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青岛版六三制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23课)(2022秋)
doc
2022-09-20 20:00:04
37页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2022秋36\n第一单元动物与环境【教材分析】第一单元《动物与环境》以动物接触和感知环境以及适应季节变化的方式为切入点,按照由动物感知环境到适应环境的顺序构建了《动物的四肢》《动物的皮肤》《动物的翅膀》《冬眠与迁徙》4课内容,旨在引导学生运用感官,观察并描述动物皮肤.四肢.翅膀.的外部形态特征;让学生运用推理的方法,意识到动物可以借助皮肤.四肢.翅膀等感知环境;通过了解动物适应季节变化的方式,说出这些变化对维持动物生存的作用。【教学目标】1.知道动物通过皮肤.四肢.翅膀等接触和感知环境。2.知道有的动物皮肤表面覆盖着鳞.毛和甲等。3.知道动物通过迁徙.冬眠等方式适应季节变化。4.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动物如何通过皮肤.四肢.翅膀等感知环境表现出探究兴趣。5.能树立保护动物及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教学重点】1.知道动物通过皮肤.四肢.翅膀等接触和感知环境。2.知道有的动物皮肤表面覆盖着鳞.毛和甲等。3.知道动物通过迁徙.冬眠等方式适应季节变化。4.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动物如何通过皮肤.四肢.翅膀等感知环境表现出探究兴趣。5.能树立保护动物及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课时分配】1.《动物的四肢》…………………………………………………………1课时2.《动物的皮肤》…………………………………………………………1课时3.《动物的翅膀》…………………………………………………………1课时4.《冬眠与迁徙》…………………………………………………………1课时【教法与学法】学习本组课文,引导学生运用感官,观察并描述动物皮肤.四肢.翅膀.的外部形态特征;让学生运用推理的方法,意识到动物可以借助皮肤.四肢.翅膀等感知环境;通过了解动物适应季节变化的方式,说出这些变化对维持动物生存的作用。1.动物的四肢【教学目标】1.知道动物通过四肢接触.感知并适应环境。2.正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动物如何通过四肢感知并适应环境表现出探究兴趣。3.能树立保护动物及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教学重点】知道动物通过四肢接触.感知并适应环境。【教学难点】知道动物通过四肢接触.感知并适应环境。【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具准备】课件.凳子.棉花【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同学们,家里养过宠物吗?都养过什么宠物?谁能给大家分享一下。观看视频:走进动物世界。提问:仔细观察看到了哪些动物,它们又都在干什么?(狮子在奔跑等等)它们靠什么运动呀?都有几条腿?36\n师生总结:在科学上,我们把这些动物的4条腿叫作四肢,两条前腿叫前肢,两条后腿叫后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动物是怎样通过四肢接触和感知环境的。二.活动过程活动一:观察猫的足,说一说猫足的特点。1.观察.举例描述猫足的特点。(1)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尝试描述猫足的特点。(2)教师出示输尼肉垫和爪子的多朝特写图,引导学生观察描述猫足肉垫和爪子的特点。(3)教师指导学生总结猫足肉垫和爪子的作用:猫足肉整的作用一消音缓冲.防滑等,爪子的作用爬树.搏斗.捕食等。2.通过模拟猫足肉垫的实验.探究猫如何通过四肢接触和感知环境。(1)教师指导学生思考凳子和毛巾分别模拟猫足的部位。(2)师生共同讨论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3)学生实验汇报,师生总结:猫足的肉垫有消音.缓冲和防滑的作用,这些特点有利于猫接触和感知环境。活动二:说一说,其他动物的四肢有什么特点。1.同学们,我们知道了猫的四肢本领很大,那么其它各种各样的动物它们又有什么样的四肢,又会有哪些特点呢?教师出示鳄鱼.青蛙.猴子的,指导学生比较观察它们的四肢,师生总结(鳄鱼的四肢短粗有力,后肢趾间有蹼,指(趾)前五后四;猴子四肢细长,指(趾)间分开,多数指(趾)间对握,行走灵活,;青蛙后肢比前肢长而健壮,前四后五。)2.演一演:青蛙.猴子和鳄鱼分别怎样运动呀?3.看一看:通过视频再现这些动物不同的运动方式活动三:动物的四肢是怎样适应环境的?猴子因为有了细长有力的四肢能在森林里灵活摆荡;青蛙因为有了健壮的后肢能在池塘边跳跃捕食,那么生活在高山.草原.森林.海洋中动物们,它们的四肢又是怎样适应环境的呢?教师出示羚羊海龟.猩猩.袋鼠的,指导学生观察它们的四肢。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图示动物四肢的特点对它们生存的作用。学生交流教师适时评价.补充。三.拓展活动了解脚掌的哪些特点适合骆驼在沙漠中行走。1.了解沙漠环境特点,观察骆驼脚掌的特点。指导学生通过观察骆驼脚掌的特写或视频,认识到骆驼脚掌宽大.厚实,让自己不容易陷进沙漠里面,脚掌厚可以隔热,保护脚不被高温的沙子烫伤2.将骆驼脚掌的特点与沙漠的特点建立联系,使学生认识到动物身体的特点与环境相适应。【教学后记】2.动物的皮肤【教学目标】[科学知识]举例说出动物通过皮肤接触和感知环境;初步了解动物的皮肤特点是与其所处环境是相适应的。[科学探究]能通过模拟实验,感知体验动物皮肤的特点;能将动物皮肤的特点与其所处环境建立联系,简单解释动物怎样通过皮肤适应环境。36\n[科学态度]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动物皮肤表现出探究兴趣;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增进对动物的了解,逐渐喜爱动物,增强学生保护动物的意识。【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搜集资料.观察.模拟实验等活动,了解动物皮肤表面特点;说出动物通过皮肤能够接触和感知环境。【教学难点】进行模拟实验,感知并体验动物皮肤的特点,并将动物皮肤的特点与其所处环境建立联系,试着解释动物是怎样通过皮肤适应环境的。【教学准备】[教师]课件.小鱼.气球[学生]洗洁精.毛巾【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动物的皮肤,你能根据经验猜出中各是什么动物吗?不同的动物生活的环境不同。动物皮肤的哪些特点能帮助它接触和感知环境呢?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课堂:动物的皮肤出示鱼的,我们从身边熟悉的鱼开始研究好吧?二.探究活动(一)初步观察出示:鱼身体表面最明显的特点是什么?生:皮肤表面覆盖鳞片。师:鱼鳞对鱼在水中生存有什么有利之处?除了皮肤表面明显的鱼鳞,鱼的皮肤里还有哪些秘密呢?你想怎样研究?想不想近距离仔细观察一下鱼?要求:1.在观察时“仔细看一看同一条鱼身体表面颜色,有什么发现?”“用手摸一摸,鱼的身体表面有什么感觉?”2.摸鱼时不要用力捏鱼的身体,以免鱼受到伤害;不要大声说话,以免鱼受到惊吓。3.在观察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不要争抢,懂得分享。交流:你发现了什么?1.鱼的身体背腹部颜色不同.身体表面滑滑黏黏的“鱼的身体背腹部颜色不同.身体表面滑滑黏黏的,这对鱼在水中生存有什么作用?”你能通过自身的感受及生活经验作出初步推测。2.结合帮助学生理解,鱼的背部颜色深,鱼上方的敌害从上向下看,不容易发现鱼。鱼的腹部颜色浅.成白色,鱼下方的敌害从下向上看,不容易发现鱼。鱼的这种特点使鱼保护了自己,适应了水中生活。(二)模拟探究鱼身体表面的哪些特点有利于它们在水中生存尝试给灰色背景中的小鱼涂上不同的颜色,观察小鱼涂上什么颜色才不容易被发现。组内展示.交流并汇报发现:涂的颜色和背景同色或接近背景颜色的小鱼不容易发现。相反小鱼的颜色和背景颜色对比越明显就容易被发现。组内展示.交流并汇报发现:涂的颜色和背景同色或接近背景颜色的小鱼不容易发现。相反小鱼的颜色和背景颜色对比越明显就容易被发现。展示池塘中不同颜色的鱼的,让学生观察哪个更不容易被发现?加深学生的认知。(三)身体表面滑滑黏黏的,这对鱼在水中生存有什么作用?小组讨论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探究鱼表面粘液的作用。1.实验前,检查气球是否完整.不漏气。2.利用漏斗往气球中装水,小组合理搭配,确保不要洒太多水。36\n3.用手抓气球时,要用指腹,不要用指甲,以免扎破气球。4.用手摸完气球后,要及时将手上的洗洁精清洗干净。5.实验完成,用抹布将桌子才干净,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没涂洗洁精前让学生摸摸气球表面,试着用手抓一抓气球,看能否抓起;涂上洗洁精,再让学生用手摸一摸气球表面,试着抓一抓气球,看能否抓起。引导学生对比体验,直观感受到在模拟实验中洗洁精相当于鱼身体表面的黏液,起到润滑剂的作用,可以减少摩擦,减小鱼游泳时的阻力,使鱼游得更快,也可保护鱼不容易被捕捉。小结:鱼的身体表面有一层黏液,游泳时会减小水的阻力,完成对黏液作用推测的验证。小结:生活在水里的鱼,身体表面的鳞片.黏液和身体颜色都是为了相适水中的生活环境。教师提出问题“其它动物为了适应环境的它们皮肤又是怎样的呢?”进入下一活动内容。(出示视频)三.拓展活动其他动物为了适应环境,它们的皮肤又是怎样的呢?结合自己收集的材料小组内交流一下,组长汇总并做简单总结。哪个小组愿意和大家分享下你们小组的交流结果。四.总结收获今天通过研究动物的皮肤,你有哪些收获?【教学后记】3.动物的翅膀【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知道鸟的翅膀长有许多羽毛,羽毛具有质轻.不易沾水.中空.坚韧等特点,知道昆虫的翅具有膜质.透明或半透明.有翅脉等特点,了解翅膀能帮助动物飞行.适应动物飞行的环境等。[科学探究]用观察.解剖.模拟飞行等方式,分析研究翅膀的形态结构,培养学生科学观察.对比.分析.归纳能力。[科学态度]激发学生探究动物身体构造特点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增进对动物的了解,逐渐喜爱动物,增强学生保护动物的意识。【教学重点】认识生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这所小学的喜爱之情。【教学难点】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如:自读.互读等,进行感悟。【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具准备】【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谈话:同学们课前搜集了有关动物皮肤的材料,说一说哪些动物有翅膀?(鸟类.昆虫类……)提出问题:关于动物的翅膀,你最想知道什么?导题:动物的翅膀有很多的秘密,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动物的翅膀。板书课题:动物的翅膀过渡:刚才同学们提到很多动物有翅膀,特别是鸟有一对翅膀36\n。下面我们先看一段鸟类飞翔的视频。2.播放鸟类飞行的视频(朱鹮,企鹅,蜂鸟等)鸟儿飞翔要求:认真观察鸟飞行的现象,思考感兴趣的问题。引导:看了刚才的视频,联系你对鸟的了解,说一说你知道哪些关于鸟的知识?(比如鸟能生活在哪里?运动的方式有哪些?用什么飞行?)学生交流:鸟能生活在天上.水里.地上;鸟能走.会飞,有的会游泳;鸟有一对翅膀,靠翅膀飞行。总结:鸟的生活环境有天上.地上.水里等,天上的鸟主要运动方式是飞行,鸟用翅膀飞行。二.探究翅膀1.出示有关鸽子的(研究鸽子翅膀的特点)谈话:我们首先以鸽子为例,学习认识鸟的翅膀有什么特点,同学们请仔细观察,并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看到什么就记录什么。学生观察.记录。汇报交流:同学们发现鸽子的翅膀有什么特点?归纳总结:鸽子有一对翅膀,翅膀上长有多根羽毛。过渡:(出示刚孵出的小鸽子)这是两只刚孵出不久的小鸽子,它们会飞吗?为什么?(不会飞,因为翅膀上还没有长出羽毛),看来羽毛是飞行的关键,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羽毛的特点。2.研究羽毛的特点提供研究材料:羽毛.滴管.水.盘子.小刀等。引导:想一想,怎样利用这些材料研究羽毛?提示:同桌或小组内先说一说研究方案(方法.步骤),再根据方案进行研究。方法指导:可以先用眼睛仔细看一看,再用手来感知,再借助水和小刀来观察,可以按照由表及里的方法观察,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交流总结:经过用手摸一摸.掂一掂,发现羽毛表面很光滑,很轻;用滴管给羽毛滴上水,发现羽毛不易沾水;用小刀切开羽毛,发现羽毛中间是空的。引导:羽毛的这些特点与鸟的飞行有什么关系?如何适应飞行?分析:羽毛的特点与飞行的关系。总结:翅膀上有许多羽毛组成,羽毛表面光滑,很轻.不易沾水.中空等,这样可以减少飞行阻力.减轻体重,有助于鸟飞行,适应鸟的生活环境。3.研究翅膀大小与飞行时间长短的关系过渡:观看信天翁飞行的视频。信天翁飞行视频引导:你认为信天翁能飞行那么长时间与什么有关?(翅膀大小)鸟飞行的时间长短真的与翅膀大小有关系吗?我们来做个模拟实验进行观察比较。指导:学生用同样的折纸方法把大小不同的纸做成“翅膀”大小不同的飞机进行试飞,观察飞行时间的长短。提示:交流:大“翅膀”飞机比小“翅膀”的飞机飞行时间长;由此可以推想,鸟的翅膀大飞行的时间就长。总结:不同动物翅膀的大小不同,飞行方式也不同,大小不同的翅膀扇动的次数(频率)不同,大翅膀扇动次数(频率)少,更适合长时间的飞行(滑翔)。4.研究翅膀的特殊结构及作用三.了解其他动物的翅膀观看企鹅游泳的视频。企鹅游泳视频归纳总结:企鹅的翅膀形状像船桨,翅膀短小,羽毛短小,不能飞行;主要作用是划水游泳,适合在水里生活。1.研究昆虫翅膀的特点与作用过渡:活动这么长时间,我们一起做个游戏,轻松一下。36\n看视频,听儿歌:《两只小蜜蜂》引导:我们已经知道,自然界里除鸟有翅膀,昆虫也有翅膀,歌中唱到的小蜜蜂.小蝴蝶.小蜻蜓的翅膀有什么特点和作用呢?观察:蜻蜓.蝴蝶的。分析:昆虫的翅膀有什么特点与作用?分析:昆虫的翅膀有什么特点与作用?归纳概括:昆虫的翅膀没有羽毛,膜质.透明或半透明状.有斑点.有网状的翅脉.五颜六色。这些特点使昆虫的翅膀轻便.灵巧,适合在花草间穿越飞行。(除了这些特点外,还有的昆虫的翅膀振动会发出声音)2.测评:今天通过研究动物的翅膀,我们有哪些收获(知识.方法.表现)?3.总结:今天我们用科学观察的方法,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掂一掂.滴上水.解剖.模拟飞行等学习活动,研究了动物的翅膀。通过研究发现,很多动物都有翅膀,动物的翅膀形态各异,五颜六色;有的翅膀有羽毛.有的没羽毛,有的翅膀是膜质.半透明的;翅膀的结构特点有的适合飞行.有的适合游泳,还能平衡身体。【教学后记】4.冬眠与迁徙【教学目标】1.知道动物通过迁徙.冬眠等方式适应季节变化。2.在教师引导下,能根据动物适应季节变化的方式,说出这些变化对维持动物生存的作用。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动物迁徙和冬眠的过程.原因表现出探究兴趣。4.能树立保护动物及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教学重点】知道动物通过迁徙.冬眠等方式适应季节变化。【教学难点】能根据动物适应季节变化的方式,说出这些变化对维持动物生存的作用。【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具准备】课前搜集动物过冬的【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用谜语“小小姑娘黑又黑,秋天走了春天回。带着一把小剪刀,半天空中飞呀飞”来导入新课。教师出示谜底——燕子。教师提出问题:北方的燕子为什么秋天走春天回?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冬眠与迁徙。探究活动它们是怎样过冬的?教师出示乌龟.青蛙.刺猬过冬的照片,引导学生观察3种动物的状态。学生以小组讨论:这些动物正在做什么?教师巡视引导。学生以小组汇报。36\n教师出示资料卡:随着气温的降低,青蛙的体温会逐渐下降。当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时,青蛙就会钻进泥土中睡觉,以此才躲避严寒。学生阅读资料卡后,交流.汇报了解的知识。教师总结:有些动物冬天躲进洞里,蜷缩着身子,不吃不动。这种现象称为冬眠。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还有那些动物会冬眠以及如何冬眠。学生汇报。教师出示更多关于冬眠动物的或视频。它们在做什么?教师出示角马.大雁.大马哈鱼迁徙的,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动物正在做什么。学生观察后以小组交流,教师巡视。学生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适时评价。教师出示资料卡:大马哈鱼出生在河流中,孵化后进入海洋。在海洋里生活一段时间后,大马哈鱼会逆流而上,进入河流寻找合适的场所产卵。学生阅读资料卡后,交流汇报了解的知识。教师总结:有些动物由于季节变化.觅食或繁殖等原因,进行长距离周期性的迁移。这种现象称为迁徙。教师启发学生说一说还有哪些动物会迁徙以及如何迁徙。教师出示更多关于冬眠动物的或视频。二.拓展活动教师布置课下任务:调查不迁徙也不冬眠的动物有哪些,了解它们是怎样过冬的。例如:为了过冬,有的动物换毛,有的动物储存食物等。学生全面了解动物在适应季节变化过程中的本领。【教学后记】第二单元植物的生活【教材简析】第二单元《植物的生活》以植物的各部分为研究对象,按照由整体到部分的顺序构建了《植物的身体》《植物的根》《植物的茎》《叶的蒸腾作用》4课内容,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植物,知道植物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组成;通过观察根和茎,认识它们的结构特点;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根有固定植物.吸收水分的作用,茎有支撑植物身体.运输水分的作用;通过叶的蒸腾作用实验,知道植物叶的蒸腾及蒸腾作用的意义。【教学目标】1.知道植物一般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组成。2.知道植物的根有固定植物.吸收水分等作用。3.知道植物的茎能支撑植物的身体,还能运输水分等。4.知道叶的蒸腾作用及其意义。5.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证据描述植物身体的组成,对根的作用提出假设,描述茎的特征,了解叶的蒸腾作用。6.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植物身体的探究兴趣。7.形成保护植物.绿化环境的意识。8.培养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愿意采取行动保护环境。【教学重点】1.知道植物一般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组成。36\n2.知道植物的根有固定植物.吸收水分等作用。3.知道植物的茎能支撑植物的身体,还能运输水分等。4.知道叶的蒸腾作用及其意义。5.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证据描述植物身体的组成,对根的作用提出假设,描述茎的特征,了解叶的蒸腾作用。6.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植物身体的探究兴趣。7.形成保护植物.绿化环境的意识。8.培养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愿意采取行动保护环境。【课时安排】5.《植物的身体》……………………………………………………………………1课时6.《植物的根》………………………………………………………………………1课时7.《植物的茎》………………………………………………………………………1课时8.《叶的蒸腾作用》…………………………………………………………………1课时【教法与学法】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总结反思,尽可能全面的总结本单元的内容.同时,教师也要及时.真实的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引导学生从多个纬度进行反思,养成总结.反思.提升的学习态度和习惯。5.植物的身体【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植物体(限于种子植物中的被子植物)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的。2.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教学重点】通过观察.交流活动,让学生知道植物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的。【教学难点】学生正确的分析.总结植物的组成部分。【教学方法】观察,小组合作探究【课前准备】课件.各种植物的.观察记录表等【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谈话:今天我想请各位同学当个画家,请给你在课前观察的植物画个像。(学生画画)2.展示学生作品:问:你画的是什么植物?你都画出了这棵植物的哪些部分?你认为一棵完整的植物要由几部分组成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进行下面的研究活动。师板书:3.植物的身体二.学习新课1.研究植物的组成⑴讲述: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棵植物。(出示挂图)这是一棵完整的植物,它由几部分组成呢?你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学生讨论研究的方法:看图.查阅资料.上网.问别人等等)指出:你们可以自由结成研究小组,在讲台上我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有关植物的书籍,你们可以查看,找出答案。⑵学生分组,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研究,寻找答案。(注:引导学生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找到答案。一定要给与学生充分讨论.观察.交流.思考的时间,让同组的每一个学生达到共识。同时让各组同学思考:用什么方式向其他同学介绍植物的组成部分36\n。比如用表演的形式.用画画的形式等等。)⑶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汇报研究结果:(在汇报之前,要提醒学生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如果有什么不懂的或没有听明白的问题,可以向发言同学进行提问,让他帮你解答。)问:我这有一些凤仙花各部分的,你能拼成完整的植物吗?(学生拼图,进一步认识植物的组成)⑷谈话:刚才我们观察了凤仙花,现在我请大家再来看几幅图。(用实物投影机出示课本插图)问:你知道这是什么植物?请你们小组继续研究这些植物的身体是由几部分组成的,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引导学生继续研究,通过分析其他植物的组成,进而得出植物都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5)小结:通过我们的研究发现: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构成了植物的“身体”。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师板书: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构成了植物的“身体”(6)问:是不是所有的植物都是由这六部分组成的?你有办法来解决这道题吗?请你快速找出这道题的答案。(学生继续分组查阅图书资料,寻找答案。)学生汇报答案。讲述:由此可见,在植物世界中,并不是所有的植物都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部分组成的。有的植物没有根.茎,或者不开花.不结果(如藻类植物海带.紫菜.海白菜.裙带菜等),所以在实际生活中要学会注意观察周围的一切事物。三.总结评论通过我们今天的探讨,你有哪些收获?你感觉自己表现如何【教学后记】6.植物的根【教学目标】1.能认真观察植物的根,并能利用简单的表格进行记录。2.知道根有固定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3.在研究植物根的作用时,能自行设计并做控制变量的探究性实验。4.愿意与同学交流探究植物根的作用与方法,体验到合作交流可以更好的完善实验设计;尊重实验中观察到的事实证据。【教学重点】了解并掌握根的作用【教学难点】设计实验研究根的作用【教学准备】烧杯量筒棉花植物油放大镜直尺镊子橡皮泥等带根的大葱菠菜芫荽甘薯萝卜【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植物的身体,谁还记得植物的身体可以分成哪几部分?(学生回答:根茎叶花果实种子)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植物的根”(板书课题)36\n二.新课讲解:观察根的特点1.谁来说说你曾经见过的.印象中植物的根是什么样子的?(让学生把他们的发现尽可能的都表达出来,教师适时引导)2.教师提出观察法及要求,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工具在小组内细致的观察一下你们带来的各种植物的根,比一比.看一看根的形状,数一数小根的数量,并把观察到的现象填写在书上的表格里。3.出示幻灯片比较一下菠菜的根与大葱的根有什么不同。像菠菜这样的根,中间比较粗壮,周围比较细,我们称它为直根。教师板书(直根)直根的主要特点是主根明显比侧根粗而长,从主根上生出侧根,主次分明。像大葱这样的根中间都比较细,像一把胡须,我们称它为须根。教师板书(须根)须根的特点:根有些像人的胡须一样,没有主根和侧根之分。让学生画一画直根和须根,加深对直根和须根的印象。以小组为单位,将带来的有根的植物分分类根的种类植物名称直根须根教师出示植物种类幻灯片学生观察分类。玉米.小麦.水萝卜.凤仙花.牛蒡.胡萝卜.向日葵.大蒜学生分类:直根的有凤仙花.牛蒡.水萝.胡萝卜;须根的有玉米.小麦.向日葵.大蒜。研究根的作用刚才,同学们观察了很多植物,它们都有根,植物为什么要长根呢?根对于植物有什么作用呢?出示幻灯片,你来猜一猜,植物的根有哪些重要作用呢?紧接着老师出示:狂风吹来,大树却没有被吹倒,还能稳稳地站着,这是为什么?小朋友用力的拔小草,可是小草还是没有被拔出来,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植物的根在抓着泥土,植物的根具有固定植物的作用。教师板书:(固定植物)植物的根还有其它作用吗?引导学生得出植物的根还有吸收水分的作用。板书(吸收水分)设计实验,验证猜想:(引导学生设计“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的实验)同学们刚才提出了自己的猜想,说根会吸收水分,可是,对科学的探究不能只凭推测,还需要实验来验证,下面我们就来设计实验验证“根是不是有吸收水分的作用”。老师准备了各种实验用品(一棵植物.烧杯.棉花.植物油.尺子.放大镜.镊子),现在同学们各小组讨论一下,这个实验该怎么做,讨论出一个最佳方案,一会我们全班同学来交流一下。(各小组汇报实验方案,教师引导。)为什么要用棉花封起来,水面上还要滴上植物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你还有什么方法能让这个烧杯密封的更好?(可以选用橡皮泥等密封效果会更好。)为什么要做好记号呢?(可以用两个瓶子对比,一个放上植物,密封好,一个什么都不放,也密封好,并且两个瓶子内的水面相平,观察一段时间后会不会还平。)这个实验,短时间内还看不出水位的变化,那就先把你们的装置放在向阳处,过一段时间我们再来看结果。幻灯片出示:下面同学们来思考:为什么人们要往种植农作物的土壤里浇水施肥呢?你知道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从哪里来吗?根主要是靠根毛伸进土壤吸收水分,根在吸收水分的同时,把溶解在水中的养分也吸收了。教师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植物的根和它的作用,并做了植物的吸水实验,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多进行科学实验,并做好观察记录【教学后记】36\n7.植物的茎【教学目标】1.学会用横切和纵切的实验方法探究植物的茎有运输水分的作用;会用简单的工具对植物的茎进行比较细致的观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述研究成果。2.在探究过程中能大胆猜想,养成认真细致.尊重证据的科学态度;愿意合作交流,体验到合作交流的乐趣。3.知道植物茎的内部的导管有运输水分的作用,外部的筛管有运输养分的作用。4.了解环割技术对农业生产的意义。【教学重点】学会用横切和纵切的实验方法探究植物的茎有运输水分的作用【教学难点】会用简单的工具对植物的茎进行比较细致的观察。【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具准备】【教学过程】一.导入活动:1.谈话: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我们学过的的知识。谁来说说植物的叶有什么作用?你知道蒸腾作用和光合作用使用的水分是从哪里来的吗?大家猜想一下,根吸收的水分是怎样到达叶子上的呢?学生交流。看来大家较为认同水从根到达叶子上可能与茎有关,那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植物的茎。二.新授活动活动一:探究水分的运输谈话:师:刚才我们猜想水到达叶子上可能与茎有关,那植物的茎内可能有什么结构呢?4人一小组快速交流讨论一下。同学们的猜想真不少,要想验证我们的猜想就要……好,首先我们来看看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哪些实验器材。(课件出示)那你打算怎样利用这些材料,来设计实验验证你们的猜想呢?小组迅速讨论交流一下。那你打算怎样切?师小结【课件出示】:看来有两种方法切割茎,一种是在茎上横着切的,这叫——横切。横切后我们主要观察横切面,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茎内平面的情况。另一种方法是沿着茎纵向来切的,这叫——纵切。纵切后我们主要观察纵切面,纵切面接近于长方形,通过它我们可以清楚的观察到茎内部的结构特点。。看来大家都有了自己的实验设计,那让我们一起实验去验证我们的猜想吧。实验前你还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问题吗?师:好,实验操作中不要忘记填写实验记录单,听明白了吗?好,实验开始。学生实验。交流汇报。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你们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及得出的实验结论?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茎内确实有运输水分的管子,而且这种管道主要集中在茎的内侧。(板书:运输水分)师:那茎内水分的运输方向是什么样的?(板书:自下而上)师小结:我们把植物茎内向上运输水分的这种管子叫做“导管”。(板书:导管)活动二:探究养料的运输谈话:叶子在进行光合作用时产生了大量的养分,这些养分也经过导管运输吗?(板书:运输养分)能说说你的理由吗?谈话:那究竟谁说的正确呢?我们一起看看资料卡。学生阅读资料卡36\n通过阅读资料卡你知道运输养料的管子叫什么吗?筛管内养分的运输方向是什么?(板书:筛管自上而下)师小结:植物的叶在进行光合作用时产生了植物体所需的大量的养分。我们将茎内这种自上而下运输养分的管道,称之为筛管。筛管主要集中在茎边缘的树皮里。活动三:拓展探究谈话:刚才我们认识了筛管,那你能结合今天所学帮老师分析一下这其中的原理吗?在两棵小树间拴铁丝晾衣服,日子久了,在捡钢丝的树皮上方为什么会形成瘤状突起。(出示)师小结:因为植物的营养是通过树皮内的筛管自上而下运输的,如果破坏了树皮,叶子制造的养料向下运输的通道就被切断了,养料通不过去便积存在破坏的树皮处,形成瘤状物。那你知道大树被环割后,一段时间后切口的上部为什么会逐渐膨胀?(出示大树环割前.后对比图)谈话:通过刚才的实验和交流,我们发现植物茎确实有运输水分的导管和运输养分的筛管,它们任何一个损伤,都会影响植物的生长。但是我们的果农每年都会做这样一件事,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播放视频:对果树进行环割。谈话:按照今天所学,这样做对果树是有利还是有害,为什么?那农民伯伯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师小结:大家说的都非常的好。看来对果树进行环割,对果树是不利的,但对水果的发育是有利的。知识拓展:通过这几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植物的茎有运输作用,那它还有别的用处吗?教师小结:贮藏.支持.繁殖。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出示课件】谈话: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研究了植物茎的秘密,其实植物茎的奥秘是无穷大,对于植物茎的研究,我们才刚刚开始,希望大家课下继续研究。【教学后记】8.叶的蒸腾作用【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知道叶有蒸腾作用,这种作用可以调植物“体温”,促进要不断吸收水分,并能使空气湿润。[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想象能力。[德育目标]教育学生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4.创新目标:通过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教学重点】认识叶的蒸腾作用。【教学难点】设计实验证明叶的蒸腾作用。【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36\n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植物的根,了解了根的作用。那么植物的叶有什么作用呢?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师板书:植物的叶)(二)学习新课:1.指导学生认识“叶有蒸腾作用”。(1)推想植物有散发水分的作用:①出示两幅挂图或幻灯片:一幅是一位小孩在沙漠中走,另一幅是一位小孩在树林里跑步。②提问:人在沙漠中和在树林里,会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呢?③提问:为什么树林里的空气比较湿润,沙漠里的空气比较干燥?(2)指导学生观察“植物能蒸腾水分”的实验:①出示课前准备好的“用塑料袋罩住枝叶并将袋口用绳捆住的盆栽植物”的实验装置。②观察:你们看,在这棵植物外面的塑料袋内壁上有什么?(学生观察后回答:塑料袋内壁出现了许多小水珠。)(3)启发学生思考:这些小水珠是怎样形成的?如果这些小水珠是由水蒸气凝聚的,那么这些水蒸气是从哪里来的?由此可以想象植物体内可能有什么样的构造?学生讨论后回答:植物能排出水分。根据人从汗孔排出水分推想,植物可能有像人的汗孔那样的小孔。(4)指导学生观察植物叶片上的气孔的形态:①演示:撕下一片蚕豆叶的下表皮,贴在载玻片上染色后,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除蚕豆叶外,还可用青菜.洋葱.萝卜.天竺葵.马铃薯的叶,这些植物的叶片上能轻易找到气孔。)②讲述:课前,我在各组的显微镜上都装好了像老师这台显微镜上一样的蚕豆叶的切片。下面,大家通过显微镜观察:蚕豆叶面是什么样的?叶面上有什么?③学生分组观察,观察后汇报。④出示“叶片下表皮气孔”的挂图或幻灯片。⑤讲述:在叶的下表面,有很多小孔,小孔两边是两个半月形的。这些小孔叫做“气孔”。⑥观察:对照挂图上气孔的形态,在显微镜下再观察.辨认。(5)出示叶子的蒸腾作用微视频。(6)指导学生认识“叶的蒸腾作用”的含义:教师讲解:通过推想,我们认为植物可能有散失水分的作用。在植物体上可能有散失水分的小孔;通过实际观察,我们在叶的表面确实找到了一些小孔。根吸收的水分运到植物体内,有的被植物体自己用了,有的则在受热的条件下变成水蒸气飞散到体外去了。这些水蒸气正是从叶表面的气孔跑出去的。植物体内的水分受热变成水蒸气,从气孔跑出去,飞到空中。叶的这种作用叫做蒸腾作用。(板书:蒸腾作用)2.指导学生了解叶的蒸腾作用的意义。(1)讨论:“叶的蒸腾作用”对植物的生活.对自然界有什么意义?(2)出示叶的蒸腾作用示意挂图或投影片,启发学生对照图思考。(3)学生讨论回答。(4)教师讲解——叶蒸腾水分具有以下作用:①由于蒸发要吸热,就像人出汗可以凉快一些,调节体温一样,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使植物在炎热的夏季“凉快”一些,不被晒焦。②由于蒸腾了水分,植物体内水分减少,这样可以促进根不断地吸收水分.养分。③可以使空气湿润。(三)应用实践请同学们根据“叶的蒸腾作用示意图”,自编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四)拓展研究选择下面问题中的一个,通过实验进行研究。1.叶的蒸腾作用与光照时间长短是否有关系?有什么关系?2.叶的蒸腾作用与叶的数量多少是否有关系?有什么关系【教学后记】36\n第三单元土壤与岩石【教材简析】第三单元《土壤与岩石》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土壤与岩石为研究对象,以科学认识到科学实践为原则,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土壤里有沙.黏土.空气.水.腐殖质等成分;知道沙土.黏质土和壤土的特点,以及这3类土壤分别适宜生长什么植物;通过交流讨论和实验探究,知道土壤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增强保护土壤的意识;通过观察岩石标本,认识岩石的表面特征;通过观察,知道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矿产是人类工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引导学生树立合理开采和利用矿产资源的意识。【教学目标】1.知道土壤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知道土壤的主要成分2.观察并描述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不同特点;举例说出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适宜生长不同的植物。3.知道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观察花岗岩.砂岩.大理岩的标本,认识常见岩石的表面特征。4.知道矿产是人类工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教学重点】1.知道土壤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知道土壤的主要成分2.观察并描述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不同特点;举例说出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适宜生长不同的植物。3.知道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观察花岗岩.砂岩.大理岩的标本,认识常见岩石的表面特征。4.知道矿产是人类工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课时分配】9.《土壤的成分》…………………………………………………………………1课时10.《土壤的种类》………………………………………………………………1课时11.《保护土壤》…………………………………………………………………1课时12.《认识岩石》……………………………………………………………………1课时13.《矿物和矿产》…………………………………………………………………1课时【教法与学法】知识链呈现了土壤的组成.土壤的种类.岩石的特征.矿物与矿产等环节,目的是引导学生借助关键词,找知识点间的联系,形成清晰可见的知识网略,培养学生的系统化思维,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教学时,教师先告诉学生第一层级写什么,第二层级应该写什么,再让学生回顾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发挥想象力,把土壤与岩石的知识点通过思维导图关联起来。这既是对本单元的总结,又是在为以后的学习打基础。9.土壤的成分【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知道什么是土壤;土壤是由沙粒.沙粉.粘土.水.空气.腐殖质等成分构成的.[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会做分析土壤中砂和粘土的含量.土壤中有空气的实验)和分析归纳能力(填写实验报告单)。[德育目标]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与人协作进行实验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认识土壤的成分。【教学难点】指导学生认识土壤的成分。【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过程】36\n一.导入环节:1.请同学们看,你从中看到了什么?2.庄稼的生长条件是什么?3.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其中的一项——土壤。4.在你的印象中土壤是什么样子的?二.讲解什么是土壤讲解:“土壤中有什么”能让植物茁长的成长呢?三.分析土壤的成分。1.指导学生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土壤的成分1.你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土壤中有什么?(同桌讨论)学生边说教师边出示课件。2.学生先用前两种方法观察土壤。边观察,边填写实验报告单。2.土壤中空气①谈话:我们已经知道空气无处不在,那么土壤中有没有空气呢?②提问:怎样证明土壤中确实有空气?③讲述:每组都有一个烧杯,杯中有水,把干土块放入烧杯的水中,不要搅拌,观察有什么现象?④教师小结:实验表明,土壤中有空气(板书:空气),空气存在土壤的孔隙中,即土粒之间。3.土壤中有沙和黏土导语:我们用玻璃棒轻轻搅拌土块,发现了什么?①我们继续往烧杯里面加入一些土壤,用玻璃棒轻轻搅拌,等其静置,学生认真观察,你看到了什么?②启发:烧杯中下层的土壤中的土粒是不是都一样呢?③沉淀后,杯中的物质分为(三层),上层颗粒(较小),最下层颗粒(较大)④和水混合在一起的物质是(黏土),第二层物质是(沙粉)。最下层物质是(沙粒)。4.土壤中有水①谈话:在田野里,摸一摸土壤,有什么感觉?摸土壤时有潮湿的感觉,这说明什么?为了说明土壤中有水,我们来做个实验。②演示实验:把比较潮湿的土壤放在蒸发皿里,把蒸发皿在铁架台的铁圈上加热,在蒸发皿上盖一块玻璃片。5.土壤中有腐殖质导语:把玻璃片取下后继续加热土壤。1.观察有什么现象?闻到有什么气味?说明什么?2.现象:看到(土壤发白),闻到(焦糊味)3.结论:土壤中含有(腐殖质)四.综合认识土壤的成分1.提问:现在,你知道土壤中含有哪些成分?2.总结:土壤是由沙.黏土.水.空气.腐殖质等混合而成的。3.讲解:土壤的成分与土壤中能生长植物有密切的关系。砂和粘土是植物扎根生长.固定植物的地方,水.空气.腐殖质都要储存在砂和粘土中;水.空气是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物质;腐殖质中含有植物生长需要的养分,土壤中含有的腐殖质多,土壤才能肥沃,植物才能长得好。五.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土壤资源对植物这么重要,那我们人类应该怎么办呢?【教学后记】36\n10.土壤的种类【教学目标】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简单的器材作观察实验,并作实验记录;会查阅书刊及其他的信息源;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2.想知道,爱提问;能根据已有知识,进行大胆的猜测;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3.了解土壤的种类【教学重点】认识生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这所小学的喜爱之情。【教学难点】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如:自读.互读等,进行感悟。【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具准备】【教学过程】一.教学引入1.提问:(1)什么是土壤?(2)土壤的主要成分是什么?2.谈话:课前,你们观察我们附近的土壤有什么不同?3.讲述:土壤不完全相同,有不同的种类。这节课,我们学习“土壤的种类”。(板书课题。)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1.指导学生认识土壤的分类(1)讲解:土壤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其中常用的有按土壤的颜色或按土壤中含砂.黏土多少来分类。在这节课里,我们学习按含砂.黏土多少分类。根据土壤中砂和黏土的含量不同,可以把土壤分为三类:含砂多.黏土少的,叫砂质土;含砂少.黏土多的,叫黏质土;含砂和黏土差不多的,叫壤土。(在讲解的同时,板书三类土壤的名称及其砂和粘土的含量。)(2)提问:a.刚才我们讲的,是根据什么给土壤分类?b.根据砂和黏土的含量,可以把土壤分为几类?(三类)哪三类?c.这三类土壤的砂和黏土的含量有什么不同?2.指导学生认识三类土壤的性质(1)比较三类土壤的外观(形态)a.将三类土壤标本发给各组学生。b.分组观察:看一看,摸一摸这三类土壤有什么不同?c.汇报观察结果。(砂质土颗粒比较大,黏质土颗粒比较小,壤土颗粒大小居中。边听学生讲边板书。)d.讨论:为什么砂质土颗粒比较大,黏质土颗粒比较小,壤土颗粒大小居中?e.教师小结,通过观察比较可以知道,砂质土的颗粒比较大,黏质土颗粒比较小,壤土的颗粒大小居中。这三类土壤外观所以有这样的不同,是与它们的砂和黏土的含量有关系。土壤中含砂越多,看起来颗粒越大;含砂量越少,颗粒越小。(2)比较三类土壤的渗水性和保水性a.讨论:根据你的经验说一说,这三类土壤的性质有什么不同?例如下雨以后,渗水快慢有什么不同?b.讲述:为了知道这三类土壤的渗水性有什么不同,我们来做个实验。36\nc.演示实验:取3个去底的塑料瓶,将细纱布包在瓶口上,用线扎牢,在3个瓶内分别装进同样多的砂质土.黏质土.壤土;把3个瓶子放在支架上,取3个同样大的玻璃杯,分别放在3个瓶子的口的下面;在3个瓶内同时倒进同样多的水。d.观察:哪种土渗水快?3个瓶内的土停止渗水后,比一比,哪种土下面的杯内水多?看一看,哪种土中剩下的(保存的)水多?e.讨论:以上实验说明三类土壤的性质有什么不同?土壤的渗水性与保水性有什么关系?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通过以上对比实验可以知道,砂质土渗水快,保水性差;黏质土渗水慢,保水性好;壤土的渗水性与保水性居中。土壤的渗水性与保水性是相联系的,渗水快的保水性差;渗水慢的保水性好。土壤的渗水性与保水性也是由土壤的颗粒大小决定的。土壤颗粒大的,渗水快,保水性差;土壤颗粒小的,相反。1.比较三类土壤的透气性(1)讨论:三类土壤中的空气多少是否相同?哪一类土壤中空气比较多,哪一类土壤中空气比较少?为什么?(2)出示挂图或投影片,说明三类土壤透气性好坏的示意图。(3)讲解:土壤的透气性是与土壤的渗水性.保水性密切相关的,土壤中的空气存在土壤的孔隙中,如果土壤的孔隙被水占据着,空气就不能占据。2.讨论:根据以上道理,你再说说哪种土壤透气性好,哪种土壤透气性差,哪种土壤透气性居中?为什么?四.总结概括,抽象提升1.教师小结:砂质土颗粒大,土壤孔隙大,渗水性好,保水性差,透气性好;黏质土颗粒小,土壤孔隙小,渗水性差,保水性好,透气性差;壤土颗粒大小居中,土壤孔隙大小居中,渗水性.保水性居中,透气性也居中。2.综合比较三类土壤的性质。(1)讲述:现在,我们系统地看一看三类土壤的性质。(2)提问:三类土壤的颗粒大小有什么不同?三类土壤的渗水性有什么不同?三类土壤的保水性有什么不同?三类土壤的透气性有什么不同?砂质土有什么性质?(把颗粒大小.渗水快慢.保水性好坏.透气性好坏连起来说。)黏质土有什么性质?壤土有什么性质?(3)指导学生填写课文中关于三类土壤性质的空白。五.巩固应用,拓展提升1.教师简单概述本课教学内容。【教学后记】36\n11.保护土壤【教学目标】1.知道土壤为人类所作的贡献;了解我国的土壤资源;知道人类的许多行为是破坏土壤的;知道垃圾等对土壤的危害。2.意识到土壤的重要,能够感激土壤;能够在自己的行动上为保护土壤做出一份努力。3.培养学生良好的环境意识。【教学重点】知道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教学难点】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如:自读.互读等,进行感悟。【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具准备】有关土壤对人类的贡献的资料;人类对土壤破坏的资料,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首先用课件播放地球上的优美环境.花草树木等,引导出学生的兴趣,并提问:花草树木都是在哪里生长的?再用课件播放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视频,导入本课的课题:保护土壤。二.师生合作共同学习1.了解土壤为人们做了什么(1)小组交流:你认为土壤能为人们提供什么?(2)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资料,分小组交流.讨论(3)把你知道的填写在书上。(4)小结:土壤是植物的母亲,植物又为食草动物提供了食物,食草动物又为食肉动物提供了食物。动植物死后,土壤中的微生物又将它们的尸体还原成土壤中的养料,土壤就这样周而复始地为生命提供着无尽的营养,正是有了土壤,才有这美丽可爱的世界。2.讨论人类的哪些活动破坏了土壤(1)小组交流:你认为人类的哪些活动破坏了土壤?(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3.讨论假如地球上没有土壤会怎么样(1)小组交流:你认为假如地球上没有土壤会怎么样?(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4.讨论我们能为保护土壤做什么(1)小组交流:你认为我们能为保护土壤做什么?(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3)小结:我们小学生能做的就是搞好宣传工作。(4)指导学生自办土壤小报,搞好宣传工作。三.巩固应用总结课文,引导学生写出或画出他们的建议,指导学生办好土壤小报。拓展活动:1.利用学到的知识,试制一些绿肥,撒在学校的植物园里。2.以小组为单位,办一份《土壤小报》【教学后记】36\n12.认识岩石【教学目标】1.能用简单工具对岩石进行较为细致的观察.研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并能用图和文字表达,会查阅有关岩石的资料。2.在探究中愿意合作交流,欣赏美石中体验自然美。3.能根据特征对岩石进行分类,了解常见岩石的种类。【教学重点】能用简单工具对岩石进行较为细致的观察.研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分析能力,并能用图和文字表达,会查阅有关岩石的资料。【教学难点】能根据特征对岩石进行分类,了解常见岩石的种类。【教学准备】各种石头.小刀.铜钥匙..锤子稀释的盐酸.滴管.水槽.水.放大镜.石头分类资料卡.岩石录像资料。【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知问题1.教师展示带来的岩石标本师:同学们请看,今天老师带来的什么?(石头)对,确实是石头,地质学家把石头叫岩石。认识.研究岩石很有用,地质学家通过大地上岩石的分布情况可以找到矿藏。你知道地质学家是怎样研究岩石的吗?2.谈话:今天让我们像地质学家那样来认识岩石。(板书课题)二.探究体验,解决问题(1)谈话你打算从哪些方面观察这些岩石?(让学生充分发言,引导他们从颜色.结构.软硬以及遇酸后的反应等方面观察岩石的特征。)(2)制定方案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结合手中的实验器材制定出自己小组的探究方案。(小组开始讨论设计探究方案)(3)汇报探究方案师:老师发现在刚才的交流中大家都很用心,相信你们都相出了很多方法,哪个小组先说说你们组制定出的探究方案?(指名说)师小结:你们真聪明,大家都想出了不同的探究方案,比如:用眼睛看一看,岩石是什么形状的,是什么颜色的?用放大镜,观察岩石的结构。用锤子.手指甲.小刀.铜钥匙来检测岩石的硬度。将盐酸滴在岩石上,看一看有什么反应?……有了这些可行的研究方案,老师相信,你们在研究中会有更新奇的发现,想不想马上开始研究(想)。不过在研究前,请同学们先看一段小资料:(P8资料卡)测试岩石硬度的方法测试岩石软硬程度的方法非常简单:砸开岩石后,用手指甲.铜钥匙.小刀在心断面上刻画。手指甲刻画后留有刻痕的岩石较软;手指甲刻画后没有刻痕,铜钥匙刻画后留有刻痕的岩石较硬;铜钥匙刻画后没有刻痕,小刀刻画后留有刻痕的岩石很硬;小刀刻画后也没有留下刻痕的岩石硬度非常大。36\n2.研究岩石小组内研究师:根据刚才读的资料卡中的内容,此时的你对岩石的软硬程度知道是怎样区分的吗?接下来请同学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并根据自己制定的探究方案,开始研究吧!不过在研究之前,先认真读一下老师为你们写的温馨提示:温馨提示:用小刀时要注意安全。使用盐酸时,一定要认真阅读使用说明,看清提示,小心使用,千万不要溅到皮肤.衣服上,小心使用。使用放大镜时,要先阅读课本P8资料卡。在研究过程中,一定要认真填好观察记录表。观察记录表(2)展示研究成果师:同学们刚才研究得可真投入呀!哪个小组先来说一说你们的研究成果,其他小组要认真听,并做好及时的补充和指正。(指名说)师小结:同学们!通过你们的研究.我们共同的交流,我们发现原来岩石在颜色.形状.硬度.滴盐酸的变化等方面不一样。那你们能不能根据岩石的硬度给采集的岩石分类呢?3.给采集的岩石分类.教师指导学生对现有的岩石标本按照一个标准(如硬度)进行分类,使学生认识到常见岩石的硬度情况。对学生其他有比较恰当的分类想法及时给予表扬肯定。三.拓展延伸,应用创新给你采集到的岩石起个名字,看谁起得名字好听?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命名?3.认识岩石岩石在形状.光滑程度.颜色.结构层理.软硬程度不同遇酸反应是否冒泡【教学后记】13.矿物与矿产【教学目标】1.知道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矿产是人类工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举例说出人类怎样利用矿产资源进行工农业生产。2.能运用简单的工具对常见矿物进行观察研究,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索过程与结论。3.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种方法探究矿物和矿产与人类的关系,愿意合作与交流。【教学重点】知道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矿产是人类工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举例说出人类怎样利用矿产资源进行工农业生产。【教学难点】知道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矿产是人类工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举例说出人类怎样利用矿产资源进行工农业生产。【教学方法】多媒体36\n【教具准备】矿石.锤子.小刀【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同学们,老师让你们搜集多种多样的岩石,你们搜集到了什么?2.学生展示,交流发现。3.谈话(出示准备的矿物):老师也带来一些岩石,他们都是一样的吗?师生交流,导入新课。教师板书课题。二.探究活动活动一:岩石是由什么组成的?1.交流:关于岩石,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学生提出问题,如:怎样认识岩石?岩石是由什么组成的?2.小组探究教师给各个小组准备多种岩石标本。(1)提出问题:你们准备怎样研究岩石?谁有好办法?(2)小组讨论观察的方法.需要的材料及注意事项。(3)汇报交流:学生汇报研究方案。(4)小组研究:学生研究岩石的组成,教师巡视引导。(5)汇报总结:各组汇报观察到的岩石的组成。小结:石英.长石.云母.白云石等都是矿物。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活动二:观察多种多样的矿物1.交流:你们还知道哪些矿物?他们都有哪些用途?2.讨论:小组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及已有的生活经验自由发表意见。3.小组派代表汇报。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的结果加以补充。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矿产及用途:金属矿产,如黄铁矿.方铅矿等,主要用于冶炼多种金属原料。这些金属原料可以用来制造飞机.轮船.钢笔等。非金属矿物,如硫磺.石墨.滑石.金刚石等,主要用于生产化工原料.肥料.颜料.洗化用品.火柴等。播放视频,让学生了解:矿产资源大多数量有限,形成的时间长,在短期内不可能再生,学生意识到如果无限制地过度开采和不合理的利用矿产,势必会造成资源的枯竭和对地球生态环境的破坏。4.小结:矿产的种类非常多,用途也十分广泛。聚集在一起,具有开采价值的矿物.岩石等称为矿产。活动三:矿产与人类的关系。1.提出问题:矿产与我们有什么关系?2.小组交流资料,展开讨论。3.用课件展示铁矿石.磷矿石与我们生活的关系。4.汇报交流。5.总结:矿产给我们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是我们人类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活动四:怎样保护矿产资源?1.谈话:既然矿产给我们人类提供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和生活效用,那么我们就应该想办法保护矿产资源。你们有哪些好的建议呢?2.讨论:小组内根据收集的资料及已有的生活经验讨论保护矿产的方法。学生交流:如何合理开采.利用矿产资源?3.小结:保护矿产资源与我们每个人都有关,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来保护我们的矿产资源,也是在保护我们的地球。36\n4.谈话:国家已经制定相关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该法律规定:,“国家保障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矿产资源。”5.交流:讨论怎样依法保护矿产资源。三.课堂小结谈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收获到了什么?四.课外拓展师:你们了解我们的家乡主要有哪些矿产资源吗?课后,继续调查家乡的矿产资源。【教学后记】第四单元物体的形态【教材简析】第四单元《物体的形态》以物体的3种形态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实验探究,让学生知道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知道液体的表面在静止时一般会保持水平;知道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通过天平等简单仪器,测量固体.液体和气体的体积和质量。【教学目标】1.知道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液体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液体的表面在静止时一般会保持水平;气体有确定的质量,但没有确定的形状和体积。2.知道空气具有质量并占有一定的空间,空气总会充满各处。3.能用器材开展简单的观察实验,并记录实验探究过程。4.对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表现出探究的兴趣。5.能大胆质疑,从不同视角提出研究思路,培养创新精神。6.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积极进行合作探究学习。7.初步了解所学的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1.知道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液体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液体的表面在静止时一般会保持水平;气体有确定的质量,但没有确定的形状和体积。2.知道空气具有质量并占有一定的空间,空气总会充满各处。3.能用器材开展简单的观察实验,并记录实验探究过程。4.对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表现出探究的兴趣。【课时分配】14.《固体.液体和气体》…………………………………………………1课时15.《固体.液体的体积和质量》…………………………………………1课时16.《空气占据空间吗》……………………………………………………1课时17.《气体的体积和质量》…………………………………………………1课时【教法与学法】教科书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了本单元的知识体系。教科书呈现了能体现本单元主题的3个评价方向。其目的是引导学生从多个维度评价自己的学习,使学生逐渐养成没学完一单元就进行总结.反思.提升自我的学习习惯。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根据评价指标说一说自己的掌握程度,并能实事求是的评价自己。36\n14.固体.液体和气体【教学目标】1.能分别说出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特点。2.能说出同种物质的不同状态的各个特点的差异。3.能分别举例说出固体.液体和气体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比较.分类等多种方法探究三种常见物质状态的特性。【教学难点】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比较.分类等多种方法探究三种常见物质状态的特性。【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具准备】常见物体的.纸.木块.棉球.橡皮.硬塑料.小米.豆.沙.天平.放大镜.记录表.烧杯.水槽.量筒.酒.果汁.牛奶.蜂蜜.酱油.汽水.水.注射器.水杯.乒乓球.橡皮泥。【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今天我们来玩一个闯关游戏,闯过一关发一个通行证,闯过四关将获得智慧小组荣誉称号。你们有信心吗?师:(出示百宝箱)这是百宝箱,里面有许多物体,你们能不能对他们进行分类,粘贴在响应的圈内。(画在黑板上三个圈)学生分类开始,教师进行简单的评议,并对优胜者颁发通行证。(二)学习新课:1.活动1:研究固体的主要性质。(1)师:第二关是为什么你们认为这些是固体呢?它有哪些性质?如果研究过程中有困难可以看一下老师发给大家的建议卡和记录表。(2)学生研究,教师指导学生使用天平(3)学生汇报研究结果,教师学生进行评议,颁发通行证。(4)教师小结:固体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不易流动,不易被压缩。(5)师:第三关是把小米.豆.沙或木屑混合后,你们怎么能把他们分里出来,看哪个小组的方法多?(6)学生讨论,操作,汇报。(7)教师评议,颁发通行证。2.活动2:研究液体的主要性质。(1)师:第四关是为什么你们认为这些是液体呢?它有哪些性质?如果研究过程中有困难可以看一下老师发给大家的建议卡和记录表。(2)学生研究,教师指导学生怎样测量液体的体积和质量。(3)学生汇报研究结果,教师学生进行评议,颁发通行证。(4)教师小结:液体有固定体积,没有固定的形状,易流动,不易被压缩。(5)师:第五关是把不同液体混合后,会出现什么现象?(6)学生讨论,操作,汇报。(7)教师评议,颁发通行证。3.活动3:比较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性质。(1)师:第六关是固体.液体和气体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2)学生实验探究,教师进行指导。(3)学生汇报,抓住“怎样区别固体.液体和气体”这个问题进行讨论。(4)教师进行评议,办法通行证。(三)巩固拓展:1.你们小组都闯过了哪几关?了解了哪些知识?2.老师还有一关,怎样测量石块的体积?【教学后记】36\n15.固体.液体的体积和质量【教学目标】1.知道固体.液体有固定的体积和确定的质量。2.在探究固体.液体的体积和质量过程中,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积极进行合作学习。3.能对液体.固定占据空间大小是否是固定的表现出探究兴趣。4.了解到所学的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1.知道固体.液体有固定的体积和确定的质量。2.在探究固体.液体的体积和质量过程中,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积极进行合作学习。【教学难点】1.知道固体.液体有固定的体积和确定的质量。2.在探究固体.液体的体积和质量过程中,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积极进行合作学习。【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准备一个烧杯,装满水,向水中放小螺母,提问:“不断放螺母,会发生什么现象?”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二.探究过程(一)液体.固体占据空间吗?1.教师提问:“向杯子中装水,装满了还能装吗?”2.教师准备两个相同的杯子,提问:“其中一个装满水,然后把水倒向另一个空着的杯子中,另一个杯子能被装满吗?”3.学生分组探究,观察.记录。4.学生交流观察到的现象,总结。5.准备两个相同的杯子,一个装满水,另一个放进一个小石块,教师提问:“把满水杯倒向有石块的杯子中,有什么现象?”6.学生分组探究。7.师生交流现象,总结:固体.液体都会占据空间。固体.液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体积。固体.液体都有固定的体积。(二)固体.液体有确定的质量吗?1.教师引导学生测量小石块.橡皮.木块等物体的质量,其间注意指导学生使用天平。2.学生分组活动,记录。3.交流测量的结果。4.师生总结:石块来.木块.橡皮等固体,都有一定的质量。5.教师演示:测量一个订书钉的质量。6.师生研讨测量办法。7.测量橡皮泥形状变化后的质量。8.学生测量,总结。9.测量牛奶.果汁等液体的质量。10.师生研讨测量方法,总结。11.师生共同总结:通过以上测量可以得出:固体.液体都有确定的质量。三.拓展活动取一块冰,先称一称它的质量,等它溶化后再称一称,比较前后质量是否有变化。1.教师提示学生,一块冰融化前后质量是否变化,提示学生课下进行探究。2.学生自主实施探究活动。36\n16.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可以变化(被压缩和扩张)的。2.过程与方法:用对比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空气占据空间。【教学难点】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变化的。【教学准备】小组实验材料:透明玻璃杯.纸巾.玻璃水槽.橡皮泥.注射器2个.实验记录单演示实验材料:注射器.矿泉水瓶(带吸管)【教学过程】: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同学们,你们都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现在老师要听一听这个故事,谁能为老师讲这段童话故事?谁能说说故事中聪明的乌鸦是用什么方法喝到水的?瓶中的水为什么会上升呢?(石子有一定的体积,扔下去的时候,小石子占据了水的位置(空间),所以水没位置了,就升上来了。我们把物体占的位置或地方叫“空间”。举例:粉笔占据粉笔盒的空间,同学们和桌椅占据了教室的空间二.内容研讨。活动一:提出问题进行猜测1.如果周围没有小石子,还有哪些物体也会占据空间使瓶子里的水上升呢?2.你们的办法真多,说出了这么多能够占据空间的物体,其实在我们的周围,像水.小石子等固体和液体都要占据空间。那么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会占据空间吗?3.学生大胆猜测活动二:1.老师的桌上有半瓶水.两根吸管和一块橡皮泥,老师不用石子,就用这些东西,我能使水从吸管里流出来?你有方法吗?(否定倾斜杯子.压瓶子.用嘴吸等想法。)2.请大家仔细观察老师是怎么做的。(用橡皮泥封住瓶口,从一根吸管向里吹入空气,水从另一根吸管挤出来了。)3.大家讨论一下,为什么会这样呢?(空气和小石子的作用是一样的。空气占据了水所占据的空间,把水挤上来了。)4.橡皮泥在这里的用处是什么呢?(堵住瓶口,不让空气跑出来。)5.老师小结:刚才的实验说明空气和固体一样也能占据空间。(板书:空气占据空间)活动三:“纸的奇遇”1.出示透明玻璃杯:同学们这是一个透明的玻璃杯,它里面有什么?(空气)2.教师讲解,将纸巾塞入玻璃杯后倒扣入水槽中,预测:杯中的纸巾会不会被水浸湿?3.这只是我们的猜测,想知道到底会不会湿,就要做实验。出示实验要求:1将纸巾揉成团,塞到杯子底部,不能掉下来;2将杯子轻轻地竖直倒扣下去一直压到底,不能松手,再轻轻地将杯子从水中拿出来,杯口朝下;(竖直)3用桌上的纸巾将杯子先擦干后,取出纸看看有没有湿。4小组汇报:在刚才的活动中你们看到了什么?36\n说明了什么?还有哪个小组想补充?(纸没有湿,说明杯子里水进去了没有?水为什么进不去?杯子里有空气,空气占据了杯中的空间,水就进不去了)5.不成功的小组反思:为什么纸湿了?(倾斜,有气泡)6.小结:这种现象说明了空气可以占据空间。活动四: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1.好了,同学们,现在我们可以很肯定地说空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确确实实地存在,并且空气和水.石头等物体一样,可以占据空间。那么空气占据空间和水占据空间有没有什么不同呢?2.(出示注射器)请同学们看,这是什么?介绍各部分名称(筒身.刻度和活塞)它都可以怎么玩?下面我们就用往里压和往外拉的方法来研究水和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3.出示实验要求:(1)用2个注射器分别抽取同样多的水和空气。(怎样做到同样多?抽到相同的刻度)(2)先将管口堵住,然后用一些力把活塞往里压,注意一定不能让空气或水跑出来,仔细观察注射器中空气和水占据空间的大小变化,并填写好记录表;(3)将管口堵住,然后用一些力把活塞往外拉,注意不要把活塞从筒里完全拉出来,仔细观察注射器中空气和水占据空间的大小变化,并填写好记录表方法听明白了吗?同学们先做压的实验做好记录后,再做拉的实验,开始吧!小组进行实验活动。5.汇报交流:空气和水占据空间有什么特点?(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会变化,水占据空间的大小不能变化。)6.同学们,通过刚才的研究说说空气和水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出示维恩图,比较空气和水的异同)7.老师解释:为什么空气能被压缩和拉伸,而水却不能呢?当空气被压缩和拉伸时,空气占据注射器里的空间大小发生了变化,但里面空气的多少变了没有?是的,空气既没有跑出来也没有钻进去,如果原来注射器里面有6个空气宝宝,当它被压缩和拉伸时里面还是6个空气宝宝,空气宝宝的数量和大小没有发生变化,想像一下是什么发生了变化?8.教师小结:空气是由许多微粒组成的,当我们用力压活塞时,微粒间的距离就会变小,空气占据针筒的空间就小了;当我们向上拉活塞时,微粒间的距离就会变大,空气占据针筒的空间也就变大了。四.拓展应用1.充足了气的球,我们再用打气筒能向里面打些气吗?它会继续增大吗?里面的空气会怎样?2.其实,空气可以被压缩的性质在生活中还有着广泛的应用,你知道生活中哪些物体应用了空气可以被压缩的性质?(打气筒.篮球.喷雾器等)那么它们是怎样利用空气可以被压缩的性质的?请同学们在课后继续研究。【教学后记】17.气体的体积和质量36\n【教学目标】1.知道气体有确定的质量,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知道空气具有质量并占据一定的空间,空气会充满各处。2.在教师引导下,对测量气体质量的活动进行反思.评价与改进。3.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能按要求进行合作探究学习。4.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学重点】1.知道气体有确定的质量,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知道空气具有质量并占据一定的空间,空气会充满各处。2.在教师引导下,对测量气体质量的活动进行反思.评价与改进。【教学难点】1.知道气体有确定的质量,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知道空气具有质量并占据一定的空间,空气会充满各处。2.在教师引导下,对测量气体质量的活动进行反思.评价与改进。【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师:同学们,通过前两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方木块.魔方和牛奶都有固定的体积和确定的质量。那气体是不是也有固定的体积和确定的质量呢?师:同学们根据已经学习的知识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做出了自己的猜测。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气体的体积和质量。二.探究过程活动一:改变空气体积实验。师:空气能占据一定的空间,也就是说空气是有体积的。那么,空气是不是也像固体.液体一样,有固定的体积呢?师:我们用注射器吸取20毫升的空气,用橡皮紧紧堵住出口。教师出示实验注意事项:1.用力向上拉动注射器活塞,观察注射器内空气的体积有什么变化,记录下来。2.用力向下压注射器活塞,观察注射器内空气的体积有什么变化,记录下来。生:我发现拉动活塞时,空气的体积变大,用力压活塞时,空气的体积变小。师:也就是说,空气的体积是会变化的。这说明空气没有固定的体积。活动二:测量空气质量的实验。师:空气没有固定的体积,那没有确定的质量呢?我们一起来称一称吧!称量物体时,常会用到天平。教师出示材料:天平.排球.球针.打气筒,提问:空气究竟有没有确定的质量呢?请同学们根据以上材料设计实验方案。师:请同学们根据设计的实验方案来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天平的使用方法。生:充满气的排球比没有气的排球重。师:那增加的重量是什么的重量?生:空气的重量。师:请同学们阅读24页的资料卡。(学生阅读,教师继续提问:同学们从中知道了什么?)生:伽利略的实验说明了空气有确定的质量。师:通过实验和资料卡,我们可以得出:空气有确定的质量。三.拓展活动师:这节课通过不断地探究,我们知道了空气有确定的质量,但没有固定的体积,也没有固定的形状。那同学们能不能利用空气的性质制作“空气炮”或者其他空气玩具呢?第五单元地球上的水36\n【教材简析】第五单元《地球上的水》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构建了3课内容。通过交流讨论,知道陆地上有江.河.湖等水体类型;通过观察地球仪.分析数据,知道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情况;通过体验活动,认识到淡水资源的占有量,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陆地表面有河流.湖泊等水体类型。2.知道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情况。3.举例说出人类生活离不开淡水,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4.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5.能用比较科学的词语.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陈述证据和结果。6.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兴趣。7.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不轻易相信权威与书本;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8.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种方法完成科学探究,体会创新的乐趣。【教学重点】1.知道地球陆地表面有河流.湖泊等水体类型。2.知道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情况。3.举例说出人类生活离不开淡水,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4.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5.能用比较科学的词语.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陈述证据和结果。【课时分配】18.《河流和湖泊》…………………………………………………1课时19.《海洋和陆地》…………………………………………………1课时20.《淡水资源》……………………………………………………1课时【教法与学法】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地球上的水体类型.海陆分布情况.淡水资源的重要作用以及人们节约用水的方法,引导学生完善思维导图,并根据每部分内容做深入分析,帮助学生从知识.探究.态度等方面完整建构本单元的体系。18.河流和湖泊【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认识蓄水量不同的水域2.了解河流与湖泊对生命的重要性[科学探究]1.通过模拟实验探究河流与湖泊形成的原因[科学态度]1.培养孩子善于提出问题,并积极地去寻求答案的能力2.积极主动地接受经证实的结论和重新考虑自己的认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知道水资源的重要性,学会尊重生命和环境,保护水资源2.能够通过学习,观察生活周边的河流与湖泊【教学重点】通过模拟实验,了解河流与湖泊的形成过程【教学难点】河流与湖泊模型的制作。【教学方法】通过利用图表等资料分析河流的水文特征,培养学生读图.用图和搜集.整理.36\n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教具准备】教师材料:河流与湖泊的.视频,模拟河流湖泊的模型学生材料:制作模型的材料【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师: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个小动画(视频),看完后,你们能告诉老师我们今天要学什么吗?生:水.河流.湖泊2.师:我们今天就是要学习河流与湖泊(板书)师:水资源对于我们来说非常重要,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河流与湖泊,谁能帮我们介绍一下?生:学生介绍二.淡水资源的多样性1.师:老师这里有几种不同地方的水域,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并说说它们有什么异同点(京杭大运河.瘦西湖.池塘.水库)生:形状不同,水量不同,形成方式不同等。2.师:自然界中,有的水域大,蓄水量多,如江河湖海;有的水域小,蓄水量少,如池塘.小溪.山涧。除了天然形成的水域,还有人工水域,如水库。3.师:那河流与湖泊之间有一个特别明显的不同,是什么呢?(课件:河流.湖泊)生:猜测4.师:湖和河区别主要是:湖是封闭的有陆地包围水域。河是线性流动的水体。三.模拟河流与湖泊的形成1.师:这些多种多样的河流与湖泊是怎样形成的呢?生:猜测(来自雨水,泉水,雪山融化等)由高处向低处流(板书),有河槽2.师:那是不是雨水落到地上就成了河流了呢?想一想在下大雨的时候,我们校园里,小区里什么情况下会有河流或湖泊的出现?生:在下大雨,凹陷的地方会有小河流出现3.师:也就是说要有凹下去的河槽(板书),有不断流动的水流(板书)进去,水流很急,雨水又多的时候,会怎么样呢?生:会在凹陷的地方,聚集起来,形成小水坑。推测:河流与湖泊的形成与降水有关,在地面形成径流,由高处向低处流动,流进湖泊。4.师:以上这些都是我们的推测,推测是不是正确的要怎样证明呢?生:做实验5.师:让我们来做实验看一下,根据猜测,我们的模型里要有什么?生:雨水.河流.湖泊6.师:根据实验材料,塑料瓶里是雨水,你能做一个模型模拟河流湖泊的形成吗?提示:要在低洼的河槽周围筑坝,有水流流进河槽的通道,然后做一个封闭的湖泊。生:分组实验7.师:巡回指导生:从实验中得出结论8.师:河流里的水是降雨.雪山融化的水和地下水共同组成的。9.陆地上成千上万条河流,昼夜不停的流着,其水源从哪来呢,水源叫河流的“补给”,教师讲解。10.湖和河区别主要是:湖是封闭的有陆地包围水域。河是线性流动的水体。中国古人把陆地中的封闭水域称为湖泊。11.河是指陆地表面成线形的自动流动的水体。世界不少著名河流像长江.亚马逊河都是这样流动的。河流一般是在高山地方作源头,然后沿地势向下流,一直流入像湖泊或海洋般的终点。四.河流与湖泊的功能1.师:我们的陆地上为什么会有千千万万的河流与湖泊呢?生:生命离不开水......2.师:河流与湖泊是天然的养殖场,是鱼.虾.贝类等的孕育场所,还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场所。36\n还有别的功能吗?生:......3.师:还有灌溉.沟通航运的功能,如京杭大运河;还可以防洪,宣泄区域排水,减少水灾发生,如高邮湖;还能提供工业和引用水源,改善区域环境以及开发矿产等。【教学后记】19.海洋和陆地【教学目标】1.感受感受地球之大,地球面貌的多姿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地球的情感。2.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查找有关信息。3.知道地球是个球体,它的表面是陆地和海洋;初步了解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分布。【教学重点】1.知道地球是个球体,它的表面是陆地和海洋;初步了解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分布。2.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查找有关信息。【教学难点】1.知道地球是个球体,它的表面是陆地和海洋;初步了解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分布。2.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查找有关信息。【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具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地球仪各大洲的轮廓图2.学生准备A.课前查阅资料,了解地球知识。B.世界地图或地球仪。【教学过程】一.课前体验,初步感悟课前让学生通过各种媒介(查阅书本,上网了解,询问家人或别人,观察地图等)了解有关地球的知识,获取七大洲,四大洋的相关资料,为学习陆地与海洋做好充分的准备。二.课中体验,深化感悟1.引入话题,唤醒生活师:2003年,有一个人,有一件事震惊了全世界。让所有人对中国刮目相看。(出示杨利伟照片)这个人是谁?他做了什么事?师:想不想重温那激动人心的一刻?(播放课件)看,神州五号启程了,正准备穿越大气层,冲向蓝天。这短短的历程,承载的可是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啊!神州五号开始绕地球飞行,看,卫星接收器正在接受杨利伟发回的地球照片和信息。这就是地球,是我们共同生存的家园。2.合作学习,体验生活活动一;你说我说大家说师;课前同学们都搜集了关于地球的一些资料,谁来说一说你对你地球有哪些了解?交流:面积半径人口听到了这一个个数字,你有什么想说的?生:地球上的人口非常多生:很大36\n师:那你们想不想了解关于地球更多的知识呢?生:想师;看来同学们都有一个强大的好奇心,这可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前提,请看大屏幕,这是宇航员从太空中拍摄的照片。它就像一颗水蓝色的水晶球挂在茫茫宇宙中,知道它为什么会呈现如此美丽的水蓝色吗?生:因为地球百分之71的面积被海洋覆盖,只有百分之29的陆地师,你知道的真多,正因为地球表面被海洋覆盖的面积太大,所以地球还有一个名字叫“水球”只是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把它称为地球。全世界人类的家园就在这百分之71的海洋和百分之29的陆地之上。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地球上的陆地与海洋活动二探索发现1.师:如果把陆地和海洋作为两个研究主题,你想研究哪一方面?这样吧,先在小组内商量商量,确定一个研究主题。商量好了吗?五个组的组长分别来汇报。出示:温馨提示:(1).借助你们课前搜集到的资料和手中的地球仪深入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2).把你们的重点发现在你们的资料卡上进行勾画,或写在资料卡上。学生研究教师参与指导2.师: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发现告诉大家,让我们一起分享一下。研究陆地的同学先来吧,哪个组先来?生回答(一)研究陆地我知道北美洲和南美洲他们的形状类似三角形,也知道了我们昔日的亚洲是平行四边形地球上有几大洲地球上由七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知道他们在哪吗?拿起地球仪几个人用一个,找一找亚洲在哪里?找到了吗?非洲呢?大洋洲在哪?找到了吗?南美洲?北美洲?欧洲?南极洲?师:通过刚才找七大洲你发现了什么?生:大洋洲面积最小;亚洲面积最大师:怎样才能快速的记住它们?生或师介绍口诀: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师:你们能找到它们吗?找找看,并记住它们的样子。(生在地球仪或地图上找到它们的位置)师:关于大洲,你们还知道些什么?(生介绍相关资料,如人口,人种的分布等)师:研究大洋的同学,谁能告诉大家地球上有几大洋?(生答)师:同学们能按照大小给它们排排队吗?生说师板书:(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师:你们能找到它们在哪儿吗?找找看。师:关于大洋,你们还知道些什么?(生介绍有关资料,师做相应的补充)师:其它方面的资料谁还想说?(生介绍有关赤道的资料)三.课后发展师:课解之谜,使我们和地球母亲更亲近!【教学后记】20.淡水资源36\n【教学目标】1.了解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知道淡水资源十分缺乏,知道常用的节水措施。2.能从适当的情景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向大家表达自已的发现和感受。3.意识到水资源的缺乏,我们应该保护它,体验缺水的痛苦和节水的好处,养成节水的行为习惯。。【教学重点】认识生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这所小学的喜爱之情。【教学难点】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如:自读.互读等,进行感悟。【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具准备】【教学过程】一.欣赏自然界美丽的水体。(1)教师导入:同学们,当你打开世界地图或面对地球仪时,呈现在眼前的大部分面积是什么颜色?你知道,那是什么吗?那就是地球表面数量最多的水。它覆盖了地球的大部分表面。前面几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水在生命活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其实,水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也有重要作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2)教师出示多幅美丽水景的,先问学生:你知道这是哪里吗?(3)教师小结:这些美景都是地球上的江河湖海的水给自然界带来的种种奇观,把大自然打扮得绚丽多姿,给我们生活带来欢乐,给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带来效益。二.指导学生亲身感受淡水资源的缺乏。(1)教师讲授:尽管地球表面大多数被水覆盖着,但这些水中绝大部分是海水,真正与我们生产.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淡水却很少很少。(讲解教材P36页的比较)(2)教师提出要求:请你们参照教材第36页上图,用杯子.小勺.滴管分别取出“地球上的水”.“淡水”.“可开发利用的淡水”。(3)学生分组活动。(4)学生汇报动手做后的感受。三.引导学生讨论淡水的用途。(1)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充分发表意见。(2)师生小结:人们的生活都需要水。四.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的浪费水现象,提出节水措施。(1)教师提出问题,生活中有哪些浪费水现象?你能为节水做些什么?(2)学生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3)教师小结:节水是全社会的大事情,我们小学生一定要从自己做起,从日常小事做起,人人树立“节约水光荣,浪费水可耻”的思想。同学们,让我们从今天开始做节约用水小标兵!五.布置作业今天我们知道了淡水资源的有限,请大家设计一条节约用水的宣传语,号召全社会都来节约淡水资源吧【教学后记】第六单元测量工具36\n【教材简析】第六单元《测量工具》以学生初步实验技能为基础,构建了《量筒》《天平》《沙漏》3课内容,通过认识量筒和天平,会使用它们测量物体的体积和质量,并使用恰当的计量单位进行记录,知道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确.便利和快捷;通过认识.制作和改进沙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目标】1.能够使用简单的仪器测量物体的长度.质量.体积.温度等常见特征,并使用恰当的计量单位进行记录。2.知道量筒是测量液体体积的工具;认识量筒及其结构组成;知道液体体积的计量单位。3.知道天平是测量轻小物品质量的仪器;认识天平及其各部分的功能;知道质量的计量单位。4.知道沙漏是古代测量时间的仪器;认识并了解沙漏的构造及功能。5.在教师引导下,能正确的测量液体体积和质量。6.能根据量筒特征,自制简易量筒。7.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量筒.天平和沙漏等测量工具表现出探究兴趣。8.能如实讲述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对自制测量工具表现出不断完善.不断创新的态度。9.了解并意识到人类对产品不断改进以适应自己不断增加的需求。了解人类的需求是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教学重点】1.能够使用简单的仪器测量物体的长度.质量.体积.温度等常见特征,并使用恰当的计量单位进行记录。2.知道量筒是测量液体体积的工具;认识量筒及其结构组成;知道液体体积的计量单位。3.知道天平是测量轻小物品质量的仪器;认识天平及其各部分的功能;知道质量的计量单位。4.知道沙漏是古代测量时间的仪器;认识并了解沙漏的构造及功能。5.在教师引导下,能正确的测量液体体积和质量。6.能根据量筒特征,自制简易量筒。【课时分配】21.《量筒》………………………………………………………1课时22.《天平》…………………………………………………………1课时23.《沙漏》…………………………………………………………1课时【教法与学法】教科书的整个画面充满了严谨,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实验的严谨性,测量工具的精确性。3种常用的测量工具有各自的功能。本单元要学习的内容和测量工具有关,同时将量筒.天平.沙漏3种测量工具的功能进行了重点介绍。天平可以测量物体的质量,量筒可以测量液体的体积,沙漏可以计量时间。21.量筒【教学目标】1.知道量筒是测量液体体积的工具;认识量筒及其结构的组成;知道液体体积,计量单位。2.在教师的引导下,能用正确的方法测量液体体积;能根据量筒特征,自制简易量筒;能通过口述.图示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设计与想法,并完成制作过程。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量筒表现出探究兴趣。4.了解工具是一种物化的技术;了解并意识到人类对产品不断改进以适应自己不断增加的需求。【教学重点】1.知道量筒是测量液体体积的工具;认识量筒及其结构的组成;知道液体体积,计量单位。2.在教师的引导下,能用正确的方法测量液体体积;能根据量筒特征,自制简易量筒;能通过口述.图示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设计与想法,并完成制作过程。【教学难点】36\n1.知道量筒是测量液体体积的工具;认识量筒及其结构的组成;知道液体体积,计量单位。2.在教师的引导下,能用正确的方法测量液体体积;能根据量筒特征,自制简易量筒;能通过口述.图示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设计与想法,并完成制作过程。【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具准备】量筒.烧杯【教学过程】一.问题与猜测导入新课。教师分发装有水的不同形状的容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何比较水的多少?进而引发学生探究量筒的兴趣。二.探究与实践1.认识量筒。(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量筒。(2)教师介绍量筒的功能及包含的信息。(3)教师介绍液体体积的单位。2.用量筒测量水的体积。(1)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用量筒测量水体积的方法。(2)学生分组操作,用量筒测量水的体积。(3)教师引导学生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4)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明确分工,互相配合。三.拓展与创新1.制作简易量筒。(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制作方法。(2)学生分组制作简易量筒并展示。2.认识更多测量液体体积的工具。【教学后记】22.天平【教学目标】1.知道天平是测量轻小物品质量的仪器;认识天平及其各部分的功能;知道质量的计量单位。2.在教室的引导下,能用正确的方法测量轻小物品的质量。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天平表现出探究兴趣。愿意倾听.乐意与他人分享信息,养成团队合作的意识。4.了解工具是一种雾化的技术。【教学重点】1.知道天平是测量轻小物品质量的仪器;认识天平及其各部分的功能;知道质量的计量单位。2.在教室的引导下,能用正确的方法测量轻小物品的质量。【教学难点】1.知道天平是测量轻小物品质量的仪器;认识天平及其各部分的功能;知道质量的计量单位。2.在教室的引导下,能用正确的方法测量轻小物品的质量。【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过程】36\n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认识这是什么吗?生:鸡蛋师:大家想知道这枚鸡蛋的哪些信息?生:大小.重量.体积。教师通过一枚鸡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引发学生产生如何测量一枚鸡蛋的质量的疑问,引导学生对测量一枚鸡蛋的质量的方法进行猜测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探究与实践1.认识天平(1)学生自主了解天平各部分。(2)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天平各部分。。(3)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尝试操作天平。2.用天平测量一枚鸡蛋的质量。(1)小组内分享如何利用天平测量一枚鸡蛋的质量。(2)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天平测量一枚鸡蛋的质量。(3)小组合作探究。三.拓展与创新认识更多称量物体质量的工具。(1)学生分享自己生活中见到的称量物体质量的工具。(2)教师分享更多称量物体质量的工具。【教学后记】23.沙漏【教学目标】1.了解沙漏的结构与功能;知道沙漏是一种计时工具;知道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确.便利和快捷。2.在教室的引导下,能使用简单材料和工具制作沙漏,使沙漏达到预期的计时时长。3.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种方法完成沙漏的制作;乐于合作,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教学重点】1.了解沙漏的结构与功能;知道沙漏是一种计时工具;知道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确.便利和快捷。2.在教室的引导下,能使用简单材料和工具制作沙漏,使沙漏达到预期的计时时长。【教学难点】在教室的引导下,能使用简单材料和工具制作沙漏,使沙漏达到预期的计时时长。【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具准备】沙漏【教学过程】一.问题与猜测1.导入新课。动手操作,亲身体验。36\n教师将课前准备好的沙漏分发给每个小组,让学生用自己的手表大致测量沙漏中沙子从上层完全流到下层用的时间。2.小组进行观察.讨论。(1)教师提问:沙漏中的沙子大约多少分钟可以流完?学生进行操作并观察。(2)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二.探究与实践1.认识沙漏。(1)教师引导学生对沙漏的各个部分进行仔细的观察,并了解各部分的名称。(2)教师提出问题:上面流沙池的沙子全部流到下面的流沙池中,需要多长时间?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试验,获取数据。(3)通过试验探究,可以得出:沙漏是一种测量时间的工具。2.制作沙漏。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分4步制作:(1)将两个果冻盒的底部粘在一起。(2)在果冻盒底部打孔。(3)将下面果冻盒的口封住,将细沙倒入果冻盒。(4)封住上面果冻盒的口,将沙漏正立。3.测试沙漏。学生对做好的沙漏进行测试,教师进行引导,同时让学生自己或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寻找问题。4.改进沙漏。(1)结合在沙漏的测试中出现的问题,学生对自己所做的沙漏进行整改。(2)教师组织学生到操场上分小组进行跳绳比赛,用自制的沙漏计时。三.拓展与创新1.在材料方面的创新。教师让大家将带来的材料进行展示,选择合适的材料代替细沙装到果冻盒进行试验,观察不同的材料的流速有何不同。2.在形状方面的创新。教师让学生进行丰富的想象,尝试制作不同形状的沙漏。【教学后记】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