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考 > 三轮冲刺 > 2021年广东中考语文考前信息必刷卷+解析

2021年广东中考语文考前信息必刷卷+解析

doc 2022-06-21 15:59:32 13页
剩余11页未读,查看更多需下载
绝密★启用前2021年中考语文考前信息必刷卷第一模拟说明:1.全卷满分为120分,考试用时为120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在答题卡填写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用2B铅笔把对应该号码的标号涂黑。3.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上。4.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5.本试卷设有附加题,共10分,考生可答可不答;该题得分作为补偿分计入总分,但全卷最后得分不得超过120分。6.考生务必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基础(24分)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10分)(1)我报路长嗟日暮,____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渔家傲》)(2)____________________,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3)富贵不能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孟子>二章》)(4)汉乐府《十五从军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动物占据家园的情景,控诉战争带来的伤害。(5)请把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默写完整。__________,_________。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___________,_________。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答案】学诗谩有惊人句烟笼寒水夜笼沙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解析】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谩、笼、威武、窦、雉、梁、城阙、辅、津、天涯”等字词容易写错。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4分)(1)三妹便sǒngyǒng着她去拿一只来。(2)空气和水中的酸类,fǔshí了岩石中的一部分物质。(3)5年过去了,在这期间,整个世界fēnbēnglíxī。(4)有教养的人待人处世绝不会zìchuīzìléi。【答案】(1)怂恿(2)腐蚀(3)分崩离析(4)自吹自擂【解析】(1)怂恿:指从旁劝说鼓动别人去做(某事)。注意“恿”不要写成“涌”或“甬”。(2)腐蚀:指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注意“蚀”不要写成“浊”。(3)分崩离析:意思是形容国家或集团四分五裂,不可收拾。(4)自吹自擂:意思是比喻自我吹嘘。注意“擂”不要写成“雷”。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作战指挥员只有具备见微知著的本领,才能准确判断敌情,掌握战争主动权。B.网课期间,有些学生整天不学无术,复学后成绩一落千丈。C.面对纷乱繁复的朝堂时局、叵测难猜的人心,谢安洞若观火。D.千百年来,随波逐流者多如过江之鲫。【答案】B【解析】A.见微知著: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使用正确;B.不学无术:原指没有学问因而没有办法。现指没有学问,没有本领。不能用“整天”修饰;C.洞若观火:意思是形容观察事物非常清楚,好像看火一样。使用正确;D.过江之鲫:比喻某种时兴的事物非常多。使用正确;故选B。4.下列句子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韩国是《英雄联盟》比赛中毋庸置疑的霸主,从2013年起连续四年蝉联全球总决赛冠军。(删去“连续”)B.预防突发事件不再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是应急法治的根本目的。(删去“不”)C.五十年前的4月24日,长征一号火箭为中国人叩开太空之门,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和民族凝聚力。(删去“和民族凝聚力”)D.在后疫情阶段复学,香洲区不少学校都实施水龙头增设工程,供师生日常洗手之便。(把“实施”改为“开展”),【答案】D【解析】D.搭配不当,将“香洲区不少学校都实施水龙头增设工程”改为“香洲区不少学校都实施水龙头增设方案”。故选D。5.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答。材料一:“90后”古风美食播主李子柒最近在海外走红了。这个四川女孩的微博粉丝超2100万人,抖音粉丝超3000万人,海外社交媒体上的全球粉丝超700万人,她发布的视频作品经常收获上百万乃至上千万的浏览量。材料二:从日常农耕、雨后踏林、雪后寻梅到桂花酿酒、文房四宝、古法胭脂,中华民族的田园文化与传统工艺被李李子柒完美展现。人民日报热评:像李子柒一样热爱生活,活出中国人的精彩和自信。不少官媒和网友纷纷点赞表扬李子染,因为她传递了美好的生活方式和弘扬了优秀的传统文化。材料三:随着李李子柒的大火,网上质疑声也开始出现。不少网友认为李子柒展现的是中国农村生活落后的一面,不能反映中国当代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1)请用一句话概括以上三则材料的内容,不超过25字。(2)把横线补充完整,使之与前后文构成结构一致、内容相关的排比句。中国之美,丰富多元。有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也有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有大漠戈壁的雄浑辽阔,_______﹔有喧闹都市的霓虹闪烁,____________。讲好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形象,我们需要更多的“李子柒”。【答案】(1)李子柒的视频在海外走红,人们对其褒贬不一。(2)也有小桥流水的精致恬静;也有静谧乡间的炊烟袅娜。【解析】(1)本题考查材料内容概括。根据材料一的“‘90后’古风美食播主李子柒最近在海外走红了”,材料二的“不少官媒和网友纷纷点赞表扬李子染”,材料三的“网上质疑声也开始出现”可概括出,李子柒视频海外走红,网友们有褒有贬。(2)本题考查仿句。注意句式承前接一句,是“也有……”的句式。示例:也有洞庭水波的潋滟空灵;也有闲适小镇的步履安闲。二、阅读(46分)(一)(10分)曹刿论战,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曹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③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1)弗敢加也(______)(2)必以信(______)(3)神弗福也(______)【答案】虚夸,夸大实情赐福,保佑【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意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时,可先理解整句话的大意,再来推断加点词的含义。(1)句意: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加:虚夸,夸大。(2)句意:一定对上天说实话。信:实情。(3)句意:神灵是不会保佑的。福:赐福,保佑。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答案】(1)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2)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又)望见他们的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汇。(1)重点字词:肉食者,这里指当权者。谋,谋划。间,参与。(2)重点字词:吾,我。视,看。靡,倒下。逐,驱车追赶。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点出曹刿请见的原因,与下文写鲁庄公在战场上的表现相呼应。B.第①段中曹刿与鲁庄公之间的问答,点出了军事战略上取胜的关键因素是取信于民。C.“未可”、“可矣”,寥寥数字就写出了曹刿的谨慎持重,成竹在胸,语言简洁精炼。D.文章详写战前论战与战后释疑,战争经过则一笔带过,详略得当。【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即可。ACD正确;B有误,文中“忠之属也”的“忠”是尽职于民,于是曹刿肯定“可以一战”,可见曹刿重视民心得失与战争胜负的关系,故“取信于民”是战前政治上的准备,而不是军事战略上的关键因素。故选B。(二)(9分)宇文述,字伯通,代郡武川人也。父盛,周上柱国。述少骁锐,便弓马。年十一时,有相者谓述曰:“公子善自爱,后当位极人臣。”周武帝时,以父军功,起家拜开府。述性恭谨沈密,周大冢宰①宇文护甚爱之,以本官领护亲信。及帝亲总万机,召为左宫伯,累迁英果中大夫,赐爵博陵郡公,寻改封濮阳郡公。高祖为丞相尉迥作乱相州述以行军总管率步骑三千从韦孝宽击之。军至河阳,迥遣将李俊攻怀州,述别击俊军,破之。又与诸将击尉惇于永桥,述先锋陷阵,俘馘②甚众。平尉迥,每战有功,超拜上柱国,进爵褒国公,赐缣三千匹。(选自《隋书·列传二十六》,有删改)(注释)①大冢宰:古代官名。②俘馘(guó):被俘虏者。9.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以父军功/俯身倾耳以请B.周大冢宰宇文护甚爱之/吴广素爱人C.寻改封濮阳郡公/寻病终D.又与诸将击尉惇于永桥/水击三千里【答案】C【解析】A.以:因为/来;B.爱:喜欢/爱护;C.寻:都是“不久”的意思;D.击:进攻/激起;故选C。10.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高祖为丞相尉迥作乱相州述以行军总管率步骑三千从韦孝宽击之【答案】高祖为丞相/尉迥作乱相州/述以行军总管率步骑三千/从韦孝宽击之【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给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这句话的意思是“隋高祖为北周丞相后,尉迟迥在相州造反,宇文述以行军总管的身份,率领三千步兵骑兵,随韦孝宽讨敌”,所以断句为“高祖为丞相/尉迥作乱相州/述以行军总管率步骑三千/从韦孝宽击之”。11.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宇文述“超拜上柱国”的原因。(3分)【答案】尉迟迥造反,宇文述率领三千步兵骑兵,随韦孝宽讨敌,打败了李俊的军队;又和诸将一起,在永桥进攻尉迟惇,冲锋陷阵,俘虏了很多敌人;在平定尉迟迥的战争中,宇文述每次作战都有战功。【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找出相关的语句分析概括。由“尉迥作乱相州,述以行军总管率步骑三千,从韦孝宽击之”“迥遣将李俊攻怀州,述别击俊军,破之”可知在尉迟迥作乱时,宇文述率军随韦孝宽征讨敌军,首先击败尉迟迥派出的李俊的军队;“又与诸将击尉惇于永桥,述先锋陷阵,俘馘甚众”,又一鼓作气,击败尉迟迥的儿子尉迟惇的军队,并且俘获众多敌兵;“尉迥,每战有功”,宇文述作战屡立战功,所以“超拜上柱国”。【参考译文】宇文述,字伯通,是代郡武川人,他父亲宇文盛,北周上柱国。宇文述小时就很骁勇,熟习弓马。十一岁时,有个看相的对他说:“公子好生自爱,以后会位极人臣。”北周武帝时,因他父亲的军功,他开始当开府。宇文述生性谦恭严密,北周的大冢宰宇文护,非常喜欢他。他以本官身份当自己的亲信。到周武帝亲理万机时,召他任左宫伯,累功升任英果中大夫,赐他博陵郡公的爵位,不久改封为濮阳郡公。隋高祖为北周丞相后,尉迟迥在相州造反,宇文述以行军总管的身份,率领三千步兵骑兵,随韦孝宽讨敌。部队到了河阳,尉迟迥派部将李俊进攻怀州。宇文述单独进攻李俊军,打败了他。宇文述又和诸将一起,在永桥进攻尉迟惇,宇文述冲锋陷阵,俘虏了很多敌人。在平定尉迟迥的战争中,宇文述每次作战都有战功,朝廷越级提拔他当上柱国,封他为褒国公,赐他缣帛三千匹。(三)(10分)藤野先生我这才回忆到前几天的一件事。因为要开同级会,干事便在黑板上写广告,末一句是“请全数到会勿漏为要”,而且在“漏”字旁边加了一个圈。我当时虽然觉到圈得可笑,但是毫不介意,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讥刺我了,犹言我得了教员漏泄出来的题目。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终于这流言消灭了,干事却又竭力运动,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结末是我便将这托尔斯泰式的信退还了他们。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我想去学生物学,先生教给我的学问,也还有用的。”,其实我并没有决意要学生物学,因为看得他有些凄然,便说了一个慰安他的谎话。“为医学而教的解剖学之类,怕于生物学也没有什么大帮助。”他叹息说。将走的前几天,他叫我到他家里去,交给我一张照相,后面写着两个字道:“惜别”,还说希望将我的也送他。但我这时适值没有照相;他便叮嘱我将来照了寄给他,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我离开仙台之后,就多年没有照过相,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经过的年月一多,话更无从说起,所以虽然有时想写信,却又难以下笔,这样的一直到现在,竟没有寄过一封信和一张照片。从他那一面看起来,是一去之后,杳无消息了。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不幸七年前迁居的时候,中途毁坏了一口书箱,失去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责成运送局去找寻,寂无回信。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12.“我”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具体行动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3分)【答案】收藏讲义悬挂照片继续写救国文章【解析】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信息的能力。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审清题意,依据题目要求筛选有效信息,选取原文中词句作答或对其内容进行概括作答。本题可依据文章中的“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概括作答。13.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强烈表达了作者对这些人精神麻木的极其沉痛的情感。B.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是促使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原因。C.最后两段运用了记叙、抒情的表达方式,抒发了对藤野先生的感激和深切的怀念。D.选文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以藤野先生为记叙的中心,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答案】C【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文章的最后两段除了运用了记叙、抒情的表达方式外,还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故选C。,14.“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句中的“他们”指的是谁?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案】“他们”指具有狭隘民族偏见和军国主义思想的日本青年学生。表达了作者对日本“爱国青年”的无端污蔑感到极为心酸愤慨的感情。【解析】考查对文章中的重要词句的理解分析。语句“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承接上文而来,因为“我”的考试成绩及格了,所以“我”受到无端的怀疑。其中句子中的“他们”指的是具有狭隘民族偏见和军国主义思想的日本青年学生。这个句子引用了帝国主义对弱国人的一种轻蔑说法,在本无因果关系的“弱国”和“低能儿”之间加上“所以”,并用“当然”来强调,揭露了这种逻辑的荒谬;“也无怪”貌似表示理解,实际抒发了作者在遭受屈辱之后极为辛酸和愤懑的情感,也表达了对受日本军国主义影响的“爱国学生”的强烈谴责。(四)(17分)前程黄希妤①五月,清甜的空气中浮动着春天独特的生机,郊原上的绿草生长得很茂盛,野甸上的杂花完全盛开了。放学后的小兰穿着嫩绿色的校服和伙伴们说笑着往家里走去。金铃悄悄凑近问小兰说:“你还打算去上海读书吗?”小兰眼睛定定地看向地面:“嗯,我妈叫我去。”小兰的心里仿佛有一块石头,她叹了口气,向家里走去。②她面带忧愁地走进居民楼,慢慢吞吞地爬上楼梯,此时她多么喜爱这长长的楼梯!这新房子是去年姨妈出钱替他们买下的。原来住了十几年的老房子没有楼梯,炉灶和水池就搭在屋外,旁边堆满了锅碗瓢盆、瓶瓶罐罐的油盐酱醋,还有旧鞋、废报纸。想到姨妈,她又觉得难以跟母亲开口,心里泛起飘忽忽的伤感。但等她一站在家门口,她完全清醒了,一刻钟前那些纷乱的想法远去了。,③小兰走进家门,趁着一股子勇气问:“妈妈,我一定要考上海的大学吗?”母亲瞪着她,把脸沉下了,说:“这话说过几次了,你得去,将来你会有好的一日。”小兰有些泄气了,又恼烦地小声说:“我今天问过金铃了,还有其他同学,他们都留在这……妈妈,我也可以留下吗?”听到这话,母亲不愿说话了,气闷地咬着嘴唇,把小兰招呼过来,抑制住心里的忧伤,把家里从前的经历向小兰讲述了一遍:小兰的祖母是从上海插队到农村的,后来嫁给了本地人,生了两个女儿。小兰的姨妈在很小的时候就享受政策回到上海落户,在外祖那里长大,留在了上海工作和生活。而小兰的母亲在乡下跟父母一起生活,年轻时没有听劝考上海的学校,留在乡下嫁给了一个本地男人。后来她唯一一次去上海看望姐姐,那完全像一个梦中的回忆。她的姐姐请她在思南路吃饭,有外国女人在隔壁桌高声谈笑。她直直地望着人行道上来往的太太小姐们,她们穿着很讲究的时装,撑着花阳伞慢悠悠地走着。上海的街道永远是繁华的,无数的人和汽车挤来挤去,商店和百货大楼的饰窗整晚亮着辉煌的灯光……④母亲自以为安心接受了命运的安排,但这一刻,说着说着,她感到无限心酸,止不住地流泪。说:“小兰,你一定要考到上海!”母亲这一番话,竭力地把自己一生的期盼落在小兰身上。小兰有生以来第一次接受这样沉重的感情,她的心战栗着,庄严地感到自己也是个大人了。于是,她坚定地望着母亲:“妈妈!我一定考上!”⑤小兰高考完了,没过几天,学校发下来志愿表,家里人怀着急切的心情,终日聚在桌前讨论志愿如何填报。起初谈的是上海的哪所大学有名气,哪个专业就业好,后来心里想着分数线也许太高,因而全部推翻,重新把学校选低一个档次。小兰偶尔抬起头东瞧瞧西望望,看样子,她心里早已清楚事情会如何发展。大多数时间,她只是坐在旁边,忧烦自己究竟能不能考上上海的大学,倘若考上了,姨妈肯不肯收留自己。到了第七天,母亲终于把反复商讨后敲定的学校名字一个个仔细地誊写到方框里,竭力把字写得端正。小兰最后上交的表格非常整洁,好像家中并没有因此发生什么纷争,母亲也并没有为此花费多少功夫。⑥又杳无音信地过了一个月,这天在邮局工作的邻居过来串门,并且告诉母亲似乎有来信。这突如其来的消息把她吓慌了,送走邻居以后,她急忙把女儿驱赶出门去等信。⑦小城的街巷铺满了夕阳的余晖,有母亲走出门,喊自家孩子回家吃饭。风逐渐不再刮了,街道空旷起来,静得能听见远村的狗吠。邮差的铃子终于在道路的尽头咯噔咯噔地响起,小兰走上土坡张望,看着自己的命运向她不徐不疾地驶来。(选自《读者》2020年第18期,有删改)15.请根据文章内容,按要求填写下表。(4分)情节发展小兰的心理活动妈妈要小兰考上海的学校(1)(2)坚定(3)忧烦小兰在土坡上等通知书(4)【答案】(1)忧愁/烦恼(2)小兰听妈妈讲述过往后承诺考去上海(3)家人讨论志愿填报(4)忐忑/期待/迷茫【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情节的把握与概括能力。解答时,需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结合关键的段落分析概括。第①②段写妈妈要小兰考上海的学校,根据“她面带忧愁地走进居民楼,慢慢吞吞地爬上楼梯”,可知小兰的心情是忧愁或烦恼;第③④段,结合“母亲不愿说话了,气闷地咬着嘴唇,把小兰招呼过来,抑制住心里的忧伤,把家里从前的经历向小兰讲述了一遍”“她坚定地望着母亲:‘妈妈!我一定考上!’”可知,写小兰听妈妈讲述过往后承诺考去上海,此时小兰的心理是坚定;第⑤段,结合“家里人怀着急切的心情,终日聚在桌前讨论志愿如何填报”可知,写家人讨论志愿填报,此时小兰的心理是忧烦;第⑥⑦段写小兰在土坡上等通知书,根据“小兰走上土坡张望,看着自己的命运向她不徐不疾地驶来”可知,此时的心理是满怀期待。16.第③段母亲回忆过往的这段经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答案】这段运用了插叙。①交代了小兰姨妈在上海生活的多姿多彩和小兰母亲在小镇穷困的处境。②补充背景,解释了小兰母亲一直想让小兰去上海读大学的原因。③表达小兰母亲对现在生活的不甘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④为下文小兰决心考上海的大学做铺垫。⑤丰富故事情节。【解析】本题考查语段的作用。插叙,就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作用一般有:补充交代情节内容;丰富人物形象;突出文章中心;为下文作铺垫。通读全文可知,第3段中母亲讲述自己年轻时的经历,这是一段插叙的内容。“她的姐姐请她在思南路吃饭,有外国女人在隔壁桌高声谈笑。她直直地望着人行道上来往的太太小姐们,她们穿着很讲究的时装,撑着花阳伞慢悠悠地走着”交代了小兰姨妈在上海生活的多姿多彩;“留在乡下嫁给了一个本地男人”交代了小兰母亲在小镇穷困的处境;据此我们可以看出小兰母亲对现在生活的不甘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也是小兰母亲一直想让小兰去上海读大学的原因;听完母亲的讲述之后,小兰决心考上海的大学,从而丰富了文章的故事情节。17.请按要求完成下列题目。(4分)(1)小兰眼睛定定地看向地面:“嗯,我妈叫我去。”(赏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2)五月,清甜的空气中浮动着春天独特的生机,郊原上的绿草生长得很茂盛,野甸上的杂花完全盛开了。(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答案】(1)“定定地”写出小兰当时失落无助的神情,形象地表达出是母亲让她去上海而非她自愿的无奈悲伤。(2)这句话描写了春天生机勃勃的美好景象,反衬出小兰内心的苦闷和忧愁。【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赏析。我们可以采用的答题模式是:此句运用了(修辞手法、人物描写方法、词语)+表达效果(如生动形象、生动细腻)+写出了的内容+表达的情感。(1)从词语角度赏析。“定定的”写小兰眼睛一动不动地望着地面,形象地写出小兰当时失落无助的神情,联系下文内容可知,母亲想让她考上海的学校,但这并不是她自愿的,因此“定定的”,形象地表现了她当时的无奈悲伤。(2)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清甜的空气中浮动着春天独特的生机,郊原上的绿草生长得很茂盛,野甸上的杂花完全盛开了”一句,从“清甜的”“独特的生机”“茂盛”“盛开”等词语可以看出,描写了春天生机勃勃的美好景象,再结合下文“小兰的心里仿佛有一块石头,她叹了口气,向家里走去”“她面带忧愁地走进居民楼”可知,因为妈妈要小兰考上海的学校,小兰此时的心情是忧愁苦闷的,因此这里用美景反衬出小兰此时内心愁苦之情。18.如果小兰拿到了去上海读书的录取通知书,在拿到通知书的那一刻,你认为她的心中在想什么?请以她的身份写一段内心独白。(5分)【答案】示例1:这是我的通知书,我终于考上了上海的大学,心里的大石总算落了地。母亲一生辛苦,就为了让我改变命运,去到上海这座大城市,过上好的生活。我终于实现了母亲的梦想我虽然舍不得这里,但是相信去上海会是对的,也相信母亲的选择。这是人生新的开始,美好的生活在等待我。示例2:这是我的通知书,但我却开心不起来。这是母亲一直以来的梦想,想必母亲看到这份录取通知书会开心吧。我知道她也是为了我好,但我不想去上海,那里不是我的梦,我想和同学们一起生活在我成长的地方。我相信我的家乡一定会更好,真不知道到了上海会面临什么样的情况!【解析】本题考查补写内心独白。解答此题需注意,要使用第一人称“我”,要有主要的情感基调,是轻松、快乐、悲伤还是迷茫,需要从母亲和小兰自身的角度阐明原因,符合文章意思即可。三、作文(50分)1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在人生道路上,我们总会遇到一些人、一些事……遇到故人,是一种重逢后的喜悦;遇到挫折,需要百折不挠的勇气;遇到美景,自有赏心悦目的怡然。你,又遇到了什么?请以“我遇到了”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2)自选文体,字数不少于500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立意指津】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遇到”是动词。在写作的时候,设置“遇到”的对象很重要。遇到的对象可以是人,可以是物;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也可以是想象世界里的。再者,“遇到”并不是简单的接触,而是指令“我”心灵受到感染、震动的接触。也就是说,“遇到”的事情或人物给我带来的影响巨大。可以通过深情回忆曾经发生过的与某人、某物难忘的“相到”过程,表达内心的深刻感受。如横线上可填“挫折”“好人”“尴尬”等。甚至可填“孙悟空”“外星人”等,不过写想象作文难度要稍大一些。附加题(10分),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小题。(一)智真长老便唤首座、维那,商议剃度这人;分付监寺,都寺,安排斋食。只见首座与众僧自去商议道:“这个人不似出家的模样。一双眼却恁凶险!”众僧道:“知客,你去邀请客人坐地,我们与长老计较。”知客出来请赵员外、鲁达,到客馆里坐地。首座、众僧禀长老说道:“却才这个要出家的人,形容丑恶,相貌凶顽,不可剃度他,恐久后累及山门。”长老道:“他是赵员外檀越的兄弟。如何撇得他的面皮?你等众人且休疑心,待我看一看。”焚起一柱信香,长老上禅椅盘膝而坐,口诵咒语,入定去了;一炷香过,却好回来,对众僧说道:“只顾剃度他。此人上应天星,心地刚直。虽然时下凶顽,命中驳杂,久后却得清净。正果非凡,汝等皆不及他。可记吾言,勿得推阻。”首座道:“长老只是护短,我等只得从他。不谏不是,谏他不从便了!”(二)话说当日智真长老道:“智深,你此间不可住了。我有一个师弟,现在东京大相国寺住持,唤做智清禅师。我与你这封书,去投他那里,讨个职事僧做。我夜来看了,赠汝四句言,你可终身受用,记取今日之言。”智深跪下道:“洒家愿听偈言。”长老道:“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州而迁,遇江而止。”鲁智深听了四句偈言,拜了长老九拜,背了包裹,腰包,肚包,藏了书信,辞了长老并众僧人,离了五台山,迳到铁匠间壁客店里歇了,等候打了禅杖,戒刀,完备就行。寺内众僧得鲁智深去了,无一个不欢喜。长老教火工、道人自来收拾打坏了的金刚、亭子。过不得数日,赵员外自将若干钱来五台山,再塑起金刚,重修起半山亭子,不在话下。1.结合原著简述鲁智深到五台山出家的原因。后来鲁智深又为什么要离开五台山?(3分)【答案】鲁达为救被欺辱的金氏父女,三拳打死了镇关西后出逃,在赵员外的帮助下到五台山出家。鲁智深大闹五台山,不遵守寺规,打坏寺庙,打伤众人,长老怕它再闹事,因此让他离开五台山。【解析】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掌握。鲁智深到五台山出家,是因为有一天,鲁达、李忠、史进三人到潘家酒楼喝酒,听到隔壁阁子有人啼哭,鲁达叫酒保带来金家父女询问原因。听了金家父女对镇关西强媒硬娶,虚钱实契强占翠莲,又将她赶出,还向金家追要典身钱的血泪控诉,激起鲁达对镇关西大怒,当即赠送银两,第二天一早,鲁达亲自保护金家父女逃出虎口。然后径自到状元桥郑屠肉案前,先借买肉故意刁难郑屠,激怒他,挑起打斗,继而三拳打死郑屠,为民除害。鲁达打死郑屠后,为避官司,奔出南门出走,赵员外推荐他去了五台山;他明显不适应五台山的生活,处处惹祸,一天,她在山下的亭子里遇到了一个卖酒的,心里很是窝火,趁着酒兴就喝了很多,风一吹就使酒兴上来了,摇摇晃晃的走到了山门,把门的和尚不让他进寺,以为他喝酒吃肉了,最后一时性起,他就大闹五台山,打坏金刚,大吐了一场。等酒醒了以后,他也很是后悔,但是方丈不能把他怎么了,因为赵员外的面子啊。只好把他打发到大相国寺去了。前往东京大相国寺的途中又发生“大闹桃花村”“火烧瓦罐寺”的事件。2.结合选文或原著对鲁智深在五台山所作所为的叙述,简要分析鲁智深的形象特点。(3分),【答案】鲁智深在五台山出家做和尚,不参禅,不守清规戒律,下山喝酒,醉打山门,毁坏金刚,逼众僧吃狗肉,事后还请长老评理,刻画了鲁智深率性而为、无拘无束、粗鲁莽撞、却又如孩子般可爱的形象。【解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积累。解答此题一方面要熟悉文学名著的主要故事情节,另一方面需要对人物心理和性格有充分的了解,能够概括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名著的主要内容。鲁达在大闹五台山时,喝酒、吃狗肉、打倒了金刚,推翻了亭子,闹得佛场僧人“卷堂大散”,看起来似乎是犯戒的行为,实则是他对盲目修行的一种反抗。由此可见他为人的率性、无拘无束、鲁莽可爱。3.梁山好汉,为义相聚,为忠散亡,“忠”与“义”的道德观始终贯穿在轰轰烈烈的起义经过之中。请根据原著分别概述一个表现梁山好汉“忠”与“义”的故事。(4分)【答案】忠:小说中最忠心的人莫过于宋江。他被逼无奈走上梁山,虽坐上了梁山第一把交椅,也不忘为国效忠,后来接受朝廷的招安,替朝廷南征北战。义:原著中梁山好汉为兄弟赴汤蹈火、两肋插刀,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都是“义”的表现。例:鲁智深为救金氏父女三拳打死镇关西;宋江策马扬鞭私放晁盖;梁山好汉三打大名府勇救卢俊义。【解析】本题考查名著情节的掌握。《水浒传》中的故事非常多,能分别写出一个表现梁山好汉“忠”与“义”的事例即可,最忠心的是宋江,即使落草为寇也不忘报效朝廷;表现梁山好汉的“义”是《水浒传》的重要内容之一,比如武松因为在孟州牢营中得到了施恩的照顾,就醉打蒋门神,帮施恩夺回了快活林。

相关推荐