后完成落叶画。[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利用落叶进行创作,培养学生珍爱生命,保护大自然的意识。通过课后的落叶画创作,锻炼学生的艺术思维与实践能力。【疑难解答】1.学生在观察、交流叶的不同点时,由于语言表达能力有限,不能有序、准确地进行描述,怎么办?观察叶的环节,教师要做好观察方法的指导,一边指导一边演示,同时在学生观察时巡视指导。学生交流环节,教师可以先指导交流范例,如:通过……观察方法,我们小组发现了叶具有……等不同点。在交流过程中,教师也要及时给予提示。2.学生在画图时,不能按照实际观察的叶片特点进行绘画,尤其是银杏叶的叶脉,对学生难度较大,该怎么办?画一片叶,既要求学生细致观察,又要求学生准确地记录下来,整体要求较高,尤其银杏叶的叶脉区别于另外几种叶。因此,教师可以利用银杏叶进行演示,板书记录银杏叶,强调观察银杏叶的叶脉;之后,让学生自己观察、对比银杏叶的叶脉,进行绘画记录,同时教师要注意巡视指导;最后,可以进行简单的展示交流,引导学生重视记录的真实性、准确性。【教学后记】33\n4.这是谁的叶【教材简析】本课是一年级上册《植物》单元的第4课,是在第3节课的基础上加强对叶特征的认识,明白叶的特征是辨认植物的重要信息,能根据叶的特征到周边环境中寻找他们分别是哪一种植物的叶。前期,通过对叶的观察,学生初步认识了叶的结构、知道了不同的叶具有不同的特征;能够用画图的方法将每片叶的特征记录下来;能够在仔细观察后从叶的大小、形状、颜色、气味、叶缘等方面进行对叶进行描述。这节课的主要活动是带领学生走近校园植物,仔细观察叶的特征,进行比较,最终根据叶的形状、颜色等特征进行配对,确定它们是哪一种植物的叶。探索活动中,教师要组织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在寻找中的经历,让一年级学生面向大家说出自己的发现和想法,通过研讨交流加深学生对于叶的特征的理解,也帮助学生慢慢养成有效交流研讨的习惯。【学情分析】由于一年级学生难以自我约束自己的行为,去室外活动更是容易兴奋,因此组织一年级的小朋友在室外开展科学活动,是非常困难的。为了学生第一次室外科学活动能够有序开展,教师需要做好组织管理、分设小组、明确任务、指导记录,着重强调在活动限定区域内开展活动,在活动中及时答疑、指导记录,来帮助学生有序的、有效地开展活动。【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实地观察校园里的植物,知道常见植物的主要外部特征,认识到植物生长在自然环境中,它们是有生命的。[科学思维]用比较的方法,能区别常见植物的不同外部特征。[探究实践]在实地观察中,能用图画来描述和记录植物的形态,会提出感兴趣的问题。[态度责任]在观察植物的过程中,能持续关注周围植物的形态,增进喜爱植物的感情。【教学重难点】[重点]叶是多种多样的,而同一种植物的叶具有共同的特征。[难点]根据叶的特征到校园中寻找它们是哪一种植物的叶。【教学准备】[教师]1.教学课件;2.课前对校园里的植物进行观察,弄清校园里植物的名称及生长环境,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制作植物标签,辅助学生观察。[学生]1.每组准备铅笔、橡皮、板夹、五种植物的叶(根据学校植物准备)。2.观察记录单或科学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聚焦问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课件,五种校园中常见的树叶图片1.课件出示校园中一种植物的图片,如银杏叶、紫荆的叶、桂花叶、香樟树叶和红叶石楠的叶,也可换成校园中其他熟悉的常见叶,如梧桐叶,大叶黄杨的叶。2.上一节课,我们发现了叶的秘密。这些叶都一样吗?有哪些地方不一样呢?(预设:叶的形状、大小、颜色、气味、叶缘等不一样)3.你们知道它们都是谁的叶吗?揭示课题:这是谁的叶(板书)[设计意图]通过图片激发学生观察和寻找植物叶的兴趣,呈现五种具有明显特征的叶,便于学生后续观察,聚焦叶的特征。二、猜测:说一说这是谁的叶(预设10分钟)材料准备:五种植物的叶、学生记录单或活动手册1.提问:你们知道它们是哪些植物的叶吗?2.你是根据叶的哪些特征来认识它的呢?3.学生依次回答每种树叶的大小、颜色、形状等特征,聚焦特征。(预设:学生说不出植物名称,教师适当引导,这片叶子还有什么特征?)4.教师小结:不同植物的叶,具有不同特征。33\n[设计意图]通过猜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叶的特征上来。让学生在观察对比中,发现每片叶有其独有的特征,同一种植物的叶具有相同的特征,这种特征是唯一的,可以帮助我们区分植物。三、探索:到校园里去找一找(预设20分钟)材料准备:五种植物的叶、学生记录单或活动手册、铅笔、橡皮活动一:画叶1.这些植物都长在校园中,我们今天就要去找一找这是谁的叶。2.小组讨论选择2种不同的叶。3.学生边观察比较边画出叶的样子,教师巡视,指导画叶的方法。4.提问:小朋友们想要快速准确地找到这些叶对应的植物,我们在画叶时需要注意些什么?(预设:叶片的形状、边缘、叶脉等)[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画叶活动,不断加深对叶的特征认识,感受每片叶的不同点。活动二:到校园里去找一找1.提问:我们要到校园中寻找叶对应的植物,怎样才能准确找到呢?(预设:根据每片叶的特征,按照叶的样子寻找。)2.小结:要反复观察比较,先找到主要特征,再比较其他特征。3.提问:到教室外进行科学观察寻找活动时,你们觉得需要注意什么问题?(预设:注意安全不乱跑、不采摘树叶、不随意踩踏草地、不随意抓小动物,不去有危险的地方,要做好记录等)。4.教师小结:①分组活动,小组内一起观察;②在划定区域活动③爱惜植物,不摘叶子;④不随意触碰动物;⑤及时进行记录。5.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根据叶的特征反复观察、对比。[设计意图]在寻找前,老师和学生一起讨论达成共识,对于一年级的学生任务明确有助于保证后续的活动有条不紊。四、研讨:根据叶的什么特征找到了植物(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五种植物的叶和对应植物照片、学生记录单或活动手册]1.观察活动完成后,教师组织学生有序回到教室并交流。2.提问:你们给自己选择的叶找到对应的植物了吗?你们是根据叶的什么特征找到的?学生依次汇报交流。(预设:我找到了这个叶是紫荆树的,因为它的形状像爱心。)3.提问:这些植物你们是在哪里找到的?(预设:紫荆树在食堂旁、桂花树操场旁、红叶石楠花坛边……)4.追问;学校别的地方还有植物吗?有没有别的植物?(预设:别的地方也有植物,还有很多别的植物)5.教师小结:校园里的植物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植物的叶具有共同的特征,不同植物的叶具有不同特征。我们可以根据叶的特征寻找到它是谁的叶。[设计意图]在充分的研讨活动后,鼓励学生主动交流汇报自己的发现,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根据叶的什么特征来寻找植物的过程,再次加深学生对叶特征的理解掌握,也是不断培养学生养成积极参与交流研讨的习惯。【疑难解答】1.学生在校园中寻找植物时,树叶丢失怎么办?对于一年级学生,手里带着树叶出去寻找对应的植物,的确会发生这样的现象,所以老师在课前需要准备好备用树叶,在出去寻找的过程中随身携带,以便学生在丢失后领取。2.学生在校园中寻找植物时,实在找不到怎么办?一年级的学生刚进入小学不久,对于校园的环境不熟悉,较大的课外活动范围也不利于教师掌控学生情况和安全问题,因此教师在课前需要设定好区域,可以按小组分区域进行。【教学后记】33\n5.植物是“活”的吗【教材简析】本课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把我们自己种的植物带来观察,并将观察记录进行展示。第二部分是收集更多的植物资料,找出植物是“活”的理由。通过1-4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关的观察、描述方法,对植物也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课的第一个活动安排了“观察自己种养的植物”,这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植物进行再次观察和记录,也是对之前4课所学内容的回顾和总结。同时通过“展示自己的观察记录”、“展示更多植物的变化”“我们为自己种养的植物做了什么”来获得更多植物是“活”的证据。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经历提出疑问——找寻证据——分析证据——得到结论的过程。整个观察实验由短期和长期植物生长变化的观察与分析组成。短期的植物观察是学生所种养的植物,时间为数天或者数周,植物会经历发芽、生长、叶茂等阶段。长期的时间范围为一年四季,植物会经历开花、结果、果实成熟到叶片凋零下落的阶段。由于植物的变化都较为明显,便于一年级学生观察和总结。【学情分析】通过第一课到第四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观察、描述的方法,对植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参与到种养和观察植物的过程中。但是,当学生真正区分真假植物时,还需要老师进行启发和引导。一年级学生的表达能力还相对比较弱,对植物是一个生命体的认识也比较零散粗浅,并且大都结合自身进行对比、表述。依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他们很容易接受“动”的动物是活的。本课使得他们学会找寻静态的植物活着的依据。实际上有些植物存在应激性,是动态的,可适当增加“动”的植物知识。采用动静结合的观察方式能加深学生对植物有生命的认识。【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观察和种养活动,知道植物需要水、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是有生命的。能够应用这些发现去研判生活中的植物。[科学思维]依据观察到的现象,描述植物生存和生长的条件。[探究实践]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植物的外部形态特征变化,能在教师指导下,收集“植物生长过程中外部形态及其变化”的证据,说明植物是“活”的。[态度责任]初步建立用证据说话的意识。愿意倾听、乐于表达和分享认识,对研究植物感兴趣,学会珍爱生命、爱护身边的植物。【教学重难点】[重点]植物是有生命的,需要水分、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难点]能描述自己观察到的植物,并和同学相互交流,证明植物是“活”的。【教学准备】[教师]1.教学课件;2.塑料花;3.植物。[学生]1.每组提供铅笔、橡皮、放大镜;2.观察记录单;3.植物;4.关于植物照片、图画等。【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聚焦问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课件1.课件展示动物园的图片提问:你们去过动物园吗?你们看到的小动物在干什么呢?2.动物园的动物有些喜欢运动,有些喜欢安安静静地待着。提问:从动物的行为中,我们知道动物是“活”的吗?3.讲述:动物会运动,会吃东西,会长大,做各种各样的活动,所以动物是活的。提问:那么我们可以哪些方面知道植物究竟是不是“活”的呢?揭示课题:植物是“活”的吗(板书)。[设计意图]通过动物园参观的展示,让学生从已有经验出发,增加参与感和趣味性。通过对动物行为的比较,能够找出动物是“活”的证据,这时提出疑问——植物是“活”的吗?更能引发学生的思考,推动其探索行为。33\n二、植物是“活”的证据(预设30分钟)材料准备:植物、塑料花、放大镜、铅笔、橡皮、观察记录单、课件1.观察一盆塑料花和一盆真正的开花植物提问:找一找哪一盆是真正的植物?现场活动:教师引导孩子通过闻、摸、看等方式,让孩子现场区分两盆植物的真假。[设计意图]将比较的真实材料带到学生面前,让学生有更真实的体验。选择开花植物则是跟塑料花进行有效对比,可以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全面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2.展示学生自己种养的植物提问:你是怎么种养自己的植物的呢?说一说你为植物做了什么?学生活动:学生对自己的种植经历进行大致讲述。提问:今天大家带来了自己的植物,能用我们学过的观察和记录方法把植物的特点记录下来吗?学生活动:对自己种养的植物进行特点记录3.展示学生的观察记录提问:你种了什么植物,你的植物有什么变化?学生活动:展示自己的观察记录情况。提问:在刚刚比较真假植物和真正种植植物的过程,你发现了什么?(预设:植物会发芽,会长大,我们需要给植物浇水,还需要把它放在阳光下。)[设计意图]通过对自己种养植物的观察和描述,学生认识到植物的生长过程,体验了生命的神奇过程。讲述自己的种植观察记录,让学生更有参与感,并顺利找到植物是“活”的证据。4.校园树木一年的变化情况提问:我们种植的时间大概有半个月时间了,小朋友们的植物已经有了新变化了,那么在我们的校园里,一年四季中,植物又有哪些新变化呢?活动:观察一年中植物的变化情况并分小组说一说。5.总结提问:通过今天的观察,你认为植物是“活”的吗?你能找出更多植物是“活”的证据吗?活动:完成班级记录单:哪些方面说明植物是活动,找出来并圈一圈。[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详细、分层次的观察实验,能够找到充分的证据证明植物是“活”的,再通过记录单的出示,总结回顾本课所学内容,且圈一圈的方式更加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三、神奇的植物行为(预设5分钟)1.出示一些神奇的植物并解释它们的行为提问:我们已经知道动物是会跑会跳的,那么植物会跑会跳吗?活动:课件展示风滚草、跳舞草、捕蝇草。[设计意图]通过出示特别的植物来展示植物“动态”的样子,让学生了解到多彩的生命世界,激发学生对自然的敬畏之情。【疑难解答】1.学生描述自己种养的植物的时候,描述比较简单,不够全面,教师该怎么进行指导?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描述简单、不全面是正常的现象,这时的年龄特点是好奇心强、愿意探索,但表达不充分。这时需要教师进行方法指导,比如可以让学生从看、闻、摸、听等方法,逐一对植物进行观察并进行描述,还可以让学生尝试用画一画的方式,将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记录。也可以鼓励孩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说给爸爸妈妈或者好朋友听,以此激发学生表达的勇气。2.在进行长时间的观察实验时,很多小朋友都会没有耐心,没有坚持观察,怎么办?一年级的小朋友好奇心非常强,喜欢尝试新鲜事物,但往往坚持不够,在这一节课中,的确长时间的观察,对小朋友来说是一个挑战。这需要老师在科学课堂上进行不断地强化和鼓励,比如当小朋友种完植物后,先让大家分享一下植物种植的过程,植物发芽的时候分享发芽的快乐,必要时还可以奖励小红星等等。【教学后记】33\n6.校园里的植物【教材简析】本课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学生到校园里去观察、记录植物。第二部分是学生交流观察到的植物和遇到的新问题。教科书提倡以小组为单位,教师带领、引导学生去校园里进行实地考察,这也是本单元学习过程中学生第二次走出教室,观察、记录和认识校园里的植物。这既是对第2课和第4课观察方法的综合运用,又是对本单元的整体回顾。教科书的研讨部分是对第一部分的交流、汇报以及对前5课学习的回顾。教师应让学生整理他们观察到的植物的特征、名称以及植物生长的地点。教科书中的班级记录表“校园里的植物”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汇报填写完成。本课的重点是带领学生去校园实地观察和认识植物,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习惯和主动交流、汇报观察到的现象的能力,并培养学生探究植物的兴趣,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植物是有生命的,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保护。【学情分析】学生在整个单元已经学习过观察和记录方法,本课再次走出教室进行活动,学生观察、记录和认识校园植物的名称、生长地点及特征,这对学生有浓厚的兴趣。但是,学生的记录能力以及对植物的特征认识的不足,让学生会有无从下手的情况,需要老师积极引导观察,有时要讲解名称和特征。要指导学生用画示意图的方式记录植物的形态特征。另外,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校园环境还不是很了解,需要教师划定大致的范围,强调安全。【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实地观察校园里的植物,知道常见植物的主要外部特征,认识到植物生长在自然环境中,它们是有生命的。[科学思维]用比较的方法,能区别常见植物的不同外部特征。[探究实践]在实地观察中,能用图画来描述和记录植物的形态,会提出感兴趣的问题。[态度责任]在观察植物的过程中,能持续关注周围植物的形态,增进喜爱植物的感情。【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校园常见植物,能观察、描述外部特征。[难点]画出植物的形态特征。【教学准备】[教师]1.教学课件;2.课前对校园里的植物进行观察,弄清校园里植物的名称及生长环境,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制作植物标签,辅助学生观察。[学生]1.每组提供铅笔、橡皮、放大镜;2.观察记录单。【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聚焦问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课件,校园中植物的图片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要走进校园观察更多的植物。1.课件出示校园中一种植物的图片,如松树或银杏树。提问:你认识这种植物吗?它叫什么?你在哪些地方见过?2.多角度图片展示植物的特征,包括树冠、茎、叶等结构。提问:仔细观察,你发现这个植物有哪些特点?3.讲述:除了这种植物外,校园中还有很多其他的植物。让我们一起走进校园,观察更多的植物吧。揭示课题:校园里的植物(板书)。[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植物,并试着用自己的话去介绍植物,激发学生观察和认识校园植物的兴趣。二、观察校园里的植物(预设25分钟)材料准备:放大镜、铅笔、橡皮、观察记录单提问:外出观察,我们需要注意什么?1.外出观察活动前讨论(预设5分钟)33\n(1)外出活动的工具提问:到校园中认识了解的植物,我们要准备哪些工具帮助我们观察记录呢?(2)外出活动的方法提问:出去后,如何对一株植物进行观察呢?我们有哪些观察方法?(3)外出活动的注意事项提问:走出教室,除了要认真观察植物之外,我们还要注意哪些问题?教师引导:①小组活动,不乱跑;②注意安全,防受伤;③举手示意,提问题;④爱护植物,不乱拔;⑤观察记录,要记好;⑥听到铃声,快集合。提问:用什么方法记录呢?2.外出观察活动(预设20分钟)(1)教师指导,集体观察教师带学生到事先确定好的一株植物前,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观察。提问:我们现在确定观察这株植物,我们怎么进行观察,观察什么,它长在哪里,如何记录?教师引导介绍:先远远地看,描述整株植物的轮廓,简单地画下来,再走近看一看,观察植物的结构,并画图记录。(2)分组活动,教师巡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安全区域内自主选择植物进行观察,尽量不同小组间观察不同的植物,从而发现校园植物具有多样性。同时教师巡视指导,解决个别学生的提问,并拍摄各组观察的植物的照片,以备研讨时辅助交流。[设计意图]在自主观察开始前,引导学生交流观察方法、记录方法及注意事项。在观察活动时,教师随时给予学生指导,方便后续交流汇报。三、交流我们观察的植物(预设8分钟)材料准备:图片、学生记录单1.观察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有序回到教室,并组织进行交流。提问:你们观察到了什么植物,它长在哪个地方?它有什么特征?汇报参考格式:我观察的植物叫……,它生活在……,它的特征是……(预设: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画下来的植物,介绍植物的名称并描述相关植物的特点及生存环境;同时教师展示之前拍下的植物图片,辅助学生交流。)2.小结:校园中不同的地点长着不同的植物,它们有着各自的特点和名称,植物是有生命的,我们要爱护植物。[设计意图]鼓励学生主动交流汇报所观察到的植物,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植物的特征及生长的地点。四、观察活动中的新发现(预设2分钟)材料准备:课件提问:在观察和记录过程中,同学们有什么新的发现吗?有什么新的问题吗?小结:课后有兴趣的小朋友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还可以继续观察,有问题可以及时找老师解决,保持这一份探索的兴趣,你会有更多收获![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与疑问,激发学生继续观察和探索的兴趣。【疑难解答】1.学生在校园中观察植物时,向教师求教植物的名称,但教师也不认识,怎么办?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通过手机下载“形色”“花伴侣”等植物识别软件或小程序,对植物进行拍照搜索,目前这类程序识别能力较强,可识别大部分植物。另外也可以引导学生,先把不认识的植物记录(画)下来,并标上记号,向园林维护人员等专业人士进行问询。2.学生在记录校园中的植物时,示意图画得不是很好,怎么办?对于一年级学生,试着用画示意图来描述记录植物的形态,对于绘画要求不用很高,能画出看到的植物的大致样子即可;与此同时,可以指导学生写出植物名字,记录植物特点,以便后面交流汇报。【教学后记】33\n7.科学阅读:我们离不开植物【教材简析】《我们离不开植物》是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科学阅读课,也是本单元的拓展和补充。它从衣食住行等方面讲述了植物的食用、药用、原料、观赏及文化价值。本课的学习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以竹筒饭为例感受植物的食用价值,认识到吃的大多数食物来自植物,有作为主食的淀粉植物,有提供丰富营养的蔬菜和水果等。二是药用价值,重点介绍屠呦呦团队从黄花蒿中提取青蒿素,治疗疟疾。这是中国科学家的伟大发现,对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有重大意义。三是原料价值,从生活常见物品出发,举例分析哪些物体是由植物做的。从食品到物品,让学生联想到物品的原材料,并且能够类举相同的例子。四是介绍植物的观赏及文化价值。植物不仅带给人们美的享受和体验,还能给人类生活带来便利,例如树荫有降温的功能。拓展延伸活动通过自制柠檬香水让学生感受我们的生活和植物息息相关,意在期望学生关注生活的点滴,并从中发现乐趣。【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科学课,植物是孩子的亲密伙伴,他们对植物有天然的亲近感和好奇心。通过一个单元前六课的学习,学生能逐步适应连贯的实践活动,只是前期知识概念来源于生活经验所得,不能准确地表达植物和人类的关系,需要教师的引导。从能力上看,动手操作力、识字量、自我控制力、注意力、倾听习惯、学习习惯、团队合作意识、表达能力等都需要培养和发展。【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阅读知道地球上存在着许多不同的植物,了解到人类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植物。[科学思维]能说出食品和物品中哪些来自植物,并用证据支持自己的看法。[探究实践]能尝试完成简单的小实验,自制香水。[态度责任]了解植物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植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懂得珍爱植物。【教学重难点】[重点]识别生活中常见的食物来自植物,并能举例说明来自什么植物。[难点]了解植物的各种用途,构建植物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理念。【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预设5分钟)谈话:小朋友们,你知道吗?森林被誉为地球之肺,绿色植物能净化环境,为生命的繁衍打下基础。另外,在衣食住行方面,我们也都离不开植物。除此之外,植物的用处还有很多,你们知道有哪些吗?(预设:食用价值、药用价值、欣赏价值等)。[设计意图]利用谈话引入,让学生体会到植物和我们之间的关系,我们的生活都离不开植物。二、植物的用处(预设25分钟)(一)食用价值1.民以食为天,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道美食,它是云南傣族的特色美味竹筒饭,你吃过吗?它有哪些食材组成呢?(预设:米饭、玉米粒、胡萝卜、豌豆、腊肠。)2.在这些食物中,有哪些来自植物呢?(预设:米饭、玉米粒、胡萝卜、豌豆都来自植物,腊肠不是。)3.能说说理由吗?(预设:米饭来自植物。水稻收割后将稻谷除去,谷壳就变成了大米;玉米、胡萝卜来自植物,腊肠是以肉类为原料,并不来自植物。)4.你还知道哪些食物也来自植物?这些食物为我们的身体提供了哪些营养?课件出示:超市中常见的食物33\n(预设:有苹果、橙子、大米、土豆等。)讲述:植物是人类最重要的食物来源,像红薯、水稻、土豆等就含有丰富的淀粉,能促进消化,增加饱腹感,往往作为我们的主食。还有一类是蔬菜和水果,他们是日常饮食中必不可少的食物。我们吃的水果往往就是植物的果实部分。它们不仅好吃还含有丰富的营养,有些蔬果还有特殊的作用,经常吃胡萝卜夜盲症有一定的改善作用,胡萝卜素可以维持眼睛和皮肤的健康;蓝莓富含的花青素可以起到保护视力的作用;多食用西兰花能起到增强人体免疫力功能,对于一些防癌的效果起到了预防和调节的作用。(二)药用价值1.植物有丰富的营养元素,除了能被当作食物外,有些特殊的植物还有药用价值。你认识这种植物吗?它有什么作用?(预设:黄花蒿,有清热、解暑、截疟、凉血用,药用价值很高。)讲述: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就用这株小草拯救了世间许多人的生命。她和她的团队成功地从黄花蒿中提取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的新方法。2015年,屠呦呦因此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看上去弱弱小小的植物,可派大用处呢。2.你还知道哪些可做药用的食材吗?(三)材料价值1.一碗竹筒饭,让我们了解了植物的食用价值,细心的你会发现,盛饭的容器——竹筒,它来自植物吗?(预设:竹筒是竹子的一部分,也来自植物。)2.生活中,利用植物制成的物品随处可见。下面这些物品,是由什么植物做的呢?(预设:竹篮、竹筷是由竹子做的;木凳是由木头做的;棉衣是由棉花做的。)小结:古代的能工巧匠还能将树木做成宏伟的宫殿,现代建筑中也有不少是树木搭建的。(四)欣赏价值1.有了植物,我们的城市和乡村更加美丽。贫瘠的土壤上充满了盎意的绿色。你能举例子说一说,生活中因植物装点我们生活的例子吗?2.是啊,植物不仅带给人们美的享受和体验,还能给人类生活带来便利。植物给人类提供生存必需的营养物质,通过光合作用,释放出氧气,还能合成有机物。植物的用处很多,你还知道植物的其他用处吗”[设计意图]通过四个方面的介绍和交流,让学生更加清楚植物和人们吃穿住行的关系,对生活中植物的应用和用途的了解。能有更广阔的认识,真切感受到植物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敬畏自然。三、制作柠檬香水(预设10分钟)植物的用处有很多,还可以利用植物本身的香味调制香水。请大家看视频的做法,回去也尝试做一做。[设计意图]利用柠檬制作香水,让学生参与实践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制作中感受植物的另一种价值。课堂先播放制作视频指导,降低学生的制作难度。【教学后记】33\n8.《植物》单元整理【教材简析】《植物》单元是学生学习科学课的第一个单元,引领学生走进小学科学学习的大门,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选择植物作为科学学习的起点,是因为学生对植物具有天然的亲近感和好奇心,这会为他们的主动学习提供重要的心理基础。在本单元学习中,虽然各课都有侧重点,但都围绕“植物具有区别非生物的特征,是‘活’的、有生命的”这个主要概念展开。教师在进行大单元教学时,要从单元整体认识每课的教学目标、内容、学习方法、教学过程以及评估标准,紧扣单元核心概念,把每课科学知识和探究方法整合为一条学习线索,设计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活动,在知识、方法、态度等方面有效地保证课时内容的相对独立性和核心目标达成的层次性、完整性。通过单元的思维导图整理,让学生比较清楚的看到知识之间的联系。【学情分析】刚接触科学课的一年级孩子对各种植物充满了探究兴趣,贯穿了整个单元的“种植植物和照顾植物”活动更是通过孩子亲自种养植物,体会植物会生长,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分和阳光,为形成“植物是活的”的认识积累经验、提供证据。一年级的孩子学习科学的热情很高,在学习过程中以体验、经历为主,在科学观念、科学思维等核心目标达成上缺少完整性,需要在单元整理课中整理和提升。【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系统的思维导图整理,知道地球上生活着多种多样的植物;植物是有生命的,是生物。[科学思维]能用简单的科学词汇表达植物与人类生活之间的关系。[探究实践]能用图示法来描述和记录植物的形态,会提出感兴趣的问题。[态度责任]在梳理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感受植物的多样性,对植物产生研究兴趣。【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会梳理单元学习内容,感受植物的多样性,会利用简单词汇描述植物是生物。[难点]用简单的图示法梳理单元学习内容。【教学准备】[教师]1.教学课件;2.真假植物盆栽。[学生]1.学习记录单。【教学过程】一、回顾已学,引出课题(预设5分钟)1.课件出示:植物与衣食住行的关系。讲述:植物是大自然赋予人类最宝贵的财富,人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植物,绚丽多彩的植物世界为人类创造了生存、繁衍和发展的环境。提问:经过本单元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回顾这一个单元的学习内容。[设计意图]通过讨论植物和衣食住行的关系,让学生体会到植物和我们是息息相关的。二、植物特征梳理(预设10分钟)1.课件呈现大树、小草、向日葵几种植物,梳理学生的回答内容。(植物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讲述:地球上有那么多的植物,各种花、草、大树都是植物的成员。在它们的身上长了根、茎、叶等部分,这是植物的重要特征。虽然假花也有这样的外部特征,但是它和植物是截然不同的。2.植物的特征梳理提问:哪些特点说明植物是有生命的?(植物生长需要阳光、水分,会开花、能结果、会生长)。讲述:不同的植物有它自己的特点,每一种植物的叶子都不一样,有的叶子大,有的叶子小;有的形状像手掌,有的像扇子;有的叶子是绿色的,可也有叶子是红色的。33\n3.植物叶的特征提问:植物的叶有哪些特征呢?(预设:叶是多种多样的,它们在颜色、形状、大小等方面有很多不一样。)小结:叶子和植物本身一样,都经历了生长、发育、衰老的过程,植物还能开花结果。在种植植物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植物每天都在生长,生长的过程中需要让它晒太阳,也需要给它浇水、施肥。如果没有照顾好它,植物也会生病、枯萎。这些都说明了植物是有生命的。[设计意图]通过对植物是有生命的特征梳理,让学生更加系统的认识到,哪些特征是指向植物是“活”的特征。对叶子特征的整体梳理,让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完整。三、认识植物的方法(预设15分钟)1.观察能够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身边的植物,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更全面的认识植物呢?(预设:查阅资料、观察种植、户外观察等)。小结:是的,当我们亲自去种植一种植物并持续观察,我们就可以了解到,我们种植的植物长高、长大了,也就会发现许许多多的特征。2.当我们比较同一棵植物上的叶子时,你会有哪些发现?你会怎么观察?(预设:老叶与嫩叶的区别。在观察过程中,可以将我们看到的内容画下来,和朋友们讨论你的重大发现。)小结:比较不同植物的叶子,虽然形状、大小、颜色有差异,但是叶子上都有叶片、叶脉和叶柄。我们甚至可以来到户外观察植物,在校园的地面上能够找到各式各样的落叶,根据自己对叶子的了解推测这片叶子的来源也是不错的方法。认识植物的方法有很多,在认识植物的过程中,我们要保护好身边的植物,不践踏草坪,不采摘树叶与花朵,学会与他人合作。[设计意图]通过对植物认识方法的指导,让学生能用科学系统的方法来认识植物。通过查阅资料、观察种植、户外观察的指导,让学生举一反三认识更多的植物。四、闯关学习,巩固知识(10分钟)游戏介绍:让我们一起进入“植物”单元的闯关游戏!故事主题是——谁是真的红掌?在故事里,老师设置了四关闯关游戏等你来挑战,你准备好了吗?故事导入:小科是一位植物达人,喜欢研究植物,有一天,两盆红掌找到了他,原来两盆红掌在争——谁是真红掌?谁是塑料做的假红掌?小科想:“怎样用科学方法辨别真假红掌呢?”小朋友,一起来闯关吧。1号红掌2号红掌闯关一:观察红掌时用到哪些方法?请画“√”。用眼睛看()用嘴巴尝()用鼻子闻()用手摸()解说:我们可以充分运用感官观察两株红掌,用鼻子闻可行,画√;用嘴巴尝不可行,我们观察的植物是否安全还不能确定,而且不卫生,所以我们一般情况下,不用嘴巴尝这种方法;用眼睛看可行,画√;用手摸可行,请画√。闯关二:用眼睛看这两株红掌,有哪些发现?请圈出来。解说:用眼睛看,可以发现两株红掌有茎叶花,花都是红色的,叶都是绿色的,并且叶和花都是心形的。为什么细长的茎没有圈出呢?原来红掌的茎很短,细长的是它的叶柄。闯关三:用鼻子闻用眼睛看这两株红掌,有哪些发现?请圈出来。解说:用鼻闻发现1号红掌没什么气味,2号红掌仔细闻有一些塑料味;用手摸发现1号红掌的叶有点湿润,正面比反面光滑一些,正面摸着像涂了一层蜡,2号红掌摸起来比较干燥,正反两面粗糙程度差不多。提问:小朋友,你觉得哪一株是真的红掌?预设:我觉得1号是真的红掌。因为1号手摸有些湿润,正面像涂蜡,是我们平时摸真植物的感觉;而2号红掌摸起来比较干燥,叶子两面粗糙程度还是差不多的,更重要的是闻起来有塑料味,所以觉得2号是塑料花,是假的植物。33\n预设2:我也是觉得1号更像真的植物,真的植物是有生命的,会不断生长变化,可以像本单元我们种植植物一样,对两株红掌进行长时间的观察。小结:小科听取了他们的意见,接下来,好好照顾两株红掌,做好记录。9月18日今天我好开心,我发现1号红掌里面有个淡红的花骨朵,它又要开花啦!而2号红掌没有变化。9月23日妈妈告诉我,红掌需要阳光,但不喜欢在太阳下暴晒,还叮嘱我不要忘记浇水。1号红掌的花骨朵变大变长了,紧紧地卷着,茎也长高了不少呢!2号红掌还是没有变化。10月1日今天起早一看,1号红掌新的花瓣完全张开了,里面黄色的花蕊立着,真是漂亮极了!2号红掌始终没有变化。小朋友们,看了小科的日记,这下完全确定谁是真的红掌了吧!是的,1号才是真的红掌。结束语:小朋友们,你们真厉害!用自己已经学到的知识帮小科解决了这么多问题,今天的闯关游戏就到此结束啦,期待和你们的再次相遇!【教学后记】第二单元比较与测量1.在观察中比较【教材简析】本课是教科版一年级上册《比较与测量》单元的起始课。在上一单元观察植物的基础上对孩子们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在观察中进行比较。以观察恐龙、比较恐龙模型大小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为载体,在具体的操作中让孩子们深切体会如何“公平比较”。课堂上通过用儿童熟悉的恐龙模型导入,让学生们在观察恐龙模型活动中比较它们的大小。通过不同的方法“比高矮”“比长短”和“比宽窄”,并通过简单的表格、画图等方法记录观察结果。引导学生在探索中意识到用排序的方式描述比较结果,需要考虑公平、方便、准确等因素,根据不同标准进行的比较有可能会带来比较结果的不同。【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集中注意时间短,合作意识和纪律意识较弱。他们表象性的生活经验是丰富的,对未知科学探索也是好奇心的,但在精准比较和描述结果是有一定的困难。体现在描述恐龙大小时,大多数人会以“霸王龙是最大的”“迅猛龙是小的”。如何规范描述老师可以提供一定的范式:如“谁比谁大”帮助学生进行比较描述。同时,针对大小是一个综合的感觉,不同的学生会从不同的维度进行比较,长短、高矮、宽窄等。教师要引导学生比较的公平需要从同一个维度对恐龙模型玩具进行比较和排序。【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对两种物体观察和比较,知道它们在长度、高度方面的不同。认识到由于运用了不同的方法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也是不同的。33\n[科学思维]运用比较的方法观察物体的长度、高度等特征。对探究过程与方法进行反思。[探究实践]用做标记的方法记录物体长、宽、高等特征;并能基于自己的记录用排序的方法描述和记录观察的结果。[态度责任]在探究活动中激发对常见物体的特征研究兴趣;如实记录观察到的信息的态度;通过合作建立起善于表达、倾听的习惯。【教学重难点】[重点]选择科学的方法对物体进行比较、观察、记录、描述。[难点]对物体进行公平公正地比较的方法。【教学准备】[教师]恐龙模型、恐龙轮廓图、多媒体课件。[学生]四只恐龙模型(要求:长短不同、高矮不同、宽窄不同)、记号笔、活动纸、硬卡纸、科学作业本。【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课件,侏罗纪公园视频片段1.生活问题引入出示图片:两辆车,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板书:大、小提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大小不同?2.观看侏罗纪公园视频后提问:视频中的恐龙什么不同?3.观看课件中恐龙图片,你是怎么知道哪只大,哪只小的?让学生充分表达所见所闻,比较恐龙在大小:长、短;高、矮;胖、瘦入手。4.小结:如何判断恐龙的大小,我们只有通过观察后进行比较,才能知道恐龙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可以是各个方面的,如:长、短;高、矮;胖、瘦。板书:比一比[设计意图]用大小不同的同种汽车进行比较,一年级的学生很容易就看出,汽车大小不一样是因为长短不一样造成的,进而引入对恐龙这种动物进行比较。因为恐龙的对比当中会出现高矮胖瘦不一致,学生对标准不同的引入就会一个初步概念。同时在描述上届会变得更丰富,思考维度也是多维的,得出的结论也是科学的。二、观察比较(预设15-20分钟)材料准备:恐龙模型、记号笔、带刻度纸带、硬卡纸、作业本1.小组领取观察任务,自主设计比较方法。(1)出示四只恐龙模型比大小:要求排序。提问:每个小组给你们这样4只恐龙模型,你认识它们吗?如果不认识排队时怎么称呼方便?你们打算按照什么标准给恐龙模型排队?小组先讨论,然后交流说说自己组的方法。交流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比大小可以细化为比高矮、比长短、比宽窄(如果学生的描述是口语化的“胖瘦”,教师可以引导为宽窄)。(2)课件展示带编号的卡片恐龙轮廓图,并指导学生使用记号笔完成相应编号工作。(3)出示带刻度的纸带。提问:这个纸带有什么用?为了公平比较,可以怎么做呢?2.出示并强调活动要求(1)四人小组,分工合作;(2)可以有多种比较方法;(3)观察结果记录在科学作业本上。3.进行小组活动分组活动:先观察恐龙实物模型,然后利用卡片恐龙轮廓图模型开展比较大小的探究活动,教师观察学生的比较过程,提醒学生记录结果并进行个别辅导。(教师将粘有恐龙轮廓图纸带张贴到黑板上,让学生观察。)独立思考:有几种结果?比较结果相同吗?怎么比才更准确?大家会认可你们小组的比较结果吗?33\n[设计意图]因为有的恐龙可是能学生不认识的,所以这里要解决的是用编号的方式对恐龙进行排队。而实物模型恐龙,因为描述比较困难,教师可以用投影方式对恐龙进行投影画出轮廓。学生用轮廓在刻度纸带上进行比较,标准就统一了,难度上就降低了,也有利于学生进行表达交流。三、交流研讨(预设10分钟)1.小组汇报(1)展示并介绍自己小组的比较方法,同时说出比较结果。(2)我们用了哪些方法比较恐龙的大小?如何描述结果?2.师生发现使用不同的比较方法,采用的标准不同,也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设计意图]交流研讨是学生的思维输出、概念建构的重要过程。在研讨和板演的过程中,鼓励学生用科学语言、手势辅助等形式表达比较方法和比较结果。并引导学生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认识到运用不同方法进行观察与比较,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疑难解答】在比较恐龙宽窄(即胖瘦)的时候,由于恐龙模型各处宽窄不同,学生不容易操作怎么办?可以利用硬卡纸作为辅助工具,具体方法是:先把硬卡纸制作成“L”型的形状,放在恐龙身体的两侧,再用尺子量出宽度。此外,也可以用硬度大、不易弯曲的物品(如书本)作为辅助工具。【教学后记】2.起点和终点【教材简析】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学生对公平有了初步概念,知道了只有标准一样,通过相互对比才能确立结果。从比较中也渗透了起点与终点的意识,这对于学生进行比较是有帮助的,也是对标准的统一这个规则概念的初步建立。本节课的学习,需要让学生意识到为了公平比较和准确测量,必须给每一次的比较和测量设置起点和终点。通过问题引入,调动一年级学生体育课跳远比赛中比谁跳得远的原有体验,迁移到本节课需要探索的问题:比比谁的纸青蛙跳得远。因为是比赛,所以在教学活动中需要创设不同形式的青蛙跳远比赛活动,从而让学生学会确定起点和终点,并理解确定起点和终点的重要性。对于青蛙跳远的距离可以用起跳点和落地点来标识,还可以用纸带的长度来确定青蛙跳远的距离,这无形中让学生感受到纸带的长度与青蛙跳跃的距离有关系的。【学情分析】现在的一年级学生在幼儿园中就已经开展过各项活动,而且在活动已经有了规则意识和确立比赛公平性的方法。通过第一单元对植物的观察,也具备了一些基本的科学观察方法和能力,同时在第一节课的学习中也掌握了物体比较的方法,及根据物体的某一方面的特征进行比较等技能。但是这些方法和能力是支离破碎的,不成系统的。因此,本节课中教师应该通过有结构的活动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活动帮助学生梳理出正确比较测量距离的步骤,习得正确测量的方法。【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青蛙跳远比赛,认识到起点和终点的确定是测量距离的基本要素,知道利用纸带测量可以精准地比较出青蛙跳远的距离。33\n[科学思维]青蛙跳远的距离可以用起跳点和落地点可以通过标识确定。在两两比较、组间比较中分析青蛙跳远的远近。[探究实践]通过标记起点和终点,掌握在纸带上画出跳远距离的方法,尝试以图表的形式记录和组织信息。[态度责任]感受工具的作用,知道测量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运用。意识到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认识到工具可以帮忙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青蛙跳远比赛,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青蛙位置的变化,知道青蛙跳得远近可以用起点到终点的距离来表示和比较。[难点]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青蛙跳远的距离迁移到纸带上,初步感知位置的变化是可以记录的。【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两只可吸在黑板上的纸蛙或塑料蛙。[学生]每组两只纸蛙或塑料蛙、两把剪刀、两卷纸带、两根塑料棒。【教学过程】一、真实情境导入:谁跳得远(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视频1.请教室中两位比赛立定跳远,看看谁跳得远?2.课件播放视频,这三位同学立定跳远谁跳得远?(学生从不同起点跳远)3.交流讨论,初步确立需要起点一致。[设计意图]先前测一下,学生对于比赛会不会有自己的想法,即是否需要从同一个起点出发。从而了解学生生活经验感受的丰富程度和规则意识的建立情况。二、分析问题,解决起点(预设15分钟)材料准备:每组两只塑料蛙1.玩青蛙5分钟,要求能让青蛙跳起来,还要想办法让青蛙跳得远。2.学生自主练习青蛙跳远。3.交流怎么玩,并如何跳得远。4.组内青蛙跳远比赛。(1)讲述:小组内青蛙跳远比赛,比比谁的青蛙跳得远。(2)学生组内活动。教师巡视,及时拍照,与学生交流:哪只青蛙跳得远?凭什么说这只青蛙跳得远?5.组内评价谁的青蛙跳得远,并说说依据。(1)提问:你们小组哪只青蛙跳得远?是怎么比的?(2)学生交流汇报。6.活动小结:让两只青蛙比赛,都是先确定了两只青蛙在同一条起点线,谁离起点线更远,就说明谁跳得更远,我看到有小朋友为了得第一名,跳好后趁别人不注意,把青蛙移了一下,你们觉得对吗?怎么解决?[设计意图]比赛前先让学生玩,就是为了解决技能问题,因为不是每个学生的动手能力都强。练习也为了让学生掌握方法,为跳得远做准备。因为没有起点,学生会争执。所以当矛盾出现后,就为规则建立打开了门。同时每个小组准备2只青蛙,也是为了排除干扰因素。三、深入比赛,解决终点(预设18分钟)材料准备:两条纸带,剪刀,两根塑料棒1.用塑料棒摆出起点和终点,纸带表示青蛙跳的距离。(1)提问:全班哪个小组的青蛙跳得更远呢?重新跳一次,确定小组中的冠军。(注意提醒孩子青蛙的落点别移动)(2)学生组内活动。(3)研讨:如何记录展示冠军蛙的距离(教师提示:想办法把青蛙跳的远近记录下来。)33\n2.学生交流汇报。小结:小青蛙起跳的位置,我们叫起点,小青蛙跳出去之后落下的位置,我们也给它一个名字——终点。演示:如何画终点课件展示青蛙不同方向的跳跃后停留的位置,明确如何标记起点和终点。[设计意图]明确可以用纸带的长度来表示青蛙跳远的距离;知道起点和终点的名称和作用,并通过分析不同青蛙落地后的图片,引导学生正确标记终点。3.组间青蛙跳远比赛(1)提问:各组的冠亚军青蛙跳的距离如何在黑板展示?(2)学生讨论并介绍。(3)小结:在纸带上标出青蛙的起跳点和终点,然后用剪刀去除两头,中间就是跳的距离,然后贴到黑板上进行比较。(4)演示:剪纸带(5)小组活动:组内用纸带比一比,谁的青蛙跳得更远。把你们组跳得最远的那只青蛙的纸带,贴到前面的黑板上,比一比,哪个小组的青蛙跳得更远?4.利用各小组最远的纸带评选全班跳得最远的青蛙(1)教师提问:比一比,谁的青蛙是全班跳得最远的?(2)学生思考汇报。[设计意图]通过组内、组间、全班的青蛙跳远比赛,逐步从比较演变成测量,初步尝试用熟悉的材料来测量自己的小青蛙跳的距离,通过多次测量不断明晰公平的比较需要统一的起点。四、拓展活动(预设2分钟)1.看做纸青蛙的视频,回家制作。2.用纸带测出纸青蛙跳的距离。3.思考:怎么向爸爸妈妈介绍这只青蛙跳了多远?[设计意图]让孩子带着家长参与到学习中,就是为了提高孩子学习科学的兴趣,让孩子感觉自己学习了科学后一下子变得很厉害,让孩子有成就感。【教学后记】3.用手来测量【教材简析】本课是通过在上一课青蛙跳远比赛基础,发现测量用数据来表征可以使结果更准确和易于记录。测得数据的方式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就算是身体中的各个部位(手、脚),都是可以进行测量,且行之有效的简易高效方法。学生经过实践操作发现:在用手测量活动中,使用非标准的测量单位将导致结果的多样性。同时,在反复标记用手测量“拃”的活动中,如果测量时不注意首尾相连,产生的结果对测量的准确性是很有影响的。随着被测物体的变化,测量工具的缺陷性变大时,学生因为学习的需求,转而会想到借助纸带类的工具进行测量。技术的改进也会让学生看到,通过纸带拃数的比较来寻找,并分析测量结果不同的多种原因,让学生想到用大单位去测量误差会更小点,进而拓展到我们身体除了手可以测量以外,还可以用手臂、跨步等。这是符合认知规律的一种进阶,也是对低年级学生认知事物和技术发展的引导。【学情分析】33\n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对物体的大小、运动距离远近进行对比得出结果,但还未涉及用测量数据比较。在这一课中将通过使用非标准单位“拃”,测量课桌的长度和高度,从而让学生完成从比较到测量的推进,在认识上有了新的进步。测量中关注到公平、准确、方便等因素,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当每个学生都用“拃”这个非标准单位测量后,会发现同样的长度,“拃数”却不同,这是个体差异造成的。这也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知道不同,至于如何解决,他们会自由组合一起来提出各种想法和猜测,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作铺垫。【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知道测量是可以用来量化比较结果的,把人体的一些器官作为一种测量工具,便捷快速;知道“拃”是张开的拇指到中指的长度;知道用“拃”可以量化测量、比较结果。[科学思维]通过用手测量的活动,将科学观念与事实建立联系,意识到用拃测量时首尾相连可以使测量结果更准确。[探究实践]能对高度差进行预测,体验用“拃”来量化比较结果,并能标记测量过程。[态度责任]测量时愿意合作,交流时愿意分享自己的观点,体会测量的实用性和准确性;意识到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教学重难点】[重点]能精确地用“拃”来测量桌子的高度。[难点]能够从多个维度对于测量的结果进行分析与思考。【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纸带、剪刀。[学生]一条纸带、一把剪刀、一支油性彩笔、胶水。【教学过程】一、引入测量概念,使比较更准确。(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塑料青蛙1.引入:这是上节课的青蛙,今天老师再次让它们比赛一下?“哪一只小青蛙跳得距离更长?”“长多少呢?”“能用具体数字来表示吗?”“可以用什么来测量?”预设1:可以用尺子量一量。预设2:可以用手比一比,右边小青蛙比左边小青蛙刚好长一个手掌。2.揭题:今天有一个新词:测量。它可以让我们的比较更准确。谁知道有哪些测量工具?除了尺子,其实我们的身体也是测量工具,比如我们每个人的手。如何用手来测量,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用手来测量》。[设计意图]承接前一课,从比青蛙跳远的距离比较引入,了解测量可以通过数据来量化结果,测量需要工具,人体的手就可以充当测量工具。继而自然引出进一步探究的内容:“如何用手测量”,揭题的同时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二、热身活动:用手测量桌子的长度。(预设10分钟)1.初步感受“拃”(1)怎么用手来测量呢?讨论一下:A.单手手指合并,用手掌的宽来测量。B.用“拃”。张开手掌,大拇指和中指的距离称为“拃”。如果实在弯曲不了食指,那么食指伸直也可以。(2)模仿老师做出“拃”的动作。(3)判断动作是否正确。课件出示:判断一下以下三幅图哪个“拃”是正确的?对了,第二幅图是正确的,我们在做“拃”时,手指要尽量张开!2.测量课桌的长度(1)试用“拃”测一测课桌面的长度。先猜想长度大概有多少“拃”?同学:3拃;3拃多;C:4拃。解释:像这样的“猜一猜”,在科学上叫“预测”。完成作业中活动记录表中的预测。然后,我们用自己的小手来测一测桌子的长度吧!33\n小朋友们,测量好了吗?请几个小朋友上来展示。(预设:是呀,第一个小朋友没有从桌子的边缘开始测,起点不对;第二个小朋友的第二拃和第一拃之间空了很多,没有首尾相连;第三个小朋友歪来歪去,没有尽量在一条直线上。)(2)“拃”的计数规则。测量后要把数据进行记录,对比自己的猜想。我们测出桌面的长度有几拃呢?哦,有的小朋友说有3拃,那我们就记作3,如果有小朋友说3拃多、4拃多,我们又该怎么记呢?让我们统一用几“+”的方式记录吧!比如3拃多就记作:3+,4拃多就记作:4+……你们学会了吗?[设计意图]“拃”对于小朋友来说,既熟悉又陌生。主要是由于他们平时不会去用,老师的示范会让学生好奇“拃”为什么能计数,但实际操作后就会发现:相对于一个人来说,每次的“拃”是不变,所以才成了测量单位。三、提升活动:用手测量桌子的高度。(预设15分钟)材料准备:一条纸带、一把剪刀、一支油性彩笔、胶水1.设疑引出问题。(1)直接测量桌子的高度方便吗?同学:老师,直接这样用手一拃一拃地测桌子高度,悬空着好像不太方便。是呀,直接用手测量很不方便,所以,我们可以请第二节课比较青蛙跳远的纸带帮忙!实在没纸带用绳子也可以!(2)请学生示范用纸带量取桌子的高度。2.学生操作。要求:先预测,再测量!3.讨论:测量结果不一致。即使是同一张桌子,我们的测量结果也会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4、交流汇报。A同学:也许一拃一拃没有首尾相连。B同学:也许测量时歪来歪去。C同学:每个人的手掌大小不一,我们的一拃不一样。5、总结:对呀,用手测量时,除了做“一拃”的方法会影响结果,更重要的是我们每个人的“一拃”是有大小的,这些都会导致我们的测量结果不一样。[设计意图]这里是为了解决“拃”不够用的问题,在不够用中想到用纸条进行组合“拃”,以此解决测量的困难。同时“拃”相对于每个孩子来说,手的大小就决定了测量的标准是不一样的,让孩子意识到只有规范的统一的测量标准,在生活当中才会是通行的。四、比较桌面长度和桌子高度相差多少?1.那桌面长度和桌子高度相差多少“拃”?2.如果桌面长度和桌子高度一样长的话,我们会看到一个什么形状?想想为什么桌面长度和桌子高度不一样长?3.学生讨论并交流。4.小结:规则物体的边有长度相差就会形成不同的形状。比如:正方形、长方形。至于需要用什么形状,这和自己的设计相关。同样,有了相应长度标准控制,我们也能做出自己需要的形状。[设计意图]从工程设计来看,一个物体的长、宽、高是有比例的,如果都设计成一样了,那么对人的生活是有影响的。所以让孩子在测量中去发现,也是对工程思维的训练。五、拓展活动:用身体的其他部位进行测量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用自己的手来测量桌子的长度、高度。其实,除了手,我们身体还有一些其他测量工具呢!比如手臂、跨步等。所以,你可以用“拃”的方法试着比一比你和家人的身高差几拃,也可以用“拃”、跨步的方法测一测家里的电视机、客厅等的长度或宽度呢![设计意图]不仅手指可以用来测量,身体的其他部位也是可以用来测量的,只要这个物体的长度在一定范围内是固定的,那都是可以用来测量的,即标准在一定范围内的统一。【疑难解答】学生用“拃”测量后得到的结果不一致,在汇报研讨环节该如何处理?33\n研讨时要让学生分析测量结果不一的多种原因,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反思测量过程的每一个步骤。学生可能会从以下几方面分析:用纸带匹配桌椅高度差时是否出现误差;是否使用同一根手指测量;是否做到一拃紧连着一拃;每一拃的长度是否相同;每个人的手指长度是否相同等。无论学生提到何种原因,我们都应该给以充分肯定与表扬。最后让学生细看纸带,观察比较不同的“拃”有长有短,并提出“到底高多少?”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继续解决问题的探究兴趣。【教学后记】4.用不同的物体测量【教材简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具有了有关测量的一些认识,发现用手测量的结果差异较大,主要原因是用手测量虽然方便,但“拃”作为一种非标准长度单位,其本身的限制就决定了会导致测量结果的不准确。本节课学生选用回形针、木棒等随手可得的固定长度的物体作为测量工具,发现它们的测量结果比手更准确;但也发现用不同物体作为标准物测量同一物体长度时,测量结果也可能不同。上述活动是学生建立在对活动记录表观察的基础上的。正是因为有数据记录,所以才会引发学生的思考:(1)我们的测量结果有哪些不同?(2)用物体测量和用手测量哪个更准确?第一问题指向的是测量的误差和不同的物体测量结果无法比较这两个方面;第二个问题则体现了本单元的核心——让学生不断关注测量的准确性。通过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让学生在交流研讨中理解测量单位的重要性。【学情分析】学生已经认识到一些影响测量结果的因素:被测物体相同起点和终点、测量时标准单位物体需首尾相连、不同的人用手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对测量的这些要素,其实学生因为年龄特点的限制,他只能对其中一个或者两个能够在实验活动中兼顾,而真正考虑每个因素开展实验,他是做不到的,总会遗漏。但是在活动中通过利用这些条件就能够进行测量活动,学生还是感到好奇,充满探究兴趣的,同时也会产生想要准确比较物体长度的欲望,这个欲望会让他只想动手,而不关注规范实验的结果,所以需要教师适时引导,帮助学生及时记录、有序实验、如实记录、有效记录。【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用不同的物体测量其他物体的活动,知道固定长度的物体可以作为标准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科学思维]用比较的方法,发现标准单位的测量结果比非标准单位更准确;在测量物体时,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标准单位物体作为测量标准。[探究实践]在测量的过程中,能用标准单位物体首尾相连的测量物体长度,能用数字记录测量结果;以图表的形式组织信息、整理测量结果,并对测量结果进行解释。[态度责任]逐步形成记录数据的意识与习惯。愿意关注和客观看待他人的测量结果。体会到测量单位的标准化给交流带来的便利。【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固定长度的物体可以作为标准单位;测量同一物体,标准单位的测量结果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结果更准确。[难点]通过用标准单位物体首尾相连的测量物体长度,用数字记录测量结果,尝试对测量结果进行解释。【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班级记录表。[学生]每组回形针、木棒;每人记录单。33\n【教学过程】一、创设疑问,激发学生思考(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课件,学生用手测量及其结果图片1.出示数据:科学书,不同的人经过测量后会产生不同的测量结果。2.引导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3.师生交流后提问:为了测量更准确,我们应该选择回形针还是树叶作为测量工具呢?4.小结:应该选择有固定长度的物体作为测量工具,我们把这称为标准单位。5.板书提示课题:《用不同的物体测量》[设计意图]以真实问题中的矛盾冲突入手,引导学生找出能测量的物体都有共性:即有固定的长度。然后通过思考选择判断有固定量的材料作为测量工具进行测量,进而引出“标准单位”,以此激发学生用新的工具进行测量的兴趣。二、用不同固定长度的物体来测量的物体(预设20分钟)材料准备:回形针、木棒、学生记录单1.明确活动任务:要求从老师提供的几种材料中选择并使用常见的物体作为标准单位,用它们来测量桌面的长度和宽度、科学书封面的长度和宽度。2.选择测量工具,必须是固定长度的标准单位,想想:身边哪些物体可以作为标准单位呢?3.讨论测量时的操作要点并用课件出示:①明晰被测物体的起点和终点;②标准单位沿着被测物体的周边竖直、整齐摆放,同时做到首尾相连。③如何记录测量结果。(A.可以采用“2根多一点”“5根半”“7根多一点”等方法来表述;B.两位同学合作完成,检查读数,以确保数据的正确。)4.记录单的填写:区分物体长度和宽度,及时如实记录。5.学生实验(预设15分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标准单位的固定长度的物体进行测量。同时教师巡视指导,解决个别学生的提问,并引导学生将小组数据汇总在黑板上,以备研讨时辅助交流。[设计意图]作为测量使用的工具必须具有固定长度才能成为测量其他物体的工具,否则就不能形成固定的结果。让各小组选择有固定长度的物体展开测量,就是为了制造同一物体在不同物体测量中产生差异,为学生研讨做下铺垫。三、用不同物体测量同一物体的结果(预设15分钟)料准备:学生记录单探究活动结束后,整理材料,准备交流研讨。1.小组交流(1)从黑板上的数据中,你发现了什么?同一个物体,测量结果相同吗?相同或不同的原因是什么?用物体和用手测量,哪个更准确?(2)先小组内讨论,然后集中小组的看法到全班交流。2.全班交流(1)每个小组汇报小组交流的结果。(2)对比各小组的数据,分析原因。(3)小结:①对于同一个物体,用不同的物体去测量,结果是不一样的;同一个物,用相同的物体去测量,结果不一样可能是测量误差(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可见采用了不一样的标准单位物体进行测量,结果也是不同的;②用物体比用手测量更准确;③对于同一个物体,采用同一种标准单位物体测量的结果基本相同,长的工具便于测量长的物体。[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关注数据的不同,引导学生将数据进行比较,让学生猜测产生的原因,也为学生在今后的实验操作中规避类似错误打下基础。同时鼓励学生对不同结果的产生原因进行大胆分析与解释【疑难解答】测量的结果是整数时,读数和记录都很方便,但实际的测量中,往往不是整数,如何对结果进行表达?33\n如果大家都按自己的方式进行表达,同样的数据所代表的信息就会不同。为了避免这些无意义的歧义,教师不妨在活动前与学生统一表述,读数时,给学生提供一些词汇,如“3枚回形针多一点”、“3枚回形针少一点”、“3枚半回形针”等;记录时,可以采用“3+”(代表3枚回形针多一点)、“3-”(代表3枚回形针少一点)等方式。【教学后记】5.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教材简析】通过前一课的学习,学生发现在测量过程中使用不同的标准物进行测量时,测出来的数据由于没有使用统一标准,比较变成了无意义的活动。要让比较变成一项有意义的活动,就必须改变方法,使用同一个物体进行测量,这样的结果才有可比性。所以,在本课中通过引导学生选择小立方体作为标准单位来测量,这是因为小立方体作为标准物有更多优势:1.小立方体的每一条边等长;2.可重叠组合;3.可测长度,也可测量高度;4.10个一组方便计数;5.小立方体的边长接近1CM,非常接近国际标准单位。所以在本课中全班统一使用小立方体(即同一个物体)作为标准物。它使学生在探究环节中慢慢体会到解决测量中的实际问题变得更方便,这样测量出来的结果同学之间进行比较要容易得多,使比较有了实际的意义。【学情分析】通过前几节知识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测量的基本要求,知道可以用不同方式对物体进行测量。同时学生已经能对测量形成的数据能否进行相互比较的问题,也能够做出判断。而且实际操作中学生发现数据要能够相互比较,需要用同一种物体进行测量,只有选择标准物测量产生的结果才能进行信息的交流。前面的学习中,对给出的几种材料,哪一种物体是作为标准物的最好选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也能初步做出选择。本节学习,将会使学生认识到使用统一的标准单位——小立方体进行测量,产生的测量结果将具有重大意义——可比性,还便于表达和交流。同时,操作中也能间接感受到进制地存在。【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测量实验,知道使用标准单位比非标准单位测量得到的数据更准确;认识到使用小立方体组合成的工具,在测量长的物体时会更方便和准确。[科学思维]能对实验结果反思中寻找过程性问题,并提出简单的改进方法并加以实施。[探究实践]在测量活动中能选择标准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当物体特征发生改变时能改进优化测量工具,使用组合标准完成测量。[态度责任]体验计量单位统一后给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认识到人们总是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工具。【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班级记录表、一块橡皮擦(长条形),一个回形针,一根木棍。[学生]50个小立方体、一把剪刀,一卷透明胶带、和讲台长度相当的纸带、作业本记录单。【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预设8分钟)材料准备:上节课班级记录表,实物回形针、小木棍、橡皮、小立方体1.解决疑难,找出问题。(1)出示多个学生科学作业册中的记录表。33\n(2)讨论:为什么大家的结果不一样?怎么解决?(3)学生交流汇报。(4)小结:全班统一使用同一物体作为标准物对我们进行测量。(板书课题: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2.选择测量的标准物(出示实物回形针、小木棍、橡皮、小立方体)(1)提问:这些物体,你们组会选择哪个作为我们大家测量的工具,说说选择的理由。(2)分组讨论。(3)全班汇报。你们小组选择什么?理由是什么?(要求说出依据)3.小结:立方体的优缺点优点每条边一样长,方便使用;可以堆叠,能直接测量物体的高度;比较小,减小误差,更为准确。缺点只用一个小立方体测量,测量速度较慢;首尾很难做到真正相连。[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作业记录,让学生发现非标准测量带来的问题是测量结果的不一致,无法作为一个通行标准来使用。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标准物进行测量,并初步构建对小立方体的认识,为后续的教学打好伏笔。二、测量活动,实测教室桌面和讲台的长度(预设20分钟)材料准备:每小组50个小立方体,一把剪刀,一卷透明胶带、讲台长度相当的纸带或棉线等1.预测桌面的长度(1)提问:小朋友,如果用小立方体作为测量的工具,你觉得你的课桌桌面的长度大约是多少个小立方体呢?(提示课桌面长度的起点和终点)(2)学生观察课桌面和小立方体,并将预测填写在到表格中。2.讨论如何用立方体测量桌面的长度(1)提问:你打算怎么测量?(2)交流汇报:用一个小立方体依次测量(3)他的方法有没有不好的地方?(速度慢,首尾连接容易出错)(4)除了这个小朋友的方法,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5)交流汇总:组合小立方体(6)视频演示制作步骤,分组制作组合立方体。(视频:用小立方体来测量桌面的长度,准备的材料有:小立方体、透明胶、剪刀、活动记录表。首先我们可以用透明胶,把颜色相同的十个小立方体首尾相连固定在一起;用十个一组,测量能够更方便、读数都能更快捷;像这样,我们的小立方体组合完毕。要注意,在测量时,沿桌子边缘直线进行测量能更准确,一组、两组、三组……依次测量时也要做到首尾相连,最终测得桌子的长度是49个小立方体多一点,49+。为了更准确,这样的测量过程我们要重复做三次哦。)(7)提问:如何测量老师的讲台?讲台只有一张,大家挤在一起测量是不行的,有什么办法?提供事先准备好的替代物(纸带、棉线等),利用替代物测量好桌面的总长度,回到组内再用组合立方体进行测量。3.小组合作测量桌面和讲台面长度。(1)提醒:教师观察学生的测量(2)教师巡视。4.汇总数据学生汇报数据,老师在黑板上记录并展示。[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立方体组合测量桌面和讲台面的长度。当学生明白这样做的理由再开始测量,活动就变得有意义和价值。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教师进行观察记录并适时指导,方便后续交流研讨。33\n三、交流讨论,感受标准量的作用(预设10分钟)1.集体观察各组数据,并回答问题提问:桌面的长度是多少?讲台的长度是多少?提问: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测量的讲台面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各组之间的数据很接近,准确度高)2.为什么大家用了一样的小立方块,课桌面也是一样大,但有的小组的数据还有差距?(因为操作方法上的误差,你发现其他组的人在操作是不是有问题?)3.讲台的长度和课桌的长度,哪个更长一些?让学生体会到全班统一标准物测量物体长度带来的意义,使得长度可以量化的比较。4.总结用相同的物体作为标准物进行测量时,可以更加简单、快捷地比较出被测物体的长短;还利用了十进制的方法进行快速计数。[设计意图]通过对全班测量出的数据进行比较,加深对标准测量物优势的认识。同时分析一下其中的一些异常数据,让学生感受在操作过程中注意操作的科学性,可以通过在桌面用铅笔轻轻划线做标记的方式解决起点的困难。通过小立方体的组合使学生学会十进制的计数方法。四、用小方块测量其他物体1.用小立方体又快又准确地测量家里沙发的长度和餐桌的高度。2.如果我要测量学校跑道一圈的长度和硬币的最外圈的长度,怎么办?[设计意图]知识和技能的迁移可以巩固课堂中学习所得。将课堂中习得方法运用到生活中,利用同一物体对身边常见物品展开测量活动,可以激发学生观察和探索的兴趣,也为今后学习数学中的估算打下基础。【疑难解答】1.学生在组合立方体的过程中,会出现连接处不密合或连接不笔直等情况,从而影响课堂进程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怎么办?在实验选材上可以有所调整,选择接口式、积木式、磁吸式的立方体。这样可以方便学生的操作,而且制作出的组合立方体比较稳固,测量出的结果也比较准确。2.如果学生三次测量的数据不同,以哪个数据作为取值?对于3次测量结果,如果数据之间差距很大,就要引导学生反思测量过程哪个环节或方法出现了问题。通常情况下,学生自己的测量结果可能出现3种不同组合:三个数据相同;②两个数据相同;③三个数据都不同。教师应引导学生选择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取众数)或处于中间数值的数据(取中位数),这样的数据最能代表真实的测量结果。【教学后记】6.做一个测量纸带【教材简析】在第33\n5课中,学生利用小立方体这个标准物体来测量物体,并且学习解决测量中的实际问题,把10个小立方体粘贴在一起又快又准确地测量较长物体。但是在特殊形状面前使用小立方体测量圆桶边沿一圈或测量更大物体的长度时,将无法测量或非常不方便。通过生活实际中的障碍性问题让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工程设计思维,激发了学生想出一个通用办法来解决,由此测量纸带就在这种环境下产生了。本课中学生以小立方体为标准单位,制作一种便携式、可以弯曲的、能测量更大物体、方便计数的测量工具——测量纸带,不仅解决了非常规形状测量的难题,还让学生感受到了工具改进带来的方便。【学情分析】虽然是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但他们经过前面一个单元和第二单元几节课的学习,在观察上已经有了一定经验,并能观察到的问题进行简单处理。本节中需要的准确测量因素“起点”“首尾相连”“标准单位”,学生自己虽然不能讲得很明白,但知道需要这些因素的参与才能测量,所以说也是积累了一定的测量经验的。基于学生对常见测量工具的观察和测量经验,学生可以理解标记的作用,也可以熟练使用剪刀、完成粘贴等操作。但学生未曾有测量圆形物体的经历,还不能体会到用纸带来测量圆形物体的长度会比小立方体等来测量更加方便和准确。【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用测量纸带测量物体长度,知道测量纸带具有方便携带和测量等特点,认识到测量纸带能替代小立方体进行测量。[科学思维]用比较的方法,理解科学标记能增加测量的准确性。[探究实践]能依照步骤制作完成一条测量纸带,并能利用测量纸带测量一些物体的周长,会运用十进制计量进行测量。[态度责任]针对测量中的问题,能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能与同学合作完成测量纸带的制作。【教学重难点】[重点]按照步骤制作并使用测量纸带。[难点]用测量纸带准确测量物体的周长。【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小立方体一袋[学生]印有10个一组小方格纸的复印纸若干,10个小立方体,无标记的纸带,一把剪刀,固体胶,一支标记笔,活动手册,塑料小桶。【教学过程】一、设立障碍,产生探究问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课件,小方块,小桶1.学生演示:用小立方休测量科学书的长度。2.出示塑料小桶:绕着塑料小桶一周有多长?该如何测量呢?3.小组讨论和汇报。4.小结:组合后的小立方休因为是直的,不能变形,无法测量圆的长度。选择能变形的物体画上刻度就可以测量了。比如经我们之前的纸带因为它可以弯曲,可以卷起来。[设计意图]工具的产生和运用就是因为有需求,学生用小立方体测量铅笔长度后,很快发现测量塑料小桶和测量科学书之间不通用的,有差异。进而发现只要测量的工具能变形就可以完成测量,抓住了解决问题的要点,自然会想到用测量纸带。二、实践操作:制作一个能弯曲的测量纸带并测量(预设25分钟)材料准备:印有小方格的复印纸若干,无标记的纸带,安全剪刀,固体胶,铅笔,活动手册,塑料桶。1.认识纸带。2.操作:用纸带并测量塑料小桶一圈的长度,做好起点和终点的标记。3.提问:起点终点是多长呢?有什么方法可以知道?4.学生交流。5.方法:把小立方体在纸带上比过去,然后画在纸带上,使纸带成为一个可以测量长度的测量纸带。(揭示课题)6.制作测量纸带(1)展示并介绍可以利用的工具和实验材料。(2)运用图片和视频介绍制作步骤和注意事项:粘接时,纸带要直,每段纸带首尾要相连;用数字做标记;写上姓名和制作日期。7.学生制作测量纸带33\n(1)教师巡视并个别辅导。(2)实物展台展示学生作品,观察分析:这些纸带有什么不同?哪些不合理?标数:情况A(0-10-20);情况B(0-10-10);情况C(1-10-20)制作:A.数字标记是在方框中;B.粘贴时有空隙。(3)讨论:选择哪种合理,说明理由,如何改进?(4)调整,改进。8.用测量纸带测量物体(1)测量科学书的长度。(2)再次测量塑料小桶一圈的长度,将结果记录在作业本表格上。[设计意图]从规则的到不规则的,学生制作测量纸带经历了一个设计研究的过程,也是人类发展测量工具的演变过程。特别是学生制作的带刻度的纸带没有标“0”刻度,这是因为生活经验告诉他“0”表示没有,在设计制作时学生就不会考虑。这也是他对“起点”概念不理解,这种现象是符合低年级学生认知特点的,经过老师辅导修正运用10为单位进行标记,这对十进制大单位记录测量结果来提高效率有了初步认识。三、流测量的结果(预设8分钟)材料准备:学生作业本上的记录单1.讨论测量数据,分析结果并不一致的原因。同样大小的塑料小桶,为什么大家的结果不一样?(可能原因:1.纸带重叠区不知道选择哪个数据,造成读数错误。2.数字标示地方影响读数方便。如:10个数字轮回标记:0-10-10;数字写在格子里等,都会带来读数不便。)2.学生修改自己的测量纸带并重新测量。3.提问:测量纸带与小立方体相比,有哪些好处?可以测量圆的物体;更轻;方便(携带);能快速读出测量数值,不用数立方体的个数;格子之间首尾相连,没有空隙,也不容易歪,比小立方体测量更准确了。[设计意图]通过测量纸带与小立方体比较,体会到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完善和改进工具,可以给测量带来便利。四、拓展:测量更多的物体(预设2分钟)1.提问:这节课让你有什么收获?最感兴趣是什么?2.拓展活动:测量自己的身高、臂展、腰围、头围等长度。知道这些长度有什么意义?【疑难解答】1.学生在粘贴纸带时,如何做到首尾相连?要让学生在制作纸带时做到首尾相连,必须明白纸带的首尾分别在哪里。纸带的首不留空白,而纸带的尾则是留有空白的部分,它们之间不相同。粘贴时,将纸带的尾部粘贴在上一条纸带的首部,即可做到首尾相连。教学时,让学生明白了这一点,成功率会大大提升。2.学生在用测量纸带测量圆形物体时,读数有困难怎么办?对于一年级学生,首次测量圆形物体,教师要做好示范,使学生明确测量的步骤:确定起点,紧贴物体,确定终点。在确定终点时,要让学生明白,纸带的终点不是圆形物体的终点,而测量纸带绕圆形物体一圈后,与0刻度线重合的位置才是圆形物体的终点。这样学生在读数时,困难就会减少许多。【教学后记】33\n7.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教材简析】测量是一种社会活动,而工具是决定测量活动精度的重要载体。测量工具在中国古代即度量衡一直到秦时期才统一,它的统一为国家巩固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所以从社会意义上来说,测量工具的发展和精度的提高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缩影。本节课让一年级学生在经历了人类测量工具发展历程上,最后走向精确工具——尺子。本课是单元的最后一课,学生将先前观察、比较(实践)经验累积起来后,就形成了一定的指向——世界通用的标准长度测量工具尺子,经历不精准到精准,感觉到了统一测量标准的重要性,也发现了尺子对生活的重要。在本课中,学生将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的异同,初步掌握正确使用尺子测量物体的方法,并能对测量的物体长度进行正确读数和记录。学生能感受到测量不同物体时,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是非常重要的。比较、观察和选择是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一项基本技能,为后续的科学学习打下基础。【学情分析】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用不同的物体和相同的物体分别来测量物体长度,发现了由于标准的不一致,产生的结果也是不一样的,这给学生带来了困惑,如何制作统一又方便的测量工具打了思想基础。同时为了解决更精准测量长物体,学生还学会了用带有刻度的纸带来测量物体。基于前面课堂所学和已经掌握的技能,本节课利用第6课时学生制作的测量纸带,与尺子进行对比,观察与比较两者之间的异同,引导学习正确使用尺子来测量物体的长度,以此让学生对尺子的发展过程认识更加深刻,能感受测量长度单位统一的重要性。【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观察测量纸带和尺子,能区分两者的异同,认识到统一标准对结果会产生影响的重要性。[科学思维]用比较的方法,感知尺子在测量中的优点。[探究实践]能在实践对比操作中,用语言或文字来描述、记录测量纸带与尺子的异同,在测量活动中学习正确使用尺子测量、记录物体的长度的方法。[态度责任]在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中,能感受到正确测量物体长度的乐趣;体验统一测量工具和单位给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的异同。[难点]学会正确使用尺子,测量并记录物体的长度。【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测量纸带。[学生]测量纸带(第6课)、卷尺、直尺。【教学过程】一、认识尺子(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测量纸带,课件1.出示上节课中制作的纸带实物。提问:在上节课,我们发现测量纸带真的很好,可以测量一些长的物体,也可以知道物体的长度。我们本单元一开始,就有同学说,还可以借助其他工具来测量物体的长度,你知道有哪些?2.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3.课件出示:塑料尺、木尺、铁尺、卷尺、纸尺、皮尺等各种尺子的图片。[设计意图]其实对于生活中的测量工具,很多学生早就知道了尺子,还认识一些其他尺。前面的课文当中之所以没有去讲这个尺子,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测量的发展历程。本课中以上节课制作的测量纸带为切入点,从学生学习使用的载体出发,用问题驱动学生的学习,激发学生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的兴趣。二、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的异同33\n材料准备:测量纸带、塑料尺、卷尺、橡皮、课件1.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预设10分钟)(1)提问:塑料尺、卷尺与我们自己制作的测量纸带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呢?(2)出示四人小组讨论要求:①与同伴轻声讨论。②测量纸带和尺子的相同点与不同点。③至少各说2点。④可以比较长度、刻度、单位、使用方法等;(3)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4)整理材料,全班交流汇报。尺子和测量纸带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师板书尺子和测量纸带的异同)2.用尺子测量橡皮(预设15分钟)(1)出示一块橡皮,怎么使用塑料尺或卷尺测量橡皮的长度吗?(2)测量活动的注意事项:①测量前,尺子紧贴物体的边缘;②测量中,注意起点和终点位置;③测量后,正确读数和及时记录;(3)出示微课:正确使用尺子的方法(4)小结方法步骤:对齐→紧靠→读数→记录(5)分组测量橡皮,教师巡视,提醒学生及时记录到科学作业本(6)整理材料并全班交流①用塑料尺测量到橡皮长度是多少?②用卷尺测量到橡皮长度是多少?③你有什么发现?预设1:用塑料尺和卷尺测量出的橡皮长度相同;预设2:长度不是整数时,可以用估计的方法;[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熟悉的材料入手,让学生在观察前先明确自己的观察任务及交流形式,使学生能带上任务开展活动,研究的指向性更加明确。活动中,老师创设宽松的研讨氛围,对于学生的表达是有促进意义的。整个活动还利用口头交流、微课学习、测量记录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掌握正确使用尺子的方法,为后续的测量活动形成正确结果打下基础。通过测量活动,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统一标准的重要性。三、尺子被大量运用的原因(预设10分钟)材料准备:测量纸带、塑料尺、卷尺1.提问:尺子和测量纸带相比,有什么好处?(尺子有标准单位;尺子不容易坏;用尺子测量起来更加方便。)2.提问:要测量课桌桌子的高度,你会选择测量纸带、卷尺还是塑料尺呢?说一说理由。3.小结:看来同一个问题可以选择不同的工具,用不同的解决方法,你们真棒![设计意图]在观察中比较,在实践中检测,体会到统一测量工具和单位给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生活中的测量工具。四、拓展下课后,请同学们再去找一找,在我们实际生活中除了塑料尺和卷尺之外,还有哪些测量工具?比如激光测距仪:激光测距仪(Laserrangefinder),是利用调制激光的某个参数实现对目标的距离测量的仪器。激光测距仪测量范围为3.5~5000米。激光测距仪广泛用于地形测量,战场测量,坦克,飞机,舰艇和火炮对目标的测距,测量云层、飞机、导弹以及人造卫星的高度等。它是提高坦克、飞机、舰艇和火炮精度的重要技术装备。[设计意图]随着技术的发展,测量的工具也就得变越来越精确,让学生感觉工具的先进,激发他们日后去研究更先进的测量工具而努力。33\n【疑难解答】学生在记录橡皮长度时,不是整数怎么办?建议:对于一年级学生,因为数学知识学习落后于科学课程,所以在读数和记录方面会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简化处理,让学生估读。如:把“1”整数分为十份,请你估计一下你的橡皮在什么第几份的位置?计做多少cm;或者当学生测量出橡皮的长度为5.5cm时,读记为5+cm就可以了,这样方便一年级的学生理解与操作。【教学后记】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